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名門秀朽者不朽魂——義門陳師曾_第1頁
丹青名門秀朽者不朽魂——義門陳師曾_第2頁
丹青名門秀朽者不朽魂——義門陳師曾_第3頁
丹青名門秀朽者不朽魂——義門陳師曾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丹青名門秀,朽者不朽魂義門陳師曾    丹青名門秀,朽者不朽魂義門陳師曾         2011年01月24日 11:15:04 來源: 收藏 【字號 大小】【留言】【打印】【關閉】                        

2、0;                   陳師曾 (1876-1923年)        翻檢中國繪畫史,以擅畫或擅理論名于世者,皆不乏其人,然一者兼擅卻寥若晨星。綜觀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其二者皆為翹楚者,當推義門陳師曾。        陳師曾(1876

3、-1923年),本名陳衡烙,字師曾,號朽者、染倉室,以字行于世。祖籍江西義寧(今江西修水),清光緒二年(1876年)生于湖南。其宗族義寧陳氏一門,在晚清至民國間于政治、學術、藝術諸領域皆有顯赫地位與成就。師曾的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極有開放革新之胸懷,是“戊戌變法”的鼎力支持者之一。其父陳三立,光緒年間進士,晚清著名文人,人稱散原先生。二弟陳寅恪,著名史學家,學貫中西,稱譽海內(nèi)。因此吳宓云:“故義寧陳氏一門,實握世運之樞軸、今時代之消息,而為中國文化與學術德教所托命者也?!睂嵎翘撟u。與陳家交往的大都是飽學之士,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形容并不為過。陳散原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他在家中設

4、學堂,課程不僅有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更為可貴的是還設立了數(shù)學、音樂、繪畫等新興科目,甚至特別聘請外籍教師教授英文。陳氏家庭私塾教育的變化,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教育轉型的一個縮影。        自幼年起,陳師曾就表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天賦。10歲時在長沙師從善畫梅花草蟲的尹和白(金陽)學畫,從此奠定了傳統(tǒng)繪畫的基礎。尹氏畫史不載,同籍的齊白石有“雪冷冰殘肌骨涼,金農(nóng)羅聘遜金陽”之譽,其畫應不虛此評。后又從王閩(ki)運等學詩文書法,藝術大進。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陳師曾考取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這是

5、一所洋務運動時期興辦的西式學校。在這個洋人辦的學校中,他最大的收獲是與近現(xiàn)代文壇巨匠魯迅成為同學。后又同東渡日本,兩人志趣相投,彼此交換對詩詞、繪畫、書法、篆刻的認識和見解,終成莫逆之交。魯迅多次請陳師曾治印,其最喜歡的“俟堂”一印,就是從陳氏“槐堂”的號名而來。查魯迅在北京時期的日記,與陳氏同逛書肆的記載頗多。魯迅域外小說集的封面題字也出自陳氏之手。今天,在魯迅博物館里還能看到陳師曾的許多繪畫。魯迅對他的繪畫才能言有中肯,在其(北平箋譜)序中說:“及中華民國立,義寧陳君師曾入北京,初為鐫銅者作墨盒、鎮(zhèn)紙畫稿,俾其雕鏤;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復廓其技于箋紙,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且又顧及刻工省

6、其奏刀之困,而詩箋乃開一新境?!贝恕安湃A蓬勃,筆簡意饒”語,確為的評。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師曾偕其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學。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結束留學生涯后,時年35歲的陳師曾先后就職于江西省教育廳、南通師范學校。在南通的一段時間里,陳師曾經(jīng)常往來于上海、蘇州等地,從而與海上畫派巨匠吳昌碩(別號缶廬)相遇并行弟子禮,情在師友之間。吳缶翁對其影響是多面的,尤其是繪畫、書法與篆刻,得缶翁真?zhèn)鳌j悗熢雲(yún)情T的時間雖不長,但對吳昌碩充滿了敬仰感激之情,曾作題畫寄懷吳缶老詩,詩云:“萬物皆芻狗,千山有

7、臥龍。不才天地閉,充隱古今同。問道青苔滑,談經(jīng)白鶴獅(chng)。是非二耳聽,莫擾大聾翁?!睂τ趨恰㈥悗熗降乃囆g成就,潘天壽先生說:“(陳師曾)天賦高,人品好,學識淵博,國學基礎深厚,金石書畫無所不能,可惜死得太早,否則他的藝術成就定在吳昌碩之上?!?#160;       1913年,陳師曾應聘于湖南長沙第一師范學校,時僅半年又北上北平任教育部編審,同時兼任北平高等師范及北平女子師范博物教員。1916年,兼任北平高等師范手工圖畫專修科國畫教員。1919年任北平美術學校及美術專門學校國畫教授。民國初年的北平,金石書畫之風大盛

8、,各種學會與組織滿目琳瑯,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聲。在這些學會中,以金城等人成立的湖社和以周肇祥等人發(fā)起的中國畫研究會為后世影響最大,學會中的諸多人士后來成為中國畫壇領袖或知名人士,如王夢白、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他們與陳師曾或為藝校同事,或為畫壇知己,交往切磋,共研畫藝。陳師曾以其坦蕩情真的為人,豐富深厚的學養(yǎng)和包容并蓄的藝術態(tài)度,成為了北平文化藝術圈里的中堅。        陳師曾發(fā)現(xiàn)并提攜齊白石則是他對現(xiàn)代繪畫史的一大功績??梢哉f,沒有陳師曾,齊白石的天才將難以發(fā)揮出來,甚

9、或很可能會在為稻粱謀中被徹底淹沒。1917年,為躲避鄉(xiāng)下匪亂,年近六旬的齊白石由湖南湘潭來到北京,居住在法源寺并掛單琉璃廠南紙店。由于齊白石的冷逸畫風不為北京畫壇所接受,他的賣畫生涯陷于困頓。齊白石有詩曰:“冷逸如雪個,游燕不值錢?!标悗熢诹鹆S南紙店偶見齊白石自出己意,大刀闊斧的篆刻,為其吸引,遂萌一識之愿,乃尋到住在法源寺的齊白石,兩人一見如故,齊時年55歲。在陳師曾引薦下,齊白石得識姚茫父等畫界名流,眼界漸開。齊白石聽從陳師曾的勸告,始行變法,棄八大一派冷逸畫風,轉學“揚州八隆”、吳昌碩一派,三年而成,并自創(chuàng)紅花墨葉一格。齊白石的成名,當然緣于他深厚的傳統(tǒng)文人畫功底和脫俗的逸格高致,這

10、從他1902年前后的早期作品便可看出。但如果沒有陳師曾的大力推舉及勸其衰年變法乃至策劃宣傳,齊白石是難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民間畫家一舉成為畫壇巨擘的。關于這一點,陳子莊在石壺畫語錄中曾有生動的描述:“齊白石早年畫美人,人稱齊美人。陳師曾見后道:你天性疏放,筆下出丑相,怎能畫美人!應當學大筆寫意畫,以丑為美。陳師曾從友人處借得二十幅吳昌碩精品,給齊白石學。民國五年至八年是齊白石藝術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齊令其妻將他反鎖室中,終日學吳畫。三年后,學成出戶。因少見陽光,面色慘白。他之成名,亦靠陳師曾。當時在日本開一個畫展,陳董其事,將齊白石畫之價格訂得比吳昌碩的畫高。日本人見后大驚,以為畫雖好,但價格太

11、高,于是有人徑往中國收買。陳師曾得此消息,立即電告國內(nèi),將國內(nèi)所陳列的齊白石的潤格提高二十倍。這樣一來,展覽會上的齊畫悉為日本人購去,齊白石之名由是大著。”在這方面,齊白石本人也承認:“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遠忘不了他的?!标悗熢鴼{后,齊白石哭之以詩:“君我兩個人,結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貴。牛鬼與蛇神,常從胸底會。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味?!庇钟小翱蘧龤w去太匆忙,朋黨寥寥心益?zhèn)?。安得故人今日?尊前拔劍殺齊璜?!薄熬矣胁耪惺兰?誰知天亦厄君年”“此后苦心誰識得,黃泥嶺上數(shù)株松”等詩,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可窺一斑。   

12、     1923年夏,陳師曾得知繼母病危,不顧暑熱馳歸南京,親奉湯藥。繼母病逝,陳師曾哀傷過度,加之連日勞累,竟致染病不起,8月7日,英年早逝,享年48歲。陳師曾的藝術生命就此戛然而止,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遺憾,更是中國文化藝術界的重大損失。梁啟超在致悼詞中說:“師曾之死,其影響于中國藝術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此損失,乃為無可補償之精神?!辈⒆炻?lián):“道旁躑躅一詩癯,京國 十年,贈畫忽憐難再得;天上凄涼此秋夕,鐘山一老,寄書不忍問何如?!眳遣T的挽題“朽者不朽”,對陳師曾的藝術人生作以極高評價。  

13、;      于藝術,陳師曾畢生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而且技藝全面,山水、花鳥、人物、風俗等所涉范圍極廣。畫之為何物,性靈也。觀照陳師曾的繪畫實踐,他主張感情移入和畫外功夫,求意趣,師造化,畫名極盛。其寫生小品擅長庭院園林小景,意趣盎然,皆是生活寫照。其山水重傳統(tǒng)技法,又學而能變。其寫意花鳥,雖學吳缶翁,然能遠紹徐渭、陳淳,渾厚綺麗,簡遠雄秀,自成一家。相比之下,吳昌碩作畫突出以書法之筆入畫,運筆古拙有力,老辣縱橫,而陳師曾相對含蓄秀逸,古樸而不粗野,不以氣勢撼人,而以氣韻動人,內(nèi)涵豐富。更為突出的是,陳師曾的畫構圖多變,形式新穎,不為

14、程式所囿,筆墨上并不特意突現(xiàn)某一家的特點,創(chuàng)作時揮灑自如,自由奔放。他的繪畫取材既有傳統(tǒng)的折枝花卉,也有對景寫生的身邊景物,似信手拈來,無拘無束。其又擅書,拙厚沉穩(wěn),格調高古;又能治印,淳樸古厚,情致盎然,一時風騷。        于學術,陳師曾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所著中國繪畫史傳統(tǒng)文人畫價值開近現(xiàn)代研究中國畫史與文人畫之先河。書中所云“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考究藝術之得失,必須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

15、四者,乃能完善”一語,深刻闡述文人精神內(nèi)涵,揭示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與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最大區(qū)別,堪稱一世絕響。陳師曾對傳統(tǒng)文人畫價值的闡釋與維護,奠定了他在現(xiàn)代畫壇理論界的重要地位,同時也使處于花果飄零凄涼境地的傳統(tǒng)文人畫得以站穩(wěn)陣腳。陳師曾一生極重藝術教育,桃李滿天下,成名者如王雪濤、王子云、李苦禪、劉開渠、俞劍華等,皆一時之秀,為繪畫史上罕見。惜天妒其才,英年早逝,若假以天年,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上的名家座次或將改寫。        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畫壇的領袖人物,陳師曾的繪畫藝術在市場上的表現(xiàn)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收藏界還是以其為藝術學者的身份視之,認為他的繪畫包括書法都還未至大成的境地,酒未醇,人已去,以致留下許多遺憾。其作品主要在香港出售。上世紀80年代以前靠辦展出售,1980年后進入拍賣市場。1986年成為固定拍賣對象,當年5月,一幅作品的拍賣成交價是2.4萬港元,同年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