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漢語言文學訓詁學筆記自考_第1頁
自考漢語言文學訓詁學筆記自考_第2頁
自考漢語言文學訓詁學筆記自考_第3頁
自考漢語言文學訓詁學筆記自考_第4頁
自考漢語言文學訓詁學筆記自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北京自考“訓I詁學復習題一、訓詁的功能:漢代人去讀先秦或更早的典籍, 已略有困難;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對兩漢、先秦 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閱讀和研究 古代文獻時,就需要首先 掃清文字障礙,減少語 言隔閡。二、“訓詁”這兩個字連用,始于漢代的毛詩詁 訓傳。 唐代的訓詁學家孔穎達在詩經(jīng)。周南。 關雎的疏中對“訓I”和“詁”分別作了解釋。他說: 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三、毛詩詁訓傳,是毛亨為詩經(jīng)所作的 傳注,簡稱毛傳?!皞鳌笔且环N發(fā)明經(jīng)典大義 的體例?!按呵锶齻鳌庇凶笄鹈鞯淖髠?、公羊 高的公羊傳、谷梁赤的谷梁傳。毛亨注 釋詩經(jīng)雖有敘事,但卻以解釋語言為主,所 以叫毛詩詁訓傳。四

2、、孔穎達的意思是說,詁和訓,是解釋語言的兩個不同的法則:(一)“詁”是解釋“異言”。斯謂“異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時代不同或地域不同 而有不同的稱呼。 因時而產(chǎn)生的異言,也就是古 語。因地而產(chǎn)生的異言,也就是方言。對因時而異的古語,用當時的今語去解釋;對因地而異的方言,用當時的標準語(雅言)去解釋,這就是“詁”。(二)“訓”是道形貌的所謂“道形貌,就是對文 獻語言的具體的含義,進行形象的描繪、說明。五、近代學者黃侃先生對“詁”、“訓”二字的解釋, 反映了訓詁學進一步發(fā)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義。詁就是故,本來的意思;訓就是順, 的意思。黃侃先生對詁訓的解釋,說明他已有了 詞義的系統(tǒng)的觀點。在解釋詞義的

3、時候,首先要 推求它的本義,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 意義,然后沿著詞義發(fā)展的線索,找出它不同的 引申義。這樣才能完成對一個多義詞詞義系統(tǒng)的解釋。比如(詩經(jīng)。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 解釋作“京師”,而解釋作“大”。他的意思說,“京 師”的意思,是從“大”這個本義里引申出來的。六、訓詁學是在發(fā)展中經(jīng)過不同的階段逐步建立起來的。那時的訓詁方式主要是 注釋書(包括傳、 注、疏、箋等)。毛亨所作的系統(tǒng)解釋詩經(jīng) 的毛詩詁訓傳,就是這種訓詁最典型的樣式。在這種隨文釋義的訓詁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另一種訓詁的方式。 也就是從注釋書中,把被解釋的 語言單位抽取出來按照一定的原則加以編纂,形 成了類似后代

4、字(辭)典的訓詁專書。爾雅始見于漢武帝時,共有十九篇。東漢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是一部文獻語言學 的專著。爾雅曾被稱為“訓詁學的鼻祖”,其實它不過 是漢儒采取傳注所作的訓詁札記。它將古代注釋(以毛詩詁訓傳為主)中曾經(jīng)有過同樣訓釋的詞歸納到一起,再依它們意義的類別加以分編, 是一部我國最早的訓詁資料集。說文根據(jù)“部首”將文字的形體分為五百四十 部,用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 假借)的法則來解釋字形,又用以形說義的方法 來解釋字的本義,用“讀若”和形聲聲旁來說明字 音。七、清代研究訓詁的學者有兩個派別:一派是以 惠棟、江聲為代表的“鉤沉”之學。這一學派以辯 識古訓、疏明古義為主,目的是運用

5、語言文字學 來闡明古書上沒有弄明白的理論問題和具體問題, 使學者能進一步理解前代的訓詁。另一派是以戴震為代表的“創(chuàng)新”之學。如訓詁學家段玉裁、王 念孫、王引之、俞檄等都屬于后一派。 張揖的廣雅 八、傳統(tǒng)的“小學”(古代專門研究語言文字學的 一種學問)分成了三個互相有分工又有聯(lián)系的門 類: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的總合,就 是我國粗具規(guī)模的傳統(tǒng)語言學。所以我們今天談 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 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范圍還不甚明確。另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統(tǒng) 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九、那么,文字,音韻,

6、訓詁這三個門類如何分 工?文字學,傳統(tǒng)語言學的文字之學,著重在識別漢 字的字形,從字形出來辯明音、義,研究漢字形 體的發(fā)展,從而達到歸納漢字造字法則的目的。音韻學,傳統(tǒng)語言學中的音韻學,著重在研究不 同時期漢語語音的體系和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漢語 語音的變化。切韻,等韻,古韻之學,都取得了 很大的成果。訓詁學:語言所含的思想內(nèi)容是它的核心。傳統(tǒng) 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色彩, 詞的意義系統(tǒng)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系,詞的 產(chǎn)生和發(fā)展變化。當語法學和修辭學還沒有獨立 出來的時候,這兩個門類的內(nèi)容,也是包含在訓 詁學中的。如果簡要地說,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 音韻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訓詁的研究則

7、偏重于義。這三個門類的研究雖有以上的分工和側(cè)重,必須 相互聯(lián)系和貫通。十、(訓詁分析題)詩經(jīng),鄭風,女曰雞鳴: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泵娫b訓傳說:“宜,肴也?!编嵐{:“所弋之鳧雁,我以為加豆之 實,與君子共肴也。”肴是煮熟可吃的肉,引申啖 食熟肉也叫肴。說文,肉部:肴,啖也。可 知毛傳、鄭箋訓肴,就是訓啖。說文, 部“宜”訓“所安也”,則是根詩經(jīng),周南,桃 天中“宜室” “宜家”所作的訓詁??梢娢堇镉酗埑?可以有“安”義,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義。這 就說明,在作訓詁時,研究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是不能脫離字形的分析的。十一、詩經(jīng),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毛傳:“敦,厚也?!编嵐{:“敦

8、猶投 ”。從表面上看,好像毛傳和鄭箋彼此矛盾,作出了兩個不同的訓詁。從聲音線索來尋求,就可以把兩個訓釋統(tǒng)一起來。毛傳讀“敦”為“堆”字。鄭玄則讀“敦”為“丟”,義為擱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拋在我身上其實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鄭的兩種注釋并無矛盾,只不過各取不同的方言來訓釋罷了。十二、訓詁的內(nèi)容:甲、保存在注釋書和訓詁專書中的訓詁內(nèi)容。1 、解釋詞義:戰(zhàn)國時的荀況在正名篇中“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荀況所說的“名”,就是今天語言中的詞(古代稱實詞為“名”或“字”。鄭玄說:“古曰名,今曰字,其實一也?!保┯栐b首先要揭示詞的概括意義。這種概括的詞義必

9、須是客觀的,絕不能主觀臆斷、憑空推測。在解釋詞的概括意義時,訓詁學家不但注意到詞義的客觀性,同時還注意到詞義的系統(tǒng)性,也就是 首先解釋詞的本義,然后沿著引申線索,說明它 的引申義。這是訓詁中解釋多義詞的基本方法。 如詩經(jīng),小雅,六月:“比物四驪,”毛 傳:“物,毛物也。”又小雅,無羊:“三十 維物,爾牲則具?!痹~義在其概括性的基礎上,還 有其靈活性。如,江淹別賦:“若乃秋月如 : 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中 心徘徊?!痹谶@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來說明別離 的時間、環(huán)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間月下告 別,在月光照射下,只見微風搖曳著花枝,露水 在葉上滾動。作者用“光陰”二字來進一步

10、描繪當 時的狀況?!肮怅帯痹谶@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里是一 對反義詞:光是亮,陰是暗?!肮怅幫鶃怼笔侵冈?光和露珠交相照映,徘徊往來,乍明乍暗的情境, 以襯托出告別時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十三、分析句讀:句讀:我國古代文章斷句的符 號和方法的名稱,相當于今天標點符號的作用。如禮記,學記篇把分析古書的句讀列為教學和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它說“一年視離經(jīng)辯志?!薄半x經(jīng)”就是判斷文章的句讀:“辯志”就是審明文章 的思想內(nèi)容。十四、鄭玄斷句“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聲教訖于四?!?。“暨”形容日光偏射(說文,旦 部:暨,日頗見也)?!坝櫋碑斪髌?,直行 也。這段話的前三句說的是日光所照的方位:日 初升于

11、東海,西照流沙,偏射于朔暨,南暨。然 后說,凡日光所臨照之處皆行其聲教。(唐代 陸 德明寫過一部經(jīng)黃釋文。)十五、基傳,哀公十七年:衛(wèi)侯貞卜。其繇 曰:“如魚稱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隋 代劉炫認為卜辭的文句應該押韻,其實賈、劉的 斷句都是錯誤的。第一,繇辭是韻文,第二,“裔” 和“焉”的詞義怎么分析,他們把當成語氣助詞, 因而斷句是錯誤的。清初顧炎武在左傳杜解補 正里強調(diào),應當把“裔焉大國”讀為一句。因為“裔”的本義是衣邊,后裔的“裔”就是衣邊義的引申 用法。在聲音方面,“裔” “界” “介”是一聲之轉(zhuǎn);在 意義方面,衣邊。田界,介畫也是互相會通的?!耙帷弊衷诖颂幨怯米鲃釉~的,“裔”就

12、是“介”?!把伞?字則和“于”的聲義相同,是個介詞?!耙嵫纱髧奔础敖橛诖髧薄!皽缰畬⑼觥笔钦f衛(wèi)侯將被大國所殺, 國家也要滅亡。后來衛(wèi)果為晉所滅。唐代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也沒有正確的理解“取舍”和“類”的 含義。翻譯:史記,伯夷列傳:巖穴之士取舍有時 若此,類名湮沒而不稱,悲夫!譯:沒有權(quán)勢的 人,他們的行為很多是跟伯夷、顏淵一樣高尚的, 卻大都沒有被歷史所稱道,以致姓名,事跡都湮 沒無聞,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翻譯: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何故?第一,從語法結(jié)構(gòu)上看,“不虞”是主要動 詞,而這個動詞的賓語不是“君之涉吾地也”,而 是“何故”。第二,從上下文看,這句話不是疑問句,而

13、是質(zhì)詰句,并且是表達了嚴厲的責問口氣。 聯(lián)系上文“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 相及也”,這段話意思是:楚齊距離極遠,就連馬 牛風逸的小事都連及不上,我君絕對料想不出你 們派兵伐楚的緣故。十六:分析句讀的注意幾點:首先,斷句讀必須 結(jié)合上下文。其次,一個句子是語法結(jié)構(gòu)的具體 體現(xiàn),必須用語法規(guī)律說明句子的構(gòu)造。再者, 句子還反映了語言的情態(tài)和感情色彩,這在分析 句讀時,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十七:翻譯:北諷,柏舟:微我無酒,以敖 以游。譯:并不是我沒有酒去遨游用以忘憂。十八:翻譯: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 太祖。譯:周王在太廟任命南仲為元帥。十九:闡述語法,兩漢時期的訓詁學者已把漢語 詞

14、匯分析為:詞,事,名,三類。二十:翻譯:召南,行露篇:厭yi 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毛傳:“豈不,言有是也。” 譯:路上那潮濕的露水使人厭惡,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會滿身沾上這種可厭的露水。(用以比喻,“沒有失禮就不畏強暴”。二十一:48,衛(wèi)風,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曾:即現(xiàn)代漢語的“怎么”。方言“訾,何也?!倍河锰撛~確定句型。庸風,帝凍:乃如之人也,懷昏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毛傳:“乃如是淫奔之人也?!薄耙肌苯忉尅皯鸦枰觥倍?、,鄭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楚。毛傳:“激揚之水可謂不能流漂束楚乎?”毛亨告訴我們這七個字是一句,而且是反詰句。它用散文來注解,于是就用增

15、加虛詞的方法來補足原文所要表達的情狀。二十四、說明虛詞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其”字在詩經(jīng)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種不同用法。如1 、衛(wèi)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這兩句詩是從農(nóng)民期待降雨的心情來比喻盼望丈夫回來的殷切思念。意思是說:下雨吧!下雨吧!可是云彩里又鉆出明亮耀眼的太陽。這是語氣助詞用在句首的例子。2、庸風,帝凍“朝劑于西,崇朝其雨?!币馑颊f:“一清早西邊升起了虹,今天整個早晨都要下雨吧!”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3、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币馑际钦f: “夜里什么時候啦?是中夜?!边@是用在句末的例 子。二十五、為了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詞不達意義和句意,訓詁書有時是必

16、須分析句子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二十六、詩經(jīng),小蚊: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毛傳“爭為近言”是語序的解釋。左傳,昭公十九年:私族于謀而立長親。杜預注:于私族之謀,宜立親之長者。這也是解釋語序的。二十七、左傳,哀公十三年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 杜預注:言靈王怒吳子而執(zhí)其弟,猶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這是用解釋語序的,是用常見的語法結(jié)構(gòu)形式來說明特殊的語序的。杜預的意思是說,“室于怒,市于色”按一般的語序應為“怒于室,色于市”(在家生了氣,到街上去發(fā)作)。二十八、56 頁,簡答:語序的作用?第一種,是借助語序表示客觀事物在主觀感觸上的先后。如孟子,盡心篇“若崩厥角稽首”,一般的語序是“厥角

17、稽首若崩?!边@里的“若崩”放在句首,是重點強調(diào)聲音,也就是先“緣耳而知聲”,次“緣目以知形”。第二種,為了重點突出,緊接上文,而顛倒語序。如左傳,公元年:“為吳太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杜注:言雖去猶有令名,勝于留而及禍。接正常的語序應是“與其及也,猶有令名”。這里因為勸說申生應該權(quán)衡利害,遠離晉國,所以在提出“為吳太伯”之后,就緊接著強調(diào)這樣做“猶有令名”,而把“與其及也”這種不利的做法放到期其次的地位。第三種,為了協(xié)調(diào)聲律而改變語序。如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無小人殆。這里本應該說:“無殆小人”。因為“殆”與“已”“子”“仕”諧韻,所以變換了語序。二十

18、九、清代訓詁學者往往是在分析語言結(jié)構(gòu)的 基礎上去訂正前人的錯誤注解。三十、翻譯: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傳:求矣,言求兄弟也。譯:原、隰雖然是人們聚集的場所,但人們所求的是兄弟。翻譯: 61 頁,小雅,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 所。譯:從漆沮那里驅(qū)趕禽獸,把禽獸趕到天子 的獵場去。三十一、說明修辭手段:如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毛傳:言不歡嘩也。這里運用了烘托的修辭手段。三十二、66 頁翻譯:上奏畏卻,則鍛煉而周內(nèi)之。翻譯:“周內(nèi)”就是織文繡花的意思。這就是說,“吏治者”在上奏獄辭時,還怕上面批不準,就像冶金那樣對獄辭加以千錘百煉,又像織綢那樣細針密線地加以彌縫。三十三、71 頁

19、,闡述表達方法:比如詩經(jīng),庸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毛傳:“天謂你也。”孔穎達毛詩正義申述毛義說:“先母后天,取其韻句”。又如禮記,祭統(tǒng):“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鄭玄注:“純服亦冕服也,互言之爾。純以見繒色,冕以著祭服?!睋?jù)鄭說,“冕服”即“純服”,皆謂祭祀的禮服。凡祭服之制,一方面必須是黑色,一方面必須戴冕,此“互文備義”之例。又禮記,文王世子:“諸父守貴宮,貴室;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庇衷唬骸爸T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備矣?!编嵭ⅲ骸百F者守貴, *.上言父子孫,此言兄弟,互相備也”。三十四、清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黃侃先生古書文句異例古今詞言表達

20、情狀差異很大,分述于下:第一,古代敘事的文章,大體分為“記言”,“敘事”兩類。 1 、記一人之語中加“曰”字。如左傳,哀公十三年;2、記二人之語省“曰”字。如禮記,檀公;3、記言中有敘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第二,古人引書或記言,往往有引文不全和錄語未竟的情況。如周易,同人。第三,又有“省略之例?!钡谒?,與省略相對立的是復用和連類并稱。三十五、78 頁名詞解釋:斷章取義:此言賦詩不泥其本義,而借古人的話說自己的意思來表達自己的觀點。81 頁,連類并稱:指兩個字或詞的義類相因而牽連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詞之義。83 頁,反義詞對舉,則是連用詞義對立、矛盾的兩個詞,但只強調(diào)矛盾的一個方面。三十六、

21、串講大意,漢代注釋家解釋古書體例,往往在解釋詞義之外,再串講文章大意,他們把這種解說方法叫“章句”。流傳到現(xiàn)在的以“章句”為名的注釋書,有后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辭章句三十七、86 頁,周南,關?。厚厚皇缗雍缅?。毛傳:“窈窕,幽閑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關睢之德,是幽閑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泵嗟慕忉屖牵喝绻羞@樣德美兼?zhèn)涞呐樱瑧敵蔀榫拥募闻?;應當用琴瑟之音以諧好;應當有鐘鼓之音以相樂。三十八、93,分配析篇章結(jié)構(gòu),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史記,孔子世家說過:“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詩、 書、禮、樂。弟

22、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三十九、97 省略.乙保存在文獻正文中的訓詁內(nèi)容。存在于周秦古籍正文中的詮釋文字,實際就是訓詁方法的開端。它的體例,約有兩種類型:其一,是以訓詁的形式出現(xiàn)的正文。這是很明顯的訓詁方法。其二,是以正文形式出現(xiàn)的訓詁。四十、訓詁的方法:1 、以形說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辯識聲讀的專書, 名詞:“以形說義”,是指通過字形的分析,來了 解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即體現(xiàn)在造字意圖中的 基本詞義。第一筆意與筆勢的問題。“劂意”即字形中反映出 的詞義,也就是筆意。“筆勢”只有較早的文字,才有筆意和筆意相對, 是發(fā)展的結(jié)果,文字符號化了,字形與

23、字義的聯(lián) 系逐步隔斷了于是變成了筆勢。四十一、122 頁,說文,十二卷下,民部這說明,在運用以形說義的原則時,必須以筆意為據(jù)。如硬拿筆勢說義,則會穿鑿附會,走向廖誤。第二,異形和數(shù)義的問題。這些不同的形體也能統(tǒng)一在同一本義或相互有關聯(lián)的意義上。說文 解字中往往是將不同形體的重文統(tǒng)一起來的。2、因聲求義。晚近章炳麟、黃侃兩先生在總結(jié)前人文獻語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把訓詁學進一步提高到“語言學”的理論上來。128 頁,簡答,如何利用聲音來求義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解決同音替代問題,排除通假造成的形、義分離現(xiàn)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運用以形說義的原則;第二,是解決方言詞的 問題,求得方言詞聲音

24、變化的軌跡;第三,是推 求語源,解釋某些詞詮釋命名的由來。128 頁,名詞:通假,就是在用字時不寫本字而取另一個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130 頁,識別古書中的通假現(xiàn)象,以聲音為線索,區(qū)別本字和借字,是非常必要的。如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句話“野馬”,晉人司馬彪注:野馬,天地間氣。楚辭里的“愈氛霧其如磨”, 磨:塵埃;馬:磨;131 頁,戰(zhàn)國策,齊策: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所謂“美女充下陳”就是在階下充滿 了載歌載舞的美女的意思;陳的本字是墀。四十二、134 頁,第三,推求語源的問題。前人早有“聲訓”之說。所謂“聲訓”,就是從聲音線索推求語源的方法。翻譯:召南,

25、行露:何以速我獄。毛傳:“獄,確也”。翻譯:“為什么跟我打官司(招我于獄)”。138 頁,章先生的文始:是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來闡述語源、疏明語言發(fā)展變化的專著。140 頁,漢代末年劉熙寫的釋名,大量運用“聲訓”。他一方面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來源,探索詞的命名的意義,另一方面廣泛地綜合了各地的方音,分辯它的發(fā)音部位和方法,來探索詞義的特點。_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是清代訓訓詁學杰出之作。 說文,草部:若,擇菜也。四十三、146 頁, 1 、古代文獻語言與后代書面語言,既有差異亦可互相溝通。說文未收錄。如說文,阜部:“堤,唐也?!逼鋵崱暗獭迸c“唐”的義界不同,“堤”指攔水的建筑物,“唐”指

26、蓄水的洼下之空唐。如大戴禮記:“魚躍拂池?!狈鞒鼐褪遣恋剿恋倪呇?。2、古代文獻語言也有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的,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加以考察,更是疏通訓詁的必要方法。如說文,酉部:“濫,泛齊,行酒也?!毙芯普?,是普普通通的酒,并非嘉釀。150 頁,考察古代社會,第一,與詞義發(fā)展有直接聯(lián)系的是社會生活。比如,“玉”這個詞,本來是一種又光澤又潔白的石頭名稱?!坝瘛弊值脑~義便從“美好的石頭”發(fā)展為一切最美好的品物標志,引申成為“標準美”的意思了。152 頁,如“灑”,“洗”這兩個字。從音讀和詞義上來看,“灑”就是今天所謂用水洗除泥垢的“洗”。 如:“滌,灑也”:“沫,灑面也”; “浴,灑身也”; “澡,灑

27、手也”; “洗,灑足也”。 顏師古漢書注“灑音信”,可見“灑”與“訊”也是同音同義 字。四十四、154 頁,洗手是除垢的動作,打掃房間也是除垢的動作。管子,弟子職里“灑”,“ ”,“訊”都可以訓潑水。 今天“灑”只讀 Sa,是潑水, “訊”變?yōu)槎ㄆ跐q水,而“洗”則為用水滌垢了。155 頁,鳥的“振訊”是用以去其塵垢,就像人彈冠去其塵埃,抖摟衣被去其灰土。因此,振訊也是除垢的動作。156 頁,社會生產(chǎn)也直接影響詞義的發(fā)展。如說文,衣部:襄,漢令解衣耕謂之 襄。:“解衣耕是一種種植農(nóng)作物的方法。在天氣 干旱時,把又干又硬的土皮扒開,然后用表層下 濕潤的土播種撒籽,再用表層的土覆蓋上去,以 待其發(fā)芽

28、成長:古代管這種播種方法叫”襄“,其 作用是保持墑情。162 頁,與社會生產(chǎn)直接有關系的,是古代科學 文化的發(fā)展。如詩經(jīng),豳風,七月這首詩里,有兩種計算年月的方法:一種是用“日”來表示月份的方法,一種是用“月”直接來標志的方法。四十五、171 頁,訓詁的運用。一,運用于古代文獻的注釋工作。如論語,陽貨: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這句話是說孔丘不愿結(jié)交陽貨,又怕失禮,所以當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見他。這里的“時”如何講?有人主張“時”是“伺”的假借,意即“窺測”。這個說法比較牽強。一則,“時”與“伺”古代同韻而異紐,“伺”又是很晚出的字形,古代“伺”只作“司”,商鞅變法有“收司連坐”之語,“收司”即“糾伺

29、”,可證“伺”古作“司”,如以“時”假借為“司”,就更不妥了。二則,意思上也有勉強之處。舉例:首先,推求古音的正確讀法。根據(jù)章炳麟先生二十三部音準和黃侃先生的古本音,“時”的古音讀 dai ,與“待”同音。二字均從“寺”得聲,聲符相同。其次,文獻中其他例證,證實先秦確有“待”假借為“時”的習慣用法。 1 、爾雅,釋宮:“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步,門外謂之趨”。這是講人在宮中的動作。“時”即是“待”,今寫作“呆”,即“停留不動”。 2、莊子,逍遙游:“猶時女也”。司馬彪注:“時女猶處女”。即“待于室中之女”?!疤帯薄ⅰ按倍际谴糁?,可證“時”即“待”。 3、爾雅,釋宮:“雞棲于弋為 ,鑿垣而棲為塒

30、?!眲t“塒”亦“時”的后出字,“塒”即雞居處待止之所,可證“時”,“待”二字之關系。再次,“待”有“等待”之義。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谷梁傳,公羊傳也記載這件事,左傳“待姆”的“待”和“女待人”的“待”,均義為“等候”,左傳,文公十五年:“立于朝以待命”這個“待”也當“等候”講?!皶r其亡”的“時”的“等候”義,就是假借這個“待”而產(chǎn)生的。四十六、184 頁,通過訓詁了解和研究古代社會及其科學文化。所以甲骨文“女”字象兩臂背縛跪倒這形。由此可見,婦女在這種家庭中,是與奴隸或牲畜同等看待的。說文,人部:“,慎也”?!?”與“服”乃一語之變。禮記,曲禮:“納女子于諸侯曰酒漿,于大夫曰灑埽?!彼氖?,1

31、90 頁,運用于工具書的編纂。我國最早的字典是許慎的說文解字。它首創(chuàng)了用偏旁部首來統(tǒng)帥文字形體的編排方法。漢代人釋詞的方法可以歸納為三種:第一,互訓?;ビ柺怯猛x詞相互解釋的一種釋詞方法。如爾雅,釋詁“疑,戾也”。這是根據(jù)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靡所止戾”和大雅,桑柔“靡所止疑”這兩句詩而得出的。如計經(jīng),小雅,皇皇者華里的幾句話中的“咨諏”,“咨謀”,“咨度”,“咨詢”都當“訪問”講,所以這里都是同義詞復用。這種互訓,只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它們有相對的同義,并不等于它們在一切環(huán)境中絕對同義。194 頁,第二,推原。訓詁解釋詞義的另一種方 法,是根據(jù)詞的聲音線索,探索詞義的由來。這 種方法叫推原。195 頁,第三,義界。用一句或幾句話來闡明詞義的界限,對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nèi)涵作出闡述或定義,這種方法叫義界。義界與互訓的比較:互訓只能對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相對同義的詞進行比較,并不能說明詞的概括意義。用義界的方法來訓釋詞義,對幫助人們了解詞的概括含義,是更為行之有效的。如說文解字,旦部:暨,日頗見也。這就是用義界的方法來訓釋“暨”?!邦H”是偏斜的意思。又如說文解字,車部對“輟”的解釋:“輟,車小缺復合者”?!拜z”的本義不是停止,而是行車中途發(fā)生障礙,修理修理還可以繼續(xù)前進和意思。如說文解字,部對“達”字的解釋:“達,行不相遇也?!狈彩侵型居龅饺魏问挛锒紩?/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