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中國古代文體論研究范式的轉換 姚愛斌 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內(nèi)容提要 中國古代文體范疇的基本內(nèi)涵是指具有各種特征的多層次的文章整體。文體范疇的產(chǎn)生,標志著古代文章整體觀的自覺和成熟;各種辨體理論的興起,反映了古人對各種文章整體特征認識的深化和細化;有關文體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的體用論,揭示了特征各異的現(xiàn)實文體的生成機制。一體多用的文章整體論克服了“體裁和風格二分論”研究范式的學理缺陷,實現(xiàn)了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揭示了中國古代文體論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彰顯出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在中國古代文體論研究中,人們對“文體”(簡稱“體”)范疇一般有“體裁”和“風格”兩種釋義。其具體做法是將文類文體論(有關
2、詩體、賦體等的文體論)中的“文體”或“體”范疇解釋為“體裁”,而將作者文體論(如“太白體”)、流派文體論(如“竟陵體”)、時代文體論(如“盛唐體”)等中的“文體”或“體”范疇解釋為“風格”。在此基礎上,學界建立了“體裁論”與“風格論”二分的古代文體論研究模式,并長期普遍遵循。該研究模式的形成既與中國古代文體論的內(nèi)部構成有關,又深受西方文類學(TheoryofGenres)和語體學(Stylistics)并存互異的理論格局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直接從中國學界通常將Genre(文類)和Style(語體)譯為“體裁”和“風格”、將TheoryofGenres和Stylistics譯為“體裁學”和“風格
3、學”看出來。這一具有西方學理背景的二分式研究模式,為中國古代文體論的現(xiàn)代闡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分析工具,但其學理缺陷是,在這種分而治之的闡釋視野中,中國古代文體論僅僅保持了形式上的完整,而缺少統(tǒng)一的本體論說明。為了彌補“二分模式”的這一欠缺,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應該根據(jù)“文體”范疇的“體裁”和“風格”二義,重新界定中國古代文體論的范圍認為中國古代文體論應指關于“文學體裁”的常與變的理論,而那些被理解為“風格論”的文體論則應被排除在外。從表面上看,這種做法確乎達到了學理自洽的目的;但從更深層看,這一思路又難免簡單和保守。其簡單主要表現(xiàn)為只是把那些理解成“風格論”的古代文體論撇開了事,其保守則體現(xiàn)在對古
4、代“文體”范疇的兩種流行釋義完全接受,未加反思。因此,與其說這種做法解決了問題,毋寧說更充分暴露了“二分模式”的理論危機。有鑒于此,本文嘗試以古代文體論的史料為依據(jù),通過文獻實證與邏輯分析、本體論與方法論相結合的方式,重新解讀古代“文體”范疇的基本內(nèi)涵,辨析二分式釋義的失誤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更切合中國古代文體論的新的研究范式。 一 中國古代以“體”論文和“文體”一詞大約產(chǎn)生于漢魏之際。如漢末盧植酈文勝誄:“自齔末成童,著書十馀箱,文體思奧,爛有文章,箴縷百家?!辈嚏擢殧嗾摗安摺?“三公以罪免,亦賜策,文體如上策?!痹谏院蟮奈簳x六朝文論中,以“體”論文便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形成了中國古代
5、文體論的第一個高峰。從有關文獻可知,在“文體”觀念產(chǎn)生之前,人們已經(jīng)在“文”的觀念框架內(nèi)對有關文章的眾多問題有了相當豐富的認識;但為什么在有了“文”的觀念之后還會出現(xiàn)“文體”觀念?“文體”范疇從哪些方面發(fā)展了“文”的觀念并豐富了人們對文章的認識?“文體”范疇依靠什么獨特的理論內(nèi)涵確立了它在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地位?這此問題構成了本文思考的基本路徑。 文體范疇給人們最直接的印象是,它提出了一個關于文章之“體”的問題。說文解字稱:“體,總十二屬也?!倍斡癫米?“十二屬,許未詳言。今以人體及許書核之。首之屬有三:曰頂,曰面,曰頤:身之屬有三:曰肩,曰脊,曰尻;手之屬有三:曰肱,曰臂,曰手;足之屬有三
6、:曰股,曰脛,曰足。”藉此可知“體”本指由“十二屬”構成的人的完整身體。那么,可否推測:“文體”一詞也可指“文章整體”? 文心雕龍中的諸多表述就一再明指或暗示文體具有“文章整體”這一屬性。如附會篇:“若統(tǒng)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劉勰借用“偏枯”這一中醫(yī)術語,并從同為中醫(yī)術語的“血脈”和“氣脈”中化出的“義脈”一詞,形象地說明文體應該是與人體一樣的氣血流通的有機生命整體。再如總術篇:“況文體多術,共相彌綸,一物攜貳,莫不解體。”此句可以理解為,文體應該是由多種創(chuàng)作方法相互結合、相互協(xié)調共同完成的文章整體,如果這些創(chuàng)作方法相互背離,這一文章整體就會解散。又如序志篇:“去圣久遠,文
7、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肇悅,離本彌甚,將遂訛濫?!贝司淇梢岳斫鉃槭ト怂鶆?chuàng)造的文體是“正言”與“體要”(即雅正之言與充實的內(nèi)容)的統(tǒng)一,但是后世“辭人”卻過分追求辭藻之美,破壞了文體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完整性。在這些表述中,劉勰顯然都是將文體作為文章整體來看待的。如果再將這些有關文體的表述置入文心雕龍整體語境中作進一步參照,還會發(fā)現(xiàn)文章整體觀乃是劉勰論文的基本觀念,對文體的文章整體屬性的描述不過是其文章整體觀具體表現(xiàn)之一端。 在文體論產(chǎn)生之前,人們并未對文章的整體性形成自覺關注,故極少直接論及文章的整體性特征。文體范疇的出現(xiàn),表明古人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文章整體與人的生命整體之間的相通性
8、和相似性,標志著古人關于文章整體觀念的自覺和強化?!拔捏w”范疇在“文”范疇之后出現(xiàn),其重要意義之一即在于將文章的整體性特征突出出來,此前潛在的文章整體觀因此得以彰顯。自此,中國古代的文章整體觀有了一套自覺的、貼切的理論話語。 在中國古代文體論視野中,文章不僅具有整體性,而且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在文體論及其周圍,匯聚了中國古代有關文章生命整體性的最豐富的描述。如文心雕龍附會篇云:“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顏氏家訓文章云:“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倍叨家匀说纳w喻文章整體。其他如“體氣”、“體格”、“體調”、“體韻”、
9、“體趣”、“風貌”、“風格”、“氣格”、“氣脈”、“骨鯁”、“風骨”、“骨髓”、“骨勁”等諸多描述文章生命整體結構或特征的術語,也與古代文體觀念關系密切。錢鐘書先生曾在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論具有“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的特點,堪為的論。 中國古代文體論中的文章生命整體觀并非一個孤立的文論現(xiàn)象,而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本思想的生命整體觀在文體論中的體現(xiàn),蘊涵著深厚廣大的生命整體意識。這種生命整體意識濫觴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流布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分支和層面,滲透在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重要觀念中?!敖≈T身,遠取諸物”(周易系辭下)是這一生命整體觀的思維方式基礎,其基本特
10、點是將思維著的主體人的生命形式和結構擴展到所有或有生或無生、或天然或人為的事物,其結果便是萬物與人同體,天地與人同體,宇宙與人同體。方東美先生曾指出:“中國哲學上一切思想觀點,無不以此類通貫的整體為其基本核心,故可藉機體主義之觀點而闡釋之?!彼謱⑦@一思想稱為“機體主義”:“機體主義旨在:統(tǒng)攝萬有,包舉萬象,而一以貫之;當其觀照萬物也,無不自其豐富性與充實性之全貌著眼,故能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而不落于抽象與空疏。宇宙萬象,賾然紛呈,然克就吾人體驗所得,發(fā)現(xiàn)處處皆有機體統(tǒng)之跡象可尋,諸如本體之統(tǒng)一、存在之統(tǒng)一,乃至價值之統(tǒng)一等等。進而言之,此類紛披雜陳之統(tǒng)一體系,抑又感應交織,重重無盡,如光之相
11、網(wǎng),如水之浸潤,相與洽而俱化,形成一在本質上彼是相因、交融互攝、旁通統(tǒng)貫之廣大和諧系統(tǒng)。”這里所說的“機體主義”也即“生命主義”,以此理念觀照中國古代文體論,當會有更深的領悟。 二 我們還應注意到,中國古代文體論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辨體”理論。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曾根據(jù)不同標準將“辨體”分為五類,以此為基礎,并綜合其他文論著作中的辨體論,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種:其一可稱為文類文體的辨析。這類辨體所得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各種文章類別,古人常常稱之為“詩體”、“賦體”、“詞體”等。其中一些文類文體還可作更細的劃分,如詩體又可分為古體和近體,古體又可再分為四言古體、五言古體等,近體又可再分為五言律體、七
12、言律體等。這種辨體論中的“文體”(或“體”)范疇,學界一般解釋為“體裁”。其二是嚴羽所謂的“以時而論”的辨體形式,如建安體、太康體、元嘉體、永明體等。其三是嚴羽所謂的“以人而論”的辨體形式,如蘇李體、徐庾體、少陵體、山谷體等。其四可稱為“以派而論”的辨體形式,如元白體、西崑體、太學體等。其五可稱為“以品而論”的辨體形式,如形似體、質氣體、情理體、飛動體、婉轉體等(見文鏡秘府論“十體”)。其六是以寫作技巧為標準的辨體,如五韻體、五平體、五仄體、失粘體等(見明楊良弼作詩體要)。在這幾種較大的辨體論之外,還有效漢武帝與群臣所賦之詩的“柏梁體”,效文選所選之詩的“選體”,效南朝徐陵編玉臺集之詩的“玉臺
13、體”,效韓艷情詩而有“香奩體”,效梁簡文帝詩而有“宮體”,等等。這些辨體論中的“文體”或“體”范疇,學界一般解釋為“風格”。 但問題是:第一,“體裁”與“風格”這一流行的二分釋義是否準確反映了各種辨體論中的“體”范疇的基本內(nèi)涵?倘若不是,這些“體”范疇的內(nèi)涵是否具有某種統(tǒng)一性?是否具有“文章整體”這一基本規(guī)定性?第二,除了“文章整體”這一基本規(guī)定性之外,辨體論還反映了文體的哪些屬性?這些屬性與“文章整體”這一屬性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種形式辨體中“體”范疇的涵義并不適合作截然兩分的解釋。從邏輯上看,這些不同形式的“辨體”,實為從不同角度、根據(jù)不同標準對文體所作的分類;而在
14、作為所有文體總稱的“體”概念與作為各類文體名稱的“XX體”概念之間,乃是一種“屬概念”和“種概念”的關系。顯然,在眾多表示各類文體的“XX體”等種概念中,作為屬概念的“體”本身并無差異,不同的只是對“體”的限定和修飾。 那么,上述各種形式“辨體”中的“體”范疇是否都含有“文章整體”之義呢?首先,古代文體范疇最基本的內(nèi)涵乃是指文章的整體存在,在上述各種形式的“辨體”中,“體”范疇所表示的對象并未因為辨體標準的不同而改變,因此其中的“體”理應仍然具有“文章整體”這一基本規(guī)定性。其次,就文類文體的辨析來說,其分類所得即為一系列具體的文章類型,每一種文章類型,無論所含文章數(shù)量是多是少,都應該是一個整體
15、存在。古人在辨析文類文體時,始終著眼于各類文章整體的特征和構成,這一點可以從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劉勰的文心雕龍、吳訥的文章辨體序說等著作中看出來。盡管這些論著在描述每種文類文體時各有側重,但從整體上看則論及了包括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在內(nèi)的各種因素。 第三,尤需指出的是,學界將上述第二種以下的各種“辨體”中的“體”范疇解釋為“風格”并不準確,不僅與上文的邏輯分析不合,更重要的是與古代文體論的文獻不符。如唐代皎然詩式云:“評曰:夫詩人之思初發(fā),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才性等字亦然。體有所長,故各歸功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詩體:篇目風貌,不妨一字之下,風律外彰,體德內(nèi)蘊,如車之
16、有轂,眾美歸焉?!边@里的“體”人們習慣上總是理解為“風格”但是皎然本人說得很清楚:所謂“一首舉體便高”、“一首舉體便逸”,表明這里所辨之“體”乃是一首詩的“舉體”,也即一首詩的整體。此其一,其二,皎然又說:“體有所長,故各歸功一字?!边@里的“體”自然也即前面所說的“舉體”,而“體有所長”意為每首詩在整體上都有一個最突出的特征,這些特征即下文概括為“一十九字”的“高”、“逸”、“貞”、“忠”等。研究者之所以把這里的“體”理解為“風格”,原因在于既未能注意到皎然所說的“舉體”一詞,又未將“體”(即“舉體”)與“體有所長”區(qū)別開來,即沒能把一首詩的整體與這首詩整體上最突出的藝術特征區(qū)別開來。其實,正
17、如詩的“舉體”不等于“體有所長”,詩的整體也不等于詩的“風格”。 皎然所說的“體有所長,故各歸功一字”,對正確理解古人有關文體的表述很有啟發(fā)意義。每種文體都是一個整體,但是每種文體又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或幾種最突出的特征,這些特征便成為古人命名這種文體的標志。這些突出的特征可以是語言形式層面的,可以是題材內(nèi)容層面的,也可以是審美特征層面的;可以是比較“實”的,也可以是比較“虛”的;可以與作家個性有關,也可以與時代風會有關但是任何一種特征都不等于文章的整體(即文體)。對照詩式中的這段話,很多圍繞文體范疇內(nèi)涵的糾纏便迎刃而解?!绑w有所長”,可以“歸功一字”,也可“歸功”二字,如文心雕龍體性篇“八體”之“
18、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等,乃至“歸功”更多字。如鐘嶸詩品稱張協(xié)“文體華凈,少病累”,稱郭璞“文體相輝,彪炳可玩”,稱陶潛“文體省凈,迨無長語”等。鐘嶸所說的這些“文體”,研究者也多理解為“風格”、“風貌”等,但鐘嶸其實已經(jīng)在另一個地方點明了他所說“文體”的基本涵義?!皶x平原相陸機”條,鐘嶸稱陸機詩歌“才高詞贍,舉體華美”11。這里的“舉體”與皎然所說的“舉體”是一回事,都是指詩的整體。所謂“舉體華美”,意為陸機的詩在整體上具有“華美”的藝術特征。依此,前面所說的“文體華凈”、“文體”“彪炳”、“文體省凈”等,都應理解為這些詩人之詩整體上具有“華凈”、“彪炳”、“省凈”等藝術特征。
19、盡管既可以說“文體華凈”,也可以說“風格華凈”,但前者是從詩歌整體談“華凈”這一特征,后者則是在詩歌整體的“風格”層面談“華凈”這一特征,其間差異不容忽視。我們認為,古代“辨體”理論的主要意義在于:在文體范疇所表征的文章整體性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各類文章整體的各種不同特征,反映了古人對文章整體特征的高度自覺。在文體論和辨體論產(chǎn)生之前,古人已經(jīng)有了比較自覺的文章特征意識,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文章分類理論。如尚書之文在名稱上已經(jīng)有典、謨、訓、誥、誓、命等區(qū)別,周禮大祝有辭、命、誥、會、禱、誄等“六辭”之說,詩經(jīng)篇章在先秦時已被分為風、雅、頌三類等。時至漢魏六朝,隨著辨體理論的發(fā)展,古人對文章特征的認
20、識進入了空前自覺的階段,此前有關文章分類和文章特征的論述也融入到了文體論之中被重新表述。如尚書中的典、謨、訓、誥、誓、命等,在東晉托名孔安國著的尚書序中被稱為“六體”。更重要的是,文章分類論發(fā)展到辨體論階段后,文章類別和文章特征的辨析得到了極大發(fā)展:一方面其分類更為精細、完備,另一方面,當詩、賦、頌、銘、誄、書等被稱為文體之一種后,人們對其特征的描述也愈加精煉。如曹丕典論論文將奏議二體的特征概括為“雅”,將書論二體的特征概括為“理”,將銘誄二體的特征概括為“實”,而將詩賦二體的特征概括為“麗”;陸機文賦以“緣情而綺靡”為詩體的特征,以“體物而瀏亮”為賦體的特征,以“披文以相質”為碑體的特征,以
21、“纏綿而凄愴”為誄體的特征等。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在傳統(tǒng)的文類文體辨析的基礎上,又從另個角度概括出分別具有“典雅”、“遠奧”等特征的八種文體。這是一種以高度抽象、概括的文體特征為根據(jù)的文體分類形式,使文體分類由習慣變?yōu)樽杂X,由因循變?yōu)閯?chuàng)造,開創(chuàng)了以高度概括的文章藝術特征為標準的這一重要的辨體理論形式。由于辨體論是古代文體論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文體所有的“文章整體”這一基本屬性很多時候都不是由話語直接說明,而是作為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存在著。古人根據(jù)具體語境的需要,有時會特別強調文體的文章整體性,有時則著意突出文體作為文章整體所具有的某種特征,但二者始終統(tǒng)一于任何一類或一種文體之中文體的特征總是文
22、章整體的特征,而文體所表示的文章整體又總是有特征的文章整體。根據(jù)文體的文章整體性和特征性的這層關系,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古代文體論中的文體是指具有各種特征的文章整體。 三 那么,具有各種特征的文體是如何生成的呢?這就需要論及古代文體論的方法論體用論。 體用論是中國古代文化很重要的一種思想方法論,也是中國古代文體論的基本方法論。其內(nèi)涵非常豐富,但有兩個最基本的規(guī)定:其一是“體一用殊”,意為事物的本體始終如一,而事物本體的作用和表現(xiàn)形式則是千差萬別、變動不居;其二是“體用不二”,意為事物的本體與作用、本質與表現(xiàn)是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是本體的表現(xiàn),而本體是表現(xiàn)著的本體。體用論辨證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與表現(xiàn)、抽
23、象與具體、共性與個性之間的統(tǒng)一性、差異性和相對性。古人一般把文體的生成分為三個基本層次:首先是所有文章的共同之“體”,這是所有文體的基本范型;其次是各種文類之“體”,這是各種文類文體的基本范型;最后是直觀具體的個別文體。在文體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過程中,文體的三個層面之間便形成了兩層體用關系:一是所有文章共同之體與各種文類文體之間的體用關系,二是各種文類文體與個別文體之間的體用關系。 人們很早就根據(jù)體用規(guī)律解釋文章的共同之體與各種文類文體之間的關系。如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边@里所說的“本”“末”關系實通于“體”“用”關系。湯用彤先生正是以“體用論”
24、來詮解王弼著名的“舉本統(tǒng)末”說。他認為,王弼“主體用一如,用者依真體而起,故體外無用;體者非于用后別為一物,故亦可言用外無體”12。曹丕所謂文章之“本”乃指所有文章的共同之體,而文章之“末”則是指奏、議、書、論、銘、誄、詩、賦等各種文類之體?!拔谋就┊悺?意為所有文章存在著一個共同之“體”,但是作為共同之體具體表現(xiàn)的文類文體卻特征各異。因此,“本同而末異”也可看作“體一而用殊”的另一種表述方式。 明人范應賓在文章緣起注題辭中更明確談到了文體發(fā)展過程中的文章共同之體與各種文類文體之間的體用關系:“由兩漢而還,文之體未嘗變,而漸以靡,詩則三百篇變而騷,騷變而樂府,而歌行而律而絕,日新月盛,互為
25、用而各不相襲,此何以故,則安在斤斤沿體為,體者法也,所以非法體也,離法非法,合法亦非法,若離若合,政其妙處不傳,而實未嘗不傳。易曰:擬議以成其變化。不有體,何以擬議?不知體之所從出,何以為體?而極之無所不變?!?3所謂“文之體”即文章的共同之體,因此是“未嘗變”的;但是文章共同之體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又是隨時推移、不斷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會產(chǎn)生某種主導性的文類文體,如詩體、騷體、樂府體、歌行體、律體等,此即所謂“互為用而各不相襲”?!安挥畜w,何以擬議?”旨在說明“體”是“變化”的依據(jù);“極之無所不變”意在強調只有通過“變化”,“體”才能得以表現(xiàn)。 但是,文類文體又必須以具體的個別文體作為其現(xiàn)實存在,這
26、樣就形成了文類文體與個別文體之間的體用關系:一方面,文類文體是個別文體生成的根據(jù);另一方面,個別文體是文類文體的具體表現(xiàn)。明人趙夢麟文體明辨序云:“說者有以文之為用也,縱發(fā)橫決,游矯騰踔,方其騁思而極巧也,固馳馭無方而神運莫測,何以體為哉?雖然,易不云乎:擬議以成其變化。無變化者用也”,14“所以為之擬議者體也。體植則用神,體之時義大矣哉,而胡可以弗辨也!”15論者同樣引周易系辭上的“擬議以成其變化”說明其中道理。他一方面承認“文之為用”具有“縱發(fā)橫決,游矯騰踔”,“馳馭無方而神運莫測”的特點,也即是承認具體文體的創(chuàng)造在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對象上是靈活多變的;但另一方面更強調“體”是“用”的根據(jù),所
27、謂“體植則用神”,意為只有確立了文類文體的規(guī)范,具體文體的創(chuàng)造才能出神入化。顧爾行刻文體明辨序說的觀點與趙夢麟非常相似:“文有體,亦有用。體欲其辨,師心而匠意,則逸轡之御也。用欲其神,拘攣而執(zhí)泥,則膠柱之瑟也。易曰:擬議以成其變化。得其變化,將神而明之,會而通之,體不詭用,用不離體,作者之意在我,而先生是編為不孤矣?!?6這段話以“體”“用”相對的方式將文體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體用規(guī)律解說得更為透徹。“體欲其辨”意為需要辨明各種文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因為這是個別文體創(chuàng)造的準繩。“用欲其神”則是說在創(chuàng)造具體文體時,又不可拘泥陳規(guī),膠柱鼓瑟,而應善于變化,出人意表。所謂“體不詭用,用不離體”,有體在用中、用
28、在體中的意思,表明文類文體與個別文體是一種被表現(xiàn)與表現(xiàn)的關系。 如上所論,從所有文章的共同之體到各種文類之體再到直觀具體的個別文體,既是每個現(xiàn)實文體生成的過程,也是文體的差異性和特征性得以呈現(xiàn)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相對抽象的所有文章共同之體與各種文類之體在獲得更加具體的規(guī)定性后,漸次轉化為下一個層次的文體。在文體創(chuàng)作中,作者一般先有一個關于所有文章的整體范型盡管很多作者在寫作時未必能夠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接著是對文類文體的確定,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作者需要在意中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關于某種文類文體的整體范型,包括適合這種文類文體的題材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等;最后才是一個直觀的具體的文章整體的完成。當這一創(chuàng)作過
29、程完成后,文章共同之體和各種文類之體便自然融入到直觀具體的個別文體之中,實現(xiàn)了“體”與“用”的合一17。 四 文體是古代文體論的核心范疇和理論基礎,一旦對其內(nèi)涵的理解發(fā)生改變,必然會引起對整個古代文體論理解的變化。長期盛行的“體裁論”與“風格論”二分的古代文體論研究范式,除了存在本文開頭所說的未能為古代文體論提供統(tǒng)一的本體論說明這一明顯不足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理論欠缺就是重本體論研究而輕方法論研究,未能從古代文體論的本體論與方法論的聯(lián)系入手,把握古代文體論的整體面貌。盡管有些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古代文體論中所包含的體用論思想,但是在對體用論的理解和運用上,仍然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偏差。如有的研究者主要
30、是從文體與文體功用的關系來理解體用論的內(nèi)涵,將文類文體的流變解釋為文體功能的變化,沒有從更為精微的“本體與表現(xiàn)”這一關系層面揭示文體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內(nèi)在機制18。有的研究者雖然恰當?shù)卦凇氨倔w與表現(xiàn)”的意義上說明了文章本體與各種“體裁”之間的體用關系,但由于論者主要是將古代文體理解為“體裁”,所以未能將文類文體以外的文體現(xiàn)象納入其中19。本體論不能成為方法論的基礎,方法論不能為本體論提供支持,這是目前古代文體論研究中的普遍現(xiàn)象。 如果說此前的古代文體論的研究范式是“體裁與風格二分論”,那么本文所建立的研究范式可稱為“一體多用的文章整體論”(“一體多用”是對文體的特征性和層次性的概括)。首先,這一新的
31、研究范式為各種形式的古代文體論和文體現(xiàn)象提供了統(tǒng)一的本體論說明。本文從“具有各種特征的多層次的文章整體”這一基本內(nèi)涵層面,揭示了各種辨體論中文體范疇共有的意義內(nèi)核,此前分屬“體裁論”和“風格論”的古代文體論在本體論層面實現(xiàn)了真正的統(tǒng)一;而在傳統(tǒng)研究范式中為了學理自洽而有可能被排除在外的被理解為“風格論”的文體論,在新的研究范式中得到了合理的說明,確立了其在古代文體論整體中應有的位置。這一傳統(tǒng)研究范式危機的解決,也成為新的研究范式確立的標志。其次,新的研究范式實現(xiàn)了古代文體論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總結了文體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過程中遵循的體用規(guī)律,揭示了中國古代文章史上特征各異的具體文體生成的內(nèi)在機制。第
32、三,新的研究范式在古代文體論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兩個層面同時建立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古代文體論所蘊涵的文章整體觀和體用規(guī)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都有著深厚的淵源:前者折射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命整體觀,而后者是傳統(tǒng)文化最基本的思想方法論體用論在文體論中的具體運用。這些聯(lián)系的揭示,彰顯出古代文體論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使得我們可以在一個更加宏闊的視野中重新確定古代文體論在傳統(tǒng)文論和文化中的地位。 當然,新的古代文體論研究范式?jīng)Q不是對傳統(tǒng)研究范式及其研究成果的簡單否定,而是將過去的研究成果經(jīng)過本體論和方法論轉換,整合到新的研究范式中,通過轉換理論基點和研究視角,使得對同一對象的研究獲得新的意義。例如,傳統(tǒng)
33、范式中對古代文類文體理論和現(xiàn)象的很多具體研究并沒有失效,人們對各種“體裁”自身特點及其相互關系、歷史流別的分析也仍然有價值;但是在新的研究范式中我們則應該意識到,古人從文類角度對文體的分類和論述不過是各種文體分類形式中的一種形式盡管是比較特殊的一種,與從作者、時代、流派等角度對文體的分類相比,其間只有分類標準的差異,并無分類對象的不同。因此,為了表明文類文體與其他類別文體之間的這層關系,新的研究范式會傾向于用“文類文體”而非“體裁”稱謂古代的詩、賦、頌、誄等各種類型的文章,用“文類文體論”而非“體裁論”以示與“作者文體論”、“時代文體論”、“流派文體論”等其他形式文體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再如,傳統(tǒng)研究范式中對古代文章“風格”理論和現(xiàn)象的研究也仍然具有價值,但是在新的研究范式中,原有的與“體裁論”研究相對的“風格論”研究應該改稱為“文體風格論”研究或“文體特征論”研究。除此以外,新的研究范式還會產(chǎn)生一些傳統(tǒng)研究范式中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如整個理論結構的調整、文體范疇基本內(nèi)涵與文化內(nèi)涵的重新闡釋、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自然環(huán)境教學設計
- Unit 1 A new start (Developing ideas 1)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競聘護理帶教
- 莊子的物化思想研究
- 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的護理
- 包頭大發(fā)商業(yè)街舊址影視基地景觀設計研究
- 基于PROTAC技術的吲哚-2-酮類BRD4降解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專利視角下我國汽車企業(yè)技術競爭策略研究
- 中級對外漢語教材中框架構式的編排處理研究
- 廣告?zhèn)髅骄娱g合同格式
- 人教鄂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知識點
- 2024-2034年中國注射用賴氨匹林行業(yè)市場競爭格局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
- 供應鏈可持續(xù)采購實踐
- 菌菇智慧方艙栽培及食用菌菌包中心生產(chǎn)基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生物工程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
- 園林垃圾處理政策解讀
- GT 42456-2023 工業(yè)自動化和控制系統(tǒng)信息安全 IACS組件的安全技術要求
- 《胎心監(jiān)護及判讀》
- 養(yǎng)老院管理-護理員-績效考核表
- 奧爾夫技能考核方案
- 指數(shù)函數(shù)及其圖像與性質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