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摘要:本文認為,儒家學說中的“天”具有宗教意義,自秦漢至宋明,它經歷了一個從既有道德理性又有好惡等意志情感的“天”到只有道德理性沒有具體情感意志的“天”的歷史演變過程;與此相應,“天”主宰世界的方式,也從直接通過天人之間的相互感應轉變?yōu)橐环N間接的方式,即通過“天命”使“天理”內在于萬物和人類,從而使萬物和人類直接受其天賦之理(性的支配。關鍵詞:儒家;宗教;信仰;天;理;性Belief of “heaven”and the concept of “heaven”in Confucianism and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sAbstract: This pape
2、r holds that, “heaven” in theories of Confucianism possesses religious sense.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it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from the “heaven” having will and sentiments with both ethic rationality and likes & dislikes to the “heaven”only wi
3、th ethic rationality but without sentimental wills. Corresponding to this, the mode by which the “heaven” governing the world also changed from directly through mutual influences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to an indirect mode, i.e. letting the “heaven principles” intrinsically locating in the myriad t
4、hings and human through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thus making the myriad things and human directly dominated by their innate Idea or nature.Key words: Confucianism; religion; belief; heaven; Idea; nature 儒家學說中關于“天”的觀念和信仰,淵源于商代宗教中關于“帝”(又稱“上帝”的觀念和信仰。商代的上帝崇拜是從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演變而來,帶有明顯的祖先崇拜色彩,詩經·商頌謂“帝立
5、子生商”,就足可為征。商人視“帝”為萬物的宇宙主宰及其本族的祖先和保護神,故他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向“帝”請示,甲骨文即是其卜問“帝”的記錄。 由于“帝”被認為是商族的保護神,商王遂以為無論自己干什么或遇到什么情況,總有“帝”在保佑著自己,故往往為所欲為,無所畏懼。例如,殷紂王即將亡國,大臣祖伊進諫,提請其注意,但紂王滿不在乎:“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書·商書·西伯戡黎意思是:我紂王的統(tǒng)治不是“帝”所授命的嗎?有誰敢來動搖我的王位呢? 至西周,宗教上“帝”的觀念為“天”的觀念所取代?!疤臁币嗑哂腥f能的宇宙主宰的意義,但本族保護神的意義已大為弱化。在周人看來,“天”
6、是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和道德準則的,只有遵守“天”所立下的道德標準的人,才能取得“天命”,獲得福祿。故周初統(tǒng)治者周公(姬旦相信,“天命靡?!?詩經·大雅·文王。周公認為,“天”只協(xié)助那些有道德的統(tǒng)治者。而統(tǒng)治者有沒有道德,主要就是體現(xiàn)在他是否“從民之欲”,因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哀公三十一年引泰誓。這里“民”是相對“君”而言,是泛指一切被“君”所統(tǒng)治的臣民??梢?在西周宗教觀念中,“天”已然是天下人的保護神了,而未必是專屬于周族的保護神。 !-empirenews.page- 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但是他畢竟“敬鬼
7、神”,而且還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敬鬼神”、“畏天命”的態(tài)度足以表明:孔子繼承了西周宗教天命觀;和周公一樣,他也篤信“天命”。 孔子信奉“天命”,是基于“巍巍乎!唯天為大”(論語·泰伯這種以“天”為至高無上者的觀念和由此產生的對于“天”的崇仰之情。毫無疑問,孔子學說中有關于“天”的觀念和信仰。這種觀念和信仰是直接的接續(xù)西周以來關于“天”和“天命”的宗教意識而來,如果承認后者是一種宗教意識的話,就沒有理由不承認孔子學說中關于“天”的觀念和信仰同樣是一種宗教意識。 和西周以來“天”是萬能的宇宙主宰,宇宙間一切運動變化都是由于“天”的宗教天
8、命觀一樣,孔子亦認為,之所為,是“天命”使然。但是,孔子指出,“天”具有“無言”的特性:“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個“天”與商代宗教觀念中的”帝“形成了鮮明對照:卜辭云:“甲辰,帝其令雨?”(殷墟文字乙編第6951片又云:“王封(建邑,帝若(諾?!?卜辭纂集第373374片“帝令”、“帝諾”都表明“帝”是個能說會道、好發(fā)號施令的人格神。而“天”有“何言哉”!“天”能使“四時行”、“百物生”,但卻不是靠發(fā)號施令來實現(xiàn)的。這種差異,當然完全不足以說明孔子所信仰的“天”與商代宗教觀念中作為人格神的“帝”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而充其量不過是說明“天”具有不同于“帝
9、”的特殊“人格”罷了。 孔子并沒有直接說明“天”與宇宙萬物之間這種“不令而行”的關系的所以然之故,但是,根據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的政治思想邏輯,我們可以領悟到,“天”之“不令”而“四時行”、“百物生”,是由于“天”之“身正”的緣故。所謂“天”之“身正”,就是意味著“天行健”(周易·乾·象身正則行健。在孔子看來,“天”并不是以“言”而是以“行”而來影響萬物的?!疤煨薪 ?就是“天”所施與萬物的一種影響,一種雖然無聲卻對萬物具有無比感召力的道德命令“天命”,萬物正是受了其無言之“天命”的感動而“自強不息”的。 本于孔子上述思想,孟子更
10、明確指出:“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孟子·萬章上。孟子并且進一步提出:“誠者,天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參照大學“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觀點,可以看出,孟子的“天道”觀在孔子宗教天命觀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孔子強調“身正”,孟子則強調“心正”;孔子認為“天”不是以“言”而是以“行”來影響萬物,而孟子認為歸根到底“天”是以“意”來影響萬物的。依孟子之見,“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同上所以,他相信,萬物之所以能遵從“天道”而行,是由于“天意至誠”而感動了萬物的緣故。 !-empirenews.page- 孟子“誠”的觀念明確賦予“天”以道德意識
11、屬性,同時亦賦予天下萬物以道德意識屬性。在此基礎之上,孟子更提出:“思誠者,人之道也?!?同上其實質在于強調,人作為萬物中之一物,是“出乎其類”而“拔乎其萃”的,即人不僅具有先天的道德意識屬性,而且能以后天自覺的“思誠”來回應“天”的“誠意”。這樣,在天人之間就確立起一種互動關系,即人感動于“天”而“天”反過來亦為人所感動這樣一種天人之間的道德情感交流關系。 在孟子思想基礎上,董仲舒更借助于公羊春秋“伍其比,偶其類”(春秋繁露·玉杯的主觀類比方法,論證“天人相副”(參見:春秋繁露·陰陽義,以說明天人“同類相動”的原理。他論證說:人有骨節(jié),天有時數(shù);人有耳目,天有日月;人有空
12、竅理脈,天有山谷河流;人有五臟,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時;人有視(醒瞑(眠,天有晝夜;人有剛柔,天有冬夏;人有喜怒哀樂,天有春秋冬夏;人有心計,天有度數(shù);人有德行,天有天理;如此等等。(詳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shù)、為人者天所有這些方面都是“天人同有之”,故“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參見春秋繁露·陰陽義。 “同類相動”的觀念在先秦已然有12下一頁之,如莊子·漁父篇云:“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痹偃缰芤?#183;乾卦·文言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又如呂氏春秋·應同篇:“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
13、比則應。”董仲舒“同類相動”的思想正是由此繼承而來。他說:“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皦然也。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牛鳴則牛應之?!?春秋繁露·同類相動據此,天人既是同類,就能相互感應,例如,“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同上 董仲舒的天人同類相動之說,一方面論證了孟子實已有之而未經論證說明的關于天人之間存在情感交流關系的宗教觀念,另一方面也鞏固了董子自己提出的“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春秋繁露·為人者天的觀點,這個觀點大大強化了儒家學說中“天”作
14、為人類祖宗神的意義。 視“天”為人類祖宗神的觀念,在儒家先驅者周公那里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在孔、孟學說中,則顯得比較隱晦,不過,從孔子“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的話,還是可以看出,“天”在孔子宗教觀念里是具有人類保護神的意義的,既然如此,其“天”同時也就具有人類祖宗神的意義,因為在商周宗教意識中,祖宗神與保護神是完全一致的。應該考慮到,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對于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天”作為祖宗神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對孔子來說,如無必要,他便無須就這一點作特意的申述和說明。 !-empirenews.page- 就孔、孟而言,為他們所著力探究的是天人之間如何相互影響而達成統(tǒng)一的問題
15、,這是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不過相對而言,孔子更重視“天”對人的影響(“天命”即人受動于“天”的方面,因而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要求“君子”懂得“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的道理,從而自覺地一切服從于“天命”;孟子固然也講“知命”,但是,他強調“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孟子·盡心上,要求“知命者”通過能動的盡“人道”而“思誠”來回應“天道”之“誠”,即所謂“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告子上,顯然,這是重視人對“天”的影響即人感動“天”的方面。 至于董仲舒,他則比
16、較重視探究天人之間為何相互影響的原理,并由此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天人感應的宗教神學理論,這是對孔孟宗教思想的深化。但是,董仲舒持“天譴”“天威”之說,則表明他的宗教神學理論也有偏離孔孟宗教思想理路的地方。在孔孟宗教觀念里,“天”是一個溫情脈脈、以身作則的道德榜樣,他并不強使萬物服從自己,而是以自己的道德行為或道德情操來感動天下,使萬物在道德情感上敬畏自己服從自己的這完全是一個以德服天下的宇宙主宰。而董仲舒的“天譴”“天威”之說,則把“天”描繪成一個唯我獨尊、恩威并施的宇宙主宰,他不再是一個溫情脈脈、以身作則的道德榜樣,而是搖身一變成了宇宙間最高的道德立法者(“道之大原出于天”兼最高司法官和執(zhí)法
17、官,他以“災害”和“怪異”相威脅,強迫人類就范于自己所立下的道德標準,而他自己則超然于道德之外。 從周公到孔、孟再到董仲舒,他們關于“天”的觀念和信仰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在對作為人格神的“天”的“人格”的理解和所關注的方面上,彼此互有差異,各有所重:周公所重視的是天隨民愿的方面,孔子所重視的是天不言而行的方面,孟子所重視的是天意至誠的方面,董仲舒所重視的是天有刑罰之威的方面;相應地,他們在政治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上也各有所強調的方面:周公強調“敬德保民”,孔子強調“訥而敏行”,孟子強調“反身而誠”,董仲舒強調“德”“威”并用,但是,盡管存在這些差別,在“天”作為人格神這一點上,他們的觀念是相同的;
18、同時,他們所信仰的“天”,又都是人類的祖宗神。 儒家關于“天”的觀念和信仰,在意識來源上,是淵源于原始社會末期與父權制相適應的宗教意識形式祖先崇拜;在存在根據上,是由他們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社會的宗法制度所決定的,而這種宗法制度本身則是歷史地形成的,其源頭乃在原始社會父權制時代的氏族制度。進言之,儒家以關于“天”的觀念和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意識是由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進程及其特點所決定的:隨著奴隸制時代因襲父權制時代晚期的氏族統(tǒng)治體系并使之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而形成以血緣為基礎、等級為特征的奴隸制性質的宗法等級制度,原本反映原始父系氏族社會父權制要求的以祖先崇拜為本質特征的原始宗教觀念也被繼承了下來并使之理性
19、化和理論化而形成儒家學說;其后,又隨著封建制時代因襲奴隸社會的宗法統(tǒng)治體系并使之封建化而形成封建主義的宗法等級制度,原本反映奴隸制宗法等級制度要求的儒家學說也被繼承了下來并使之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而形成反映封建宗法等級制度要求的以天人感應理念為核心的漢儒(董仲舒宗教神學理論。 !-empirenews.page- 漢儒宗教神學理論的建立,標志著儒家學說作為一種特殊的宗教意識形式的成熟。其關于“天”的觀念和信仰,后來一直為儒教信徒所繼承,而未有根本性的變化。即使像柳宗元這樣的所謂樸素唯物主義者,他把“天”解釋為“彼上而玄者”(天論,并且以“天人不相預”的觀點,批判了天人感應論,但他卻并沒有否定“
20、天”的道德人格,甚至也沒有否定“天”的意志人格,所以才有“夫天之貴斯人也,則付剛健純粹于其躬,倬為至靈”(同上之說;其“天爵”之論把“明與志”納入“天爵”范疇,也能說明這一點。正因如此,他亦如董仲舒那般的牽強附會,說什么“道德之于人,猶陰陽之于天也;仁義忠信,猶春秋冬夏也”(天爵。他與董仲舒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其反對“天誅”之說,而董氏則宣揚“天威”、“天譴”。再看自稱續(xù)傳統(tǒng)儒家“道統(tǒng)”的韓愈,他雖沒有把董仲舒列入歷史上“道統(tǒng)”傳承者的名單,然其“天”的觀念卻與董氏略同:“形于上者謂之天。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原人他把“天”理解為存在于日月星辰等自然現(xiàn)象之中的決定這種自然現(xiàn)象并且通過這種自然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宰。這個主宰,不只是決定天文現(xiàn)象,還在一定程度決定人間禍福,故“民有忤于天,而下殃禍焉”(原鬼。很明顯,這里包含有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因素。 至于宋明理學家,如周敦頤、二程之類,其“天”的觀念亦與董仲舒略同:“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周子全書卷八通書·順化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5 觀察一瓶水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科學一年級下冊教科版
- 標識項目制作合同范本
- 4 保溫和散熱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科學五年級上冊人教鄂教版
- Unit 1 Lesson 5 Where Is Danny(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冀教版(三起)英語四年級下冊
- 布料加工合同范本
- 法律合作建房合同范本
- 蜜餞工廠轉讓合同范本
- 20 美麗的小興安嶺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三年級語文上冊統(tǒng)編版
- 維修閥門合同范本
- 成華區(qū)租房合同范本
- 食堂廚師安全教育培訓
- 股權聯(lián)營合作協(xié)議書
- 氣血疏通中級班教材
- 四川省康定市大槽門金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 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資格證書管理辦法(修訂)
- 選擇性必修二《Unit 4 Journey across a vast land》單元教學設計
- 2024年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學計劃15篇
- 2024年時事政治題(考點梳理)
- 嶺南版六年級美術下冊教學工作計劃
- 門診常見疾病護理常規(guī)課件
- 數(shù)字化時代的智慧課堂建設與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