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愈奇病集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1.gif)
![中醫(yī)治愈奇病集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2.gif)
![中醫(yī)治愈奇病集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3.gif)
![中醫(yī)治愈奇病集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4.gif)
![中醫(yī)治愈奇病集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7ded62a72cd29a3352f6a0a22a6a5d55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治愈奇病集成手掌汗皰癥 病案 欒某 , 男 ,42 歲。 1964 年 4 月初診。兩手掌皮膚起白皰疹已有三年多, 初起時兩手掌潮紅熱脹 , 稍癢 34 天即起白皰 , 以后一層一層脫屑。 每年春天發(fā)作為劇 , 伴五心煩熱 , 神疲食少?;颊咴ニ壕歪t(yī) , 長期內(nèi)服維生素、激素、抗生素及涂敷消炎殺菌等藥膏 , 藥水均無效。檢查兩手掌皮膚起白皰如粟之大小 , 皰內(nèi)無漿液 , 干癟。舌淡紅 , 脈弦而虛。 治則 養(yǎng)血祛風 , 調(diào)和肝脾。 方藥當歸 25 克, 茯苓 15 克, 白術 15克,柴胡 10 克, 荊芥 15克,防風 15 克, 甘草 10克。服 2 劑后白皰減少 , 心煩熱、手掌
2、熱脹改善 , 飲食正常。守原方再服 2 劑 , 兩手掌皮膚恢復正常 , 以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 見中醫(yī)函授通訊 1982 年第 5 期 ) 評析 手掌汗皰癥為肝脾不和 , 影響運化 , 化源不足 , 則血虛 , 血虛生風 , 風勝則燥 , 另血虛不能滋潤肌膚亦會皮膚干燥 , 皮膚干燥則脫屑作癢。 方用荊防逍遙湯治之 , 以達調(diào)和肝脾 , 養(yǎng)血祛風之目的 , 故該病治愈。 ( 李祥云 )皮膚陣發(fā)性潮紅 病案 胡某 , 男 ,46 歲?;颊咭荒陙頃r常突然全身皮膚發(fā)紅發(fā)熱 , 活動或看書后明顯 , 開始一月發(fā)作 1 2 次 , 數(shù)天后自退 , 近來發(fā)作頻繁 , 甚則持續(xù)數(shù)天不退 , 以面部、胸部 ,
3、 上肢潮紅為著 , 伴發(fā)麻發(fā)燙。曾去醫(yī)院進行診治 , 診斷為“劃痕癥” , “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 , 進行腦電圖檢查 , 擬為“癲癇”。舌紫 , 脈數(shù)。 治則 清營化瘀。方藥丹參 18克,紅花 9克,穿山甲 9克,桃仁 9克,赤芍 9克,丹皮 9克,川芎 9克,澤蘭 12克, 生地 12 克, 牛膝 9 克, 生首烏 12 克, 廣犀角粉 3 克( 沖服 ) 。另每日肌注丹參注射液2 毫升 , 共用藥 50 劑, 陣發(fā)性潮紅愈。 ( 見上海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 , 上??茖W技術出版社 ) 評析 皮膚陣發(fā)性潮紅癥屬罕見 , 面紅 , 頸、胸、肢紅為熱甚 , 屬血分之熱;舌紫肢麻為瘀阻脈絡。古人有“病久
4、必有瘀”之說 , 故用桃紅四物湯合犀角地黃湯加味 , 清營化瘀并鎮(zhèn)肝育陰 , 使瘀祛熱清 , 陰液復 , 氣血通暢 , 陰陽調(diào)和 , 病乃愈。 ( 李祥云 )指甲青紫癥 病案 陳某 , 男 ,28 歲。1982 年 11 月 24 日初診。兩手指甲青紫已年余 , 經(jīng)中西藥治療無效 , 診斷不明。癥見手指甲青紫如豬肝色 , 觸之涼感 , 無腫痛 , 脈細澀。 治則 益氣和營 , 溫經(jīng)通脈。 方藥炙黃芪 20克, 桂枝 10克, 白芍 10克,生姜 10克, 大棗 7枚, 白術 10克,制附子 6克,當歸 10 克, 細辛 5 克,3 劑后青紫已去大半 , 原方續(xù)服 3 劑 , 指甲紅潤有澤。 (
5、 見江西中醫(yī)藥 1988 年第 3 期) 評析 本例罕見。依據(jù)癥狀推理 , 為脾陽不振 , 衛(wèi)陽不充 , 肝血不足 , 爪失所養(yǎng)之故;又因陽虛血虧不能溫養(yǎng)四肢 , 血寒凝滯則脈行不利 , 故指甲青紫。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溫經(jīng) , 和營通痹 , 加附子、白術溫腎暖脾 , 當歸、細辛溫補肝血 , 散寒通脈。辨證得當 , 藥到病除 , 竟 6 劑而收全效。 ( 呂志連 )手掌發(fā)黃 病案 潘某 , 女 ,28 歲。 1986 年 1 月 2 日就診。兩手掌皮膚突然發(fā)黃已一個月 , 前醫(yī)曾投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2 劑無效。證見兩掌皮膚如桂圓殼樣黃染 , 手心黃于手背 , 無癢痛 , 局部欠溫少汗。兩腕關
6、節(jié)后及全身皮膚均正常 , 鞏膜、小便、尿三膽及肝功能正常。舌苔白 , 脈緩。 治則 調(diào)和營衛(wèi)。 方藥 桂枝 6 克, 芍藥 6 克, 生姜 3 片, 炙甘草 6 克, 紅棗 10 枚, 茯苓皮 10 克。2 劑后皮膚黃染減退。半月后復診 , 述近兩天手掌又黃染 , 仍予上方 3 劑治愈。隨訪至今未發(fā)。 ( 見江西中醫(yī)藥 1991 年第 2 期 ) 評析 本例病因不明 , 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通過辨證 , 從營衛(wèi)不和入手考慮 , 以桂枝湯加茯苓皮治療 , 使營衛(wèi)調(diào)和而病愈。 ( 呂志連 )手足黃染 病案 陳某 , 女 ,18 歲。月經(jīng)愆期已半年余 , 手足黃染。經(jīng)治療后月事正常 , 但手足黃染反而加深。
7、作肝功能、超聲波等檢查無陽性反應??淘\見兩手足黃如橘色 , 鼻及唇口處亦輕度黃染 , 經(jīng)來量少挾血 , 少腹脹滿 , 大便干 , 小便正常 , 口苦納差 , 舌質(zhì)偏紅、苔黃膩 , 脈沉澀。 治則 通下逐瘀 , 清熱利濕。 方藥 茵陳 30 克, 制大黃 10 克, 黑山梔 10 克, 元明粉 ( 沖)10 克, 郁金 10 克, 丹皮 10 克, 桃仁 10克, 桂枝 5克,甘草 3克。5劑后,加入柴胡 5克, 枳實 3克, 赤芍 10克。又服 10劑,黃染明顯減退 , 大便已行 , 經(jīng)來色紅 , 量中等 , 腹?jié)M減 , 唯手足足趾多處瘡癤 , 搔癢流水。乃瘀熱外達 , 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
8、服 5 劑而愈。 ( 見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5 年第 4 期) 評析 此病起于經(jīng)閉 , 瘀血內(nèi)宿 , 新血不生 , 必礙脾之運化 , 水津不布 , 聚而成濕 , 濕蘊化熱 , 瘀熱內(nèi)蓄 , 即可發(fā)黃。四肢為脾之主 , 故黃染以四肢為主。治當逐有形之宿瘀 , 引濕熱外出 , 初用桃核承氣湯合茵陳蒿湯 , 次診又加四逆散疏肝解郁 , 最后因勢利導 , 仿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解表散邪 , 僅服數(shù)劑而愈。 ( 呂志連 )小腿紅紺病 病案 胡某 , 女 ,38 歲。 1990 年 10 月 29 日就診。一年前自覺雙膝以下對稱性暗紅色斑 , 不規(guī)劃片狀 , 不高出皮膚 , 無搔癢疼痛 , 遇冷紅斑增多
9、, 遇熱紅斑減退。曾服多種西藥無效。紅斑上沿至大腿內(nèi)側(cè) , 行走后下肢酸痛無力 , 四肢厥逆 , 面萎黃。平素白帶多 , 味腥 , 舌淡夾青 , 苔膩中淡黃 , 脈沉細無力。西醫(yī)診為小腿紅紺病。 治則 益氣補血 , 調(diào)和營衛(wèi) , 溫經(jīng)散寒 , 化瘀通絡。 方藥當歸 15克, 桂枝 15克,杭白芍 15克,細辛 6克, 通草 10克, 紅棗 5枚, 炙升麻 6克,鱉甲 20克, 黃芪 30克,麻黃 6克, 杜仲 10克,木瓜 6克, 焦山梔 10克, 赤芍 12克,苡仁 30克,桃仁 6 克 , 生草 6 克。上方加減服 12 劑 , 并配合針灸 , 兩下肢紅斑減少轉(zhuǎn)淡 , 四肢漸溫 , 行走有
10、力 , 白帶減少 , 基本痊愈。 ( 見云南中醫(yī)雜志 1991 年第 2 期 ) 評析 本病應屬中醫(yī)陰毒范疇 , 病理為氣血兩虛 , 營衛(wèi)失調(diào) , 寒濕內(nèi)蘊 , 經(jīng)脈瘀阻。究其病因 ,可能與免疫功能低下 , 寒冷侵襲有關。故治療以當歸四逆湯合升麻鱉甲湯化裁 , 配合針灸療法 , 取得一定療效。 ( 呂志連 )面頰黃褐斑 病案 王某 , 女 ,21 歲。1974 年秋初診。半月來兩顴骨處發(fā)生黃褐色斑塊漸擴大 , 因妨礙面容要求診治。, 不癢不痛 , 面積逐 治則 溫經(jīng)祛風 , 消瘢除疵。 方藥 白芨 6 克, 白芷 6 克, 白蘞 4.5 克, 白附子 6 克, 白丁香 ( 即雀糞 )4.5 克
11、, 密陀僧 3 克。上藥共研極細末 , 每次用少許藥末放入雞子清或白蜜內(nèi)攪調(diào)成稀膏 , 晚睡前先用溫水洗臉 , 然后將此膏涂于斑處 , 晨起洗凈。治療一月斑除而復本來面容。 ( 見新中醫(yī) 1980 年第 6期 ) 評析 面頰部黃褐斑 , 多發(fā)于女青年鼻梁兩旁 , 其色頗似妊娠斑 , 只是色素較淡。此“五白藥”制成之“五白膏”系有效驗方 , 方中白附子祛風痰 , 逐寒濕 , 除一切風冷之氣 , 除面部皮干瘢疵 , 消面部百病 , 白芷祛風燥濕解表 , 消腫排膿;白芨入肺經(jīng) , 肺主皮毛 , 入肺經(jīng)助藥力 , 消腫生肌 , 白蘞解毒消癰疽 , 白丁香化積消翳。 全方配伍 , 可溫經(jīng)祛風 , 消瘢生
12、新除疵 , 故而藥后有效。醫(yī)者共治療二十余例 , 均收到較好的效果。 ( 李祥云 )黑斑 病案 程某 , 男 ,18 歲。1990 年 10 月 11 日就診。兩大腿內(nèi)側(cè)皮膚有手掌大黑色斑塊已二月余 , 不痛不癢。黑斑 84 厘米 , 對稱性 , 其黑如煤 , 枯暗不澤 , 邊界清楚 , 或長或斜 , 形似地圖 , 不高出皮膚 , 無鱗屑。述高考未中 , 性情暴躁 , 曾去精神病院治療半月余 , 現(xiàn)情緒仍不安 , 納退 , 苔薄膩 , 脈弦數(shù)。 治則 清熱疏肝治其內(nèi) , 解毒消斑治其外。 方藥丹皮 15克, 白芍 15克,茯苓 15克, 生山梔 12克, 柴胡 12克,佛手 12克, 郁金 1
13、2克,生白術 12 克, 當歸 12 克, 薄荷 6 克, 生甘草 3 克。每劑服二日 , 日服 3 次。外用:芫花 12 克,狼毒 20 克, 大楓子 30 克, 生半夏 30 克, 蒼耳子 30 克, 苦參 30 克, 黃柏 30 克, 花椒 30 克, 土槿皮 30 克, 斑螯 10 克 , 郁李仁 60 克。用上等醋煎半至一小時 , 取汁搽患處 , 日 35 次。用藥七日后情緒轉(zhuǎn)佳 , 食增 , 黑斑邊緣呈淡黑色 , 中部棕褐色 , 舌脈復常。去內(nèi)服藥 , 外用藥再 1 劑 , 法如前。一周后 , 黑斑全消。隨訪未復發(fā)。 ( 見四川中醫(yī) 1992 年第 2 期 ) 評析 本病現(xiàn)代醫(yī)學稱
14、黑癬。 大腿內(nèi)側(cè)為肝經(jīng)所過 , 情志不舒 , 肝郁氣滯 , 肝之氣血不能內(nèi)通外達 , 肝郁化火 , 濁氣溢于股陰而成黑斑。 故內(nèi)用丹梔逍遙散清熱疏肝 , 加佛手、郁金以增強疏肝理氣之功;外用解毒化濁之法治已生毒濁之邪 , 醋煎增強療效。如此內(nèi)外合治 , 故效甚佳。(呂志連)黑變病 ( 一) 病案 張某 , 男 ,24 歲。 1977 年 8 月 4 日初診?;颊咂つw進行性發(fā)黑已三月余 , 皮膚干燥 , 無痛癢。檢查 : 面色黧黑 , 耳下頸部和兩下肢股內(nèi)側(cè)黑色素沉著較深 , 整個軀干均現(xiàn)黧黯 , 牙齦舌質(zhì)見瘀斑 , 苔薄白 , 脈細澀。曾去某院治療無效 , 診斷為黑變病。 治則 理氣活血化瘀。
15、 方藥當歸 10克, 川芎 10克,赤芍 10克, 紅花 10克,桃仁 10 克, 枳殼 10克,桔梗 6克, 柴胡 6 克 , 牛膝 15 克, 生牡蠣 15 克, 甘草 3 克。服藥數(shù)劑病愈。1978 年 5 月隨訪全身皮膚均正常。 1981 年 5 月隨訪亦未見復發(fā)。 ( 見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 1983 年第 4 期) 評析 該病屬中醫(yī)所指的“黑疸” 。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 , 久久為黑疸 , 目青面黑 , 心中如啖蒜韭狀 , 大便正黑 , 皮膚爪之不仁 , 其脈浮弱 , 雖黑微黃 , 故知之。黑色屬腎 , 腎虛則膚黑 , 青色主肝 , 肝血不足 , 不能外榮 , 故目赤面黑 , 便黑 ,
16、 肌膚爪不仁 , 均為瘀血之癥。今患者癥狀表現(xiàn)為腰膝酸軟 , 頭暈耳鳴 , 為肝腎不足之癥 , 面肢黧黯 , 皮膚干燥 , 舌質(zhì)紫斑為瘀血內(nèi)阻之癥。肝郁氣滯、脈絡受阻、氣滯血瘀而致本病。今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 活血化瘀 , 脈絡通暢 , 故而病愈。 ( 李祥云 )黑變病 ( 二) 病案 胡某 , 女 ,46 歲。 1980 年 4 月初診?;颊咦?1976 年生第四胎后月經(jīng)閉止 , 隨即顏面、額部皮膚灰黑色 , 并逐漸加重 , 以后彌漫至頸部、腰腹、四肢、背部均呈灰黑色 , 肌膚甲錯 , 病已三年余。 1979 年病理切片:表皮部分棘層變薄 , 基底細胞液化變性 , 下方為噬色素細胞及游離色素
17、。曾多方求醫(yī)罔效。自覺肢冷指麻 , 頭暈心悸 , 食少便溏 , 脘部冰冷 , 精神萎靡 ,腰骶酸脹 , 小便混濁 , 近二月來皮膚搔癢難忍。檢查: 上下肢呈均勻一致的灰青色或灰黑色,皮膚干燥脫屑 , 大腿內(nèi)側(cè)皮膚有塊狀血痂, 舌質(zhì)黯淡 , 邊有齒印 , 苔薄膩 , 脈沉細弱。診斷為黑變病。 治則 溫中健脾 , 和血化瘀。 方藥 黨參 15 克, 焦白術 15 克, 苡仁 15 克, 炙甘草 6 克, 丹參 30 克, 干姜 10 克, 制附片 10克 , 桃仁 10 克, 紅花 10 克 , 山楂 10 克。服 15 劑, 脘冷減 , 精神好轉(zhuǎn) , 皮膚沿血管有如蟻行。故上方加肉桂 6 克 ,
18、 加服大黃廑蟲丸 , 日服 2 丸。服 20 劑脘冷止 , 全身搔癢有所緩解 , 再以上方加減:制附片 10 克, 破故紙 10 克, 紅花 10 克, 桃仁 10 克, 巴戟天 12 克, 熟地 12 克, 菟絲子 12克, 枸把子 12 克, 黨參 15 克, 焦白術 15 克, 肉桂 6 克, 炙草 6 克, 黃芪 20 克, 丹參 30 克,大黃廑蟲丸一日服 2 丸。先后服 45 劑, 肌膚干燥變潤 , 面部灰黑色退之八、九 , 脫屑好轉(zhuǎn) , 身癢已止 , 肢末轉(zhuǎn)溫 , 經(jīng)水復行 , 四天凈 , 精神轉(zhuǎn)佳 , 體力增。以后又服養(yǎng)血補腎 , 益氣健脾之劑調(diào)理鞏固療效 , 病愈。一年后隨訪
19、未復發(fā)。 ( 見湖北中醫(yī)雜志 1982 年第 6 期) 評析 黑色屬腎 , 皮膚黑變病多因腎陰虧損, 精血不足 , 氣滯血瘀而發(fā)病?;颊呱钍б? 房勞損傷 , 產(chǎn)育過多 , 脾腎虧損 , 故用溫中健脾 , 仿附子理中湯加味 , 取其后天濟先天 , 先天資后天 , 以后在溫腎壯陽、益氣補脾的同時佐活血通絡、消瘀破血 , 加用大黃廑蟲丸。前后治療三個月病除。 ( 李祥云 )全身毛發(fā)脫落 ( 一) 病案 王某 , 女 ,43 歲。 1979 年 2 月就診。頭發(fā)、眉毛、陰毛、腋毛、全身汗毛全部脫落已半年 , 頭皮光亮色鮮 , 不紅不腫 , 時有瘙癢 , 精神欠佳 , 失眠多夢 , 胃納欠佳 , 大
20、便干結(jié) , 二日一解 , 月經(jīng) 23 月一行 , 量少色黯?;颊叩教幥筢t(yī) , 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半年罔效。舌紅、苔薄白 , 脈沉細。 治則 滋腎養(yǎng)肝 , 養(yǎng)血生發(fā)。 方藥 當歸 12 克, 赤芍 9 克, 熟地 12 克, 女貞子 9 克, 何首烏 9 克, 紫河車粉 12 克( 沖服),黃精 9 克, 黑芝麻 12 克, 白芷 9 克, 白蘚皮 9 克, 枸杞子 9 克。另外用鮮生姜汁30 毫升, 核桃油 15 毫升 , 調(diào)勻外擦頭皮 , 每日 35 次。共服上藥 28 劑, 頭皮癢止 , 毛發(fā)自出 , 諸證均減。以后原方再加紅花 9 克, 坤草 9 克, 又連服 90 劑, 頭發(fā)眉毛烏黑粗壯
21、, 陰毛、腋毛、全身汗毛均長出恢復正常 , 精神轉(zhuǎn)佳 , 胃納已振 , 月經(jīng)恢復正常。 ( 見河北中醫(yī) 1986 年第 5 期) 評析 內(nèi)經(jīng)云:發(fā)為血之余。氣血充沛, 毛發(fā)滋潤。肝藏血 , 腎藏精 , 精可化血。今患者肝腎陰虧 , 精血不足 , 毛發(fā)失于濡養(yǎng)則脫落?,F(xiàn)用大量滋腎養(yǎng)肝 , 生血生發(fā)之劑 , 使肝腎陰血得以滋生 , 又配以活血通絡之劑 , 并加用生姜汁增強血液循環(huán) , 如此使毛發(fā)得養(yǎng) , 毛發(fā)重生。( 李祥云 )全身毛發(fā)脫落 ( 二) 病案 杜某 , 男 ,40 歲。 1978 年 5 月就診。脫發(fā)已六年 , 近二三年來頭發(fā)、眉毛、胡須全部脫光 , 多方治療無效。 治則 滋肝腎 ,
22、 補氣血 , 祛風濕。 方藥 木瓜 10 克, 早蓮草 30克, 生地 12 克, 熟地 12克, 首烏 16 克, 天麻 15 克, 菟絲子 12 克,當歸 10 克, 白芍 15 克, 茯苓 12 克, 羌活 10 克, 甘草 15 克。共服 70 劑, 頭發(fā)、眉毛、胡須均長出如常。 ( 見陜西中醫(yī) 1980 年第 2 期) 評析 脫發(fā)多屬油風、白屑風范疇, 為血虛肌膚失養(yǎng)所致 , 也有因脾胃積熱蘊蒸 , 上攻頭皮。本病特點為頭皮搔癢 , 大量脫屑 , 脫發(fā)。毛發(fā)的營養(yǎng)源于血 , 生機根于腎 , “發(fā)為血余”、“腎 ,其華在發(fā)” , 故共病機多責于腎虛血燥。本方生地、熟地、首烏、旱蓮草、菟
23、絲子、白芍、當歸滋腎養(yǎng)血 , 木瓜、羌活、茯苓、天麻祛風利濕。在治療期間忌食辛辣、生冷之物。若對于風濕蘊于肌膚者 , 可用艾葉 10 克, 菊花 10 克, 防風 10 克, 藿香 10 克, 甘松 6 克, 荊芥 6 克,白蘚皮 15 克, 刺蒺藜 15 克, 煎水洗頭 , 隔日一次?;蛴锰K打 30 克 , 硼酸 10 克分次化水外洗 ,每三日一次 , 也有療效。 ( 呂志連 )全身毛發(fā)脫落 ( 三) 病案 李某 , 男 ,37 歲。 1983 年 5 月周身起風疹塊 , 搔癢不已 , 頭癢尤甚 , 三天后多處頭發(fā)呈塊狀脫落 , 西醫(yī)診為脂溢性皮炎 , 治療無效。一個月后頭發(fā)、眉毛、胡須、腋
24、毛、陰毛全部脫落。伴頭部、軀干瘙癢 , 心煩失眠 , 納差 , 溲黃 , 苔黃膩 , 脈弦數(shù)。 治則 祛風解毒 , 清熱利濕。 方藥 荊芥 6 克, 白蘚皮 10 克, 僵蠶 10 克, 苦參 10 克, 地膚子 10 克, 焦山梔 10 克, 蒼術 10克 , 車前子 10 克, 當歸 10 克, 生地 10 克 , 側(cè)柏葉 30 克。共服 12 劑癢除寐安 , 上方去苦參、山梔、車前子 , 加白術 10 克, 茯苓 10 克 , 連服二月 , 全身毛發(fā)生長 , 烏黑光澤。 ( 見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 1985 年第 4 期) 評析 本例為少見病例 , 系外感風毒及內(nèi)蘊濕熱所致。故用祛風利濕法使
25、風毒清, 濕熱除 ,皮膚得以血液之滋潤。古云: “發(fā)為血之余” , 氣血充沛 , 毛發(fā)重生。 ( 呂志連李祥云 )巨大皮角 ( 足跟生角 ) 病案 夏某 , 女 ,3 個月。 1977 年 9 月 2 日初診?;純撼錾笠婋p足跟各長一米粒大白色疙瘩 , 逐漸長大 , 已長至高 5.8 厘米 , 直徑 3.9 厘米 , 為一圓錐形角樣腫塊 , 質(zhì)堅實 , 表面光滑 , 邊緣整齊 , 呈淡褐色。 右足跟腫物后緣又可見一縱形裂隙長 0.7 厘米。雙手指頭均有輕度角化 , 雙眼角及臂部有紅斑、痂皮及細小皺裂。腫物裂隙處分泌物培養(yǎng)有白色念珠菌生長。病理切片:鱗狀上皮組織過度增生肥厚 , 分化成熟 , 腫
26、塊表面高度角化 , 雙側(cè)跟骨 x 線攝片 , 雙足跟無異常變化 , 軟組織呈角狀突出。診斷為”皮角” 。 治則 內(nèi)治:平肝養(yǎng)血 , 健脾益腎。外治:解毒殺蟲, 軟堅散結(jié)。 方藥 內(nèi)治 ( 患兒尚在哺乳 , 由其母服藥 ) :玄參 30 克, 當歸 20 克, 白芍 20 克, 川芎 10 克,茯苓 15 克, 丹皮 20 克, 山藥 20 克, 甘草 0.5 克, 白術 20 克, 丹參 15 克, 白薇 10 克, 早蓮草 20 克。服 6 劑。外治:夏枯草 30 克, 三棱 15 克, 莪術 15 克, 地骨皮 50 克, 雞血藤 25 克, 白蘚皮 50 克, 土槿皮 50 克。水煎熏洗
27、 , 每日 1 次, 每次 20 30 分鐘 , 二天后皮角變軟。 洗方加冰片 15 克。如此又治療半月 , 雙足跟皮角有 2/3 分離欲脫落狀 , 足跟部有凸凹不平、 淺在糜爛面 , 上有少許白色分泌物 , 有惡味。剪掉皮角 , 清洗瘡面 , 敷一效膏 ( 滑石粉 500 克 , 爐甘石 150 克, 冰片 50 克, 朱砂 50 克, 片栗粉 100 克 , 共為細末麻油調(diào)成糊狀 ), 一日 1 次。如此一直治療 , 至 1978 年 1 月 10 日復診 , 足跟糜爛傷面基本平滑 , 結(jié)痂 , 但無表皮新生。以后隨訪 , 患兒在同年 2 月份因肺炎治療無效而死亡。 ( 見遼寧中醫(yī) 197
28、9 年第 3 期) 評析 皮角是一種罕見肥大性局限性的表皮疾病 , 為角樣腫物:類似獸角 , 生長緩慢 , 發(fā)生在人體的正常皮膚上 , 好發(fā)于頭面部 , 男性生殖器及下肢。今患兒皮角發(fā)生在足跟部且巨大 , 實屬罕見 , 其發(fā)生原因可能為局部不潔或機械刺激 , 使上皮細胞增生角化不脫落 , 漸至堆積成角狀物。本病屬癌前期病變 , 患兒可能系先天不足 , 后天感受毒邪所引起 , 內(nèi)服劑通過其母服藥以養(yǎng)血平肝 , 健脾益腎 , 增強抵抗力。外用藥給患兒薰洗 , 解毒殺蟲 , 軟堅散結(jié) , 使皮角脫落 , 留有糜爛面用一效膏 , 促使表皮新生 , 皮損漸至縮小結(jié)痂變平。后因患兒肺炎死亡 , 失去良機。
29、總之 , 本病例之治驗說明中藥治療奇病確有療效。 ( 李祥云 )砒石引起白甲 病案 賈某 , 男 ,14 歲,1978 年 3 月某日就診。自幼患哮喘 , 多方求治罔效。其父焦急 , 在 1978 年春獲一偏方 , 名曰:“治哮百靈丹”, 該藥組成是每粒含砒石五厘 ( 約 0.15 克), 綠豆五錢 ( 約 15 克), 據(jù)說每日服 1 粒 , 服滿百日 , 哮喘根除。其父喜悅 , 如獲至寶 , 令子每日服 1 粒 , 連服月余 , 哮喘未減 , 反增新疾 , 見十指甲、足趾甲均發(fā)白 , 如涂白石灰 , 不癢不痛 , 亦無反甲 , 曾輾轉(zhuǎn)各地檢查診治均無效。檢查患者發(fā)育較差 , 桶狀胸 , 呼
30、吸音減弱 , 有干性啰音及哮鳴音 , 口唇輕度紫紺 , 舌苔薄白、中心微黃 , 脈弦滑。 治則 祛風解毒。 方藥 防風 10 克, 每日煎水頻服 , 服用一月 , 白甲退 , 指趾甲恢復正常。 ( 見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 1982 年第 1 期) 評析 砒石分紅白二種 , 白砒為較純的三氧化二砷 , 紅砒尚含有少量硫化砷 , 其性味為辛酸大熱 , 有大毒 , 有祛腐蝕瘡截瘧平喘之功 , 若超量服用可致人命 , 今使甲白實屬少見。防風 , 本草求原曰:“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 ”防風還有祛風活絡的作用 , 散服用防風祛風解毒使白甲退 , 恢復正常。 ( 李祥云 )酒渣鼻 病案 黃某 , 男 ,
31、55 歲。患本病已二十年 , 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均無效。刻下鼻尖部紅色病變顯著 , 并已擴大到兩頰及下頜部 , 鼻部有丘疹 , 粗糙肥大 , 有瘢痕、囊腫、結(jié)節(jié)、萎縮凹陷。診斷為酒渣鼻鼻贅期。 治則 活血祛瘀 , 殺蟲解毒。 方藥 斑蝥 50 克, 地膚子 50 克, 硫黃 50 克, 白蘚皮 50 克, 大楓子 50 克, 蜈蚣 10 條, 蟾酥 10克, 冰片 15 克, 蛇床子 15 克, 百部 25 克, 雄黃 25 克, 松香 20 克, 煙膏 30 克, 土槿皮 150 克,鎮(zhèn)江醋 2.5 公斤 ,95%酒精若干公斤。以上為一料 , 將斑螯、蟾酥、蜈蚣、雄黃用布袋裝好 , 其余藥用醋浸泡
32、 10 天 ,10 天后再將布袋內(nèi)的藥放入 , 再浸泡 35 天 , 然后取出布袋 , 將袋內(nèi)藥物搗碎后再入袋 , 放入酒精內(nèi)浸泡 23 星期 , 棄藥取液 , 二液合并 , 裝瓶備用。用時將小毛筆蘸藥液涂敷于皮損處 , 每次用量不超過 8 毫升 , 每隔二星期涂藥一次 , 待皮茄自行脫落后 , 再涂第二次?;颊吖仓委熅糯?, 即痊愈。隨訪皮膚光潔 , 無疤痕。( 見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82 年第 11 期) 評析 脫皮液為劇毒藥 , 有活血祛瘀 , 殺蟲解毒之功。 酒渣鼻為常見病 , 但是難治之疾。 本藥殺菌力強 , 療效好 , 治療千余例患者 , 總有效率達 95%。本藥有毒 , 勿入口眼
33、。 ( 黃宣能 )扁平疣 ( 一) 病案 袁某 ,8 歲。數(shù)天前發(fā)現(xiàn)頦部、前額、手背、腕關節(jié)滿布粟粒大的扁平丘疹,經(jīng)檢查診斷為扁平疣。 治則 疏風清熱。 方藥石膏 20克, 浮萍 15克,生地 20克, 丹皮 8克, 白蘚皮 10克, 蟬蛻 3克, 銀花 10克, 連翹 10 克, 蒼耳子 10 克 , 荊芥穗 15 克 , 甘草 5 克。連服三天后丘疹消失 , 皮膚正常。 ( 見新中醫(yī) 1981 年第 6 期) 評析 扁平疣乃風濕熱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 因風熱束肺 , 濕熱內(nèi)蘊脾胃 , 肺合皮毛 , 脾主肌肉 , 風熱與濕熱交結(jié)于肺胃 , 熏蒸于肌表 , 出現(xiàn)扁平狀丘疹。該方組成名為石膏浮萍
34、湯 , 全方配伍可疏風清熱利濕 , 主治風濕交結(jié)而成的瘡癤、癬疹、扁平疣及皮膚瘙癢癥 , 均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 李祥云 )扁平疣 ( 二) 病案 區(qū)某 , 女 ,24 歲。1973 年 7 月 17 日初診。患者兩手前臂起扁平丘疹疙瘩數(shù)十個, 不痛不癢 , 已二個月。留用次水楊酸鉍油劑、維生素B12、板藍根等治療收效不顯, 疙瘩依然。舌邊尖稍紅 , 苔薄黃 , 脈弦。診斷為扁平疣。 治則 疏肝行氣 , 解郁散結(jié)。方藥當歸 9克,赤芍 12克,柴胡 12克,土茯苓 15克,白術 9克,甘草 3克,丹皮 12克,茜根 12 克, 皂角刺 15 克, 白蒺藜 12 克, 薄荷 3 克。服 3 劑
35、后自感局部微癢 , 故原方照服 , 再配合止癢散外擦 ( 止癢散組成:雄黃 9 克, 青黛 9 克, 薄荷 9 克, 花椒 9 克, 硫黃 6 克, 黃柏 15 克,枯礬 15 克, 輕粉 12 克, 滑石 12 克, 熟石膏 12 克, 熟硼砂 12 克, 樟腦 3 克, 梅片 1.2 克, 以上諸藥為末 , 調(diào)勻外用 ) 。一共服藥 12 劑 , 患者疙瘩全部脫落。 隨訪六年無復發(fā)。 ( 見新中醫(yī)1980 年第 6 期) 評析 明薛已外科樞要曰: “疣屬肝膽少陽經(jīng) , 風熱血燥 , 或怒動肝火 , 或肝客淫氣所致?!备螝庥魷栌诩∧w而發(fā)疣?;颊叻缅羞b散加減 , 疏肝行氣散結(jié)而治愈扁平疣。
36、若局部不癢可不用止癢散 , 若疣發(fā)在面部應慎用止癢散。 ( 李祥云 )梅核丹 病案 劉某 , 女 ,25 歲。 1977 年 8 月 27 日初診。兩下肢散在性紅斑結(jié)節(jié) , 疼痛 , 關節(jié)疼痛 , 低熱 , 兩下肢沉重 , 閉經(jīng)已半年。曾去某醫(yī)院就診 , 經(jīng)青霉素、鏈霉素 , 強的松等治療無效 , 且有新紅斑結(jié)節(jié)出現(xiàn)。 檢查 : 兩小腿有散在性紅斑結(jié)節(jié) , 小如指頭 , 大如雞卵 , 色紅質(zhì)硬 , 與表皮粘連 , 邊界清楚 , 壓痛明顯 , 雙踝關節(jié)腫脹有壓痕 , 舌體胖大 , 質(zhì)淡紅、苔白 , 脈沉數(shù)。病變部位活檢:真皮深層可見組織細胞、 淋巴球浸潤 , 皮下脂肪間可見較多泡沫細胞淋巴球浸潤 , 脂肪壞死 , 結(jié)核結(jié)構(gòu)不明顯。診斷為梅核丹。 治則 補氣涼血 , 活血化瘀。 方藥黨參 20克, 當歸 20克,丹參 20克, 川芎 10克,赤芍 25克, 秦艽 30克, 穿山甲 30克,海桐皮 30 克, 地骨皮 20 克, 焦山楂 50 克, 甘草 15 克 , 服藥半月后 , 部分紅斑結(jié)節(jié)消退 , 有凹陷萎縮斑 , 呈褐色 , 低熱未退 , 仍見有新生的紅斑結(jié)節(jié)。 原方又繼續(xù)服用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發(fā)電項目并網(wǎng)協(xié)議書4篇
- 2025至2030年中國妥布霉素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充氣浮床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四通中間接頭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ISDN終端適配卡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年驅(qū)蚊保健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磷酸三乙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多速變極力矩電機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2025年牛仔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承插口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輸變電工程監(jiān)督檢查標準化清單-質(zhì)監(jiān)站檢查
- 2024-2025學年北京海淀區(qū)高二(上)期末生物試卷(含答案)
- 【超星學習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南開大學)爾雅章節(jié)測試網(wǎng)課答案
- 2024年中國工業(yè)涂料行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市場前景、投資方向分析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
- 化工企業(yè)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培訓考試卷(后附答案)
- 工傷賠償授權委托書范例
- 食堂餐具炊具供貨服務方案
- 員工安全健康手冊
- 2024化工園區(qū)危險品運輸車輛停車場建設規(guī)范
- 自然科學基礎(小學教育專業(yè))全套教學課件
- 華為客服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