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法學英語翻譯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0/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1.gif)
![高級法學英語翻譯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0/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2.gif)
![高級法學英語翻譯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0/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3.gif)
![高級法學英語翻譯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0/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4.gif)
![高級法學英語翻譯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30/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395b076f-dae7-440d-b490-1d0350f6bb06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級法學英語 僅供參考第一單元在法學家的眼中,合同只是包含雙方當事人意思一致的條款。合同經常被用于達成許諾的表示,法律會予以執(zhí)行或至少會以某種方式加以確認。英國法將合同定義為隨著要約和承諾出現的一種協(xié)議。一方當事人做出要約,另一方當事人接受要約。當這些發(fā)生的時候(提供其他必要的因素,即約因和訂立合同的意向存在),合同也就形成了。 在對合同定義的探討中一些法學家認為承諾或者協(xié)議都不能完整的描述合同的定義。法學家們聲稱美國合同法重述忽略了契約的本質,即等價交換是合同的本質。沒有跡象表明合同應該是雙方的事務,一方承諾為某些事情,另一方承諾給予相應的報酬。因此說合同是一個承諾就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在承諾
2、成為一個合同之前,通常有一些行為或承諾是為了其他承諾做出的。甚至說,合同是由沒有跡象表明它們是作為對其他承諾回報的一系列承諾構成的。但是如果認為所有的合同都是一方提供商品,一方給予對等的價值交換的真誠契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每一個承諾都是一種協(xié)議,由多個承諾構成的每個人的對價也是一種協(xié)議。協(xié)議意味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對同樣的事情上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它可能會產生法律義務,也可能不會產生法律義務,在這個層面上,并不是所有的協(xié)議在法律上都是可執(zhí)行的。 這些學者還是對這些定義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依據合同承諾或契約所作解釋的先決條件是當事人業(yè)已達成協(xié)議或承諾之后構成了合同關系。事實上,情況并非總是如
3、此。人們有時候進行交易并不是基于先前的承諾或協(xié)議。典型例子就是同時發(fā)生的買賣交易。在商場里買東西然后為所買物品支付相應對價。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合法的合同,但是卻被人看作是由協(xié)議或承諾產生的合同。在這種情況下堅持認為在交換金錢和物品前要有先協(xié)議或一系列承諾存在意味著雙方當事人有時間受法律約束去履行他們的承諾或協(xié)議。但情況不一定就是這樣。還必須認識到這也可能是很好的主張,即就法律意圖而言,在買賣進行之前就有隱含的協(xié)議存在。 承諾和協(xié)議無疑接近于合同概念的中心,但是至少有兩種其他的想法也很接近中心。一種觀點是誘導他人依賴于他,并促使其改變立場的人,不應該讓人失望。另一種觀點是幫他人的忙,致使其獲得利
4、益的人,一般都應該為其所造成的困境而獲得賠償。合同義務經常被強加到一些對誰都沒有承諾或同意承擔責任的人身上。為了使結果與傳統(tǒng)上對合同的定義相協(xié)調,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依賴于隱含的協(xié)議或承諾,另一種是責任被強加的并不屬于真正的合同,但實質上卻是一種不同類型的法律責任,比如說,侵權行為責任。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1973年柏林農場訴美國棉花運輸聯(lián)盟案中得出合同的定義。那一年美國農場棉花的價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原因有:中國的大量需求,棉花種植地區(qū)多雨的天氣,因大雨而推遲種植以及美元的貶值。當年在棉花的種植前,棉花種植者就會與棉花購買者先訂立期貨交易合同,在不保證棉花的質量和重量的前提下等到棉花收獲
5、時每磅以固定的價格賣給棉花的需求者。然后農場會利用這個合同負擔培育棉花。 在1973年初,棉花種植者以每磅30美分與同時期棉花市場差不多的價格制定了合同。但是等到棉花成熟將要運輸的時候,市場價格增至每磅80美分。許多人都拒絕去履行以較低價格制定的期貨交易合同,最終導致在產棉帶出現了大量的訴訟案件。不僅大量農民敗訴,同時也引起了關注。 法律到底會履行什么樣的承諾?有什么補救措施可以使失望的棉花購買者對農民實施強制執(zhí)行承諾?這個案件揭露了法院在履行承諾時做出的三個基本假設。一個是“法律主要關注的是為了糾正允諾人違約的行為而對受允諾人所給予的司法救濟,而不是強制承諾人履約而實施的處罰?!钡诙€是司法
6、救濟認為遭受侵害的受允諾人可以通過嘗試著把自己放在一個承諾已經履行的位置上來保護自己的期望。第三個假設是司法救濟合適的形式是置換,法院判令可以要求立約人賠償遭受侵害的受允諾人損失,而不是以命令的形式要求他按約履行承諾。 經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合同可能會被定義為協(xié)議、承諾,它所產生的是法律義務而非道德義務,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法律或祖先做一些行為;他們的意圖是創(chuàng)設法律關系,而不僅僅交換彼此的承諾,或者承諾給予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考慮任何利益的協(xié)議或承諾契約交易協(xié)議的除外。雖然交易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他們卻不是真正的合同。某項以契約形式的成功交易源于其本身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特許交易特征,
7、而不是合同法的操作。 中國的合同法強調的是合同的功能,指出合同所要表現的形式是確立、改變或終止合同雙方或多方的民事關系。合法確立的合同應該受法律保護。根據這個定義可以得出合同有三個特征:(1)合同的訂立是雙方當事人所為的合法行為。至少應該有兩個當事人應該參與并表達他們的真實意圖。否則合同就不能確立。(2)訂立合同的目的是達成某種法律后果,包括確定、改變或終止雙方當事人的民事關系。(3)訂立合同是合法行為而不是非法行為。非法確立的合同是無效的。在大陸法系國家,例如德國,BGB(德國民法典)利用了法律行為的抽象概念,將合同看做是包含合同雙方和其他人為某種合法行為的意圖的一種法律行為。這個意圖被看作
8、是訂立合同的必備要素,因此,如果雙方當事人不能證明是雙方意圖的話就不能訂立合同。在法國民法典中,使用的是比法律行為更為具體的合意的概念。合意意味著雙方當事人真誠的意思表示。在不能證明是雙方合意的情況下合同關系是不能成立的。第二單元國際離婚訴訟的管轄權和程序1 在美國管轄離婚程序審判權是基于住宅或住所。在州法院,即使它沒有被申請人的屬人管轄權,但只要一個離婚案原告在當地有住所就可能會進入單方離婚判決。然而,在關于離婚撫養(yǎng)和夫妻財產分割方面,法院必須有對雙方的屬人管轄權。州法律授權離婚和財產案件以對物管轄權。2 在可分割性離婚原則下, 基于原告在法院所在國的住所或居所而產生的單方離婚判決在每個州具
9、有充分信任(效力),而法庭有關夫妻財產權利的判決則不具有效力,除非論壇法院對雙方當事人都有屬人管轄權。基于相同的考量,美國法院給予許多外國單方離婚訴訟以禮讓,但不承認和執(zhí)行判決的財產方面的事項,除非法院已經具有完全的屬人管轄權。A獲得管轄權3 法院有幾種方法可以獲取對于雙方的屬人管轄權。通過向法院起訴,原告主張了該法院的屬人管轄權。該法院可以基于被告在本州的住所獲得屬人管轄權。為了行使管轄權,法院可以在一方不在本州經常居住這一背景下大量分析解釋哪里為住所地。法庭還可以基于被告出現在訴訟程序的事實或者其在答辯狀中沒有提出管轄權異議而獲得應訴管轄權。4 更具爭議的是,當被告在法院地國被親自送達傳票
10、,州法院便可以對被告行使屬人管轄權?!敖佑|管轄權”的典型案例是“伯納姆訴加利福尼亞高等法院案”,該法院支持在孩子撫養(yǎng)權案件中僅基于被告出現在該州的事實而對被告行使屬人管轄權。在依此判例賦予法院屬人管轄權之前,律師應該意識到外國司法機關可能拒絕執(zhí)行這種判決,因為美國以外的國家普遍不承認“接觸的管轄權”。B文書送達5 姑且不說管轄權問題,即使是在單方的離婚訴訟中,正當程序也要求被告必須被告知訴訟的機會。同樣的規(guī)則適用于在國際案件。如果一個州法院對于被告擁有長臂管轄權,州法律可以授權在審判權之外將傳票直接送達。州法律將決定是否允許替代送達,但是這些方法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6 由于我們習慣把離婚訴訟當
11、作一種“反對訴訟程序”, 當被告不能被傳統(tǒng)技術手段送達時,州法律允許某些替代性的送達方式。在霍洛夫婦一案中, 當離婚的丈夫從紐約搬到沙特阿拉伯時,法庭批準通過電子郵件送達。在發(fā)現女方努力通過合理的國際送達程序和丈夫的雇主的方法以求實現送達時,盡管她失敗了,但法院認為這些方法在紐約州的規(guī)則下是行不通的。通過電子郵件送達是最好的為男方提供通知的送達方式。7 對身在國外的個人進行送達受州法律以及可引用的外國法和國際法條款的約束。美國已批準海牙送達公約,并認為該公約在效力所及的60多個州的民事訴訟送達程序上被強制適用包括婚姻家庭法。該公約要求每個締約國指定中央司法協(xié)助機關接受送達的請求文件。美國中央國
12、際司法協(xié)助的辦公室在司法部,司法協(xié)助請求則是由司法部的代表發(fā)出。8 條約內容會與州法律規(guī)定不一致,并且條約國不遵守送達的規(guī)定則送達是無效的,即使被告實際上已按照程序收到通知。然而,一方未能及時對送達方式提出反對意見可能被視為放棄反對意見。如果外國被告出現在美國境內,當送達符合有關州法律的話,他也可能被送達。還要注意送達公約不授予州法院在那些沒有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接觸原則下對被告行使屬人管轄權。9 美國與一些國家在泛美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IACAP)框架下有條約關系,這也提供了一種通過中央機構進行文書送達的機制。如果海牙送達公約或泛美公約不可用,將需要司法協(xié)助公函。域外文書送達的司法協(xié)助公函通常是
13、由律師起草和一名法官簽署。根據要送達的國家,公函必須經過身份驗證和翻譯,然后提交給國務卿通過外交途徑傳送。根據其他國家的法律,也可能通過當地法律顧問傳遞。需要注意的是,對駐外軍人的送達可能要通過軍事機關。C其他國家的離婚管轄權10 外國離婚案件的管轄權基于密切聯(lián)系因素,包括住宅或住所,在一些國家,還會考慮婚姻當事人的國籍。因此,在各種情況下,居住在美國的外國公民和在國外生活的美國公民可能會在國外進行離婚訴訟的辯護。在加拿大, 在訴訟開始之前如果夫妻一方在一州“經常居住”至少一年,聯(lián)邦離婚法案便授予州法院以管轄權。夫妻財產問題由州一級法律規(guī)定。在墨西哥,離婚管轄權是基于住所。在歐盟(EU),離婚
14、管轄權由“布魯塞爾IIA協(xié)議”規(guī)定,也稱為布魯塞爾重申協(xié)議或布魯塞爾修訂協(xié)議。它規(guī)定法院可以在離婚、合法分居或者確定婚姻效力訴訟中基于夫妻雙方的慣常居所、共同國籍或住所來行使管轄權。11 與美國的“可分割性離婚”原則不同,許多國家并不區(qū)分離婚或分居問題的管轄權和解決夫妻財產分割與孩子撫養(yǎng)權問題的管轄權。從美國法院的角度來看,財產要求雖然符合一些公民所在國的審判規(guī)則,但卻不是基于引起對被告的屬人管轄權的事實,這會因不符合正當程序的要求而不被認可和執(zhí)行。12 在不止一個歐盟國家可以行使離婚訴訟管轄權的情況下,布魯塞爾IIA協(xié)議基于“未決訴訟原則”規(guī)定了“先受理法院管轄權優(yōu)先”的原則。這條規(guī)則防止了
15、離婚訴訟管轄權沖突的問題,但它卻經常被批評為鼓勵法院爭搶管轄權。雖然布魯塞爾IIA協(xié)議并不適用于“婚姻財產或其他從屬的案件,”但歐洲法院習慣于在同一訴訟程序中處理財產問題。由于歐盟成員國法律對于財產和撫養(yǎng)權的規(guī)定有很大不同, 布魯塞爾IIA協(xié)議下的管轄權競爭對于審判結果有重大影響。因此,夫妻雙方和他們的律師傾向于在提起訴訟時采取策略并在法院管轄權方面占得主動。13 在歐盟內部,一些國家開始加強體系化合作,以協(xié)調在離婚和合法分居案件中選擇適用法律,并優(yōu)先適用夫妻分居之前的慣常居所地法律。這一體系應該有助于減少成員國的管轄權競賽,但是,一些重要的歐盟成員國如英國,已經退出了加強合作的協(xié)議。第三單元
16、Family Law and Child Development1 Family law is unique among American legal fields in making childrens interests paramount, as it does in the context of custody disputes between a childs legal parents. Under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standard that family law courts apply in adjudicating such d
17、isputes, the childs interests prevail over all else. By elevating childrens interests over other concerns, custody courts provide an unparalleled examination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how that development is affected by each childs placement in one or another caretaking environment.當兒童的法定父母因監(jiān)護權發(fā)
18、生糾紛時,在整個美國法律領域中,只有婚姻家庭法是優(yōu)先保護兒童利益的。在諸如此類的糾紛中,家事法院在審判時,均會遵循子女(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通過權衡兒童各方面的利益,家事法院制定了一套審查兒童未來發(fā)展及如何通過安置兒童的監(jiān)護環(huán)境影響該發(fā)展的規(guī)則。2 Courts assessing childrens best interests in order to resolve custody disputes take for granted that the ways in which children are brought up will shape the type of adults t
19、hey become. While custody courts care about childrens day-to-day happiness, they are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how childrens current experience will affect their future. The custody literature therefore provides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ways in which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early caregiving arrang
20、ements can alter a childs course of development into adulthood, for better or for worse.法院在解決監(jiān)護權糾紛時,是通過預測兒童在該照管下將被塑造成何種類型之成人,來評估兒童利益之最大化的。 同時法院會考慮兒童日常享有的幸福(權) ,尤其關注其目前的經歷,將如何影響他們未來的發(fā)展。該監(jiān)護權文獻就怎樣安排一個孩子的童年經歷和早期照顧來改變其步入成人的發(fā)展方向,提供了廣泛的分析。3 Underlying the best-interests assessment is the often unspoken ass
21、umption that the goal of the custody decision-maker is to ensure that each child become a happy and well-adjusted adult. Using terms such as autonomy, independence,self-su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ourts awarding custody frequently convey5that the goal of caregiving is to best foster each childs t
22、ransition from the dependence that is the hallmark of childhood to the autonomy that i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adulthood. Custody courts make clearto an extent unique in legal analysisthat the likelihood of a child reaching his or her potential to become a well-functioning adult can be great
23、ly influenced by his or her upbringing and early environment.最大利益原則背后隱含的價值目標是確保每一個孩子能夠健康幸福的長大成人。諸如條款autonomy, independence,self-su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都顯示了法院會傾向于將撫養(yǎng)權判給能夠更好使兒童從具有依賴性的童年過渡到可獨立自主的成年的一方。法院明顯在此做了一個特別解釋,即兒童是否能夠發(fā)揮其最大潛能以至于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成人,會受到教育和早期環(huán)境的影響。4 The best-interests case law discusses
24、at length the factors that can diminish a childs chances of becoming a well-adjusted and autonomous adult. The custody literature reflects a consensus that the conditions most likely to foster a childs well-being are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and that, conversely, any disruption of a childs environm
25、ent and caretaking arrangement can inflict developmental harm. Custody decisions often entail change to a childs status quo, such that some disruption is inevitable. The focus of the best-interests inquiry, then, is often on the degree and nature of developmental harm that various types of disruptio
26、n will inflict on a child. The courts goal in these cases is to find the arrangement that will be the least damaging to the childs future well-being.最大利益判例法詳細討論了,可能阻礙兒童成為一個適應社會及獨立自主的成年人的因素。最后該文獻一致認為,最可能實現兒童福祉的因素是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反之,任何中斷兒童日常環(huán)境和照料安排的狀況都會危及其發(fā)展。但是監(jiān)護權判決往往意味著改變一個孩子的現狀,使得一些破壞是不可避免的。審查是否符合最大利益原則的焦點在
27、于,判斷不同類型的中斷對兒童未來發(fā)展所造成損害的程度和性質。法院的目標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找到最兒童未來發(fā)展之福祉損害最小的安置手段。5 There is widespread agreement in the custody literature that the disruption of the parent-child tie can be especially damaging to a childs development. For years, courts favored primary caregiversoften mothersin order to minimize a
28、 disruption of the parent-child bond that was seen as potentially traumatic to a child. Today, courts and legislatures increasing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to children of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both parents. Custody courts will discuss with a great degree of nuanceand often with the aid of expert
29、 psychological testimonythe harms that disruption of the parent-child tie can inflict on a child given her particular stage of development.該文獻中形成普遍觀點的是,這種限制父母子女關系的中斷情形,對兒童未來發(fā)展之損害尤其嚴重。近年來,法院更多傾向于照顧母親一方,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這種父母子女關系之限制給兒童造成的潛在的心里創(chuàng)傷。目前,法院和立法機關逐漸意識到保持父母與兒童之間接觸的重要性。法院開始針對細節(jié)的問題深入討論,通常會要求心理專家出庭作證,以說明這種
30、限制父母子女關系的中斷對于損害兒童未來發(fā)展的影響。6 Custody courts often acknowledge, for example, that extended separation of an infant or toddler from a parent is particularly dangerous to a childs development,and can have life-long effects. Separation of an infant from a parent can disrupt the bonding process that is the
31、 foundation of the childs future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separation of parent and toddler can impede the toddlers first steps toward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which the toddler takes by building on the trust developed during the infant-parent bonding process. Courts awarding custody
32、often note that separation from a parent at these vulnerable stages of development can harm a childs cognitive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an impede both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and the ability to form rel法院通常會認定,例如,嬰兒或幼兒與父母長期分離對于其發(fā)展是十分危險的,并且這種損害
33、影響可能是終身的。父母與嬰兒分離可能會破壞使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基礎紐帶,父母和幼兒的分離則可能從第一步就阻礙幼兒走向獨立自主,而這恰恰是子女與父母建立信任關系的紐帶。法院判決監(jiān)護權時,通常會更加注意在這種關系脆弱階段的分離,給兒童認知與心理發(fā)展造成的損害,以及對其語言能力及其他生存發(fā)展能力的限制。7 Custody courts are also concerned with minimizing other types of disruption to children, on the theory that these, too, can hamper a childs progress
34、toward a well-adjusted adulthood. Courts may express concern, for instance, about the damage that financial insecurity can inflict on a child. Courts are wary of placing too much weight on financial factors, and some jurisdictions prohibit their consideration altogether. Yet many custody courts will
35、 consider how financial instability can affect a childs development,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ese courts acknowledge that financial deprivation can diminish the opportunities that will be available to a child later in life. Such deprivation, moreover, is often attended by additional potential
36、 harms in the form of frequent moves, educational disruption, and parental stress, each of which, according to the custody case law, can jeopardize a childs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with long-term effects.法院同時也會關注那些較輕微的,但理論上來說,可能會阻礙兒童向良好成年人發(fā)展的中斷類型。法院也許會做出這樣的考慮,例如,經濟狀況不穩(wěn)定對兒童造成的影響。法院在安置
37、時考慮經濟因素是十分謹慎的,有一些法院直接禁止將其納入考量的范圍。然而,仍然有許多法院會考慮不穩(wěn)定的經濟狀況的對兒童造成的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這些法庭認為,經濟狀況不良會直接減少兒童以后生活中所擁有的機會。這樣的損耗,而且往往是以各種頻繁的方式潛在又直接地造成損害,比如教育的限制,父母的壓力,這些通過監(jiān)護權判例法已經確立的,能夠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造成長遠影響的因素。8 Family laws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standard, then, provides a rich picture of the ways in which changes to a c
38、hilds custodial environment can thwart a childs development into an autonomous and healthy adult. Foremost among these is disruption to the parent-child tie, especially when combined with other forms of change such as relocation and financial insecurity. Children who undergo disruptions of this natu
39、re to their caretaking environments may suffer developmental harm as a result.婚姻家庭法以兒童利益最大化為標準,系統(tǒng)的分析了兒童處在怎樣的監(jiān)護環(huán)境會阻礙其發(fā)展成為獨立健康的成年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涉及限制父母子女關系的問題,尤其是當與其他諸如移居、金融危機等問題糾纏在一起的時候。兒童如果處在這種監(jiān)護環(huán)境下,其未來發(fā)展遭受損害的可能是極大的。9 By articulating the harmful effects on children of various types of disruptionand instabi
40、lity, family laws best-interests analysis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how parental incarceration may affect a childs development. In 2007, there were 1.7 million children with a parent in prison. This represents an increase of 79 percent since 1991. As of 2007, the incarcerated populati
41、on included 744,200 fathers and 65,600 mothers.通過論述各類破壞穩(wěn)定性之因素對兒童帶來的有害影響,婚姻家庭法以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作為分析基礎有力闡明了父母受監(jiān)禁對兒童之不利益。2007年,有170萬兒童的父母收到監(jiān)禁。這表明自1991年以來截至2007年,該數據同比增長了79。2007年,實際增加的被監(jiān)禁人群中,分別有744200位父親和65,600位母親。第四單元對程序公正的分析有助于人們深入理解洞悉公正的重要性。學者們發(fā)現,研究對象通常更關注官司中的程序公正而不是實體結果公正。公正程序的缺失使得研究對象們懷疑法律后果,從而對法律部門解決未來法律
42、糾紛的能力喪失信心。對于法律的合法性和將來的法律行為而言,這些研究成果寓意深遠。如果不相信法律部門,公民們就不太可能遵紀守法。問題在于,這些研究成果普遍依賴于一種對公正的概念的膚淺的分析。而這種缺陷源自于研究者們的分析和方法論選項(即研究者們選擇了錯誤的分析方式)。盡管林德和泰勒承認“程序公正的意義因情景差異而不同”,其領導下的研究多半以彼此獨立、臆想性的法律糾紛和法律機構如警察局為基礎。該研究結論只是抽象性地(不具體)捕獲了研究參與者們(研究對象)對公正的感覺,而該結論的獲得,要么是通過強迫選擇調查和采訪協(xié)議,要么是通過使用電視短劇和模擬糾紛的社會心理學實驗。有關這類實證策略的局限性問題,論
43、述頗多,(此處不再贅述)。不用多說,很多這類程序公正研究都認為,找出主觀跟客觀、思想與行動、程序與結果的區(qū)別,是分析者的職責所在,不論這些差異是否與現實情境中的訴訟當事人如何描述其法律體驗有關。這樣就產生了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心理學模式,而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與現實法律糾紛的社會情景格格不入。盡管早期的程序公正研究呼吁關注期待與實際經歷的交互作用,我們對長期跟法律體系打交道的人們是如何評價公正的知之甚少。艾維克和塞爾比認為,以此種方式呈現的話,有關公平的社會心理學概念可以無處無時不在(無所不在,無時不存)。這種概念化行為不僅傾向于忽視社會和文化變遷,而且異常片面。也就是說,公正無時無處不在的觀點只
44、是人們談論公平的一個方面。他們也從自己各不相同的體驗的特異性角度談及公證。換句話說,既然這一關鍵概念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就不應該把公正的概念作公式化的膚淺的解讀。情境正義的研究方法使我們注意到了人們是如何根據自己的特殊法律經歷和聯(lián)系具體的法律情境來形成自己的公正意識的。情境公正研究者們嚴謹關照體制限制,同時也承認個體通過自己的法律意識對體制進行駕馭(即便體制形成法律意識)。這些限制因素包括法律產生的各種機遇和規(guī)范;像法官和律師這樣的專業(yè)角色;以及物質、社會和文化資源,譬如那些老生常談的管理糾紛的體制性慣例。為了開發(fā)出情境公正的研究框架,我們關照法律意識和文化社會學來分析其社會情境中的內部模
45、式,關照爭議處理程序來分析法律結構的限制性因素。正如有關法律意識和文化社會學的文獻所顯示的那樣,人們形成文化差異的方式與其法律、社會、經濟和制度環(huán)境下的可能性條件密切相關。法律并不僅僅是一種公式化的行為模式,它還是一套不斷進化的存在于個體意識中的(行為)綱要。法律意識受制于悟性、感覺、記憶和其他心理過程,對于這些心理過程,程序公正研究者們以及其他研究法律的社會心理學家們都很關注。法律意識的形成離不開人們的社會地位、人生階段、知識和理解結構和可支配資源。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法律模式取決于其所處(或避免)之具體法律情境包括法律環(huán)境、市場結構、工作場所、政府的法律類別和日常行為的后果。同樣,人們對法律
46、的解釋和情緒密切相關,與權力、支配和法律霸權互為影響。人們對法律的理解和對公平的預期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法律體驗。例如,潛在原告要做出是否訴諸法律、是否繼續(xù)追求公正這樣的決定,就得知道自己已經或者可能受到了傷害。即使人們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他們也不愿意提起訴訟,因為他們難以獲得律師的幫助,不想被歸類為受害者,或者懷疑他們是否應該得到法律保護。因此,索賠的基本決策取決于其是否認識到法律可以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而且,個體在求助于法律之后,他們往往發(fā)現其法律糾紛被律師和法院轉向了其并不滿意的方式。這些有關法律意識的洞見指出了一種必要性,即我們必須參照形成和改變它們的制度性限制因素和權力動力學來審視人們的
47、公正性感知/對公正的體驗。公平并非亙古不變、無處不在抑或超越萬物的。因此,我們的研究方案首先著手于一種闡釋性設定,即通過平凡的和非凡的互動,人們逐漸形成了對其法律經歷的理解。這種感受的形成通常發(fā)生在當事人和正式的法律部門、法律程序、大眾媒體、以及其他重要機構(比如對于律師來說這種機構是法學院)之間。我們同時運用了爭議處理程序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更加強調結構語境。正如格蘭特所言,法律體系的制度性特點可能貌似中立,實際上卻偏向于擁有更多資源和經歷的當事人。該領域的實證研究已經證明,這些結構性特點是如何為富有的被告和公司訴訟當事人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優(yōu)勢的。例如,法院通常把雇主的多元化政策/差異性政策
48、當成雇主遵紀守法的證據,而不考慮其政策的實際功效。同樣,我們的情境正義的研究也表明,各種法律、法律框架和文化結構并非絕對公平。盡管中立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法律的美好愿景,法律概念仍然展現著/傳遞著強勢群體的世界觀,促進著他們的利益。在更一般的層面,一些關鍵文化構想,如公平,不應該被輕易拋棄,僅僅是因為它被看做一種帶有副作用的窗口,粉飾了更合因果關系的法律體系的物質基礎 。(公平是一種理念、或者美好愿景,可能永遠無從實現,但是它卻有副作用,掩蓋了法律體系的物質性的主要特點,這種特點更合邏輯,正如現實所顯示的。因此,它可能被拋棄。)相反,這些文化構想既反映著又構成著這些法律體系。司法系統(tǒng)的存在,在
49、某種程度上,正是仰仗于這種普遍接受的認知,即法律應該是公平的。文化理論家認為,任何正式的當代的對權力和不平等是如何在法院這種機構產生和復制的分析,都必須考慮文化概念的制定??傊?法律制度和結構建立的“可能性的條件”的個人申請遇到設置舞臺上,規(guī)則,和意識形態(tài)參數內,參與者理解和玩游戲。第五單元LAW MERCHANTSection AFoundations of the Law Merchant1 Who were medieval and post-medieval merchants and judges? To what extent did merchant justice operat
50、e independently of local rulers, courts, and laws? These questions provide an institutional and function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consider a variety of autonomy values tha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chant law and merchant practice. (誰是中世紀和后中世紀的商人和法官?統(tǒng)治者、法庭和法律在何種程度上獨立操縱著商業(yè)正義。這些問題為考慮影響商
51、事法和商業(yè)慣例之間的的關系的各種自治制度提供了一個基本原理和制度框架。)2 The eighteenth-century jurist, William Blackstone, grounded the post-medieval Law Merchant of his day in merchant custom, which he viewed as universal in application, independent of municipal law and local rulers, and guided by the demands of transnational trade
52、. Blackstones view of the Law Merchant arguably was inspired as much by how he thought it ought to function as how it operated in fact. His portrayal of it as autonomous from municipal law reflects his concern that it should not be subject to municipal demands that might otherwise stratify and desta
53、bilize it. His depiction of it as a uniform body of transnational law based on merchant practice represents it as a stable regulatory system suited to Englands position as a maritime power.(十八世紀的法學家威廉布萊克斯通,grounded the post-medieval Law Merchant of his day in merchant custom,,他認為這部法律是能夠普遍適用的,獨立于國內法和
54、地方統(tǒng)治者的,并能夠引導跨國貿易的需求。布萊克斯通的商法觀可以說來源于他對商法應該具備怎樣的功能以及商法實際上的運作情況的想象。他對商法是獨立于國內法的這一描述反應了他的想法即商法不應服從地方自治的需求,否則可能會導致分層并動搖商法。他對商法的描述是:作為建立在商業(yè)慣例上跨國法律的統(tǒng)一體的一部分,代表了它作為一個牢固的監(jiān)管系統(tǒng),它是適合于英國這個海洋大國的。)3 Blackstone also identifies key autonomy values with the Law Merchant: transnational merchants govern their own affair
55、s. They rely on an informal, expeditious, and prompt system of justice that suits their mercantile needs. They trust in merchant-driven rules and procedures implemented by expert merchant judges. In particular, the following elements are fundamental: (1) merchant judges are chosen from the ranks of
56、merchants according to their knowledge of merchant practice and their standing among merchants, (2) they decide whether merchant usages are reasonable and fair, and (3) they weigh the need for predictable decisions against the virtue of responding to discrete merchant expectations. (布萊克斯通還確定了商法自治制度的
57、關鍵:跨國集團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他們依靠一個正義的,適合他們商業(yè)需要的非正式的,迅速的及敏捷的體系。他們信任由商家驅動的規(guī)則和由專門的商事法官實施的程序。特別是以下的這些基本要素:(1)商事法官是根據他們的商業(yè)實務知識和和在商人們中的地位而從商人隊伍中挑選出來的(2)他們來決定商業(yè)慣例是否合理和公平,以及(3 )they weigh the need for predictable decisions against the virtue of responding to discrete merchant expectations。)4 Consider the proposition t
58、hat Law Merchant courts provide merchants with prompt, expeditious, and expert justice. A hypothesis favoring both the procedural and substantive autonomy of the Law Merchant is that judges wh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merchant practice are best equipped to understand disputes between other merchants and to tailor their decisions to accord with reasonable merchant expectations. The further hypothesis is that, in combining mercantile and adjudicative experience, they deliver informed and orderly remedies befitting the needs of the merchan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股東保密協(xié)議及企業(yè)風險管理合同
- 2025年度綠色建筑環(huán)保施工合同規(guī)范范本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臨潁縣事業(yè)單位招聘30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瀘州四川瀘州瀘縣氣象局見習基地招收見習人員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江西2025年江西應用工程職業(yè)學院招聘7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杭州浙江杭州西湖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招聘編外合同制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塑料保潔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兒童塑料椅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雨敵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通PLUS1軟件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高職)旅游景區(qū)服務與管理電子課件(全套)
- DB50∕T 959-2019 營運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規(guī)范
- 人教版一年級下學期數學第5單元試卷《認識人民幣》試題3
- RBA培訓教材系列02RBA商業(yè)道德政策培訓針對員工
- 高中研究性課題-------食品添加劑
- T∕CNFAGS 3-2021 三聚氰胺單位產品消耗限額
- 弟子規(guī)全文拼音版打印版
- 變電站設備驗收管理標準規(guī)范
- 鍋爐房危害告知卡
- NPI流程管理分解
- 物業(yè)公司財務部各崗位工作職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