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答案_第1頁
七年級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答案_第2頁
七年級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答案_第3頁
七年級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答案_第4頁
七年級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七年級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答案【篇一:初一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txt 一、文征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鹃喿x訓練】1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書遂大進( ) 平生于書 () 或答人簡札( )() 2將 “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 ”譯成現代漢語。譯文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鐵杵磨針【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鹃喿x訓練】1、解釋文中加點詞

2、的意思去:去( ) 方( ) 欲 ( ) 還: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問之,曰:欲作針。 ( )2)學而時習之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答:4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說說本文給你的啟示。答:三、日攘一雞【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 ”【注解】攘:這里是偷竊的意思【閱讀訓練】1、解釋加點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來年然后已() 2、翻譯下面句子( 4 分)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譯文:是非君子之道譯文: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譯文:四、薛譚學謳【原文】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

3、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注解】謳:這里是歌唱。餞行于郊衢:餞,設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邊。撫節(jié)悲歌:撫節(jié),打著節(jié)拍。薛譚乃謝求反:謝,道歉?!鹃喿x訓練】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未窮青之技( )秦青弗止( )響遏行云() 2翻譯: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譯文:4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答: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鹽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羹,便自念言: “所以羹者,緣有鹽故。況復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鹽已口爽,返為其患。

4、(百喻經) 注釋益:增加。爽:敗壞 (口味)。返:同 “反 ”,相反。1解釋畫線詞語。(1)主人與食 (2)緣有鹽故 2愚人發(fā)現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請你用簡潔的語言總結出這則笑話蘊含的道理。初一課外文言文參考答案一、文征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譯文】文征明監(jiān)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fā)精致美好。 書遂大進(終于 ) 平生于書 ( 對于) 或答人簡札(有時 )(書信 )2譯文 稍微有些不滿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滿足。得很大的進步。 二、鐵杵

5、磨針譯文: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里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么。老婦人說: “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 ”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巖。1、去(離開 ) 方:(正 ) 欲 ( 想要) 還: ( 回去)2、 1)問之,曰:欲作針。 ( 老嫗) 2)學而時習之 (以前的知識 )3、答: 李白被老婦人感動了,回去完成了學業(yè)。 4 略三 日攘一雞譯文: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 “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6、 ”(他)說: “那就減少點每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1、解釋加點字: 1、(這 )( 做法)2、已( 停止)2、譯文: 1)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 。2)譯文: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3)譯文:請讓我減少偷雞的數量,每月偷一只雞,來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四)薛譚學謳【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jié),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xù)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1未窮青之技(學盡 )秦青弗止(不 )響遏行云(遏止 )2譯文:薛

7、譚向秦青學習演唱的本領,他沒有學盡秦青的技藝,自認為把師傅的本領完全學盡了 。4啟示:答:學習沒有止境,要謙虛好學,不能夠淺嘗輒止 。5、有,薛譚知錯就改,馬上向師傅道歉,并且留下來繼續(xù)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五、愚人食鹽(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里,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后,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后菜的味道鮮美,這人便想: “菜的味道鮮美,是由于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 ”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1(1)給 (2)原因2愚人發(fā)現食物因鹽好吃之后就空口吃鹽。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

8、極端;認識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篇二: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 (七年級)】txt 目錄1愚人食鹽3王右軍詐睡4戴震難師5曾子殺豬6千金市骨7高帽子8趙威后問齊使9學弈10永某氏之鼠11魏文侯從諫12原谷諫父13截竿進城14陳太丘與友期行15樂羊子妻 16子產不毀鄉(xiāng)校 17習慣說 18陳實與梁上君子19割席分坐 20臨江之麋 21木蘭從軍 22李將軍列傳(節(jié)選) 23當止不止 24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節(jié)選 25工之 僑為琴 26 三人成虎 27郢書燕悅 28趙普愚人食鹽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遂自念曰: “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

9、尚爾,況復多也? ”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至于他家() 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 緣有鹽故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所以美者,緣有鹽故。【譯】3根據文章內容,說說愚人的 “愚 ”體現在哪些方面。【譯】4從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參考答案】1到 改變 已經 因為2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為有了鹽。就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被鹽所害。3 語言: “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 ”或者,動作: “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他以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鹽,于是只吃鹽,不吃菜。4啟示:任何事情都要有個 “度 ”,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

10、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處是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有兩虎爭人而斗者,卞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 “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管與止之() 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 () 小者必死 () 而有刺兩虎之名。()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人者,甘餌也【譯】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譯】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答】4概括說說你從文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敬稹俊緟?/p>

11、考答案】1 卞莊子(代詞) 那么 小的老虎卻2人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 你只需等待時機去刺殺負傷的老虎,那就是一舉而能獲得兩只老虎了。3文章的寓意:智慧帶來勝利和榮耀 事半功倍 或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4啟示:我們做事情要運用智慧,善于觀察,仔細思考,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甚至是事半功倍王右軍詐睡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恒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jié)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陽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憶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 “不得不除之! ”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熟眠,于是

12、得全。于時人稱其有智?!咀ⅰ客跤臆姡和豸酥?大將軍:晉朝大將王敦 錢鳳:為王敦的參軍,助敦叛晉,后被誅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王右軍年減十歲時() 方憶右軍未起() 相與大驚曰() 及開帳()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譯】信其實熟眠【譯】3王敦為什么認為 “不得不除之 ”?【答】4 “于時人稱其有智 ”,你認為王右軍的智表現在什么地方?請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敬稹俊緟⒖即鸢浮?不滿才 一起等到2王羲之睡醒,已經聽到他們談論的話,知道(自己)沒有活的道理。 相信他確實還在熟睡。3因為王敦與錢鳳商議的是叛逆的陰謀(便言逆節(jié)之謀),一旦泄露出去可是要滅九族的,所以如

13、果睡在帳中的王羲之知道此事,必是要除去的。4睡在帳中的王羲之無意中聽到了王敦與錢鳳商議叛逆的陰謀,知道沒有活路了,不滿十歲的他沒有驚慌失措,就佯裝出熟睡的狀態(tài)(假裝嘔吐弄臟臉和被子都全然不知),騙過了王敦與錢鳳的眼睛。這是他機智過人的地方。戴震難師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 “右經一章 ”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師應之曰: “此朱文公所說。 ”即問: “朱文公何時人也? “曰: ”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時人? “曰: ”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 “曰: ”幾二千年矣

14、。 “”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師無以應,曰: “此非常兒也。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蘊蓄者久矣( ) 日數千言不肯休 ( ) 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 ( )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記之?【譯】 師無以應,曰: “此非常兒也。 ”【譯】3文中戴震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與論語所提倡的哪些觀點相一致?請你各列舉一句?!敬稹?塾師為什么把戴震評價為 “非常兒 ”?【答】【參考答案】1積蓄,積累 每日,每天 距離 這些2這憑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記述的 ?老師無法回答,說: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孩子啊。 ”3學習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15、,是知也。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4“非常 ”一詞蘊含對比,說明戴震與其他的學生不一樣。他敢于質疑,凡事都大膽的問一個為什么;不盲目聽從,能積極的獨立思考問題。(意思對即可)曾子殺豬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 “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 “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注】彘:小豬特:只不過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曾子之妻之市() 其子隨之而泣() 顧反為女殺彘() 子而不信其母()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妻止之曰

16、: “特與嬰兒戲耳。 ”【譯】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咀g】3對于該不該殺豬,曾子和他的妻子持不同的觀點,試分析他們各自的理由?!敬稹?由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怎樣的父親?【答】【參考答案】1到 跟隨 同 “返”,返回 于是,就2妻子制止他說: “我只不過是和小孩子開開玩笑罷了 ” 現在你欺騙他,這是在交給他欺騙啊。3曾子的妻子認為不該殺,理由是說殺豬只是跟兒子開個玩笑,好哄孩子回去,不讓他跟自己去集市,不必當真。曾子認為該殺,理由是答應了孩子的事要實現,否則沒有辦法教孩子誠信。4曾子是一位言而有信(誠信,誠實)的父親,同時他通過細小之處“以身作則 ”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教子有方。

17、【篇三:初中課外文言文練習完整版 (附答案 )】一、不死之藥【原文】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 ya)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衛(wèi)官)問曰: “可食乎? ”曰: “可。 ”因奪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 “臣問謁者,曰 可食。 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是客欺王也。夫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釋臣。 ”王乃不殺?!揪毩暋?、下列句子中的 “而 ”表轉折的是( )a因奪而食之 b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c臣食之,而王殺臣 d面山而居2、“楚王不殺中射之士 ”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 “使人說王 ”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18、(用原文回答)(1) 。(2) 。二、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縣人。重諾責,敦風義。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 “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劵者?且父未嘗語我也。 ”蔡笑曰: “劵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 ”卒輦而至之?!揪毩暋?、對加點的詞注音、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嘗語我也。 2、下面加點的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他) b安有寄千金而無劵者?(卻) c且父未嘗語我也。(將) d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所以)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9、1)重諾責,敦風義。(2)卒輦而至之。4、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你認為是否還需要 “重諾責,敦風義 ”?請談談你的看法。三【原文】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 (太監(jiān))稱“宮市 ”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 “門戶”指( “門戶 ”稅),仍邀(強要)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 “須汝驢送柴至內。 ”農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毆宦者?!揪毩暋?、解釋文中加點詞:(1)才與絹數尺 ()(2)農夫涕泣() (3)不取直而歸 ()(4)遂毆宦官() 2、下列句中的 “以”與 “仍邀以驢送至內 ”中的 “以”用法相同的是

20、(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3、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4、文中賣柴農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四、陳萬年教子【原文】【注釋】咸:陳咸,陳成年之子。戒:同 “誡 ”,教訓。1、解釋下列句子的加點字:欲杖之 ()具曉所言() 咸叩頭謝曰 ()大要教咸諂之 ()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例句中加點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a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b 一狼洞其中c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d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翻譯句子:大要教咸諂也。4、你認為陳萬年的做法對嗎?為什么?五、陳元方【原文】

21、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強行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注釋】候,拜訪,問候。履行,實踐,做。綏,安,安撫。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師,學習?!揪毩暋?、“法 ”字在古漢語字典里有如下解釋:法令,制度;方法,做法;效法,仿效;標準,法則。你認為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中的 “法”的意思是( )2、文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袁公問 /曰賢家君在

22、太丘 /遠近稱之 /何所履行b袁公問曰 /賢家君在 /太丘遠近 /稱之何所履行c袁公問 /曰賢家君在 /太丘遠近稱之 /何所履行d袁公問曰 /賢家君在太丘 /遠近稱之 /何所履行3、翻譯句子。弱者撫之以仁4、回答?!罢写耸?”中的 “此事 ”指的是什么?你認為元方所說的 “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六【原文】:初,張詠在成都,聞準入相,謂其僚屬曰: “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及準出陜,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 “何以教準? ”詠徐曰: “霍光傳不可不讀也。 ”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 “不學無術 ”,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選自宋史 ?寇準傳)【注釋】:準: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嚴:敬重。具待:具,備辦;待,接待?;艄鈧鳎狠d漢書,傳末有 “然光不學無術,暗于大理 ”之語?!揪毩暋?、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1)聞準入相( )(2)詠適自成都罷還 ( ) (3)準莫諭其意( ) 2、翻譯句子:此張公謂我矣。3、從文中可以看出寇準具有哪些品質?七、楚人學舟【原文】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