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單論文試論《論語》中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情況_第1頁
表單論文試論《論語》中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情況_第2頁
表單論文試論《論語》中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情況_第3頁
表單論文試論《論語》中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情況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表單論文|試論論語中第一、二人稱代詞的情況    摘要論語中第一、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是比較豐富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吾”“我”“予”,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爾”“女”。從句法功能上講,這些人稱代詞之間,既相似又相區(qū)別;從語音關(guān)系上看,它們之間又存在著比較整齊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從單復(fù)數(shù)形式看,除了“吾”“爾”可兼表單復(fù)數(shù)外,“我”“予”“女”均只可表單數(shù)。& O* t) ! N* ?4 B關(guān)鍵詞論語;人稱代詞;句法功能;單復(fù)數(shù)- X' L- j# c; q6 e3 x  * g: - Y0 |& f$ v& m&

2、#160; e* k7 L( C- 5 p6 N, C0 Y( P  n: h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和言行和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行??鬃由畹臅r(shí)代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shí)期,它的語言基本上反映的是春秋及戰(zhàn)國前期的口語特點(diǎn)。這個(gè)時(shí)期屬于上古漢語時(shí)期。1論語對于我們研究上古漢語的口語使用情況具有重要價(jià)值。  E  m5 U+ c! i( ( A 論語中關(guān)于人稱代詞的使用,還是比較豐富的。第一人稱有“吾”“我”“予”“朕”等,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爾”“女”“而”等。從論語中人稱代詞的使用上,可略見上古漢語人稱代詞使用之一

3、斑。' ) i- : E9 E7 O( |, E 本文將主要從句法功能、單復(fù)數(shù)形式的運(yùn)用,這兩大方面,來討論論語中第一、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 3 O8 ?$ w/ H( a7 |4 0 a8 9 '/ C. U1 g+ i. u- j- ! ?一、句法功能5 Z$ 2 S- B; " |% j主要討論第一、二人稱代詞在論語2中用于主格、賓格、領(lǐng)格3的情況。按照今天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劃分的方法,即是指第一、二人稱代詞在句中充當(dāng)主語、賓語、定語的情況。: A. M3 H7 w# Q8 T' V/ _ (一)   第一人稱代詞3 * k; g

4、' e7 A5 h/ '1 Y" d 論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吾”“我”“予”三詞。$ S! H* Y+ - O' _# M) c從使用總數(shù)來看,“吾”使用次數(shù)最多,共計(jì)110次;“我”次之,44次;“予”最少,共有24次。下面用表格表示:5 B* ?5 m" _+ U* L: z8 j人稱代詞5 X5 n4 e/ M7 W, e' '. . t3 i吾( t$ D3 G: Y/ H7 Y1 B3 W. q我6 d8 $ y5 c3 x! h5 e, l3 l9 O' O予: y* M; H$ 7 B" c使用

5、次數(shù)1 U' P1 O3 v) p110* R& x' ', W% s  V: O, '7 B448 V: Z: Z# n$ I0 o) s9 O243 T2 A% J- s' q6 H# W, E0 r+ H2 " T& i/ f) f5 T0 k: s  A/ C3 y. h 另外,論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除了“吾”“我”“予”外,尚有“朕”字,出現(xiàn)在堯曰篇中,“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里的“朕”字用于領(lǐng)格,表示單數(shù),全書中僅此二例,下文暫不討論。4 J. | 

6、; Q* Q" |1 T 下面分別討論“吾”“我”“予”用于主格、賓格、領(lǐng)格的情況。3 n3 W" J) f# g. 2 f, S 1、“吾”8 9 F. F; c: H& V0 x" Q “吾”主要用于主格,這種情況在論語中的使用最為普遍,多達(dá)96次,以下略舉幾例:% ; 4 A- Z4 A9 m6 L5 Y, x8 f. s, V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9)48 R) P8 ; t4 l" e0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7)) J% d0 B/ R6 A" L8 h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3)

7、/ g) '/ / u9 L9 '1 g. n “吾”亦可用于領(lǐng)格,這種情況使用也比較多,有12次。以下全部列出: k9 s2 F. '6 h3 S! j  O9 U吾日三省吾身。(1)4 T. 6 N4 V; h% U. F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4)  I3 '5 y/ I9 j+ C7 4 g 猶吾大夫崔子也。(5)5" H5 w& E. t* Y# g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 # u) D( o9 m1 R# d4 ?1 n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8)* F& t

8、0 U$ h! ; k' J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9)8 J: I$ f+ C) J. 9 W% d 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11)) " V! J; 7 Q" k8 ; h. v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11)% x9 O) C5 T3 x9 3 Q4 n; Y吾黨有直躬者。(13); L6 j. ( U8 9 C0 L 吾黨之直躬者異于是。(13)7 _: e' H1 H% y5 t' g0 J; B* I3 H5 j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19)1 D- 9 a( M  g) p 

9、60; “吾”在論語中作賓格的情況較少,全文共2次:3 c4 |2 e9 B5 B, E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11)9 / l  c2 8 ' J7 k+ J2 F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聞之。(13)  n7 Z1 D3 ' s+ z  n7 K- D: 6 h這兩句均為否定句,而且“吾”充當(dāng)動(dòng)謂詞的賓語,均提到動(dòng)謂詞的前面。這符合王力先生關(guān)于“吾”的論斷:“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況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賓格?!?1 K$ w* s; * A4 h* Q2、“我”' w'

10、O" D) K/ N7 % L$ W3 V3 “我”在論語中作主格、賓格均可,次數(shù)也相當(dāng)。主格20次,賓格23次。例如:2 r5 h$ a- h- c3 q 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2)2 a$ K# T! N0 U$ E: _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3)2 K  w( o4 J5 H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4)' D' y6 D& v1 |  K8 V 我未見力不足者。(4)0 H) p/ i. j1 p! 5 a! y3 k以上是用于主格。: W% F# n& h4 X- o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11、(5)5 _9 n! b6 U+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5)9 ', _2 s% i3 R5 n. x1 t8 g9 ' 善為我辭焉(6)& K: 3 b; & I6 k- ?2 j 如有復(fù)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6): ( V: r# 6 j3 p 以上是用于賓格。; i+ / F+ Z9 O9 G“我”亦可用于領(lǐng)格,但極少,全文共1次:' T0 9 R$ c1 t! G8 p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 i3 m) d5 K! 8 h/ k7 a 關(guān)于“吾”“我”的句法功能,可用下表表示:. J. W, F8 m2 R- A, W/ G4 x7 g-

12、 D; U人稱代詞  N$ g6 _/ l! C+ W$ M5 6 a% 9 r主格$ q7 H! o& 8 C9 i) f6 : C3 J賓格2 c7 3 t7 D/ r6 '* T領(lǐng)格8 W% D& s. % u- G& j1 p吾8 o; H% i5 t# l2 S: 96: p/ Q9 V# r. ( _% l' G5 T" v2. J+ + Q- U' ; '* y126 p# W4 p  Y&   u我4 % X( k) L9 y. H+ M* N2

13、0) I2 V+ L! h6 * 5 k) |4 P! # Y: Y23" c# j" C& u+ ?* c! K- y5 m# O9 k. Y1: g' c6 2 C; A+ W. F  s; b1 I. u/ d4 K7 2 , S4 g. 從上表可以看出,論語中“吾”“我”的使用,符合王力先生關(guān)于上古漢語中“吾”“我”使用的論斷:+ ?. W! ?- a) R, k “吾”和“我”的分別,就大多數(shù)情況是這樣的:“吾”字用于主格和領(lǐng)格,“我”字用于主格和賓格。當(dāng)“我”用于賓時(shí),“吾”往往用于主格;當(dāng)“吾”用于領(lǐng)格時(shí),“我”往往用于主格

14、。78 t. |  g  K7 r7 l! i1 X3 g后一句話在論語中也基本符合。例如:: o9 X' c, e( m% F4 s 如有復(fù)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6)/ T; m) O# '& B; r. b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7)) Q1 h: F- I# - C" S3 H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11)) & + c% |/ M# d' n7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17), L: '' S" F8 Q$ o% v7 Q' Y"

15、; k 關(guān)于“在任何情況下,吾都不用于動(dòng)詞后的賓格”7一論述,上文舉出的“吾”用于賓格的兩例,也可證明,因?yàn)樵谶@兩例中,“吾”雖用于賓格,均位于動(dòng)謂詞前,而非動(dòng)謂詞后,且兩句均為否定句。% l' n4 z7 S; E# W' S3、“予”! o$ r( V9 J8 N5 V “予”在句法功能的使用上,與“我”大體相同,可用于主格和賓格,很少用于領(lǐng)格。6 K% R2 8 n" M, E/ r" e “予”用于主格有12次。如:! F( w3 W2 U+ Z( ?0 B) U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 L+ t( u* % J* S6 W予有亂臣十人。(

16、8)9 f3 b1 a$ x! |2 _* I; , Y' j 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9); b( r' B1 s2 5 y+ 且予縱海里大葬,予死于道路乎?(9)7 q/ H$ L+ w( J0 s: Q7 k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11)3 Y; 9 s% 5 a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13)" f1 T7 5 w, C% c+ Z# P女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與?(15)0 a9 % Q/ L7 z非也,予一以貫之。(15), E# F( x" " ?6 ) ! E 來,予與爾言。(17)5 G&qu

17、ot; z& z/ t2 / O+ h( X 用于賓格有10次。如:9 K+ I& I  C" '( R% ?+ t起予者商也。(3)) M" r+ a: c! e于予與何誅?(5)$ I8 B$ '% r$ F  h+ P于予與改是。(5)! K+ l, I6 |% F3 f, x( C  u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8 U5 " t3   ?6 V0 r$ d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 b9 v2 W: M! M% r&#

18、160; V9 w噫!天喪予,天喪予。(11)- ?3 6 Z2 f, F5 ' k8 '8 c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11)2 s1 ; ?& N) Z) R 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13). Y4 M4 F: l4 Y  a8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17)5 |0 n* m3 Y9 ?/ ! '1 g“予”用于領(lǐng)格,2次:, B4 e5 4 n5 '4 R7 T1 j+ j 啟予手,啟予啟。(8)8$ A, x: f$ k& S  S6 g  0 g! M' q, h7 v) i( Q. j “吾”“我”“予”三者之間,從語法功能上講,“吾”和“我”相分別,“我”和“予”相類似。這種關(guān)系,可能與三者在上古時(shí)期的讀音有關(guān)。三者的上古擬音分別是:吾 我a予dI ,9表格表示即是:6 S& l1 A4 E8 M1 x( C9 N. N. T8 - t吾 ' R$ y( q+ Z- E- z我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