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二、觀待引發(fā)二利數量決定以如是身學菩薩行, 菩薩唯有二所作事, 謂正引發(fā)自利利他,是故觀待引發(fā)二利,數決定者。其修利他,先須以財而作饒益。 此若損惱有情而施, 亦無所濟,善遮損他及所依事,利他極大,故須尸羅。若不能忍他作怨害,報一報二,戒難清凈,故戒究竟,須耐怨害忍。由不報復,能免眾多他所造罪, 他若信樂堪令行善, 故是最大利他。以這樣增上生具足德相的身學菩薩行, 菩薩只有兩種所做的事業(yè),也就是真實地引發(fā)自利和利他, 所以以下要說明觀待引發(fā)自他二利而言,正因只有六度, 不多不少,數量決定。這又從利他需前三度、自利需后三度來抉擇和認定。首先在利他方面, 修習利他首先要用財物作饒益。 在施財的時候
2、如果損惱有情, 那也沒有利濟, 而能好好地遮止損他的身語七支和所依的意三支, 也就是要遮止掉損害他者的殺、盜、淫以及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以及這身語七支所依的意三支貪、嗔、邪見的話,必須持戒。如果在他者作損害的時候,不能安忍, 一次又一次地報復, 戒也難以清凈,所以要使戒達到究竟需要耐怨害忍。 由于在遇到損害時不作報復,就能夠免除眾多他者所造的罪, 他如果因此而信任你就能夠使他轉入善行,因此是最大利他。以上說明要能引發(fā)真實的利他,需要布施、持戒、忍辱前三度。再看自利方面需要后三度。自利者,謂以慧力得解脫樂。 若心散亂不能得此, 故須靜慮令心住定, 堪能如欲安住所緣。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 故須
3、晝夜發(fā)勤精進, 無有勞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 故修二利,六度決定。在自利方面, 要以智慧的力量得到解脫之樂。 但如果心散亂不可能發(fā)生智慧, 所以必須以靜慮使心住在定中, 堪能如自心所欲而安住所緣。 然而有懈怠者不能生起靜慮, 所以要晝夜發(fā)勤精進, 沒有勞倦。這精進就是彼等智慧和靜慮一切的根本,因此在成辦自利方面必須要有精進、 靜慮和智慧。也就是以精進力而發(fā)生靜慮,由靜慮安住所緣而發(fā)生智慧,由智慧觀空而得到解脫, 由此成辦真實的自利, 因此要得自利必不可少的是后三度。由這兩部分的論證就可以決定, 修習自他二利的學處決定是這樣的六度,少了不能攝,多了不必要。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脫及根
4、本,一切自利行?!比缤f嚴經論所說:菩薩精勤行持利益眾生,以修布施度施舍有情而作利他, 以修持戒度不損害有情, 遠離殺盜等行為,以修安忍度在遭受怨害的時候不作報復, 還以此因緣對他作饒益。所以成辦利他必須依靠前三度。 再者,修靜慮使心安住所緣, 依于靜慮修智慧使心解脫, 而成辦定慧的根本依處又是精進, 因為依靠精進能夠使心住于定而發(fā)生勝觀、修習智慧,因此精進是定慧的根本。 所以菩薩必須以精進、靜慮、智慧后三度修持一切自利行。此中利他非一切種。言住脫者,心住所緣是靜慮行跡,解脫生死是慧行跡。若辨此二,則于寂止不致誤為毗缽舍那。如是自許甚深持心,亦僅是此靜慮一分,故于六度圓滿之體,當求定解。這里所
5、謂的 “住”和“脫”顯示了定慧二者的行相差別。心安住所緣是靜慮的行相, 解脫生死是智慧的結果。 如果能辨明這兩點,那就對于寂止不致于誤認為是勝觀。 這樣自許甚深持心也只是靜慮的一分, 所以對于六度圓滿的體性應當尋求發(fā)生決定的解了,就是要求得對于它的定解。小結:自他二利需由六度來成辦,數量決定。 原因是:布施是要一味地作奉獻,而不能損害他, 并且使之達到究竟,這樣就成辦了他利。依靠沒有疲倦的精進, 使心住于所緣,而且以智慧修習解脫的緣故, 能夠得以成辦自利。 能夠成辦二利的因在六度以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對于以上的正因又以這樣的因來成立: 要成辦利他, 最初把有情攝為眷屬需要依靠施舍財物
6、的布施, 再者,行持離損惱的布施要依靠持戒, 要使得持戒達到究竟, 需要依靠遭人損害也不作報復的安忍。 接著看到,要成辦自利需要依靠能夠解脫二障的智慧, 而智慧又只有依靠能夠如欲安住所緣的靜慮來引發(fā),靜慮、 智慧二者的所依又是精進, 因此是由后三度來成辦自利的。 這樣就明白,沒有六度就不能成辦二利,因此在成辦二利之道的項目上決定為六種波羅蜜多。三、觀待引發(fā)圓滿一切利他,數量決定觀待引發(fā)圓滿一切利他,數決定者。先以財舍除其匱乏, 次于有情不為損惱, 且忍怨害,于助他事發(fā)起精進而無厭離, 依于靜慮以神通等引攝其意, 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說斷疑,令解脫故,六度決定。觀待引發(fā)圓滿利他的方面,六度是正因
7、故數量決定。要知道為了做到圓滿的利他, 首先要以施舍財物遣除有情的匱乏,然后對有情不作損惱,而且能忍怨害,在助他的事業(yè)上發(fā)起精進沒有厭離, 又依靜慮發(fā)起神通等功德引攝有情的心使他生起信心, 如果成為法器, 再依智慧善說斷除他心中的疑惑,使他解脫。也就是要由這六度來成辦圓滿的利他,少了不完足,多了不必要,因此六度數量決定。如云:“不貪及不害,耐怨事無厭,引攝善說故,利他即自利?!比缜f嚴經論所說: 以自身不貪而施舍有情需要的物資,使得他受用不匱乏,再者,以持戒不損惱有情,以安忍在遭遇有情的損害時,不起嗔心, 能忍怨害。以精進對利他之事沒有疲厭, 以靜慮顯現(xiàn)神通等, 使有情生起信心而且歡喜。以智慧能
8、為有情善說勝法, 由此成辦他利。 這樣精勤地利他,現(xiàn)前也自然能成辦自利, 究竟能得到無上菩提,所以依靠六度能任運地產生自他二利。小結:圓滿的利他需要由六度來成辦,數量決定。 原因是:由布施度施舍財物遣除有情的貧乏, 而且對他不作損害, 又在他損害自己時能夠安忍, 對行持利益他的事沒有疲厭, 再以靜慮發(fā)神通使他起信心而且有歡喜心,以智慧宣說佛的圣言,解脫他的心,由此一定圓滿地成辦他的利益。 對此六度之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攝, 這一點也是成立的。 因為你要做到讓所化的有情不匱乏就要布施; 要做到不損害他, 就要持戒;要做到他損害你時能安然忍受,需要安忍; 要做到在做利他事的時候恒時都不疲厭, 需
9、要精進;要做到由神通等使他生歡喜,需要靜慮;要做到能相應于他而傳法、 開化,需要智慧。所以沒有六度, 就做不到圓滿的利他, 在完成利他上決定需要六度。此二頌說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若于引發(fā)自他利理獲得定解,則能殷重修習六度。以上莊嚴經論里的兩頌說修自他二利不可不依靠六度,如果在引發(fā)自他利的道理上得到定解, 就能夠殷重地修習六度。這里,對觀待引發(fā)自他二利六度數量決定的道理,須要多加研習。如果知道一切自他二利的完成都依賴六度, 就會殷重的修習六度。 比如自身要安住所緣, 發(fā)起勝觀智慧而解脫自心,以及能達成這二者的根本的精進, 這些上面肯定都會很好地修習,因為確信這樣修才能完成自利。 再者,要利他
10、的時候,對他作奉獻, 不損惱他,在他損惱自己的時候能安忍,以及自身能在利他上發(fā)起精進, 由靜慮有功德能使他生信,有智慧能夠開演妙法使他解脫, 諸如此類,全部依賴六度,因此殷重地修習六度,以此能達成一切的自他二利。如果不殷重地修習六度,那在自他二利的方面都不可能成辦,因此六度是道的根本。 這上得到了定解, 就知道菩薩所有的學處就是這六度,無量的學處就攝在這樣的六度當中,完成自他二利的途徑也全都攝在這六大項目中。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量決定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 及于未得不希求故, 于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 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 修
11、善所作勇悍無厭; 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發(fā),無須更多。觀待能盡攝一切大乘道行來看, 六度數量決定。 這就是說,已得財位能無有貪著, 以及對于未得不作希求之故,對財位能做到無有顧戀, 而有了持戒的修行就能守護學處、 受戒及恭敬戒。依有情無情所生眾苦都能堪忍之故, 不起厭患。再者,修善所作之事的心識勇悍無有疲厭, 修寂止無分別瑜伽和勝觀無分別瑜伽。 以這六種事就能攝盡一切能趣入大乘之道的修行,而這又是由六度的修習次第引發(fā)的, 而且不必要再多。從正面來說,如果有布施的修習就能做到不顧戀財物,有持戒的修行就能守戒、護戒、 持清凈戒。有安忍的修
12、行在遭受各種器界、有情界所生的眾苦時, 心能安忍而不起厭患。有精進的修行那在修各種善法的時候, 心就能勇悍而無有疲厭。有靜慮和智慧的修行就能修習寂止和勝觀, 受二種無分別瑜伽。由這樣六度的內涵, 就攝盡了所有能趣入大乘的正道之行。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唯此?!庇墒且蚓?,欲入大乘棄舍六度,實為相違。如莊嚴經論所說:對于內外的受用都不樂著,對戒極其恭敬,連微小的罪也不造。所謂“二無厭”是指具足對苦、對善行的兩種無厭, 也就是有安忍和精進的內涵。對于依有情和無情所生的眾苦都能安忍而不生厭患, 也就是說由安忍能忍受有情的損惱和各種苦行。對于修持善法無有疲厭,依靠精進能利益一
13、切有情, 能行持一切難行, 能發(fā)起無量的勇悍精進,沒有疲厭,這叫具二無厭。“無分別瑜伽” 是指依靜慮心住一緣而無分別的瑜伽以及依智慧于一切法都無分別的瑜伽。 一切大乘的修行唯是這六個方面。由是因緣,想入大乘卻舍棄六度實際是相違的。因為能趣一切大乘的道行都攝在六度中, 而棄舍了六度就沒有了能趣入大乘的修行, 因此一方面想入大乘, 一方面舍掉入大乘的所有項目,實在是相違。小結:一切大乘的道行六度都能攝盡,數量決定。原因是:不貪著受用而能恭敬戒律學處, 安忍依有情和無情所生的眾苦, 對一切大乘道行心不舍離, 由此而修習止觀所攝的一切圣道, 這樣將圓滿一切大乘。 對于這樣能入大乘的道行,在六度之外不必
14、要更多,少了不能攝盡。這也決定能成立, 因為對于受用不樂著, 需要依靠布施的修行;恭敬學處而如理守護, 需要依止持戒的修行;對于依情和無情所生的眾苦不生厭患, 需要依安忍的修行; 做任何善行都不生疲厭,需要依精進的修行; 寂止無分別,需依靜慮的修行; 勝觀無分別, 需依智慧的修行。 如果沒有六度的修行,就不能圓滿一切大乘的道行, 因此在趣入大乘的道行上數量決定是這六度。五、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量決定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暗馈背鲎郧f嚴經論 ,這里解釋為方便,意思是說修道的一切種類的方便都攝在六度中,不多不少,由此決定六度攝盡了一切種類的方便。下面對此分別論述。謂于已得境界受用, 無貪欲道
15、或方便者, 謂行惠施,由修能舍離彼貪故。首先對于已得的境界受用無貪欲的道或者方便就是做布施,由修布施就能舍離對它的貪欲。我們對于色、聲、香、味、觸或者各種富貴榮華、聲色享受等的境界, 要想斷掉貪欲就要多做布施。 因為只要舍掉了心就不貪著, 如果沒舍掉就會一直執(zhí)著它, 因此離貪的方便是布施。比如一件好東西,食物、衣服、電器乃至地位、名譽等等,一舍掉心當下就不執(zhí)著了, 而沒舍心就著在上面,所以要常常修布施, 這么做就會出現(xiàn)離貪之心, 這是殊勝的方便。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 防護方便,謂持凈戒,由能安住苾芻律儀,一切事業(yè)邊際散亂悉不生故。第二,對于沒有得到的境界,為了得到它而功用散亂,能防護的方
16、便就是守持凈戒, 由于安住比丘律儀, 盡一切事業(yè)邊際的散亂都不會發(fā)生。 因此持戒是防止由求取而散亂的方便。不舍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第三,不舍有情的方便, 就是能堪忍。 對于由怨害而發(fā)生的一切苦楚都能不生厭患,因此不會舍棄任何一個有情。就像大醫(yī)王在救治病情非常嚴重的患者時, 這個病人因為精神錯亂對醫(yī)王做了各種的損惱, 但是醫(yī)王完全能安忍而不起厭患心,還是始終一致的慈悲關愛他。 以這樣的安忍就會不舍有情,就像醫(yī)王不舍病人一樣,因此不舍的方便是安忍。增善方便,謂發(fā)精進,由發(fā)精進善增長故。增長善行的方便是發(fā)起精進。 由發(fā)精進能使善行不斷地增長。精進是一種勇悍的力量, 修好精進,以這個
17、力量會一直勇悍地行善, 令善行不斷地增長, 就像初一的月亮不斷地增長而到達圓滿那樣, 由精進就能日新又新, 善德逐漸地增長圓滿。所以為善要精進。這里的善包括善的意樂、善的加行、 善的德相。無論哪方面的善,由于精進地聽聞、思維、修習就會輾轉增長。也就是當我們受取法的時候, 依靠不斷地聽聞斷除疑惑, 明白道理,再通過思維得到定解, 除去邪解等, 然后就在這個定解中不斷地串習,最終善德得以日益增長, 在除過增德方面,由于自身的精進就會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所以增善的方便是修精進。凈障方便謂后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凈所知障故。凈障的方便是后二度靜慮和般若, 即定慧二者。 由于修靜慮心住一緣就能夠伏住煩惱
18、, 也就是以定力持心, 煩惱起不來,叫做伏。以般若明見實相,能凈除所知障,因此凈障的方便就在定慧二度當中。要知道,有定就能持心住在善所緣上, 而不散在其他地方,這樣心靜定的緣故會發(fā)起般若慧。 以般若慧能照見無我,當然就會止息人我和法我的分別,這樣就能凈除二種障礙,因此凈障的方便就在定慧二度中。故六度決定。以六度攝盡了一切種類的方便, 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不多不少。如云:“不貪諸境道,余防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凈障。”如同莊嚴經論 里所說:不貪著已得的五欲境界的方便是布施。因為舍跟貪相違, 能舍就不貪,不舍就著在上面,也就是心的一放一著。 要用放來對治著, 常常放心就放下來了,不會著在上面。
19、比如一件小事,一著心就一直緣著它,一放就什么也沒有了,因為它只是個虛妄分別。對于名譽、地位一著的時候就感覺那是非常不得了的大事情, 但是一放就儼然無事,再大的名譽也是虛聲,再大的地位也是假相,這樣一放就沒有了。其它的物質享受, 或者對于身材、相貌等的耽著也是一樣。比如先前很執(zhí)著相貌, 天天要化妝,但一放下就無所謂了, 不會再執(zhí)著這個。 或者著于財富時非常吝嗇、小氣,但是從能舍開始就越舍越多, 最后舍鈔票像扔白紙一樣,舍受用就像棄垃圾一樣, 那個時候就修出了不貪的心,他能不貪著這些境界,所以施是不貪的方便?!坝喾罏榈蒙ⅰ?,就是要防止為求得所欲而散亂的方便是持戒。所謂的持戒就是心一點都不能落在塵勞
20、里, 比丘戒就遮止了一切尋求世間欲樂等的散亂, 因此以持戒的緣故不再去求那些世間的名利、享受等, 一直住在戒中, 他就不會出現(xiàn)求那些的散亂。不舍有情的方便是安忍。 在有情以各種惡行損惱自身的時候,有安忍之心,就不會舍棄有情。能使善德輾轉增長的方便是精進。 如果具有修善的勇悍之心,無論行多少善都不知疲倦, 沒有飽足。像這樣善德日增,就會越來越好。因為善要借助因緣來開發(fā), 而自身一直在勇悍、不間斷的攝集這個因緣,這樣積資、凈障、廣發(fā)大愿以及如理地聞思修行等就都會在自身上發(fā)展出來, 因此精進是增善的方便。靜慮和般若也就是定和慧, 這二度能凈除障礙。 因為定能伏惑,慧能破惑,這樣由定慧的力量就能凈除以
21、虛妄分別為體性的障礙。下面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證明六度攝盡了一切種類的方便。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再者,不隨著已生的色聲香味觸五種欲塵散亂, 自在而轉的方便就是無貪的布施。對于已經出現(xiàn)的各種聲色等欲塵,有舍心、有不住相的心,就不會隨它而轉,因此處處要修舍,要串習放下,即便是萬金現(xiàn)前也能放下心不執(zhí)著。 能這樣放舍就能止息緣這些已生的欲塵的散亂。 相反,因為已生的這些欲塵都是自己喜歡的,那當然心就緣在上面,散亂在各種塵境當中。因此,為了遮止緣諸欲的散亂,應當修舍。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如果在還沒發(fā)生緣欲塵的散亂之前,要做到預先的遮止、息滅,就須要依靠持戒來防護
22、發(fā)生無義和非義的散亂。由持戒能時時做防護, 不生起求取世間諸欲的心。 持戒極精嚴的,對極微細的貪心尚且要做預防和遮止, 粗大的貪著住所、車乘、電腦、手機、影視音樂、娛樂嬉笑、旅游觀光、散心雜話、交際應酬、名利地位等等,都已經徹底的遮止了。所謂無義就是不產生真實義, 所謂非義就是產生了顛倒義,這都是由于追逐世間的幻塵, 求取名利, 以貪嗔等煩惱所生起的。而持戒是止惡防非的自性, 不入于無義和非義,因此以持戒就不會發(fā)生逐取諸欲的散亂。惡行有情數多易遇, 由此因緣退舍利他, 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在這個世界上惡行有情的數量很多而且容易遇到, 由此因緣會退舍利他,能對治退舍利他的方便就是修習有力
23、量的安忍。我們都知道,在這個惡世當中常常會遇到很多暴惡的有情,以及各種邪惡的現(xiàn)象, 即使想利益他反而遭到很多的損害等等。在這種時候,還能不舍有情的方便就是非常有力量的安忍。要獲得這樣的安忍,須要修業(yè)果、修悲心、修空性等等。如果忍修得好, 就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退失利益有情的心。凈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 要由思惟此勝利等, 發(fā)起恒常猛利勇進。成就大菩提需要圓滿一切種善, 那么多的清凈善必須要經過長時的修作, 而且要輾轉增長, 最終才能成就萬德圓具的如來果位。從最初發(fā)心一直到成就佛果這個中間, 能使凈善一直不斷的增長的, 必定是由于思維善的功德勝利認定這都是真實的,從而發(fā)起了恒常猛利的勇進。 以這種心力的支持,那的確能夠做到時時精進行善,而且輾轉不斷地增長。因此要知道,長時修作眾多善行而且不斷增長的方便就是精進。精進是一股為善的力量, 由于這種大勇悍心, 在任何處都不會退,時時都在修善,時時都有進步。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暫時伏住煩惱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供貨租賃合同范本
- 佛像定做合同范本
- 中通快遞合同范本
- 價格磋商合同范本模板
- 再生鋼筋銷售合同范本
- 駐外勞務中介服務合同
- 藝術品租賃合同
- 會議場地租賃合同協(xié)議書
- 保密協(xié)議商業(yè)合同
-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工程安全健康與環(huán)境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3年高中音樂課件陽關三疊(琴歌)
- 胸腔閉式引流護理-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
- 公司資產情況說明范文百度
- 醫(yī)療器械中有害殘留物檢驗技術
- 2015-2022年大慶醫(yī)學高等??茖W校高職單招語文/數學/英語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產品過程特殊特性初始清單(示例)
- 兩篇古典英文版成語故事塞翁失馬
- 中國古代文學史 馬工程課件(中)13第五編 宋代文學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學
- GB/T 14643.4-2009工業(yè)循環(huán)冷卻水中菌藻的測定方法第4部分:土壤真菌的測定平皿計數法
- DL-T 5190.1-2022 電力建設施工技術規(guī)范 第1部分:土建結構工程(附條文說明)
- GA/T 914-2010聽力障礙的法醫(yī)學評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