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_第1頁
《五代史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_第2頁
《五代史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_第3頁
《五代史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_第4頁
《五代史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五代史伶官傳序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原文】嗚呼 !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 燕王,吾所立; 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

2、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 曰: “滿招損, 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作伶官傳?!咀⑨尅?、伶(l ing)官:宮廷中的樂官和授有官職的演戲藝人。2、原:推究,考查。莊宗:即后唐莊宗李存勖,李克用長子,繼父為晉王,又于后梁龍德三年(923) 稱帝, 國號唐。 同年滅后梁。同光四年 (926) ,在兵變中被殺,在位僅三年。3、晉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長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鎮(zhèn)壓黃巢起

3、義有功,后封晉王。4、矢:箭。梁:后梁太祖朱溫,原是黃巢部將,叛變歸唐,后封為梁王。5、燕王:指盧龍節(jié)度使劉仁恭。其子劉守光,后被朱溫封為燕王。此處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tǒng)說法6、契丹:宋時北方的一個部族。7、與:賜給。其:語氣副詞,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8、 廟: 指宗廟, 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處專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廟”。9、 從事: 原指州郡長官的僚屬,這里泛指一般幕僚隨從。少牢:用一豬一羊祭祀。10、納之:把箭放好。11、系:捆綁。組:繩索。12、函:木匣。此處用作動詞,盛以木匣。13、先王:指晉王李克用。14、仇儺(ch o u):仇敵。15、一夫:指莊宗同光四年(926

4、) 發(fā)動貝州兵變的軍士皇甫暉。16、誓天斷發(fā):截發(fā)置地,向天發(fā)誓。17、豈:難道。歟(y u):表疑問的語氣助詞。18、 抑: 表轉(zhuǎn)折的連詞,相當(dāng)于“或者”、 “還是”。 本: 考究。跡:事跡,道理。19、 書: 尚書 。20、逸(y 1 )豫:安逸舒適。忘:亡的通假。21、舉:全、所有。22、忽微:形容細小之事。忽是寸的十萬分之一,微是寸的百萬分之一。23、溺:溺愛,對人或事物愛好過分。24、也哉:語氣詞連用,表示反詰語氣。相關(guān)試題及答案17.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2 分 )(1) 函梁君臣之首()(2) 君臣相顧 ()18. 下列各組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 分 )A.盛

5、衰之理B。以三矢賜莊宗世言晉王之將終也而皆背晉以歸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D.與其所以失之者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契丹與吾約為兄弟19.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 分 )(1)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2)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 本文是一篇史論文,采用. 的論證方法有;(2 分 )21.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點,請就某個語言特點作賞析。(4 分 )參考答案17 .(2 分 )(1) 用匣子裝:(2) 看,視18 .(2 分 )D19 .(2分)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決定),難道 就沒有人事的原因!(2分)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累積起來的,人的才智和勇氣往往被

6、他溺愛的事物困擾。20 .(2 分 )例證引證正反對比論證21 .(4 分 )見教參第257頁。 有關(guān)本文的語言特點,值得關(guān)注的點很多,如:感嘆句、反問句; 對比句、對偶句:; 整句、散句; 長句、短句等,對“點”的選擇不限制,可小可大可合可分,關(guān)鍵看是否能說得明白。22 答題的結(jié)構(gòu); 特點+舉例+效果、作用分析。分數(shù)各1 分,語言表達 1分 ),二1、談?wù)劚疚牡闹行恼擖c和有關(guān)警句對我們有什么啟迪作用。答:本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 ! ”意為國家的興衰、事業(yè)的咸少,主要取決于人事。作者引尚書之語與史實相對照,將人的作為和國運盛衰之間的關(guān)系歸結(jié)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

7、身”,這是對中心論點的精辟闡釋,末尾進一步將這番道理推而廣之:“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 從伶人說開去,從更廣的范圍給人以啟示。當(dāng)今知識經(jīng)濟時代,社會飛速發(fā)展,無論國家或個人,要想獲得發(fā)展和成功,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常常以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斷地努力拼搏,居安思危,不驕不躁,謙虛謹慎。2、試以本文第二段為例,說明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論證的。答:第二段寫莊宗李存勖興衰成敗的史實,在寫法上欲抑先揚,先極力贊揚成功前的發(fā)奮、成功時意氣的雄壯,接著寫失敗時形勢的衰弱,通過盛與衰、興與亡、得與失、成與敗的強烈對比,突出莊宗歷史悲劇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歟”的結(jié)論格外令人信服、發(fā)人深

8、省。3、識別文中所運用的理論論據(jù)和事實論據(jù),并說明其作用。答: 第二自然段概述莊宗李存勖興衰成敗的歷史事實是事實論據(jù),用典型事例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所以前兩段構(gòu)成了歸納論證。第三自然段引用的尚書中冀滿招損,謙得益力的名句是理淪論據(jù),為論證提供了大前提,有力地推出了“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園于所溺”的推論。三: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答案:原:推究,推本求源。2、亨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答案:與:給。矢:箭。其:語氣副詞,表示期望、命令的。乃 父:你的父親3、方其系燕父子以組答案:方:當(dāng)時。系:捆綁。4、函梁君臣之首答案:函:木

9、匣,這里意為用木匣裝盛,名詞用作動詞。5、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答案:仇讎:仇敵。6、抑本真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答案:抑:或,還。本:椎究本源。自:由于。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答案:憂勞:憂患勤勞。逸豫:逍遙游樂,不能居安思危。8、故方其盛也,學(xué)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答案:舉:全,盡。9、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因子所溺答案:所溺:沉溺迷愛的人或事物。四: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粱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豈得之難而

10、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1)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答: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國家的興衰,事業(yè)的成敗,主要取決于人事。(2) 概括這段的論據(jù)。答:這段用的是歷史事實論據(jù):前半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歷史事實 ; 后半是國家衰亡、事業(yè)失敗的歷史事實。(3) 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現(xiàn)中心論點?答:作者主要是通過對比的方法來體現(xiàn)并突出中心論點的。主要是歷史事實的興與衰、成與敗的對比,結(jié)論就在事實的鮮明對比、之中 ; 其次是通過“得之難而失之易”與“成敗之逆跡皆自于人”兩種觀點的對比,孰是孰非,“成敗之跡”已和盤托出。(2)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

11、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問: (1) 最能體現(xiàn)這段文字主要觀點的是哪兩句?答:最能體現(xiàn)這段文字中心觀點的兩句話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3) 這里運用了哪兩種論據(jù)?答:這里所運用的兩種論據(jù)是:理論論據(jù)和歷史事實論據(jù)。(4) 作者用什么方法來突出中心論點?請略加說明。答: 作者用演繹論證法證明中心論點。引用 尚書 中“滿招損,謙得益”的名句作為大前提,“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是結(jié)論,中間省略了小前提,即第二段的事例。然后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為大前提,以“故方其盛也為天下笑”句為小前提,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圖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的結(jié)論,即后唐莊宗是因驕傲、逸豫、寵幸伶人而亡國的道理。【譯文】唉 ! 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

13、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當(dāng)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jīng)完成,他那神情氣概,是多么威風(fēng)! 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安定,一人在夜里發(fā)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yīng),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哪里去好 ; 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 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睉n勞可

14、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dāng)他興盛時, 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 到他衰敗時,數(shù)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jié)果陷于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jié)果嗎?于是作伶官傳。賞析: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歐陽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后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借以告誡當(dāng)時北宋王朝執(zhí)政者要

15、吸取歷史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于人事。然后便從“人事”下筆,敘述莊宗由盛轉(zhuǎn)衰、驟興驟亡的過程,以史實具體論證主旨。具體寫法上,采用先抑后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后對照,強烈感人,最后再輔以尚書古訓(xùn),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夾敘夾議,史論結(jié)合,筆帶感慨,語調(diào)頓挫多姿,感染力很強,成為歷來傳誦的佳作。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以敘史為主。作者于開篇之首即開宗明義,用一兼帶感嘆語氣的反詰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可謂立論鮮明,

16、催人警醒,又具有論戰(zhàn)性,一反當(dāng)時流行的宿命論的歷史觀。前人曾評此句是“起勢橫空而來, 神氣甚遠”。文章接著寫道:“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北砻髯髡邔⒘信e莊宗得失天下的史例作為論據(jù),對上述論點加以論證。這一過渡句的運用,使論點與論據(jù)間銜接緊密自然,論點有總領(lǐng)全篇之功,而下面文字的出現(xiàn)又不致突兀。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并未贅述莊宗身世或伶官軼事,也未過多地列舉史例,而是從紛繁的史料中,僅選取了傳奇色彩較濃,頗具典型意義的莊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練的文字,沉摯充沛的感情,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縱橫捭闔的氣勢加以敘述。據(jù)說,晉王李克用與梁王朱溫結(jié)仇極深。燕王劉守光之父劉仁恭,曾被李克

17、用保薦為盧龍節(jié)度使。 契丹族首領(lǐng)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曾與李克用把臂定盟,結(jié)為兄弟,商定共同舉兵討梁。但劉仁恭與阿保機后皆叛晉歸梁,與晉成仇。李克用臨終時以三枝箭作為遺命,要其子李存勖為其復(fù)仇。李存勖兵精將勇,東征西討,于公元913 年攻破幽州,生俘劉氏父子,用繩捆索綁,解送太原,獻于晉王太廟。公元923 年,李存勖攻梁,梁兵敗,朱溫之子梁末帝朱友貞命部將殺死自己,李存勖攻入汴京,把朱友貞及其部將的頭裝入木匣,收藏在太廟里。李存勖還曾三次擊敗契丹,為父報了大仇。但他滅梁以后,驕傲自滿,寵信伶官,縱情聲色,使民怨沸騰,眾叛親離,在位僅三年就死于兵變之中。在敘述這段史事的過程中,作者采用先揚后抑的

18、手法,通過一盛一衰的對比,一褒一貶的抒情,給人以強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讀者心靈的震顫,增強了論點的說服力,正如前人說:“敘唐莊宗處,倏而英俊,倏而衰颯。憑吊欷It雖尺幅短章,有縈回?zé)o盡之意?!弊髡哂跀⑹轮?,又以兩個反詰句回扣主題“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至此,對比論證初步告一段落。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作者由敘事轉(zhuǎn)入論理,論證步步深入,立意層層遞進。從“書曰:滿招損,謙得益”自然引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的論點。為增強這一論點的說服力,作者又將莊宗得失天下之事濃縮為一段簡潔對偶的文字,反證此論,再次通過一盛一衰的強烈對比,與篇首的立論形成前后照應(yīng),首尾

19、呼應(yīng)之勢,使此文的中心論點更加鮮明突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胸臆仍未盡抒,又進一步推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樣一個論點,令讀者的認識隨著作者的筆觸進一步深化,以歷史的教訓(xùn)中受到更加深刻的啟迪?!皯n勞”、“逸豫”、“忽微”、“所溺”皆為人事, 因此, 上述兩個論點,既是中心論點的深化,又是其具體化。作者于全文論證的高潮處驀然收筆,可謂言已盡而意未絕,令讀者有余音繞梁之感“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 作 伶官傳。 ”此處以點睛之筆, 闡明了作者寫作伶官傳,“善善惡惡”的目的并非就史論史, 而是具有廣泛而現(xiàn)實的醒世意義。此文寫作特點除如上所述的構(gòu)思精巧,結(jié)構(gòu)嚴謹,論證透辟,層層遞進外,文中語言的運用亦頗具特色。首先是感嘆詞句的多次運用,使文章一唱三嘆。如開篇之首,作者即發(fā)“嗚呼”之慨嘆,此種開篇法在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