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高考物理總復習第17課時動力學模型之一——滑塊滑板(題型研究課)課件_第1頁
(新課標)高考物理總復習第17課時動力學模型之一——滑塊滑板(題型研究課)課件_第2頁
(新課標)高考物理總復習第17課時動力學模型之一——滑塊滑板(題型研究課)課件_第3頁
(新課標)高考物理總復習第17課時動力學模型之一——滑塊滑板(題型研究課)課件_第4頁
(新課標)高考物理總復習第17課時動力學模型之一——滑塊滑板(題型研究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17課時動力學模型之一滑塊滑板(題型研究課)NO.lNO.2課前練真題明考什么、怎么考課堂硏題型知學什么、怎么辦N0.1課前練真題明考什么、怎么考1.(2017-全國卷UI)如圖,兩個滑塊A和B的質(zhì)£二量分別為mA = l kg和蝕=5 kg,放在靜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兩端,兩者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1 =0.5;木板的質(zhì)量為m=4 kg,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血 =0.1。某時刻4、兩滑塊開始相向滑動,初速度大小均為=3 m/So A. B相遇時,A與木板恰好相對靜止。設(shè)最大靜摩 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o求:(1) B與木板相對靜止時,木板的速

2、度;(2) 4、開始運動時,兩者之間的距離。解析:(1)A和B在木板上滑動時,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動。設(shè)A、B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別為辦、九和於,A和B相對于 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別為和畑木板相對于地面的加速度 大小為如。在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前有fi=fiunAgf2=itnBgf3 =“2(加 +tnA+mB)g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l=>AaAfi=niBaBfifh=niax設(shè)在九時刻,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其大小為由運動學 公式有6=久 v1=a1t1 聯(lián)立式,代入已知數(shù)據(jù)得(2)在ti時間間隔內(nèi),B相對于地面移動的距離為Sb = v01 嚴設(shè)在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0后,木板的加速度

3、大小為02。對于B與木板組成的系統(tǒng),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i + 為=(mB+m)a2由式知,aA=aBi再由式知,B與木板達到共同 速度時,A的速度大小也為6,但運動方向與木板相反。由題 意知,A和B相遇時,A與木板的速度相同,設(shè)其大小為S, 設(shè)4的速度大小從5變到S所用的時間為右。則由運動學公 式,對木板有2 = 5 a22對 A 有 v2=-v1-aAt2在b時間間隔內(nèi),(以及木板)相對地面移動的距離為sl=vlh22在/1+/2時間間隔內(nèi),A相對地面移動的距離為A和B相遇時,A與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和B開始運動時,兩者之間的距離為S0=SA+s1+sB聯(lián)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數(shù)據(jù)得$o

4、=l9 m。答案:(1)1 m/s (2)1.9 m2. (2015全國卷I)一長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塊;在木板右方有一墻壁,木板右端與墻壁的 距離為4.5 m,如圖(a)所示。Z=0時刻開始,小物塊與木板 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運動,直至t=ls時木板與墻壁碰撞(碰 撞時間極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相反;運動 過程中小物塊始終未離開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時間內(nèi)小物塊 的e "圖線如圖(b)所示。木板的質(zhì)量是小物塊質(zhì)量的15倍, 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1及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 擦因數(shù)“2; 木板的最小長度; 木板右端離墻

5、壁的最終距離。.!o求:圖(“)42v! (ms'1)012 z/s圖(b)III解析:(1)規(guī)定向右為正方向。木板與墻壁相碰前,小物塊和 木板一起向右做勻變速運動,設(shè)加速度為01,小物塊和木板 的質(zhì)量分別為加和由牛頓第二定律有+M)g=(m +M)«i由題圖(b)可知,木板與墻壁碰撞前瞬間的速度可=4m/s,由 運動學公式有"=鞏+。£JL2$0=卯1+216式中,(1 = 1 s, $0=4.5 m是木板碰撞前的位移,Oo是小物塊和 木板開始運動時的速度。聯(lián)立式和題給條件得“1=01在木板與墻壁碰撞后,木板以一5的初速度向左做勻變速運 動,小物塊以&q

6、uot;的初速度向右做勻變速運動。設(shè)小物塊的加 速度為a29由牛頓第二定律有一jU2tng=ma2由題圖(b)可得=式中,(2 = 2 S,勺2 = 0,聯(lián)立式和題給條件得“2=0.4。(2)設(shè)碰撞后木板的加速度為經(jīng)過時間A6木板和小物塊 剛好具有共同速度巧。由牛頓第二定律及運動學公式得 “2加g+“i(M+/n)g=M"3卩3= 碰撞后至木板和小物塊剛好達到共同速度的過程中,木板運動 的位移為Si= 小物塊運動的位移為匪=吟空山 小物塊相對木板的位移為心=$2$1 聯(lián)立式,并代入數(shù)值得As=60m 因為運動過程中小物塊沒有脫離木板,所以木板的最小長度應(yīng) 為 6.0 mo(3) 在小

7、物塊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后,兩者向左做勻變速運動 直至停止,設(shè)加速度為血,此過程中小物塊和木板運動的位 移為巧。由牛頓第二定律及運動學公式得+M)g=(tn +M)«4碰后木板運動的位移為S=Si+s3聯(lián)立式,并代入數(shù)值得木板右端離墻壁的最終距離為6.5 m。答案:(1)0.10.4(2)6.0 m (3)6.5 m3. (2015全國卷U)下暴雨時,有時會發(fā)生山體滑 ©坡或泥石流等地質(zhì)災(zāi)害。某地有一傾角為0= 汽、3c、37Tsin37匚壬的山坡C,上面有一質(zhì)量為加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與斜坡平行;B上有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 土),A和B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圖所示。假設(shè)某次暴

8、雨中,A浸透雨水后總質(zhì)量也為加(可視為質(zhì)量不變的滑塊),在極短時3間內(nèi),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1減小為孑,B、C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2減小為0.5, A、B開始運動,此時刻為計時起點;在第2 s 末,B的上表面突然變?yōu)楣饣?,?保持不變。已知A開始運動 時,A離B下邊緣的距離/=27m, C足夠長,設(shè)最大靜摩擦力 等于滑動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o求:(1)在02 s時間內(nèi)A和加速度的大小;(2)4在B上總的運動時間。-解析:在02 s時間內(nèi),A和的受力如圖所示,其中/1、M是A與B之間的摩擦力和正壓力的大小,了2、2是B與C 之間的摩擦力和正壓力的大小,方向如圖所示。由滑動摩擦力

9、mg公式和力的平衡條件得M=zwgcos 0fl =“2”2N2=Nif +wzgcos 0規(guī)定沿斜面向下為正。設(shè)A和B的加速度分別為如和3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sin 0fi=maimgsin' =mai由牛頓第三定律知N=Nf f=f解得 «i=3 m/s2, a21 m/s20在6=2 s時,設(shè)4和的速度分別為可和矽2,則。1=皿1=6 m/s。2=。2(1=2 m/s1勺時,設(shè)A和B的加速度分別為如和如。此時A與B之 間的摩擦力為零,zngsin O=max'解得如 =6 m/s2 mgsin 0f2=ma2',解得 a2' = 2 m/s2B

10、做減速運動。設(shè)經(jīng)過時間切B的速度減為零,則有 v1-a2,仏=0 解得仏=1 s)(1 A2 2«2i2+2+2tt2,ti =12 m<27 m在h+t2時間內(nèi),A相對于B運動的距離為s= |flir12+r1Z2+|a1, t2此后B靜止,A繼續(xù)在B上滑動。設(shè)再經(jīng)過時間心后A離開B, 則有$ =(可+如(2溝+獨 解得t3 = ls(另一解不合題意,舍去)設(shè)A在B上總的運動時間為(總,有(總=h+f2+t3=4s。 答案:(1)3 m/s2 1 m/s2 (2)4 s備考視角 滑塊滑板問題是高考??嫉臒狳c,這類問題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數(shù)學運算能力要求較高,而且滑塊滑板模型

11、常和功 能關(guān)系、動量守恒等結(jié)合,分析過程較復雜。學生常因為對過 程分析不清或計算失誤而丟分。命題點一水平面上的滑塊一滑板模型N0.2課堂研題型知學什么、怎么辦審題建模第二步求加速度£11第三步111明確關(guān)系n111第一步1.兩種位移關(guān)系滑塊由滑板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的過程中,若滑塊和滑板同向運動,位移之差等于板長;反向運動時,位移大小之和等 于板長。2.解題思路j求解吋應(yīng)先仔細審題,理解題目的含義、分析清楚: 每一個物體的受力情況、運動情況:準確求出各物體在各運動過程的加速度(注意兩: 過程的連接處加速度可能突變)找出物體之間的位移(路程)關(guān)系或速度關(guān)系是: 解題的突破口,求解中應(yīng)注意

12、聯(lián)系兩個過程的紐! 帶,每一個過程的末速度是下一個過程的初速度典例如圖所示,質(zhì)量加= lkg的物塊A放在質(zhì)量M=4 kg的木板B的左端,起初FABZZZZZZ/Z/Z/ZZZ/ZZZZZA、靜止在水平地面上?,F(xiàn)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作用在B上,已知4、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i=04,地面與B之間的動摩 擦因數(shù)為“2=01。假設(shè)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g=10 m/s2o 求:(1) 能使4、B發(fā)生相對滑動的力F的最小值;若力F=30 N,作用1 s后撤去,要想A不從B上滑落, 則B至少多長;從開始到4、B均靜止,4的總位移是多少。解析(1)A的最大加速度由A. B間的最大靜摩擦力決定,即對于4

13、,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i/Wg=/Wdm 解得 «m=4m/s2對于A、整體,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F“2(M+/w)g=(M+fn)“m 解得 F=25 N。設(shè)力F作用在B上時A、B的加速度大小分別為如、如, 撤去力F時速度分別為可、5,撤去力F后A. B速度相等前 加速度大小分別為如、如,A、B速度相等時速度為4,加 速度大小為«3對于A,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iing=/nai得如=4 m/&,可=。1(1=4 m/s對于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F“itng“2(M+/n)g=Ma2 得=5.25 m/s2, v2=a2ti=525 m/s撤去力 F: a/=ai

14、=4m/s2M"g+M2(M+m)g=Ma2 得 E =2.25 m/s2 經(jīng)過b時間后A、B速度相等v1+a1f t2=V2a2f t2 得為=02 s共同速度 v3=v1-ha1f(2=4.8 m/s從開始到A、B相對靜止,A. B的相對位移即為B的最短長度厶V2 v3 V219=亦+二廠一刃血+切=075mA、B速度相等后共同在水平地面上做勻減速運動,加速 度大小。3=“霑=1 m/s2對于A、整體從"至最終靜止位移為x=U.52m3所以A的總位移為和總=xa+x=14.4 mo答案(1)25 N (2)0.75 m 14.4 m【規(guī)律方法求解“滑塊一滑板”類問題的方

15、法技巧(1) 弄清各物體初態(tài)對地的運動和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 勢),根據(jù)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情況,確定物體間的摩擦 力方向。(2) 準確地對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并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 確定各物體的加速度,結(jié)合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關(guān)系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3) 速度相等是這類問題的臨界點,此時往往意味著物體間的相對位移最大,物體的受力和運動情況可能發(fā)生突變。集訓沖關(guān)1如圖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靜止放著長為乙=1.6 m質(zhì)量為A/=3kg的木板,一質(zhì)量為加MmF>/ZZ/Z/Z/ZZZZZZZ/ZZ/ZZZ=1 kg的物塊放在木板的最右端,物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qū)δ景迨┘右凰较蛴业睦σ裧

16、 10 m/s2o(1) 施力F后,要想把木板從物塊的下方抽出來,求力F的大小應(yīng)滿足的條件;(2) 為使木板從物塊的下方抽出來,施加力F后,發(fā)現(xiàn)力F作用 最短時間Zo=O.8 s,恰好可以抽出,求力F的大小。解析:(1)力F拉動木板運動過程中,物塊與木板相對運動時:對物塊,由牛頓第二定律知“mg=mat解得« = lm/s2 對木板,由牛頓第二定律知F “加g=M©,即Fjumg要想抽出木板,則只需ai>a,即F>“(M+/w)g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F>4N。(2)設(shè)施加力F時木板的加速度大小為則如FfimgM設(shè)撤去力F時木板的加速度大小為如,則m/s2設(shè)從撤去力

17、F到木板恰好被抽出所用時間為r2木板從物塊下抽出時有物塊速度為v=a(t0+t2) 發(fā)生的位移為s=a(t0+t2)2木板的速度為v板=a2t0-a3t2 發(fā)生的位移為s板二分臥彳+呼血一 木板剛好從物塊下抽出時應(yīng)有。板=。且s板一£=厶 聯(lián)立并代入數(shù)據(jù)得r2=l-2 s, a2=3 m/s2, F=10 No 答案:(1)F>4 N (2)10 N2.(2019-成都棋擬)如圖所示,長為/的長木板A 放在動摩擦因數(shù)為“1的水平地面上,一滑塊B(可視為質(zhì)點)從4的左側(cè)以初速度向右滑上A, 與4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2®與水平地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同)。已知

18、4的質(zhì)量為M=2.0 kg, B的質(zhì)量為m=3.0 kg,4 的長度為 1=2.5 m, “i=02,“2=04 取 lOm/s?)。(1)4、剛開始運動時各自的加速度分別是多大?(2) 為保證B在滑動過程中不滑出4,初速度應(yīng)滿足什么條件?(3) 在滿足中條件的情況下,分別求出A、B對水平地面的最大位移。解析:(1)分別對A、B進行受力分析,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B的加速度大小:° tn m=4 m/s2A的加速度大小:“2 加g“i(M+加)g=1 m/s2o(2)當4、B速度相等時,若恰好運動到4的右側(cè)末端,則可保證B不會滑出4,設(shè)經(jīng)過時間A、B的速度相等,則有:v0aBt=aAt

19、根據(jù)位移關(guān)系得:卯一切/一蘇4” =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f=ls, eo=5 m/s所以初速度QoW5 m/so(3) B恰好不滑出A時,A、B對水平地面的位移最大,A、B速度相等后相對靜止,一起以v=aAt= 1 m/s的初速度做勻 減速運動直到靜止,勻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a=M+m=2血"p2發(fā)生的位移:s=025mA> B速度相等前A發(fā)生的位移:sA=aAt2=0.5 mB 發(fā)生的位移:sB=VotaBt2=3 m所以 A 發(fā)生的位移:M+s=0.5m+0.25m=0.75mB發(fā)生的位移:SB+s=3m+025m=325m。答案:(1)1 m/s2 4 m/s2 (2)%

20、 W 5 m/s (3)0.75 m 3.25 m滑塊一滑板類模型應(yīng)抓住一個轉(zhuǎn)折和兩個關(guān)聯(lián)兩個關(guān)聯(lián)一個轉(zhuǎn)折轉(zhuǎn)折前.后受力情況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和滑塊、滑塊與滑板達到滑板位移與板長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般情況下,相同速度或者滑由于摩擦力或其他力的轉(zhuǎn)變,轉(zhuǎn)折前、后塊從滑板上滑下滑塊和滑板的加速度都會發(fā)生變化,因此是受力和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轉(zhuǎn)折點以轉(zhuǎn)折點為界,對轉(zhuǎn)折前、后 進行受力分析是建立模型的關(guān)鍵典例如圖所示,傾角么=30啲足夠長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上放一長L=1.8 m質(zhì)量M=3 kg的薄木板,木板的最右端疊放一質(zhì)量m = l kg的小物=J塊,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丫。對木板施加沿斜面向上的 恒力F

21、,使木板沿斜面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設(shè)物塊與木 板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o(1) 為使物塊不滑離木板,求力F應(yīng)滿足的條件;(2) 若力F=37.5 N,物塊能否滑離木板?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若能,求出物塊滑離木板所用的時間及滑離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離。解析以物塊和木板整體為研究對象,由牛頓第二定 律得 F(M+加)gsin a=(Mrm)a以物塊為研究對象,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mgsin a=ma 又 FfWFfm=“/wgcos a 解得 FW30 No (2)因力F=375N>30N,所以物塊能夠滑離木板,對木板,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im

22、gcos aMgsin a=Ma對物塊,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cos amgsin a=ma2設(shè)物塊滑離木板所用時間為r 木板的位移物塊的位移兀2 = ;"2”物塊與木板的分離條件為Ax=xj xi=L解得(=1.2 s物塊滑離木板時的速度v=at物塊滑離木板后的加速度大小為a3=gsin么=5 m/s2 亠亠 0r2物塊滑離木板后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離為兀=二么解得 x=0.9 mo 答案(l)FW30 N 能 12 s 0.9 m規(guī)律方法解決速度臨界問題的思維模板集訓沖關(guān)ni1.如圖所示,足夠長光滑斜面的傾角為,斜面上放著質(zhì)量為M的木板,木板左端有一個質(zhì)量為加的木塊,木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木塊和木板的初速度都為零。對木塊施加平行斜面向上的恒力F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若“tan",則木板一定沿斜面向上運動B. 若F=mgsin 0,則木塊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