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斷面設計31學習教案_第1頁
縱斷面設計31學習教案_第2頁
縱斷面設計31學習教案_第3頁
縱斷面設計31學習教案_第4頁
縱斷面設計31學習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會計學1縱斷面設計縱斷面設計(shj)31第一頁,共45頁。n地面地面(dmin)高程:中線上地面高程:中線上地面(dmin)點高程。點高程。n設計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設加寬超高前的路肩邊緣的高程。設計高程:一般公路,路基未設加寬超高前的路肩邊緣的高程。n路基高度:橫斷面上設計高程與地面路基高度:橫斷面上設計高程與地面(dmin)高程之高差。高程之高差。n 路堤:設計高程大于地面路堤:設計高程大于地面(dmin)高程。高程。n 路塹:設計高程小于地面路塹:設計高程小于地面(dmin)高程。高程。n縱斷面設計內(nèi)容:坡度及坡長縱斷面設計內(nèi)容:坡度及坡長n 豎曲線豎曲線 n地面線:它是根據(jù)中線上各

2、樁點的高程而點繪的一條不規(guī)則的折線;地面線:它是根據(jù)中線上各樁點的高程而點繪的一條不規(guī)則的折線;n設計線:路線上各點路基設計線:路線上各點路基(lj)邊緣或中線設計高程的連續(xù)。邊緣或中線設計高程的連續(xù)。第1頁/共45頁第二頁,共45頁。 一、縱坡設計的一般要求一、縱坡設計的一般要求 1縱坡設計必須滿足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縱坡設計必須滿足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 2為保證車輛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順適地行駛,縱坡應具有為保證車輛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順適地行駛,縱坡應具有(jyu)一定的平順性,起伏不宜過大和過于頻繁。一定的平順性,起伏不宜過大和過于頻繁。 3縱坡設計應對沿線地面、地下管線、地質(zhì)、水文、氣候縱坡設計應對

3、沿線地面、地下管線、地質(zhì)、水文、氣候和排水等綜合考慮,視具體情況加以處理,以保證道路的穩(wěn)和排水等綜合考慮,視具體情況加以處理,以保證道路的穩(wěn)定與通暢定與通暢 第2頁/共45頁第三頁,共45頁。n 5 5平原微丘區(qū)地下水埋深較淺,或池塘、湖泊分布平原微丘區(qū)地下水埋深較淺,或池塘、湖泊分布(fnb)(fnb)較廣,縱坡除應滿足最小縱坡要求外,還應滿較廣,縱坡除應滿足最小縱坡要求外,還應滿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證路基穩(wěn)定。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證路基穩(wěn)定。n 6 6對連接段縱坡,如大、中橋引道及隧道兩端接線對連接段縱坡,如大、中橋引道及隧道兩端接線等,縱坡應和緩、避免產(chǎn)生突變。交叉處前后的縱坡應等,

4、縱坡應和緩、避免產(chǎn)生突變。交叉處前后的縱坡應平緩一些。平緩一些。n 7 7在實地調(diào)查基礎上,充分考慮通道、農(nóng)田水利等在實地調(diào)查基礎上,充分考慮通道、農(nóng)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方面的要求。第3頁/共45頁第四頁,共45頁。第4頁/共45頁第五頁,共45頁。1、汽車的驅(qū)動力(dngl)汽車的動力(dngl)來源:汽車傳動系統(tǒng)第5頁/共45頁第六頁,共45頁。1)發(fā)動機曲軸發(fā)動機曲軸(qzhu)扭矩扭矩M 及發(fā)動機轉(zhuǎn)速特性及發(fā)動機轉(zhuǎn)速特性9549nM1000r260nrMNTrM第6頁/共45頁第七頁,共45頁。n發(fā)動機轉(zhuǎn)速特性發(fā)動機轉(zhuǎn)速特性(txng)曲線:曲線:第7頁/共45頁第八頁,共45頁。東風

5、東風(dngfng)EQ-140發(fā)發(fā)動機外特性曲線動機外特性曲線第8頁/共45頁第九頁,共45頁。n發(fā)動機轉(zhuǎn)速特性發(fā)動機轉(zhuǎn)速特性(txng)經(jīng)驗公式:經(jīng)驗公式:)()()(33221maxkwnnnnnnNNNNN功率)()()(22maxmaxmNnnnnMMMMMMNN扭距式中:式中:Mmax最大扭矩(最大扭矩(Nm);); MN最大功率所對應最大功率所對應(duyng)的扭矩,的扭矩, nN最大功率所對應最大功率所對應(duyng)的轉(zhuǎn)速(的轉(zhuǎn)速(r/min);); nM最大扭矩所對應最大扭矩所對應(duyng)的轉(zhuǎn)速的轉(zhuǎn)速(rmin);NmaxNnN9549M第9頁/共45頁第十頁,共

6、45頁。2)驅(qū)動輪扭矩驅(qū)動輪扭矩Mkniinnk0k6020.377(/ )1000nnrVrkm hn 車速車速(ch s)V(ch s)V與發(fā)電機轉(zhuǎn)速關系:與發(fā)電機轉(zhuǎn)速關系:第10頁/共45頁第十一頁,共45頁。3)汽車汽車(qch)的的驅(qū)動力驅(qū)動力 )N(VN3600MVn377. 0rMrMTTTTk第11頁/共45頁第十二頁,共45頁。2、汽車、汽車(qch)的行駛阻力的行駛阻力 2wvKA21R(N) 15.21KAVR2w第12頁/共45頁第十三頁,共45頁。2)道路道路(dol)阻力阻力(1)滾動阻力)滾動阻力 滾動阻力與汽車滾動阻力與汽車(qch)的總重力成正比,若坡道傾角為

7、的總重力成正比,若坡道傾角為時,其值可用下式計算。時,其值可用下式計算。 RfGfcos 由于坡道傾角由于坡道傾角一般較小,認為一般較小,認為cos1,則,則 Rf=Gf (N) (2)坡度阻力)坡度阻力 Ri=Gsin 因坡道傾角一般較小,認為因坡道傾角一般較小,認為sintgi,則,則 Ri=Gi (N) 道路阻力道路阻力: R=G(f+i) 式中:式中:f+i統(tǒng)稱道路阻力系數(shù)。統(tǒng)稱道路阻力系數(shù)。第13頁/共45頁第十四頁,共45頁。3)慣性慣性(gunxng)阻力阻力n平移平移(pn y)質(zhì)量的慣性力質(zhì)量的慣性力 n旋轉(zhuǎn)質(zhì)量的慣性力矩旋轉(zhuǎn)質(zhì)量的慣性力矩 agGmaR1IdtdIR2I第1

8、4頁/共45頁第十五頁,共45頁。慣性阻力慣性阻力(zl)計算:計算:)N(agGRIn式中:式中:慣性力系數(shù)(或旋轉(zhuǎn)質(zhì)量換算系數(shù))。慣性力系數(shù)(或旋轉(zhuǎn)質(zhì)量換算系數(shù))。n l12ik2 n式中:式中:1表示汽車車輪慣性力的影響表示汽車車輪慣性力的影響(yngxing)系數(shù),一般系數(shù),一般1=0.030.05;n 2表示發(fā)動機飛輪慣性力的影響表示發(fā)動機飛輪慣性力的影響(yngxing)系數(shù),一般小客車系數(shù),一般小客車2=0.05 0.07,載重汽車,載重汽車2=0.040.05;n ik變速箱的速比。變速箱的速比。n汽車的總行駛阻力汽車的總行駛阻力R為:為: R=Rw十十RR十十RI第15頁/共

9、45頁第十六頁,共45頁。3、汽車的運動方程式與行駛、汽車的運動方程式與行駛(xngsh)條件條件agG) if (G15.21KAVrMU2T第16頁/共45頁第十七頁,共45頁。第17頁/共45頁第十八頁,共45頁。agG) if (GRTW第18頁/共45頁第十九頁,共45頁。為使不同類型汽車的動力性進行為使不同類型汽車的動力性進行(jnxng)比較,且有相同的評價尺度比較,且有相同的評價尺度,將上式兩端分別除以車輛總重,將上式兩端分別除以車輛總重G,得,得 ag) if (GRTWGRTDWnD稱為動力因數(shù),它表征稱為動力因數(shù),它表征(bio zhn)某型汽車在海平面高程上,滿某型汽車

10、在海平面高程上,滿載情況下,每單位車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慣性阻力的性能。載情況下,每單位車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慣性阻力的性能。 G15.21KAVGrUMGRGTD2TW第19頁/共45頁第二十頁,共45頁。第20頁/共45頁第二十一頁,共45頁。n 海拔荷載修正海拔荷載修正(xizhng)系數(shù)系數(shù):ag) if (Dn稱為動力稱為動力(dngl)因數(shù)因數(shù)D的海拔荷載修正系數(shù),其值為的海拔荷載修正系數(shù),其值為GG第21頁/共45頁第二十二頁,共45頁。n式中:式中:海拔海拔(hib)系數(shù),見圖系數(shù),見圖2-5第22頁/共45頁第二十三頁,共45頁。第23頁/共45頁第二十四頁,共45頁。5、汽車、汽車

11、(qch)的行駛狀態(tài)的行駛狀態(tài)ag) if (D)D(ga由由得得n 當當=D時時: a0 等速行駛等速行駛(xngsh)n 當當D時:時: 減速行駛減速行駛0)(Dga0)D(gaif式中:式中:道路阻力系數(shù),道路阻力系數(shù), 第24頁/共45頁第二十五頁,共45頁。汽車的行駛汽車的行駛(xngsh)狀態(tài)狀態(tài)第25頁/共45頁第二十六頁,共45頁。maxmaxnr377. 0Vn汽車的最小穩(wěn)定速度:是指滿載(不帶掛車)在路面平整堅實的水平汽車的最小穩(wěn)定速度:是指滿載(不帶掛車)在路面平整堅實的水平(shupng)路段上,穩(wěn)定行駛時的最低速度(即臨界速度路段上,穩(wěn)定行駛時的最低速度(即臨界速度V

12、k)。)。第26頁/共45頁第二十七頁,共45頁。5、汽車、汽車(qch)的爬坡能力的爬坡能力222Im2ImIm11cosarcsinffDfDaxaxaxag) if (Dn汽車汽車(qch)的爬坡能力的爬坡能力, a=0,則,則 i=D-f第27頁/共45頁第二十八頁,共45頁。6 6、各級公路、各級公路(gngl)(gngl)最大縱坡的規(guī)定最大縱坡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縱坡(%) 3 4 5 6 7 8 9第28頁/共45頁第二十九頁,共45頁。高原高原(goyun)(goyun)縱坡折減縱坡折減第29頁/共45頁第三十頁,共45頁。n最

13、小縱坡:各級公路在特殊情況下容許使用的最小坡度值。最小縱坡:各級公路在特殊情況下容許使用的最小坡度值。n最小縱坡值:最小縱坡值:0.3%0.3%,一般情況下,一般情況下0.5%0.5%為宜。為宜。n適用條件:橫向適用條件:橫向(hn xin)(hn xin)排水不暢路段:長路塹、橋梁、隧道、設超排水不暢路段:長路塹、橋梁、隧道、設超高的平曲線、高的平曲線、 路肩設截水墻等。路肩設截水墻等。n 當必須設計平坡(當必須設計平坡(0%0%)或小于)或小于0.3%0.3%的縱坡時,邊溝應作縱向排水設計。的縱坡時,邊溝應作縱向排水設計。n 7 7、最小縱坡、最小縱坡第30頁/共45頁第三十一頁,共45頁

14、。n標準規(guī)定標準規(guī)定(gudng),連續(xù)上坡,連續(xù)上坡(或下坡或下坡)時,應在不大于規(guī)時,應在不大于規(guī)范所規(guī)定范所規(guī)定(gudng)的縱坡長度范圍內(nèi)設置緩和坡段。緩和坡段的縱坡長度范圍內(nèi)設置緩和坡段。緩和坡段的縱坡應不大于的縱坡應不大于3%,其長度應符合縱坡長度的規(guī)定,其長度應符合縱坡長度的規(guī)定(gudng)。n 緩和坡段:縱坡值:不應大于緩和坡段:縱坡值:不應大于3%n 長長 度:不小于最小坡長要求度:不小于最小坡長要求n 線線 形:宜采用直線。在地形困難路段可采用曲線形:宜采用直線。在地形困難路段可采用曲線第31頁/共45頁第三十二頁,共45頁。n平均縱坡是指一定平均縱坡是指一定(ydng

15、)長度的路段縱向所克服的高差長度的路段縱向所克服的高差H與路線長度與路線長度L之比(連續(xù)升坡或之比(連續(xù)升坡或降坡路段)。降坡路段)。LHi平標準規(guī)定:越嶺路線連續(xù)上坡標準規(guī)定:越嶺路線連續(xù)上坡(或下坡或下坡)路段路段(l dun),相對高差為,相對高差為200500m時,時,平均縱坡不應大于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5;相對高差大于;相對高差大于500m時,平均縱坡不應大于時,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任意連續(xù)任意連續(xù)3km路段路段(l dun)平均縱坡不應大于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5。城市道路的平均縱坡按上述規(guī)定減少城市道路的平均縱坡按上述規(guī)定減少1.0%。對于海拔。對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區(qū),平

16、均縱以上的高原地區(qū),平均縱坡應較規(guī)定值減少坡應較規(guī)定值減少0.5%1.0%。第32頁/共45頁第三十三頁,共45頁。1010、合成、合成(hchng)(hchng)坡度坡度22zhiiIn式中:式中:II合成坡度(合成坡度(% %););n ih ih超高橫坡度或路拱橫坡度(超高橫坡度或路拱橫坡度(% %););n iz iz路線路線(lxin)(lxin)設計縱坡坡度(設計縱坡坡度(% %)。)。n 2.最大允許合成坡度值:最大允許合成坡度值: 第33頁/共45頁第三十四頁,共45頁。 最小合成坡度最小合成坡度(pd)(pd):最小合成坡度最小合成坡度(pd)(pd)不宜小于不宜小于0.5%

17、0.5%。當合成坡度當合成坡度(pd)(pd)小于小于0.50.5時,應采取綜合排水措施,以保證路面排水暢通。時,應采取綜合排水措施,以保證路面排水暢通。第34頁/共45頁第三十五頁,共45頁。%9%33. 948. 008. 02222iiIh合成坡度指標的控制作用合成坡度指標的控制作用(zuyng) : 控制陡坡與急彎的重合;控制陡坡與急彎的重合; 平坡與設超高平曲線的配合問題。平坡與設超高平曲線的配合問題。 第35頁/共45頁第三十六頁,共45頁。n 內(nèi)容:最小坡長限制:任何路段內(nèi)容:最小坡長限制:任何路段(l dun)n 最大坡長:陡坡路段最大坡長:陡坡路段(l dun)第36頁/共45頁第三十七頁,共45頁。1、汽車的加、減速、汽車的加、減速(jin s)行程行程n設初速設初速(ch s)V1(ch s)V1,終速,終速V2V2,則,則)0(vdva1dsa2121VVVVVdVa112.961vdva1S第37頁/共45頁第三十八頁,共45頁。2). 加、減速加、減速(jin s)行程圖行程圖1if2if0if0第38頁/共45頁第三十九頁,共45頁。第39頁/共45頁第四十頁,共45頁。n標準規(guī)定各級標準規(guī)定各級( j)公路最大坡長限制。公路最大坡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