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_第1頁
高三政治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_第2頁
高三政治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_第3頁
高三政治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_第4頁
高三政治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前提問課前提問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2、文字、史書典籍、科學技術的表述;、文字、史書典籍、科學技術的表述;3、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如何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字: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文字: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茖W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能與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

2、同存異,能與其它民族文化和睦相處;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它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它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

3、族特性;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文化生活文化生活3.7我們的民族精神我們的民族精神.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集集中中表表現現結結晶晶特征特征源遠流長:見證源遠流長:見證博大精深:表現博大精深:表現包容性:含義、意義包容性:含義、意義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基本內涵基本內涵(是什么)(是什么)核心核心: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特點:特點:不是。而是。(理解)不是。而是。(理解)時代特征時代特征:鮮明的時代性:鮮明的時代性為什

4、么為什么弘揚和培育:必要性、重要性弘揚和培育:必要性、重要性怎樣怎樣弘揚和培育:弘揚和培育: . 在長期的抗實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在長期的抗實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須以民族的進步獲得補償。中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須以民族的進步獲得補償。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團結奮戰(zhàn)的光榮傳統(tǒng)。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團結奮戰(zhàn)的光榮傳統(tǒng)。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19981998年抗洪搶險,幾年抗洪搶險,幾十萬官兵和百萬民眾同洪水展開

5、殊死搏斗,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十萬官兵和百萬民眾同洪水展開殊死搏斗,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神。20032003年年“非典非典”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群防群控、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時艱。共克時艱。20082008年冰雪年冰雪“封凍封凍”半個中國,全國人民用愛心將冰半個中國,全國人民用愛心將冰雪融化。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心手相連,雪融化。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奮力救災,形成了奮力救災,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

6、神。災難考驗了中華民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災難考驗了中華民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叭魏卫щy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運用運用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中的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精神,并說明這種精神在中國人民戰(zhàn)勝災難的過程中所起的么精神,并說明這種精神在中國人民戰(zhàn)勝災難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作用。(8分)分). 在長期的抗實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在長期的抗實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大的民族凝聚力。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須以民族的進步獲得補償。中一個民族在災

7、難中失去的,必須以民族的進步獲得補償。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團結奮戰(zhàn)不屈不撓、團結奮戰(zhàn)的光榮傳統(tǒng)。的光榮傳統(tǒng)。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19981998年抗洪搶險,年抗洪搶險,幾幾十萬官兵和百萬民眾同洪水展開殊死搏斗十萬官兵和百萬民眾同洪水展開殊死搏斗,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神。20032003年年“非典非典”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群防群控群防群控、共克時艱共克時艱。20082008年冰雪年冰雪“封凍封凍”半個中國,半個中國,全國人民用愛心全國人

8、民用愛心將冰將冰雪融化。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雪融化。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心手相連,奮力奮力救災,形成了救災,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災難考驗了中華民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災難考驗了中華民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叭魏卫щy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運用運用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中的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精神,并說明這種精神在中國人民戰(zhàn)勝災難的過程

9、中所起的么精神,并說明這種精神在中國人民戰(zhàn)勝災難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作用。(8分)分). 體現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團結中華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團結中華各族人民的精神精神紐帶紐帶,是中華民族戰(zhàn)勝災難和困難的,是中華民族戰(zhàn)勝災難和困難的精神支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撐和精神動力; 能夠轉化為能夠轉化為激勵中國人民戰(zhàn)勝災難和困難激勵中國人民戰(zhàn)勝災難和困難的的強大力量強大力量; 在戰(zhàn)勝災難和困難的每一次過程中,在戰(zhàn)勝災難和困難的每一次過程中,中華中華民族精

10、神都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民族精神都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成為任何困,成為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的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不竭力量源泉。. 在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在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6060年周年之際,當人們回眸那段不年周年之際,當人們回眸那段不平凡的歷史時;愛國熱情得到了再一次激發(fā),民族精神獲得了平凡的歷史時;愛國熱情得到了再一次激發(fā),民族精神獲得了又一次振奮。又一次振奮。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永不泯滅。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永不泯滅。(6分)分)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深深植根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具有有繼承性、穩(wěn)定性繼承性、

11、穩(wěn)定性。中華民族精神富有中華民族精神富有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新性,實現了民族精神,實現了民族精神與時與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代精神的統(tǒng)一。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能夠,能夠做到做到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15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民族運動會的助推下,賽龍舟、射弩、掩花炮等原本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民族運動會的助推下,賽龍舟、射弩、掩花炮等原本屬于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項目,已在北方大地悄然流行;而北方滿族人民酷愛屬于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項目,已在北方大地悄然流行;而北方滿族人民酷愛的珍珠球,則在西南邊陲生了根。這說明的珍珠球,則在西南邊陲生了根。這說明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點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文化的區(qū)域性特征正逐步消失文化的區(qū)域性特征正逐步消失 體育活動是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體育活動是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A B C Dc2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