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分類匯編之文言文閱讀(二) 人教版高三總復習_第1頁
2018年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分類匯編之文言文閱讀(二) 人教版高三總復習_第2頁
2018年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分類匯編之文言文閱讀(二) 人教版高三總復習_第3頁
2018年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分類匯編之文言文閱讀(二) 人教版高三總復習_第4頁
2018年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分類匯編之文言文閱讀(二) 人教版高三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8年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分類匯編之文言文閱讀(二) 人教版高三總復習 寶山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3分) 惜時 南北朝之北齊劉晝 夫停燈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見;藏山于澤,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則時時滅,山亦時時移矣,天回日轉(zhuǎn),其謝如矢,騕褭迅足,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以過,唯立德貽愛,為不朽也。 昔之君子,欲行仁義于天下,與時競馳,不吝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陰。故大禹之趨時,掛冦而不顧;南榮之訪道,踵趼而不休;仲尼棲棲,突不暇黔;墨翟遑遑,席不及暖。皆行其德義,拯世危溺,立功垂模,延芳百世。 今人退不知臭腐榮華,劃絕嗜欲,被麗弦歌,取媚泉石

2、;進不能被策樹勛,毗贊明時,空蝗粱黍,枉沒歲華。生為無聞之人,歿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 歲之秋也,涼風鳴條,清露變?nèi)~,則寒蟬抱樹而長叫,吟烈悲酸,蕭瑟于落日之際,何也?哀其時命,迫于嚴霜而寄悲于菀柳。今日向西峰,道業(yè)未就,郁聲于窮岫之陰,無聞于休明之世。已矣夫!亦奚能不沾衿于將來,染意于松煙者哉! 劉子.五十三章 【注釋】騕褭:神馬名。.石火:古人鑿石取火,擊石時發(fā)出的火花霎時而滅。踵趼:腳生胼胝。突:煙囪。黔:黑。 21.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 A.以B.則C.蓋D.其 22.對第.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萬物變動消亡,刻刻不已,人生更短暫,所以要

3、珍惜生命。 B.時光飛逝,過往不能再見也不可知,只有當下才是真實的。 C.人與萬物一樣轉(zhuǎn)瞬即逝,只有樹立美德留下大愛才能不朽。 D.人生雖短,但瞬間也能放射光輝,只要樹立美德丟棄私愛。 23.根據(jù)第段,“今人”生前死后都埋沒無聞的原因是()。(2分) A.退隱分不清腐臭和榮華,出仕不能被委以重任、被贊賞。 B.退隱則沉溺于弦歌和林泉,出仕卻空懷理想、虛度年華。 C.退隱不能棄絕榮華欲望,出仕不能盡職建功、輔佐明時。 D.出仕退隱、活著死去,都如同草木碌碌無為、自生自滅。 24.你認為第段能證明中心論點“惜時”嗎?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4分) 25.第段描寫、抒情、議論融為一體,請對此加以賞析。

4、(4分) (五)13分 21.(1分)B 22.(2分)C 23.(2分)C 24.(4分) 答案示例我認為能證明。本段先是概括性事例,指出古代君子愛惜光陰的根本原因在于要在天下施行仁義,隨后列舉大禹、南榮(趎)、仲尼、墨翟等珍惜光陰的原因是行德義拯救世界,正是仁愛的行為使他們流芳百世。因為第段就已論證了立德貽愛才是珍惜時間的根本所在,所以第段舉立德貽愛的例子是能證明論點的。大禹南榮等短暫的人生得以不朽,正是因為他們化有限的生命時間為無限久遠得大德大愛,從而闡明了珍惜時間的本質(zhì)、正道和要義,論證論點更有力。 評分說明:論證內(nèi)容的概括2分;論證內(nèi)容與觀點間的關系分析2分。 25.(4分) 答案示

5、例第段描寫蟬在秋寒日落中悲鳴的慘狀,又描寫道業(yè)未成、無聞于世的人憂郁苦悶的心理,蟬與人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本段更用“夫”、“哉”等語氣詞嘆詞,直接抒情,這些描寫抒情形象地說明了不珍惜時間只會留下悲哀、人生必定凄慘的觀點,這樣使議論巧妙地融入描寫抒情之中,不僅使惜時的論點得以形象地論證,更能以情動人,實現(xiàn)勸人惜時的寫作目的。 評分說明描寫、抒情、議論如何融合的分析2分;表達的情感和表明的觀點1分;這樣寫的好處1分。 崇明區(qū)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日喻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笨郾P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p>

6、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zhuǎn)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蹦蠖灾?,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

7、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經(jīng)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釋】籥:一種形狀像笛的樂器。 22填入第段方框處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乎B耳C焉D矣 23對第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即其所見而名之”表現(xiàn)人們對事物觀察粗心。 B“莫之見而意之”表明受客觀限制難把握實質(zhì)。 C概括惑于所見、主觀臆度兩類求道的錯誤現(xiàn)象。 D表明當今之人談論道時都受到不同的局限約束。 24第段運用了引用的手法,請分析其作用

8、。(4分) 25下列對第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以南方“沒人”掌握“沒水”譬喻,形象論證學以致道的道理。 B“日與水居”“生不識水”的差異是學沒水不同結(jié)果的根本原因。 C采用對比論證方法,以南方?jīng)]人與北方勇者作對比,突出觀點。 D“七歲”“十歲”“十五”的連續(xù)敘述凸顯長期實踐的積累過程。 26概括本文的論證思路。(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22.D 23.C 24.引用孫武、子夏的話闡釋觀點“道可致而不可求”中關鍵詞“致”的內(nèi)涵,善戰(zhàn)者之所以用兵如神,因久經(jīng)沙場,熟識了戰(zhàn)爭規(guī)律;百工之所以能成其事,因日居其肆,熟悉技藝。這與“君子學以至其道”形成類比,使

9、抽象的“致”形象具體地表達出來,道只能在親自實踐中領會和把握。 評分說明:“闡釋致的內(nèi)涵”、“善戰(zhàn)者”分析、“百工”分析、形成類比、抽象道理形象化。答對1點1分,給滿4分為止。 25.B 26.作者首先以“眇人”設喻,引出求“道”之過:沒有直接體驗、認識,難以認識客觀事物。進而提出“道可致不可求”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證“學以致其道”的道理。 評分說明:“以眇人設喻”“求道之過:沒有直接體驗、認識,難以認識客觀事物”“提出道可致不可求”“論證學以致其道”1點1分。 奉賢 (五)閱讀下文,完成2529題。(12分) 胡宗元詩集序【北宋】黃庭堅 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陸沉林皋之下,與麋鹿同群,與

10、草木共盡。獨托于無用之空言,以為千歲不朽之計。謂其怨邪?則其言仁義之澤也;謂其不怨邪?則又傷已不見其人。然則,其言不怨之怨也。 夫寒暑相推,草木與榮衰,慶榮而吊衰,其鳴皆若有謂,候蟲是也;不得其平,則聲若雷霆,澗水是也;寂寞無聲以宮商考之,則動而中律,金石絲竹是也。維金石絲竹之聲,國風雅頌之言似之;澗水之聲,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蟲之聲,則末世詩人之言似之。 今夫詩人之玩于詞,以文物為工,終日不休;若舞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無所于逢;其怨也,無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發(fā)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無以命之,而寄于候蟲焉。 清江胡宗元,自結(jié)發(fā)迄于白首,未嘗廢書,其胸

11、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窮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無不讀書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門人,次其詩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嘗與予為僚,故持其詩來求序于篇。自觀宗元之詩,好賢而樂善,安土而俟時,寡怨之言也??梢宰反纹淦缴娖渖匍L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變而出奇,因難而見巧,則又似予所論詩人之態(tài)也。其興托高遠,則附于國風;其忿世疾邪,則附于楚辭。后之觀宗元詩者,亦以是求之。故書而歸之胡氏。 【注釋】陸沉:無水而沉,喻隱居。舞:玩弄,戲侮。 25.對第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2分) A.既要表現(xiàn)才華無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現(xiàn)隱逸山林的快樂。 B.放棄建功

12、立業(yè)的雄心,只能借助詩文實現(xiàn)生命不朽的無奈。 C.即使抒發(fā)個人壯志難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靜氣的超然。 D.才德之士選擇隱居的行為本身就是對生不逢時的無聲控訴。 26.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 A.也B.耳C.矣D.焉 27.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2分) 28.對第段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無人應和,與下文寫胡宗元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相呼應。 B.承接上文,進一步解說“候蟲之聲”的創(chuàng)作特點,凸顯文章的中心觀點。 C.借題發(fā)揮,針砭時弊,批評當下詩人只知玩文詞之工,卻無興發(fā)感人之意。 D.以“候蟲之聲”喻指胡宗元的詩風,為其“世無知者

13、”的不幸遭遇鳴不平。 29.請分條概述作者借本文表達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4分) 25.(2分)C 26.(1分)D 27.(2分)整散結(jié)合,既體現(xiàn)出三種聲音的不同,又簡潔明快,節(jié)奏鮮明。 28.(3分)C 29.(4分)詩歌應該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要有感而發(fā)而且要符合音律(動而中律);詩歌要有廣闊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興托高遠);詩歌創(chuàng)作要刻意求變,努力出奇(遇變而出奇,因難而見巧)。 虹口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4分) 轅馬說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載之車,見馬之負轅者而感焉。 古之車,獨辀加衡而服兩馬。今則一馬夾轅而駕,領局于軛,背乘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

14、氣盡喘汗而后能引其輪之卻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攢而后能抗其轅之伏也。鞭策以勸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顛,折筋絕骨,無所避之。而眾馬之前導而旁驅(qū)者,不與焉。其渴飲于溪,脫駕而就槽櫪,則常在眾馬之后。 噫!馬之任孰有艱于此者?然其德與力非試之轅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稱,則雖善御者不能調(diào)也。駑蹇者力不能勝,狡憤者易懼而變,有行坦途驚蹶而僨其車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濘旋淖陷,常自頓于轅中,而眾馬皆為所掣。嗚呼!將車者其慎哉。 【注】阤:古同“陀”,山坡。 21.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 A.也B.乎 C.歟D.耳 22.賞析第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分) 23.對第段中“而眾馬之前

15、導而旁驅(qū)者,不與焉”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且眾多馬匹或在前引導,或在旁邊副駕,并不助轅馬工作。 B.而且在前面引導和在旁邊副駕的眾多馬匹,都沒有跟隨轅馬。 C.然而眾多馬匹或在前引導,或在旁邊副駕,都沒有跟隨轅馬。 D.然而在前面引導和在旁邊副駕的眾多馬匹,并不助轅馬工作。 24.對第段理解錯誤的是()(3分) A.段首承接上段,重申了駕轅之艱難。 B.能否駕轅是辨別馬好壞的重要標準。 C.善駕的人也調(diào)教不了不合要求的馬 D.劣馬雖差,但更糟的是壞脾氣的馬。 25.分析本文的寫作意圖。(4分) (五)(14分) 21.B 22.細節(jié)描寫(動作描寫)。“氣盡喘汗”、“蹙”“攢”

16、“抗”寫出了負轅的馬上坡下坡時的艱難狀態(tài),從側(cè)面暗示了對轅馬的能力要求,也寫出了轅馬的重要性。 23.D. 24.D 25.此文借物喻理。方苞借選轅馬暗喻任命國家重要官員。身居要職的官員應該德才兼?zhèn)?,像轅馬一樣有負重越險的能力,也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奉獻的品格。如果不能選好合適的人,那么將會造成大的損失,君王再賢明有能力也沒有辦法。方苞在此委婉地勸諫君王用人要謹慎。 嘉定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3分) 吳季子札論【唐】獨孤及 季子三以國讓,而春秋褒之。余征其前聞于舊史氏。竊謂廢先君之命,非孝也;附子臧之義,非公也;執(zhí)禮全節(jié),使國篡君弒,非仁也;出能觀變,入不討亂,非智也。左丘明

17、、太史公書而無譏,余有惑焉。 夫國之大經(jīng),實在擇嗣。王者慎德之不建,故以賢則廢年,以義則廢卜,以君命則廢禮。是以太伯之奔句吳也,蓋避季歷。季歷以先王所屬,故篡服嗣位而不私。太伯知公器有歸,亦斷發(fā)文身而無怨。及武王繼統(tǒng),受命作周,不以配天之業(yè)讓伯邑考,官天下也。彼諸樊無季歷之賢,王僚無武王之圣,而季子為太伯之讓,是徇名也,豈曰至德?且使爭端興于上替,禍機作于內(nèi)室,逐錯命于子光,覆師于夫差,陵夷不返,二代而吳滅。 季子之閎達博物,慕義無窮,向使當壽夢之眷命,接馀昧之絕統(tǒng),必能光啟周道,以霸荊蠻。則大業(yè)用康,多難不作。闔閭安得謀于窟室?專諸何所施其匕首? 嗚呼!全身不顧其業(yè),專讓不奪其志,所去者忠,

18、所存者節(jié)。善自牧矣,謂先君何?與其觀變周樂,慮危戚鐘,曷若以蕭墻為心,社稷是恤?復命哭墓,哀死事生,孰與先釁而動,治其未亂?棄室以表義,掛劍以明信,孰與奉君父之命,慰神祗之心?則獨守純白,不干義嗣,是潔己而遺國也。吳之覆亡,君實階禍。且曰非我生亂,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注】吳季子札:即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幼子。壽夢有四子:諸樊、馀祭、馀昧、季札。以季札賢,壽夢欲立季札為太子,季札讓;壽夢死,諸樊欲讓位于季札,季札又辭;諸樊將王位傳弟不傳子,欲依次傳于季札,至馀昧死,季札又避去。后馀昧子僚繼位,諸樊子光使刺客專諸刺殺王僚而自立。公子光即闔閭。子臧:春秋時曹國貴族,在曹國內(nèi)亂中被擁立為王而

19、不就。太伯:吳國始祖,周太王長子,見太王欲立幼子季歷為嗣,與弟仲雍一起避走江南,被當?shù)厝肆榫L,自號句吳。觀變周樂,慮危戚鐘:指季札出訪時聽到演奏周王室音樂而察知各國興衰,聽到鐘聲而提醒孫文子處境危險。 21.可填入第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 A故B.使C.以D.則 22.對第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擇嗣,應該堅守年齡、占卜、禮制的標準。 B.擇嗣,應該挑選賢能、仁義、聽君命的人。 C.君王若擔心嗣君之德,自身先要遵從禮法。 D.要立有德之人為嗣,就不可教條遵循成法。 23.以下屬于“吳之覆亡,君實階禍”的理由的一項是()(2分) A.觀變周樂,慮危戚鐘 B.先釁而動,

20、治其未亂 C.掛劍以明信 D.獨守純白,不干義嗣 24.分析第段所用論證方法的作用。(3分) 25.季札讓國通常被視作賢舉,本文卻對季札重新定性,是否有說服力?請從論證思路和論述語言兩個方面加以評析。(4分) (五)(13分) 21.(1分)(C) 22.(3分)(D) 23.(2分)(D) 24.(3分)答案示例:該段用了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的手法。舉太伯讓季歷、武王不讓伯邑考都取得了好的結(jié)果的實例,有力證明了“讓國”與否本身并不是賢或不賢的標準,為公而選擇讓或不讓,才是賢的標準。以此與季札的行為及后果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季札讓國是“徇名”,不是為公。 評分說明:只答手法名稱不給分。每個手法的

21、分析2分,給到滿分為止。 25.(4分)答案示例:本文推理細密,語言富有氣勢,有說服力。從論證思路看:開篇從“非孝”、“非公”、“非仁”、“非智”等角度否定了季札讓國是賢舉的判斷;接著從正面分析論證了季札讓國的實質(zhì)是“徇名”而非為天下;然后假設了季札不讓國的結(jié)果;在此基礎上,將季札所做的和該做而未做的逐一列舉,進一步批判了季札讓國的行為是“潔己而遺國”,他對吳國的滅亡負有責任。說理環(huán)環(huán)相扣、細致周密,有說服力。 從論述語言看:本文善用整句,如第段連用四個形式整齊的短句構(gòu)成排比,語氣強烈地表達了對季札之賢的否定,增強了說服力。同時又多用反問句,如末兩段用了大量的反問句式,氣勢十足,催人深思,使文

22、章說理多了難以辯駁之力。 評分說明:只作總體評價不給分。從論證思路分析3分;從論述語言分析2分。給到滿分為止。如果認為沒有說服力,也可根據(jù)理由酌情評分。 金山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2-25題。(12分) 戕竹記 歐陽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錯。包籜榯筍之贏,歲尚十數(shù)萬緡,坐安侯利,寧肯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簡歷芟養(yǎng),率須謹嚴。家必有小齋閑館在虧蔽間,賓欲賞,輒腰輿以入,不問辟疆,恬無怪讓。以是名其俗,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鐮斧,亡公私誰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隱一毫為私,不與公上急病,服王官為慢,齒王民為悖。如是累日,地榛園禿,下亡有嗇色少見于顏間者,由是知其民之急

23、上。 噫!古者伐山林,納材葦,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經(jīng)于用。不供謂之畔廢,不時謂之暴殄。今土宇廣斥,賦入委疊;上益篤儉,非有廣居盛囿之侈。縣官材用,顧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斂取無藝。意者營飾像廟過差乎!書云:“不作無益害有益?”又曰:“君子節(jié)用而愛人?!碧熳佑兴舅敵χ\慮,守官與道,不可以忽也。推類而廣之,則竹事猶末。 (選自中國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選) 注:籜(tu):筍殼。榯(sh):直立。任:治理。簡歷:選擇。腰輿:古代用手挽的一種便轎。辟疆:開辟地域,這里指竹園的主人。讓:責備。桴:這里指砍伐。服王官:做官的。齒王民:做百姓的。畔廢:叛逆。過差:超過規(guī)定。 22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虛

24、詞最恰當?shù)氖牵ǎ?分) A.也B.耳C.矣D.乎 23第段畫線句中的“好事”具體指什么?(3分) 24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段的表達效果。(3分) 25第段結(jié)尾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推類而廣之,則竹事猶末”這兩句呢?請發(fā)表你的看法。(5分) (五)12分 22.(1分)A 23.(3分)種竹獲利、賞竹獲樂(或具有經(jīng)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寫出一點給2分) 24.(3分)用整句和散句相結(jié)合的句式(1分),如整句“且戕且桴,不竭不止”,節(jié)奏急促,寫出了對竹子的砍伐之迅速徹底;整句“服王官為慢,齒王民為?!睂懗隽瞬慌浜戏ブ竦暮蠊憩F(xiàn)王命之嚴苛;和其他散句寫出了百姓的可憐和可悲境地。(句式特點1分,結(jié)合內(nèi)容

25、分析表達效果2分) 25.(5分)戕竹和其它事比起來是小事,可見作者并非就事論事,而是要借題發(fā)揮,從官府戕竹為滿足朝廷所需,大肆搜刮百姓,肆意糟蹋浪費,損害百姓利益這件事,以小見大,類推天下,加深了批判的深度和廣度,表達為官治民要節(jié)用愛人的道理。(借題發(fā)揮手法1分,內(nèi)容分析2分,意義2分) 附答張十一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賞析: 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張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貞元十九年)與韓愈同為監(jiān)察御史,一起被貶。張署到郴州臨武令任上曾有詩贈韓愈,詩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xiāng)日抵年。白簡趨朝曾并命,蒼梧左宦一聯(lián)翩。鮫人遠泛漁舟火,鵩鳥閑飛露里

26、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韓愈寫此詩作答。答張十一為韓愈被貶到廣東陽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后半段敘事抒情,含蓄而又深沉地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激憤憂愁的感情。 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勾勒了陽山地區(qū)的全景。春山明凈,春江空闊,還傳達出一種人煙稀少的空寂。寥寥數(shù)筆,生動的摹寫了荒僻冷落的景象。這一聯(lián)如同一幅清晰鮮明的水墨畫。緊接著第二聯(lián)是兩組近景特寫,“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惫o筜是一種粗大的竹子。躑躅即羊躑躅,開紅黃色的花,生在山谷間,二月花發(fā)時,耀眼如火,月余不歇。這一聯(lián),可以說是作者為這幅水墨畫又點綴了一些鮮艷、明快的色彩,為

27、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氣。上句的“競”字同下句的“閑”字,不但對仗工穩(wěn),而且傳神生動。“競”字把嫩筍爭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寫活了:“閑”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閑自得的意態(tài)揭示了出來。這四句詩,寫了遠景,又寫了近景,層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艷麗的綠竹和紅花,濃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謂詩情畫意,交相輝映。這首詩中的景物,是與作者此時的處境與心情緊密相連的。它體現(xiàn)了這樣兩個特點,一是靜,二是閑。靜從空曠少人煙而生,作者從繁華嘈雜、人事擾擾的京城一下子到了這荒遠冷僻的山區(qū),哀猿啼聲處處有,人間茅舍兩三家,這種靜與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獨和凄涼。這種閑,由他的

28、處境遭遇而來,這里的一切都顯得悠閑超脫,沒有羈絆,然而不免使人觸景生情。身雖居閑地,心卻一刻也沒能擺脫朝廷的束縛,常常被“未報恩波”所攪擾,不能得閑,故而格外感慨。作者雖然寫的是景,而實際上是在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隱情,正如王夫之唐詩評選所說:“寄悲正在比興處?!?詩的下半段敘事抒情,“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鼻熬涞摹拔础弊重灐皥蟆迸c“知”,意謂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而已。這兩句是全詩的關鍵,孕含著作者內(nèi)心深處許多矛盾著的隱微之情: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有自己被貶南荒回歸無望的嘆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yè)的

29、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說憂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卻比說出來更為深切。在這樣的處境里,還想到“未報恩波”,這體現(xiàn)著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這一聯(lián)的鋪墊,下一聯(lián)就容易理解?!耙骶娏T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薄岸贰蓖岸浮保穷D時的意思。“斗覺”二字用得奇崛,把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這一聯(lián)寫得曲折迂回,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后鬢發(fā)頓時白了一半,似乎來詩是愁的原因,這就把全詩唯一正面表現(xiàn)愁怨的地方掩蓋住了。并且寫愁不說愁,只說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盡在不言之中。詩意婉轉(zhuǎn),韻味濃厚。 作者似乎盡量要把他那種激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覺地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著的感情的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特點。 青浦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3分) 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 蘇轍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擔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此亦皆罷去。獨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是時,轍亦遷??担瑫鴣砀嬖唬骸肮胖娙擞袛M古之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