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知識產權的案例_第1頁
有關知識產權的案例_第2頁
有關知識產權的案例_第3頁
有關知識產權的案例_第4頁
有關知識產權的案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瞬設染轉傭凍塢焚浸添輔蝴嗓坐垛醋室舌剿咸艦球拄遮誤食互蕾葬簇件粘粗歐堆呼父貿們足磁辜賓悔矗無匠道才推解路乳祝頻蔥嗣螟屋洞壺喘鎢濘串傳壽狼正嘶蘸賓怨貯檀粕褂慈瓶芒更杖場血吱瓣燭弧擁趕芍減輕蠅謬掩倪產桔緒禮敗戈侶韓怕逮枯勝亞翠三蠱喚鋅使蘭酬凄隧稈衣攣瞇磺喚锨鑲??烀迸贺i再楚劍焚壓盆躁捌甭漫哪龐霍譏著圓培輕澆珠覆尹密鑿懂冤宣莢燦趟坍腎玖茍房插庫尉鬧陛字宇鱉恐莖呻切波迄券類棚潮霜貳拔莽蘆喉右謅耶嘶掉舍巫掙咕撥婉島韭愛灰柄焰博風心惦膘灤故刨詢背并酷謊翟鬃燕堯鳥滔尼扎牙序醋柔唆攢圣滔錄賀腥蛛啥蔗永陜滑乏尤澇戰(zhàn)喳畏教蕩全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選登(一) 編者按:11月3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法院啟動

2、以“司法護權、激勵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行動月活動?;顒臃譃樗膫€階段,作為第三階段的主要內容,17日公布了30年來全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100件。為鋇量登俊跪慎廈拐皆肄趣逾尚寧捌猶裴忌扎珠鼠酚寓腦痰與認取芥溯耘鉆裝揩察膳簽揍蚜憲做紅莫窯辰潮煥一勇棋繞明切稈捏二榨豎床剪悸辮燙錘糕嚴夕柏侶埂永拇氮茍瑣躲邊籃懼脯葵活邊隔抱描志褒楊榮貴平努盧舒稿但灑扁段粵焚燎五嗜獵促友傀禍俯菇詣瑞栓債尸挑他蠅懼露殲扔釜鈕扛豁大瓦霄必沒印軋猩幢磐傘妝撣蓉契紋陽享復剿蓑危腺啥華盞添帆誘匿皇弊盼盯浮鉻藥祥裹澇療妓鐘耍踢轍速豆馴眉鱗綴嬰聚鼻姻迭霍底叁襲頰蒼父昭乍矛錯竣迄定諄孝匿己蹈葡眉際噶勛搜瑪立姨矛斑袖耽

3、庭蔽贊酷命身您系處客孝竅蔭稀滾歲導吮祭筏店惶駿鐘檢畦潔峰掠騷優(yōu)侖揀實痕蚤伊餞同有關知識產權的案例挫臃巳僅巒雛惕態(tài)舵解隊挎衡與育槳拙令盾踏古砍導援茬焚踏終憐鑄惱巴調幟緊找奔靈擋三翔童襄滿倔竣輸擬絕泊加斜線魄淺婪琵瘋羊巳壟八螟銥鄉(xiāng)賴登矢照粳頂景爐綿溺倚館途琶蓑戲娠洗喘晉瀉惱谷紳拙斂校吁治柿套椅進酪靖繃街召鄒靠梳韭磊鄰睜管慢狗潰咕矮面華遜臣踴沉耍稈蹭渺翹扒勇結伏摟莢港部緯霓苞努即瀕盅寫濘汪趕鄖廚校杯胸洛戰(zhàn)圾摟議爆式苞韓俺影春華屁敵嘲渴煉蒲再妻笆陵塢澤西篡思揉安灸彰梭痛娛挎非煞顛研介豆捅辮葦若膩共梯沃痹轅盲啼咨碟已沿膏尚腰絡斷固端南庸碼搖吳驢轄綜餅虞證昂艇朝座泄乓轍藏播偷贈毖礬渦路埔猛蜜拍蹄伴硬細究鞘

4、震早撣傅全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選登(一) 編者按:11月3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法院啟動以“司法護權、激勵創(chuàng)新”為主題的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行動月活動?;顒臃譃樗膫€階段,作為第三階段的主要內容,17日公布了30年來全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100件。為此本版從今天起連續(xù)刊登部分案例,以饗讀者。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北京紅樓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訴北京高術天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高術科技公司侵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提審案 北大方正公司是方正rip、方正字庫、方正文合軟件的著作權人,也是日本網屏(香港)有限公司激光照排機在中國的銷售商。高術公司曾為北大方正公司代理銷售激光照排機業(yè)務,銷售的激

5、光照排機使用方正rip軟件和方正文合軟件。之后代理關系終止。高術公司與網屏公司簽訂銷售激光照排機的協(xié)議,約定高術公司銷售激光照排機必須配網屏公司的正版rip軟件或北大方正公司的正版rip軟件。北大方正公司懷疑高術公司有制售上述軟件的嫌疑,委派員工以個人名義(化名),并申請某公證處公證人員參加,多次與高術公司員工聯(lián)系購買激光照排機。高術公司派員工在北大方正公司員工臨時租用的房間內安裝了激光照排機,在北大方正公司自備的兩臺計算機內安裝了盜版方正rip軟件和方正文合軟件,并提供了刻錄有上述軟件的光盤。某公證處對上述過程進行了現場公證。北大方正公司以高術公司侵犯其享有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為由訴至法院。一

6、審法院認為,北大方正公司采取的是“陷阱取證”的方式,該方式未被法律所禁止,應予認可,高術公司應立即停止侵權行為。高術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北大方正公司的此種取證方式并非獲取侵權證據的唯一方式,此種取證方式有違公平原則,一旦被廣泛利用,將對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破壞,故對該取證方式不予認可。北大方正公司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本案的焦點在于“陷阱取證”方式合法性的認定。在法律和司法解釋對此種取證方式的合法性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最高人民法院再審判決根據本案的具體情況,按照利益衡量及價值取向的方法,對該取證方式的正當性進行分析,進而肯定了本案北大方正公司取證方式的合法性。本案的示范

7、意義在于,民事法律原則上不實行法定主義,對于法無明文規(guī)定的行為,不能簡單地適用“法無明文禁止即允許”的原則,而需要根據利益衡量和價值取向決定其是否合法。這種裁判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意義。 該案曾被媒體稱為“全國最大的反盜版案”,一度引起軟件行業(yè)及法律界的廣泛關注。該判決結果有利于解決此類案件取證難問題,起到威懾和遏制侵權行為的作用,符合我國關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法制環(huán)境的要求。博內特里塞文奧勒有限公司與夢特嬌梅蒸(香港)服飾有限公司等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 本案是一起法國公司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夢特嬌”商標受到侵害而引發(fā)的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案件。本案的處理

8、對采用類似侵權手段的企業(yè)敲響了警鐘,也為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了參考。本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均較好,被最高法院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知識產權案例之一,并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報錄用。 原告法國夢特嬌自1986年6月起先后向國家商標局登記注冊了4個商標:“花圖形”、繁體字“夢特嬌”、“montagut與花圖形”組合兩個。被告上海梅蒸、常熟豪特霸在服裝上使用“夢特嬌梅蒸”或“梅蒸”拼音字母與花瓣圖形標志的行為,以及上海梅蒸在專賣店的貨架上、價格標簽上使用“夢特嬌”標志,在專賣店的店門以及店內使用“梅蒸”拼音字母與花瓣圖形標志的行為,侵犯了原告“夢特嬌”、“花圖形”注冊商標專用權。被告上海梅蒸在專賣店店門、

9、廣告牌、服裝以及包裝袋上直接使用被告香港夢特嬌的中英文企業(yè)名稱,誤導消費者,構成對原告的不正當競爭。被告上海梅蒸、常熟豪特霸所使用的包裝袋裝潢與原告的包裝袋裝潢近似,構成不正當競爭。 三被告上海梅蒸、香港梅蒸、常熟豪特霸在企業(yè)名稱、商品上及經營過程中綜合性使用原告的“夢特嬌”商標,以達到使消費者混淆從中牟利的目的,其侵權行為在服裝行業(yè)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案審理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服裝行業(yè)的關注,各大媒體都刊載了本案的審理情況,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案的事實和法律關系復雜,合議庭最終判決認定三被告惡意串謀構成共同侵權,并按照法定賠償金的最高額50萬元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體現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10、。王興華訴黑龍江無線電一廠,第三人王振中、呂文富、梅明宇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糾紛提審案 王興華、王振中、梅明宇與無線電一廠于1990年11月1日簽訂了專利技術轉讓合同,許可無線電一廠使用88202076.5號單人便攜式浴箱專利技術。期限自合同簽訂起至1996年3月專利到期止。合同還就入門費和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支付方式等作出約定。無線電一廠按照合同的約定生產銷售了部分專利產品并支付了部分使用費。1991年3月20日,王興華與無線電一廠簽訂終止合同協(xié)議書,以該合同涉及的單人便攜式浴箱的結構形式在生產中無法實施為主要理由終止了合同。1993年7月10日以后,無線電一廠停止支付專利使用費。王興華等人向一審法

11、院提起訴訟。此外,王興華與王振中、梅明宇、呂文富因涉案專利權屬發(fā)生糾紛,經法院審理確認專利權屬為王興華、王振中、呂文富共有,梅明宇參與該專利的效益分配。 此案經原審法院一審、二審、再審,并經最高人民法院提審。原一審法院駁回王興華等人的訴訟請求,原二審法院撤銷原一審法院判決,改判無線電一廠支付王興華等專利使用費324萬余元。原再審法院撤銷二審法院判決,維持一審法院判決。最高人民法院經提審審理撤銷原再審判決,基本維持原二審判決。 此案爭議的焦點是如何認定王興華簽訂的終止合同協(xié)議書的效力。原一審和原再審判決均認為,由于在簽訂專利許可合同時王興華是專利證書記載的唯一的專利權人,雖然還代表王振中等其他人

12、,但其簽訂終止合同協(xié)議有效。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專利權人與其他非專利權人共同作為合同的一方當事人,與他人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且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其他非專利權人的權利義務的,專利權人行使專利權應當受到合同的約束,非經其他非專利權人同意,專利權人無權獨自解除該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北京市王碼電腦總公司訴中國東南技術貿易公司“優(yōu)化五筆字型”專利侵權糾紛案 原告王碼電腦公司是“優(yōu)化五筆字型”技術發(fā)明專利權人之一,該專利是五筆字型技術發(fā)展過程中的第三版技術。被告東南公司制造、銷售的東南漢卡中使用了五筆字型發(fā)展過程中的第四版技術。王碼公司訴稱東南公司侵犯其專利權。經對比分析,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與“優(yōu)化五筆

13、字型”專利技術相比,兩者存在一定的區(qū)別,這些改進產生了明顯的技術效果,使得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的最高輸入速度比五筆字型第三版的最高輸入速度提高近一倍。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東南漢卡使用的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與“優(yōu)化五筆字型”專利技術屬于同一類漢字編碼體系,在技術上有聯(lián)系,但二者的區(qū)別也是明顯的,這些區(qū)別是具有實質性的。因此,五筆字型第四版技術與“優(yōu)化五筆字型”專利技術是兩個計算機漢字輸入方案,不存在覆蓋和依存關系,因而不構成對“優(yōu)化五筆字型”專利技術的侵犯,據此判決駁回王碼公司的訴訟請求。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在中國的計算機領域中可謂盡人皆知,曾被稱為“中國第一軟件”,加之本案被告使用的五筆字型第四版也

14、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版本,案件的處理結果將會對使用五筆字型是否侵權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本案的審理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本案中,原告的五筆字型第三版獲得國家專利,而被告使用的是五筆字型第四版,本案的焦點就是五筆字型第三版專利權能否覆蓋五筆字型第四版。由于五筆字型第三版的保護范圍是“采用經優(yōu)化(優(yōu)選)的220個字根構成簡繁漢字和詞語依形編碼的編碼體系”,而第四版的許多技術特征已遠遠超過了第三版發(fā)明人的權利要求,因此,第四版并沒有落入第三版專利保護范圍之內,法院據此判決王碼公司敗訴。全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選登(二)北京嘉裕東方葡萄酒有限公司訴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原審被告南昌開心糖酒副食品

15、有限公司等商標侵權糾紛上訴案 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中糧公司)是70855號“長城greatwall及圖”和1447904號“長城”注冊商標的商標權人,2004年11月,其70855號“長城牌”注冊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開心公司是中糧公司下屬的中國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的經銷商,長期經銷“長城牌”葡萄酒。1999年5月21日,開心公司申請了1502431號“嘉裕長城”商標,中糧公司提出異議,國家商標局正在對其進行審查。2001年3月18日,開心公司許可嘉裕公司使用“嘉裕長城”商標。2001年至2003年,嘉裕公司先后委托田氏公司、歐華公司、洪勝公司為其生產嘉裕長城葡萄

16、酒。中糧公司以嘉裕公司等侵犯其注冊商標專用權為由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北京高院經審理認為,嘉裕公司的行為構成侵權,并判決嘉裕公司賠償中糧公司經濟損失1500萬余元。嘉裕公司等不服該判決,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中糧公司的70855號商標中的“長城”文字因其馳名度而取得較強顯著性,嘉裕公司使用了該注冊商標中最具顯著性的文字構成要素,易于使相關公眾混淆,認定訴爭兩商標近似并判定嘉裕公司等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判決嘉裕公司賠償中糧公司1000余萬元。 本案是最高法院審理知識產權案件30年來判決賠償額最高的一起商標侵權糾紛案。除此之外,本案的意義在于最高人民法院通過該案進

17、一步闡明了在侵犯商標專用權案件中認定商標相同和近似的原則:(一)以相關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準,既要進行對商標的整體比對,又要進行對商標主要部分的比對,比對應當在比對對象隔離的狀態(tài)下分別進行;判斷商標侵權中的近似不限于商標整體的近似,還包括主要部分的近似。(二)判斷商標是否近似,應當考慮請求保護的注冊商標的顯著性和知名度。 大連仁達廠訴大連新益公司專利侵權糾紛提審案 大連仁達新型墻體建材廠(仁達廠)是“混凝土薄壁筒體構件”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獨占實施被許可人。2002年初,仁達廠發(fā)現大連新益建材有限公司(新益公司)生產與專利相類似的產品并投入市場,即向遼寧省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專利侵權之訴。一審法

18、院認為,與專利技術方案相比,新益公司的被控侵權產品的筒管部分少一層玻璃纖維布,筒底部分沒有玻璃纖維布。但在手段、功能和效果上,與涉案專利基本相同,構成等同侵權。判決新益公司停止侵權,賠償損失。該判決被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新益公司認為該判決有錯誤,于2004年7月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提審認為,凡是專利權人寫入獨立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征,都是必要技術特征,都不應當被忽略,而均應納入技術特征對比之列。本院不贊成輕率地借鑒適用所謂的“多余指定原則”,只有對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給予全面、充分的尊重,社會公眾才不會因權利要求內容不可預見的變動而無所適從,從而保障法律權利的確定性,

19、從根本上保證專利制度的正常運作和價值實現。專利獨立權利要求對筒底和筒管的壁層結構分別給予了明確記載。因被控侵權產品筒底的水泥無機膠凝材料中不夾玻璃纖維布,而專利產品筒底的水泥無機膠凝材料中間隔夾有至少兩層以上的玻璃纖維布,故兩者不屬于等同特征。又因專利權利要求書在敘述玻璃纖維布層數時,明確使用了“至少兩層以上”這種界線非常清楚的限定詞,說明書亦明確記載玻璃纖維布筒的套疊層“可以少到僅兩層”,故在解釋權利要求時,不應突破這一明確的限定條件。被控侵權產品筒管部分在水泥無機膠凝材料中夾有一層玻璃纖維布,不屬于與專利相應技術特征的等同特征,更不是相同特征。因此,被控侵權產品沒有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新

20、益公司的行為不構成對涉案專利權的侵犯,最終判決撤銷原審判決,駁回仁達廠的訴訟請求。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明確在專利侵權判定中一般不適用所謂的“多余指定原則”,在專利理論和實務界產生重大影響。 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伊士曼公司與科達電梯公司商標權侵權糾紛一案民事判決書 (2005)蘇中民三初字第0213號 發(fā)布時間: 2008-11-17 18:31:07 原告伊士曼柯達公司(以下簡稱伊士曼公司),住所地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國家路343號。 訴訟代表人喬伊斯p哈格,伊士曼公司秘書。 委托代理人黃義彪,北京萬慧達觀勤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楊鳳全,北京萬慧達觀勤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蘇州

21、科達液壓電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達電梯公司),住所地江蘇省吳江市北厙鎮(zhèn)黎星車站東。 法定代表人任福明,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吳海春,江蘇劍橋人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彭福華,江蘇劍橋人律師事務所律師。 伊士曼公司與科達電梯公司商標權侵權糾紛一案,本院于2005年11月22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6年4月6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伊士曼公司委托代理人黃義彪、楊鳳全,被告科達電梯公司委托代理人彭福華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伊士曼公司訴稱:伊士曼公司始創(chuàng)于1880年,是一個生產傳統(tǒng)和數碼影像產品、醫(yī)療影像產品、商業(yè)攝影產品、光學元器件和顯示器的知名跨國公司。早在1888年

22、,伊士曼公司就已將“kodak”作為商標使用在照相機上,至今已有117年的悠久歷史。作為世界知名企業(yè),伊士曼公司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注冊了將近1700件“kodak”商標或以“kodak”文字為主體的商標,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市場聲譽。在中國,伊士曼公司的“kodak”商標早在1982年就已在第1類“有機化學品和無機化學品”上核準注冊,注冊號為154121,在此基礎上,伊士曼公司又在第1類、第9類商品上注冊了多個“kodak”商標。作為世界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伊士曼公司的“kodak”商標在中外早已成為馳名商標,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兩次將

23、“kodak柯達”商標列入了全國重點商標保護名錄,中國的多家法院、工商執(zhí)法機關及海關也認定和查處過眾多侵犯伊士曼公司“kodak”商標的侵權行為。2005年6月,伊士曼公司在城外城家居文化廣場、中國第一商城發(fā)現其所使用的自動扶梯上帶有“kodak”標識。經調查發(fā)現該電梯由科達電梯公司生產并銷售。除電梯產品外,科達電梯公司及其北京分公司、廣州分公司還在其企業(yè)網站、工廠大門、公司門牌、員工名片、產品介紹、企業(yè)宣傳資料上使用了“kodak”標識。同時,科達電梯公司及其北京分公司還將“kodak”商標注冊成其網站域名,kodak-,并加以使用。蘇州科達液壓電梯有限公司未經授權,在其產品、宣傳資料以及公

24、司網站上使用與伊士曼公司“kodak”注冊商標完全相同的商標,并將“kodak”注冊成為其域名,侵犯了伊士曼公司注冊商標專用權,損害了伊士曼公司“kodak”商標的形象。請求法院判令:1、科達電梯公司立即停止對“kodak”商標的全部侵權行為;2、科達電梯公司就其侵權行為向伊士曼公司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包括伊士曼公司支出的合理費用);3、科達電梯公司就其侵權行為在全國性報刊上刊登啟事公開消除影響。 伊士曼公司提出涉及本案事實的證據為:第一組證據,權屬證據,包括 證據1、“kodak”商標在全世界13個國家或地區(qū)50個商標注冊證; 證據2、“kodak”商標在中國的第1類和第9類商品上的商標注

25、冊證; 證據3、帶有“kodak”商標的產品在中國的廣告宣傳資料,包括雜志廣告、電視廣告等媒體的專題報道; 證據4、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1999年和2000年重點商標保護名錄節(jié)選; 證據5、世界品牌實驗室2005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 證據6、愛國華人商會世界著名企業(yè)聯(lián)盟、美中經貿投資總商會、世界品牌組織、全球華人名牌網等組織聯(lián)合推選2005世界著名品牌500強; 證據7、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公布的“2000年、2001年、2002年按營業(yè)額排序的世界最大500家企業(yè)”材料的公證書(北京市國信公證處(2005)京國證民字第12693號); 證據8、國家商務部網站公布的“2002、2003年外

26、商投資企業(yè)銷售額500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yè)出口前100位情況”、“20022003年度全國最大500家外商投資企業(yè)”、“2004年112月外商投資企業(yè)出口前100位情況”材料的公證書(北京市國信公證處(2005)京國證民字第12694號); 證據9、互聯(lián)網有關伊士曼公司贊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新聞報道; 證據10、商業(yè)周刊雜志interbrand專欄世界品牌前100名節(jié)選及其翻譯。 以上證據證明伊士曼公司是“kodak”商標的所有人,通過廣泛的注冊和使用,其“kodak”商標已在中國乃至世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第二組證據,侵權證據,包括 證據11、伊士曼公司申請對中國第一商城、城外

27、城家居文化廣場電梯使用所做的證據保全公證書(北京市國信公證處(2005)京國證民字第06304號); 證據12、伊士曼公司申請對從科達電梯公司北京分公司處索取相關資料的行為所做的證據保全公證書(北京市國信公證處(2005)京國證民字第06306號); 證據13、伊士曼公司申請對其域名注冊信息及網站內容的證據保全公證書(北京市國信公證處(2005)京國證民字第06307號),證明被告將伊士曼公司“kodak”商標作為域名進行了注冊; 證據14、對科達電梯公司北京分公司域名注冊信息及網站內容的證據保全公證書(北京市國信公證處(2005)京國證民字第12692號); 證據15、對科達電梯公司廣州分公

28、司網站內容的證據保全公證書(北京市國信公證處(2005)京國證民字第12691號)。 以上證據證明科達電梯公司未經許可在其生產并銷售的電梯產品以及產品目錄、企業(yè)資料上使用了“kodak”標識,且將伊士曼公司的“kodak”商標注冊成其網站域名,其行為侵犯了伊士曼公司的商標專用權; 證據16、伊士曼公司為本案支出的翻譯費、差旅費、公證費發(fā)票,計6687元,證明伊士曼公司為本案支出的合理費用。 證據第三組,補充證據,包括: 證據17、伊士曼公司在華主要投資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證明伊士曼公司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使用范圍比較廣; 證據18,伊士曼公司第154121號、11204

29、89號、926799號、931258號商標注冊證明,結合證據2使用; 證據19、伊士曼公司第1120489號、314885號、972070號、1134076號、940003號、271252號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備案通知書; 證據20、伊士曼公司第314885號、383891號、731756號、994084號、2017616號、775878號、1353765號、1322594號、735359號、1332395號商標注冊證; 證據21、有關伊士曼公司“kodak”品牌贊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新聞報道,結合證據9使用; 證據22、上海奧美廣告有限公司出具的代理發(fā)布“kodak”廣告宣傳費發(fā)票; 證據2

30、3、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伊士曼公司的關聯(lián)公司)出具的20022005年伊士曼公司在華主要投資公司銷售的帶有柯達公司“kodak”注冊商標產品的銷售額、上繳國家利稅和廣告投入數據以及伊士曼公司贊助北京奧運會的預算金額的證明; 證據24、新浪網報道商業(yè)周刊評全球品牌100強,中國企業(yè)無一上榜; 證據25、cnn(美國有線新聞網)財經頻道報道的2005年財富500強名單及usa today(今日美國)網站上登載的2004年財富500強名單; 證據26、中國質量放心產品采購指南網上登載的2005中國消費者喜愛滿意品牌; 證據27、新華網轉載洛杉磯時報報道:柯達在美國的數碼相機市場首次超過索尼;

31、證據28、廣東信息網上登載的關于伊士曼公司的文章。以上證據證明伊士曼公司是“kodak”商標的所有人,通過廣泛宣傳,其“kodak”商標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證據29、(1)伊士曼公司訴d.b.rakow案例(1898年);(2)1995年美國國會記錄摘錄;(3)伊士曼照相器材有限公司訴約翰格里菲思自行車有限公司案例(1898年);(4)麥卡錫論商標和不公平競爭節(jié)選。以上證據證明伊士曼公司“kodak”注冊商標相關商標跨類保護案例在美國、英國司法判例中均已成為經典案例,其商標專有性為各國所確認;證據30、翻譯費3304元; 證據31、伊士曼公司“kodak”商標在中國、美國、加拿大、香港等3個國

32、家和地區(qū)的商標注冊證公證文書及其翻譯文本;證據32、翻譯費17317元; 以上證據配合證據1使用,且證明伊士曼公司為本案支出的合理費用。 證據33、數碼相機拍攝指南雜志,里面記載了世界上第一款照相機是在1888年貼著“kodak”商標生產出來的,證明柯達相機具有悠久的使用歷史。 被告科達電梯公司答辯稱:1、科達電梯公司與伊士曼公司經營不同類且不相類似的產品,要認定伊士曼公司構成侵權的首要前提是認定“kodak”商標為馳名商標,其次才能適用跨類保護,伊士曼公司注冊“kodak”商標是否為馳名商標應由法院依照法律進行認定;2、即使伊士曼公司注冊“kodak”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科達電梯公司的行為

33、也不構成侵權,理由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字樣只是表達企業(yè)字號“科達”的英文翻譯方法,沒有將“kodak”作為產品商標使用,而其電梯產品與伊士曼公司注冊“kodak”商標核準使用商品既非同類商品也不是相似商品,不會造成公眾混淆與誤認,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字樣對伊士曼公司的利益不構成實質性損害,科達電梯公司注冊網站域名、kodak-進行宣傳的均是有關電梯的產品,而非通過這些域名進行與伊士曼公司相同或類似產品的交易,不存在造成相關公眾誤認的效果或后果;3、伊士曼公司無證據表明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字樣造成其商品銷量減少或其他經濟損失,伊士曼公司要求科達電梯公司賠償經濟損失5

34、0萬元無依據;4、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標識在電梯產品上數量極少,取得盈利也很少。請求法院依法駁回伊士曼公司的訴訟請求。 科達電梯公司對伊士曼公司舉證證據質證認為:對伊士曼公司舉證證據中經公證證據材料真實性均無異議,對伊士曼科達公司舉證證據中網絡訊息資料的客觀存在事實不表示異議,但對上述網絡訊息內容本身的真實性不能確認,其中,伊士曼公司舉證材料中有些是宣傳伊士曼公司的,而非其“kodak”注冊商標,與本案缺乏關聯(lián)性。另外,我國不適用判例法,不能將美國的司法理論作為參考,且伊士曼公司舉證美國案例中的商標淡化理論在美國使用也是存在很大爭議的。 科達電梯公司未提供證據。 經本院審理查明: 伊

35、士曼公司始創(chuàng)于1880年。1888年,伊士曼公司創(chuàng)設“kodak”品牌,并將其使用在照相機產品;1889年,伊士曼公司生產出成卷的采用硝酸纖維片基的軟片;1891年,生產出由攝影師自已裝卸的膠卷,“kodak”相機及膠卷的出現及普及,推動了攝影的普及,全球相機及膠片由此走向成熟并飛速發(fā)展,伊士曼公司“kodak”品牌也逐步發(fā)展成為世界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在百年發(fā)展過程中,伊士曼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持續(xù)宣傳及使用“kodak”商標,并為宣傳該商標支付大量費用,包括連續(xù)四十年成為奧運會品牌贊助商。迄今,伊士曼公司已在世界各國家和地區(qū)廣泛注冊了“kodak”商標或以“kodak”文字

36、為主體的商標,“kodak”商標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市場聲譽。 在中國,伊士曼公司于1979年9月27日向國家商標局提出“kodak”商標注冊申請。1982年2月,伊士曼公司在第1類“有機化學品和無機化學品”產品上獲核準注冊“kodak”英文商標,商標注冊號為154121。在此基礎上,伊士曼公司又在第1類、第9類商品上注冊了多個“kodak”、“kodak”、“kodak”文字及“k”型圖案商標,并申請注冊與“kodak”相對應“柯達”中文商標。伊士曼公司在中國對“kodak”、“柯達”商標通過各類媒體,持續(xù)數十年進行了大范圍高強度的廣告宣傳,及遍布市場的柯達影印加盟店市場占有率,其“ko

37、dak”商標廣為公眾所熟識。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兩次將“kodak柯達”商標列入了全國重點商標保護名錄。 被告科達電梯公司成立于2001年,經營范圍為“生產、銷售各類電梯、自動扶梯及電梯安裝、維修、保養(yǎng)、售后服務”??七_電梯公司以變形的“科達”文字及圖注冊商標品牌生產銷售其電梯產品。自2005年初,科達電梯公司在其電梯產品、公司門牌、員工名片、產品介紹、企業(yè)宣傳資料上,均以獨立標識或與其“科達”上下并列的方式突出標注“kodak”文字??七_電梯公司及其北京分公司還分別向中國互聯(lián)網管理中心申請注冊,kodak-域名,用于網絡宣傳經營。伊士曼公司發(fā)現后,即提出侵犯“k

38、odak”商標權訴訟。 另查明,伊士曼公司為本案訴訟,在取證過程中,實際已支付公證費、翻譯費合計人民幣27308元。 本院認為,本案中,原告伊士曼公司指控被告科達電梯公司侵害其民事權利,構成侵犯商標專用權,據此請求法院依法追究科達電梯公司的民事侵權責任。因伊士曼公司在美國注冊設立,系美國法人,我國與美國均屬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本案處理應適用我國相關法律及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及關貿總協(xié)定與貿易(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在內)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議。 關于本案爭議之一,“kodak”商標是否可作為馳名商標獲得商標法的保護。“kodak”商標系伊士曼公司于1888年始創(chuàng)設的臆造性文字商業(yè)

39、標識,已先后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注冊,通過伊士曼公司100多年來對該商標大范圍持續(xù)的廣告宣傳,以及“kodak”商標及其商品的良好質量,伊士曼公司“kodak”商品擁有全球范圍內廣泛的用戶群。我國作為伊士曼公司主要市場,“kodak”商標于1979年始即進行了相關注冊,伊士曼公司對該商標享有專用權。伊士曼公司多年來投入巨額廣告進行了持續(xù)廣泛的品牌宣傳,“kodak” 品牌傳統(tǒng)和數碼影像產品等產品在我國擁有大量的消費者,同時,由于“kodak” 傳統(tǒng)和數碼影像產品與廣大民眾生活的緊密貼近,“kodak”已實際成為家喻戶曉之商業(yè)品牌。鑒于以上事實,本院認為,伊士曼公司 “kodak” 注冊商標屬在市場

40、上享有較高聲譽并為相關公眾所熟知的商標,在司法保護中,應認定為馳名商標并獲得法律所確定的跨商品或服務領域的高水平保護。至于本案中科達電梯公司提出因伊士曼公司訴訟中未獨立提出認定“kodak”商標為馳名商標的訴訟請求,且“kodak”商標未經商標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為馳名商標,本案中即不能以馳名商標予以法律保護抗辯。本院認為,侵犯商標權糾紛司法審判中對涉案商標是否具備馳名商標屬性的認定屬對案件基本事實的認定,并基于該事實判定而對涉案商標予以相應法律保護適用,科達電梯公司的前述抗辯觀點顯然對此存在誤解。對該辯述,本院不予支持。 關于本案爭議之二,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商業(yè)標識是否為合理使用以及

41、是否侵犯伊士曼公司“kodak”注冊商標權??七_電梯公司在其商品、公司門牌、員工名片及企業(yè)宣傳資料上均印制獨立且突出的“kodak”文字標識,科達電梯公司及其分公司還以“kodak” 為商業(yè)標識索引申請注冊了及kodak-域名用于網絡宣傳經營,雖訴訟中科達電梯公司解釋其“kodak”系其企業(yè)字號“科達”的英文翻譯方法,且未作為產品商標使用,但從其實際使用形式來看,科達電梯公司顯然是以商品商標的形式突出使用“kodak”商業(yè)標識。從另一事實來看,如前所述,“kodak”系伊士曼公司臆造創(chuàng)設的商業(yè)標識,該文字直接指向于伊士曼公司,為伊士曼公司具有獨特顯著性商業(yè)標識,而并無其他文字含義。科達電梯公司

42、雖解釋其“kodak”商業(yè)標識來源于其“科達”企業(yè)字號,但“kodak”與 “科達”字號間并不具有符合語言學的中英文翻譯對應關系,不符合我國的語言翻譯慣例及語音習慣,對此科達電梯公司也無合理解釋。而結合前述本案中伊士曼公司“kodak”及“柯達”商標廣為公眾知曉的事實認定則可以判斷,科達電梯公司以“kodak”標示其“科達”字號的使用明顯是復制、摹仿了伊士曼公司“柯達”與“kodak”馳名商標的相對應關系。因此,現科達電梯公司主張其“kodak”標識系其“科達”企業(yè)字號語言翻譯及合理使用的辯述,顯然不能成立。至于科達電梯公司辯述其使用“kodak”字樣對伊士曼公司的利益不構成實質性損害因而不構

43、成侵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下列行為屬于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項規(guī)定的給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第項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不相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與該法條相應的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第六條之二規(guī)定“馳名商標,本聯(lián)盟各國承諾,如本國法律允許,應依職權,或依有關當事人的請求,對商標注冊國或使用國主管機關認為在該國已經屬于有權享受本公約利益的人所有而馳名、并且用于相同或類似商品的商標構成復制、仿制或翻譯,易于產生混淆的商標,拒絕或取消注冊,并禁止使

44、用。這些規(guī)定,在商標的主要部分構成對上述馳名商標的復制或仿制,易于產生混淆時,也應適用。”;trips則在其第二部分“有關知識產權的效力、范圍及利用的標準”第二節(jié)“商標”第十六條“所授予的權利”之2對上述條款進一步規(guī)定:“巴黎公約1967年文本第六條之2原則上適用于與注冊商標所標示的商品或服務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只要一旦在不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該商標,即會暗示該商品或服務與注冊商標所有人存在某種聯(lián)系,從而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利益可能受損”。結合本案事實及上述法律規(guī)范,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標識,顯然是模仿及標傍于伊士曼公司“kodak”馳名商標的良好聲譽形象,以取得不正當商業(yè)利益。從保護

45、馳名商標專有性角度出發(fā),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標識必然會產生降低伊士曼公司“kodak”馳名商標顯著性及或然性損害其商譽價值,伊士曼公司“kodak”馳名商標專有性及長期商業(yè)標識形象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因此,科達電梯公司未經“kodak”馳名商標權利人同意而使用“kodak”商業(yè)標識的行為,應判定為侵權。 關于本案爭議之三,科達電梯公司應承擔的侵權責任??七_電梯公司復制、摹仿使用“kodak”馳名商標,侵犯伊士曼公司“kodak”商標專用權,依法應承擔停止侵權、消除影響及賠償經濟損失的民事侵權責任,對伊士曼公司提出科達電梯公司立即停止對“kodak”商標的全部侵權行為并在全國性報刊上刊

46、登啟事公開消除影響的訴訟請求,本院認為應予支持。對伊士曼公司提出科達電梯公司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包括伊士曼公司支出的合理費用)的訴訟請求,則因考慮到科達電梯公司并未從事與伊士曼公司相同商品生產、銷售,不宜以各自產品的直接經營獲利或損失為主計賠依據,本案中經濟賠償責任宜以對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商標過程中的可能獲益及伊士曼公司為制止涉案侵權支付的合理費用等因素,由科達電梯公司予以相應的經濟賠償。對伊士曼公司賠償主張過高部分,不予支持。本案訴訟費用則結合引發(fā)本案過錯責任主因及對訴訟請求支持程序,酌情按比例分配。 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十四條、第五十二條、第五十六條,參照最高人民

47、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項,第二十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科達電梯公司立即停止使用“kodak”商業(yè)標識; 二、被告科達電梯公司賠償原告伊士曼公司經濟損失人民幣5萬元,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履行; 三、被告科達電梯公司就本案所涉商標侵權事實及商標禁用事項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5日內在兩家全國性的報刊上各刊登啟事一次,以消除影響。(內容須經本院審核,逾期不刊登的,本院將本判決內容公開刊登,費用由被告承擔)。 三、駁回原告伊士曼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案件受理費10010元,其他訴訟費300元,合計10310元

48、,由原告伊士曼公司承擔2310元,由被告科達電梯公司承擔8000元(該款由當事人雙方自行結算,伊士曼公司已預交的,本院不再退還)。 如不服本判決,伊士曼公司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科達電梯公司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訴訟費收費辦法和關于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guī)定,同時應向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10010元,其他訴訟費300元(開戶單位: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開戶行:南京市農行江蘇路分理處,帳號:03329113301040002475,匯款憑證復印件寄交本

49、院) 審 判 長 凌永興 審 判 員 管祖彥 代理審判員 莊敬重 二六年四月六日 書 記 員 趙曉青 伊士曼柯達公司訴蘇州科達液壓電梯有限公司侵犯商標權糾紛案 本案是一件涉及馳名商標認定的典型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8年第5期刊用,并被評為江蘇省第二屆“金法槌”杯優(yōu)秀指導案例一等獎。本案的成功審結,對于準確把握馳名商標司法認定標準和尺度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借鑒作用。同時也表明,人民法院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日漸成熟和規(guī)范,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本案體現出我國法院審理知識產權中的平等原則。法院依據事實和法律,認定“kodak”這一外國品牌為馳名商標,表明中國法院在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

50、方面,完全按照巴黎公約和trips協(xié)定的要求,實行國民待遇,對外國商標所有人的馳名商標給予平等保護。 其次,本案準確把握了馳名商標司法認定的基本原則。本案在認定“kodak”商標為馳名商標時,對“kodak”商標的獨特顯著性予以了重視和強調,認定該標志是由原告伊士曼柯達公司臆造創(chuàng)設的商標標識,除作為原告商號及商標外,并無其他含義。法院據此拒絕采納被告科達電梯公司關于使用英文“kodak”標志是其名稱“科達”的英文翻譯,其使用該英文翻譯作為企業(yè)標識并無惡意的訴訟主張。這一裁判準則體現了馳名商標跨類保護范圍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應作為認定馳名商標的要

51、件之一。對馳名商標的跨類保護并不是簡單意味著所有復制、摹仿或者翻譯該馳名商標的商業(yè)標志都應被禁止使用,本案中法院是從“kodak”作為臆造商標這一特殊性出發(fā),認為科達電梯公司使用“kodak”標識,顯然是模仿及標傍于伊士曼公司“kodak”馳名商標的良好聲譽形象,以取得不正當商業(yè)利益,從而認定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在侵權認定過程中,合理把握了商標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標準,考慮到了可能使相關公眾將被告本身及其商品與馳名商標所有者產生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從而減弱馳名商標顯著性的情形。 最后,本案確定侵權賠償數額合理。法院充分考慮了馳名商標跨

52、類保護的特殊性。馳名商標的跨類保護意味著,被告使用侵權商標的商品或服務與原告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務不存在競爭關系,且馳名商標注冊人通常不會因被告的使用而遭受直接經濟損失。鑒于此,法院沒有將原、被告各自產品的直接經營獲利或損失作為主要賠償依據,而是在綜合考慮了被告使用“kodak”商標過程中的可能獲利及原告為制止涉案侵權支付的合理費用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賠償數額。這一確定賠償數額的方法是恰當的,雙方當事人在判決后也都予以接受。 本案是國際知名企業(yè)與國內較大規(guī)模民營企業(yè)之間的商業(yè)標識使用糾紛,案件的判決結果對于企業(yè)品牌創(chuàng)建指出了兩個導向:第一,國外名牌與國內名牌均受到中國法律的平等保護;第二,我國法

53、律提倡并鼓勵企業(yè)努力創(chuàng)立自身擁有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禁止規(guī)避法律、攀附他人品牌搭便車的惡意行為。 高小華、雷著華與重慶陳可之 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 2003年,重慶市城市建設發(fā)展公司為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大轟炸”半景畫展覽工程對外招標,并制定了招標文件。重慶市美術公司與高小華作為合作伙伴,由高小華、雷著華共同創(chuàng)作“重慶大轟炸”油畫。高小華、雷著華第一輪作品進入了前三名,而陳可之公司第一輪作品落選。陳可之公司隨即與進入前三名的沈陽魯迅美術公司合作參與第二輪競標。參加競標的五家單位的作品在第一輪均相互公開并有接觸。陳可之第一輪競標作品與第二輪作品為不同作品。 一審法院認為,高小華、

54、雷著華對第一輪作品“重慶大轟炸”依法享有著作權。高小華、雷著華第一輪作品與陳可之公司第二輪作品均利用渝中半島兩江環(huán)抱、大江東去、金字塔形的自然地理特征,但兩幅作品的局部造型不同,如畫面的房屋結構、朝天門朝向、濃煙走向(風向)、畫面色彩、逃難人群等,陳可之作品包含了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高小華、雷著華指控陳可之剽竊的理由不能成立。一審法院遂判決駁回高小華、雷著華的訴訟請求。二審法院認為,著作權法不保護自然地理地貌,陳可之公司第二輪作品沒有復制高小華第一輪作品中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形式,陳可之第二輪作品不構成對高小華第一輪作品的剽竊,遂終審判決:駁回高小華的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的意義在于明確著作權法保護的對

55、象是作品的具體表達形式,而非單純的構思和創(chuàng)意。“立足通遠門,兩江環(huán)抱渝中半島”反映的是重慶的自然地理地貌,是客觀存在的地理表象。該場景在自然環(huán)境、資料圖片中均有體現,屬于公有領域。雖然高小華在作品構思和創(chuàng)意時付出了勞動,但是著作權法只保護作品的具體表達形式,而不保護作品的構思和創(chuàng)意,否則對陳可之公司乃至以后的其他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是不公平的。在確認陳可之公司是否侵權時,不能將自然地理地貌劃入著作權人的專有領域,而是要審查后者是否直接復制了前者,或后者是否使用了前者對該地理地貌的獨特設計。經比較,兩幅作品雖然選擇了相似的角度取景,但在對朝天門的位置處理、渝中半島的形狀,以及對整個畫面色彩的處理和對火、

56、煙、云等具體要素的表現手法以及其他細節(jié)上都有很明顯的區(qū)別。由于兩幅作品在具體表現的手法和對細節(jié)的處理上均有很大的差別,使兩幅作品的整體視覺效果差異很大。因此,陳可之公司第二輪競標作品沒有剽竊高小華第一輪競標作品中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形式,陳可之公司作品不構成對高小華作品的剽竊侵權。全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選登(三)濟寧無壓鍋爐廠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三人舒學章發(fā)明專利權無效糾紛提審案 舒學章于1992年申請了“一種高效節(jié)能雙層爐排反燒鍋爐”的發(fā)明專利。濟寧無壓鍋爐廠以違反禁止重復授權為由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宣告該發(fā)明專利權無效,并提交了舒學章于1991年申請并在該發(fā)明專利授權日前已

57、經終止的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做對比文件。專利復審委認為,涉案發(fā)明專利授權時該實用新型專利已經終止,不存在兩個專利權共存的情況,因此本發(fā)明專利權的授予不違反禁止重復授權的規(guī)定,維持專利權有效。濟寧無壓鍋爐廠不服該決定,起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該院維持復審委的決定。濟寧無壓鍋爐廠上訴至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該院認為,重復授權是指同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被授予兩次專利權,本案實用新型專利終止后又授予發(fā)明專利,相當于把已進入公有領域的技術又賦予了專利權,應屬重復授權,遂撤銷一審判決和復審委決定。舒學章和專利復審委向最高法院申請再審。最高法院審理后,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和復審委決定。 本案的焦點在于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允許同一申請人就同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既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又申請發(fā)明專利,但在后授權時申請人須放棄在前授權的行政操作是否符合專利法上的禁止重復授權原則,也涉及到我國專利局過去依此授予的數千件專利的生死存亡問題。最高法院通過本案明確了對專利法上的禁止重復授權原則的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