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武經射學正宗暨武經射學正宗指迷集明 高穎(明崇禎十年,即1637年)1985年臺灣林忠明先生編本譯者簡介:劉金鵬,網絡ID醬油男生,油瓶射怪。傳統(tǒng)弓射藝愛好者,福建福州人。研習傳統(tǒng)弓射藝四年,曾榮獲2015安徽阜陽“阿利弓箭杯”傳統(tǒng)射箭邀請賽團體賽亞軍,2015福建傳統(tǒng)弓箭邀請賽個人冠軍,團體亞軍等榮譽。譯者序:這本武經射學正宗是明代的高穎先生于自己晚年著成的射學書籍,成書已是明末,書籍并未出版,而是以手抄的形式在日本保存下來。上個世紀7080年代,由當時臺灣射箭協(xié)會秘書長林忠明先生獲得并出版,可惜當年林先生打算將這部古書翻譯出版的想法并未實現(xiàn)吧。網絡上獲得的資料更多的是這本古書圖片形式的繁體
2、字版本,不方便閱讀。有感于之前論壇前輩翻譯的武經射學正宗內容,看完之后,覺得這篇古書之中有許多內容是有利于新人學好射箭的知識。只是前輩的翻譯未完,留下了許多內容未有翻譯,所以小生決定也試著翻譯一下,算是做出自己一點綿薄之力。當然小生的古文翻譯能力不是太好,不少地方夾雜了個人的私貨,可能原文并不一定是我所講的意思。也算是提供一個思路,供更多的喜愛傳統(tǒng)弓射藝的新人學習參考。若有翻譯不到之處,還請古文大神能指出小生翻譯的錯誤和漏洞,讓我們共同進步!注:武經射學正宗開卷有三篇序文,分別是林忠明先生序文,高穎友人序文和高穎自序。前三篇內容占篇幅太長,故不發(fā)布。大抵內容可以找原作查看,小生從上卷捷徑門開始
3、翻譯。武經射學正宗-上卷-捷徑門捷徑門序夫射之道若大路然,入路自有次序。得其路而由之,始而入門,既而升堂,又既而入室,計日可到。不得其路而由之,一入旁門,尤適燕越轍,逾趨逾遠。當其年少初習時,病骨節(jié)不直之病未入骨,筋力強,神氣銳,引弓可彀,機勢一熟,便可中的。習射既久,病骨節(jié)不直之病根一深,不過數年,精神未及衰老,引弓遽而難彀,射愈久而矢離的逾遠。回視昔年中的時,若兩截人物。今人莫曉其故。竊見三吳彎弓之士,以善射名者比比。數年后俱坐不滿之病,中數漸減,問其故茫然不解。即至暮年而能解此病者,不及見也。此無他,只因習射之初,妄自引弓,或為拙射所誤,偶入旁門,不得正路而由耳。若果循正路,則射愈久法愈
4、熟。烏有射久而愈不如前者乎?所謂正路者何?一曰審,二曰彀,三曰勻,四曰輕,五曰注。穎請,以法詳著于篇,使人得循途而進,不為邪徑所迷,近不過百日,遠不過期年,命中可幾矣。其功最捷。故名其門曰捷徑云。世人只欲旦夕期效,一聞期年之說,便爾駭然。詎知,無法之射,愈趨愈遠,白首而無成。穎所云期年者,合法之射,計日可到。期年之期,豈不為捷徑乎。期年之間,必須時時講究明通其理。又須日日演習,百病皆知。使弓手相親,以身使臂,臂使指,則弓與手相通若一體,指揮操縱無不如意。方可云期年耳。若一作輟,前功盡廢。即終身演射,白首無成者比比皆是也,安可望期年命中乎?。ㄗg文)武經射學正宗-卷上-捷徑門捷徑門序射箭之道,就像
5、一條大路,行走有先后的次序。首先要選對正確的道路,走進射箭的大門,而后登堂入室,才能很快的到達目的地。如果沒有選對正確的道路,一旦走進旁門左道,就會像南轅北轍的道理一樣,越走越遠。我年輕時剛開始學習射箭,那時患上骨關節(jié)的病還沒侵入骨節(jié),筋骨強健,精神充滿銳氣,張弓就可以開滿,動作練熟,便可命中靶心。然而練習射箭時間長久,骨關節(jié)病就愈發(fā)嚴重,沒過幾年,盡管依舊精神滿滿,但開弓已經變得倉促,很難將弓開滿,射的越長箭偏離靶心越來越遠。再回想當年百發(fā)百中的自己,判若兩人?,F(xiàn)在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這是為什么。我知道在三吳那個地方,善于彎弓射箭的人比比皆是,但很多人數年之后都開始出現(xiàn)各種病痛,能中靶的人越來越
6、少,問他們?yōu)槭裁疵總€人都茫然不知。能一直到老年都能不被此病所侵擾的人,我還真沒見過。這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剛開始習射的時候妄自引弓,或者學習了拙劣的射箭技術,進了旁門左道,此后也就走不上正路了。如果一開始就走的是正路,那么習射越久應該是技術應該越加純熟,怎么可能會越練越差?所謂正路,是指什么?一為“審”,二為“彀”,三為“勻”,四為“輕”,五為“注”。我會在本卷中詳細講述以上五個技法,教習射后人能找到正確的道路前進,不被旁門左道迷惑。堅持我講的技法,最快不過百日之后,最遠不過幾年,成績就會有所提高。只有這樣的做法才是最便捷的,所以稱之為“捷徑”。可惜現(xiàn)在的人只想學幾日內就有成效的東西,一聽說需
7、要一兩年的時間便被嚇倒。須知,沒有系統(tǒng)的射箭訓練,越練只會離正途越遠,到老都學不成。我所說的一兩年時間,是在合理的射箭訓練下很快就能學成的時間。一兩年學成的時間難道不是捷徑嗎?當然在這段時間內,必須時時刻刻研究學習正確的技巧并通曉這些技巧的道理。又須天天實射操練,知曉自己射箭的病根所在。大量的訓練讓弓和手相互熟練,用身體來使喚手臂,用手臂使喚手指,那么弓和手就好像是長在一塊,射箭的動作也就流暢隨意。這就是我所說的一兩年大成的捷徑。如果有一項動作沒有做到位,那便前功盡棄。即使用一生都在射箭,這些射到老都沒有成就的人比比皆是,更別妄想一兩年內就能命中靶心了。譯者注解:1.本序是卷一捷徑門的序,本序
8、闡明了卷一對主要內容。并且闡述了正確射箭教程的重要性。當然什么是正確的教程什么是錯誤的,高穎在卷二的解惑門中有述,此不表。但是,本序也說出錯誤的射箭動作不僅會讓人越射越差,還會落得一身骨關節(jié)病。就算練到白首也無成。2. 前輩注解:“三吳”是地名,在每個朝代所指不一,大概是指包含舊時吳郡、吳興、會稽的長江下游一帶,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浙江這一區(qū)域。在南史·蔡廓傳中有提及“ 三吳舊有鄉(xiāng)射禮”。鄉(xiāng)射在古代是一種禮儀,儀禮中用了一萬字左右來講述鄉(xiāng)射的禮儀,大概可以將其理解為“先喝酒再射箭”的一種以射會友的方式。由此看來三吳這一區(qū)域自古比較推薦射禮,所以年輕的善射者比較多。論審法 第一發(fā)矢必先定一
9、主意。意在心而發(fā)于目,故審為先。審之工夫直貫到底,與后注字相照應,俱以目為主。故欲射先以目審定,而后肩臂聚力,從之而發(fā)。然審法不同,有審鏃于臨發(fā)時者,有審于弓左者,皆非也。審于臨發(fā)時者,固已倉猝。旦專審于箭鏃,恐鏃對而箭桿不對,發(fā)矢亦斜。若審在弓左者,箭在弓右,目不見鏃,注的不清。矢之遠近,何從分別??傊砸舛戎?。故審之正法,惟于開弓時,先以目視的,而后引弓,將彀時,以目稍自箭桿至鏃,直達于的,而大小東西了然。是之謂審。然此審法,射遠乃爾。若五十步以內者,俱視在弓左。與騎射同。騎射非十步二十步之內不發(fā)。射近而亦用前審法,則矢揚而大矣。故射近者,前手須低于后手。安能審在弓右乎。此又不可不知。(
10、譯文)論審法 第一在射出箭之前,內心須要先思考。想法在心里決定,從眼睛迸發(fā)出來。因此“審”是首要的一步?!皩彙边@個動作是貫穿在射箭始終的,與之后的“注”字相對應,都是以目視為主。所以在射箭之前要先以目光審定所有動作,目標,之后肩臂聚集力量,將箭射出去。但是我見過很多不同的“審”法,有的是在即將發(fā)箭之前看箭頭,有的用弓體左側觀察,這些都不是“審”法。在要發(fā)射時才“審”,已然倉促。而且只看箭頭,即便箭頭對了,但是箭桿卻不對,射出去的箭也是斜的。如果是看弓臂左側,箭卻搭在弓的右側,視線里都看不見箭頭,目標也瞄準模糊。箭飛行距離的遠近,如何分別呢?總歸都是胡亂摸索的。正確的“審”法,應該是在開弓時,先
11、將目光注視在靶子上,然后開弓,弓即將拉滿的時候,目光從箭桿到箭頭,再到靶子,將所有動作方位了然于胸。這才能稱之為“審”。然而這種“審”法,適合遠距離射箭。如果目標是在五十步以內,則要將目光集中在弓臂左側。這與騎射的射法相同。騎射通常在十步二十步之內才發(fā)箭。如果射這么近的距離也用之前所說的“審”法,那么箭很容易射到很遠的地方。因此射近距離的時候,前持弓手應該低于后勾弦手。怎么能審在弓臂右邊呢?這點必須知道。譯者注解:1.這里的審是射箭的連續(xù)動作,即 目視箭靶-張開半弓-半弓下落時眼光由箭桿>箭頭>參考尺(弓左)>箭靶,保證從開弓到撒放每一個動作有條不紊,并且讓每個動作做到標準。
12、2.審法是用于射遠,與現(xiàn)在的競技射準接近,而原文中還有一套騎射用法,兩種的射箭方式是不同的,這點要注意。論彀法 第二彀者引箭鏃,至弓把中間之謂。乃射之根本,巧妙之所從出也。惟彀則前段,審的工夫,有所托,以用其明。后勻注之功,有所托,以收中之效。儻引弓不彀,骨段節(jié)未盡,肩臂俱松,猶不根之木,生意何由發(fā)。喪心之人,百務必不集??v有巧法,安從施哉。世人講射法者紛紛。但不講所以彀之法。是舍本逐末,老而不精。故射之根本必先于彀。然彀法不同。有鹵莽彀,有氣虛彀,有泄氣彀。夫鹵莽彀者,引弓將彀時,將射鏃露半寸許于弓把外,臨發(fā)時,急抽箭鏃,至弓把中間而出。是全以氣質用事,急于求彀,激動箭鋒。矢發(fā)必不準。名曰鹵
13、莽彀。氣虛彀者,引弓迅速,急抽箭鏃,至弓把中間,不及審的,后手力量已竭,膽氣俱虛,會不能少留。隨即發(fā)出。矢亦不準,名氣虛彀。以形彀而氣不彀也,此皆非彀之正法。夫正法者只有一條大路。世人不知。偶合其一二者有之。然非心知其善,亦未必能守也。及習射既久,病根漸增,骨不直之病,始之遇合者,偶然骨節(jié)稍直,亦稍稍減,久射筋疲。始之骨稍直者,漸歸不直,原歸不彀矣。彀之大路云何?彀法根本,全在前肩下捲。前肩既下,然后前臂及后肩,一起舉起,與前肩平直如衡,后肘屈極向背,體勢反覺朝后,骨節(jié)盡處堅持不動。箭鏃尤能浸進,方可言彀。人之長短不齊,各以其骨節(jié)盡處為彀,則力大者,不能太過。力小者不能不及。此天造地設之理。今
14、人不知彀法。專恃力以引弓,鏃至弓把為彀。骨節(jié)平直之法,置而不講。則就一人之身,一日之間,力亦有衰旺。夫人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氣銳時則力旺而彀。氣衰則不彀矣。彀不彀分,而矢之遠近亦因之。安有定衡乎。惟以骨節(jié)盡處為彀,則長人用長箭,短人用短箭,力大用勁弓,力小用軟弓,矢鏃俱引至弓把中間為彀,方有定準。然骨節(jié)平直工夫,全在前肩下捲。下前肩2法今人絕不講。問有言及者,俱出耳聞,不得其竅。此所以前肩不得下,欲彀而未能耳。下肩法,詳于辨惑門潦草引弓章內。宜細求之。則肩不期下而自下,弓不期彀而自彀矣。此下手入彀工夫也。(此段宜與指迷集第四卷中或問十發(fā)章合看。)(注)體勢反覺向后(注)大抵引弓,前后肩臂俱
15、有相因之勢,后手引弓極彀時,至體勢反覺朝后,方為彀弓之妙境。然體勢朝后者,前肩必前突出,則有括臂之病。故又須前拳斜側向前肩,髚(qiao四聲 高)出二寸許與肩齊。但前拳過髚,則前肩必然退縮,故又須將前肩極力向前番下捲(quan 二聲 古通“拳”)實,令肩上潭窩前向,同臂番直向地。則前拳雖髚,而肩不退縮矣。然肩之根在于背,欲肩窩前向,又須將前肩背骨(即飯超骨也)向前番下,送前肩番出,則肩窩方得向前。此皆相因之勢,不可缺一。不然背骨不番,則肩窩必不能向前。肩窩不向前,則前拳必不能前髚。而免括臂之病,可以收體勢朝后彀弓之功乎。(譯文)論彀法 第二所謂“彀”,是指開弓將箭頭張到弓把中心位置的這個動作。
16、“彀”是射箭的根本,也是射箭巧妙關鍵。只有做對正確的張弓動作,那么之前“審”的動作才有所后繼,更好的發(fā)揮“審”的優(yōu)勢;而之后“勻”和“注”的動作也有所依托,達到射有所中的成效。倘若不開滿弓,骨關節(jié)沒有完全伸直,肩臂松懈,那就像沒有根的木頭,就算有心開花也無從發(fā)芽。不在此用心的人,必然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即使有巧妙的方法,也無從施展。世人講的射法很多,但不講怎樣開滿弓的技法,是舍本逐末練到老也不會精進。事實上,射的根本是要先做到“彀”。然而有不同“彀”的動作。有“鹵莽彀”,有“氣虛彀”,有“泄氣彀”。所謂“鹵莽彀”,就是開弓將滿時,將箭頭露半寸在弓把外,等到即將發(fā)射時,再讓勾弦手迅速向后抽,讓箭頭
17、在弓把中間端射出。這樣的方法是意氣用事,急于求彀,讓激動情緒靠箭鋒放出去。這樣發(fā)出去的箭必然不準。稱為“鹵莽彀”。而“氣虛彀”,開弓迅速,勾弦手很快地向后抽,一直開到弓把中間,還來不及注目目標,后手的力量已經竭盡,膽氣也虛了,一刻都不能多停留,箭就隨即發(fā)出。這樣的箭也不準。稱為“氣虛彀”。 以上這些只是看上去像“彀”,而沒有發(fā)揮出“彀”應有的氣質,都不是“彀”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只有一個,世人都不知道。偶爾有一兩個人做到了,但內心并不知道這樣做是正確的,也不能長久保持正確的方法。等到習射時間久了,弊病也會越來越多。即使一開始做得對,偶爾能將骨節(jié)伸直,慢慢地也會不直,射久了就筋疲力盡。剛開始習
18、射時骨頭稍微能伸直,直到后來漸漸就不能伸直,都是因為射箭時沒有正確做到“彀”的緣故。 “彀”正確的方法在哪呢?“彀”動作的核心,全在于前手肩膀放平,前肩已經伸平,然后讓前手手臂和后手肩膀一同舉起,與前肩保持一條直線。后肘向背部折疊收縮,整個身體重心朝后,每一處參與受力的骨節(jié)都保持不動,此時箭頭還有往后延展的空間,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彀”。人高矮不同,每個人要以自己骨節(jié)為參照開到滿弓。力氣大的人不能開弓太過。力氣小的人也不能開不到要求的位置,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F(xiàn)在的人不知道正確的“彀”法,一味用蠻力開弓,自以為讓箭頭到達弓把就是開滿弓了,卻對骨節(jié)是否伸直充耳不聞。其實人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時間段,力量
19、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一般人早上的時候精神飽滿,中午精神開始懈怠,晚上精神衰竭。精神飽滿時力量旺盛容易開滿弓,精神衰竭時就開不滿弓了。能否滿弓,會導致射出去的箭遠近距離有所不同。這怎么會做到永遠一致呢?惟有用骨節(jié)伸直來開滿弓的方法,個子高的人用長箭,個子矮的人用短箭,力氣大的人用拉力重弓,力氣小的人用拉力輕弓,箭頭都要開到弓把中間做到“彀”,那么才能定準適合每個人的“彀”法。然而骨節(jié)能否伸直的功夫,全在前手肩膀伸平壓實,可惜“下前肩”這個技巧現(xiàn)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了。我偶爾聽到有人提到,也只是道聽途說,卻不知道其中奧秘。這是為什么前手肩膀不能下平,想要開滿弓卻做不到的原因?!跋虑凹纭狈ㄎ以敿氂涊d在解惑
20、門-潦草引弓這章里面,建議細細查看。多加學習訓練肩膀自然而然就標準了,那么“彀”正確的動作也就自然學會。這是學習“彀”法必須要堅持的。(這一段應該與指迷集第四卷中的或問十發(fā)章一起看體勢反覺向后(注)一般開弓,前后肩臂都有相關的力,后手在開弓即將張滿弓時,身姿重心會朝向后手的開弓的方向傾斜,這就是開弓到彀最佳的感覺。但是身姿朝向后手方位,那么前手肩部很容易向身體的前方頂出,已致前手肩部聳肩,就會有“括臂”的錯誤姿勢。所以須要前推弓手部向身前橫向傾斜,斜側面對前手肩部,并高出兩寸左右和肩部齊高。但前推弓手部舉得太高,前手肩部就會向身體下側收縮,導致塌肩,所以前手肩膀要用力朝身體前側張開,像拳頭握緊
21、一般鎖住肩膀,讓肩膀和斜方肌中間的一處小窩朝前,與前手大臂垂直對齊。以上動作可以糾正前推弓手過高,保證前手肩膀不會退縮了。不過肩膀發(fā)力的根基在背部,如果想要讓肩窩朝向前側,又須將用肩胛骨的力量向前翻轉,給予肩膀足夠的力讓其向兩側張開。以上這些相互作用的力,是不可缺一的。否則肩胛骨不翻轉,那么肩窩必定無法朝前。肩窩不向前,那么前推弓手必定不能高于肩。避免了“括臂”的錯誤姿勢,這樣就能理解身姿朝后開滿弓的技術了。譯者注解:1.原文提到“鹵莽彀”,“氣虛彀”,“泄氣彀”,但本篇高穎只提到前兩者,而沒有提泄氣彀。 2.從彀篇全篇內容可以推測,彀可以分三個階段:入彀:開始張弓,類似日本弓道中的舉弓高開;
22、當然張弓不一定只有高開,低開和平開也算入彀。既彀:類似現(xiàn)在所說的“半弓”,即開弓后到射手拉距之間會有一個停頓,射手可以在這個區(qū)間感受開弓用力是否正確。極彀:張滿弓,開到射手適應的拉距。3.“體勢反覺向后”本篇我個人翻譯猜測,此篇應該是描述開弓時應注意,身體重心的要點,以及開弓前肩聳肩要點和用肩胛骨發(fā)力的要點。這個可以去查看一份現(xiàn)在網絡上流傳的1933年北平運動會比賽某位射箭手的開弓姿勢,和此段所講基本一致。論勻法 第三勻者前后肩臂分勻而開之謂。所以終彀之功,而啟后輕注之妙者也。勻之時,矢猶浸進未發(fā)。今人當引弓即彀時,骨節(jié)盡而筋力竭,信手便發(fā)。何暇顧浸進而加勻之功?勻開之弓不加。發(fā)矢時斟酌不清,
23、所以矢之大小左右,俱顧不暇。發(fā)矢一偏,則彀之工夫總為無用。此彀之后,當繼之以勻。而勻開之功最急。然勻之法,莫妙于用肩,而勿用臂何也。臂之力小而肩之力厚也。引弓既彀時,筋力已竭,欲使兩臂分勻而開,勢必不能。惟肩力厚,則能施運而悠長。(施運有口訣,筆不能盡。)弓彀之時,臂力將盡,以肩力繼之,前肩極力下捲(向前番下為捲。)后肩堅持瀉開,則箭鏃從弓把之中間,徐徐而進。如水之浸漬然。豈非勻之正法乎?今人當彀之后,只用臂力分開,臂力之小,如何能開?必將殫力一抽,箭鏃急進,激動前臂,發(fā)矢必斜,前功盡棄。故曰,勻之法莫妙于用肩,而勿用臂。古云:前胸肉開背后緊者此也,此勻下手工夫也。今人講勻,不講下手工夫,則說
24、得行不得,說之何益?下手工夫,獨得之秘,當為智者道也。(注)旋運而悠長:引弓既彀之時,臂力已盡,惟恃前肩之下捲,達上而出矢。后肩之聳起運臂,自高瀉下而脫弦。此時用力皆在兩肩并實,凝成一片。前肩下而后肩瀉,悠悠兩開。剛且柔,猛而且緩。故云,旋運而悠長也。(注)胸前肉開背后肉緊,注釋詳于指迷集四卷或問第八章,茲不載。(譯文)論勻法 第三“勻”這個動作是前后手臂均勻受力開弓的涵義?!皠颉笔强v貫“彀”整個動作的基礎,也是之后“輕”和“注”兩個的動作能否做好的要點。在前后手均勻受力開弓的時候,搭在弓上的箭緩緩推進弓內不能發(fā)射。現(xiàn)在有人在開弓到即將滿弓時,由于上肢肩膀手臂的肌肉骨節(jié)撐開鎖死無法用力就隨手發(fā)
25、射。這怎么能做到緩慢推箭入弓并均勻受力的技術呢?這樣無法正確掌握均勻受力來開弓的。在發(fā)射的時候沒有處理清楚受力,這樣箭要射向哪,是沒辦法顧及到的。發(fā)射的動作不到位,那么張滿弓的動作就無法發(fā)揮作用。所以在張滿弓之后,應當繼續(xù)感悟身體均勻受力。均勻受力開弓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均勻受力開弓的關鍵在于運用肩膀的力量支撐,而不是用手臂的力量支撐。手臂的支撐力小而肩膀的支撐力大。開弓到即將滿弓的時候,由于肩膀的關節(jié)都已經撐開,如果是用前后手臂來均勻受力開弓,必然不能張滿弓。只有用肩膀雄厚的力量,才能“施運而悠長”(施運有口訣,用文字記載很困難。)開滿弓時,手臂的支撐力已經用盡,用肩膀的支撐力繼續(xù)開弓,前手的
26、肩膀極力向前向下推弓,后手的肩膀堅持受力向后向下張開,箭就能在弓把的中心位置,慢慢地推進弓內。就好像水染濕布時的樣子,這難道不是正確的動作嗎?現(xiàn)在有人用手臂的力量支撐張弓,手臂的力量本就有限,如何能張弓?為了能張開弓必定會不顧身姿竭盡全力開弓,讓箭就會急速的收進弓內,這樣開弓推弓手臂都是抖動的,發(fā)出去的箭必定偏離目標,這樣的射箭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說,“勻”的技法關鍵在于用肩,而不是用臂。古人說過這么一句話:前胸的肌肉要張開,后背的肌肉要夾緊。這是均勻受力要用到的技巧。現(xiàn)在的人說均勻受力,不講前胸后背肌肉的技巧,即便說得通如何受力也做不到正確的受力,這樣的教導有好處嗎?前后肌肉受力的技巧,這是我
27、領悟到的奧秘,應當是智慧的人能領悟到的。(注)旋運而悠長:開弓一半的時候,肩臂的力量已經竭盡,只有依賴前手肩膀從上向下張開,才可以順暢地發(fā)出箭矢。 后手臂抬起并高于后手肩,從高出向下張開弓然后撒放。這個時候開弓的力同時施加在前后手的肩膀上,讓前后肩膀的支撐力連成一線。前后肩膀同時支撐,慢慢地前推后開。剛中帶柔,氣勢兇猛又動作緩慢。這就是叫旋運而悠長。(注)胸前肉開背后肉緊,這個技巧的解釋詳見指迷集四卷或問第八章,這里不解釋。譯者注解:1. 本篇的“勻”主講射手在開弓過程中的受力平均問題。即用肩支撐受力,用背肌肌肉群發(fā)力。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猜測,高穎是否是這個意思,我就真不知道了。2. 旋運而悠長
28、雖然解釋的文字那么多,其實就是高開張弓。這個動作最明顯的就是現(xiàn)在日本弓道的高開動作。(文字說了那么多,估計口訣就是:舉弓向上,兩肩并實,自高而下極彀。這不就結了嗎?)3. 前胸肉開背后緊,則是開弓的發(fā)力方式,就是用肩胛骨以及周圍的后背的肌肉群,均衡發(fā)力開弓。類似于擴胸運動。論輕法 第四輕者后拳與前掌相應,輕松而發(fā)矢也。然輕之功極細,發(fā)矢時,若欲輕而不敢用力,矢鏃必然吐出。即使不吐而定,發(fā)矢亦覺無氣,氣怯則矢發(fā)必傷于小。懼其小也,而稍用力,則力微而矢不能進。懼其不進也,而極力求進,必然一抽而出。就著氣質,機神沖動,不能凝注。矢不能不少偏矣。故既勻之后,后肩瀉開時,箭鏃已至弓把中間,決機命中全在于
29、此。后拳必將筋力緊收,與前掌相應。前后肩殫力,并實堅凝一片,輕輕運開后拳,與前掌約勻平脫。后肘不垂,發(fā)矢無勢。如此肘垂而拳平脫,氣質煙火之性,泯然不露。如蜻蜓點水,輕揚活潑。如瓜熟蒂落,全出天然。松而且脆,矢出如豆,細沖至的。此下手用輕之工夫,古云:后手發(fā)矢,前手不知者也。(譯文)論輕法 第四“輕”法要讓后勾弦手和前推弓手的位置和高度相互一致,而后輕松發(fā)射箭矢。然而“輕”的動作細節(jié)要求很高,發(fā)射箭的時候,如果想要做到輕松發(fā)射卻不敢用力,射出去的箭必然沒有速度而且不夠穩(wěn)定。即使能有穩(wěn)定地飛出去,那飛出去的箭也讓人覺得沒有力道,沒有力道那么這支箭的殺傷就小了很多。擔心箭的力道太小,只用一點的力量,
30、如此小的力量箭是無法擊中目標的。擔心箭射不中目標又要使勁求中,必然用錯誤的方式極力抽弓發(fā)射。這樣沖動地放射,不去掌握正確的發(fā)射時機,不能穩(wěn)住動作箭矢必然偏移目標。所以當兩肩均勻受力自高向下張弓的時候,箭頭已經到了弓把的中心位置,發(fā)射的時機全在這一刻。后勾弦手必須握緊,和前推弓手位置相互一致。前后肩膀同時極力支撐,讓上半身段的力量凝結在一條線上,讓后勾弦手輕輕用力,和前推弓手同一高度上平均放弦。后手的手肘不下垂,箭射出去沒有氣勢。這樣手肘下垂后勾弦手平平地放弓弦,像煙火那樣噴射而出的威力,卻不露毀滅一切的聲色。像蜻蜓點水一樣,動作輕巧活潑。又像瓜熟蒂落一般,自然而然的完成動作。發(fā)射輕松,動作干脆
31、,箭像豆子一樣飛出弓,非??斓乃俣葥糁心繕恕_@樣的技巧,就是古人所說:后手發(fā)箭,前手卻感知不到的意思。譯者注解:1.第四篇的“輕”講的是撒放手法和撒放的時機。本篇高穎雖然沒有詳細講到撒放具體的手法,但原文中“輕輕運開后拳,與前掌約勻平脫”再聯(lián)系第一段的發(fā)力大小關系可知,高穎的撒放手法應當是當他感知到可以放箭的瞬間,通過勾弦后手指用力朝后放開,在撒放的過程中讓后手以手關節(jié)為中心逆時針(右手勾弦)往外滑動。最后與推弓手的高度一致。2.“后肘不垂,發(fā)矢無勢。”這句話我本人在翻譯過程中有疑問。聯(lián)系上下文應該是要求射手的后肘下垂,但是以我本人的習射經驗而言,后肘下垂這個動作并不正確,或者更準確的說應該是
32、后手肘夾緊更佳。3.本篇雖然講出后手撒放的幾個要點,但沒有談到前手的配合動作。我認為在后手撒放的同時前手也應該配合后手,做出“讓箭”動作,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不干擾箭,達到精準。論注法 第五注者目力凝注處,精神聚而不分之謂。與前審字相應。夫人一身之精神皆萃于目。目制鎖注,神必至焉。神至而四體百骸,筋力精氣俱赴矣。李將軍射石,一發(fā)沒鏃者,以虎視石也,神之至也。故發(fā)矢時,目力必凝注一塊。目注而心到,意到手到。然注與審不可分為二事。引弓之初,以目視的,是之謂審。發(fā)矢時以目注的,亦謂之審??傊杂媚苛ΑT嵌?。何為分審與注之名也?只為世人引弓時,雖能目視的,及既彀之后,筋力已竭,信手便發(fā),無暇認的,精神
33、散漫,發(fā)矢俱偏。故認的間一塊,或認的之心,或認的之足與首,精神手法俱向此一塊而發(fā)。故注之名,原為世之拙射而設者。善射之人,手一舉弓,目力便審,精神便凝注一塊,自始至終神氣精專,弓一彀而勻輕以出矣。何待勻輕之后而注哉?善學者不可不察也。目認的間一塊。目認之法極活?;螂S風而變,或隨弓之軟硬而變。弓軟則認的之首,弓勁則認的之足。甚者弓勁風順,則不及認的,而以鏃頂半路者有之?;蚬涳L逆,或頂的于左手掌下者有之。若東風之左右丈余者有之。弓勁風微,則頂的之左右。尺寸下可執(zhí)一,斟酌在人也。(譯文)論注法 第五“注”動作是射手的眼睛注視一處,精神專注的意思。和前面“審”動作相似。人全身的精神氣都匯聚在眼睛。眼
34、睛瞄準目標,神情必然表現(xiàn)出來。這樣人的全身的精神機制都會調動起來。古書上記載李將軍射石頭,李將軍之所以能讓箭頭穿入石頭,是因為李將軍的眼睛像老虎那樣兇狠的眼光注視石頭。這就是神情表現(xiàn)出來的例子。所以發(fā)射的時候,眼睛必須專注在一個區(qū)域內。眼睛專注那么心性就跟上,意識到了手的動作就能做到。當然“注”和“審”不能認為是兩個獨立的動作。在準備開弓的階段,要讓眼睛注視目標,這是“審”的動作;發(fā)射時瞄準目標,這也是“審”的動作。都需要讓眼睛專注目標,所以不是兩個獨立的動作。那么為什么要提出“注”和“審”兩個稱謂呢?這是因為當世的射手在開弓時,雖然能用眼睛去注視目標,到了即將開滿弓的時候,由于筋骨力量已經用
35、盡就算隨手發(fā)射,完全不瞄準目標,射箭時精神散漫,這樣射出去的箭都是偏的。射箭時要瞄準目標區(qū)域內的一處,或者瞄準目標中心,再或者瞄準目標的底或者頂,精神和動作都需要指向同一區(qū)域之后才能發(fā)射。所謂“注”法,是我(高穎)為水平拙劣的射手設定的。高水平的射手,一旦舉弓射箭,目光便開始審查自己的動作流程,精神已經專注在需要瞄準的位置,整個射箭動作神氣精專,弓一旦開滿身體已經均勻受力,并能干脆的發(fā)射。還需要等之前的動作全都做到位再去注視目標嗎?習射的后人必須注意這點。眼睛瞄準目標中的區(qū)域,這個標準的方式非常靈活。會受風向的變化而變化,也會受弓拉力的軟硬程度而變化。拉力軟的弓就要瞄準目標的頂端;拉力重的弓就
36、要瞄準目標的底端。甚至出現(xiàn)弓的拉力重而且在順風的環(huán)境下,不用瞄準在目標上,只讓箭頭瞄準在目標前面的路徑上即可;弓的拉力軟而在逆風的環(huán)境下,那么要讓目標的頂端靠在推弓手手掌下方即可;如果遇到橫風,那么向左右方向移動數丈補正方位即可;弓的拉力重而只有輕微的風,只要瞄準在目標頂端左右方位上。理解了瞄準方式的根本之道,具體操作就讓射手自己靈活掌握。譯者注解1.第五篇的“注”,我個人認為是高穎對射箭瞄準的解釋,這點從最后一段的內容中可以表現(xiàn)出來。2.高穎認為“注”和“審”是同一的。我認為“注”和“審”的同一性在于使用點,即都需要以眼注視目標,達到精神上的專注,并通過每箭的訓練不斷糾正自己錯誤的位置。但是
37、在于兩者實現(xiàn)的目的上是不同的:審是通過集中精神完成一連串的動作??梢赃@么說,“審”是后面“彀”,“勻”,“輕”,“注”的總合,后面四個動作是在細化審這個動作在射箭不同階段的動作細節(jié)。而“注”的目的是通過集中精神讓射手瞄準目標,在一些列的動作中找到準確的點發(fā)射箭矢。這是我個人認為“注”和“審”的解釋。捷徑門總結審彀勻輕注,雖為五段,其實一貫,審與注首尾相應,總之皆用目力。審于開弓之時,注于發(fā)矢之頃也。中間彀字,乃開弓之根本。勻者,乃所以終彀之力量,而斟酌發(fā)矢之機宜也。世人言射,只言彀字,一彀便發(fā),大小左右俱不暇顧。詎知彀者乃發(fā)矢遠到之本,非中的之本也。彀而不勻,發(fā)矢皆偏,何取于彀?惟于彀之后,復引箭鏃,勻調浸進分許,斟酌既定,而預為出矢輕松之地。故有勻之功而彀力始不虛。輕者,乃竟勻之機,而發(fā)必中節(jié)者也。上文勻之時,矢猶未發(fā),而斟酌定矣。輕者,承勻之后,而輕松以出,發(fā)矢以準。故有輕之功,而后勻之妙始著。注者,又合眾法之精神,萃而歸之的,以終審彀勻輕之大成也。自審而彀,而勻,而輕,而注,相通一氣。一審便彀,一彀便勻,輕而注,發(fā)以達于的,捷于呼吸。猶人一身,自頂至足,疾痛相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入股合同樣本
- 停車場共用合同范例
- 顏色認字測試題及答案
- 醫(yī)??ㄕn件教學課件
- 供貨欠賬合同樣本
- 趣味數學學習幼兒園試題及答案
- 共用綠化苗木合同范例
- 勞動股合同樣本
- 住房單間合租合同范例
-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試卷
- 室內設計人機工程學講義
- GB/T 35513.2-2017塑料聚碳酸酯(PC)模塑和擠出材料第2部分:試樣制備和性能測試
- T-CEEAS 004-2021 企業(yè)合規(guī)師職業(yè)技能評價標準
-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區(qū)一等獎】-完整版課件
- 兒童生長發(fā)育專項能力提升項目-初級結業(yè)考試卷
- 天津市新版就業(yè)、勞動合同登記名冊
- 改性環(huán)氧樹脂薄層鋪裝方案
- 產品追溯及模擬召回演練計劃
- 合同到期協(xié)議書(3篇)
- IPC-A-610國際標準中英文對照(doc 17)
- 山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案第3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