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高產基因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_第1頁
野生稻高產基因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_第2頁
野生稻高產基因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_第3頁
野生稻高產基因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_第4頁
野生稻高產基因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野生稻高產基因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鄧啟云1, 袁隆平1, 梁鳳山2, 李繼明1, 李新奇1, 王樂光2, 王 斌2( 1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長沙 410125;2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北京 100101)摘要:傳統(tǒng)遺傳育種方法在挖掘和利用水稻栽培品種的遺傳資源方面日趨飽和,進一步提高雜交水稻產量潛力必須考慮利用水稻野生近緣種的有利基因庫。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定向導入遠緣有利基因方面的研究日益成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介紹了馬來西亞普通野生稻的2個高產QTLs的發(fā)現,及其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初步進展,并展望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前景。關鍵詞:野生稻高

2、產基因(QTL);雜交水稻;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Studies on Yield-enhancing Genes from Wild Rice and Its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Hybrid RiceDENG Qi-yun1, YUAN Long-ping1, LIANG Feng-shan2, LI Ji-ming1, LI Xin-qi1, WANG Yue-guang2, WANG Bin2( 1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Center (CNHRRDC), Changsha, Hunan 410125,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Facts have proved that genetic improvements are the most practicable way to increase rice producti

4、vity. But it is now quite limited to further raise the rice ceiling through traditional breed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ies within Oryza sativa. As the biotechnology fast developing recently,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that breeders try to introdu

5、ce distantly related favorable genes into rice cultivars from wild relatives of rice. It is described here that the discovery of the two yield-enhancing QTLs from wild rice and preliminary studies on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program. And the prospects in the realm of M

6、AS breeding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Keywords: Yield-enhancing genes (QTLs) from wild rice; Hybrid ric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我國現有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867 m2, 預計本世紀30年代,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人均耕地將減少到667 m2左右,糧食自給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問題。從全球范圍看,由于人口增長以及環(huán)境惡化和城市化發(fā)展所帶來的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無法逆轉,因此繼續(xù)提高主要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

7、量始終是各國政府和科學家關注的熱點課題。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實踐證明,通過遺傳改良來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徑。1 水稻產量性狀遺傳改良的現狀和挑戰(zhàn)近三十年來我國常規(guī)水稻育種在發(fā)掘產量潛力方面基本處于徘徊狀態(tài),目前大面積推廣的常規(guī)早稻新品種,其產量潛力基本和60年代選育的廣陸矮4號相同。三系法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帶來了一次水稻單產的飛躍,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近年來,由于受現有親本遺傳基礎的限制,單產也出現了徘徊局面。在超級雜交水稻理論提出后,在充分利用水稻形態(tài)改良成就和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相結合的基礎上,水稻產量又獲得了顯著提高。但是,由于水稻栽培種遺傳資源的利用已

8、日趨飽和,并且許多改良品種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遺傳來源,容易造成遺傳上的單一性,因此,在現有高產或超高產的前提下,欲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潛力,必須尋求新途徑,創(chuàng)制和利用具有豐富變異的新材料,這將是未來水稻產量潛力獲得進一步突破的方向。進一步擴大親本間的遺傳差異,可以考慮從遠緣種群中引入高產基因資源。栽培水稻有20多個野生近緣種,包含有極其豐富的遺傳變異。為了拓寬栽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許多育種家都試圖發(fā)掘這一重要的遺傳資源寶庫,并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質量性狀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如60年代發(fā)掘和利用來源于O. nivana的水稻草叢矮縮病持久抗性12;70年代,我國科學家又從O. rufipog

9、on中找到雄性不育細胞質基因,實現了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34;近年來人們又在長藥野生稻中發(fā)現了高抗白葉枯病基因Xa-21,并將其轉移到栽培稻中。但產量屬于數量性狀,由多基因控制,直接利用野生資源中的某一特定基因來改良水稻產量等數量性狀,目前尚無先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兩大障礙:一是野生稻中存在大量對產量不利的性狀干擾,使高產基因型的鑒定十分困難;二是連鎖累贅,即目的基因與不利基因的緊密連鎖是常規(guī)的遠緣雜交育種中難以克服的難題。因此,要發(fā)掘和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以用于改良栽培水稻產量潛力,必須開拓相應有效的新技術。2 分子標記的發(fā)展與應用近20 a年來迅速發(fā)展的基于DNA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如分子標記和

10、作圖技術,不僅使鑒定數量性狀基因位點成為可能,同時給育種提供了嶄新的途徑,這就是所謂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分子標記基于DNA分子變異,與形態(tài)學標記和同工酶標記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1) 基因組DNA的變異十分豐富,因此分子標記的數量幾乎是無限的;(2) 多數分子標記(如RFLP,SCAR,SSR)都是共顯性標記,對選擇隱性基因控制的農藝性狀十分有利;(3) 不同發(fā)育階段、不同組織的DNA均可用于標記分析,使對作物基因型的早期選擇成為可能;(4) 分子標記直接揭示來自DNA的變異,使育種家有可能依據植株基因型而不只是表現型來選擇優(yōu)良

11、性狀。隨著分子標記技術的發(fā)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聚合育種技術亦得到迅速發(fā)展,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加速了育種進程。Sheng Chen等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方法對雜交水稻恢復系明恢63進行改良,將Xa-21基因轉移到明恢63,獲得了抗白葉枯病的明恢63,從而達到對雜交水稻汕優(yōu)63進行遺傳改良的目的5。黃寧等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白葉枯病抗性基因Xa-4, Xa-5, Xa-13 和Xa-21 聚合到同一水稻品種中,大大提高了其對白葉枯病的抗性6。在番茄的果重和可溶性固相物含量的改良方面,應用RFLP圖譜技術定向轉移微效數量性狀基因已經獲得成功。在已構建的RFLP圖譜中定位了6個控制果重的QTL,

12、每一位點的作用幅度為3.56.0 g。還定位了4個控制可溶性固相物含量的QTL,每個位點的作用幅度為0.83%1.89%7。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已成功地將這些有用的QTLs轉移到商用番茄雜交種的染色體中,使產量增加20%以上。3 野生稻高產基因的發(fā)掘為從野生稻中發(fā)掘和利用有利基因以進一步提高雜交水稻產量潛力,自1992年以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著手從分子水平進行研究,從馬來西亞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中發(fā)掘高產基因資源。用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V20A不育系雜交,再用V20B連續(xù)回交兩代,從BC2的3000株中選300株與測64-7測交配制成30

13、0個組合,每個組合含1.5%11.5%不等(平均為4.5%)的野生稻遺傳信息??挤N結果表明,大多數組合中含有的野生稻等位基因對產量沒有增產效果或相對于栽培種中的等位基因是有害的影響。但來自野生稻1號染色體上RM5標記位點處以及2號染色體上RG256附近的2個QTLs卻能明顯地使產量增加,分別具有18%和17%的增產效應。同時,這些組合在千粒重、株高和生育期上與對照沒有明顯區(qū)別。1995年從300個BC2測交群體(V20A/馬來西亞普通野生稻/V20B/V20B×測64-7)中發(fā)現有7個品系比對照(威優(yōu)64)增產30%以上。經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分別位于1號和2號染色體上的兩個正向QTL位

14、點(即yld1.1和yld2.1),每一個具有在現有三系雜交稻基礎上增產約18%的效應89。這一發(fā)現后來從其他一些野生稻產量QTL分析群體得到進一步證實,如國際熱帶農業(yè)研究中心(CIAT)的巴西粳稻群體10等,其高產基因也定位在第1染色體上與yld1.1相近的位置。2002年,我國學者李德軍等以江西東鄉(xiāng)普通野生稻為供體親本, 在桂朝2號的遺傳背景下,在第2和11號染色體上也發(fā)現了來自東鄉(xiāng)野生稻的2個高產QTL,分別能使桂朝2號單株產量增加25.9%和23.2%11。由此可見,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是一個重要的有利基因庫,其中存在高產QTLs的事實已毋庸置疑,而且借助于分子標記等

15、技術最終可能通過育種程序將這些QTLs集中起來加以利用,以提高水稻產量潛力。4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策略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利用遠緣有利基因的策略主要有回交轉移、雜交轉移、輪回選擇和基因累加等方法,其中應用較多的是回交轉移和雜交轉移的方法。4.1 回交轉移在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進行外源基因的轉移時,必須保證目標基因位于足夠大的染色體片斷之內,同時又不能使這個片斷太大,因為片斷太大會使與目標基因連鎖的非期望基因或不利基因也轉移到受體親本中,即帶來連鎖累贅(linkage drag)。以普通野生稻為高產基因供體,以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優(yōu)良恢復系為高產基因受體和輪回親本,進行雜交和連續(xù)回交,使分子育種建立

16、在一個產量水平較高的平臺上,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高產基因的增產效果。通過回交并對每個回交世代進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逐步建立起野生稻高產基因近等基因系,對中選的優(yōu)良恢復系材料進行測交鑒定,最后根據大量測交F1的產量表現再決選恢復系株系。配制的雜交組合還同時進行生產試驗和大面積示范以確認其實際增產效果。采用這種分子標記分析與田間選擇、雜種鑒定相結合的方法,可以避免由于交換造成的含野生稻高產基因的DNA片段丟失。傳統(tǒng)的回交轉移方法最大的缺陷是多代回交后還存在著大量的來自供體親本的非期望基因。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可直接選擇在目的基因附近發(fā)生重組的個體,從而可望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連鎖累贅的問題,同時可以減少回交

17、代數1213。理論上,可能在回交一代就有一些個體的一些染色體是純合的而目標基因是雜合的,選擇它們進行回交將大大縮短育種進程,但這需要以前景選擇(foreground selection)和背景選擇(background selection)為前提1416。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多進行兩輪回交選擇,即大大降低分子鑒定的費用。在西紅柿上利用分子標記輔助回交育種方面的工作十分出色, 野生種的不少有益基因成功地轉移到了栽培品種中1720。4.2 雜交轉移雜交育種是雜交水稻親本選育中一種普遍使用的育種方法。就前述野生稻高產基因yld1.1和yld2.1而言,由于它們是兩個控制產量性狀的主效QTL,每個QTL對

18、產量的貢獻值都非常顯著,因此也適合采用分子標記輔助的雜交育種策略將高產基因進行親本間轉移。近年來,以初步育成的攜帶野生稻高產基因的強優(yōu)恢復系Q611為供體親本與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優(yōu)質或多抗的優(yōu)良恢復系直接進行雜交,在F2或回交F2進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并將篩選的優(yōu)良單株與不育系進行測交鑒定,比直接從普通野生稻中導入高產基因更容易穩(wěn)定,中選的優(yōu)良單株幾率大大提高。玉米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證實,在雜交育種的早期世代就可以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21。但僅僅根據分子標記進行選擇并不太有效,分子標記分析必須與田間選擇相結合方可明顯提高效率。5 野生稻高產基因分子育種效果由于野生稻高產基因yld1.1和yl

19、d2.1都是具有顯著增產效應的主效QTL,因此借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其轉入優(yōu)良恢復系中,培育具有超高產潛力的雜交水稻新組合,從技術上講是完全可行的。近年來,我們借助SSR等標記技術著手將兩個高產QTL先后轉移到優(yōu)良恢復系測64-7、9311、明恢63等遺傳背景中,并逐步建立近等基因系,已經培育了一批強優(yōu)恢復系材料,對部分材料進行了測交鑒定,其雜種F1表現出強大的雜種優(yōu)勢,有望培育出超高產雜交稻新組合。以優(yōu)良恢復系測64-7為受體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為例,先以受體親本與野生稻高產基因供體材料(來源于野生稻V20B回交系與測64-7的測交后代,即V20A/rufipogon/V20B/V20B /C

20、e64)雜交、回交,在每個回交世代分單株提取基因組DNA,然后以與緊密連鎖的SSR標記進行擴增、分析,篩選在這兩個位點含有野生稻擴增帶的雜合基因型單株,再以受體親本為輪回親本連續(xù)回交至BC3F1。自交多代后,主要根據農藝性狀進行田間選擇,篩選優(yōu)良單株與V20A、金23A等三系不育系測交,根據大量測交F1的產量表現再決選恢復系株系,并進一步通過分子標記驗證野生稻高產基因的存在與否。5.1 田間選擇和雜種優(yōu)勢表現在以測64-7為受體的BC3F1中篩選了7個優(yōu)良單株,種植成7個株系,每個株系200株以上,并從中篩選優(yōu)良單株自交。以后每個世代根據綜合農藝性狀篩選優(yōu)良單株自交。2000年從BC3F5中篩

21、選到2個性狀非常優(yōu)良的株系Q608和Q611,測交鑒定表明,2個株系均具有強大的雜種優(yōu)勢。但進一步測交、制種試驗顯示,Q608本身容易受低溫影響,結實率很不穩(wěn)定,予以淘汰。而另一個株系Q611則結實穩(wěn)定,花粉量足,與具有長江流域早秈稻遺傳背景的不育系測交表現出強大的雜種優(yōu)勢,是配制三系超級雜交稻的強優(yōu)恢復系。2001年小區(qū)品比試驗,金23A/Q611比對照組合威優(yōu)77增產30%以上。2002年在進一步篩選、穩(wěn)定的基礎上,繼續(xù)測配組合進行品比和生產試驗,在大田栽培條件下,金23A/Q611同樣表現出強大的雜種優(yōu)勢,作雙季晚稻栽培單產可獲10.5 t/hm2以上,作一季晚稻栽培產量可達12.0 t

22、/hm2,具有超高產的產量潛力。2003年作雙季晚稻栽培的“百畝示范片”單位面積產量比對照增加20%以上,大面積平均單產達9.75 t/hm2以上,高產丘塊可達10.5 t/ham2以上(表1)。表1 金優(yōu)611百畝示范栽培產量結構(2003)Table 1. Yield components of hybrid J611 on demonstration field (2003)示范戶主Field owner面積area(m2)播種期/月-日Sowing date/M-D有效穗 /穗·m-2Productive panicles.m-2每穗總粒數Spikelets per pani

23、cle結實率Seed setting rate/%千粒重1000-grain weight/g理論產量Yield estimated/t·hm-2實際產量Actual yield/t·hm-2熊國安Xiong GA133306-16273.3195.684.826.011.810.5蔣德龍Jiang DL80006-19257.7200.283.225.811.110.0蔣雪階Jiang XJ100006-20249.6199.885.226.311.29.4熊國輝Xiong GH133306-20257.4186.084.926.010.69.8蔣德虎Jiang DF10

24、0006-20255.3207.981.225.911.29.9威優(yōu)46V/46(CK)73306-18268.8113.189.931.18.57.55.2 分子標記分析和驗證經多態(tài)性分析,篩選在供體與受體親本間具有多態(tài)性,同時與yld1.1緊密連鎖的RM9和RM306,以及與yld2.1緊密連鎖的RM166和RM208等4個SSR標記,對Q611不同株系進行分子標記分析。RM9和RM306位于第1染色體,它們與yld1.1分別相距2.5 cM和3.2 cM;RM166和RM208位于第2染色體,與yld2.1分別相距3.1 cM、6.5 cM。分析結果顯示:選出的Q611不同株系在上述4個

25、標記位點都具有來自普通野生稻的擴增帶型。在BC3F7有47.2%的單株在第2染色體的RM166位點顯示野生稻擴增帶型,篩選到75株在該位點純合的單株。繼續(xù)以另外3個分子標記擴增,篩選到15個在所有4個標記位點均具有野生稻擴增帶型(圖1, 圖2),并且農藝性狀穩(wěn)定的單株。經測交鑒定和進一步自交穩(wěn)定篩選,最終培育成強優(yōu)恢復系Q611,用于大面積制種和雜種生產示范。500bp250bpM 1 2 3 4.16圖1 對Q611 BC3F7以RM166為引物擴增的部分結果M:DNA 分子量標記; 第1列:野生稻; 第2列:V20B; 第3列:測64-7; 第416列:Q611株系的不同單株。箭頭指示野生

26、稻特異帶。Fig. 1 Partial results screened by marker RM166 in Q611 BC3F7. M, DNA size marker; lane 1,rufpogon; lane 2, V20B; lane 3, Ce64; lane 416, individuals of Q611 family. Arrows indicate the specific bands of O. rufipogon250bp100bpM 1 2 3 4.16圖2 對Q611 BC3F7以RM9為引物擴增的部分結果M:DNA 分子量標記; 第1列:野生稻; 第2列:V20

27、B; 第3列:測64-7; 第416列:Q611株系的不同單株。箭頭指示野生稻特異帶。Fig. 2 Partial results screened by marker RM9 in Q611 BC3F7 .M, DNA size marker; lane 1, rufpogon; lane 2, V20B; lane 3, Ce64; lane 416, individuals of Q611 family. Arrows indicate the specific bands of O. rufipogon6 結語形態(tài)改良與雜種優(yōu)勢相結合是進一步實施水稻產量性狀遺傳改良的一條最有效的技術路

28、線22。它包含兩層含義:(1)通過育種途徑進一步塑造水稻理想株葉形態(tài),提高群體光能利用率;(2)進一步擴大雜種雙親遺傳差異,提升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水平。在現階段除繼續(xù)深入研究秈、粳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外,借助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如MAS等將水稻野生近緣種中的有利基因轉移到現有超高產雜交稻親本中,這些有利基因不僅可直接改良水稻產量性狀、抗性等,還可增加現代栽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水平。因此,近年來MAS已成為植物育種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然而,應清醒地認識到,分子標記技術只是起輔助作用,輔助選擇還離不開常規(guī)育種手段。就目前的發(fā)展現狀而言,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理論問題已研究不少,

29、但實際應用分子標記于具體的育種項目還處于進一步探索階段。本項目的初步成功,在水稻產量性狀遺傳改良方面是一種突破性進展,展示了該領域的誘人前景,但今后還必須作更深入的研究,以證實這一新途徑的廣泛育種價值。致謝本研究獲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2001AA21107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270819)和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00JJY1003)資助; 本研究的早期材料收集和構建得到美國洛克菲勒(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基金資助。在此一并致謝。參考文獻:1. Khush G S, Ling K C, Aquino R C, et al. Breeding for

30、 resistance to grassy stunt in riceA.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Breeding Researchers in Asia and Oceania (SABRAO). Plant Breeding Paper 1(4)C. Canberra, Australi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77. 3-9.2. Plucknett D L, Smith N J H, Willi

31、ams J T et al. A case study in rice germplasm: IR36A. Gene Banks and The Worlds FoodC.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87: 171-185.3. Lin S C, Yuan L P.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Rice ImprovementJ. Manila, Philippines: IRRI, 1980: 35-51.4. Li Z, Zhu Y. Rice male sterile cytoplasm and fe

32、rtility restoration, Hybrid Ric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Manila, Philippines. 1988: 85-102.5. Chen Sheng, Lin Xinghua, Xu Caiguo, et al.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to improv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of Minghui 63, an elite restorer of hybrid riceA.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

33、s of genetics (Abstracts)C,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 158.6. Huang N, Angeles E R, Domingo J, et al. Pyramiding of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using RFLP and PCRJ. Thero Appl Genet, 1997,95: 313-320.7. Paterson A H, DeVerna J W, Lanini B, et

34、 al. Fine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using selected overlapping recombinant chromosomes in an interspecies cross of tomatoJ. Genetics, 1990,124: 735-742.8. Xiao Jinhua, Li Jiming, Silvana Grandillo, et al. Genes from wild rice improve yieldJ. Nature, 1996, 384: 223-224.9. Xiao Jinhua, Li Jim

35、ing, Silvana Grandillo,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rait-improv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lleles from a wild rice relative, Oryza rufipogonJ. Genetics, 1998, 150: 899-909.10. Moncada P, Martínez C P, Borrero J, et a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an Oryza sativa

36、5;Oryza rufipogon BC2F2 population evaluated in an upland environmentJ. Theor Appl Genet, 2001,102: 41-52.11. 李德軍, 孫傳清, 付永彩, 等. 利用AB-QTL法定位江西東鄉(xiāng)野生稻中的高產基因J. 科學通報,2002,11: 854-858.12. Melchinger A E. Use of molecular markers in breeding for oligogenic disease resistanceJ. Plant Breed , 1990,104:1-19. 13. Tanksley S D. Molecular markers in plant breedingJ. Plant Mol Biol Rep, 1983,1: 3-8. 14. Hillel J, Schaap T, Haberfeld A, et al. DNA fingerprint appl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