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文學觀念的紛爭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1.gif)
![金末文學觀念的紛爭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2.gif)
![金末文學觀念的紛爭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3.gif)
![金末文學觀念的紛爭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4.gif)
![金末文學觀念的紛爭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714e6855-de6a-4357-95f3-8ecd8c792eac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金末文學觀念的紛爭 【內(nèi)容提要】金末是金代文學繁盛時期,也是金代文學觀念紛爭最為激烈的時期。本文結合金末盛行的談辯之風,認為金末的談辯之風推動和影響了文學觀念的紛爭。文章將金末文人分為傳統(tǒng)派和創(chuàng)新派兩在陣營,前者以趙秉文、王若虛等人為代表,后者以李純甫、雷淵為代表,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平易中和與峭健奇險兩個方面。兩派互相激發(fā),促進了理論的發(fā)展,但也有偏激的意氣之爭。【關鍵詞】 談辯之風 傳統(tǒng)派 創(chuàng)新派 理論紛爭 一、 金末的談辯之風與金末文壇的兩大陣營金末是金代文學繁盛時期,也是金代文學
2、觀念紛爭最為激烈的時期。當時尚沒有進入主流詩壇的青年詩人元好問,以旁觀者的眼光在論詩三十首開篇中指出詩壇的紛紜現(xiàn)狀:“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誰是詩中疏鑿手,暫將涇渭各清渾。”雖然最后也未必有“詩中疏鑿手”使紛爭各方?jīng)芪挤置?,但是紛爭卻激發(fā)了理論的發(fā)展,推動著文學的創(chuàng)作。所以,在論及金末文學觀念紛爭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金末的談辯之風。早在金代中期,就開始漸漸興起談辯之風。著名詩人、書畫家王庭筠(?-1202)“儀觀秀偉,善談笑,俯仰可觀”1,著有叢辨十卷。叢辨一書早已失傳,從書名來看,應是與辯論相關的學術著作。王庭筠的出身、人品、器識、文藝才能,都超越群倫,“文采風流,照映一時”,為
3、后輩學人所景仰,馮璧、李純甫等人就直接受益于他。稍后于他的名臣蕭貢(1162-1223)官運亨通,博學能文,著有公論二十卷、注史記一百卷、文集十卷等,其中公論亦是學術批評類的著作,金末劉祁說該書“評古人成敗得失,甚有理”。至金末,談辯之風大盛,善于談辯的人比比皆是。只要瀏覽一下歸潛志、中州集等書,就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記載:(趙秉文)文出于義理之學,故長于辨析。元好問全集卷十七閑閑公墓銘(李純甫)每酒酣,歷歷論天下事,或談儒釋異同,雖環(huán)而攻之,莫能屈。歸潛志卷一(李純甫)眼花耳熱后,人有發(fā)其端者,隨問隨答,初不置慮。漫者知所以統(tǒng),窒者知所以通,傾河瀉江,無有窮時。中州集卷四善持論,李右司之純以辨博名天
4、下,杯酒淋漓,談辭鋒起;公能三數(shù)語窒之,唯有嘆服而已。元好問全集卷十九內(nèi)翰王公墓表屏山(李純甫)常言天下辯士三人,王仲澤、馬元章(馬天采),純甫其一也。 中州集卷七性明俊不羈,博學,無所不通。長于談論,使人聽之忘倦。-歸潛志卷二(雷淵)酒間論事,口吃而甚辯,出奇無窮,此真豪士也。歸潛志卷一善談論而中節(jié)最長于義理之學,下筆數(shù)千言。中州集卷四斫頭不屈面如鐵,一說未窮復一說。 李純甫送李經(jīng)(李獻能)善談論,每敷說今古,聲鏗亮可聽。歸潛志卷二其中尤以李純甫、王若虛、雷淵等人最為活躍。這些文人交往密切,經(jīng)常就各種分歧展開爭論,互相發(fā)難,互相推進。如王若虛與李純甫私交甚厚,王若虛有憶之純?nèi)?、復寄二首,?/p>
5、之純詩曰:“幼年求真契,中年得偉人。傾懷當一面,投分許終身?!笨梢娝麄兿喈斖毒?。但是,他們在思想上存在著很大分歧,王若虛以儒家思想為本位,“慕樂天之高,而不逃禪”,所以,致力于儒家經(jīng)典的辯釋,而李純甫卻以佛教思想為歸宿,故重在辨明儒佛異同,其鳴道集說、司馬溫公不喜佛辨、程伊川異端害教論辨等都是此類論著。因此,當他們在“燈火談玄夜”談玄之時,必然有所辯論,有所生發(fā)。金末盛行的談辯之風,客觀上激發(fā)文人的談辯興趣,促使文人思考一些熱點問題,并參與討論,發(fā)表一些自己的見解,由此也就產(chǎn)生出許多辯論性很強的理論成果。盡管大量議論未能形成文字,隨風散去,但還是保存了一些相關成果。這方面,王若虛最為典型。他的
6、滹南遺老集幾乎可以說是金末談辯之風的產(chǎn)物,在四十六卷中,有三十七卷篇目名稱冠以“辨”字,即五經(jīng)辨惑二卷、論語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記辨惑十一卷、諸史辨惑二卷、新唐書辨三卷、君事實辨二卷、臣事實辨三卷、議論辨惑、著述辨惑、雜辨、謬誤雜辨各一卷,文辨四卷,另有詩話三卷沿用宋人稱呼,其性質實際上是“詩辨”。甚至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有顯著的論辯色彩。即使像題淵明歸去圖這種淡遠寧靜的題材,到了他的筆下,也有了辯論特征:“靖節(jié)迷途尚爾賒,苦將覺悟向人夸。此心若識真歸處,豈必田園始是家?”詩中的語氣像是與陶淵明辯論似的。在這種風氣的作用下,金末文學思想形成了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具有鮮明的辯論性。王若虛自不
7、待言,元好問、李純甫等人也是如此。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等早期詩論以批評為主,李純甫西巖集序反駁三種“可笑”之論(見下文),都是辯論性的體現(xiàn)。金末文壇辯論涉及面很廣,參加者眾多,在看似熱鬧無序的論辯中,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陣營。一方以趙秉文、王若虛、元好問等人為代表,觀點偏向于儒家正統(tǒng)思想,姑且稱為傳統(tǒng)派;一方以李純甫、雷淵、李經(jīng)等人為代表,觀點偏向于創(chuàng)新,姑且稱之為創(chuàng)新派。兩派各自聚集著一批文人,都有理論主張,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實績。他們都致力于改革金代中期以來尖新浮艷的不良詩風,引導金末文學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劉祁歸潛志卷八說:“南渡后,文風一變,文多學奇古,詩多學風雅,由趙閑閑、李屏山倡之?!?/p>
8、在某些方面,他們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但是,他們之間又存在很多分歧。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平易中和與峭健奇險等方面,下面試分別加以論述。二、繼承與創(chuàng)新之爭繼承與創(chuàng)新是一對老矛盾,早在北宋時期,這一矛盾就已經(jīng)相當突出。面對前代豐厚的文學遺產(chǎn)和巨大的創(chuàng)作成就,后人必須回答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北宋詩人大多注意學習古人,如王安石曾經(jīng)“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蘇軾作詩多取法唐人,晚年尤喜陶淵明,黃庭堅師法杜甫等人,同時他們又自覺地追求創(chuàng)新,努力“自名一家”。如蘇軾曾說,“凡造語,貴成就,成就則方能自名一家”,黃庭堅“會粹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體制之變,搜獵奇書,穿穴異聞,作
9、為古律,自成一家”。不管如何,文人們普遍面臨兩難處境:一方面,如果側重繼承,師法前人,可能難以突破前人的囿限,難以有大的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如果無視前人,師心自造,又無異于閉門造車,苦心所得,可能毫無新意。換言之,后代文人不能不有所繼承,也不能不有所創(chuàng)新,只能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繼承的負擔愈益沉重,而創(chuàng)新的空間卻日漸萎縮。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難免有所偏向。金代文學承北宋余緒,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矛盾更加突出。只是在金末之前,人們還沒有強烈意識到這一問題,還沒有就繼承與創(chuàng)新這兩者關系作出理論上的回答。到金末,文壇領袖們要指導繁盛的創(chuàng)作,不得不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文壇兩派特別是趙秉文、李純甫二人在這一問題上
10、的見解可謂針鋒相對,壁壘分明,爭論主要即在他們之間展開。趙秉文盡管“晚年頗以禪語自污”10,但其思想還是以儒家為主。元好問說他“不溺于時俗,不汩于利祿,慨然以道德、仁義、性命、禍福之學自任,沈潛乎六經(jīng),從容乎百家”11。他的文藝觀當然深受儒家的影響。他認為:“詩文之意,當以明王道,輔教化為主,六經(jīng)吾師也,可以一藝名之哉!”12他的創(chuàng)作也被楊云翼稱為“粹然皆仁義之言也,蓋其學一歸諸孔孟,而異端不雜焉”13。有這種“宗經(jīng)”的觀念,那么,他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自然偏向于繼承?;诶罴兏Φ热说膭?chuàng)新指向,特別是在刻意創(chuàng)新中暴露出的問題,趙秉文有針對性地強調(diào)師法古人的重要性。青年詩人李經(jīng)(字天英)受到李純甫
11、的指點,當他向趙秉文獻上自己詩歌和書法作品時,趙秉文寫下長文答李天英書,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詩歌發(fā)展到韓愈,“古今之變盡矣”,后代詩人不可能一無依傍,即使是“高視古人”的蘇軾,也“不能廢古人”。這種判斷無疑是正確的。他指出:足下之言,措意不蹈襲前人一語,此最詩人妙處,然亦從古人中入,譬如彈琴不師譜,稱物不師衡,上匠不師繩墨,獨自師心,雖終身無成可也。故為文當師六經(jīng)、左丘明、莊周、太史公、賈誼、劉向、揚雄、韓愈,為詩當師三百篇、離騷、古詩十九首,下及李杜,學書當師三代金石、鐘、王、歐、虞、顏、柳,盡得諸人所長,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專學古人也,亦非有意于專擯古人也。自書契以來,未有撰(
12、疑是擯字)古人而獨立者。若揚子云不師古人,然亦有擬相如四賦,韓退之惟陳言之務去,若進學解則客難之變也。南山詩則子厚(疑是虛字)之余也。豈遽汗漫自師胸臆,至不成語,然后為快哉?這里,他雖然肯定李經(jīng)的創(chuàng)新努力,卻批評他一味師心自造的創(chuàng)新途徑。他認為無論是學習詩歌還是學習書法,都應該多方師承,才能盡得諸家所長,才能自成一家。連揚雄、韓愈都不例外。否則,就可能終生無成,寫出來的詩甚至可能不成句子。文中征引了李經(jīng)五首詩歌,認為“不過長吉、盧仝合而為一,未能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趙秉文的這些觀點并不新鮮,明顯受到北宋詩人的影響。梅堯臣、蘇軾、黃庭堅等人都說過“以故為新,以俗為雅”的話。針對韓愈的陳言務去之
13、說,王安石韓子詩譏諷韓愈“力去陳言夸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偏偏說韓文“無一字無來處”。趙秉文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進學解效仿東方朔答客難,說服力很強,觀點也很正確。進學解本身就有“窺陳編以盜竊”的自供狀。其實,隨著文化的積累,時代的推移,“自作語”越來越難,幾乎變得不可能。如果一意求新,可能會弄巧成拙,如韓駒所說:“目前景物,自古及今,不知凡經(jīng)幾人道。今人下筆,要不蹈襲,故有終篇無一字可解者,蓋欲新而反不可曉耳。”14在金代,再次出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在李經(jīng)寄給趙秉文的詩作中,除文中所引的幾首外,趙秉文說其他詩篇“殊不可曉”。所以,盡管趙秉文理論上沒有多少創(chuàng)新,但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
14、意義。與重視師法古人的同時,在才與學之間,他相應地更重視學。他批評“自古才人,多恃一時聰辨,少積前路資糧”15。他認為,學習書法,“須真積力久,自楷書中來,前人所謂未有未能坐而能走者”,“真積力久”就是要長期的學力培養(yǎng)。針對李經(jīng)“天才英逸,不假繩削”,有過于倚重其才的傾向,他諄諄告誡李經(jīng)“以古人之心為心,不愿足下受之天而不受之人,如世之輕薄子也”16。這種理論與北宋人重學輕才一脈相承。趙秉文強調(diào)師法古人,重視學力的培養(yǎng),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轉益多師,模擬對象很多。劉祁說,他“幼年詩與書皆法子端,后更學太白、東坡”,晚年“詩專法唐人”17。王庭筠(1156-1202)字子端,是趙秉文同時的詩人。
15、趙秉文的成名作就是贈他的寄王學士。趙秉文現(xiàn)存詩中有大量直接標明擬作的詩歌,涉及阮籍、陶淵明、嚴武、王維、李白、杜甫、郎士元、張志和、韋應物、劉長卿、李賀、盧仝、梅堯臣、蘇軾等詩人,此外,還有一些未標明的師法對象。師法對象如此眾多,是宋代詩人所罕見的。二是師法對象中,以唐代詩人數(shù)量最多,這推動了金末宗唐詩風的發(fā)展。三是他的擬作大多具有原作風韻,可以說擬誰像誰。試看他晚年所作的擬和韋蘇州二十首中兩首原作和擬詩:明從何處去,暗從何處來。但見年年老,半是此中催。韋作詠夜明從暗中去,暗從明中來。流光不待曉,暗盡玉爐灰。趙作擬詠夜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韋作詠聲萬籟靜中起,猶是生滅
16、因。隱幾以眼聽,非根亦非塵。趙作擬詠聲這兩組詩歌側重說理,趙作像是對韋作的應答,頗得韋詩旨趣。如放入韋集中,幾乎可以亂真。又如下引二詩:獨步幽林下,談玄復觀易。西日半銜峰,返照林間石。石上多古苔,山花間紅碧?;淙瞬恢?,山空水流出。仿摩詰獨步幽篁里弟妹他鄉(xiāng)隔,無家問死生。兵戈塵共暗,江漢月偏清。落日黃牛峽,秋風白帝城。中原消息斷,何處是秦京。仿老杜無家 前者深得王維閑淡空靈之蘊,后者深得杜甫沉郁之致,好像是專事模擬的習作,而不是抒發(fā)自己情懷的作品,如后者所寫與趙秉文自身經(jīng)歷無關。這類詩歌,不管它如何
17、神似,終究還是復制品,其總體水平和文學意義往往都不及原作,特別是名作的擬作(即使是蘇軾的和陶之作)總逃不了相形見絀的命運,更不可能自成一家。趙秉文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他的詩歌主張,師法各家,在各體詩歌樣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都或多或少地留有效仿前人的痕跡,如七言古詩模仿李白、蘇軾,五言古詩模仿陶淵明、王維,七言絕句學習楊萬里,缺乏別具一格的鮮明特色。有時過多地化用前人詩句,卻未能融為己有,自成一家,正如李純甫所批評的,“不免失支墮節(jié)處”18。這應該是其偏重師古理論所付出的代價。傳統(tǒng)派中其他成員雖然沒有像趙秉文這樣強調(diào)師法古人,但基本主張是一致的。元好問錦機、杜詩學等著作以及“以唐人為指歸”的主張,
18、王若虛詩學白居易,都體現(xiàn)出對前人的繼承。李純甫與趙秉文不同。他的思想復雜,雖自稱“儒家子”19,卻深染佛學,“三十歲后,遍觀佛書,能悉其精微”20,佛學思想占居了主導地位。因此,他的文學思想自然與儒家思想相異其趣,其理論核心是“詩為心聲”,這在西巖集序中有比較全面的論述:人心不同如面,其心之聲發(fā)而為言,言中理謂之文,文而有節(jié)為之詩。然則詩者,文之變也,豈有定體哉?故三百篇什無定章,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字無定音,大小長短,險易輕重,惟意所適。雖役夫室妾悲憤感激之語,與圣賢相雜而無愧,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何后世議論之不公邪!齊梁以降,病以聲律,類俳優(yōu)然,沈宋而下,裁其句讀,又俚俗之甚者,自謂靈均以來
19、,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李義山喜用僻事,下奇字,晚唐人多效之,號西昆體,殊無典雅渾厚之氣,反詈杜少陵為村夫子,此可笑者二也。黃魯直天資峭拔,擺出翰墨蹊徑,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不犯正位,如參禪著末后句為具眼,江西諸君子,翕然推重,別為一派,高者雕鐫尖刻,下者模影剽竄,公言韓退之以文為詩,如教坊雷大使舞,又云學退之不至,則一白樂天耳,此可笑者三也。嗟乎,此說既行,天下寧復有詩邪?在這里,他既不提“宗經(jīng)”,也不談“溫柔敦厚”,而是借詩經(jīng)之名,闡發(fā)“詩為心聲”、“惟意所適”等觀點,力圖破除詩歌聲律、典事、樣式、風格等方面的束縛,使詩歌保有自由率真的特性,讓詩人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這種不拘一格的理論實際上是
20、為他的創(chuàng)新尋找到詩學依據(jù)。在“詩為心聲”的理論框架下,“幼無師傳”21的李純甫明顯傾向于不傍古人,自出機杼。歸潛志卷八記載:“李屏山教后學為文,欲自成一家,每曰:當別轉一路,勿隨人腳跟,故多喜奇怪。”在為蟬解嘲詩中,他還借蟬聲參透“以心為師”之理:“金仙未解羽人尸,吸風飲露巢一枝。倚杖而吟如惠施,字字皆以心為師。千偈瀾翻無了時,關鍵不落詩人詩。屏山參透此一機,髯弟皤兄何見疑。”以心為師,不落前人窠臼,是李純甫的自覺追求。所以,他并不重視師法前人。為此,他甚至不惜輕率地批評前人,稱“唐宋詩人得處雖能免俗,殊乏風雅”22,此論顯然欠妥,被趙秉文譏為“守株之論”,這倒不一定是李純甫的真意,卻體現(xiàn)出他
21、反對師法前人的用心。李純甫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新努力,現(xiàn)存詩中沒有一首擬作,大多是一些創(chuàng)造性很強的詩作,如雪后詩:玉環(huán)暈月蟠長虹,飛沙卷土號陰風。黃云冪冪翳晴空,屋頂唧唧鳴寒蟲。天符夜下扶桑宮,玄冥震怒鞭魚龍。魚龍飛出滄海底,咄嗟如律愁神工。急 北斗卷云漢,凌凘卷入天瓢中。椎璋碎璧紛破碎,六華剪出寒瓏璁。翩翾作穗大如手,千奇萬巧難形容?;腥鐗櫸毅y沙界,清光縞夜寒朣朧。肝腸作崇耿無寐,試把往事閑窮追。男兒生須銜枚卷甲臂雕弓,徑投虎穴策奇功。不然羊羔酒漲玻璃鐘,侍兒醉臉潮春紅。誰能蹇驢拖著灞陵東,骨相酸寒愁煞儂。屏山正吐黃齏氣,笑倒坐間亡是公。古來描寫雪景的詩歌有很多,但都沒有這么奇古生新。詩的前半
22、部分摹擬雪景,用“屋頂唧唧鳴寒蟲”比喻暴風雪聲,設喻新奇,造語奇峭,隨后漸入誕幻,紛飛的雪片像是從天而降的天符,像是從海底被水神鞭趕出來的魚龍,像是用北斗從銀河舀出揮灑而下,像是用天瓢潑出的冰凌,像是椎碎的玉屑這些非現(xiàn)實意象正是他以心為師的產(chǎn)物。其他詩歌如送李經(jīng)、為蟬解嘲、趙宜之愚軒、怪松謠都與此相近。李純甫的創(chuàng)新努力在當時獨樹一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改革陳陳相襲的文風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如果相對于前代詩歌而言,他所作的開拓實際上很有限,正如上文所說,詩人們盡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難得有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原因主要不在于李純甫個人的水平及能力,而在于傳統(tǒng)詩歌過于成熟,已沒有留下多大的開拓余地。
23、這是后代詩人的不幸。李純甫的詩歌也因此未能自成一家。他的詩實際上與韓孟詩派相近,劉祁歸潛志卷八說“不出盧仝、李賀”,大致不差。這種創(chuàng)新困境給傳統(tǒng)派增加了批評的便利。受李純甫影響,李經(jīng)的創(chuàng)新努力更加突出,成了趙秉文與李純甫兩派爭論的焦點。李經(jīng)有一定的天分,但過多地重視師心獨造,主張“措意不蹈襲前人一語”,忽視對前人的學習和繼承。對此,兩派意見分歧很大。李純甫相當贊賞,稱李經(jīng)為“真今世太白也”23,又稱他的詩歌“自李賀死二百年無此作矣”24。趙秉文則不以為然,幾次引出李純甫的言論,直接表示不同意見。他評價李經(jīng)其人“天才英逸,不假繩削”,“受之天而不受之人”,褒中有貶,認為李經(jīng)“迄今大成,不過長吉、
24、盧仝合而為一”,批評李經(jīng)有的詩歌“汗漫自師胸臆,至不成語”,“吹簫學鳳時有梟音”25。這些批評事實上也可看成是對李純甫的旁敲側擊。元好問的觀點與此相似,認為李經(jīng)“作詩極刻苦,如欲絕去翰墨蹊徑間者”,指出他的詩過于求新,以致“有不可曉者”26。趙秉文與李純甫之間還發(fā)生過正面交鋒。趙秉文譏諷李純甫“文字止一體,詩只一句去也”,李純甫則譏諷趙秉文多化用前人詩句,譏其詩中“往往有李太白、白樂天語”,或者“學東坡而不成”27。這種爭論無疑有助于雙方揚長避短,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三、平易中和與峭健奇險之爭與繼承與創(chuàng)新之爭相關,金末文壇兩派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存在著平易中和與峭健奇險之別。兩者之間爭論相當激烈。傳統(tǒng)派主張
25、“文以意為主”,由此出發(fā),他們大力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風,追求中和之美。趙秉文說:“文以意為主,辭以達意而已。古之人不尚虛飾,因事遣辭,形吾心之所欲言者耳亡宋百余年間,唯歐陽公之文不為尖新艱險之語,而有從容閑雅之態(tài),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使人讀之者亹亹不厭,蓋非務奇之為尚,而其勢不得不然之為尚也?!?8他贊賞歐陽修的文風,不滿“尖新艱險之語”,尤其反對“務奇之為尚”,這一鮮明態(tài)度顯然針對李純甫等人有感而發(fā)。王若虛與之相似,一再重申“文以意為主”,他說:“文豈有定法哉?意所至則為之,題意適然,殊無害也?!庇终f:“凡為文章,須是典實過于浮華,平易多于奇險,始為知本末。世之作者,往往致力于其末,而終身不返,其顛倒亦甚矣。”29由此,他特別推崇白居易,說:“樂天之詩,坦白平易,直以寫自然之趣,合乎天意,厭乎人造,而不為奇詭以駭末俗之耳目。”30他還感嘆詭異之作盛行不衰:“嗚呼,世之末作,方日趨于詭異,而議者又從而簧鼓之,其為弊何所不至哉!”31所謂“浮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二年級第一學期教研工作總結(三篇)
- 2025年二年級老師教育工作總結模版(三篇)
- 2025年臨時租車協(xié)議樣本(2篇)
- 創(chuàng)意園區(qū)裝修協(xié)議
- 國際學校裝修合作合同模板
- 家電銷售居間服務合同
- 教育培訓招生私人居間合同
- 木材物流協(xié)議范本
- 賓館客房改造追加協(xié)議
- 親子莊園別墅裝修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碳陶剎車盤分析報告
- 2025年1月 浙江首考英語試卷
- 2025年1月廣西2025屆高三調(diào)研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詳解)
- 2024年中考二輪專題復習道德與法治主觀題答題技巧(小論文)之演講稿
- 質檢工作計劃書2025質檢部工作計劃范文
- 《復旦大學》課件
- 《纏論的實戰(zhàn)技法》課件
- 承包魚塘維修施工合同范例
- 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正式版
- 政府采購項目采購需求調(diào)查指引文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