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介紹與教學大綱_第1頁
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介紹與教學大綱_第2頁
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介紹與教學大綱_第3頁
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介紹與教學大綱_第4頁
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介紹與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簡介課程編號1240522302課程名稱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性質限選學 時32學 分2學時分配授課:20  實驗: 12 上機:   實踐:    實踐(周):考核方式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占60% ,期末成績占40%開課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更新時間適用專業(yè)自動化類先修課程大學物理、電子技術、傳感器、信號與系統(tǒng)等課程內容:本課程是高等學校自動化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主干課。課程內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現(xiàn)代檢測技術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重點講述各種幾何量、機械量、熱工量檢測的原理、方法與技術,檢測系統(tǒng)設計的一般原則,同時介紹檢測技術發(fā)展趨勢

2、及新成果;第三部分簡單介紹檢測系統(tǒng)智能化及現(xiàn)代檢測系統(tǒng)。Brief Introduction  Code1240522302Title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Course natureLimited OptionalSemester Hours32Credits2Semester Hour StructureLecture:20  Experiment: 12  Computer Lab:  Practice:Practice (Week):AssessmentClosed book examination, usually r

3、esults accounted for 60%, the final grade accounted for 40%.Offered by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DateforAutomatizationPrerequisiteUniversal Physics,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incipium and Applications of Sensors, Signal and System, etc.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serve as an

4、important professional main curriculum in automat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course is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1 is devoted to basic knowledge of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Part 2 mainly explains testing principle, methods and technology of various parameters (geometric

5、parameters, mechanical parameters, thermal parameters), general principles of detection system design。It also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esting technology and the new achievements in this area, etc. Part 3 briefly introduces intelligence of detection system and modern detection system.辦公

6、自動化軟件及高級應用課程教學大綱課程編號1240522302課程名稱現(xiàn)代檢測技術課程性質限選學 時32學 分2學時分配授課:20  實驗: 12 上機:   實踐:    實踐(周):考核方式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占60% ,期末成績占40% 。開課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更新時間適用專業(yè)自動化類先修課程大學物理、電子技術、傳感器、信號與系統(tǒng)等一、教學內容第一章 檢測技術基礎知識1.1 檢測系統(tǒng)基礎1.2 誤差的基本概念、分類簡介1.3 檢測系統(tǒng)的靜態(tài)特性1.4 檢測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特性1.5 儀器的特性教學難點:誤差分析。教學重點:儀器的特性。第二章 電參量測

7、量技術2.1 時間、頻率、相位測量2.2 電壓、電流測量2.3 阻抗測量教學難點:儀器的工作原理。教學重點:時間、頻率、相位、電壓、電流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方法第三章 力學量測量技術3.1 壓力的測量3.2 力的測量3.3 轉矩測量教學難點:轉矩測量,力學量測量儀表的結構。教學重點:力學量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方法,力參量測量儀表的工作原理,合理選擇、正確使用力學量測量儀表。第四章 運動量測量技術4.1 位移測量4.2 速度測量4.3 加速度測量4.4 慣性測量概述教學難點:運動量檢測系統(tǒng)的結構組成。教學重點:運動量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方法,運動量測量常用儀表的工作原理,合理選擇、正確使用運動量測量儀表。第五章

8、溫度測量技術5.1 溫標與標定5.2 測溫方法分類及其特點5.3 熱膨脹式測溫方法5.4 熱阻式測溫方法5.5 熱電式測溫方法* 5.6 輻射法測溫5.7 新型溫度傳感器及其測溫技術教學難點:溫度傳感器的補償。教學重點:溫度測量的主要方法和分類,溫度測量儀表的工作原理,正確選擇、合理使用溫度測量儀表。第六章 物位測量技術6.1 液位測量方法6.2 料位測量方法6.3 相界面的測量教學難點:相界面的測量。教學重點:物位測量的主要方法,物位測量儀表的工作原理。*第七章 流量測量技術7.1 流量測量的基礎知識7.2 流量測量儀表7.3 流量標準裝置教學難點:流量測量的基礎知識。教學重點:流量測量儀表

9、的工作原理,流量測量裝置的使用。第八章 機械振動測量技術8.1機械振動的類型* 8.2振動的激勵和激振器8.3測振傳感器8.4 振動的測量教學難點:機械振動的類型及激振器的基本原理,機械振動參量測量儀表和檢測系統(tǒng)的結構組成。教學重點:機械振動參量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合理選擇、正確使用、安裝機械振動參量測量儀表。*第九章 現(xiàn)代檢測技術的綜合應用9.1 智能化測試系統(tǒng)9.2 系統(tǒng)設計方法(溫度補償、非線性校正、量程自動切換、自校零、自校準)9.2 系統(tǒng)抗干擾技術9.3 系統(tǒng)的可靠性問題9.3 現(xiàn)代檢測系統(tǒng)的綜合應用教學難點:系統(tǒng)抗干擾技術。教學重點:測試系統(tǒng)的溫度補償、非線性校正、量程自動切換、自校零

10、、自校準等問題。備注:打“*”號的內容屬于自學或拓寬加深部分,可選擇講解。二、教學要求第一章 檢測技術基礎知識教學要求:介紹檢測系統(tǒng)的一般組成及分類方法;掌握檢測系統(tǒng)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特性;了解測控儀表(系統(tǒng))的精度等級。第二章 電參量測量技術教學要求:掌握電參量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方法;了解電參量測量常用儀器的工作原理和檢測系統(tǒng)的結構組成,學會合理選用、使用電參量測量儀器。第三章 力學量測量技術教學要求:掌握力學量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方法;理解力參量測量常用儀表的工作原理;了解常用力學量測量儀表的結構組成,學會合理選用、使用、安裝力參量測量儀表。第四章 運動量測量技術教學要求:掌握運動量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方法;理

11、解運動量測量常用儀表的工作原理;了解運動量檢測系統(tǒng)的結構組成,學會合理選用、使用運動量測量儀表。第五章 溫度測量技術教學要求:了解溫度測量中涉及到的相關概念;掌握溫度測量的主要方法和分類;理解溫度測量常用儀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溫度測量儀表的結構組成,學會合理選用、使用溫度測量儀表。第六章 物位測量技術教學要求:了解物位的基本概念;掌握物位測量的主要方法;理解物位測量常用儀表的工作原理;了解物位測量儀表的結構組成;學會合理選用、使用物位測量儀表。第七章 流量測量技術教學要求:了解流量測量的基礎知識;理解流量測量儀表的工作原理,學會使用流量測量裝置。第八章 機械振動測量技術教學要求:了解機械振動的類型及激振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機械振動參量測量方法及實現(xiàn)方法;了解機械振動參量測量儀表和檢測系統(tǒng)的結構組成;學會合理選用、使用、安裝機械振動參量測量儀表。第九章 現(xiàn)代檢測技術的綜合應用教學要求:了解智能化測試系統(tǒng);熟悉測試系統(tǒng)溫度補償、非線性校正、量程自動切換、自校零、自校準的方法;了解測試系統(tǒng)的抗干擾技術。三、章節(jié)學時分配章次總課時課堂講授實驗上機實踐備 注122244344462456426422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