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鈍:由斯諾命題談新文化建設_第1頁
劉鈍:由斯諾命題談新文化建設_第2頁
劉鈍:由斯諾命題談新文化建設_第3頁
劉鈍:由斯諾命題談新文化建設_第4頁
劉鈍:由斯諾命題談新文化建設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劉鈍:由斯諾命題談新文化建設:     主講人                                        <TD   

2、;  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 15px;">                     主題:由斯諾命題談新文化建設     主講:劉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   &

3、#160; 時間:2002-12-12(星期四)晚7:00     地點:北京大學圖書館北配樓報告廳     主辦:中數(shù)信·北大講壇     網(wǎng)址:          主講人簡介:          劉鈍,男,1947年7月生于湖北武漢,1977年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院

4、研究生院學習科學史,專業(yè)方向中國古代數(shù)學史。1981年畢業(yè)至今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工作,現(xiàn)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31997年任該所副所長,1997年起任所長,同時擔任自然科學史研究主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學會副理事長。兼職有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社會科學部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史與科技考古系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科學史與科技管理系兼職教授。曾為英國李約瑟研究所、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臺灣中研院數(shù)學所、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等海外機構(gòu)訪問學者。國際任職有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1993),國際數(shù)學史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19932001)和多

5、家國外學術(shù)期刊的編委。在2001年7月于墨西哥城舉行的第21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被選為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lián)合會科學史分部第二副主席和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2005,北京)組織委員會主席。較熟悉的領(lǐng)域是中國古代數(shù)學的明清部分,個人對科學社會史和科學文化有一些興趣,出版有大哉言數(shù)(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等論著。          論著目錄:          論文     1、 郭守敬的授時歷草

6、和天球投影二視圖,自然科學史研究,1卷(1982)4期,327332頁。     2、 別具一格的圖解法彈道學 介紹李善蘭的火器真訣,力學與實踐,1984年第3期,6063頁。     3、 彼得堡數(shù)學學派的奠基人 紀念.切比雪夫逝世九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6卷(1984)6期,6274頁。     4、 阿基米得、劉徽關(guān)于圓的工作之比較, 自然辯證法通訊,7卷(1985)1期,5160頁。     5、 托勒密的“曷捺

7、楞馬”和梅文鼎的“三極通機”,自然科學史研究,5卷(1986)1期,6875頁。     6、 清初歷算大師梅文鼎,自然辯證法通訊,8卷(1986)1期,5264頁。     7、 彼得堡數(shù)學學派的中堅 紀念A. A. 馬爾科夫誕生一百三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8卷(1986)4期,4658頁。     8、 歐幾里得原本的傳入和對我國明清數(shù)學的的影響(合作者梅榮照、王渝生),席澤宗等主編徐光啟研究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4963頁;互見梅榮照主編

8、明清數(shù)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5383頁;又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14144頁。     9、 彼得堡數(shù)學學派的健將 紀念A. M. 李雅普諾夫誕生一百三十周年(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9卷(1987)2期,5868頁。     10、 李銳、顧觀光調(diào)日法工作述評,自然科學史研究,6卷(1987)2期,147156頁。     11、 梅文鼎故里考察散記(合作者川原秀成),日數(shù)學史研究,通卷

9、116號,1988年,4852頁。     12、 博學的紳士 弗朗西斯· 高爾頓(合作者蘇淳),自然辯證法通訊,10卷(1988)6期,5770頁。     13、 古人筆記中的抽屜原則,數(shù)學通報,1989年第2期,封底。     14、 李銳與笛卡兒符號法則,自然科學史研究,8卷(1989)2期,127137頁;互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363283頁。     15、 從徐光啟到李善蘭 以幾何原

10、本之完璧透視明清文化,自然辯證法通訊,11卷(1989)3期,5563頁;互見臺灣第二屆科學史研討會匯刊,臺北,1991年,177186頁;又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45164頁。     16、 若干明清筆記中的數(shù)學史料,中國科技史料,10卷(1989)4期,4956頁。     17、 夏鸞翔對圓錐曲線的綜合研究, 杜石然主編第三屆國際中國科學史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1218頁。     18、

11、 梅文鼎在幾何學領(lǐng)域中的若干貢獻,梅榮照主編明清數(shù)學史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82218頁。     19、 馬爾科夫(合作者蘇淳),吳文俊主編世界著名科學家傳記·數(shù)學家I,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123132頁。     20、 清初民族思潮的嬗變及其對清代天文數(shù)學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13卷(1991)3期,4252頁。     21、 數(shù)理精蘊中幾何原本的底本問題,中國科技史料,12卷(1991)3期,8896頁;互見莫德等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研

12、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165182頁。     22、 介紹臺灣三位科學史研究者(合作者江曉原),自然辯證法通訊,13卷(1991)6期,6874頁。     23、 一類不定方程的秦九韶解法及其推廣, 薄樹人主編中國傳統(tǒng)科技文化探勝,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年,155160頁。     24、 切比雪夫(合作者蘇淳),吳文俊主編世界著名科學傳記·數(shù)學家III,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3343頁。   

13、0; 25、 歐幾里得原本的流傳,吳之靜主編科學:中國與世界,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年,2033頁。     26、 汪萊李銳與乾嘉學派(合作者洪萬生),臺漢學研究, 10卷(1992)1期,85103頁;互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935頁。     27、 略論李銳的數(shù)學研究方法 以方程正根個數(shù)的判定為例,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255262頁。     28、 略論汪萊的個性與學術(shù)風格,同上,185193

14、頁。     29、 趙友欽,杜石然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下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690694頁。     30、 梅文鼎,同上,10301040頁。     31、 梅玨成,同上,10701076頁。     32、 汪萊,同上,11311140頁。     33、 李銳,同上,11451153頁。     34、 關(guān)于李淳風斜面重差術(shù)的幾個

15、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12卷(1993)2期,101111頁。     35、 中國古代數(shù)學的主要特征及其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15卷(1993)5期,4754頁。     36、 汪萊,解恩譯等編世界數(shù)學家思想方法,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657672頁。     37、 李銳,同上,673689頁。     38、 Liu Hui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of Mathematic

16、s in Antique World, 臺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Vol. 2 (1993), no.1, 臺北:遠流出版社,pp.101-103.     39、 談中國數(shù)學史上的正則模型化方法,臺科學月刊,25卷(1994)5期,385389頁。     40、 皇極歷中等間距二次插值方法術(shù)文釋義及其物理意義,自然科學史研究,13卷(1994)4期,305315頁。     41、 400 Years of the

17、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Historians of Mathematics Since 1592,日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 4(1994), no. 2, pp.103-111.     42、 清代數(shù)學家梅文鼎的詩歌,臺科學月刊,26卷(1995)1期,6366頁;互見臺科學史通訊,第13期,1995年,18頁。     43、 數(shù)理精蘊·幾何原本的康熙手訂稿本,莫德等編歐幾

18、里得幾何原本研究論文集,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7682頁。     44、 The Triumph of Utilitarian Mathematics, in K. Hashimoto et al. eds. East Asian Science: Tradition and Beyond, Osaka: Kansai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457-460.     45、 等差級數(shù)與插值法,自然科學史研究,14卷(1995)4期,331336頁。  

19、   46、 訪臺所見數(shù)學珍籍,中國科技史料,16卷(1995)4期,821頁。     47、 高爾頓 博學的紳士,李醒民主編科學巨星 世界著名科學家評傳之二,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8162頁。     48、 梅文鼎 積學參微的歷算名家,李醒民主編科學巨星 世界著名科學家評傳之六,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0163頁。     49、 A Comparison of Archimedes and Liu H

20、uis Studies of Circle, in Fan Dainian & Robert Cohen eds., Chi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SPS 179),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 pp. 279-287.     50、 試論中國古代數(shù)學的構(gòu)造性質(zhì),劉鈍等主編科史薪傳,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40152頁。    

21、; 51、 The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Their Use in Teach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Manuskripte zur Chemiegeschichte and TeaComNews, Heft 6, 1997, pp. 42-50.     52、 Wang Xichan, H. Selin ed.,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

22、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pp.1003-1004.     53、 Nombres, outils de Calcul et expressions Mathematiques en Cjine Ancienne, D. Tournes ed., Locean Indien au carrefour des mathematiques arabes, chinoises, europeennes et indiennes, Saint

23、-Denis: IUFM de La Reunion, 1997, pp. 161-177.     54、 梅文鼎,金秋鵬主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人物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669677頁。     55、 李銳,同上,702712頁。     56、 理性批判主義的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21卷(1999)2期,45頁。     57、 科學史的文化功能及其建制化 賀中國第一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誕生,自然辯證法通訊,2

24、1卷(1999)3期,7576頁。     58、 面向21世紀的科學史,自然科學史研究,18卷(1999)3期,193195頁。俄譯文載俄科學技術(shù)史問題,2001年第3期,9196頁。     59、 容成知方之術(shù)和印度圓方法,臺 漢學研究,17卷(1999)1期,1332頁。     60、 Un Nuevo estudio de la “Cuestion Needham”, QUIPU, Vol.12(1999), num. 3, pp. 261-272.  

25、   61、 科學史、科技戰(zhàn)略和創(chuàng)新文化,自然辯證法通訊,22卷(2000)1期,46頁。     62、 科學史在中國的再建制化問題之探討(合作者袁江洋),自然辯證法研究,16卷(2000)2、3期,5862、5155頁。     63、 科普的核心是弘揚科學精神 關(guān)于開展科普工作的一些想法,科學新聞周刊,2000年16期,67頁;互見新華文摘,2000年8期,145147頁。     64、 History of Science: Looking Ahead to the 21st Century, 自然科學史研究,19卷(2000)1期,1-6頁。     65、 梅氏叢書輯要評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