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程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3/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1.gif)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程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3/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2.gif)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程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3/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3.gif)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程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3/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4.gif)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程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23/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b20af3ef-e82d-46ad-b006-2ae78d7241ab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DB××/T ××××2008北京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 發(fā)布2009-XX-XX實施2009-XX-XX發(fā)布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程Engineering technical code on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utilization in Urban Area (征求意見稿)DB11/T XXX2009DB北京市地方標準ICS P 備案號:XXXXX2009:1DB11/T XXX2009目 次前 言I1 范圍1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3 術語和定義14 基本資料45 規(guī)劃46 工程設計67 工程施工與設備安裝
2、158 工程驗收與運行管理169 工程效果監(jiān)測與評價16IDB11/T XXX2009前 言為使雨水利用工程做到安全可靠、經(jīng)濟適用,進一步提高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編制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范。本標準由北京市水務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 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本標準參加起草單位: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I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程1 范圍本規(guī)程規(guī)定了雨水利用工程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的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等。本規(guī)程適用于城鎮(zhèn)雨水利用工程規(guī)劃、設計、施工、驗收及運行管理。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
3、誤的內容)或修改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 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 18921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觀環(huán)境用水水質GBJ1181988 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 500152003 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guī)范GB 502042002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 502681997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 502881999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guī)范GB 504002006 建筑
4、與小區(qū)雨水利用技術規(guī)范GBJ1411990 給水排水構筑物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SL2071998 節(jié)水灌溉技術規(guī)范SL1031995 微灌工程技術規(guī)范SL241991 堰槽測流規(guī)范DB11/T 2812005 屋頂綠化規(guī)范DB11/T 3492006 草坪節(jié)水灌溉技術規(guī)定JC/T945-2005 透水磚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guī)程。3.1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in urban area 城市化地區(qū)對雨水進行下滲、回用、調控排放等綜合利用的工程。3.2 峰值匯流系數(shù) runoff peak co
5、efficient 區(qū)域出口的峰值流量與對應的最大時段平均降雨強度和區(qū)域面積之積的比值。3.3 不透水地面 impervious pavement不透水或弱透水的地面。3.4 透水鋪裝地面 pervious pavement 可滲透、滯留和滲排雨水的鋪裝地面,也稱透水地面。3.5 回滲井 infiltration recharge well將處理后達到相應水質標準的雨水直接回補到地下透水層的構筑物。3.6 下凹式綠地 depressed green低于周邊地面標高、可積蓄、下滲自身和周邊雨水徑流的綠地。 3.7 環(huán)保雨水口 pollutant removable inlet 具有攔截徑流中部分
6、污染物、分離初期徑流等功能的雨水口。3.8 DDF曲線法 DDF curve method由反映不同時段、頻率降雨量的降雨量時段頻率曲線(簡稱DDF曲線)推求設計降雨過程的方法。3.9 降雨時程分配表 rainfall process distribution table反映某歷時降雨過程的時程分配表。3.10調控排放 detention & controlled discharge將區(qū)域內雨水暫時滯留在管道和調蓄設施內,并按照所控制的流量排放到下游。3.11屋頂綠化 roof greening 在屋面設計一定厚度和結構形式的種植層,種植適宜的植物。3.12屋面滯蓄排放 roof re
7、tention and letting在具有足夠承載和防滲能力的屋面,將降落的雨水臨時滯留在屋面上,通過限流措施以較小流量排入雨水管道。3.13雨水收集回用率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reuse rate 一定區(qū)域內收集回用的雨水量占降雨所產(chǎn)生徑流量的百分比。3.14雨水綜合利用率 rainwate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ate一定區(qū)域內雨水下滲和收集回用的量占所產(chǎn)生徑流量的百分比。3.15雨水池 rain water tank 存儲和調節(jié)雨水的構筑物。3.16興利容積 useful storage volume 雨水池中用于儲存回用
8、雨水的容積。3.17調蓄容積 detention and revaluating volume 雨水池中用于調節(jié)徑流峰值的容積。3.18有效孔隙率 effective porosity可儲存雨水的連通孔隙體積占總體積的比例。3.19鋪裝層 pavement layer透水地面地表至土基以上的各層統(tǒng)稱為鋪裝層,包括墊層、基層、找平層、面層。3.20鋪裝層容水量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pavement layer單位面積透水地面可容納雨水的最大量。3.21規(guī)劃利用雨水量 proposed rainwater utilization volume 達到雨水利用規(guī)劃目標每
9、年69月需要控制和利用的雨水量。3.22綜合透水能力 Integrated infiltration capacity 一定面積透水地面在某一恒定降雨強度下達到全面積水時的累積降雨量。3.23生物滯留 Bioretention or rain garden 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tǒng)截留、滯蓄、過濾、凈化雨水徑流的措施。4 基本資料4.1 水文氣象資料4.1.1 工程所在地近10年以上的年、月、日降雨量和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5 min、60 min、120 min、360 min、720 min、24h歷時的降雨量和降雨強度;無實測資料的地區(qū),
10、可參考北京市水文手冊或市政暴雨強度公式計算求得短歷時暴雨強度和降雨量。4.1.2 工程所在地近10年以上的年、月、日水面蒸發(fā)資料。無實測資料的地區(qū),可參考北京市水文手冊。4.2 地形與地質資料工程建設區(qū)地形、土壤、地質和水文地質等方面的基本資料,應有大于1:500的地形圖。4.3 地下設施資料工程建設區(qū)現(xiàn)狀和規(guī)劃的地下管線和地下構筑物位置、深度、結構等方面資料,應有大于1:500的管線綜合圖和必要的縱斷面圖。4.4 其它資料4.4.1 工程建設區(qū)或工程所在地的區(qū)域總體規(guī)劃、詳細規(guī)劃,及排水規(guī)劃、防洪規(guī)劃、綠化規(guī)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規(guī)劃等專項規(guī)劃資料,含規(guī)劃總平面圖、管線綜合圖等。 4.4.2 工程
11、建設區(qū)的占地面積、建筑面積、綠化率、水面面積等主要參數(shù),應對房屋總數(shù)、每棟樓的層數(shù)、居住單元數(shù)、雨落管位置、綠地類型等進行調查。5 規(guī)劃5.1 一般規(guī)定5.1.1 凡新開發(fā)建設或改、擴建的區(qū)域,占地面積在50000m2以上的,應首先編制雨水利用規(guī)劃,再進行雨水利用工程設計。占地面積小于50000m2的區(qū)域,可直接進行雨水利用工程設計。5.1.2 區(qū)域雨水利用工程規(guī)劃應與區(qū)域排水規(guī)劃同時開展,建筑與小區(qū)雨水利用工程規(guī)劃宜在小區(qū)前期規(guī)劃中考慮。5.1.3 雨水利用規(guī)劃應以區(qū)域總體規(guī)劃、詳細規(guī)劃為主要依據(jù),并與排水規(guī)劃、防洪規(guī)劃、綠化規(guī)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規(guī)劃等專項規(guī)劃相協(xié)調。5.1.4 雨水利用規(guī)劃區(qū)
12、域內的排水體制宜為分流制。5.1.5 規(guī)劃應提出有利于雨水利用的豎向與坡度控制要求。5.1.6 規(guī)劃原則應體現(xiàn)對雨水的回用、下滲等綜合利用和減小外排水量和峰值流量。5.2 規(guī)劃內容5.2.1 雨水利用規(guī)劃內容應包括: 規(guī)劃目標、原則; 雨水利用分區(qū)、方案比選、工程布局、雨水控制與利用的相關要求; 規(guī)劃雨水利用量估算及投資估算。規(guī)劃目標可采用控制規(guī)劃建設區(qū)域峰值匯流系數(shù)的方法確定,峰值匯流系數(shù)可按公式(1)計算: (1)式中:p峰值匯流系數(shù),無量綱;Qp峰值流量,單位為升每秒(L/s); 以系統(tǒng)匯流時間為時段的最大平均降雨強度,單位為升每秒公頃 (L/s hm2);Fs匯流區(qū)面積,單位為公頃(h
13、m2); 系統(tǒng)匯流時間,單位為分(min),應由實測資料分析確定,通??刹捎霉剑?)估算。 (2)式中:t1匯水面匯水時間,單位為分(min),一般采用5 min15 min;m折減系數(shù),無量綱,按GB500142006的規(guī)定取用;t2管渠內雨水流行時間,單位為分(min)。雨水利用標準可參照表1選取。表1 雨水利用標準選取表建設后用地類型10m內土壤質地重現(xiàn)期a(年)控制峰值匯流系數(shù)居民區(qū)、工業(yè)區(qū)、辦公商務區(qū)粘土12 0.30.4 粉土細砂24 0.20.3 中砂砂礫350.150.2卵石580.15 公園、綠地粘土13 0.30.4 粉土細砂35 0.20.3 中砂砂礫580.150.2
14、卵石8100.15 a重要地區(qū)或短期積水引起嚴重后果的地區(qū),重現(xiàn)期可適當增大,特別重要地區(qū)和一般地區(qū)或排水條件好的地區(qū)重現(xiàn)期可酌情增減。5.2.2 規(guī)劃利用雨水量可按公式(3)計算: (3)式中:規(guī)劃雨水利用量,單位為立方米(m3); 69月降雨量占年降水量比例,取82;區(qū)域(地塊)雨水利用標準所設定重現(xiàn)期的年降水量,單位為毫米(mm);建設前第i類用地的面積,單位為公頃(hm2);建設前第i類用地的汛期徑流系數(shù),無量綱,可參考表2選取;建設后第i類用地的面積,單位為公頃(hm2);建設后第i類用地的汛期徑流系數(shù),無量綱,可參考表2選??; 建設前用地類型數(shù);建設后用地類型數(shù)。表2 不同區(qū)域汛期
15、徑流系數(shù)參考值用地類型土壤質地坡度汛期徑流系數(shù)林地0.150.25公園、墓地0.150.25草地砂性土<20.102%7%0.15>7%0.20粘性土<20.172%7%0.22>7%0.35裸地砂性土0%50.305%10%0.40粘性土0%50.505%10%0.60居住區(qū)0.500.70商業(yè)區(qū)0.550.80混凝土、瀝青路面0.85級配碎石路面0.45干砌磚石和碎石路面0.306 工程設計6.1 雨水利用形式選擇6.1.1 雨水滲入地下可利用綠地、透水鋪裝地面、滲溝、滲井等滲透設施和生物滯留設施。6.1.2 綠地雨水宜采用滲入地下形式??梢罁?jù)綠地土壤與地質地形條件
16、,結合景觀要求采取整體下凹式綠地、局部下凹式綠地,必要時可在適當?shù)牡胤皆O置入滲槽、滲井等滲透設施。6.1.3 屋面雨水可選擇收集回用、排入綠地下滲、屋頂綠化或屋面滯蓄排放等形式。6.1.4 小區(qū)內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宜采用透水鋪裝地面,將雨水滲入地下或下滲后收集回用。6.1.5 城市道路宜采取相應雨水利用措施。紅線內綠化帶宜采用下凹式綠地;人行步道宜采用透水地面,并應同時滿足承載力和凍漲要求;道路雨水口宜采用環(huán)保雨水口,雨水口可設于綠地內,但進入綠地前宜經(jīng)適當處理;道路雨水管道接入河道前宜設置調控排放設施。6.1.6 城市河道雨洪宜就近引入公共綠地滯蓄下滲,不具備條件時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17、通過閘、壩、堰等進行調控利用。6.1.7 高架立交橋面雨水應利用高程關系收集利用。立交橋區(qū)其它道路雨水應結合橋區(qū)綠地進行收集和綜合利用。6.1.8 城市公共排水系統(tǒng)宜在適當位置布設雨洪調蓄池和流量控制井,采用調控排放的形式進行雨水利用。城市公共雨水管接入河道前應設置污物分離設施,并適當設置雨水利用設施。6.1.9 河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宜進行汛期水位的調節(jié)利用,使較多雨水攔蓄在河湖內。6.1.10 季節(jié)性河道及沿岸,應采取措施就地攔蓄和下滲雨水。6.2 設計降雨6.2.1 規(guī)劃市區(qū)小于2年一遇的降雨,降雨量采用GB 504002006中的規(guī)定計算;大于2年一遇的降雨,降雨量可采用公式(4)和公
18、式(5)計算:(重現(xiàn)期N=220年) (4)(重現(xiàn)期N=50200年) (5)式中: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m);N 重現(xiàn)期,單位為年(年);t設計降雨歷時,單位為分(min)。6.2.2 設計降雨過程宜采用DDF曲線法確定,當降雨歷時大于或等于360 min時可采用時程分配表法確定。6.3 集流工程6.3.1 屋面雨水6.3.1.1 屋面雨水收集設施主要包括屋面集水檐溝、天溝、雨水斗和立管(雨落管)等,設計方法與要求應符合GB500152003 和GB504002006的規(guī)定。6.3.1.2 應收集無污染或污染較小材料屋面的雨水,不宜收集瀝青或瀝青油氈屋面的雨水。 6.3.2 地面雨水6.3.
19、2.1 街道、庭院、廣場等地面雨水通過雨水口收集,再經(jīng)連接管進入下一級雨水管渠。雨水口及連接管的水力計算應按GB500142006的相關內容進行。6.3.2.2 雨水口宜設置在匯水面的低洼處,或硬化地面周圍的下凹式綠地內;硬化地面雨水收集宜采用環(huán)保型雨水口。6.3.2.3 高架立交橋面雨水可通過橋面雨水口、雨落管收集,設計方法與要求應符合GB500142006的規(guī)定。6.3.3 河道雨洪6.3.3.1 河道雨洪的徑流量應依據(jù)上游匯水區(qū)的不透水面積比例從圖1中選擇相應的徑流系數(shù),再由公式(6)計算得出。 ×10 (6)式中:河道徑流量,單位為立方米(m3);Fs匯水區(qū)面積,單位為公頃(
20、hm2);設計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m);以不透水面積比例f為參數(shù)的徑流系數(shù),無量綱。圖1 城區(qū)河道雨洪徑流系數(shù)選取圖6.3.3.2 引河道雨洪進行綠地滯蓄下滲的引洪流量應依據(jù)綠地內可用的滯蓄容積、下滲能力等經(jīng)計算確定。6.3.4 傳輸管渠6.3.4.1 收集的雨水宜采用管道傳輸,管道的最小管徑、設計流速、設計坡度和管道及附屬構筑物的設計應符合GB500142006中有關規(guī)定進行,車行道下管道最小覆土厚度應滿足承載力要求。6.3.4.2 雨水管道的水力計算可按GB500142006和GB504002006的相關方法和要求進行,當需要系統(tǒng)的徑流過程、水位變化過程計算時,應采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6.4
21、 雨水處理工程 6.4.1 水質6.4.1.1 雨水水質應采用實測數(shù)據(jù)。無實測數(shù)據(jù)時,可參考表3中的經(jīng)驗值。表3 北京地區(qū)雨水水質指標參考值 (單位為毫克每升)雨水徑流類型化學需氧量懸浮物氨氮總氮總磷屋頂雨水初期徑流150200050500102520800.42.0后期徑流3010010502104200.10.4庭院、廣場、跑道等雨水初期徑流150250010012005255400.21.0后期徑流3012030100145100.10.2機動車道路雨水初期徑流3003000300200052551000.52.0后期徑流30300503002105200.11.0入滲鋪裝下集蓄雨水10
22、40<100.224200.050.26.4.1.2 回用的雨水應采取初期徑流棄除、沉淀、過濾、消毒等處理措施達到回用對象所要求的水質標準。6.4.2 雨水處理工藝6.4.2.1 雨水處理工藝應依據(jù)原水水質狀況和回用目標水質要求確定,可參照下列流程選擇:a. 雨水收集棄除初期徑流滯蓄入滲地下;b. 雨水收集棄除初期徑流滯蓄過濾清水蓄存回用;c. 雨水收集棄除初期徑流滯蓄過濾消毒清水蓄存回用。6.4.2.2 雨水收集回用宜采用以物化法為主的工藝流程,如初期徑流棄除、格柵攔污、沉淀、過濾等;當有條件時可采用生態(tài)凈化技術,如人工土壤濾池、雨水生態(tài)塘、雨水濕地等;當對水質有較高要求時,可增加相應
23、的深度處理措施。6.4.2.3 根據(jù)雨水回用的用途,如有細菌學指標要求時應在回用前進行消毒處理,但當雨水回用于不與人體直接接觸的水體時,消毒可作為備用措施。消毒處理方法的選擇,可按國家現(xiàn)行有關要求執(zhí)行。6.4.3 初期徑流棄除設施 6.4.3.1 雨水收集回用系統(tǒng)應設初期徑流棄流設施(綠化屋面除外),雨水入滲系統(tǒng)宜設初期徑流棄除設施。6.4.3.2 初期徑流棄除宜分散設置??刹捎贸跗趶搅鞒?、滲透棄流井或成品棄流裝置等。6.4.3.3 初期徑流棄除量應根據(jù)實測雨水中化學需氧量、懸浮物、總氮、總磷等污染物濃度確定。無資料時,可按公式(7)計算:Wi (7)式中: Wi設計初期徑流棄流量,單位為立方
24、米(m3);初期徑流深,單位為毫米(mm),一般屋面取1 mm3 mm,路面取2 mm5 mm;Fs匯水區(qū)面積,單位為公頃(hm2)。6.4.3.4 屋面和非機動車道的初期徑流可滲入土壤或沉淀后用于綠地灌溉;機動車道路的初期徑流應排入污水管道或市政雨水管網(wǎng)。6.4.3.5 城市道路雨水應采取措施攔截并就地消納處理初期徑流。6.4.4 攔污設施 6.4.4.1 應在雨水收集系統(tǒng)的最前端設置攔污設施。屋面雨水斗進水口之前應安裝格柵,格柵進水孔有效面積應等于連接管橫斷面面積的22.5倍,格柵應便于拆卸更換。道路、廣場和非機動車道的雨水口內應有攔污設施。6.4.4.2 蓄水池或沉淀池前應設置攔污設施,
25、特別防止油污和漂浮物進入下游。6.4.5 沉淀池 6.4.5.1 宜將沉淀池的沉淀功能并入雨水池內。沉淀池內應設置不小于0.01的縱坡和泥區(qū),可將沉淀物通過排污管排入初期徑流池后清除,排污管的管徑應不小于100mm。6.4.5.1 雨水沉淀宜采用自然沉淀方式,也可采用平流式、旋流式等沉淀方式。6.4.5.3 當采用獨立式沉淀池時,可依據(jù)雨水水質、流量等特點按GB500142006中沉砂池和沉淀池的設計方法進行設計。6.4.6 過濾池6.4.6.1 過濾池一般采用單層濾池或雙層濾池,條件具備時可采用土壤過濾。6.4.6.2 濾料宜采用石英砂、無煙煤、重質礦石、硅藻土等濾料或其它新型濾料,也可采用
26、潔凈的碎石、中砂和細砂做濾料。6.4.6.3 濾料粒徑的選擇應滿足濾速和效果的要求,濾層厚度宜為80 cm120 cm。6.4.6.4 雨水過濾池上層濾料應定期清理更換。6.4.7 生物滯留凈化設施 6.4.7.1在空間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生物滯留凈化設施對雨水進行處理、凈化、滯留和調蓄,如生物滯留池、生態(tài)塘、人工濕地等,其設計可參照相關規(guī)范執(zhí)行。6.4.7.2生物滯留凈化設施的布設應與周邊環(huán)境相適宜,應保障行洪能力,并設置安全過渡帶。6.5 雨水存儲與調控排放6.5.1 工程布設6.5.1.1 回用的雨水宜采用封閉式存儲。宜將雨水存儲設施與處理和調控排放的滯蓄設施相結合,可將初期徑流棄除、沉淀
27、、過濾、滯蓄等設施集成在一個雨水池。6.5.1.2 超標準雨水應通過溢流設施溢流外排。溢流設施宜單獨設置在調蓄池的上游。 6.5.1.3 當調控排放采用獨立調蓄池時,調蓄池宜布置在匯水區(qū)的下游。新建的地上式調蓄池應與周圍地形、地貌和景觀相結合,宜集成調蓄、入滲、景觀、休閑等多功能。6.5.1.4調控排放系統(tǒng)的設計降雨重現(xiàn)期應與下游排水系統(tǒng)的設計降雨重現(xiàn)期相匹配,宜不小于2年,其中溢流設施的設計降雨重現(xiàn)期宜不小于5年。6.5.1.5調控排放系統(tǒng)應設置專門的流量控制設備,并應布設在調蓄設施之后。宜將流量控制設備與溢流堰布置在同一個構筑物內。6.5.1.6 城市道路雨水采用調控排放時,調控排放設施宜
28、布設在道路的綠化帶或兩側的綠地內。6.5.1.7 立交高架橋面雨水的存儲設施宜結合橋墩分散布置,當位于地上時應保障安全和美觀。6.5.1.8 小區(qū)雨水存儲和滯蓄設施的布置應保障居民安全,遠離居民活動區(qū)域和停車場。6.5.1 9 城市雨水管線內雨水的滯蓄和存儲設施宜布設在足夠面積的綠地內。河道雨洪宜就近利用公共綠地滯蓄。6.5.2 雨水池6.5.2.1 當有連續(xù)10年以上逐日降水資料時,應根據(jù)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采用日調節(jié)計算法確定雨水池興利容積與雨水收集回用率之間的關系曲線,再由經(jīng)濟技術分析后確定雨水收集回用率和興利容積。6.5.2.2 雨水收集回用率按公式(8)計算。 (8)式中: 雨水
29、池的雨水收集回用率;多年調節(jié)計算的總來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 多年調節(jié)計算的總棄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6.5.2.3 降水資料不足時,可采用1年2年一遇最大2小時降雨扣除初期徑流后的徑流量確定雨水池的興利容積。6.5.2.4 雨水池的調蓄容積、溢流堰頂高程等參數(shù),應根據(jù)設計降雨過程和出流過程控制要求采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確定。條件不具備時,調蓄容積可按公式(9)計算,溢流堰頂標高可按公式(10)確定: (9)式中:,調蓄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從調蓄空間入流開始到出流結束的歷時,單位為分(min);Q 設計進水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s);設計排水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3/
30、s) (10)式中: 雨水池溢流堰頂標高,單位為米(m); 雨水池興利容積對應的水位標高,單位為米(m);雨水池的調蓄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調蓄容積對應的雨水池有效截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6.5.2.5 按照表1的區(qū)域峰值匯流系數(shù)控制范圍,考慮調蓄時雨水隨來隨排,1hm2匯水區(qū)域所需雨水池的調蓄容積可按表(4)選取。當控制峰值匯流系數(shù)較小時取較大調蓄容積,反之取較?。划斢晁脴藴瘦^高時取較大容積,反之取較小。表4 1hm2匯水區(qū)域所需雨水池調蓄容積 單位為立方米控制峰值匯流系數(shù)重現(xiàn)期年匯水區(qū)峰值匯流系數(shù)0.90.80.70.60.50.40.30.151203.88174.891
31、47.71120.8594.0067.1440.252252.03216.2182.60149.4116.2083.0049.805303.79260.59220.09180.08140.06100.0460.0310337.55289.55244.55200.09155.62111.1666.700.201187.99161.14134.28107.4280.5753.7126.862232.40199.20166.00132.8099.6066.4033.205280.12240.10200.09160.07120.0580.0340.021311.24266.78222.32177.85
32、133.3988.9344.466.5.2.6 調蓄空間內雨水宜采用重力流自然排空。必要時可用水泵強排,排空時間應小于12小時。6.5.3 溢流與流量控制設施6.5.3.1 溢流設施宜采用堰、虹吸管,不宜采用孔口溢流。當采用堰溢流時,堰的設計應符合SL24-1991的規(guī)定。溢流設施的溢流能力應滿足發(fā)生設計重現(xiàn)期降雨時上游管道入流不受頂托。6.5.3.2 流量控制設施可依據(jù)上、下游水位和其他條件選擇無反饋型或反饋型流量調控器。6.5.3.3 流量控制設施在設計降雨情況下的最大出流量應不大于規(guī)劃控制的出流量。6.6 雨水綜合利用工程6.6.1 雨水回用6.6.1.1 雨水回用系統(tǒng)應作為補助供水系統(tǒng)
33、,回用系統(tǒng)應設自動切換設施,當補水能力不足時應能夠自動切換到其它供水系統(tǒng)。當主供水系統(tǒng)采用生活飲用水補水時,應采取防止生活飲用水被污染的措施。6.6.1.2雨水作為居民小區(qū),賓館飯店、辦公樓廁所和公共廁所沖洗水源時,用水量的計算應參照相關規(guī)定或規(guī)范,供水方式及水泵的選擇、管道的水力計算等應符合GB500152003的相關規(guī)定。6.6.1.3雨水用于洗車的用水量應參照相關規(guī)定或規(guī)范確定。應考慮汽車沖洗循環(huán)用水的凈耗水量和車庫地面沖洗耗水量。6.6.1.4 雨水用于水景觀的補水時,補水量計算應當考慮匯集雨水徑流量、景觀水體可用貯水容積、滲漏和蒸發(fā)量、補水水量平衡、補水措施等因素。6.6.1.5 雨
34、水回用于綠地灌溉應采用適宜的節(jié)水灌溉措施,其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DB11/T 3492006、SL1031995、SL2071998和GB502881999的相關規(guī)定。6.6.1.6 雨水回用供水管道應與生活飲用水管道分開設置,并在管道、水池(箱)、閥門、水表、給水栓、取水口等設施上設置明顯的顏色和標識。6.6.2 雨水入滲6.6.2.1 公共綠地應因地制宜采取雨水利用措施,使2年一遇降雨的自產(chǎn)雨水不外排,同時宜設置下凹區(qū)域,消納外來雨水。6.6.2.2 小區(qū)綠地宜布置在建筑物周圍,并低于散水和周圍地面5 cm10 cm。6.6.2.3 綠地低洼處的植物宜選擇耐淹品種,并設置雨水口,其頂面標高應高于
35、綠地20 mm50 mm。6.6.2.4 宜將入河雨水管內雨水或河道雨水引入相鄰較大面積公共綠地進行滯蓄下滲。6.6.2.5 地下水埋深小于3m的綠地區(qū)域不宜進行入滲雨水。水源保護區(qū)進行綠地入滲雨水,應使下滲雨水不污染地下水。地下水源保護區(qū)不宜直接將雨水引入透水層下滲。6.6.2.6 綠地表層土壤下滲能力不夠時,可另設置滲透設施。綠地雨水入滲與滲透設施的設計應符合GB504002006的要求。6.6.3 入滲量計算6.6.3.1 土壤滲透系數(shù)應以實測資料為準,在無實測資料時,可參照表5選取。表5 不同質地土壤滲透系數(shù) 土壤質地滲透系數(shù)m/s砂土>5.56×106砂質或粉砂質土2
36、.78×1065.56×106壤土1.39×1062.78×106粘質土<2.78×1076.6.3.2 滲透設施進水量可按公式(11)計算: (11)式中:V設計重現(xiàn)期降雨歷時滲透設施的進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 q滲透設施設計暴雨強度,單位為升每秒公頃(L/s·hm2); A滲透設施受納的集水面積,單位為公頃(hm2);滲透設施受納的集水區(qū)的徑流系數(shù),無量綱,可參照表2選??;A0滲透設施承納降雨面積,單位為公頃(hm2);t降雨歷時,單位為小時(h)。6.6.3.3 滲透設施在時段內的設計滲透量按公式(12)計算: (1
37、2)式中: V設計滲透量,單位為立方米(m3);綜合安全系數(shù),一般可取0.50.8;K 土壤滲透系數(shù),單位為米每秒(m/s),可參照表5選?。籎 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 =1;A有效滲透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水平滲透面按投影面積計算,豎直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1/2計算,斜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對應的斜面實際面積計算,地下滲透設施的頂面積不計。6.6.3.4 滲透設施所需儲水空間為進水量和滲透量之差的最大值,可按公式(13)計算: (13)式中:Vw滲透設施所需儲水空間,單位為立方米(m3);V滲透設施的進水量,單位為立方米(m3);Vp滲透設施的滲透量,單位為立方米(m3)。6.6
38、.3.5 滲透設施儲存填料所需的容積宜按公式(14)計算: (14)式中:Vs滲透設施儲存填料所需的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3);nk填料的孔隙率,不應小于30,無填料時取1。6.6.3.6 滲透設施相關尺寸可根據(jù)滲透設施的儲存容積和滲透設施形式計算確定。6.7 透水鋪裝地面6.7.1 透水鋪裝地面應在土基上建造,并自上而下設透水的面層、找平層、基層和墊層。面層的滲透系數(shù)應大于1×104m/s,找平層、基層和墊層的滲透系數(shù)應不小于面層的滲透系數(shù)。6.7.2 透水面層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草坪磚等。找平層和墊層可采用無砂混凝土、礫石、砂、砂礫料等或其組合。6.7.3 當面層采用透水磚
39、時,其抗壓強度、抗折強度、抗磨長度等應符合JC/T945-2005的規(guī)定。6.7.4 透水鋪裝地面應滿足相應的承載力和抗凍要求。6.7.5 鋪裝層應有存儲雨水的能力,其各層的最小孔隙率應不小于8%,且所用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應大于10%,砂礫料和礫石的有效孔隙率應大于20%,鋪裝層的厚度應不小于25cm.6.7.6 透水地面的設計降雨重現(xiàn)期應不小于2年,鋪裝層容水量應不小于2年一遇60min降雨量。6.7.7 鋪裝層容水量應滿足設計重現(xiàn)期、不同歷時降雨情況下地面不產(chǎn)生積水,可按公式(15)計算: (15)式中: 鋪裝層容水量,單位為毫米(mm);重現(xiàn)期為N、歷時為tp的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
40、m);土基的累積滲水量(mm),應由現(xiàn)場入滲試驗實測確定,若無實測數(shù)據(jù),可由土基滲透系數(shù)與歷時tp的乘積估算。6.7.8 當面層為透水磚時其厚度由所選用的透水磚規(guī)格確定。找平層厚度宜為2050mm?;鶎雍穸葢罁?jù)承載力要求確定。當其它層厚度確定時宜按照公式(16)計算墊層的厚度。 (16)式中:墊層厚度,單位為毫米(mm);鋪裝層容水量,單位為毫米(mm);面層厚度,單位為毫米(mm);面層有效孔隙率,無量綱;找平層厚度,單位為毫米(mm);找平層孔隙率,無量綱;基層厚度,單位為毫米(mm);基層孔隙率,無量綱;墊層孔隙率,無量綱。6.7.9 透水地面的徑流系數(shù)可按照式(17)估算。 (17)
41、式中:重現(xiàn)期為N、歷時為tc的降雨時透水地面徑流系數(shù),無量綱;重現(xiàn)期為N、歷時為tc的降雨量,單位為毫米(mm); 土基的飽和導水率,單位為毫米每分鐘(mm/min);tc 降雨歷時,單位為分鐘(min)。6.7.10 透水地面的透水效果由綜合透水能力反映。依據(jù)采用2年一遇1小時降雨對應的綜合透水能力IS2對透水地面進行等級劃分,劃分標準見表6。表6 透水地面等級級別名稱符號標志IS2范圍備注無級TSN無IS2 < 22mm22mm相當于1年三遇60min降雨初級TS022 mmIS2<35 mm35mm相當于1年一遇60min降雨一星級TS135 mmIS2<45 mm45mm相當于2年一遇60min降雨二星級TS245 mmIS2<56 mm56mm相當于5年一遇60min降雨三星級TS556 mmIS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臨時租賃協(xié)議范例(三篇)
- 2025年度安全生產(chǎn)標準化體系建設合同
- 2025年度公共場所安全保衛(wèi)勞務分包合同
- 智能停車場裝修合同范本
- 教育培訓基地租賃合同
- 學校教室內墻裝修工程合同
- 家電產(chǎn)品國內物流配送協(xié)議
- 大宗商品運輸承運合同范本
- 主題美容院裝修協(xié)議模板
- 水產(chǎn)加工污泥轉運協(xié)議模板
- 春節(jié)節(jié)后安全教育培訓
- 2025年新高考數(shù)學一輪復習第5章重難點突破02向量中的隱圓問題(五大題型)(學生版+解析)
- 水土保持方案投標文件技術部分
- 印刷品質量保證協(xié)議書
- 2023年浙江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題(A類)
- CQI-23模塑系統(tǒng)評估審核表-中英文
- 南方日報圖片管理系統(tǒng)開發(fā)項目進度管理研究任務書
- 《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22年版)
- 2024-2030年中國煉油行業(yè)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小學三年級奧數(shù)入學測試題
- 我國大型成套設備出口現(xiàn)狀、發(fā)展前景及政策支持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