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_第1頁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_第2頁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_第3頁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_第4頁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 冷兵器的巔峰之作,歷2400年而不朽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一號楚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考古人員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fā)現(xiàn)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余層一劃而破。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經研究人員考證,此劍即為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

2、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列國爭雄,峰煙四起。據(jù)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諸候國一百四十多個。涌現(xiàn)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以及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春秋晚期的著名軍事霸主。 春秋時期,為了應付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各諸候國不斷改進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武器。各國都擁有一批鑄造青銅劍的能工巧匠。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由于近海,陸地上水網縱橫,不利于車戰(zhàn),因此步戰(zhàn)及近戰(zhàn)利器 青銅劍便成為兵器中之翹楚。春秋晚期,吳、越兩國涌現(xiàn)出諸如歐冶子、干將、莫邪等當時及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鑄劍能手。吳、越鑄造的名貴青銅劍,堅韌鋒利無比,威披天下、聲震各諸候國;這些名劍被載入史

3、冊典籍吼山勾踐石刻像,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其無論鑄造工藝還是實戰(zhàn)價值,均堪稱中國寶劍鑄造史上輝煌的巔峰。 越王勾踐劍發(fā)掘過程 2500年過去了,這些冠絕華夏的春秋奇寶、青銅利劍被塵封土掩,匿跡于歷史的漫漫風煙之中。千古名劍何處覓影蹤?這就不能不提到當時的楚國。楚本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家。西周時,楚在南方崛起,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一帶,成為周王室的勁敵。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楚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經常對鄰近諸候國發(fā)動戰(zhàn)爭。先后滅了45個諸候國,在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中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霸主角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昔日的強大王國終于被歷史的塵土掩埋。人們對它的了

4、解也僅僅局限于歷史書中為數(shù)不多的記載,對它的經濟、文化具體面目以及它與長江下游吳、越等鄰國關系的認識,也一直是模糊不清的。20世紀的今天,隨著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群的發(fā)現(xiàn),考古學家的小鏟子又將塵土掩埋的歷史重新揭示了出來。 湖北江陵地區(qū)位于長江中游古云夢澤畔,西臨鄂西山區(qū),東接江漢平原,南瀕萬里長江,北通遼闊中原,控江帶湖,形張勢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zhàn)國時這里曾是楚國都-郢的所在地。 1965年冬,湖北省荊州地區(qū)漳河水庫(今屬荊門市)開展清理河道工作,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省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配合工程進行文物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經江陵縣境內的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

5、一帶工程范圍內發(fā)現(xiàn)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其中的望山四號墓是湖北省首次發(fā)現(xiàn)的較大型楚墓。由于江陵地區(qū)地下水位較高,墓坑積水較多,土質情況不良,坑壁極易崩塌。而且時逢冬季嚴寒,常有雨雪,給發(fā)掘工作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脊殴ぷ髡邆冺旓L冒雪,群策群力,自1965年旬10月中始,至1966年元月中旬止,僅用了三個月時間便順利完成了田野間的發(fā)掘工作,共計出土文物2000余件。望山沙冢楚墓的發(fā)掘,是湖北境內采用科學方法對楚墓進行的首次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這次發(fā)掘中最驚人的收獲是一柄寒光閃閃的青銅劍。此劍的出土,震動了海內外史學界與考古學界。 1965年12月,在距楚國別都紀南城故址七公里處的望山一號墓里,考

6、古工作者在墓主棺內人骨架的左則,發(fā)現(xiàn)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余層一劃而破。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在這把鋒利無比、精美絕倫的青銅劍的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文”,是篆書的變體,釋讀頗難??脊殴ぷ髡咴诂F(xiàn)場沒有資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初步釋讀出劍銘中的六個字為“越王”、“自作(

7、乍)用劍(左金右僉)”。 春秋時越國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稱王起,經勾踐、鹿郢、不壽、朱勾至無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滅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劍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只有弄清劍上的越王之名方可做出定論。于是,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之間展開了一場以書信往來為主要方式的、轟動一時的學術討論。討論是由主持此次發(fā)掘的著名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發(fā)起的,參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唐蘭、容庚、徐中舒、夏鼐、陳夢家、胡厚宜、蘇秉琦、史樹青等一大批著名學者。經過兩個多月的書信交流、切磋研討,學者們的意向趨于一致,公認劍上的八字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用劍?!保F淺即勾踐)。勾踐-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膾炙

8、人口的成語臥薪嘗膽說的就是他敗而不妥、勵精圖治的故事。 越王勾踐壁畫 越王劍何以出土于楚國墓地那么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之劍何以會出土于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葬之中呢?學術界為此再次展開熱烈討論,有人認為是越女嫁到楚國時的陪嫁品,唐蘭、郭沫若等著名學者討論劍銘書信因為史載楚越兩國關系密切,勾踐之女是楚昭王的寵姬,即楚惠王之母,此劍可能是越人的陪嫁品;也有人認為此劍系楚國繳獲的戰(zhàn)利品,因為越國后來是被楚國滅掉的。根據(jù)出土該劍的望山一號墓內的竹簡考證,墓主人應為邵固。死時尚不足30歲,系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大貴族,與楚王室關系密切。越王勾踐劍的出土,為學術界研究楚越關系提供了有利的證據(jù)。 湖北省

9、博物館收藏的越王勾踐劍,圖為五個不同角度的照片勾踐劍千古不銹之謎 越王勾踐劍雖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時依舊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為解開勾踐劍千古不銹之謎,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及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學者們一道,采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比的準確數(shù)據(jù)表。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xiàn)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

10、出的產品相媲美。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越王勾踐劍青銅合金配比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此外,越王勾踐劍出土時緊插于黑漆木制劍鞘內,在劍鞘的保護下,又處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并且它所處的環(huán)境與外界基本隔絕,這也是它沒有生銹的重要原因。 當時制劍工藝已經掌握了金屬鉻鹽處理技術,即在劍身表面鍍上一層極薄的鉻,其厚度不過01毫米左右,而作用十分明顯,正是它保護古劍至今如新,鋒芒逼人。這種技藝現(xiàn)在已失傳,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必須用電鍍等技術,可見當時技藝之高明。 歐冶子鑄越王劍 春

11、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變革時代。當時,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候割據(jù),征戰(zhàn)頻繁。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當中原各國正鬧著內政變遷期間,南方的楚、吳、越之間則開始了激烈的征戰(zhàn),一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吳國在今江蘇南部,都城為吳(今江蘇蘇州);越國在今浙江北部,都城為會稽(今浙江紹興東南)。先是吳楚爭霸,而與吳國相鄰的越國也不甘寂寞,乘吳忙于攻楚之際,經常襲擊吳國。公元前496年,吳越開戰(zhàn),吳師戰(zhàn)敗,吳王闔閭負傷而死。公元前494年,其子夫差替父報仇,帶兵伐越,使越臣服。 越王勾踐戰(zhàn)敗之后,不忘會稽之恥,方苦身焦思,置膽于座。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一面臥薪嘗膽,磨劍厲兵

12、,一面在賢大夫范蠡、文種輔佐下改革國政,振興經濟。經十余載的勵精圖治,于公元前482年東山再起,興兵伐吳,到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吳王夫差自縊而死。勾踐沿夫差的路徑北進,大會諸候于徐州(今山東滕縣),成為春秋末期的著名霸主。越國也達到了歷史上最為鼎盛的階段。 據(jù)越絕書寶劍篇記載,越王勾踐共擁有五把青銅寶劍,分別是:勝邪、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相傳為鑄劍大師歐冶子手制。皆為華夏千古名劍。當時的著名寶劍鑒賞家薛燭曾這樣描繪越王勾踐的“純鈞”劍:“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越王勾踐臥心嘗膽,蓉始出。觀其鈑,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于塘;觀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雖復傾

13、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倍f子刻意篇則稱,吳、越之劍“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足見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與越絕書寶劍篇上的描述十府山越王殿句踐壁畫十分吻合,其堅韌鋒利足以證明戰(zhàn)國策趙策對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的描述并非虛言,其做工之精美絕倫足以證明歐冶子的鑄劍藝術巧奪天工、曠絕千古。 越王勾踐劍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出土之后,僅于1965年底及“文革”初期,在湖北有過短期展出;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間,該劍在國內一直是“藏而不展”的。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越王勾踐劍先是運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199

14、9年4月15日運抵北京);1999年國慶節(jié)后運回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 歐冶子 (約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chuàng)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后吞并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里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能刻苦耐勞,發(fā)現(xiàn)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chuàng)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的爭霸戰(zhàn)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越王勾踐劍 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

15、。劍通體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這種優(yōu)雅繁復的文字有極強的形式美感,是美術史書法史都不能忽略的珍品。 歐冶子所鑄名劍去向: 1、湛盧劍:湛盧劍是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首。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戰(zhàn)敗,將湛盧劍作為貢品敬獻吳王闔閭,吳王視為國寶,終日佩帶在身,后飛往楚國被楚昭王所得,后傳到南宋名將岳飛手中,岳被害后,不知去向。 2、純鈞劍:吳國名將伍子胥所佩,伍曾用此劍指揮干軍萬馬歷沙場,后沉入杭州錢塘江,若干年后,伍子胥也葬身于此。 3、魚腸劍:專諸所用,公子姬光指使專諸用此劍刺死吳王僚謀奪王位,公子姬光繼位后稱闔閭,吳王做賊心虛,害怕見物思情,總覺得魚腸匕首是不祥之物,因而封藏不敢佩用。事過十八年之后,闔閭王在吳越戰(zhàn)爭中受傷死亡,吳太孫夫差于公元前495年嗣位,并在破楚門外的海涌山為其父做了墳墓,連同魚腸劍一同埋葬海涌山。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命人掘閻閶的墳墓,以求取魚腸劍,但“鑿山求劍無所得,洞鑿處成深洞”,現(xiàn)為虎邱劍池,今日蘇州風景區(qū)之一。 4、龍淵、工布二劍:歐冶子還鑄造有三把更為鋒利的鐵劍。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是中國最早的鐵劍。越王滅吳之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