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綜述(共5頁)_第1頁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綜述(共5頁)_第2頁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綜述(共5頁)_第3頁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綜述(共5頁)_第4頁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綜述(共5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綜述李*1,張*2,蔡*3,袁*41,2,3,4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材料學院電子封裝技術專業(yè)摘 要 分析與總結國內外關于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研究,并結合我國電力資源西部中部山西等地產能達,東部,南部用電需求大的基本情況,分析這一技術在我國西電東送,和三西(山西,陜西,內蒙古西部)煤電資源向東南沿海輸送工程中的應用前景。關鍵詞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綜述0 簡介特高壓輸電技術是指在500kV以及750kV交流和±500kV直流之上采用更高一級電壓等級的輸電技術,包括交流特高壓輸電技術和直流特高壓輸電技術兩部分。有文獻建議加強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的科研

2、及設備試制工作,也有文獻認為直流聯(lián)網(wǎng)可提高全國互聯(lián)電網(wǎng)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水平和供電可靠性。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瑞典Chalmers大學1966年開始研究±750kV導線。1966 年后前蘇聯(lián)、巴西等國家也先后開展了特高壓直流輸電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形成了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研究熱潮。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IEEE)和國際大電網(wǎng)會議(Cigre)均在80 年代末得出結論:根據(jù)已有技術和運行經驗,±800kV 是合適的直流輸電電壓等級,2002 年 Cigre又重申了這一觀點。1 直流輸電現(xiàn)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直流輸電技術,如換流站中首次采用G

3、IS全封閉組合電氣及戶內直流開關場,既有傳統(tǒng)的電觸發(fā)也有大功率光觸發(fā)可控硅換流閥、光TA及有源濾波器技術,直流線路用720 mm2大截面導線及OPGW復合地線光纜。通過實踐和積累,我國直流工程在建設、設計、設備選用和施工等方面都有較大進步。19881994年為了開發(fā)亞馬遜河的水力資源,巴西電力研究中心和ABB組織了包括±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的研發(fā)工作,后因工程停止而終止了研究工作。目前巴西又將亞馬遜河的水力資源開發(fā)列入議事日程,準備恢復特高壓直流輸電的研究工作。此外,正在積極進行特高壓直流輸電研究的還有印度和中國。 2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優(yōu)點特高壓直流輸電無需復雜的系統(tǒng)設計,基

4、本可以采用±500kV和±600kV直流輸電系統(tǒng)類似的設計方法,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是外部絕緣和套管的設計等問題。特高壓直流輸電的輸送容量大,輸電距離長,輸電能力主要受導線最高允許溫度的限制。一條±600kV直流線路可輸送的功率約為4GW;而一條±800kV直流線路可輸送的功率可達到6GW,用于遠距離輸電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對于特高壓輸電技術,只要所聯(lián)的交流系統(tǒng)短路比大于3,即能夠滿足其接入電網(wǎng)的條件。目前我國與直流相聯(lián)的交流系統(tǒng)短路比均大于5。交流線路的無功補償對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系統(tǒng)至關重要;而直流輸電線路本身不需要無功補償,在換流站利用站內的交流濾波器和

5、并聯(lián)電容器即可向換流器提供所需的無功功率。一般來講,對于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直流方案優(yōu)于交流方案,特高壓方案優(yōu)于超高壓方案。3 系統(tǒng)設計3.1 主要性能要求±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額定容量為2×3200MW,送端平波電抗器直流線路側為測點,最小輸送功率為雙極640MW、單極320MW(對于無功平衡設計,可按單極640MW考慮);帶備用冷卻時,30min過負荷能力不小于1.2pu,2h過負荷能力不小于1.15pu,連續(xù)過負荷能力不小于1.1pu;標稱電壓為800kV,允許電壓波動范圍為2%,70%100%標稱電壓降壓運行;除單極大地回路、雙極線并聯(lián)外,可運行在其它所有正向

6、和反向方式下,任何一個換流器的任何故障、退出、檢修和投入均不影響其它換流器的運行;反向輸送能力按正向輸送能力的50%考慮,不要求在線快速潮流反轉。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可靠性設計指標如表1所示。表13.2 主接線方式直流換流站的主接線設計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直流側主接線和交流側主接線。 直流側主接線主要有三種:每極一個換流器、每極兩個換流器串聯(lián)、每極兩個換流器并聯(lián)。根據(jù)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技術條件和目前的制造水平,我國將一律采用每極兩個換流器串聯(lián)的主接線方式,如圖1所示,每個換流器的容量為1600MW,將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換流器。采用這種主接線方式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兩個換流器之間的電壓分配,我國初步

7、選擇400kV+400kV的方案。 圖1換流器的接線方式交流側主接線將采用常規(guī)的3/2接線,每個換流器接入一個進線間隔,為了提高可靠性、降低穿越功率,4個換流器應接入4串。交流濾波器將按大組接線,大組采用單母線結構,由 35個分組濾波器或無功補償設備組成,每一分組采用斷路器投切,每一大組通過一個間隔接入交流場。由于特高壓系統(tǒng)的容量特別大,需要采用 4 個大組的結構,因此每一換流站的直流設備占用 8 個出線間隔。3.3 主要設備參數(shù)為了設計逆變側換流器的主參數(shù),必須考慮直流輸電線路。假定線路長度為1800km,采用6*720mm2導線結構,其最小電阻約為10.8。在外部參數(shù)確定后,直流輸電工程主

8、參數(shù)的設計主要是根據(jù)換流閥耐受沖擊電流的能力優(yōu)化換流變壓器阻抗的過程,阻抗確定后,其它一切參數(shù)都可以通過解析公式直接導出。 根據(jù)相關研究結果,無論采用5英寸晶閘管還是6英寸晶閘管,其沖擊電流耐受能力均按 50kA設計。閥短路沖擊電流的幅值為: (3-1)式中Idn為直流輸電系統(tǒng)的額定電流;Xt為換流變壓器短路阻抗;Xs為系統(tǒng)阻抗對于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根據(jù)容量、絕緣水平等設計的換流變壓器自然形成的阻抗約為16%或略高,按短路電流為63kA考慮系統(tǒng)阻抗的最小值,代入額定電流4kA,得到可能的最大沖擊電流幅值約為45kA,有適當?shù)脑6取?按照Xt為16%、整流側延遲觸發(fā)角為15°、逆變側

9、熄弧角為17°、直流線路電阻為10.8計算得到換流變壓器的主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4 總結根據(jù)20世紀80年代特高壓輸電工程的試驗研究和輸電設備研制技術的積累,目前我國已具備特高壓輸電工程的建設條件,我國能源與負荷分布的嚴重不平衡以及未來電力發(fā)展的巨大空間迫切需要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根據(jù)國網(wǎng)建設有限公司的近期規(guī)劃,未來5年是我國發(fā)展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關鍵時期。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符合電力工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和電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方向,在技術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在我國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5 參考文獻1 蘇宏田,齊旭,吳云. 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市場需求研究J. 電網(wǎng)技術, 2005, 29(24):1-42 袁清云.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現(xiàn)狀及在我國的應用前景J. 電網(wǎng)技術,2005,29(14):1-33 劉澤洪,趙畹君. 直流輸電工程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4 劉振亞. 特高壓電網(wǎng)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5 朱藝穎,蔣衛(wèi)平,曾昭華,等. 抑制變壓器中性點直流電流的措施研究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5,25(13):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