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夢蘭祖籍初考_第1頁
史夢蘭祖籍初考_第2頁
史夢蘭祖籍初考_第3頁
史夢蘭祖籍初考_第4頁
史夢蘭祖籍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史夢蘭祖籍初考明代產(chǎn)生移民的地區(qū),規(guī)模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從 洪武至永樂時期,朝廷通過移民墾荒,遷徙富民的政策,調(diào) 整了社會關系,使經(jīng)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fā)展。史氏祖籍江 蘇溧陽,后遷安徽宣城。永樂二年(1404年),遷徙至北直 隸永平府樂亭縣占籍定居。后溧陽宗弟史一經(jīng)亦來樂亭游幕, 與史夢蘭心心相印,情同手足。先民們的史事歷程,至今仍 在當?shù)貜V為流傳。史夢蘭(1813-1899年),字香?,號硯農(nóng),自號竹素 園丁,別號止園主人。清直隸永平府樂亭縣西南大港(jiang) 村(今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新寨鎮(zhèn)大港村)人。史夢蘭幼年 喪父,在母親王氏與祖父、伯父教養(yǎng)下長成。七歲進入私塾 讀書。十五歲參加童

2、生縣試,名列前茅。十八歲入縣學成為 廩生。十九歲師事畢雪莊先生,始應順天鄉(xiāng)試,至道光二十 年 (1840年)中舉。之后四次春闈,均未中式。三十年(1850 年)榜后揀選,得授山東朝城縣知縣,但在母親建議下未任。 又參加兩次會試后,方絕意進取。自此在家奉母教子,讀書 會友,談經(jīng)論道,詩酒唱和,其樂融融也。史夢蘭學問淹通,著述宏富。除一般的經(jīng)史之學外,還 在小學、輿地、方志、民俗、方言及詩文方面造詣深湛,時被譽為“京東第一人”。咸豐十年(I860年),為遏阻英法內(nèi)犯,欽差大臣僧格 林沁至沿海樂亭一線布防。史夢蘭受囑出資募練團練,事后 被獎以五品銜。同治八年(1869年),應直隸總督曾國藩之 聘,赴

3、保定與之相見。曾欲聘以蓮池書院講席,史夢蘭以親 老力辭。后李鴻章繼督直隸,開畿輔通志局于保定,并手書 召聘,史氏又以奉母為由不就。光緒十七年(1891年),順 天學政周德潤以學行疏薦,朱批賞加四品卿銜。二十四年 (1898年),禮部侍郎徐會灃復以碩學耆儒疏請加國子監(jiān)祭 酒銜。史夢蘭歿后入祀畿輔先哲祠,其傳記在清史列傳、 大清畿輔先哲傳中有載。大港村位于今新寨鎮(zhèn)東南五華里處,老灤河底(二灤河) 從村北流過。據(jù)明萬歷天啟樂亭縣志卷一“輿地志”記 載:“社示有土也,屯者聚也。雖有土民、遷民之分,其為 邦土一也?!庇謸?jù)清康熙(十八年)永平府志卷之五“里 市”:“京東州縣,則有社有屯,土著曰社,遷發(fā)曰屯

4、。起于 永樂之初,因地多荒?D,召南方殷實戶與土人相錯而居,遂 以名焉?!痹诿骱胫斡榔礁揪碇?“里社”中,記述 樂亭縣時有“社十八,屯九”,這九個屯的最后一屯就是“致 順屯”。據(jù)光緒樂亭縣志卷二“地理志中”記載:“城西南 社五:白沙峰社,坐落本莊國仙院,離城十五里;黑崖子社, 坐落本莊,離城三十八里;高家莊社,坐落本莊,離城二十 五里;大家坨社,坐落本莊,離城二十五里;吳家林社,坐 落馬頭營,離城二十五里。屯一:致順屯,坐落新寨,離城 二十五里?!币虼蟾鄞寰嘈抡^近,且離城“二十五里”???以推定,大港村亦屬致順屯所轄,其建村時間應為明永樂初 年。對史夢蘭家族的來源,在地方史志中記載歧異,

5、甚至在 同一志書中,亦不相同。如1997年5月編印的樂亭縣志 稿譯編第五編第三章:“(大港史氏)明代永樂二年,由山 后六州遷來樂亭,定居于西南鄉(xiāng)大港里?!蓖瑫诹幍谝?章亦有“史夢蘭,字香崖,祖籍江陰。明萬歷年間遷來樂亭 西南鄉(xiāng)大港落戶,為名門望族?!蓖患?,年代與地點卻 有較大出入,無所適從。1994年9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樂亭縣志, 其中對史夢蘭祖籍的記載雖有訛誤,但已逐漸詳細:“史氏 祖籍江蘇溧陽,后遷安徽宣城,并為當?shù)赝濉J肥舷热耸?開基于明代萬歷年間遷徙樂亭大港,也是樂亭的名門富戶?!鄙鲜龇街局械摹白婕帯?、“祖籍江蘇溧陽,后遷安徽 宣城”等地,經(jīng)查中國歷史地名大辭

6、典與中國行政區(qū) 劃通史(明代卷),解釋如下:“溧陽縣,元集慶路溧陽州,丙申年三月隸應天府,洪 武二年降州為縣。治在今江蘇溧陽市?!毙强h,“治所即今 安徽宣城市。以舊郡為名。南宋為寧國府治。元為寧國路治。 明為寧國府治。”江陰縣,“元為江陰直隸州,直隸江浙行 省。吳元年四月壬申改江陰州為縣,隸常州府,治 在今江蘇江陰市?!敝链艘芽煽闯?,史夢蘭祖籍江蘇溧陽,后遷寧國府宣城 或常州府江陰。永樂二年(1404年),奉詔遷徙至北直隸永 平府樂亭縣定居。至于樂亭縣志、樂亭縣志稿譯編中 所云“由山后六州遷來樂亭”、“于明代萬歷年間遷徙樂亭大 港”或“是明萬歷年間遷來樂亭西南鄉(xiāng)大港落戶”等語,在 其他史籍與

7、方志中未見,故不取。且史氏先人“史開基”的 名字,目前僅見于1994年版樂亭縣志,俟考。應該指出的是,上述應天府、寧國府或常州府,均屬當 時南京管轄。而轄有六安州的廬州府,亦屬南京管轄。永樂 元年,廬州府確曾有移民遷至北方。又因六安州與山后六州 發(fā)音或許相近,遠在北方的人們,遂將錯就錯,以訛傳訛, 將山后六州附會成“六安州”或“陸安州”,在今河北省秦 皇島市昌黎縣,唐山市灤縣、灤南縣、樂亭縣一帶輾轉流傳。 由于年代久遠,史料闕失,致使后來的諸多記述出現(xiàn)謬誤, 雖然聚訟紛紜,卻是離題萬里。如此地方建置沿革大事,并 未引起相關人士的留意。即便是步入新世紀以來,這些失實 的材料,仍在傳抄、誤導后人。

8、知其事者多,知其實者少, 且有關山后六州方面的論述,亦不多見。筆者查閱了大量的歷史典籍、文獻資料和地方史志,并 參考了部分學者的成果,通過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山后六 州是指明初順寧府所轄保安州、蔚州;開平府所轄云州、宜 興州、興州、龍慶州(有關山后六州的考證,筆者另有一文, 此處不贅)。據(jù)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代明時期” 統(tǒng)計,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永樂十四年 (1416年)一月間,共發(fā)生了十七次較大規(guī)模的移民事例。 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即洪武年間和永樂初年。遷徙至永平府 及樂亭縣的山后移民,多為洪武年間遷入,并非“永樂二年”。 而移民南方民眾之事,一般發(fā)生在建文四年

9、(1402年)后期 及永樂初年,二者不可混淆。洪武初年,為了防止元朝殘余勢力的掠奪和襲擾,明政 府有組織、大規(guī)模地將太行山以北、居庸關以西的沿邊居民, 遷徙內(nèi)地,墾荒屯田,充實京畿一帶。在第一階段的移民活 動中,曾有上述六州的大量邊民遷徙至永平府一帶,“移民 對象為長城以北的居民,其中包括蒙古的降民或降兵,目的 在于堅壁清野,以利于北邊防務?!碑?shù)厝丝诒贿w徙到內(nèi) 地后,原有的府、州、縣等政區(qū)設置陸續(xù)廢棄,故史籍中的 記載多有闕失,致使部分后人對山后六州的史事迷惑不解, 眾說不一。靖難之役后,因北京及周邊地區(qū)田地荒蕪,人民流亡,城垣破落,商賈未集,需要盡快恢復經(jīng)濟。明成祖朱棣繼位后,仿效朱元璋“

10、培植根本”的做法,從全 國各地僉選殷實大戶遷徙北京及永平、河間等府轄內(nèi)。第二 階段的移民史事在許多史籍、方志中均有記載:“永樂元年( 1403年),遷徙南方殷實富戶來北方屯田, 其中一部分來樂亭定居。至此,境內(nèi)人口大增,村落形成較 快?!薄俺勺嬗罉吩?,詔流民復業(yè),遷南民來屯,特免北平 差稅一年。二年,編社屯。靖難時,縣民為遼軍殘破。至是, 士民復業(yè),江淮遷民亦至,始以土民編社,遷民編屯。社一 十有八,屯九云?!薄坝罉范昃驮羞^一次遷江南富戶,遷往地點主要在 永平、河間二府。這次遷徙富戶不見于正史,但地方志中多 有記載,康熙永平府志稱:自永樂因靖難為東兵所殘 傷,而四郊半墟,召南方殷實戶就荒

11、地而棲止,謂之屯,如 古之移寬鄉(xiāng)意也。永平府屬灤州(今灤縣、灤南縣)、樂亭、 盧龍、遷安等州縣方志也都記有徙江南富戶史事,并且系于 永樂二年。”史夢蘭是樂亭本地人氏,對當?shù)孛耖g流傳的有關山后六 州的各種想像、推測、揣度、臆斷,心中清楚。光緒五年(1879 年)借編纂永平府志之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 見。史夢蘭認為,山后六州移民實是洪武初年之事,“今府 屬自山后遷居者,皆相沿稱自永樂二年,蓋誤?!笔穳籼m十分了解本地民間的輿論動向,他的話切中時弊, 一語破的,非常恰當。遺憾的是,一百多年前已經(jīng)辨明之事, 今人仍是不察。對前述史夢蘭祖籍江蘇溧陽一事,筆者近日又有發(fā)現(xiàn)。咸豐四年(1854年)六月

12、,山西澤州府高平縣舉人祁之?U, 以知州銜署任樂亭縣知縣。史夢蘭與之結交。翌年,江蘇溧 陽貢生史一經(jīng)為祁之?U作幕佐,前來樂亭。又因祁之?U介 紹得交,與史夢蘭結為摯友。史一經(jīng),字君牧,號研余,江蘇溧陽人。貢生。家境貧 寒。喜好讀書。工詩,下筆成文,千言立就。幾試秋闈不利。 遂游幕至樂亭、灤州、棗強、天津等地,前后達二十余年。 后客死他鄉(xiāng)。二史結交后,相見恨晚,情投意合。值得注意的是,史 一經(jīng)在為全史宮詞題辭時,尊稱“香?宗兄”,自署“溧 陽宗弟”;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十七日在為史夢蘭異 號類編作序時,史一經(jīng)亦自署“溧陽宗弟”。史一經(jīng)歿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史夢蘭出資刊刻了史一經(jīng)所著君 牧遺詩(四卷)(刊出時更為洮漁遺詩),并為之作序, 又在庚寅上元立春日作(并序)中,稱史一經(jīng)為“溧陽 宗人”。種種跡象表明,二人情誼,非同一般。舊時的“宗兄”與“宗弟”,本意是庶子稱年長于己的 嫡子為宗兄,年幼于己者為宗弟。也用來指稱同宗或同族之 兄弟。到后來,同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