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分析_第1頁
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分析_第2頁
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分析_第3頁
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分析_第4頁
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首屆復旦青年論壇漢文化傳播小組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分析以復旦大學為例:“你身邊熟悉的漢文化”參與人員:黃一菡 楊洋 林南威 衛(wèi)卓睿指導老師:陳正宏 魏有美摘要:漢文化本意指“漢族文化”;在中華五千多年歷史中,漢族文化與其它文化不斷交匯融合、發(fā)展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不妨將漢文化理解為“泛漢族文化”,即以典型漢族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本課題討論之漢文化主要置于中國大陸漢語言文化體系之下。高校作為文化交流勝地,對漢文化的傳播有著不可剝離的關聯。本課題試圖以復旦大學為例,探究、梳理、總結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了解身邊漢文化傳播的點滴。關鍵詞:漢文化;傳播;高校一漢文化定義隨著人文科學研究

2、活動的日趨活躍,漢文化的相關研究愈發(fā)受人關注。但事實上,漢文化定義與指向始終較為模糊。在揣振宇先生等主編,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漢文化多元文化與西部大開發(fā)中,“漢文化”一詞意指“漢族文化”;在陳江風先生等主編,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文化研究中,“漢文化”則僅限于“兩漢文化”。而張世民先生在漢文化漫談里對漢文化這樣談到:“漢文化不單是指漢王朝的歷史文化,而且是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梢哉f,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別稱。”在另一些學者眼中,漢文化的概念范圍甚至被擴展至與中國相鄰的使用漢字的國家區(qū)域內。譬如,德國學者汪德邁將漢文化定義為“亞洲東部自中國本土向南延伸,其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國而通行于四

3、鄰的漢字區(qū)域內的蒙古人種的文化”。鑒于漢文化含義之豐富廣博,學界向來觀點各異,為厘清討論對象,我們將在本課題中對“漢文化”加以定義。漢文化本意指“漢族文化”,但在中華五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中,漢族文化與其它文化不斷交匯、融合,從中得到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不妨將漢文化理解為“泛漢族文化”,即以典型漢族文化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共同體,其輻射范圍不僅限于中國大陸地區(qū),更在中國周邊傳播,廣泛影響到周邊如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甚至在某些歷史時期作為其主流文化形態(tài)存在。陳慶浩先生就曾提出“整體漢文化”的概念,與此處所述之漢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文化內容而言,英國學者泰勒認為,“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

4、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币源藶橐罁?,漢文化包含語言、文字、文學、飲食、服飾、藝術、宗教、法律等領域。本課題著力于討論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其現狀,以復旦大學為個例進行分析。因此,此處漢文化傳播范疇主要集中于中國大陸文化體系之內,對海外漢文化表現形態(tài)不予贅述。二漢文化傳播途徑從古代絲綢之路到21世紀國際化時代的信息高速萬維網,各民族文化從相對隔絕走向交融碰撞,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文化軟實力的影響與傳播也成為一個國家走向強國所必不可少的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漢文化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從文

5、學作品到商貿往來,從教育傳授到文化交流,漢文化通過異彩紛呈的傳播方式逐漸為世界所了解。文學途徑傳播“文以載道”,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漢文化的傳播發(fā)揮著重要的凝聚和認同作用。而從國家和民族利益角度看,利用文學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語言教育。20世紀以來,美國文學在英語世界異軍突起,并進入世界文學主流之列,其理論隨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學學科接納,成為相關文學研究領域內被頻繁引用和討論的經典。與此類似,漢文化亦通過經典文學作品得以傳播。譬如,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將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五大洲,經典文學作品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古典文化、了解

6、漢文化的有效渠道。教育途徑傳播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教育一直是文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內容包括對漢語、漢字、文學作品、傳統(tǒng)文化各個部分的教育。以漢語為例,全球化語境下,東西方文化交流成為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自2004年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是漢文化對外傳播和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作為國際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的平臺,孔子學院不遺余力地介紹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將漢文化傳輸到世界各地,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商貿途徑傳播自張騫鑿空出使西域時起,漢文化就借商貿途徑及于海外。商貿活動參與者將漢文化中的語言、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帶到他國,產生廣泛影響。漢代時,中原商旅將絲綢帶

7、到羅馬帝國,一時間,上流社會競相以穿著絲綢為尚,絲綢因此而價值千金。唐代之后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是將漢文化遠播印度乃至非洲。從白瓷、青花瓷中,外國人體會到漢文化的質樸與厚重,成為海外人士感知漢文化的重要窗口。漢文化猶如青花瓷一樣,雖則簡約,卻總耐人尋味。伴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漢文化更顯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在對外商貿活動中,外國商人學習漢語更加主動地了解漢文化。在當下的中國,漢文化正借國際商貿蓬勃發(fā)展之力,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各國友人。活動途徑傳播文化交流活動是現代社會中漢文化傳播的另一重要途徑。將漢文化內涵融入文化節(jié)、讀書日、電影節(jié)以及一些其他文化活動形式中,不僅有

8、利于將漢文化發(fā)揚光大,而且還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譬如國家漢辦曾開展?jié)h文化巡講、巡演和展覽活動,集中展示中國書畫、太極拳、茶藝等;在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組織師生和市民游園、觀燈猜謎、吃月餅,以漢文化的感染力拉近了兩國民眾的距離。近五六年來,以“古老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為主題的文化年在法國各地舉辦;投資數百萬美元、演職人員近千人的“中國文化節(jié)”登場華盛頓;“感知中國韓國行”等漢文化宣傳活動也相繼啟動,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些文化活動運用創(chuàng)新的商業(yè)模式鑄造出漢文化品牌,展示了包括藝術、服飾、民俗等在內的漢文化的方方面面,讓優(yōu)秀的漢文化傳統(tǒng)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使國外社

9、會各階層都能了解、感受漢文化。三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分析作為文化傳播、交流之勝地,高校在漢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復旦大學始終重視文化傳播與交流,重視育人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根本地位,重視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文化精神的弘揚以及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因此,我們選擇以復旦大學為例,探究、梳理、總結上海高校漢文化傳播途徑及現狀,了解身邊漢文化傳播的點滴。1. 課程途徑傳播2005年起,復旦大學在全國率先實行通識教育,組建包括六大模塊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包括“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體驗”。其中,“

10、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和“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兩大模塊可謂高校通過課程進行漢文化傳播的代表性例證?!拔氖方浀渑c文化傳承”模塊課程主要為關于中國文學經典和中國歷史經典的研討性課程?!拔膶W經典”包括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兩個方面;“史學經典”指中國歷史上重要史學家的經典作品?!拔拿鲗υ捙c世界視野”模塊課程主要為關于中國文明及其它重要文明的研討性課程,重在打開學生在文明比較方面的視野,從而較深入地了解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和文明多元發(fā)展、沖突、整合及其在當代的意義。此外,在“哲學智慧批判性思維”和“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體驗”等模塊中,亦有部分介紹中國藝術(如傳統(tǒng)繪畫、書法、京劇、雕塑等)、中國哲學經典

11、等課程與漢文化緊密相關。下面,我們將著眼于近幾年來核心課程中的“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和“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兩大模塊的課程,通過比較來一窺課程對于漢文化傳播的作用。1.1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從2008年到2011年,“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模塊的課程數量大約為10門。其中,2008-2009學年第一、二學期開課10門, 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開課8門,2009-2010學年第二學期、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開課10門,2010-2011學年第二學期開課9門,而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則開了史無前例的14門課。另外,2011-2012學年模塊課程時間與之前亦有所變化。2011-2

12、011學年前,本模塊課程通常為同一時間段,或在很大程度上與專業(yè)課、英語課時間頻頻重復,導致部分同學只能“望課興嘆”。進行時段調整后,同學們實際上可以選擇的課程數大大增加,了解漢文化的機會亦由此增多。就內容而言,“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模塊課程涵蓋范圍從古代文學至現代文學,并以國學經典居多。中國具有五千余年的燦爛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古人云:欲明大道,必先治史。研究漢文化就不能跳過史官與歷史,而本模塊與此相關的課程有“史記導讀”、“三國志導讀”、“資治通鑒導讀”等。其中,“三國志導讀”頗受理科男生歡迎。選修過這門課程的歐陽同學說,在選修該門課程之前,他所理解的三國史與三國演義等小說如

13、出一轍;正是從這門課中,他才逐漸清楚了哪些是史實,哪些是小說的移花接木。另一選修“周易與中國審美文化”課程的林同學表示,之前以為周易系卜筮之書,與算命無異,修讀此課程后才發(fā)現,易經中不乏真知灼見?!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正體現了漢文化傳統(tǒng)中剛健有為、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內涵。而部分所謂的“迷信”其實也反映了中國古人某種樸素的價值觀。下面以“說文解字與漢字淵源”課程為例,具體分析高校如何通過課程設置進行漢文化傳播?!皫熣撸詡鞯?、受業(yè)、解惑也?!眰鞯乐ú粌H限于“言傳”,更在于“身教”。在以課程為途徑的漢文化傳播中,教師風格對于傳播效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說文解字與漢字淵源”課程中,授課教師僅

14、憑一只粉筆,一本連封面都不見了的泛黃的說文解字,幾張手寫講義。這幾樣簡簡單單的東西,已將老師那求真務實的作風一展無余。老師上課娓娓道來,從某個漢字入手,為我們徐徐展開文字演進的歷史畫卷;老師誨人不倦、開啟愚蒙的君子之風,使我們感受到漢文化傳統(tǒng)的感染力量。學生們也似乎穿越千年時光來到了杏壇之下,擯棄現代的浮躁,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就課程內容而言,訓詁學作為國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意在解釋文字的含義、來源等。若把中國的燦爛文明比成一座宏偉的建筑,文字即建筑之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說文解字作為中國第一部字典,不僅在文化研究上意義重大,更是反映中國古代生活習俗的一部百科全書,而習俗文化亦是漢文化之組

15、成元素。許慎之子許沖在上說文解字表里談到:“慎博問通人,考之于逵(賈逵),作說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在學習該門課程過程中,除了解某一漢字之發(fā)展軌跡外,更能對古代的風俗有深刻的理解。而文化,就藏在一個個小篆字的背后,從教師傳到了學子們。文化的傳播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傳者與受者的共同合作。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得以掌握一定數量的小篆寫法,并且學會使用說文解字一書來查字。許多同學因此學會了寫自己的小篆名字。1.2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這一模塊的課程并非僅專注于漢文化介紹,而是放眼全世界,將漢文化置于全球視野之

16、下,如“中西文化交流史”“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等課程。一位曾修讀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宋同學表示,自己曾有過出國交流的經歷,每當外國友人問起關于中國的問題時,他尚能從容應答,但與別人深入探討中西文化異同時,他便感到力不從心,不知如何作答。旁聽了相關課程后,他逐漸意識到,文化的傳播不限于口頭陳述的方式,通過實物等形式亦能生動、形象地展現漢文化,如利用書法藝術作品將原本抽象的漢文化藝術具象化。2. 講座途徑傳播復旦大學向來是學術重鎮(zhèn)、精神殿堂,講座的傳統(tǒng)歷史悠久。講座是傳播思想、交流觀點、教學相長的重要渠道。根據講座的主題及內容,此處將講座大致分為理工、醫(yī)學、法政、經管和人文等不同類別。在這些不同

17、類別的眾多講座中,有不少涉及到了漢文化傳播的主體、內容、媒介與外緣條件等。從講座來看上海高校的漢文化傳播,是本部分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我們的資料來自復旦新聞文化網,這里記錄了復旦大學數量極其龐大的講座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們詳細統(tǒng)計了2010-2011學年全年一共80場講座,并對這些講座進行了分類整理和統(tǒng)計工作。講座類別講座場次所占比例漢文化傳播講座場次所占比例個人專題與勵志教育810.00%631.58%人文78.75%421.05%藝術22.50%15.26%語言與翻譯67.50%15.26%法政2328.75%210.52%經管1620.00%526.33%理工67.50%00.00

18、%醫(yī)學1012.50%00.00%其它22.50%00.00%總計80100.00%19100.00%嚴格說來,要對講座進行分類是非常困難的,上述分類恐怕也會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余地,很多講座從內容上來講涵蓋了多個學科,涉及諸多方面內容,尤其是如果將主講者的學科歸屬和講座系列的學科特征考慮進來的話,那么講座分類就更加難上加難。我們在此勉為其難,以主講者所講主題和內容為主要依據,將講座分為個人主題與勵志教育、人文(包括文史哲)、藝術、語言與翻譯、法政(包括法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和社會學等)、經管(包括經濟學、金融、貿易和管理學等)、理工、醫(yī)學和其它等一共9個類別。盡管這樣的劃分可能會造成同一個系列講

19、座中的不同場次講座會被劃分到不同的類別中去,某一個例如經管類學科的老師所講主題卻被劃入了人文類等問題,但我們認為從主題和內容來劃分是最能區(qū)分講座的性質,并且也將有利于我們從漢文化傳播的主體、內容、媒介和外援因素等幾個角度對本課題進行深入的闡發(fā)。在上述類別中,涉及到了漢文化傳播的有個人專題與勵志教育、人文、藝術、語言與翻譯、法政和經管一共6個類別,其余如理工、醫(yī)學等則不涉及漢文化傳播。在上述前6個類別中,直接涉及漢文化傳播的講座達到了19場,占總數的接近四分之一,比例可謂相當之高。在此將講座基本信息列表如下。講座類別講座系列講座題目主講嘉賓個人相輝講壇為人、為師、為學張汝倫個人相輝講壇掌握“有字

20、之書”,讀懂“無字之書”顧東輝個人相輝講壇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金力教授風采展評會金力個人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楊福家個人與六六談“心”六六個人HYPERLINK /2010/1029/25947.html t _blank o 【白菜與國王】張翎:眼見為虛從余震到金山藍調眼見為虛從余震到金山藍調.張翎人文中國深度研究高級講壇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葛兆光人文“法學博學”講壇“悟(誤)讀中國人之好”唐林(律師)人文中國深度研究高級講壇試談中文里的人道主義黃樂嫣人文世界社會科學高級講壇“尊嚴、平等、正義的中西比較”弗朗西斯福山(Yoshihiro Francis Fukuyama)藝術

21、研究生相輝節(jié)游園人生,驚夢舞臺上海昆劇團藝術推廣講座上海昆劇團語言吟唱歌謠學漢語周曉康法政中國深度研究高級講壇地緣理論演變與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黃仁偉法政中國深度研究席明納 “鄧正來問題”深度檢視吳勵生、魏敦友吳冠軍、孫國東經管復旦大學Panasonic講座 “21世紀中國的經濟與教育”William C. Kirby經管世界社會科學高級講壇 “金融危機后的中美實力”約瑟夫奈經管新3108講會“中國奇跡”背后的驕傲與思考“中國模式”專場石磊、沈丁立、肖巍經管中國深度研究高級講壇“中國經驗、比較優(yōu)勢與高校青年參與的鄉(xiāng)村建設試驗”溫鐵軍經管上海論壇學術活動中國及盯住美元匯率制度能否發(fā)揮全球穩(wěn)定性的作用

22、羅納德麥金農在上述19場講座中,個人專題與勵志教育類別所占比重最高,占到了同類別講座的四分之三,占到了涉及漢文化傳播的講座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入選比例如此之高的原因在于,主講者無論作為教授還是文藝工作者,都以自身的經歷為主要內容,而他們的自身經歷本身又多受以儒家為主的漢文化的深深浸染,這種浸染讓講座本身就帶上了漢文化傳播的色彩,成為漢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無論是張汝倫教授為人、為師和為學的經歷,還是顧東輝教授掌握“有字之書”,讀懂“無字之書”的感悟,都體現了中國人在應對社會人生、個人角色與道德理想的時候所具有的獨特的情操和智慧。而旅加華裔作家張翎女士則在講座中還展示了自己在寫作研究中珍藏的加拿大

23、第一批中國移民的資料照片,并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帶給在場師生極大的震撼,也讓大家加深了對漢文化海外傳播過程之艱辛復雜的歷史過程有了直觀的了解。人文和藝術類的講座占到了漢文化傳播相關講座總數的26%,它們充分挖掘了漢文化的歷史、內涵和存在形式,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而深刻。以唐林律師“悟(誤)讀中國人之好”專題講座為例,整個講座圍繞這面子與“好”問題展開:面子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好處是中國人的核心指南;恩情是中國人的核心感情;孝順是中國人的核心手段。通過對“好”的解析來表達對中國人的悟(誤)讀。這場講座讓同學們了解到了中國傳統(tǒng)與中國法制的深厚歷史淵源,讓同學們受益匪淺。黃樂嫣和福山兩位教授的講座尤其因

24、為建立在跨文化思想比較的基礎之上,讓聽者借助他者鏡像,對漢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性與獨特價值有了清晰的認識。黃樂嫣指出中英文題目“人道主義”和“Ways of Being Human”的內涵有一定差異,她的演講主要跟大家討論的課題也可以叫做“humanism 是如何跟中文思維方式接軌的”。 雖然中國思想在二十世紀初也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現代啟蒙,但是它在思想和文字的革命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接受西方哲學里的認知主體。在現代中國思想里,人的概念還是保持很隆重的修身、培植、保養(yǎng)、養(yǎng)生等這些涵義。福山教授從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尊嚴、平等、正義等觀念的哲學和宗教根源,以及它們同中國傳統(tǒng)中的一些平行概念的聯系與區(qū)

25、別,并對這些理念如何根植在具體的政治建制當中以及中國的政治發(fā)展道路如何與西方道路相區(qū)分等問題進行了闡述。語言類講座非常獨特,無論總數還是直接涉及到漢文化傳播的講座數量都不多,但是作為對漢文化傳播之基本媒介語言的直接研究,尤其是漢文化傳播的媒介形式歌謠的創(chuàng)作于運用,讓這一類別的講座尤其顯得非常獨特而不可或缺。在這個類別唯一的一場講座中,“曉康歌謠”編寫者、澳大利亞優(yōu)秀中文教師周曉康博士在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中,周曉康博士著重介紹了自己設計、編寫的“曉康歌謠”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她首先分析了在澳洲的中學進行漢語教學的難處,學生往往對漢語不夠重視,覺得上課內容難學難記,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些問題,

26、周曉康博士在多年辛勤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即把生詞、句型編成歌謠教給學生。邊唱邊學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把課堂氣氛調動起來,還能幫助學生牢牢記住生詞、句型,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周曉康博士不但自己編寫歌謠,還常常鼓勵學生自己寫歌謠、為歌謠配畫、編舞,使學生學在其中,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周曉康博士還為歌謠配上生動有趣的動畫畫面,讓學生邊看邊唱、邊唱邊記,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周曉康博士的專題講座生動活潑,既讓同學們全面地了解了歌謠教學法,更讓同學們共同思考和探索國際推廣背景下的漢語教學新路。另外,與漢文化傳播相關的法政和經管類講座可能在數量上不如上述幾個類別的講座,但其數量亦占到了漢文化

27、傳播相關講座的三分之一,它們之所以被我們關注,是因為它們處理了今天我們傳播漢文化面臨的具體的國際形勢和環(huán)境,尤其對于中國經濟奇跡、和平發(fā)展道路和中美關系等影響漢文化傳播至為深遠的現實問題有深入的分析。例如Kirby教授通過一系列生動珍貴的歷史圖片回顧了中國近代百余年來的歷史,進而指出:中國政治的崛起實際上早從19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中華民族的歷史雖然有五千年之久,但“中國(China)”作為一個國家出現在世界各國的眼中,正是以19世紀30年代為肇始的。順著時間的脈絡,Kirby教授從服裝制造、流行發(fā)型以及手機使用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事例,向大家展示了中國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迅

28、速演變及其給其它國家人民留下的印象。其幽默風趣的點評引發(fā)了在座學子陣陣會心的笑聲,在了解漢文化自身演變的同時,也讓大家認真思考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的變化,思考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漢文化傳播方式。通過對主講者的來源的分析,我們發(fā)現,來自復旦大學的現任或退休教師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來自校外的人士則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他們的身份包括了學者、作家、藝術家和律師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外華人和非華人群體占到了相當高的比重,其中有相當多的來自世界一流名校的知名教授。這充分地體現了在走向國際化的復旦大學的廣闊的胸襟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曉康歌謠”編寫者、澳大利亞優(yōu)秀中文教師周曉康博士在

29、狹義的意義上也可以毫無疑問地被當成是漢文化傳播的直接推動者,并且在此領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主講者來源主講場次比重國內1368.42%海外華人210.53%非華人421.05%總計19100.00%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復旦關于漢文化傳播的講座,具有類別各異,內容全面和主講者來源多樣等特點,講座既有學術的深刻性,內容的專業(yè)性,也有講述的生動性和以切實的實踐經歷為基礎的很強的說服力,其中眾多講座的主講者將學術、創(chuàng)作與自己的人生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這本身既是漢文化傳播的有效形式,也體現了、承載了漢文化最本質的精神特質。3. 活動途徑傳播文化活動對漢文化的傳播

30、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如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文化體驗活動等。近年來,各大高等院校積極開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活動,通過精品社團活動、文化夏令營等多種活動形式,積極發(fā)揮大學生在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漢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3.1 社團活動途徑傳播中國大百科全書上對學生社團的解釋是:中國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學生在自愿基礎上自由結成群眾組織,這些社團可以打破年紀、院系甚至學校的界限,團結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發(fā)揮他們在某方面的特長,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學生社團具有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功能,已經發(fā)展成為學校開展文化、科技、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其作用和影響力日益擴大,

31、成為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興趣相系志趣相同,大學生參與社團類學生活動主動意識強、積極性高。社團活動是學生人際關系交往的舞臺,是了解與認識社會的窗口和橋梁,它也必然成為學生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此外社團一般都是跨院系的校級社團,社團成員來自不同院系專業(yè),部分學生還同時參加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團,不同的社團成員又互相交叉重疊,信息傳播速度快。學生社團在各個高校都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復旦大學自2000年起,著手實現支部進社團,2007年施行新的學生社團管理方案,扶持鼓勵和規(guī)范管理原則積極整合多方資源,大力搭建活動平臺,從組織規(guī)劃、活動管理、經費投入、陣地建設等多方面提供支持,為各類傳統(tǒng)文化類學

32、生社團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為推動社團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學校團委充分利用學校濃厚的人文底蘊和依靠大量人文大師等師資力量和學院學科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造多方條件,幫助傳統(tǒng)文化類社團聘請相關知名專家、教授擔任社團的顧問或指導老師,通過開展學術講座和培訓指導,培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后繼人才和學生社團骨干,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知識、人才儲備和精神力量支撐。根據中國教育報統(tǒng)計,目前雖然各高校學生社團的數量不等,但各類學生社團的總人次達到了學生總人數的85%。目前,復旦大學全校注冊學生社團共200多個,每學期開展活動達到近1200次,預計總共吸引超過20000人次參與活動,其中與漢文化傳播相關的社團包括博雅學社、

33、復旦詩社、人文學社、北辰文社、古詩詞協(xié)會、周易協(xié)會、少年中國學社、笛蕭協(xié)會、燕園劇社、書畫協(xié)會、余音社、陳式太極拳協(xié)會等,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國傳統(tǒng)戲劇音樂文化、中國傳統(tǒng)書畫文化、中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諸多領域。這些傳統(tǒng)人文社團的積極發(fā)展充分地發(fā)揮了傳統(tǒng)文化的導向作用、輻射作用和凝聚作用,為漢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下面,我們將著重選擇幾個與漢文化傳播相關度較高的社團進行個案分析。3.1.1 博雅學社復旦大學博雅學社創(chuàng)辦于2001年,是一個以普及文博知識、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辦社宗旨的人文類、學術類社團?!安┭拧倍秩×x“博通上下,雅及古今”。學社依托復

34、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擁有優(yōu)勢的學術資源;同時與上海博物館、浦東文物保護署、豫園商城等單位保持長期的交流關系,為社員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學社的主要活動包括學術講座、文化沙龍、展示展覽與社會考察等。每年五月的“文博節(jié)”是博雅的品牌活動,陳燮君、徐湖平、黃永年、陸蓉之等一批專家學者與文化名人都曾在此期間作客博雅講堂。博雅學社連續(xù)幾年被評為復旦大學星級社團,在校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與媒體影響力。博雅學社關注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的價值,思考如何讓民俗民藝融入當代的生活,如何讓古典精神滋養(yǎng)當代人的心靈。傳統(tǒng)文化應當是面向大眾,面向生活的,這正是博雅人所秉持的信念。因此,博雅社員在學習、接收知識的同時,也致

35、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社團常規(guī)活動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系列活動以追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的古老民俗。博雅沙龍?zhí)接懼袊鴤鹘y(tǒng)之書畫、琴藝、香道、服飾等。以此為平臺,該學社開展學術講座,講座主題涵蓋文物考古、博物館文化、藝術品市場等;組織同學參觀各類博物館、拍賣行、古玩市場,探訪古建筑,考察一地風土民情。3.1.2 人文學社復旦大學人文學社建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復旦大學最早的學術性學生社團。人文學社旨在為人文精神在復旦校園的傳播貢獻學生的力量。社團最初的創(chuàng)立人,現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主任王雷泉教授,將人文學社定位為復旦學生之間探討人文知識和人文問題的重要平臺。十八年來,人文學社一直堅守這一原則。同時,

36、一大批熱愛人文事業(yè)的人士從人文學社走出,將此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王雷泉教授、王德峰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復旦大學人文學社依托復旦大學文史哲和社會科學的優(yōu)勢資源。人文學術性講座和學術沙龍是人文學社的傳統(tǒng)活動,也是人文學社的品牌項目。曾先后有文史哲學科的著名學者在人文學社所舉辦的講座中展現風采,他們所閃動著的思想火花也使參與其中的學生獲益匪淺。在人文學社內,也經常由學術組舉辦學社內部的常規(guī)討論活動,在這些常規(guī)討論活動中,學社社員間就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廣泛地交流和討論,在這些討論中,有的同學經常爭執(zhí)地面紅耳赤,而就是在這些激烈地爭論中使得一些問題更加清晰并且更容易理解,這些討論使得社團成員們

37、都大有收獲,十分有意義和有必要。3.1.3 古詩詞協(xié)會切磋詩道,以文會友,一直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之所好。自古以來,詩詞作為一種典型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千年的積淀,中華古詩詞浩如煙海。其技法之精妙,奧義之深遠,是現代人所難以望其項背的。但是卻可以感受它,體會它,親近它,以參與到創(chuàng)作中來,享受傳統(tǒng)文化帶給我們的舒適與快樂。古詩詞協(xié)會就是以此為目的,由復旦大學傳統(tǒng)文化與古典詩詞愛好者自發(fā)組織的群眾組織。新的古詩詞協(xié)會成立于二零零七年,旨在為廣大同學提供一個親近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讓大家在擁有濃郁人文氣氛的復旦校園里,感受傳統(tǒng)古詩詞的魅力,并讓傳統(tǒng)古詩詞文化在復旦得以發(fā)展。社團

38、開展有賽詩會、詩詞朗誦、三月三上巳詩會等特色活動。3.1.4 書畫協(xié)會復旦大學書畫協(xié)會成立于1978年,為中國文革以后新時期第一個學生社團。 協(xié)會在八十年代活動相當活躍,是當時上海有名的高校民間團體。曾多次被評為星級社團。協(xié)會旨在為校園內相關對藝術感興趣的同學提供交流與提高的平臺;提高廣大書法與繪畫愛好者的藝術水準。社團活動有中國書法、國畫及素描、水粉自由練習交流等。曾舉辦過“上海部分高校學生書畫作品展”,并與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全國著名高校的書畫團體進行交流及采風等文化活動。目前社團內常規(guī)活動多為書寫訓練,書畫協(xié)會中也不乏國外留學生。3.2 文化體驗途徑傳播除社團活動之外,復旦大學還在假期間舉辦了不少饒有趣味又不失充實的漢文化體驗活動。這些漢文化活動包括短期或長期的漢語培訓活動、中國傳統(tǒng)武術體驗活動、傳統(tǒng)古建筑游覽活動等諸多類型。下面以復旦大學2011年暑期短期漢語培訓國際班為例進行分析。暑期短期漢語培訓國際班涵蓋了漢語教學、書法研習、武術體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