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須臾之道以濟天下_第1頁
貶須臾之道以濟天下_第2頁
貶須臾之道以濟天下_第3頁
貶須臾之道以濟天下_第4頁
貶須臾之道以濟天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貶須臾之道以濟天下摘 要:由于局部學者在辨?zhèn)紊系淖吭奖憩F(xiàn),古文尚書的存廢,成為清代學人普遍爭訟的焦點。主張不廢古文 的學者,除了更看重“存古”和“求道”的價值之外,尤其在“理學”和“治道”兩面,強調古文尚書不可輕易言廢的獨特價 值。莊存與作為該派學人中的“魁碩”,特別封尚書中蘊含的家人父子倫理作了獨特闡發(fā),強調非天命不敢嗣位、人 子當大孝,處人倫之變當法舜等內(nèi)涵。在里家倫理慘劇頻發(fā)的康雍乾時代,他的這些闡發(fā)與其皇子師傅的職業(yè)和朝廷的 現(xiàn)實規(guī)制有密切關系,彰顯出清代不廢古文派學者別樣的經(jīng)世關懷。關犍詞:古文尚書3 ;尚書學;莊存與;皇子師俾進入清代,辨?zhèn)味溉怀蔀樯袝鴮W中的焦點問題,受到眾多學人關

2、注,也取得了巨大成績。經(jīng)過閻假設減等學者的分 力,使得自宋代以來即受到懷疑的古文尚書,逐漸被主流學界判定為偽作。但由于尚書一經(jīng)不但是中國的基本 典籍,還在國家文教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位置,有關它的真?zhèn)?,以及連帶出的存廢問題,即因關涉過多而受到不同立場學者 的廣泛爭論。既有研究已經(jīng)注意到其間大致可分為三派:徹底推翻偽古文的、堅持非偽的、明知其偽而主張不廢的。 不過,因為辨?zhèn)闻傻闹髁鞯匚?,過往研究多集中在對該派辨?zhèn)纬煽兒头椒ǖ难杏?,而對主張不廢古文的學人,那么僅注意 到了他們更看重讀書“求道”而非真?zhèn)巍?,但對于所謂“道”的真切內(nèi)涵及其背后關懷,那么尚缺乏深細具體的討論,故而對此 派學人的理解還多存待發(fā)之

3、覆。本文即擬在考察清代諸儒一般論說的基礎之上,深入主張不廢古文的著名人物莊存與 的尚書學著作,以期更為具體地探索此派學人問題意識背后的時代關懷。一、不廢古文尚書的理由主張古文尚書不可廢的學者,難免有其各自的理由,但仔細梳理,也會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普遍關心的焦點。首先是有局部學者從存古的立場出發(fā),認為古書難得,多有采摭堪緝之功,自當存之為貴,如王懋舫即稱:“東 晉所上之書,疑為王肅、束暫、皇甫謐輩所擬作,其時未經(jīng)永嘉之亂,古書多在,采摭緩緝,無一字無所本,特其 文氣緩弱,又辭意不相連屬,時事不相對值,有以識其非真,而古圣賢之格言大訓往往在焉,有斷斷不可以廢者。朱 彝尊亦有同樣看法,”是書久頒學宮,其言

4、多緩緝逸書成文,無大悖理,售諸汾陰漢蕭,雖非黃帝所禱,或指以為九 牧之金,那么亦聽之?!逼浯?,更為重要的,正如先行研究所指出的,另有局部學者從治學的目的假設眼,認為讀書原本即為求道,茍遒之 所在,真?zhèn)伪究刹挥?。如萬斯同稱:“夫學者讀古人書,在別義理之深淺,而文詞之險易其次也。.頗元稱“古來詩、 書,不過習行經(jīng)濟之諸,但得其路徑,真?zhèn)慰蔁o問也,即偽亦無妨也。顯然在他們看來,文本不過是筌造之屬, 是為得“道”服務的,如果遒是真實的,文字的真?zhèn)巫钥珊雎圆挥嫛_@些學者之所以堅定地不廢古文,尚書,顯然他們所關心的所謂“道”或義理,在其時代中就不應當是空泛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關涉到他們眼中古文尚書的價值

5、和意義所在。原本與五經(jīng)中的其他諸經(jīng)相比,尚書即以多載 二帝三王治政臨民之實事而成為探討外在治道的重要典籍。故荀子勸學云:“書者,政事之紀也?!钡珪r至兩宋, 經(jīng)過諸儒尤其是朱子對古文大禹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1所謂虞廷十六字1的發(fā)揮,使得古文 尚書成為建構理學心性學說的重要憑借,尚書因此又具有了向內(nèi)修己的巨大價值。通觀清代學人為古文廢立的 爭辯也可發(fā)現(xiàn),他們所驚心關注的,亦不過一為理學,二為治道。如皮錫瑞總結說,古文尚書相承不廢,其遠因有 二:一是虞廷十六字,宋儲以為乃道統(tǒng)之相俾二是除虞廷十六字之外,古文經(jīng)亦多為宋儒言道學所本。此外,其近因亦 有二:一是不廢古文,君臣父子多得

6、沐等納言之益;二是如廢除古文,恐對帝宵天孫無以垂戒。可見皮錫瑞的總結也正 落在了理學和治道兩端而已。以下那么通過其他清信的論述,對這兩方面再分別略作梳理。李絨指出:“古文尚書,凡今文所無者,如出一手,蓋漢魏人質作,朱子亦嘗疑之。而卒尊之而不敢廢者.以 人心道心數(shù)語,為帝王傳授心法,而宋以來理學諸儒所宗仰之者也。另據(jù)晚清學人張文虎觀察,今古文真?zhèn)尉墼A不休, 主要原因有五條。不過,除第一條“理學京以虞廷十六字為道統(tǒng)真?zhèn)鳎坏┮詾閭?,那么失其所憑依之外,張文虎所植 理的其他四條都集中在漢學家具體辨?zhèn)畏绞降牟恢侵?。這種觀察顯然流于外表,沒有照顧到不廢古文的學者的核心關 懷。不過其第一條看法,卻道出了

7、清代學者的苦迨擔憂。其實早在閻假設城作尚書古文疏證之時,即有人憂慮及此, 批評周氏“且得罪于圣經(jīng),而莫可追也”,朱朝瑛(號康流)更明確質問:“從來講學者,未有不淵源于危做精一之旨。 假設無大禹謨,那么理學絕矣,而可偽之乎? ”其意在揭示,如果此十六字為偽,程朱亦會受到株連,有人即提醒李調 元:“微危精一,理學家奉為宿海,假設疑古文,那么程朱先掛口矣。我們發(fā)現(xiàn),將程朱先掛口者,卻不僅僅是漢學家。比方,有觀察者指出,在當時崇王的學者之中,不管是支持閻 假設臻的黃宗羲,還是批判他的毛奇齡,外表對辨?zhèn)蔚膽B(tài)度看似相反,卻在內(nèi)里有著相遇的目的,李光地稱:“黃梨洲、毛 大可輩,椅捱一二可疑之端,輒肆談議,至

8、虞廷十六字亦辟之。學者不深惟理義,徒求之語言文字以定真,,,所謂信遒 不篤也。李統(tǒng)稱:“毛氏素不善朱子之說,其為此書古文尚書冤詞,亦壽以駁朱子耳,其本意豈誠篤信古文尚 書也哉! “可見同假設賺的這一辨?zhèn)?,雖然一定程度上為清代的漢宋之爭點燃了引信,不過在其所處的時代,也同時為 程朱陸王之爭提供了武脛。這顯然也是尊朱的學者所不愿看到的。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真?zhèn)蔚挠懻摳静粫绊懝盼纳袝拇媪?,擔憂因偽而廢純屬多余。如謝章鋌即稱: 試平心察之,字句氣體之間,何以相懸假設此乎?果皆真耶?抑亦有不可信耶?此故不必以強詞爭也。假設其書那么萃古來之 微言大義,字字假設禹鼎湯盤,從未作偽無此妙巧,且言心言性,舉

9、宋儒理學之淵源,其不萌芽于此二十五篇,立之學官, 懸為經(jīng)鵠,蓋千百年矣。又有大力者負之而趨,誰能廢之?亦誰敢言廢之?世俗之感應篇陰鷺文尚足長留天康, 而況所托甚高,所言又甚正哉!此亦一京之論,察其立論的背后,還是在凸顯古文對理學的巨大價值。如上所述,除維護程朱理學之外,更多的學者主張不廢古文尚書,是出于對“治道”的關心。但是他們卻并非為 普通官吏或儒者而發(fā),而是著眼于帝王的治國理政。如齊召南在向皇帝進呈一己著作時,即明確說:“雖朱子亦嘗疑之而 不能不奉為經(jīng)者,其言道粹然不詭于正,其言治型然足為后代準繩。大禹謨精一執(zhí)中,上紹二典;府事歌序,后 起箕騎。C湯語言降衷恒性。仲虺言制事制心。千古圣賢學

10、問之淵源、功德之基本具在,古文不可沒也。點出 了古文尚書在帝王制心和制事兩方面的巨大價值。齊召南的這一看法,在其前輩王植那里也有著幾乎同樣的呼應: “如禹漠克艱之旨、惠迪之言、五子之歌以下,假設不見是圖與夫制心制事:立愛立敬,以及協(xié)于克一,何一非圣 人之精整,豈后人到說所能為。且其紀綱道德,經(jīng)緯人事,深沉而切至,高明而矯健,誠有如陳第之言者乎。論說 雖多,但按其實質,還是不出古文尚書對帝王制心、制事兩方面的作用。在另一篇文字中,齊召南將這一意涵表述得更為顯裕:“羥雖殘缺,二帝三王致治之本末具存,天不變,道亦不變, 修己治人各充其量,豈有難知而難行者歟? ”這里的修己與治人,不過是上文制心與制事

11、的另一種表述。管世銘亦稱: “二帝三王修身之精堇,治國平天下之大遒,今古文所載一也,至謂一句一字皆出于當日史氏之原文,吾非特疑古文,且 將疑今文也。”黃廷鑒秫:古文中之心源治法、微言古訓,較諸經(jīng)為切。劉子駿有言禮失求之野,古文不猶愈于野乎? 不管是“修身之精連”“治國平天下之大道二還是“心源“治法,都是在強調古文尚書對帝王立身、出治的重要價值。 而程晉芳那么將治人講得更為具體:“二帝三王之道,莫備于書.自天文、輿地、職官、樂律、禮制、刑罰之大者,皆 在焉。由其道那么治,反其道那么亂,得其片言微義,皆足以措天下于磬石之安,而綿黑子孫于世世。要其大旨不過二端: 知人、安民而巳。因此,他們難免對因真

12、偽而有廢立的議論嗤之以鼻,李級說:“其所收采正文,固當奉為齊治均平之本,攻者不必 攻,而辨者亦無腐辨也?!蔽谭骄V說:“況如六府三事、九功九敘之政要,危微精一之心傳,此而敢妄議之,即其人自 外于生成也必矣,自列于小人之尤也審矣?!惫盼纳袝鲜龅恼喂τ茫厝灰蕾噷崿F(xiàn)的管道。阮元曾對此有特別提示,他在援引北周和唐代君主與臣子、 皇子引書以互動的幾個例子之后,說:“凡此君臣父子之間,皆得陳善納言之益。唐宋以后引經(jīng)言事,得挽回之力, 受講第之益者,更不可枚舉。可見,這一實現(xiàn)的管道,在于日常的陳善納言和日講經(jīng)筵等君主學習制度之中。與阮元 相似,爨自珍在討論莊存與不廢古文尚書之時,特別指出莊存與意圖通過里

13、子師傅的身份,將古文中有關修己和治政的道理授與皇子:古籍墜湮十之八,頗藉偽書存者十之二,帝宵天孫,不能旁覽雜氏,惟糧幼習五經(jīng)之簡,長以通于治天下。昔者 大禹說廢,“人心道心”之旨、“殺不事寧失不經(jīng)”之誠亡矣;大甲廢,“儉德永圖”之訓墜矣;仲虺之誥廢,“謂人 莫己假設”之誡亡矣;說命廢,股肱良臣啟沃0之誼喪矣;旅契廢.不寶異物賤用物之誠亡矣;冏俗廢.1左右前 后皆正人”之美失矣。今數(shù)言幸而存,皆圣人之其言,言尤河癢關后世,宜貶須臾之道,以授建業(yè)者。雖然這篇文字被魏源評價為斯足以當奇文、大文之目”,但龔自珍卻坦承,此文提到的傳主“行事之美”是他聽莊 緩甲莊存與孫說的,而莊存與教授尚書的苦心孤詣。公

14、志),卻是宋翔風(莊存與侄外孫)為他推測的。 故其表達的,可能更是當時人的一般認識,這從此文雖然提到多篇古文尚書,但實質并沒有脫離修己和治人兩面即 可看出。由于莊存與恰有兩部尚書學著作存世,我們正可通過對其文本的追查,來更加具體地探討其不廢古文的具體立 場,以及此派學者論說的時代語境及真正關懷。二、莊存與尚書學的視點莊存與共有兩部尚書學著作,即尚書既見和尚書說o由于春秋正辭的非凡水準,莊存與在后世主要 被當作清代公羊學的代表人物。然而在他自己看來,其最為掩長的卻是詩書3之學。而且常州莊氏一門,也以 尚書學傳家,莊存與侄莊述祖、孫莊授甲.皆傳存與尚書之學,前后相里,有聲于時。與此同時,莊存與兩次

15、出 任皇子卿博,其著作多為授讀皇子的教本,可正好為我們探討這些著作的時代意涵提供基礎。尚書既見初版于乾隆癸丑(1793),當時并未分卷。道光七年(1827),莊綬甲在整理匯刻其祖遺書時,垂 新對尚書既見進行了編輯,將其內(nèi)容析分為三卷,并將其父莊逢原新又提供的“零章斷句”編為尚書說一卷,一 并付刊。尚書說共收集21條莊存與論尚書的文字,除極個別者外,基本一條論述尚書3中的一篇。其篇 幅有長有短,長者或就尚書某篇的一個問題,闡述一己之看法;短者或僅為一句,解群對某個字詞意涵的獨特理解。 因此,我們可以將尚書說看作是尚書既見的補造,合并討論。這兩部著作,均為學術札記體,顯示出明顯的隨 手筆錄、未及寫

16、定的特征。尚書既見的內(nèi)容,莊緩甲曾有過提示:今緩甲冥心諷誦,說條其大旨.弟為三卷。一譽首篇正后儒之誤解禹謨?yōu)樵僬饔忻?,重為書誣,因以明 不攻古文之意;次篇鐸盤庚,而證以二雅,因以著以經(jīng)解經(jīng)之法;三篇闡書之言天、言命、言性至明切,而 怪后儒鹵笄讀之也。二卷皆論周公相武王、輔成王之事,一衷于經(jīng)與序,以明文武之志事,述顯承之艱難,辨成王不能 蒞昨、周公踐昨攝政之誣。三卷皆論舞事父母之道,以孟子之言為本,而證明逸書之舜典,后述伊尹、周公之 遇,皆所以明圣人之于天道也。莊綬甲對該書內(nèi)容的概括異常準確。第一卷共三篇,前兩篇主要討論.不攻古文和1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立場,唯有第三禽 在討論.天命”性等內(nèi)容,借以批判

17、宋儒的立論。第二卷,那么主要辯論成王年齡非幼,而周公亦不曾踐昨攝政,借以維 護周公尊王、未曾格越的圣賢形象。這前兩卷的內(nèi)容,大致可說是在制心與制事”的范圍之內(nèi)。但是第三卷,討論的卻 是“舜中父母之道:此一家人父子間的倫理關懷,似乎并沒有出現(xiàn)在上揭諸儒所論及的古文尚書的價值之中,因而 值得特別予以討論。綜合而言,第三卷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一是非大合不敢嗣。孟子萬章篇稱“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莊存與以此為基礎,以為天子能令人為諸侯,但 不能命人為天子,因此,其人茍無天命,那么不得繼位為天子。然而,后世對開國之君如舜、禹得天命易知,但對維體之 君如啟、太甲、成王之受命于天那么難知。故有以為自身得天命

18、,而強致之者,莊存與以為天命不可為而致也”。因此, 堯崩,舜避堯之子丹朱子南河之南,但天下之民不從丹朱而從舜。舜南,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而天下之民不從商均 而從舜。禹崩,益遇禹之子啟于箕山之陰,天下之民不從益而從啟。莊存與以為,蓋天命在舜、禹、啟,而不在丹朱、 商均、益也。與之類似,伊尹知天命在大甲,雖然因大甲不肖而放之于桐三年,但終迎大甲復位。而反之即使圣德如周 公、孔子,以不得天命故,也不得有位,即周公相成王而并不親踐祚,孔子不能有天下,所謂“夫位之不尚于德也,天 命之矣:莊存與如此強調存天命在繼位中的作用,顯然有其在君王家人父子之間防微杜漸的理由。二是為人子者當大孝。莊存與以舜為例,講

19、述為人子者當大孝。堯舉舜于聯(lián)畝之中,以二女嫁舜,不以天子之貴 加舜及其父母昆弟,二女亦不以天子之女之貴視舜及其父母昆弟,當時舜尚未繼位,仍為耕稼之匹夫。莊存與認為,堯 以舜事于天下,而舜那么以堯事于父母.堯派來伺候舜的九男、二女,以及為之配備的百官、牛羊、倉麋,皆成為舜的悅 親愛弟之資?!八春斡泄?,而后可以底豫,底豫而后夭下化,夭下化而后大孝成,舜惟終身于慕父母之誠而已,他不與有 也。是故謂之大圣,是故謂孝子之至,是故可為法于天下,傳于后世,而為人子之極那么.”莊存與突出舜大孝的努力可 見一斑。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莊存與以長緇大論為舜不告而娶辯誣,以維護舜大孝的形象。其結論不過是名告而實不 告

20、,反經(jīng)以合道,圣人之權也。不過這一論述,還是以莊存與一貫的推原圣人之心的寫作方式而出,故咯顯牽強和迂 曲。莊存與并且認為,天子尊養(yǎng)其父,不當以名,而當以其實與其誠,即“養(yǎng)非體之養(yǎng),志之界也。孝經(jīng)日,愛做 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是之謂以天下養(yǎng)而尊親之至也。不惟其物,惟其誠盍;不惟其名,惟其實焉。 同樣顯示出莊存與對此問題的關注點。三是處人倫之變當法舜。史載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處于這樣的人倫慘境中,舜卻能夠順適不 失子道.兄道。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終于感化父母及兄弟,而防止了骨肉相殘的人倫慘劇。莊存與以為,“舜 果非圣人,而不可以為子矣。春秋以來,不勝書也。莊

21、存與并推原為何必須要像舜一樣對待兄弟,認為雖然天下皆渭舜 為圣人,但如果瞽叟獨謂舜不孝,那么天下莫能自持其說讖然天下皆謂象為兇人,但如果瞽嗖獨謂象為孝子,那么天下其能 執(zhí)象之口而服其心。而舜也明白,能悅天下者,己也;能悅親者,弟也。悅天下萬萬,不假設悅親,那么己斷斷乎其不如弟。 而就道理而言,舜所順者父母之天也,而不順其人;象所順者父母之人也,而不順其天。因此,未敢謂舜全得、象全失矣。 因此,象之心L日不安,那么舜之心終身不著。故舜引咎歸己,日以愛弟之道待象。莊存與且謂“兄弟寧校計是非之人邪! 是以詩人所刺、春秋所譏,留遭人倫之變而不能如舜之善全之,以為大惡,人茍不能為舜,那么終為殘殺手足之不

22、孝 不慈而已矣,必無中立之道。并且認為天子待兄弟之法,無有不忘貴之者,不當問其仁不仁也。天下之為人兄者,不可 以不善其弟。弟之不仁,兄不可以為仁人也。天子之為人兄也,不可以不私其弟,他人不容吾私,吾弟那么必行吾私。無 私者,無親也。無子必有親,圣人必有親.人道親親,未有不如此而王天下者,不自有虞氏始,以人心為皆有之。并再 次強調“為天子者,慎毋使諸父昆弟怨其尊而不親也。然后能合萬國之歡心以事其親.那么天下和平之本在是矣二同時指 出,“夫兄弟之恩,不在共富貴,在常相見;不在同政以子萬民,在同心以事父母二可見,富之以財,不尊之以位,同 心事父母,而不共同子萬民,依舊是在存與為天子善待兄弟劃出的范圍

23、,其間有著非常明顯的分寸講究。通過以上梳理,可見莊存與的尚書學關懷,實際均局限在君王(堯舜禹)的家人父子之間。揆諸莊存與出任 里子師博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肯定,此類論說的對象即為其教授的皇子,其目的即在于規(guī)范皇子的行為。其間既包含為皇 子指出正面效法的典范、以及應該重視的根本原那么,同時又在反方向上,提防由于皇子所處的敏感境地,而出現(xiàn)因爭位 致使父子離心、骨肉相殘的人倫慘劇,故而他尤其強調天命在繼位中的首要條件性,以及效法舜的大孝與大悌的重要性。 在經(jīng)過康熙晚年諸子爭位、父子相離以及雍正初年手足相殘的人倫慘劇之后,莊存與在乾隆朝做這樣的強調,就更顯得 不是無的放矢。由此,我們也可封不廢古文學者的核

24、心追求有了更加具體的了解,這當中包含有他們作為經(jīng)學通明的儒 者處在權力核心中所期里發(fā)揮的一己職效,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古文尚書3在此一方面的特別意義。經(jīng)義不能脫離時 代,正是他們的追求,也是經(jīng)書的價值所在。為更加深入理.解不廢古文的學問主張與時代關懷間的關系,有必要對其落實這些關懷的管道作更加具體的追索, 下文繼續(xù)以莊存與為例,對其所出任的皇子師傅一職,繼續(xù)做些探索。三、朝廷規(guī)例下的現(xiàn)實關懷莊存與一生,兩次出任上書房師傅。第一次是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這次任職大約至三十九年其提督山東學 政、尋調河南學政為止,共7年時間。第二次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此次供職的時間大約為5年,至五十一

25、年 (1786)原品致休為止。莊存與第一次入職上書房,教授的是空十一子永理,現(xiàn)有永理送莊方耕師傅授提督河南全省學政序可證。 第二次入直,教授者為誰,目前史料缺乏,尚待考證。另外,清代宗室有承恩人上書房讀書的習慣,據(jù)莊氏族譜所記, 莊存與亦普授讀過弘眸和永珊。莊緩甲曾說,莊存與“入侍皇子課讀,惟以經(jīng)術講授,不負平日所學。具見器重,敬愛 日深。莊存與入直之時,永理方17歲,雖然清高宗一生共育有17子,但大多早卒,此時具備競爭儲君資格的僅有5 位:皇六子永善、皇八子永璘、皇十二子永建、星十五子永琰及永理。而皇四子永城雖然也在世,但巳出維允福,失去 了繼位資格,另外最小的星十七子永璘尚未出生。因此,永

26、建此時具有競爭皇位的巨大潛力。莊存與處于這樣核心和敏 感的地位,以經(jīng)說來教授皇子,其責任和意義自然不同。清代的里子教育,從康熙朝開始逐漸形成制度,歷來甚為用心,要求亦甚為嚴格?;首恿o入書房,每日卯入申 出,一年的假期只有萬壽節(jié)、元旦等少數(shù)幾天。并且里帝還經(jīng)常以各種方式檢查課業(yè),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空子與師俾皆 會連常受到責罰,清高宗實錄中多有此類記載,均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師傅不能勤干供職,里子學業(yè)荒疏而受到責罰,如乾隆二十年(1755),皇帝偶行至上書房,不聞讀書聲, 發(fā)現(xiàn)師溥多半未到,考核皇子作詩,雖然依韻克篇,但全無精義,乾隆發(fā)怒,命將上書房師傅“嵩壽、蔡新、奉寬、程景 伊、陳德華、周玉章、梁

27、錫肖、吳烯、張?zhí)╅_俱假設罰俸三年工再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皇上簡閱上書房師傅入 宜門單,發(fā)現(xiàn)自三十日至初六日,所有皇子皇孫之師惇竟全行未到,不由大怒,將上書房師傅“劉墉、胡高里、謝城、吉 夢熊、茅元銘、錢柒、錢橫、嚴福、程昌期、秦承業(yè)、邵玉清、萬承風俱著交部嚴加議處。至阿肅、達格,身系滿洲, 且現(xiàn)為內(nèi)閣學士,亳無所事,其咎更重,均著革職,仍各責四十板,留在尚書房效力行走,以贖前愆而觀后效”。一天 之后,又將上書房總師傅劉斕予以懲辦,劉墉著降為侍郎銜,仍在總師傅上行走,不必復兼南書房,以觀其能愧悔奮勉 否”。從此類處分的力度,也可以看出乾隆對皇子師傅要求之嚴格。另一類是皇子言行不當或越軌,

28、那么師博會一并受到牽連。如乾隆十三年(1748),孝賢皇后去世,乾隆甚為哀痛, 而大同哥、三月哥舉止不當,并無友基之忱”,被乾隆責為大不孝,甚為震怒,除明白宣示此二子將來不能繼承大統(tǒng)之 外,并以誅殺相戒,稱“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并歸咎于師傅 和諳達平時并未盡心教導,命將和親王、來保、鄂容安著各罰食俸三年,其余師傅、諳達著各同像一年”。再如乾隆 四十一年(1776),禮部司員秦年褒與阿哥綿德交通,為乾隆發(fā)現(xiàn),除綿德被革退王爵,秦雄褒被發(fā)往伊犁之外,“綿 德之師簿李中簡,不能教誠管束,咎無可辭。該員本系緣事降調,復經(jīng)賞給編修職銜,仍令在書房行走,今

29、復不能盡職, 即著革職,逐出書房”。再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阿努以己事私自入城,被乾搔發(fā)現(xiàn),除八阿哥及師傅、諳達受到處分外,乾隆并 下諭日:師傅為諸皇子授讀,豈僅以尋章摘句為能?竟不知隨事規(guī)勸,像明大義。而總師傅,那么尤當盡心誨導,凡事納之 于善,勿使稍有過愆,方為無忝厥職。今于八阿哥擅自出入一節(jié),漫無覺察,所司何事?如果說中國經(jīng)典原本包含著成學與成人兩個面向,那么從以上兩類被連帶責罰的事例可以看出,空子師像的職責 重在教授成人,而輕于教授成學,即所謂“隨事規(guī)勸,俾明大義.,凡事納之于善,勿使梢有過愆工因此,在里子師傅的 選擇上,除學問優(yōu)長之外,首重人品端方。而在授讀上,亦要求以立身行

30、己、進德修業(yè)為要,而不以尋章摘句、記誦 文辭為費??梢哉f,這是從康熙朝上書房制度逐漸形成以來,歷代清帝的共同要求。這樣做的理由,自然是由于空子 未來以經(jīng)略天下為務,不能培養(yǎng)成舞文弄攝的才人學士,故必以培養(yǎng)品德、明白治世之要為尚。正是這樣的一種職業(yè)要 求,使得師便的職責不僅表達在書房的課堂之上,更深入到皇子日常的行為舉止之中。由此,我們再反觀莊存與的尚 書解說,他特別強調的人子問題,即非天命不敢弱、為人子當大孝、處人倫之變當法舜,就更容易理解。道光朝在上 書房讀書的皇子,就曾對其受學的過程有明白記述:課程誦讀之暇,凡余一百一動,師輒援引經(jīng)義,曲加譬擬化導,閑以倫常大節(jié),責備尤嚴。所謂“倫常大節(jié)”

31、,在在顯示出星子師傅的著眼重點?;首拥娜粘P袨樯杂胁卉?,師傅那么會連帶受到責罰,作為內(nèi)廷 供奉,這一職位顯然有其緊要卻不得不慎重的一面。尤其是在雍正有懲于康熙晚年諸子爭位的慘劇而確立秘密立儲制度 之后,由于并未公開宣布皇位繼承者,使得諸皇子至少在外表上變得皆有成為下屆人君的可能,因此,空子師傅的這一 職業(yè)就更加顯得敏感。如嘉慶帝回憶師俾朱珪的授讀即云:其(朱珪)所陳述,無非唐虞三代之言,不符非法邦道,即稍涉時趨之論,亦從不出諸口,后沃良多。嘉慶口中的朱珪,正是莊存與的同事。朱珪于乾隆十三年(1748)及第,入庶梏館學習,此時,莊存與正因為第 一次散館考列二等而被罰留館繼續(xù)學習三年,因此,二人有

32、三年在庶常館同學的經(jīng)歷。而莊存與初次入直上書房是在乾 隆三十三年(1768),朱珪初次入直是在四十一年(1777),可謂先后比肩。而所i隊朱珪“其所陳述,無非唐虞三代 之言”,這在上揭莊存與尚書既見尚書說之中,也莫不如此?!胺欠ǜュ佟?,“梢涉時趨之論,亦從不出諸口,那么 讓我們更能理解為何授讀講說,不管多么牽強附會,皆要借經(jīng)典發(fā)言,而又多從唐虞三代立說的苦心。內(nèi)廷禁地之中, 皇家父子之間,恐怕稍涉時趨,耽誤的不光是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還會搭上皇子的前程。歷代典箝中對此類事件的記 我比比皆是,對于飽讀詩書的皇子師傅而言,怎么可能輕忽以應呢。因此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空子師惇同樣是戴著腳碌的職業(yè)舞

33、者。在這一職業(yè)的敏感地位及各種要求的前提下, 空子師傅在必須老成持重、詼言慎行的同時,還必須對未來的人君進行培養(yǎng)教育。有關懷抱負的師傅,必然會想到他肩 頭的責任,這顯然不是培養(yǎng)一名普通童子,而是培養(yǎng)未來可能會對天下負責之人。在這樣的處境中,他自然會將經(jīng)典中 一位人君需要明白的重要道理,以及他自己日常1所體驗到的政治感、現(xiàn)實感,皆加入到對皇子的授讀中。當然,這種講 投,一定是借著經(jīng)典的外衣?;仡櫳辖仪f存與有關家人父子問的倫理論說,可以發(fā)現(xiàn),莊存與非常強調時親長孝、時兄弟悌,以舜為例,作了 長篇而迂曲的論說。在皇家內(nèi)部,那么尤其強調繼位與天命的關系,防止皇子爭權奪位,更提前預防由此而來的父子昆弟

34、間的人倫慘劇。在米雍父子相高、手足相殘的時代里,以及在乾隆痛責大阿哥、三阿哥不孝的情形下,莊存與此類的論 說,顯然是有著自己的政治識見和政治考量的,有著明確的現(xiàn)實針對性。龔自珍以莊存與的口吻說,“辨古籍真?zhèn)危瑸樾g 淺且近者也”,才真正道出了此派學者的關懷所在。四、結語尚書一經(jīng),雖然同樣偏重政治方面,但與周禮詳于具體制度、春秋多講王道禮秩相比,還是以其多 存二帝三王之心法、治法而別具一格。所謂心法,除宋儒從理學角度所大肆發(fā)揮的“虞廷十六字”之外,實際更多是與帝 王日常持身修己相關的基本守那么,而所謂治法,那么更突出帝王治世臨民的行動原那么。進入清代,由于局部學者在辨?zhèn)紊?的卓越表現(xiàn),使得古文G尚

35、書的經(jīng)典地位有所動搖,隨之而來的存廢問題,那么更將心法、治法這一背后訴求推到了風 浪前臺。在不同立場的學者的爭論之下,我們看到“去偽與“存古、求道”與“求真”之間的巨大裂隙。而像莊存與這樣叁 與時代事務更為深入的知識分子,那么更加懂得現(xiàn)實與知識之間的緊張對應關系,他十分具體地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不廢古文的 立場緣由,以及如何將尚書中所蘊含的法”那么落實在具體的政治現(xiàn)實和時代關懷之上。除了像一般學者一樣,莊存 與泛言尚書學在“修己”與“治人”方面的普遍價值之外,特別時其中所連含的家人父子倫理做了深入開掘,強調非天命不敢 嗣位、人子當大孝、處人倫之變當法舜等具體內(nèi)涵,以適應其作為里朝的文化教育官員兼皇子師

36、傅所期里發(fā)揮的一己職 效。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這些闡發(fā)均有著明確的現(xiàn)實指向,一定程度上或可以認為不過是他不能輕易出口的時趨之論的另一 種表達。雖然并不是所有主張不廢古文的學者皆能有莊存與這樣的政治地位、皆能參與時代事務到如此核心的程度,但 我們不可否認,在儒家經(jīng)典的共同思想語境之下,在科舉學優(yōu)那么仕的制度保證之下,知識人實際上對經(jīng)典中所蘊藏的意 涵有著大致相近的理解,而對經(jīng)典的現(xiàn)實指向,也即能有大致共同的段察,此乃他們?nèi)鸿璨粡U古文的根本原由。這既向 我們展示了清代G尚書學的復雜面貌,又展現(xiàn)了不廢古文學者在超越文本真?zhèn)沃系目少F關懷。龔自珍稱莊存與不辯 古文真?zhèn)?,是“貶須臾之道-以求其實之陰濟于天下”

37、,良有以也。即使時至今日,在求其與致用、學術與關懷、關懷與落 實等問題上,可能同樣并不時刻配合無間,依舊是我們在經(jīng)學研究中繼續(xù)思考與探索的課題。如,劉起舒先生在尚書學史中即已做此類劃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354381頁。近年的相關研究叁見:劉仁鵬陶假設球與古文尚書辨?zhèn)危阂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工作 坊,2005年版;吳通福晚出古文尚書)公案與清代學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張循讀書當論道” 還是“唯其真而巳? 一清儒關于偽古文尚書皮立的爭論及困境,清史研究2015年第3期;馬延坤學術與 世變之何一晚清古文尚書辨真的思想史意義,脂山學刊2008年第3期

38、;劉德州晚清古文尚書辨真 學興盛原因探微,格山學刊2020年第2期。王懋妨:白田草堂存稿卷一論尚書敘錄,清代詩文集匯編3第2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版,第229頁。朱督尊著、林慶彰等校:經(jīng)義考新校卷七十四書三古文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第1403頁。萬斯同:辭書疑辨卷一古文尚書辨二,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4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478頁。,版元:習齋記余卷三6與桐鄉(xiāng)錢生曉城,k股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41頁。詳見皮錫瑞著、揚世文等箋注:論偽書相承不廢,以其言多近理,然亦有大不近理者,學者不可不知, 經(jīng)學通論笈注,上海:

39、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240241頁。李級:穆堂初稿卷十九古文尚書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32冊,第220頁。張文虎舒藝室雜著甲編下書古文尚書考辨后說:二十五篇之偽,在今日已坦然明白,立異為高者, 乃拾冤詞廣聽之唾余,欲翻成案,何哉?理學家以虞廷十六字為道統(tǒng)真?zhèn)鳎坏┮詾閭?,那么失其所憑依,一也; 考證諸儒于偽古文毛舉薇索,身無完膚,欲舉東晉以耒相傳為經(jīng)文者,而拉雜摧燒之,其中驚世喊俗,其言亦失于過當, 避使不平者反唇相稽,二也;古文泰誓出于民間,蓋非完帙,馬氏巳疑之,唐用伊古文作疏,此解遂廢,今采輯殘,騰, 以偽易偽,文辭詭請,眾論不諧,三也;逸十六篇絕無師說,東漢儒者相傳古文僅有三

40、十四篇,其余殘篇斷簡十不存二三, 尹告武成鄭注為亡,其果見與否皆不可考,而諸懦必謂馬鄭及見孔壁全文,四也;偽古文經(jīng)傳萌芽皆在魏晉 間,蓋王肅忌鄭氏名高,事事務為敵,偽古文經(jīng)傳、孝經(jīng)、偽孔傳、孔叢子,皆其所創(chuàng)。乃諸儒攻古文者, 非府軍于梅減,即集矢于皇甫,便回護者反有所藉口,五也?!币娗宕娢募瘏R編第630冊,第321頁。間假設球撰,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琉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頁。見黃宗莪:尚書古文疏證序,閻假設琥撰,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證序二第1頁。 李調元:童山文集卷十二古文尚書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84冊,第574頁。李光地著、李玉昆點校:榕村語

41、錄卷十二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64頁。李線:穆堂初稿卷四十五書古文尚書冤詞后,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32冊,第596頁。謝章鋌:靖棋山莊集文續(xù)集卷二與伯潛論竹坡(寶延)古文尚書解紛)書,清代詩文集匯編 第680冊,第773頁。齊召南:寶綸堂文鈔卷三進呈尚書注疏考證后序,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0冊,第203頁。王植:崇德堂稿卷一 6古文今文辨,清代詩文桀匯編第254冊,第454頁。 齊召南:寶綸堂文鈔卷四尚書集解序,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0冊,第229頁。管世銘:招山堂文集卷二尚書今文古文說,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93冊,第472頁。黃廷饕:6第六弦溪文鈔卷一古文尚書槍,清代詩文桀匯編第4

42、75冊,第266頁。程晉芳:勉行堂文集卷二尚書今文釋義序,清代詩文桀匯編第343冊,第450頁。 李線:掩堂初稿卷四十五書古文尚書冤詞后,清代詩文集匯編第232冊,第596頁。翁方綱:曳初齋文集卷一古文尚書條辨序,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82冊,第19頁。阮元:羋經(jīng)室集卷四引書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80頁。龔自珍:資政大夫禮部侍郎武進莊公神道碑銘,見王儂澤點校襲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142頁。魏源:定盒文集手批,魏源全集第12冊,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743頁。龔自珍:資政大夫禮部侍郎武進莊公神道碑銘文末附記,見王保澤點校袁自珍全集,第143頁。莊

43、綬甲尚書既見跋稱:“先大父嘗自言生平于詩書之學最明。見莊綬甲拾遺補藝齋文鈔,清 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第401頁。莊綬甲尚書既見跋稱:優(yōu)父珍藝先生(莊述祖)從大父講授,有尚書駁議尚書授讀之著,亦考 信于序,有書序說義之著。從父崇嘆日:書所著,造文武之道,賢者識其大者,世父是也,余那么不賢者識其小 者而已。一時學者因目大父與從父為大小夏侯焉。恪守家法,亦不為墨守,如今文、古文,那么從陶氏、惠氏之說,大指 那么無不合揆云。從父子諸兄子中尤好為綬甲講論,令為尚書考異,緩甲又私述所聞為尚書集解,以詩書 通春秋之大義,翼承先業(yè)而未能也。見莊緩甲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第402頁。劉桂生:從莊存與生平看清初公羊學之起因,見趙和平等猿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文集,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30頁。莊綬甲:尚書既見跋,拾遺補藝齋文鈔,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12冊,第401-402頁。莊存與的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