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大綱課程代碼014012001/014718002/014718003課程中英文名稱中國古代文學史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開課學期二秋、二春、三秋學 分學 時7112課程修習類型專業(yè)必修課適用專業(yè);開課對象漢語言文學(師范、非師范)二年級、三年級本科生先修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名典選讀開課單位人文學院課程團隊負責人葉志衡執(zhí) 筆 人劉婷婷系主任劉小剛1 課程說明1.課程性質本課程是適用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的必修課程。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必要的基本訓練,提高對中國古代文學作

2、品的閱讀和鑒賞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為今后勝任古文的教學與研究打好基礎。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law of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t

3、o cultivate better a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to lay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課程教學目標與畢業(yè)要求之關聯(lián)(1)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1:使學生能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軌跡,熟悉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各個階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發(fā)展規(guī)律。(知識)課程教學目標2:使學生具備閱讀和鑒賞中國古代文學

4、各種文體作品的能力,為今后勝任古詩文教學和古代文學研究打好基礎。(能力)課程教學目標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備較為深厚的人文底蘊。(素養(yǎng))(2)本課程主要支持的畢業(yè)要求指標點 畢業(yè)要求指標2-2:具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有積極的情感和樂觀的精神。畢業(yè)要求指標3-1:系統(tǒng)扎實地掌握語言和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其發(fā)展歷史和前沿問題,能夠應用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釋語言和文學現(xiàn)象。畢業(yè)要求指標3-3:了解基本的學習科學的相關知識,能夠將其綜合應用于教育實踐中。(3)課程的教學目標與畢業(yè)要求指標點對應矩陣關系(參見表1)表1 課程教學目標與畢業(yè)要求指標點對應

5、的矩陣關系教學目標/畢業(yè)要求畢業(yè)要求指標2-2:畢業(yè)要求指標3-1畢業(yè)要求指標3-3課程教學目標10.30. 60.3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注:將一個畢業(yè)要求指標點分解到對應課程教學目標中,每一列的權重13.課程各章對教學目標的支撐及學時安排(參見表2) 表2 課程各章對教學目標支撐及學時安排一覽表章次內(nèi)容其支持的課程教學目標總課時理論課時實驗、實踐學時一緒論課程教學目標1課程教學目標2課程教學目標311二上古神話課程教學目標1課程教學目標2課程教學目標322三詩經(jīng)課程教學目標1課程教學目標2課程教學目標366布置第一次作業(yè)4.教學方法(參見表3)本課

6、程主要采用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教學方法,同時適當布置課外學習任務和課后作業(yè),適當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以達到符合畢業(yè)要求指標點的教學目的。表3 課程畢業(yè)要求、教學目標及實現(xiàn)途徑畢業(yè)要求指標課程教學目標實現(xiàn)途徑畢業(yè)要求指標2-2:具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有積極的情感和樂觀的精神。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課堂講授與討論:通過對中國古代各時期文學的講述,使學生熟悉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通過對經(jīng)典作家經(jīng)典作品的研討,潛移默化,幫助學生拓寬文化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水平和人文素質,養(yǎng)成跨學科、寬知識面的文學史視野。課后任務及作業(yè):每章布置熟讀及精讀作品,以鞏固和拓展課堂學習內(nèi)容

7、,對所布置任務通過課堂匯報、背誦、默寫等方式加以檢查。每學期布置兩次課后作業(yè),全部批改且部分講評。畢業(yè)要求指標 3-1:系統(tǒng)扎實地掌握語言和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其發(fā)展歷史和前沿問題,能夠應用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釋語言和文學現(xiàn)象。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課堂講授與討論:通過對中國古代各時期文學的講述,使學生熟悉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了解并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發(fā)展規(guī)律。剖析深入,重點突出、思路清晰、輔以具體作品分析,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 課后任務及作業(yè):每章布置熟讀及精讀作品,以鞏固和拓展課堂學習內(nèi)容,對所布置

8、任務通過課堂匯報、背誦、默寫等方式加以檢查。每學期布置兩次課后作業(yè),全部批改且部分講評。畢業(yè)要求指標 3-3:了解基本的學習科學的相關知識,能夠將其綜合應用于教育實踐中。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課堂講授與討論:通過對中國古代各時期文學的講述,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古代文學知識,具有較好的解讀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具備較為扎實的古文基礎,并能將此應用于中小學語文教學和研究中。課后任務及作業(yè):每章布置熟讀及精讀作品,以鞏固和拓展課堂學習內(nèi)容,對所布置任務通過課堂匯報、背誦、默寫等方式加以檢查。每學期布置兩次課后作業(yè),全部批改且部分講評。5課程資源(1)推薦教材及參考文獻:推薦教材:袁行霈主編:中國文

9、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沈松勤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主要參考文獻:游國恩、季鎮(zhèn)淮、蕭滌非、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文學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郭預衡主編中國文學史長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孫康宜等劍橋中國文學史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史,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羅宗強、陳洪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高

10、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版。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新版。朱淵清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tǒng)學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版。(2)課程網(wǎng)站本課程推薦課外學習參考網(wǎng)站:http:/http:/http:/6.學生成績評定(1) 考核方式:考試課(2) 成績構成及考評細則(參見表4、表5)表4 成績組成、考評細則及對應的教學目標成績組成考核/評價環(huán)節(jié)分值考核/評價細則對應的教學目標平時成績(30%)要求按時上課,認真聽課,上課積極互動,積極完成課后任務和作業(yè)3

11、0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學習表現(xiàn)的興趣濃郁程度,對各章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課堂討論時的溝通和表達能力,學習的自覺性。計算全部課堂表現(xiàn)的平均成績再按30%計入綜合成績。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期中成績(20%)期中檢查20主要檢查學生對部分章節(jié)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計算成績再按20%計入綜合成績。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期末成績(50%)期末綜合測試50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全部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計算卷面成績再按50%計入綜合成績。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綜合成績平時成績+期中測試+期末綜合測試100平時成績(30%)+期中成績(20%)+期末成績(50%)教學目標

12、1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表5 平時成績(課堂表現(xiàn))評分標準序號評價要點權重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1平時成績1按時上課,認真聽課,積極互動,積極討論,出勤率全到。較高質量完成課后作業(yè)、任務。按時上課,課堂聽課、互動積極性較高,出勤率高,偶爾有遲到或事假。認真完成課后作業(yè)、任務。按時上課,課堂聽課、互動積極性還好,有遲到或早退想象,并有事假、病假等請假現(xiàn)象。完成課后作業(yè)、任務。按時上課,課堂聽課、互動積極性一般,有遲到或早退現(xiàn)象,并有事假、病假等請假現(xiàn)象。課后作業(yè)、任務完成較差。課堂聽課、互動積極性差,經(jīng)常有遲到或早退想象,事假、病假等請假現(xiàn)象較多。缺課后作業(yè)。備注:優(yōu)秀:100X90;良好:90X

13、80;中等:80X70;及格:70X60;不及格: X60(3)教學目標達成度的評價依據(jù)及方法(參見表6)表6 教學目標達成度的評價依據(jù)及方法教學目標評價依據(jù)評價方法教學目標1期末成績,平時成績,期中成績評價值=50%(期末卷面對應試題平均分/期末卷面對應試題總分)+20%(對應平時成績平均分/對應平時成績總分)+30%(對應期中成績平均分/對應期中成績總分)教學目標2期末成績,平時成績,期中成績評價值=25%(期末卷面對應試題平均分/期末卷面對應試題總分)+50%(對應平時成績平均分/對應平時成績總分)+25%(對應期中成績平均分/對應期中成績總分)教學目標3期末成績,平時成績,期中成績評價

14、值=40%(期末卷面對應試題平均分/期末卷面對應試題總分)+40%(對應平時成績平均分/對應平時成績總分)+20%(對應期中成績平均分/對應期中成績總分)表6中權重合理性說明:對于教學目標1:主要評價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軌跡的了解,古代文學重要作家、作品、文學現(xiàn)象的熟悉,對于古代文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掌握,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由于卷面題目較容易反映學生相應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故期末卷面綜合測試的權重相對較大。對于教學目標2:主要評價學生閱讀和鑒賞中國古代文學各種文體作品的能力,評價學生是否能正確將所學知識應用于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相對比較難從卷面題目去考核學生,故更側重交流

15、式的課堂互動去評價學生,平時成績的權重相對較大。對于教學目標3,主要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需要通過卷面考試、互動交流等多種方式去評價學生,故期末測試成績和平時成績都占有相對較大的比重。7. 持續(xù)改進本課程根據(jù)期末成績、課堂表現(xiàn)、課后作業(yè)情況、期中考核情況、各教學目標評分值情況和學生、教學督導等反饋,及時對教學中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并在下一輪課程教學中改進提高,確保相應畢業(yè)要求指標點達成。二教學內(nèi)容第一章緒論(1課時)1教學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的內(nèi)容、性質及特點;了解本學期內(nèi)容:了解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文學的發(fā)展脈絡。2主要內(nèi)容:介紹中國

16、古代文學史課程的內(nèi)容、性質及特點;介紹本學期內(nèi)容:先秦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介紹中國文學的起源。3教學方法:課堂講授。4學習資料: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總緒論及第一編先秦文學緒論、第二編秦漢文學緒論、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緒論。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王瑤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的現(xiàn)代化進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之上卷導言,三聯(lián)書店,2013年。褚斌杰、譚家健主編先秦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5思考題:談談中國文學史的演進情況。第二章神話(2課時)1教學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發(fā)展狀況、保存狀況及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2主要內(nèi)容:神話的產(chǎn)生及其價值,記載古代神話的典籍,神話的內(nèi)容、特色及演變。3教學方法:由教師主講,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4學習資料: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先秦文學的第一章;沈松勤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神話部分,重點理解: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鯀禹治水、羿射九日、精衛(wèi)填海、夸父逐日。袁珂、周明編中國神話資料萃編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5年。王青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學論考,中華書局,2007年5月版。5思考題:名詞解釋:神話、山海經(jīng)。談談中國古代神話的保存情況。第三章詩經(jīng)(6課時)1教學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有關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詩經(jīng)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成就以及對后世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