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維:拓展個案法_第1頁
布洛維:拓展個案法_第2頁
布洛維:拓展個案法_第3頁
布洛維:拓展個案法_第4頁
布洛維:拓展個案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布洛維:拓展個案法邁克布洛維 著 呂鵬 譯*作者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教授。*譯者單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本文原發(fā)表于Sociological Theory 16:1 March 1998。譯文見布洛維,公共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論文摘要:在這篇文章中,我對“拓展個案法”做了一番詳細的闡述和整理。所謂拓展個案法,就是一種通過參與觀察,將日常生活置于其超地方和歷史性情境中的研究方法。它模仿了“科學的反思性模式”,將科學家和研究對象的互為主體性作為前提假設,并使得干

2、預、過程、結構化和理論重構之間相互協(xié)調(diào)。實證科學是反思性科學的孿生兄弟,它排斥“刺激反應”,贊同可靠性、可重復性和代表性,以調(diào)查研究為榜樣,并將科學家和他們調(diào)查的對象區(qū)別開來作為工作的原則。實證科學受到“情境效應”(訪談、回應、場所以及情景效應)的限制,而反思性科學則受到“權力效應”(支配、保密、客體化以及標準化)的限制。通過通盤考慮兩種科學模式的含意而不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種,本文認為兩者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我用后殖民主義的一項研究來貫穿全文,以說明拓展個案法的長處和缺陷。 方法論只能夠帶給我們關于手段的反思性理解,而通過將手段提升到明確意識的層次,它們已經(jīng)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于是,與解剖學

3、知識不是“正確”步態(tài)的前提一樣,方法論不再是豐富的知識性工作的前提。 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確,就算知道了解剖學知識,通常也不能保證“正確”的走路姿勢。但是當腳下的大地一直在搖晃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支架。作為社會科學家,通過我們研究的這個世界中“我們的在場”、通過被吸收進我們觀察的這個社會、通過與那些我們使之成為“他者”的事物生活在一起,我們失去了平衡。超越個人牽涉(involvement)是廣泛的民族志困境:我們生產(chǎn)的理論、概念和事實,卻破壞了自己試圖去理解的那個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可以使我們保持站立的方法論,因為我們操縱著一個即使當我們試圖去詳細考察時,也在移動和改變的知識領

4、域。和別的不利條件一樣,民族志的情況可以用下列方法中的一種來解決:限制它,或者把它轉(zhuǎn)為有利條件。在第一種策略中,我們將自己的尷尬處境最小化,手段則包括:避免被牽涉進我們所研究的世界、把我們自己從研究對象中隔離出來、從外部觀察它們、通過中間人來詢問它們等。這樣,通過遵守一系列能夠保證距離的數(shù)據(jù)采集手段,我們?nèi)匀徽痉€(wěn)了腳跟。這就是實證的進路。它最好的例子就是調(diào)查研究(survey research),后者的每一項努力都是去中止我們對自己所研究的世界的參與:我們要試圖避免影響我們所研究的環(huán)境,使數(shù)據(jù)的收集標準化,對外部的情況進行歸類,并確保我們的樣本富有代表性。在另一種策略中,我們使自己對所研究的世

5、界的參與成為主題。通過把自己固定在引導我們參與對話的理論當中,我們站穩(wěn)了腳??柌ㄌm尼就曾詳細闡述過這一思想(Polanyi,1958):他反對實證主義的客觀性,后者建立在對理論的“合理性”,亦即我們理解世界的認知地圖,表示支持的“顯示數(shù)據(jù)”(sense data)的基礎之上。這種“棲居”的理論(dwelling in theory)就是我所說的科學的反思模式(reflexive mode of science)的基礎,這種反思模式將“斗爭”(engagement)而不是“超然”(detachment)看作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以我們所研究的世界中“我們的參與”為前提,反思性科學利用多種多樣的對話

6、以接近對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解釋:它從參與者和觀察者之間一個虛擬的或真實的對話開始,再把這個對話嵌入到地方過程和外部力量之間的第二個對話內(nèi)部,而第二個對話只能夠通過不斷擴大的、理論與其自身的第三個對話才能夠理解。用來測量客觀性的標準,并不是那些確保對世界進行精確測繪的步驟,而是知識的增長,亦即通過對理論富有想象和謹慎的重建,以容納那些不符常規(guī)的事物。拓展個案法(the extended case method)將反思性科學應用到民族志當中,目的是從“特殊”中抽取出“一般”、從“微觀”移動到“宏觀”,并將“現(xiàn)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所有的這一切都依賴于事先存在的理論。在我自己對拓展個案法的應用

7、中,我就曾利用自己在贊比亞銅礦工業(yè)中做人事顧問的經(jīng)歷,來詳細闡述法農(nóng)(Fanon)關于后殖民主義的理論;當我在南芝加哥的工廠做操作工的時候,我試圖將葛蘭西關于霸權的理論運用到我的經(jīng)歷當中,以暴露“甘愿”的根基;通過聯(lián)系塞勒尼(Szelnyi)關于階級結構和科爾奈(Kornai)關于短缺經(jīng)濟的理論,在匈牙利各種工廠香檳、汽車和鋼鐵勞動的基礎上,我曾經(jīng)探討過社會主義情況下工作組織和階級形成的性質(zhì)。最近,我已經(jīng)從俄羅斯北部的一個小家具廠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關于商業(yè)和金融資本的觀點,向外開展我的工作,來發(fā)展從社會主義轉(zhuǎn)軌到資本主義的理論。我如何才能夠使這些穿越了時間和空間、從個別到一般,從塵世到二十世

8、紀晚期廣泛歷史議題的豐富的跨越性話題獲得合法性呢?這就是推動這篇文章的問題意識所在。雖然對民族志研究來說,更常見的做法是將自己限定在所研究的日常世界的“容積”之內(nèi),但是我并不是唯一從田野中“拓展出去”的人。實際上,這是社會人類學曼徹斯特學派的標志之一,是他們首先創(chuàng)造了“拓展個案法”這一術語(Garbett,1970;Gluckman,1958,1961a,1961b,1964;Van Velsen,1960,1964,1967;Mitchell,1956,1983;Epstein,1958)。與從提供信息者那里收集關于“土著們”“應該去做什么”的素材不同,他們在自己的筆記中開始記載“土著們”實

9、際上在做什么的說明,以及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真實事件、斗爭和戲劇性場面。他們把標準規(guī)定和日常實踐之間的不一致帶了進來,這些不一致不僅使他們探尋到了殖民主義內(nèi)部的矛盾,而且還有它的侵擾。他們開始把非洲人群體重新放回到更廣泛的、世界歷史性的情境當中。不僅是在非洲,在美國也有一個豐富但未成形的、隱約體現(xiàn)拓展個案法風格的學術傳統(tǒng)。例如,社區(qū)民族志就并不總是拘泥于前人的足跡,而是把種族主義和勞動市場中更廣泛的情境(Liebow,1967;Bourgois,1995)以及城市政權(Whyte,1943;Susser,1982;Haney,1996)融合進來;傳統(tǒng)上隸屬于“工廠社會學”(plant so

10、ciology)的車間民族志,也考慮到了諸如“種族”(race)和“族群”(ethnicity)(Lamphere,et al. 1991)、公民身份(Thomas,1985)、市場(Smith,1990)以及地方政治(Blum,1991)等外部因素;關于社會運動的參與觀察研究將自己置于它們的政治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Fantasia,1988;Jobnston,1994;Ray,1998);學校民族志總是試圖去解釋教育如何受到更廣泛的社會不平等以及隨后的權力類型的形塑,又同時反過來對后者造成影響(Willis,1977;MacLeod,1987);家庭民族志發(fā)現(xiàn)它不可能忽視家計之外的因素的影響(St

11、acet,1990;Devault,1991;Hondagneu-Sotelo,1994),從而支持了多蘿西史密斯關于將活生生的體驗放到其超地方性的決定因素中加以考察的女性主義指令(Smith,1987)史密斯的“女性社會學”戳穿了抽象的、去情境化的、普救論的社會學的假面具,將其視為男性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并將具體的活生生的女性體驗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女性掌握的日常生活的微觀結構成了由男性控制的宏觀結構的基礎和隱藏的前提。這看上去像是拓展個案法,但是與史密斯把它的合法性建立在“女性立場”上不同,我把它建立在另一種科學概念的基礎上。在這方面,我更接近于桑德拉•;哈?。℉arding,1986

12、,1990),她研究的是由男性支配的科學和對科學的后現(xiàn)代消解之間的地帶。她并不是要向?qū)儆谀行缘目茖W投降,而是呼喚一種繼承性的科學。拓展個案法的雛形在這些例子中和別的地方大量存在。因此,我所主張的是,通過把它提高到“明確意識的層次”,將“反思性理解”帶回到拓展個案法中。但是,與韋伯相反,這不僅僅是一種以澄清為目的的活動,它對我們建構社會科學的方式有實際的影響。實際上,它會導致一種社會科學的替代性模式以及隨后的替代性解釋和闡釋性實踐。不過,社會科學家們對此只會勉強支持:有的人寧可爭辯什么技術更合適,甚至完全忍耐科學的拒斥,也不去會去面對將對我們的方法論教條構成重創(chuàng)的兩種科學模式共存的可能性。而我希

13、望說明的是,反思性科學有它的好處:在既不放棄民族志也不放棄科學的情況下,它為探索廣泛的歷史類型和宏觀結構提供了條件。所謂民族志,我指的是站在參與觀察的立場上書寫這個世界;所謂科學,我指的是對經(jīng)驗現(xiàn)象的證偽的和一般化的解釋。為了推進我的主張,有必要做出如下的區(qū)分:(1)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在這里包括調(diào)查研究和拓展個案法;(2)經(jīng)驗調(diào)查的技術(techniques),在這里包括訪談/訪問和參與觀察,研究方法正是對最適合的技術的應用;(3)科學模式(scientific model),是它安排了生產(chǎn)科學的前提和原則。在詳細闡述拓展個案法不同維度的過程中,我希望改進它的技巧、將

14、它合法化為科學(盡管是一種反思性科學),并且指出我們研究世界之方法的更廣泛的含意。我以1968至1972年間,自己在剛剛獨立的非洲國家贊比亞所做的研究為例,來闡明和解釋拓展個案法。之所以在我所有的研究中選中這一個,是因為它最為有效地同時闡明了拓展個案法的長處和缺陷。首先,長處在于:拓展個案法能夠深挖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白人和黑人、中心和邊緣、資本和勞動的政治二元對立,以發(fā)現(xiàn)多種多樣的過程、利益和身份。與此同時,后殖民地的情境為重新凝結這些在地方、全國和全球環(huán)節(jié)周圍激增的差別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其次,缺陷是:拓展個案法遭遇的正是它所展現(xiàn)的力量。正如“殖民地”研究的新領域所清楚顯示的那樣,殖民地不僅

15、是異族新奇事物的場所,而且是權力新策略的實驗場所,它們在殖民地溜了一圈之后,再輸回到各宗主國(Stoler,1995;Mitchell,1988)。支配發(fā)生的形式既赤裸又夸張,明顯地使社會學家們,尤其是人類學家們牽涉其中,用未被詳細闡明的方式渲染他們的觀點(Clifford and Marcus,1986;Asad,1973)。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的權力政體使內(nèi)在于拓展個案法的各種缺陷陷入混亂狀態(tài)。因此,這篇文章的構成如下。我從我關于贊比亞殖民工業(yè)研究的敘事(Burawoy,1972a,1972b,1974)開始,以突顯出反思性研究中的社會性嵌入(social embeddedness)。然后,我

16、將展示我的研究如何逐一違背了實證科學的四項原則。如果只有這一種科學模式,那么我將不得不要么放棄拓展個案法,要么放棄科學。然而,不是只有拓展個案法違背了實證原則。我要展示的是,調(diào)查研究這種代表性的實證方法也違反了它自己的各項原則,因為不可避免的“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阻礙了訪問員與回應者之間不可分解的聯(lián)系,以及訪問在更廣闊的社會關系場域中的嵌入性。我們可以要么生活在實證原則和實踐的裂縫中,始終努力著去將其縫合;要么發(fā)展出一種替代性的科學模式,將情境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使我們研究的這個世界中“我們的在場”(our presence)成為主題。這個替代者就是科學的“反思性”模式,當

17、它被應用到參與觀察的技術中時,就產(chǎn)生出了拓展個案法。不過,為了同時挽救科學和擴展個案方法,我并不打算消除它們之間的裂縫。使情境(context)和對話(dialogue)成為替代性科學的基礎,將不可避免地把明顯的“權力效應”(power effect)帶了進來,這樣就會把拓展個案法與反思性科學的原則割裂開來。后現(xiàn)代主義就在突顯這些權力效應上做了不少事情,但是,與其說這是在設法應付一門不充分的科學,不如說它把科學也給排斥掉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后現(xiàn)代主義的邊界上工作,從沒有逾越那些邊界。既然選擇了仍然站在科學的一邊,我們就必須生活在它自我設定的各種限制之內(nèi),不管它們是實證科學的情境效應還是反思性科學

18、的權力效應。如果考慮到這個世界既不可能沒有情境,又不可能沒有權力,那么,這兩種科學都各有缺陷。但是我們得有一個選擇。所以我最終要問的是,何時、何地以及為何我們采用兩種方法模式中的某一種。一、被采用的民族志情況反思性科學開始于我們和它們之間的對話,亦即社會科學家和我們所研究的人們之間的對話。它既不從一個外在于時間和空間的阿基米德點突然發(fā)力,也不創(chuàng)造像白板一樣干凈的知識和理論。它的出發(fā)點,一方面是學術理論的某一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是既存的民間理論或本土敘事;而在真實世界當中,這兩個方面一直互動不斷。我自己關于贊比亞銅礦的研究開始于和殖民主義遺產(chǎn)悖論有關的公開爭論。1968年,我到“銅帶”旅行,以尋找向

19、后殖民政權轉(zhuǎn)軌的公司的政策和策略。那里有兩個礦業(yè)公司,盎格魯美利堅公司(Anglo American Corporation)和羅恩精選托拉斯(Roan Selection Trust)。它們都在北羅得西亞(Northern Rhodesia)北羅得西亞是贊比亞在殖民時期的名稱,它與南羅得西亞(即津巴布韋,位于贊比亞東南部)、尼亞薩蘭(即現(xiàn)在的馬拉維,位于贊比亞東北部)原為英國殖民地“中非聯(lián)邦”的三個成員,使用聯(lián)邦通用貨幣“羅得西亞尼亞薩蘭鎊”譯者注它直到1964年都一直是英國的保護地的殖民秩序當中有著很深的根基。這些公司它們曾宣稱自己的目標是控制這個國家的經(jīng)濟對贊比亞的獨立有什么反應?這并不

20、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因為銅礦工業(yè)雇傭了大約5萬人口,其中90%是非洲人,10%是外籍人員(expatriate)。在獨立的時候,這些礦山為這個國家提供了90%的外匯兌換和50%70%的政府稅收。對白廳(Whitehall)白廳,英國政府辦公地譯者注后來是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基金會(Found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而言,北羅得西亞存在的原因正是它的銅礦。公路和鐵路交通、土地和農(nóng)業(yè)、稅收和貿(mào)易、勞動和教育、國籍和種族,所有的這些,預定了銅礦出口的最大化。贊比亞是原始的“飛地”經(jīng)濟,而銅礦則是使它組織起來的要素。與揭開盎格魯美利堅公司和羅恩精選托拉斯神秘的企

21、業(yè)實踐相比,研究礦工們是如何生活的要簡單的多。我所要做的并不是一個通過文件梳理就可以完成的研究,因為正如我不久發(fā)現(xiàn)的那樣,文件能揭示的東西少得可憐。從外到內(nèi)的訪談也沒有多大的用處,因為管理者都由特定人群的關系層保護著。不過,我不久前獲得的數(shù)學學位幫了我的忙,我在英國總部的熟人從而給我在銅礦工業(yè)服務署的人事研究機構謀了一份差事。這個機構位于基特韋(Kitwe),這里是礦區(qū)的心臟地帶,既是政策又是實踐層面的工業(yè)關系的中心。一旦到了那里,我的關注點就轉(zhuǎn)向了更加具體的問題:勞動力量的地方化,或者被稱之為“非洲人的提升”(African Advancement)不過自獨立后這就被改稱為“贊比亞化”(Za

22、mbianization)。殖民統(tǒng)治給贊比亞留下的是:400萬的人口中,只有100名大學畢業(yè)生以及剛剛超過1200名的有中學文憑的非洲人。所以這個國家仍然嚴重地依賴白人管理者和專家。在歷史上,礦產(chǎn)工業(yè)曾經(jīng)是按照種族隔離的原則來組織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黑人能夠?qū)Π兹诵惺箼嗤6粗趁竦剡\動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徹底消滅所有這些白人優(yōu)越性的痕跡。那么,在后殖民時期事情是如何變化的呢?我的研究從新政府的贊比亞化委員會所描繪的圖景開始。它粉飾了一幅成就美好的圖畫:獨立后四年,在“外籍人員”(白人)曾經(jīng)占據(jù)的位置上,外籍人員越來越少,贊比亞人越來越多。這幅“去種族化”的畫像背后,布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說對

23、管理者策略的理解主要受阻于我的外來者身份的話,那么,任何關于贊比亞化的嚴肅研究都是被完全禁止的。我很難對那些曾經(jīng)在種族隔離制度中生活過的繼任者們做公開的調(diào)查。當然,由于種族隔離仍然像一塊烏云一樣飄浮在工業(yè)關系的各個方面之上,我其實也無法找到比這個職位更好的位置來觀察工作中的不同力量:我不僅在礦區(qū)工業(yè)的數(shù)據(jù)收集中心坐班,而且成了“新工作評估方案”其目標是調(diào)整白人和黑人的報酬標準的一名積極撰寫者。作為我工作的一個部分,我知道了管理層、工會和政府之間協(xié)商的利害關系。至此,自上而下的視角已經(jīng)很多了。如何從內(nèi)部和底層來觀察贊比亞化呢?在這個時候,我必須更加隱蔽。我組織了一項并不涉及贊比亞化的調(diào)查,以進入

24、非洲礦工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但是我選擇了年輕的贊比亞人事官員作為訪問員,而且由于他們位于贊比亞化的“風暴眼”當中,我完全有理由去相信他們。我們能夠每周在名義上取消了種族隔離的羅卡拉俱樂部(Rokala Club)見面,既討論這項研究,也討論贊比亞化的進程。不過這還不夠。我在人事研究機構工作了一年半,接著,當我成為贊比亞大學的一名文學碩士研究生之后,我又花了兩年的時間繼續(xù)這項研究。在那里,我吸收了本科生參與我關于(地下的和在臺面上的)“后殖民”工作組織的研究至少在正式場合那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還從底層,從最多數(shù)的沒有技術和半技術化的工人的立場上來探究贊比亞化:他們是如何感受監(jiān)工和低層管理者的贊比亞化

25、的?我們的拓展觀察顯示,白人管理層通過兩種類型的組織花招來應付政府的贊比亞化目標,并維系種族隔離和自己的利益。第一種策略是“掩蓋”贊比亞化(blanket Zambianization)。在殖民主義時期,人事經(jīng)理就是國王,統(tǒng)治著他的非洲下屬,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對白人下屬也是如此。人事部門支配了公司的商業(yè)中心、礦區(qū)和“隔離區(qū)”的生活(Epstein,1958)。到了后殖民地時期,一個明顯的花招是,一個部門完全和快速地贊比亞化了,但是與此同時,它的權力,尤其是針對外籍被雇傭者的權力卻被轉(zhuǎn)移和剝奪了;那些外籍被雇傭者,由新任命的“員工發(fā)展顧問”保護著,而后者原本就是前白人人事經(jīng)理中的一員。第二種策略是

26、“陰影”贊比亞化(shadow Zambianization)。在我調(diào)查的三年半里,礦頭(mine-captain)的位置這是地下管理最高的職位已經(jīng)贊比亞化了。許多舊的白人礦頭被提升到了新成立的地下經(jīng)理助理的崗位上,帶走了許多他們原來的權力和職責。任何一個贊比亞的繼任者都得在他前任的陰影下工作。他成了夾在他的下屬和“真正的”礦頭之間的黃油,而后者只不過是轉(zhuǎn)到了地上的舒服的辦公室而已。這些維系種族隔離的花招產(chǎn)生了好幾種其實并不難預測到的后果:第一,因為管理層膨脹,組織也變得越來越頭重腳輕;第二,工人和他們的新贊比亞監(jiān)工之間的沖突增加了,因為盡管與他們的前任相比,新監(jiān)工們沒有那么盛氣凌人,但也更沒

27、效率。通過贊比亞化而得以維系的種族隔離造成了組織破裂、沖突和低效。如果說掩蓋和陰影贊比亞化暗中破壞了組織的運轉(zhuǎn),為什么它還能夠繼續(xù)?種族隔離得以保留的背后力量是什么?一個民族主義的黑人政府如何會在它關于贊比亞化的報告中高唱凱歌,忽視種族秩序的延續(xù)?我在更廣泛的利益格局中找到了答案:第一,雖然政府接受了贊比亞化的辭令,但是代表無技術和半技術礦工的各種非洲人工會,更感興趣的是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而不是向上流動成為監(jiān)工。第二,贊比亞人繼任者,夾在底層黑人和白人老板中間,是種族和階級緊張的避雷針(lightening rod)。不過,他們在組織上比白人管理層要弱,因為后者保持著對知識和經(jīng)驗的實質(zhì)

28、性壟斷。第三,工業(yè)公司的主管長期以來一直為提高種族隔離的水平,用黑人代替白人而斗爭,因為這會降低勞動成本。如果說以前他們面對的是來自白人員工的有組織的抵抗的話,那么現(xiàn)在他們受到的是大批人移民國外的威脅。第四,贊比亞政府將礦山工業(yè)看作是(祭祀的)“圣牛”,亦即它“國家建設”計劃的稅收來源。它不敢承擔銅礦利潤下降的風險。此外,它很樂意讓外籍人士管理工業(yè),因為,雖然他們有經(jīng)濟權力,卻沒有政治威脅。外國人受到以三年為期的、可以隨意終止的合同的限制。贊比亞人管理者,作為支配階級中有權勢的一個部分,可能給贊比亞政府帶來許許多多的問題。這些力量的平衡意味著,盡管贊比亞獨立了,但是礦區(qū)內(nèi)總體上的階級和種族類型

29、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改變。從贊比亞化這個微觀世界,我“拓展”到了造成不發(fā)達的資源。發(fā)展的障礙不僅來自于對由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世界經(jīng)濟中銅礦的依賴,而且來自于從殖民主義繼承而來的階級關系的再生產(chǎn)。維護種族秩序符合業(yè)已出現(xiàn)的非洲“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利益,盡管這么做會抑止經(jīng)濟的轉(zhuǎn)型。因此,我的研究重建和改造了本土的敘事,使之成為后殖民主義的階級分析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它用一種未曾預料的方式反作用于社會。二、重訪實證科學什么是實證科學?對孔德來說,社會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取代玄學體系并揭示社會的經(jīng)驗法則。它是最后進入科學王國的學科,但是一旦被承認,它就將統(tǒng)治不守規(guī)矩的學科,生產(chǎn)秩序,并將混沌的過程驅(qū)逐出去

30、。于是,實證主義立刻成了科學和意識形態(tài)。在大部分情況下,今天的社會學已經(jīng)將它的主張變成了一條統(tǒng)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而我們可以將這種關于實證主義的精練觀點稱之為實證科學。將實證科學與反思性科學區(qū)分開來的前提假設是,有一個可以被理解為與研究它的那些人不一致,并從中分離出來的“外部”世界(outside world)。阿爾文古爾德納(Gouldner,1970)曾經(jīng)把這一前提假設稱之為“方法論二元主義”社會科學家與他們關于別人的理論之間脫離了關系。實證科學要求與研究的對象保持觀察者的距離,亦即一種不偏不倚的姿態(tài);它的目的是生產(chǎn)出對外部世界最為精確的制圖(mapping),去反映這個世界(Rorty,19

31、79)。將觀察者建構成外來者要求前者努力將自己與周圍的環(huán)境隔離開來,這就需要程序上的客觀性來推進。在杰克凱茲(Jack Katz)關于“分析性田野工作”的經(jīng)典討論中(Katz,1983),他提出了“4R”原則,我把它們視為實證科學四種約定俗成的信條。第一,社會學家必須避免影響并因此“破壞”他們研究的世界。這是防止“刺激反應”(reactivity)的禁令。第二,外部世界多種多樣,所以我們需要有標準來挑選數(shù)據(jù)。這就是“可靠性”(reliability)原則。第三,被挑選出來的事物,其編碼規(guī)范的形成要清晰明白,這樣任何一個研究同一個現(xiàn)象的社會科學家都能夠得出相同的結果。這就是“可重復性”(repl

32、icability)原則。第四,我們必須保證我們所研究的世界片斷是整體的典型部分。這就是“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原則。凱茲將這些原則作為社會科學的可靠權威。他試圖展示,如果參與觀察遵守“分析性歸納”或者他更愿意稱之為“分析性研究”的東西的話,它就能夠?qū)嵺`4R原則。不過,恰恰在這個過程中,他卻嚴重地破壞了他自己的方法論原則,支持了而不是排斥了“刺激反應”,消解了事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并且要求讀者從他們自己的經(jīng)驗中復制結論。與他仍然堅持4R原則不同,我的行動方針正好相反,我放棄實證科學而支持更加適合于拓展個案法的“反思性”科學。通過如下步驟,我為援引和闡述這一替代性的模式

33、提供了合法性:首先,展示拓展個案法如何協(xié)調(diào)4R原則;其次,我要說明,即使是調(diào)查研究也不能實現(xiàn)那些實證原則。我在這里的目的不是反對實證科學,而是展示實證科學如何排斥拓展個案法,尤其是我關于贊比亞化的研究。被違背的實證科學在實證科學眼中,拓展個案法沒什么好炫耀的。第一,我關于贊比亞化的研究打破了防止刺激反應的禁令。我絕不是一個不干涉的觀察者。我加入人事研究機構,正是因為它正在開展一項巨大的工作評估活動:對工業(yè)范圍內(nèi)復雜的職業(yè)結構進行歸類,以把黑人和白人的薪資結構放到一個單一的等級體系中。關鍵的是,在每一個種族群體中業(yè)已確立的職業(yè)等級應該得以維持。為了制造“公平”的印象,兩套薪資等級的整合建立在一個

34、由管理層和工會的“專家”組成的聯(lián)合團隊的基礎上,這樣每一方面都可以根據(jù)一系列事先給定的特征、經(jīng)歷、教育、靈活程度、努力程度等因素來“闡述”各自的工作。一家英國咨詢公司被介紹進來,試圖使職業(yè)評估和過去的等級制相匹配,卻輸?shù)煤軕K。而我卻能根據(jù)自己的數(shù)學訓練,把這一任務轉(zhuǎn)化為一個簡單的線形規(guī)劃問題,從而幫助了這一種族秩序的再生產(chǎn)這也成了我在階級的膚色(The Colour of Class)一書中的研究焦點。可靠性原則也被違背了。這樣一個固定的結局或觀察和抽取信息的棱鏡,使得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流變毫無反應。一個人如果生活在他所要研究的那些時間和空間當中,就很難把這個世界套進一個事先界定好的模板中。他會

35、從某一系列問題開始,卻以不同的問題結束:我進入銅礦工業(yè),本來是為了搜尋一些指導它們和贊比亞政府處理關系的公司政策,但只有和公司行政人員一起工作之后,我才認識到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政策。正如我隨后意識到的那樣,它并不是理性地遵循一條事先決定好了的策略,因為環(huán)境非常地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既包括了政治不確定(經(jīng)常性的政府危機、部委的人事變動,或者諸如礦產(chǎn)國有化這樣的突然變化)、經(jīng)濟不確定(尤其世界銅礦價格的不穩(wěn)定),也有技術不確定(挖掘中無法預測的問題、塌礦)。在這樣一個動蕩的環(huán)境中,管理層需要的是變通,而不是被詳細的計劃裹住了腳。正如我發(fā)現(xiàn)的那樣,那些存在的政策都是以“事后方式”形成的,亦即由像我這樣的“

36、專家們”來使已經(jīng)做出的決定合法化。如果我不曾成為這些過程的參與者,我就會仍然尋找那些難以琢磨的公司政策,或者,更有可能從公司的理性化當中編造出一個政策。簡言之,對拓展個案法而言,參與者與觀察者之間的對話為收集數(shù)據(jù)提供了一個不斷變化的篩子。這并不是否認我們?nèi)プ觥疤镆啊睍r帶著假設、問題和框架,而是說它們更像是棱鏡而不是模板,它們不是固定在那兒,更多的時候它們是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出于同樣的原因,可重復性原則也有問題。我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是誰我是一個白人男性,剛剛從一所英國大學畢業(yè),擁有數(shù)學學位,對殖民主義而言是個“新手”,此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些特征中的每一點都塑造了我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進

37、入(entry)和表現(xiàn),以及人們?nèi)绾魏臀艺務撆c種族有關的話題。此外,任何一個在隨后的時點上重復我關于贊比亞化研究的人,都將遇到非常不同的情況。歷史并不是實驗室里的實驗,能夠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而且民族志寫作中的遭遇,也有一些“無法言說”的東西。其它的人去重復我的研究,不管是共時性的還是歷時性的,當然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都只是我自己研究的延伸而不是重復。在另一項研究中(Burawoy,1979),當我在南芝加哥的一家工廠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所在的車間在三十年前曾被另一個社會學家研究過。我本可以指出,為什么他關于“產(chǎn)量限制”的理論是錯誤的;不過最后,我將這個理論作為一個基線,把自己的研究拓展

38、回了歷史當中。當然,因此我們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代表性的問題。我的兩個個案中關于贊比亞化過程的觀察有多大的代表性?在所有可能以我研究過的礦山為對象的個案研究中更別提其余六處礦山或者別的工業(yè)了我的個案研究有多大的代表性?我如何能夠超出我的兩個特殊個案來做結論?而如果我不能使之一般化,為什么我要自尋煩惱地在這項投入三年半的時間?!從實證科學的立場看,這些都是正當?shù)闹肛?;而如果這真的就是科學的唯一模式,我就確實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不過,還有另一條通往科學的途徑,那就是反思性科學,它也尋找一般性的和能證偽的解釋。這個替代者并不是子虛烏有、編造而來,而是有它自己的原則,來自于對實證科學的批判性支持。不過首先

39、我必須展示的是,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即使是最好的調(diào)查研究,也不能實現(xiàn)實證原則,因為它來自于實證理論和實踐之間無法消除的斷裂,而這正是反思性科學的原則迅速生長的地方。受限制的實證科學調(diào)查研究自以為在方法上是實證的。它試圖通過表達4R原則來實踐4R原則。第一,為了克服“刺激反應”的問題,訪談被塑造成一個始終如一的、中立的“刺激物”以引出多樣化的回應?;卮鹫弑患僭O只是對問題做出反應,而問題被提出的媒介則被剝?nèi)チ?。第二,為了面對可靠性的問題,并為選擇數(shù)據(jù)建立一系列連貫一致的標準,訪問被標準化了;每一個回答者都要回答用相同的方式提出的相同的問題。第三,針對可重復性,不僅問題成了與訪問“隔離”開來的刺激物,

40、而且外部環(huán)境也必須得到控制,也就是說,把不相關的事物“穩(wěn)定”或“確定”下來。最后,針對代表性,回答者必須是一個從更廣闊的目標總體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樣本。不過,盡管他們十分努力,調(diào)查研究者通常還是不可避免地未能實現(xiàn)他們的目標。訪談是一種社會情境(social context),嵌入在別的情境當中,它們又都依賴于問題本身并向其提供意義(meaning)。有四種類型的情境效應。第一,已經(jīng)有許多文獻證明了的訪問效應(interview effects),正是它們制造出了刺激反應的問題,亦即訪問者的特征(例如,民族或性別)或者訪問提綱本身(例如,問題的順序或形式)明顯地影響了回答(Hyman et al.

41、1954;Converse and Schuman,1974;Schuman and Presser,1981)。第二,回答者效應(respondent effects),問題的意思模棱兩可,對它的理解就依賴于回答者的不同生活經(jīng)歷。問題的標準化不能夠消滅回答者效應(Cicourel,1967;Forsyth and Lessler,1991)。第三,場所效應(field effects),簡單的說就是訪談不能夠脫離它們發(fā)生的政治、社會和經(jīng)濟情境。對不同時點和地方進行的訪問的回答,將由這些外部的情況來塑造。重復性就是被這些我們不能夠控制的外部因素所阻撓的。我們甚至不能夠從訪問本身產(chǎn)生的間接影響中

42、擺脫它們對回答者的非間接影響??刂魄榫承嵌嗝吹睦щy,可參見那些眼光還算敏銳的民族志式調(diào)查研究。為了降低“訪問效應”,調(diào)查研究者對訪問員和被訪者的民族進行匹配,但是這會夸大“回答者效應”和“場所效應”。桑德斯就曾指出(Sanders,1995),更廣泛的種族場域會嚴重侵入到訪談當中,以至于一些黑人被訪者將“白人”的罪名推給他們的“黑人”電話訪問員。此外,那些把訪問員當成白人的黑人會選擇更加調(diào)解性的態(tài)度。另外兩名學者在他們的書面實驗(pen experiment)中就指出:在此之前的1991年,尼加拉瓜大選中分散的投票結果就應該歸咎于調(diào)查對象對投票組織的黨派偏見(Bischoping and

43、Schuman,1992);他們的結論認為,這是尼加拉瓜兩極化政治環(huán)境的人為產(chǎn)物,但是這一場域是如何影響受眾的,仍然并不清晰。最后,威脅到代表性原則的情景效應(situation effects)。只要意義、態(tài)度,甚至知識是在各種社會情景中形成的而不是歸屬于個體在這里,我們要求的是以方法論的情境主義(Knorr-Cetina,1981;Cicourel,1964)代替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調(diào)查研究也許會試圖將社會情景當成一個“變量”,來考察諸如一個人的民族如何受到情景的影響這樣的問題。但這與方法論的情境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在那里,情景而不是個體才是分析的單位。因此,塞科萊爾(Cicourel)引出了

44、“所指”(referentiality)的問題我們?nèi)绾文軌驈慕徽勚辛私庖粋€在另一個情景中發(fā)生的特定情景。,那么我們就應該從社會情景的總體而不是個人總體(population of individuals)中抽取樣本(Stinchcombe,1980)。但我們不知道如何決定有意義的社會情景的總體,更別提如何抽取樣本了。這里沒有什么新的東西:嚴肅的調(diào)查研究者把他們的時間花在試圖最小化及(或)控制情境效應上,把它們假設成是一種干擾,如果不能夠清除,那也能夠被調(diào)查。如果說早期的調(diào)查研究只是暴露出了訪問效應的話,那么更多近期的作品則開始將這些效應理論化(Suchman and Jordan,1990;S

45、chaeffer,1991;Tanur,1992)。訪問被視為是一場其中一個對話者(研究者)缺席的、被破壞了的談話(conversation),這場談話和被規(guī)定的回答一起,遵循事先決定好了的軌跡,而對話(dialogue)則被排除掉了(Clark and Schober,1992)。通過與回答者展開事先設計好的辯論,辛德曼和比薩試圖將對話帶入到他們的調(diào)查當中(Sinderman and Piazza,1993)。例如,回答者首先會被問道,他們對政府給予黑人的支持是否滿意。如果回答者稱贊政府針對黑人的支出增加了,接著他們會被問,如果黑人被挑選出來享受特殊待遇,他們會不會有同樣的感覺?相反,如果回

46、答者不認為政府支出增加了,他們會被問,如果這意味著黑人會繼續(xù)比白人窮,他們會不會有同樣的感覺?他們的數(shù)據(jù)顯示,44的白人被“說服”放棄原來的立場。在做出肯定性回答的例子中,只有20的人在面對辯論時改變了他們的態(tài)度。尚不清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改變,辛德曼和比薩是否是在挖掘情境中特殊的態(tài)度?是否白人關于種族的態(tài)度是膚淺和柔和的?或者是否這只是回答者做出預料之中的回答的訪問情景自身的人為產(chǎn)物。不管怎么樣,回答中的這些變化指出了將訪問本身作為社會情景加以研究的重要性。由于不能和回答者建立共識,訪問員無法避免誤解和錯誤。因此,有的回答轉(zhuǎn)向了更加“敘事”的訪談。訪問員不再把標準化的訪問兜售給回答者,而是允許

47、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提供他們自己的“敘事”(Mishler,1986)。訪問通過對話得以繼續(xù),減少了歪曲,卻損害了反應性、可靠性、可重復性,以及可代表性。換句話說,沒有人否認情境效應的重要性。調(diào)查研究者將它們看作是一種挑戰(zhàn)它們必須得到測量、約束和控制。不過,如果有人認為情境并不是擾亂事實的雜音而是事實本身的話,改進調(diào)查研究就是用錯誤的工具處理錯誤的問題。因此,許多人將情境效應的必然性視為實證科學無法醫(yī)治的頑疾,主張完全放棄科學,轉(zhuǎn)而支持一種通往社會世界的解釋學方法(interpretive approach)。我們能夠在不同的學科中發(fā)現(xiàn)這種“解釋學”學派的代表:諸如伽達默爾和羅蒂這樣的哲學家就

48、將社會科學簡化為對話和交談(Gadamer and Rorty,1979);諸如格爾茨這樣的人類學家則人類學的技藝視為深度描寫或者挖掘地方性知識(Geertz,1973;1983);諸如鮑曼這樣的社會學家則主張,知識分子應該放棄他們立法者的自負,轉(zhuǎn)而扮演闡釋者的角色,在各種團體之間居中調(diào)節(jié)(Bauman,1987);諸如哈拉維這樣的女性主義者則呼喚“處境知識”(situated knowledge)的網(wǎng)絡(Haraway,1991,第9章)。然而,這些都不是我要在下面采取的進路。面對實證原則和研究實踐之間不可避免的裂縫,我既不會完全放棄科學,也不會讓自己聽從于改進實踐的建議,以接近不可能實現(xiàn)的

49、實證原則。相反,我提出了一個科學的替代性模式,亦即反思性模式,將情境看作是起點而不是終點。三、界定反思性科學在社會科學中,反思性常常被視為科學的敵人。很久以前溫奇(Winch,1958)就主張,個人的反思,亦即行為的自我監(jiān)督,會導致人類行為不可改變的不確定性,使科學預測變得不可能實現(xiàn);社會科學所能做的,就是揭示它所研究的人們的推論性和非推論性的世界。類似的觀點在“語言學”或“闡釋學”轉(zhuǎn)向之后的人類學界十分普遍。它的極端形式,就是我們受到自己以前概念的束縛,除了凝視自己的經(jīng)歷之外,別的什么也不能做。在社會學內(nèi)部,反思性更多的被用于實證用途。古爾德納用它來揭示“西方社會學”統(tǒng)治范式中的“支配性假設

50、”,主張它們逐漸地脫離了它們曾聲稱要反映的世界(Gouldner,1970)。最近,布迪厄(Bourdieu,1977;1990),在他的對話者華康德的幫助下(Bourdieu and Wacquant,1992),提出了一門明確地以深化社會學的科學基礎為目的的“反思社會學”:在學科場域中承認我們自己的位置,將能夠客觀化我們與我們所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使得我們成為更好的科學家。我采取的是一條明顯不同的進路。與主張有一種最好地貫徹了反思意識的科學模式不同,我提出了一種方法論的二重性,亦即兩種科學模式實證科學和反思性科學的共存和相互依賴。這種區(qū)分能夠拓展到自然科學。一些關心自然科學的哲學家例如,邁

51、克•;波蘭尼(Polanyi,1958)就拒絕主體和客體的劃分。他關于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的理論,將自然科學家放到了他們與之聯(lián)系、棲居其中的“自然”的中心位置。類似地,??怂?#8226;凱勒認為(Keller,1983,1985),自然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家一樣,可能也是他們所研究的世界的一個部分,在調(diào)查中,他們與對象之間也有一種人際關系;從她的女性主義觀點出發(fā),她認為造成區(qū)分的事物不是科學的對象,而是我們接近對象的性別方式。最后,站在現(xiàn)實主義的立場上,莎斯卡爾(Bhaskar,1979)堅持將干涉和實驗作為自然和社會科學的中心:反思性科學和實證科學之間的區(qū)

52、分并沒有什么本體論的基礎;它并不依賴于正在研究的世界的性質(zhì)。兩種模式之間的區(qū)別并不依賴于它的對象(與非人類對照下的人類),而是科學家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實證科學主張將主體從對象中分離出來,而反思性科學則將對話(dialogue)抬高為它的界定原則,并將參與者和觀察者之間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作為它的前提假設。它喜歡實證科學所分離的東西:參與者和觀察者、知識和社會情景、情景和它的位置場域、民間理論和學術理論。反思性科學的原則可以避免成為實證科學阻礙因素的各種情境效應。1、干預上面討論的第一個情境是訪問本身,它不僅是揭示被訪者真實狀況的刺激物,而且是對她生活的一個干預。訪

53、問將她從她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中抽取出來,使其服從訪問者的時間和空間。在反思性科學看來,干預不僅是社會科學不可避免的部分,而且是一個應該被開發(fā)的長處。通過彼此的反應,我們發(fā)現(xiàn)了社會秩序的性質(zhì)。干預是制造了紊亂,但那不是要予以消除的噪音,而是值得欣賞的音樂,因為它傳遞出參與者世界中的隱秘。在壓力下或危機中,當它們既面對出乎意料的事情也面對日常公事時,制度就會更多的暴露自身。與禁止“刺激反應”這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不同,反思性科學要求干預并對其加以利用。2、過程第二種情境效應就是附屬于訪問者“刺激物”的多種多樣的意義,是它破壞了研究的可靠性。人們可以使問題標準化,但不能標準化回答者對問題的理解。回答者帶著從

54、不同情景中產(chǎn)生的各種各樣的經(jīng)驗來面對訪問,卻被要求陷入一個個數(shù)據(jù)點。甚至詢問某人的民族或性別都可能變得復雜,更別說要求回答者將多樣化的體驗簡化為一項單一的列表了。這里有一種雙重簡化:先是聚集,然后是對經(jīng)驗的壓縮。反思性科學要求觀察者通過移動(move)參與者的空間和時間,來揭示那些情景經(jīng)驗的意義。這種移動可以是虛擬的,比如在歷史解釋中;也可以是真實的,比如參與觀察;或者是兩者的某種結合,比如在診斷式訪談(clinical interview)中。但這里還有另一種復雜性。每一種情景的經(jīng)驗不僅都生產(chǎn)出它自己的“情景知識”(situational knowledge),而且這種知識可能是推論得到的(

55、discursive)或相反。如果社會互動的推論維度我們可以稱之為敘事(narrative)可以通過訪談得到,那么,獲得非推論性的,亦即沒有詳細闡明的、未被承認的,或者默認的知識它們有時被歸為實踐意識,構成了所有社會互動的基礎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例如,這也許可以通過“分析”,或者通過參與,亦即與那些將被研究的人或事一起“做事”而得以發(fā)現(xiàn)(Garfinkel,1967)。反思性科學的任務不能停留在對情景的理解上,亦即恢復“情景知識”。第一,總是有多種多樣的知識在反映社會情景中不同行動者的位置。如果反思性知識的目標是要展現(xiàn)多重的敘事、多重的聲音,那么它就可能十分笨重。但是更糟糕的是,情景知識是根植

56、于特定空間和時間的知識??臻g和時間都不可以凝固,所以情景知識總是處于不停的變動之中。因此,像別的科學一樣,反思性科學必須做一些簡化。在這個時候,簡化就是聚集:把情景知識聚集成社會過程。就像調(diào)查研究將從大量個案中得來的數(shù)據(jù)點合計成可以做因果推論的統(tǒng)計分布一樣,反思性科學收集一個個案的多重解讀,并把它們聚集成社會過程。這種從情景到過程的移動在不同的反思性方法中的實現(xiàn)方式不同,但是它總是依靠先前的理論。下面我們將看到的正是它在拓展個案法中是如何工作的。3、結構化第三種情境是訪談發(fā)生的外部場所。場所不可能持續(xù)不變,所以重復的目標就受到了阻礙。這不僅是因為社會科學家以自己的風格和不能重復摹寫的方式形塑了

57、他們研究的世界,而且因為外部的場所有它自己自動的動力機制。各種關系的廣闊場域不能被固定或者懸置起來,而它也超出了參與觀察的活動范圍。因此,我們將外部的場所看作是研究發(fā)生的那個地方的存在狀況。我們于是用社會過程來刻畫出各種社會力量,以將它們印刻在民族志的發(fā)生地點上。這些社會力量是其它社會過程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處于調(diào)查進行的場所之外的結果。這些社會力量被視為處于觀察者之外,因此可以用實證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從而成為反思性科學的陪襯。換句話說,我遵從阿博特(Abbott,1992a;1992b)以及薩默斯和吉布森(Somers and Gibson,1994)的做法,將社會過程的“敘事”與社會力量的因果聯(lián)

58、系區(qū)別了開來。但是他們要用前者來代替后者,而我堅持要為社會力量留下地盤,以將其作為方法論的手段和經(jīng)驗事實來構造和限制諸社會過程。因此,反思性科學堅持以結構化的立場來研究日常世界,也就是說,把它看作是各種外部“力量場”所形塑的結果,并同時反過來形塑對方。安東尼吉登斯已經(jīng)將“結構化”作為了他作品的主旋律(Giddens,1984)。他試圖以二重性的觀點實踐同時再生產(chǎn)了使其成為可能的情景為替代,超越主觀和客觀、行動和結構、微觀和宏觀的二元對立。他強調(diào)結構是如何推進而不是限制了行動就像是語言(language)允許了言說(speech)。最后,關于結構的直覺式觀點消失了,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唯意志論的觀點

59、:強調(diào)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控制。我回歸到關于結構化的更加常見的觀點:“結構”,或“社會力量”確實限制了什么事情有可能實現(xiàn),雖然它們自己也在不停地改造。被吉登斯理解為“結構化”的東西更接近我所說的“過程”,但是即使這樣,我也要給超越了個體控制的微觀權力結構以更大的確定性。這一“力量場”也許有它自己的系統(tǒng)特征,依據(jù)其充滿合作和矛盾的自身原則運轉(zhuǎn);當它對各種地方性施加自己的影響時,它有自己的動力機制。4、重建第四種情境效應回去涉及到第二種,亦即社會情景相對于個體的優(yōu)先性,它使以個體為基礎的抽樣成了一個問題。如果代表性并不可行,有沒有別的辦法生產(chǎn)出一般性?與直接從數(shù)據(jù)中推論出一般性不同,我們從一種一般性

60、移動到另一種,一種更加包容的一般性。我們的研究從自己喜歡的理論開始,但是并不是要尋找證據(jù)來支撐我們的理論,而是要尋找反證來深化我們的理論。我們要做的,是闡述現(xiàn)存的理論,而不是發(fā)現(xiàn)入土的理論。有一種關于科學哲學的實質(zhì)性主體它通過對知識增長的歷史解釋而被人熟悉主張,科學既通過對范式(Kuhn,1962)或研究程序(Lakatos,1978)內(nèi)部反常事物的吸收,也通過范式或研究程序之間的競爭而得以前進。我們并不擔心我們個案的獨特性,因為我們對它的“代表性”并不感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它對理論“重建”的貢獻。埃米已經(jīng)指出了“異常個案分析”(deviant case analysis)和“本土個案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