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4.2 地貌的觀察學案(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_第1頁
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4.2 地貌的觀察學案(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_第2頁
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4.2 地貌的觀察學案(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_第3頁
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4.2 地貌的觀察學案(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_第4頁
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4.2 地貌的觀察學案(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 地貌第二節(jié)地貌的觀察通過野外觀察,能夠熟練掌握地貌觀察的順序和內(nèi)容。通過資料,分析坡度和坡向?qū)Φ乩憝h(huán)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會結合等高線地形圖判斷五種常見地貌。學會在生活中利用地貌為生產(chǎn)和生活服務,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1.了解地貌觀察的順序及主要內(nèi)容。2.掌握地貌觀察的方法、理解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地貌觀察的順序1地貌形態(tài)與規(guī)模(1)形態(tài):千姿百態(tài)各種地貌混雜在一起。(2)規(guī)模:大小不等較大地貌往往由 地貌組合而成。2觀察地貌(1)觀察點選址:選擇 比較開闊地方。(2)觀察順序:從 到 ,從 到 (3)手段:利用 圖、 影像等輔助觀察。二、地貌觀察的內(nèi)容重要內(nèi)容:高度和_ _。高度(1

2、)類型: 和 (2)絕對高度獲得: 或 應用:劃分 、 和 等地貌的主要依據(jù)。(3)相對高度:反映地面的 狀況。2坡度(1)地表形態(tài)的組成:_和近似水平的面。(2)觀察坡的內(nèi)容: 和 (3)坡度: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離和 的比值。應用:影響 和 (4)坡向:應重點關注 和 、 和 。3其他內(nèi)容:地貌的形狀、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顒犹骄浚赫蔡煊有藿ň堣F路采用“人”字形設計的原因?二、讀黃土高原某地等高線示意圖,回答下面問題。1、甲、乙兩地之間的相對高度是多少?2、圖示區(qū)域內(nèi)最大的相對高度約為多少?下圖為我國某地地形圖,圖中道路為某次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的線路。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簡述圖示地

3、區(qū)的地勢特征。(2)估算圖示范圍內(nèi)自行車越野賽線路相對高度的數(shù)值范圍。(3)若車手保持勻速騎行,判斷AB、BC、CD中騎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說明理由。八達嶺長城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中非常雄偉壯觀的一段,而穿行在該區(qū)的京張鐵路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其“人”字形的設計(如下圖)更是彰顯了中國人的智慧。讀圖,完成24題。1.從圖中可以看出,長城的走向特點為()A.沿等高線B.沿山脊線C.沿山谷線D.連接聚落2.圖中能眺望到八達嶺長城的地點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3.圖中“人”字形鐵路線的設計目的是()A.避開河流,節(jié)省建設橋梁的成本B.盡量與等高線平行,縮短運輸距離C.繞過山嶺,減少開挖隧道的成本D.既方便??寇囌?又可降低坡度圖a是某區(qū)域等高線(單位:m)略圖,圖中公路(虛線)向偏北方向逐漸上升,橋梁下方河流水位為314 m。圖b是盤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鏡,用于視線受阻的情況下觀察對向車輛。讀圖回答46題。4. 圖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A.15 mB.17 mC.35 mD.37 m5. 圖中陰影區(qū)域的坡度大小,由東南向西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