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四重難點解析_第1頁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四重難點解析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專題四重難點解析蘇教版語文必修三專題四“尋覓文言津梁”重難點解析專題四課文目錄因聲求氣燭之武退秦師/左傳/諫太宗十思疏/魏徵/仔細理會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司馬遷/鴻門宴/司馬遷/融會貫通秋水(節(jié)選)/莊子/非攻(節(jié)選)/墨子/【專題內(nèi)涵解說】本專題由“因聲求氣”、“仔細理會”、“融會貫通”三個板塊組成。第一板塊“因聲求氣”主要指導(dǎo)學(xué)生學(xué)會文言文的誦讀,在誦讀中理解文意。第二板塊“仔細理會”梳理理解文言文的詞義、句義和文義的常用方法。第三板塊“融會貫通”借助工具書加注、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斷句及翻譯。因聲求氣【因聲求氣】這一板塊以“讀”為重點,以“讀”為主線,以“讀”為主要手

2、段。保證學(xué)生讀的時間,指導(dǎo)讀的方法,了解文言文誦讀的要求、特點和方法。引導(dǎo)學(xué)生品味文章的語言風(fēng)格,燭之武退秦師和諫太宗十思疏,一以記敘為主,一以議論為主;一以散句為主,一以整句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較平靜的敘述,一是激昂的議論。一、燭之武退秦師【層次結(jié)構(gòu)】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疽呻y解讀】1 、第一自然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nèi)容,有哪些?明確: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耙云錈o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2 、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明確:

3、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fù)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3 、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xiàn)如何?明確: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dān)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4 、第三自然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明確: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shù):坦言知亡,避其銳亡鄭只對晉有利:舍鄭會對秦有益: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氣: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

4、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5 、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明確: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異:鄭伯:直截了當(dāng);燭之武:迂回曲折6 、本文是如何結(jié)尾的?明確:以晉文公再風(fēng)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jié)。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救宋镄蜗蠓治觥? 、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2)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3)口若懸河,

5、巧言善辯的辯士。2 、鄭伯:(1)善于納諫。(2)勇于自責(zé)。(3)善于言辯。3 、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4 、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yīng)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5 、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巨o令賞析】左傳工于記言,許多外交辭令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前人將左傳的這個特點稱之為“行人辭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燭之武退秦師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本文的中心是燭之武游說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說辭雖僅125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宕,表達了五層意思。第一層: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滿足強敵的驕橫心理,為說服提供契機。第二層:指出若“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反面推理,告

6、之“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層:從正面來說若“舍鄭”,鄭國則愿作為秦國“行李之往來”的東道主,對秦“亦無所害”,既進一步說明了不能滅鄭的原因,又為后來秦鄭聯(lián)盟鋪平了道路。從第二、三層來看,燭之武的機警和智慧還表現(xiàn)在:他能審時度勢,明白秦伯是可以爭取的。鄭被“晉侯,秦伯圍”的原因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但這兩件事僅與晉侯利害相關(guān),與秦伯關(guān)系不大,燭之武揪住了這一點。他奉命去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在說辭中,表現(xiàn)的卻是處處為秦說話,處處為秦打算。辭婉而理騁。第四層:直陳往事,使秦穆公意識到自己的危險,以此來瓦解秦晉聯(lián)盟。“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庇诤啙崱匚臓栄诺膭裾]中勾勒出:

7、晉國言而無信的貪婪嘴臉,并暗示了“此豎子也,不足與盟”。其言博而奧第五層:指出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闕秦”。兩個反問句,語氣激切,字挾風(fēng)霜。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向秦伯指明了誰是真正的盟友?誰是笑里藏刀的敵人?誰是你爭霸天下的障礙?就當(dāng)時的形勢來說,秦晉兩國都有爭霸天下的野心,燭之武抓住了秦伯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使“秦伯說,與鄭人盟”。真可謂“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燭之武的這段說辭,舉重若輕,他能揣度時事,抓住矛盾的焦點,深入秦伯的內(nèi)心,把握其心理;字辭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實,又不刺激秦伯,也不喪失本國尊嚴,不卑不亢,理由充分,分寸恰

8、當(dāng),使“辭令”呈現(xiàn)出雄辯的邏輯力量和強烈的感染力量,充分顯示了“行人辭令之美”?!緦懽魈攸c】一、組織嚴密,前后照應(yīng)。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擴大自己霸主的威勢,征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fā)生,與秦毫無關(guān)系。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這就為全文的發(fā)展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他們之間并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yù)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jié)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jié)構(gòu)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

9、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圓滿。二、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燭之武退秦師雖然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但它寫得波瀾起伏,毫不呆板。當(dāng)鄭國處于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沒想到引起了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fā)生了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zé),也增添了情節(jié)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于秦?zé)o益;但接著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dāng)秦國單獨退兵之后,子犯發(fā)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一下子轉(zhuǎn)而緊張起來。最后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fēng)波,終于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緊扣讀者的心

10、弦,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三、說理透辟,善于辭令。這篇文章,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這個主題本身,決定了它必須著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從這點來說,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秦、晉圍鄭,完全與秦?zé)o關(guān),秦國所以出兵,一是與晉國有同盟關(guān)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當(dāng)他知道亡鄭只能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毫無好處反而有害的時候,他就會一改過去的所為,反過來幫助鄭國。燭之武看準(zhǔn)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這就使秦君不能不聽從他的說辭。燭之武斗爭策略的巧妙還表現(xiàn)在,他奉命去說秦君,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而他在說辭里表現(xiàn)的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這就更使

11、秦君易于入耳。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卻能夠不亢不卑,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從亡鄭于秦?zé)o益,說到秦、晉歷史關(guān)系,說到晉國滅鄭之后必然進犯秦國,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shù)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篇文章,除了描寫外交辭令,還有敘事的描寫。無論記言記事,文字各盡其妙,短小精練,活潑生動,是一篇值得學(xué)習(xí)和借鑒的優(yōu)秀散文作品。【全文總結(jié)】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

12、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復(fù)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xué)習(xí)。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fēng)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忠于轉(zhuǎn)危為安。全文處處注意伏筆照應(yīng),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繁簡得當(dāng),有始有終,層次井然,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二、諫太宗十思疏【題解】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逐漸驕奢,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xùn)來提醒他

13、。這一年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xué)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lǐng)導(dǎo)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標(biāo)題中“諫疏”是古代大臣寫給帝王的就某事進行勸說的奏章,是一種特殊的文體?!笆肌笔潜敬蝿裰G的內(nèi)容?!疚恼潞單觥康谝欢危? 、正面闡述: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2 、

14、反面申述:緊扣上層三個排比來申述,加上一個反問,簡潔有力.3 、提出結(jié)論:由人君地位說起,結(jié)合開頭的比喻,從反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居安思危,戒奢以簡)第二段:1 、概括歷代君主能創(chuàng)業(yè)不能守業(yè)的普遍規(guī)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2 、以設(shè)問引出分析論證,用“殷憂”和“得志”的不同心態(tài)說明能否恭儉待下是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3 、用古人的論述以水和舟的關(guān)系比民和君的關(guān)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第三段:1 、提出“十思”的內(nèi)容:戒奢侈(第1、2條),戒驕傲(第3、4條),不縱欲(第5條),要勤勉(第6條),要虛心納下,正身黜惡(第7、8條)應(yīng)賞罰有度(第9、10條)2 、做到“十思”的好處:人盡其能,垂拱而治

15、.【疑難解析】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2、第一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3 、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

16、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4 、作者如何巧妙地設(shè)喻說理?明確:設(shè)喻要巧(喻體與本意要相切) 以喻明理(事要俗,理要切) 辭約意明(言簡意賅方有用)5 、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xiàn)在強調(diào)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明確: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根本還在于統(tǒng)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diào)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dāng)然是可行的。5、作者認為得天下之君王為何易失人心?明確: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

17、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6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7 、從第二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xiàn)在于何處?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quán)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8 、“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jié)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fā)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9 、君王按“十思”去做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明確: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局攸c指津】1 、本文在論證

18、上有何特點?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文中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借以闡發(fā)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wù)撝螄⒅亍胺e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而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同樣,魏征以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來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們還記憶猶新。文中正反對比論證,加強了說服力。正反對比論證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對比,使被說明的道理突出來了。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而從

19、反面來說“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因此,根本與長的關(guān)系自然而然被人們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歷史的教訓(xùn)來勸戒太宗時,也注意了正反對比論證,“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一繁一寡,最能觸動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體的例子,已走過建國歷史的太宗也會有很多的想法,從而引以為戒的。2 、魏征“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體又有所側(cè)重。它大體上是每兩句成對,兩句之間的關(guān)系也比較密切,因而可歸納為五個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質(zhì)欲望),不奢縱擾民;二是“謙沖自牧”,不驕傲自滿;三是“慎始敬終”,不好逸無度;四是“正身黜惡”,

20、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賞罰公正,不憑個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兩條,也應(yīng)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條件之內(nèi),因為選能擇善權(quán)在人君。但這兩條與“十思”性質(zhì)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選能擇善。果能做到“十思”,“宏茲九德”,選能擇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從秉性氣質(zhì)、品格能力區(qū)分)智、勇、仁、信四種人各盡其長,(從職役劃分)文、武兩類人各盡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局匾渥咏馕觥坎簧疃髦h,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評析:本句緊承第一句繼續(xù)運用比喻論證手法從反面推理,連用四個“不”字,用后一個“不”否定前三個“不”,否定之

21、否定,加強了對“積其德義”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斷,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斷?!半m(猶)而況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場上來,使人君不能有別的觀點選擇。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對人君的尊重,也促其樂于從諫,而且使諫諍不顯得突兀。運用:(翻譯)源頭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wěn)卻想要樹木長得好,德行不厚卻指望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評析:這一句是對段首“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這一問題的總結(jié)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誠以待下”和“縱情以傲物”的不同結(jié)果后,在此鄭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

22、畏惟人”;嚴肅地告誡:“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說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須竭誠待下,才能使群眾懷念其仁德,并從內(nèi)心產(chǎn)生恭順之心。將君與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確實切中要害,無怪乎唐太宗讀后,說它“言窮切至”,使自己“披覽忘倦,每達宵分”,不但取消了當(dāng)年耗費民脂的封禪“盛舉”,而且常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告誡太子,并以此作為臨終遺訓(xùn)。本言簡意深,語重心長,能振聾發(fā)聵,令人警覺。運用:(翻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承載船只,也能傾覆船只,這是應(yīng)該深切警惕的?!緦懽魈攸c】1、駢散結(jié)合,華美流暢;2、正反論述,務(wù)盡其旨;3 、比喻排比,生動有力。仔細理會【仔

23、細理會】這一板塊以文本閱讀為核心,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融入學(xué)習(xí)方法的梳理,根據(jù)解讀內(nèi)容的需要,穿插歷史背景的介紹。、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難詞釋義】(1)一詞多義類:負:依仗(負其強) 承擔(dān),使承擔(dān)(寧許以負秦曲) 背著(肉袒負荊) 辜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背棄(負約不償城)弓I: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fā)) 拉(欲引相如去) 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掉轉(zhuǎn)(引車避匿)幸:僥幸(則幸得脫矣) 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寵幸(幸于趙王)小結(jié):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結(jié)合上下文內(nèi)容加以引申。(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名詞活用如動詞。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刃:殺(左右欲刃相如)舍:安置

24、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形容詞、動詞的活用。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歸:送回(畢禮而歸之)破:把弄破(恐其破璧)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層次結(jié)構(gòu)】課文內(nèi)容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廉藺其人。此部分第1層(第1自然段)寫廉頗功大威勇,第2層(第2自然段)寫藺相如本宦者令舍人。這部分是先交待廉藺兩人身份,為后文寫廉頗恃功鄙視藺相如導(dǎo)致將相交惡-和歡做鋪墊。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完璧歸趙。此部分第1層(第35自然段):相如出使。寫相如受重任,且非其莫屬,長于謀略,勇于任事。第2層(第69自然段):完璧歸趙。寫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實現(xiàn)諾言。第

25、3層(第1013自然段):全勝而歸。寫相如不怕犧牲,維護國家尊嚴,立功為上大夫。這部分通過"完璧歸趙"之事(相如第一件事),描寫相如在特定的形勢下和環(huán)境中的言行,表現(xiàn)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膽識。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澠池會。此部分第1層(第14自然段):相如從趙王會澠池。寫廉藺皆為趙國棟梁,廉頗有政治頭腦。第2層(第1516自然段):澠池會。寫相如機智勇敢,維護國家主權(quán)尊嚴。這部分通過寫"澠池會"之事(相如第二件事),描寫相如在特定的形勢下和環(huán)境中的言行,表現(xiàn)他智勇無畏忠誠愛國的英雄精神。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將相和。此部分第1層(第17自然段

26、):相如拜上卿。寫相如地位在廉頗之上是引發(fā)二人關(guān)系事情之由。第2層(第18自然段):相如退讓。寫廉頗鄙視相如而相如退讓,照應(yīng)文章開頭的交待,而二人交惡為后文歡和做鋪墊。第3層(第19自然段):相如言明大義。寫相如借勸其舍人而言明大義,是顧全大局"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計私怨的高貴品質(zhì),此事亦照應(yīng)相如前二事,其形象更光輝照人。第4層(第20自然段):負荊請罪。寫廉頗知過勇改,坦誠可敬,亦襯相如境界高尚。第5層(第21自然段):將相和。這部分寫相如面對羞辱而明大義境界高尚而將相和(相如第三件事),也贊美廉頗知過勇改。【文章主旨】通過描述"完璧歸趙",&quo

27、t;澠池會","將相和"三件事,刻畫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頌揚了他智勇無畏維護國家主權(quán)尊嚴的愛國精神和顧全大局不計私怨的高貴品質(zhì);同時也贊楊了廉頗勇于改過的可貴精神。【疑難解析】1 、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廉藺交歡,這三件事充滿了矛盾沖突,能說說每件事各圍繞什么矛盾展開的嗎?明確:“完璧歸趙”寫的是詐璧與存璧的斗爭;“澠池相會”寫的是辱趙與尊趙的斗爭;“廉藺交歡”寫的是私怨與國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開情節(jié),刻畫人物,而所有這些矛盾又都掛在對秦斗爭這條主線上。學(xué)習(xí)這篇課文要始終抓住這個重點。完璧歸趙詐璧與存璧的斗爭澠池相會辱趙與尊趙的矛盾廉藺

28、交歡私怨與國事的矛盾2 、文章是在矛盾的發(fā)展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全文貫串了怎樣的矛盾?明確:全文貫串了互相交織的兩種矛盾:一種是趙國與秦國的矛盾,一種是廉頗與藺相如的矛盾一開始,秦恃強訛詐,趙國處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銳。廉藺二人一切為了自己的國家,彼此間并無私人恩怨。而后,隨著趙秦間的矛盾幾經(jīng)緩和、緊張、緩和,藺相如地位的不斷上升,廉頗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緊張。藺的退讓忍辱感動了廉頗,二人終于成了刎頸之交,矛盾消除,共同為國效勞,趙、秦間的矛盾也趨隱伏。3 、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明確: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

29、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成求璧,趙國君臣深感“矛”或“勿予”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⒗侵匾壮乔箬?,城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4 、藺相如出使秦國連寫后,與秦國繞著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由此可見藺相如怎樣的思想性格?明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yīng)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了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后,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接見,美人相伴,狂呼萬歲,君臣上下,沒有一點迎見外臣的禮貌和城意

30、,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玉,然后,對比趙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責(zé)秦王無理無償,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辭謝”割城。第二個回合,歸璧于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于是相如采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第三個回合,延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歷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徹底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fēng),捍

31、衛(wèi)了趙國的尊嚴。5 、“澠池之會”在記載會場情況時,分別怎樣描寫秦趙御史的/表現(xiàn)了雙方怎樣的心態(tài)智謀?明確:記載會場情況時,秦御史“前書曰”而趙御史卻是藺相如“顧召”而書的,只待趙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書一筆,借以羞辱趙國,而當(dāng)藺相如反擊成功,需要記載時,卻“顧召”趙御史?!邦櫿佟奔椿仡^招呼??梢姡w王君臣在秦國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一籌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該記載時,趙御史尚在云里霧中,須待相如回頭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顧召”也同“前書”構(gòu)成了三層對比:一是秦趙雙方對此,秦蓄謀已久,奸詐陰險,趙呆若木雞,不知所措;二是藺相如與趙君臣對比,趙君臣手足無措,怯懦無能,藺相如有膽有識,智勇

32、拔俗;三是藺相如與秦君臣對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藺相如有理有節(jié),士可殺不可辱。6 、“澠池之會”在記載秦趙君王會見,以樂助興的內(nèi)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樣的不同?明確:在在記載內(nèi)容上,秦御史著一“會”字,藺相如則用一“為(we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為;秦國君臣依靠其強力威壓,逼迫趙王就范,置趙王于優(yōu)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趙王幾近優(yōu)伶,顔面丟盡!“為”者,替也,給也,非為威逼,主動請擊也,非為人請,自愿為之也。藺相如挽狂瀾于既倒,反令秦王擊缶,缶乃市井盛酒漿之容器,其為樂器則為劣等,秦王無奈,擊缶助興,無地自容!兩個動詞,意蘊豐富,一個是鼓瑟,一個是擊缶;一個是被逼無奈,一個是死皮賴臉要獻

33、丑,秦國君臣滿盤皆輸!7 、藺相如的“五步之內(nèi),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么含義?明確: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nèi),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無須宏論,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zhì);一、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大智大勇,敢說敢為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于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8 、“秦王求璧”和“繆賢薦賢”一節(jié)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上有何作用?明確: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趙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為引出藺相如張本。秦

34、國愿“以城求璧”;趙君臣緊急商議,一,“計未定”,二,“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氣氛極為緊張。在趙猶豫不定、進退維谷的情勢下,引出繆賢的薦藺相如。從繆賢的引薦,見相如之機智。這是相如出場之前的側(cè)面描寫。繆賢的“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一句話,也可作為下文的綱。9 、“決策入秦”這一段中哪幾句是講出使秦國的決策?明確:(議后可集體朗讀)“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秦以城負秦曲”;“城入趙歸趙”。歸納:相如決策,解決了趙君臣不能解決的問題,見其智;愿當(dāng)重任,奉璧入切,見其勇。這是一見其智。10 、索十五城本來是秦“為嬉”的本意,作者為什么寫待簡略?明確:(1)秦王受驚,余悸未消,戰(zhàn)局已亂;(2)

35、“左右皆靡”,前車可鑒,群臣何敢妄為?也就不必多費筆墨。歸納:澠池會上,相如面對群秦,以寡勝眾,以賓奪主,由變動變?yōu)橹鲃?,處處見膽,句句見智,作者把人寫活了?1 、作品是用哪些表達手段,從哪些不同側(cè)面來表現(xiàn)相如的思想性格的?明確:(1)繆賢薦賢,從側(cè)面顯示相如的機智;(2)秦王求璧,先寫趙國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襯下文相如一言以決的膽識;(3)廷斥秦王,秦王設(shè)九賓禮儀的隆重召見,側(cè)面烘托相如臨危不懼,從容應(yīng)對的機智和勇敢;(4)澠池會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顧,為的是維護國家的尊嚴;(5)廉藺交歡中,相如處處忍讓,顯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忍讓為國的高貴品質(zhì)。12 、課文以相如為主,是怎樣寫廉頗的

36、?從中表現(xiàn)了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明確:全文在寫相如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頗,同樣提出了他在趙國的地位,表現(xiàn)了他的性特征。第一,開頭就說他“以勇氣聞于諸侯”。強調(diào)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寫他負荊請罪,固然是受藺相如愛國精神的感動,也是他自己對祖國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過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紹廉頗是“趙之良將也”,一旦國家形勢緊張,趙王立即“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突出表明了廉頗既舉足輕重之勢,又不同于常人。澠池相會一段,對廉頗的描寫更為明顯,正是他的“盛設(shè)兵以待”,秦才不敢動的。第三,作品還寫了他的智謀,如第二段,是“廉頗藺相如計”、敦促才成行的。后來又是他建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

37、望”,也正是他給了相如以強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極為爽朗,開始居功自傲,后來又負荊請罪?!局攸c點撥】1 、歸納人物思想性格點撥本文通過這“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型事情,在尖銳的矛盾之中突出刻畫廉頗、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歸趙”中,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智勇雙方,在“澠池之會”中,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英勇果敢,這兩事情主要表現(xiàn)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負荊請罪”中,表現(xiàn)出藺相如顧全大局,寬厚待人。廉頗的性格主要在負荊請罪”中得以體現(xiàn),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錯。2 、本文刻畫人物形象技法。點撥(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2) 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

38、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并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jié)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yīng)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期秦王,幾被處死,情節(jié)緊張,秦王終于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和好,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3) 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jié)刻畫人物。(4) 以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在三個事情的描述中,大段對話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節(jié)干脆由對話來表達,許多對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們?nèi)缏勂渎暎缫娖淙?,先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陳詞,有時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松警惕;有時直言斥責(zé),有

39、理有據(jù),雄辯折人;有時堅決表態(tài),分析利害,暗示對方;有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傊~鋒犀利,剛?cè)峒媸州p重恰當(dāng),充分表現(xiàn)了他是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智有勇,長于辭令的外交家。再說廉頗,在將相交歡事件中,他先前說的這一番話,表現(xiàn)了他自高自大和心胸狹窄,非常符合武將廉頗的性格特點,后來寫他知過改過,負荊請罪時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語言不多,坦誠直率,可敬可愛。3 、學(xué)習(xí)文章謀篇布局的特點。思考:作者對于所選材是怎樣精心剪裁,使文章主次分明,詳略得當(dāng)?shù)?點撥作者緊緊圍繞主旨,從廉藺二人一生紛繁的材料中,從不同的側(cè)面選取了既分別突出兩人功績又與兩人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三件事,這些材料分別采

40、取明寫、暗寫、詳寫、略寫的方法。明寫者詳,暗寫者略?!倦y點探究】1 、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fù)。試據(jù)文章布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yè)是密不可分的。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zhàn)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這2 、相如奉璧使秦一節(jié)是按怎樣的

41、層次來敘述的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分析:在獻璧后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布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3 、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斗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dǎo)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4 、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蓖鯁枺骸焙我灾?/p>

42、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眀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a于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分析:b的寫法不好,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dāng)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nèi)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fù)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閼與下?!狈治觯哼@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

43、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cè)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jié),在軍事上產(chǎn)生了積極的結(jié)果?!緦懽魈攸c】(1)記敘手法高妙:選擇典型事件反映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性格。如"三件事",表現(xiàn)了相如其人。(2)寫人手法出色:通過描寫在特定的形勢下和環(huán)境中,既在矛盾沖突中的言行,刻畫人物形象如"予璧""不予",見相如見識超人"強秦""弱趙",見相如卓有膽識。"奪璧""保璧",見相如智能無畏。"殺藺""不殺",見相如英雄精神。"忍

44、廉""不忍",見相如顧全大局。融會貫通一、秋水(節(jié)選)【字詞天地】1 、重要實詞百川:眾多。涇流:直流的水波。涇:同“徑”,直。兩涘:兩岸。旋:掉轉(zhuǎn)。面目:偏義復(fù)詞,指面部。野語:俗語。聞道百:聽說的道理很多。聞少仲尼之聞:聽說子之難窮:窮盡大方之家:指修養(yǎng)很高,明白道理的人。2、活用詞語百川灌河古:黃河今:河流古今異義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話題于是焉古:在這時今:連詞,表結(jié)果不辯牛馬。同“辨”,分辨通假字涇流之大,同“徑”,直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作名詞,美景活用詞語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作動詞,輕視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3

45、、特殊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應(yīng)該是“莫若己”。屬于賓語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一類型。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見,被。狀語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4 、成語 望洋向若而嘆曰望洋興嘆: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貽笑大方: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nèi)行人笑話。整體感知】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

46、免貽笑大方。【層次結(jié)構(gòu)】一層: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層: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疽呻y解析】1、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2 、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明確:對于接納眾流、浩瀚無垠的大海來說,黃河與之相較,又實在是太渺小了。當(dāng)河伯懷著洋洋自得的心情向東而行,到達北海,“東面而視”時,滿眼所觸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和“不辯牛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還有自知之明,頓覺自己的見識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會望洋興嘆。3 、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47、明確: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 、河伯在感嘆自己的渺小時,為什么又要說到孔子和伯夷呢?明確:河伯在慨嘆宇宙的無限并進而聯(lián)想到學(xué)海的無涯。正像莊子所謂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5 、在河伯的感嘆中體會河伯這一個形象。明確: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48、。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本文中河伯這個形象還是非??蓯鄣摹:硬婚_始見到黃河直流的水波這樣大,他就開始飄飄然,認為天下間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當(dāng)他見到大海后,他認識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轉(zhuǎn)臉,對海神做自我批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這種很快認識自己錯誤,勇于做自我批評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要想到,畢竟他是一條大河的神仙啊。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繼而進一步論述,在社會上,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shù)。我曾經(jīng)聽說過,有人小看孔子的見聞,輕視伯夷的大義,開始我不相信,現(xiàn)在看到自己是這樣的,那么社會上肯定存在的。6 、

49、本文通過河伯經(jīng)歷的一件事,這個寓言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答:個人的知識見解是有限的,如果驕傲自滿,難免會貽笑大方?!緦懽魈攸c】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xiàn)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xué)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nèi)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救男〗Y(jié)】這篇文章以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一個的見識有限,只有經(jīng)過比較,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講

50、地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xué)習(xí),也使我們初步了解了莊子散文的一些藝術(shù)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二、非攻(節(jié)選)【疑難解讀】2、墨子是如何勸說公輸盤的呢?明確:墨子見公輸盤,并沒有直接勸阻,而是先設(shè)下圈套,請求公輸盤替他殺人,借此激怒公輸盤,引出公輸盤冠冕堂皇的理由“吾義固不殺人”。接著,墨子就抓住公輸盤這句話大做文章?!八魏巫镏小币痪?,輕描淡寫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將幫助楚國攻打宋國的公輸盤置于理虧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謂智'”不可謂仁”不可謂忠”不可謂強”不可謂知類”,從各個方面批判了公輸盤的行為讓公輸盤有口難辯。“義不殺少而殺眾”一句

51、,揭示出公輸盤所標(biāo)榜的“義”的欺騙性。3、公輸盤面對墨子的逼問,無話可說,把責(zé)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勸阻楚王的呢?明確:墨子采取了和對付公輸盤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讓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個假設(shè),以富人盜竊窮人為喻,問楚王“此為伺若人”,使楚王承認并說出此人“必為有竊疾矣”。既然承認這種人“有竊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國而攻伐貧窮之宋,正“與此同類”。在墨子強有力的論據(jù)面前,楚王理屈詞窮,不得不諾諾稱是。4、墨于是如何對待公輸盤與楚王相互推諉、敷衍塞責(zé)的呢?明確:墨子明白僅靠道義是無法真正戰(zhàn)勝強大而頑固的敵人的。墨子與公輸盤演練攻守戰(zhàn)術(shù),公輸盤九攻,墨子九距,公輸盤

52、攻械盡,子墨子守有余,公輸盤起東心,子墨子預(yù)守備?!半m殺臣,不能絕也”,鎮(zhèn)定沉著的子墨子撲滅了楚王與公輸盤的囂張氣焰,迫使他們放棄攻打宋國的打算。5 、墨子的勸說技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明確:說理巧妙,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根據(jù)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輸盤,五個“不可謂”,義正辭嚴;婉勸楚王,三次夸飾楚國,在取悅對方的同時置對方于理虧的境地。(2)邏輯性強。主要表現(xiàn)在勸阻楚王時,巧用類比,對比,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懈可擊。(3)先發(fā)制人,保持主動。在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擊,化被動為主動,從容鎮(zhèn)定,胸有成竹,機智善辯。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輸盤的“義”,楚王的

53、“竊疾”均成了墨子制敵的法寶,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輸盤與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無奈和苦澀呀語言富于表現(xiàn)力他一連用五個“不可謂”,重重否定,極有氣勢,使公輸盤無從辯駁:他一連用三個對比,并采用夸飾的手法,極言楚國之幅員遼闊,物產(chǎn)豐富,宋國之面積狹小、物產(chǎn)貧乏,感染力很強,既滿足了楚王的虛榮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國是無意義乃至愚蠢的舉動。而揭露公輸盤的殺機并最后打消楚國的攻宋企圖的這一段話,長短句交錯,語氣時緩時急,既從容又有威懾力,充分顯示了墨于勇敢無畏、鎮(zhèn)定自若的特點。6 、文中列舉了哪些行為?明確:一、是“入人園圃,竊其桃李”二、是“攘人犬豕雞豚”三、是“入人欄廄,取人馬?!彼摹⑹恰?/p>

54、殺不辜人”五、是“攻國”7 、墨子與公輸盤,楚王的這場斗爭給予我們什么樣的啟示?明確: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zhàn),要敢于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fēng)掃地,另三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準(zhǔn)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被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證明;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國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強權(quán)肆虐橫行的國際環(huán)境下;我們只有壯大實力,才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全文小結(jié)】公輸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xiàn)了墨子為實現(xiàn)自己的“非攻”主張所進行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與楚王釣阱儉、狡詐,從而說明了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jié)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

55、收斂野心。文章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說理充分,語言生動,是墨子的代表作。非攻,就是譴責(zé)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也就是反對侵略戰(zhàn)爭,這是墨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戰(zhàn),對于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zhàn)作者是贊成的。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那就是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并深入指出如果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zhàn)進行贊譽,那就是不知義與不義之別。第四專題檢測第I卷(共45分)一. (18分,每小題3分)1. 下列各組詞語中注音不正確的一組是A. 燕(yQn)王園圃(卩匚)契(q1)丹盛(cheng)以錦囊B. 遽(jU)止駑(nu)劣勖(xU)勉饗(xidng)士卒C. 鯫(zOu)生刎(w

56、Gn)頸目眥(zi)數(shù)(shU)目項王D. 玉玦(jue)刀俎(zb)車騎(ji)夜縋(zhui)而出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A. 仇讎逸豫饗士卒弘茲九得B. 犒勞嗔目播其惠肉袒負荊C. 交戟披維貳于楚勞神苦思D. 督過桮杓好美姬一鑊之味3. 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不相同的一組是A. 臣聞求木之長者博聞強志B. 春華秋實葉徒相似,其實不同C.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D. 塞源而欲流長也源不深而望流之遠4. 下列加點的“其”,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 而法其所以為法B.向其先表之時C.此其所以敗也D.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組是A.原莊宗

57、之所以得天下抑本其成敗之跡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家祭無忘告乃翁C.請其矢,盛以錦囊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D.梁,吾仇也及仇讎已滅6. 選出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A. 沛公安在?B.大王來何操?C.籍何以至此?D.吾屬今為之虜矣!二、(27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文,回答710題。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骸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軍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迸婀唬骸爸Z?!庇谑琼棽畯?fù)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表椡踉S諾。7. 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 張良出,要項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