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語法教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1.gif)
![古漢語語法教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2.gif)
![古漢語語法教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3.gif)
![古漢語語法教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4.gif)
![古漢語語法教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926abede6ba130e4981ca124dd7b316c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詞 類 活 用 一 概 說 (一) 詞的語法分類: 詞類,就是從語法的角度給語言中的詞劃分類別;劃分的依據(jù)是詞的語法功能(詞在 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詞與詞的結合關系;組合,聚合關系) 依據(jù)傳統(tǒng)語言學理論, 詞第一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 ,同時可以結合意義和外形; 實詞是可以獨立擔當句法成分的 詞,一般意義較詳細實在, 能單獨回答疑題 (朱:自由與粘著; 定位與不定位; 開放與封閉) ; 反之就是虛詞; 虛,實兩大部類之下分別包含了如干類詞,但詳細類別和所屬就有出入; 現(xiàn)代漢語 (寥黃本):實詞名,動,形(區(qū)分詞近年獨立出來) ,數(shù),量,代,副,嘆,擬聲;虛 詞助,介,連,語氣;胡裕
2、樹本把嘆詞,擬聲詞放在虛詞類;朱德熙語法講義歸副 詞為虛詞(向熹古漢語學問辭典同) 大類; ,又把嘆詞和擬聲詞獨立與虛詞,實詞并列的第三 每一類詞都有它們意義和用法上的共性, 我們之所以給詞進行語法分類, 是為了更好的 懂得說明詞義和用法; (二) “詞類活用”理論的由來: 大家知道,漢語和西方印歐語有很大的不同;詞的多義性與多功能性在漢語中特殊普 遍(古漢語尤為突出) ,因而對詞進行語法歸類就顯得不那么簡潔;第一次建立了漢語語法 理論體系的馬氏文通 ( 1898)就此提出了“字無定義,故無定類”的觀點(此后持此觀 點者有黎錦熙, 新著國語文法 1924),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 ( 1922)反對
3、馬建忠 1845 1900 的“字無定類” 說,主見依據(jù)詞的本用定類, 不能以修辭上的特例作為語法上的通例, 不能以例外否定規(guī)律,又創(chuàng)動詞的“致動” ,“意動”兩個術語,成為“詞類活用”說的首倡 者;王力古代漢語 ( 1962):“在古代漢語里,某詞屬于某一詞類仍是比較固定的,各類 詞在句中的職務也有確定的分工; 但是, 在上古漢語里, 有些詞可以依據(jù)確定的語言習 慣而靈敏運用; 由于仿古的習慣, 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 仍經(jīng)常可以見到這類活用的 情形;”此后,在古漢語教學中, “詞類活用”的理論被普遍接受; (三) 詞類活用的類型: 詞類活用包含了 “使動用法” ,“意動用法” ,“名詞用如
4、動詞” 三類比較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 此外,“名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的使用也特殊普遍,為便利起見,姑列于該目之下; 二 使 動 用 法 (一)什么是使動用法 也叫“致動用法” ,它是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兼語式的內(nèi)容, 具有“主語使賓語怎樣” 的意思;動詞,形容詞,名詞都有使動用法;由于它們原先的詞性不同,作使動用的時候, 所表達的語法意義與詞匯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二)動詞的使動用法: 分兩種情形,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和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及物動詞原先可以帶受 事賓語, 但在用為使動時, 不是動作施與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物 產(chǎn)生這個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為;如: (1)其從犬廿
5、?禽又狼?殷契粹編九二四片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詳論) (2)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 荀子非相 第 1 頁,共 65 頁(3)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議兵 (4)嘗人,人死;食狗,狗死;呂氏春秋上德 (5)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如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 國語周語下 (6)故不如先斗秦趙;史記項羽本紀 (7)吳王濞反,欲從閩越,閩越未肯行;漢書東越列傳 (8)(天漢)四年春正月, (漢武帝)朝諸侯于甘泉宮;漢書武帝紀 (9)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宋玉風賦 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使用較少( 能借助上下文義進
6、行揣摩;試比較: “從,食”常見) ,但有時很不簡潔辨認;只 (1)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于掌;孟子公孫丑下 (2)孟子將朝王;同上 (3)欲因此時降武;漢書李廣蘇建傳 (4)涉間(人名)不降楚;史記項羽本紀 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里大量顯現(xiàn);它們一般簡潔辨認,由于它們一般不帶賓 語,假如帶了賓語,往往就是使動用法;如: (1)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尸于楚,以求知罃; (2)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3)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4)此所謂驅(qū)市人而戰(zhàn)之也;漢書韓信傳 (5)數(shù)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后漢書袁術傳 (6)杜元凱乃復連榻 坐客;世說新語方正榻分
7、獨榻和連榻,坐獨榻為尊,坐連榻 就否; (7)婦料其此出,無復入理,便捉裾停之;世說新語賢媛 (8)賢者舉而上之;墨子尚賢中 (9)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省略賓語的情形: (1)魏其謝病, 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shù)月, 諸來賓辯士說之, 莫能來; 魏其武安列傳 (2)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石鐘山記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并帶賓語,表示在主語的影響下,使賓語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 (1)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禮記禮運 (2)晉侯謂慶政曰: “寇深矣
8、,如之何?”對曰: “君實深之,可如何?”僖公十五 晉 惠公對慶鄭說 :“ 敵人深化了, 怎么辦 ?”慶鄭回答說 :“ 君王讓他們深化進來, 能夠怎么辦 ?” “ (3)“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論語子路 ;孔子說: “人口真多啊冉有 說:“人口很多,仍需要做什么呢?”說: “讓他們富有 (4)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5)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兵法謀攻 降服 屈服的意思 戰(zhàn)爭的指 導法就是,使敵人舉國屈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差些了 (6)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藺列傳 (7)坐潭上,四周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
9、潭記 第 2 頁,共 65 頁(8)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論語子路 君子 簡潔為他做事,但 是不簡潔討他歡心;假如討他歡心不依據(jù)自己的準就,不做好自己的本分,確定不會成功(討他 歡心);小人反之 (9)強本而節(jié)用,就天不能貧;荀子天論 (四)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活用為動詞并帶賓語,表示在主語的指使下,賓語成為該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或使賓語產(chǎn)生與該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 名詞的使動用法相對少見, 活用的名詞一般是 一般名詞,偶也有方位名詞或?qū)3雒~;如: (1)宋人請猛獲于衛(wèi), 亦請南宮萬于陳, 宋人皆醢之;左傳莊公十二年 (2)乘勢,就哀公臣仲尼;韓非子五蠹 (3)齊桓公
10、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 (5)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詩小雅信南山 齊桓公會合諸侯儲存異姓國家 疆指劃定大的田界,理就細分其地畝; ( 6 )南東:用作動詞,指將田隴開創(chuàng)成南北 向或東西向 (6)使齊之封內(nèi)盡東其畝;左傳成公二年 (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論語衛(wèi)靈公 (8)(齊欲救代,對魏王說)故王不如東蘇子(代) 傳 全部將田壟改為東西向 ,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史記蘇秦列 (9)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公子光派專諸刺王僚 (10)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帝 三 意動用法 (一)什么是意動用法: 名詞或形容詞放在 南宋初
11、降金被立為傀儡皇 名詞或代詞前活用為動詞, 構成動賓關系, 表達“主語認為賓語怎樣”或 “主語把賓語看成什么來對待” (有人建議列為“處動” )的意思; 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或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這種意動用法; (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表示當事人(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該形容詞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1)王吉茲卜;甲骨卜辭 (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經(jīng)蠱卦 高尚其事 : 認為自己做的事很高尚; 不事王侯 , 高尚其事 : 不再為王侯之事而操勞; (3)魯弱晉而遠吳,馮恃其眾而背君之盟;左傳哀公七年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5) 故不憚勤遠而聽于楚;非義
12、楚也,畏其名與眾也;國語魯語下 (6)晉文公適薨,未葬;先軫言于襄公曰: “秦師不行不擊也,臣請擊之; ”襄公曰:“先君 薨,尸在堂, 見秦師利而因擊之, 無乃非為人子之道歟?” 先軫曰:“不吊吾喪, 不憂吾哀, 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 就在那個時候, 晉文公 剛去世,仍未 下葬 ;先軫對襄公說: “秦師 不行不攔擊, 臣請求去攔擊他們; ”襄公說:“先君去世, 尸體在堂, 見秦軍之利而攔擊他們, 不是非為人子之道嗎! ”先軫說:“不來吊唁我們的 喪事 ,不對我們的哀痛表示哀痛, 是看我 們君死孤弱??; 第 3 頁,共 65 頁(7)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史記管晏列傳 (8)藤
13、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史記淮陰侯列傳 (9)太子遲之,疑其悔改;史記刺客列傳 (10)人生貴得適意爾;世說新語識鑒 人生貴在得以舒適啊 , (三)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活用為動詞帶賓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某種性質(zhì),或認為賓語屬于某類人或事物; (1)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詩經(jīng)小雅白駒 音訊不要太自珍,切莫疏遠忘友情; (2)竊竊然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豈杓人哉?莊子庚桑楚都竊竊私語想把我奉 柯于賢人之間,我莫非是那種標杓的人嗎俎豆:奉祀;予:我; 26 杓( d):標準;其:豈,莫非; (3)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僖公八年 (4)華元曰:“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傳宣公十
14、四年 (5)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導,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左襄十一 (6)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7)秦,形勝之國也,帶山阻河,懸隔千里;漢書高帝紀下 (8)依渤海,墻泰山,塹大河;杜牧燕將錄 (9)諸侯用夷禮就夷之,進于中國就中國之;韓愈原道 (10)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柳宗元封建論 (四)意動和使動的區(qū)分: 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形式相同而意義不同,使動是“使賓語怎樣” ;意動是“認為賓語 怎樣”;使動句表達的是客觀行動;意動句表達的是主觀熟識或主觀感覺,不愿定是事實; 試比較: ( 1)工師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 2)孔子
15、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 3)諸侯懼怕,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 4)齊君弱吾君,歸弗來矣;左傳昭公十二年 四 名 詞 用 如 動 詞 指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不起使動或意動的作用,頻率較使動意動為高(熟識有進展) ; 包括一般名詞和方位名詞活用兩類;如: (一)一般名詞活用: (1)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戰(zhàn)國策趙策 (2)(子謂公冶長: “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 長 (3)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4)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 (5)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zhàn)國策齊策四 (6)鄂侯爭之急,辯之疾,故脯鄂侯;戰(zhàn)國策趙策
16、三 (7)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列傳 (8)范增數(shù)目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第 4 頁,共 65 頁(9)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10)用訖再火,令藥熔;活板 有些名詞活用為動詞后讀音轉(zhuǎn)變,如“衣” ,“王”; (二)方位名詞活用: (1)子墨子不聽,遂北;墨子貴義 (2)平原君乃置酒, 前,為魯連壽;戰(zhàn)國策趙策 (3)沛公引軍過而西;史記高祖本紀 (4)吾亦欲東耳;史記淮陰侯列傳 (5)狼不敢前;聊齋志異狼 五 名 詞 作 狀 語 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作狀語一般要借助跟介詞的結合,構成介賓短語才能做狀語;如: “我們 在教室上課; ”只有時間名詞才能直接作狀語;另外,少數(shù)能表示動作方
17、式手段的一般名詞 也可直接做某些動詞的狀語,如“集體購票” ,“電話聯(lián)系” ,“笑臉迎人” ,“公費留學” ,“現(xiàn) 金支付”等;但在古漢語中,名詞作狀語卻是名詞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古漢語語法的一個 重要特點;(有的語法著作稱之為“名詞用如副詞” ,不當) 常見的有 古漢語中名詞作狀語, 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 有的仍具有較濃重的修辭顏色, 以下幾種情形: 一 表示時間處所方位: (一)表時間 ( 1)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同上 值得留意的是, 由名詞充任的時間狀語有時不是單純表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 而是表達更 為復雜的意義; A 表條件方式: (1
18、)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莊子秋水 (2)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 (3)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余;莊子庚桑楚 B 表頻繁發(fā)生: (1)請損之,月攘一雞;孟子滕文公下 (2)吾詔書數(shù)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漢書 .文帝紀 (3)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杜牧阿房宮賦 (4)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C 表逐步進展: (1)來賓日進,名聲聞于諸侯;史記 .孟嘗君列傳 (2)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 (3)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韓愈張中丞傳后敘 (4)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蘇洵六國論 (二)表處所: (1)舜勤民事而野死;國語魯語上 (2)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國語越語 (3)良欲往
19、從之,道遇沛公; 史記留侯世家 (4)獨奈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結襪?史記張釋之列傳 第 5 頁,共 65 頁(5)遂見齊俗鋪張,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 漢書龔遂傳 “山行”,“家居”,“郊迎” (三)表方位: (1)舍適子不立而外求君;左傳文公七年 (2)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 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3)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史記吳起孫子列傳 (4)昔韓盧之取菟也,上歡下獲,不甚多殺;漢書嚴延年傳 (5)左抱幼妾,右擁嬖女;國語晉語趙文子冠 二 表示工具依據(jù)方式: (1)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史記 .高祖本紀 (2)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史記留侯世
20、家 (3)叩石墾壤,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列子 .湯問) 【表工具】 (4)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史記留侯世家 (5)於是覆劾延年闌內(nèi)罪人,法至死;漢書嚴延年傳 (6)孤與老賊勢不兩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表依 據(jù)】 (7)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zhàn)國策 .齊策 (8)遂入見王,涕泣膝行;漢書龔遂傳 (9)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旦夕而自哺農(nóng)者然后食;柳宗元段太尉逸 事狀 (10)其經(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辭者,悉有法度可觀;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表方 式】 三 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 (1)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 .萬章下 (2)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荀子
21、 .天論 (3)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吳起孫子列傳 (4)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知伯,國士遇我,我 故國士報之;史記刺客列傳 (5)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 .項羽本紀 (6)余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之交;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7)彼秦者, 虜使其民;漢書董仲舒?zhèn)?四 表示比如: (1)庶民子來;孟子梁惠王上 (2)豕人立而啼;左傳 .莊公八年 (3)嫂蛇行匍伏;戰(zhàn)國策 .秦策 (4)陵遲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史記張釋之列傳 (5)天下之士云合歸漢;漢書梅福傳 (6)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聊齋志異狼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柳
22、小石潭記 (8)操刀挾盾,猱進鷙擊;清稗類鈔 六 相 關 問 題 第 6 頁,共 65 頁一 其它被視為活用的情形: 有些教材仍介紹了古漢語中其他一些活用的情形: 語成分等,下面略作介紹: 動詞用作名詞: 象動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數(shù)詞充當謂 (1)君子有三戒; 論語季氏【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2)君子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孟子滕文公下 (3)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形容詞用作名詞: (1)舉直錯諸枉,就民服;舉枉錯諸直,就民不服;論語為政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3)簡
23、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 數(shù)詞用為動詞: (1)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孫子軍爭 (2)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3)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4)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經(jīng)衛(wèi)風氓 (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禮記中庸 (6)故利不百者不變俗,功不什者不易器;戰(zhàn)國策趙策二 “例不十,法不立” 另外, 從句法的角度看, 使動, 意動實際上都是古漢語中動賓關系的特殊語義格式,因而有 人把它們叫做“特殊動賓關系” ;事實上,古漢語動賓結構中不屬于施受語義關系的遠不止 這兩種;下面結合例句略加說明:
24、“為賓動”:主語“替”賓語, “為(給)”賓語動,或“為了”賓語動; (1)晉解張御郤克;鞍之戰(zhàn) (2)夫人將啟之;鄭伯克段于鄢 (3)文贏請三帥;崤之戰(zhàn) (4)石惡將會宋之盟,受命而出,衣其尸,枕之股而哭之;左襄二十七 (5)酌就誰先?曰:先酌鄉(xiāng)人;孟子告子上 (6)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 (7)居廟堂之高,就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就憂其君;岳陽樓記 (8)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論語 (9)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莊子駢拇 (10)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詩經(jīng)小雅伐木 “對賓動”:主語對賓語施行某種動作行為( “朝,向”賓動) (1)遂置姜
25、氏于城潁,而誓之曰鄭伯克段于鄢 (2)君三泣臣也,敢問誰之罪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 “因賓動”:賓語是主語發(fā)出某動作行為的緣由,因賓而動; 第 7 頁,共 65 頁(1)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就無禮;崤之戰(zhàn) (2)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3)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史記信陵君列傳 (4)諸侯歸其德只,非歸其尸盟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5)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吳子治兵 “以賓動”:主語用賓語為工具或材料而動作,動詞多以名詞活用; (1)褚?guī)煶?公戟其手曰: “必斷爾足; ”左傳哀公
26、二十五年 (2)惟大辟無可要,然猶質(zhì)其首;獄中雜記 (3)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史記貨殖列傳 二 詞類活用的語法條件: 漢語缺乏外形變化, 要鑒別一個詞是不是已經(jīng)活用為另一類詞, 主要看它在句中所處的 位置,前后有哪些詞類的詞和它相結合,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等;名詞,形容詞的使動, 意動用法, 以及名詞用如動詞, 都是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這可以從它們語法條件的變 化看出來;可資參考的語法條件有以下數(shù)種格式(主要是名詞的活用,形容詞主要是“高, 貴,尊,卑,賤”等詞,例略) : (1) 名詞 +名詞 正常關系(詞性均不變) : A 并列 B 偏正 C 同位 D 判定句主謂 活用關系(
27、其一活用為動詞) : A 動賓: (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孫丑下 (3)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戰(zhàn)國策趙策 (4)然皆祖屈原之淡定辭令;史記屈原列傳 (5)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6)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B 主謂: ( 1) ( 2)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 (3)子房前!史記留侯世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上(較上例 6) (4)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C 動補: ( 1)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出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 ( 2)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史記高祖本紀 “
28、軍霸上” (2)名 +代詞 人稱代詞“之” ,“我” (1)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 ( 2)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三國志諸葛亮傳 (3)孟嘗君客我;戰(zhàn)國策齊策 (4)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史記項羽本紀 附著性代詞“者” ,“所” (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稚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 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就四月花;夢溪筆談采草藥 第 8 頁,共 65 頁(3)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4)寡人未知所過也;韓非子難四 (5)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蠶;蘇洵易論 (3)副詞,助動詞 +名詞 ( 1)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 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29、,君子不齒;師說 (3)耕者,助而不稅,就天下之農(nóng)皆悅;孟子公孫丑上 (4)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處;左傳僖公十九年 (5)秦人聞之,悉甲而至;史記廉藺列傳 (6)太子及來賓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記刺客列傳 (7)非敢后也,馬不前也;論語雍也 (形容詞) (8)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 (9)寡人欲相甘茂;史記甘茂列傳 (4)名詞 +介賓結構 ( 1)刑(通“型”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 2)與其饑死道路,為群獸食,寧毋斃于虞人,以俎豆于貴家;中山狼傳 (3)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5)“名而動(動而名) ”結構 ( 1)夫子之不行及也,猶天之
30、不行階而升也;論語子張 ( 2)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左傳 (3)進誠梯而下之;資治通鑒 (4) 去今之墓而葬焉張溥五人墓碑記 三 理論的進展: 隨著人們對漢語語言特點熟識的深化,近年來, “詞類活用”的理論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理 論界對此開放了一場大爭辯,有人從跟本上否定其合理性,主見取消“詞類活用說” ,有人 就審慎地對其進行修正;事實上,很多教科書和語法著作把“詞類活用”的范疇劃得過寬, 把一些原先是正常用法的用詞現(xiàn)象視為“活用” 以歷史的眼光來熟識詞義的引申和詞性的變化, ,特殊是“名詞用如動詞”一類,假如我們 就會看到很多雖然在現(xiàn)代漢語中僅是名詞的 詞,歷史上它們曾經(jīng)是動詞或動名兼類詞;
31、如“衣” ,“雨”,“軍”,“賊”,“鞭”等(簡析) ; 要想對這一理論有深刻的懂得, 一方面需要我們有建立在閱讀大量歷代典籍基礎上的嫻熟的 文言文語感, 又需要有較為扎實的語言理論學問 本章摸索題: (漢語特點的把握, 漢語史的觀念) 作支撐; 1 什么是詞類活用?古代漢語中有哪些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 使動用法是怎樣表達語句含義的? 3 意動用法是怎樣表達語句含義的? 4 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有何異同? 5 古漢語中一般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哪些內(nèi)容? 6 應當如何從語法角度辨別文言語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其次章 古代漢語的詞序 一 詞序及詞序的功能: ( 1)詞序:也叫“語序” ,詞在句子中
32、的排列次序; 第 9 頁,共 65 頁( 2)詞序的功能:詞的排列次序,反映著詞與詞的各種關系;因而,詞序是語法規(guī)章的具 體表達,是重要的語法手段之一;但在不同的語言里,詞序發(fā)揮的功能并不一樣, 如俄語主 要靠詞形變化表達詞的語法意義,語序?qū)λ募s束力并不大;各種語言的基本語序有共性, 也存在差異;如,漢語的正常語序是“主謂賓” ,而日語的正常語序是“主賓謂” ; 詞序不僅是重要的語法手段, 往往也是修辭手段; 通過詞序的變化, 可以強調(diào)句子語義 的重點,給讀者或聽者以更為明晰,猛烈的印象;如論語雍也 “賢哉,回也” ,把謂語提 到主語之前,強調(diào)了謂語“賢” ,突出了顏回所具有的不同凡響的品德
33、; ( 3)漢語的詞序特點: 1. 位置突出:由于漢語是一種孤立語,詞(語素)缺乏外形變化,所以詞序在漢語中就成 為一種特殊重要的語法手段, 無論詞, 短語或句子中都是這樣; 如“語法”,“法語”,“人情”, “情人”,“人君”,“君人”,“學習漢語” ,“漢語學習” ,“我愛他”,“他愛我”;在古漢語中 由于單音節(jié)詞為主, 更是顯現(xiàn)了象 “回文聯(lián)”,“回文詩” 這樣特殊的語文體式; (例見卡片) 2. 詞序固定:漢語雖然有特殊悠久的歷史,但其詞序卻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 化;一般是: ( 1)主謂,(2)動賓,( 3)定中,( 4)狀中,(5)中補;這些基本 詞序自古至今保持了巨大的
34、繼承性和穩(wěn)固性; 二 古漢語的特殊詞序: 古漢語里也有部分特殊詞序是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 這些特殊詞序?qū)嶋H上主要存在于先秦上古 漢語中,自漢代以后逐步變化,后來大都從口語中消逝;但由于歷代寫文章的人習于仿古, 也由于有些句式富于表現(xiàn)力而為歷代人們所寵愛, 因而特殊詞序在中世以后的古文中仍不乏 其例; 詞序變化的特殊性與基本詞序的穩(wěn)固性相結合,使語言顯得波瀾起伏,生動活潑;掌 握這些特殊詞序的變化規(guī)律不僅使我們對古今漢語的變化有更深刻的熟識, 而且能進一步提 高我們懂得和觀看古漢語的才能;這些特殊詞序主要有賓語前置和行為數(shù)量的表達法; (一)賓語前置 古漢語中基本的動賓, 介賓詞序和現(xiàn)代漢語是一樣
35、的, 即賓語在動詞或介詞之后; 但在某些 條件下,賓語要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前,這也是古漢語的語法特點之一; A 疑問代詞作賓語: (1)吾誰欺 .欺天乎?論語 .子罕 (2)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詩經(jīng) .唐風 .鴇羽 (3)驪姬曰:“吾欲犯難,安始而可?”優(yōu)施曰: “必于申生; ”國語 .晉語一 (4)問臧 奴隸 奚事?就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就博塞以游;莊子 .駢拇 莊子 駢 拇載,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 實就一; 臧和谷兩個人一起去放羊, 把羊全丟了; 問臧干什么事情去了,說是拿著竹簡在讀 書;問谷干什么事情去了,說是在和別人擲骰子玩
36、耍;他們兩個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丟 失羊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 常用來指單靠主觀熱忱, 而不顧事物的固有特性, 結果好心辦壞事; 男仆娶婢女所生的兒子稱“臧” ; (5)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公羊傳 .隱公元年 (6)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 .離婁上 (7)藐藐孤女,何依何恃?陶潛祭程氏妹文 (8)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司馬遷報任安書 (9)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 .梁惠王上 (10)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 .趙策 (11)子歸,何以報我?左傳 .成公三年 第 10 頁,共 65 頁(12)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 .公孫丑上 這里有兩個要件,一,必需是疑問句,二,賓語必需是代
37、詞;當動詞前有助動詞時,疑 問代詞賓語一般置于助動詞前 (如“又誰敢怨?” ),也有置于助動詞后的 (如“吾敢誰怨乎?” ); 另外必需留意的 , 只有疑問代詞單獨作賓語時才受本規(guī)律的制約,假如疑問代詞只是賓語中 的一個成分,那么整個賓語并不前置,如: (1)此為何名?韓非子 .喻老 (2)欲于何所王之?史記 .三王世家 如欲前置,需使用“之”標志;如: (1)姜氏何厭之有?左傳 .隱公元年 (2)以堯繼堯,夫又何變之有?荀子 .正論 先秦時代,這一規(guī)律比較嚴格,偶有例外;漢以后 B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學而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38、.離婁下 (3)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宣公十五年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韓非子 .五蠹 ( 5)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 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予違,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 .子路有人說 過:我做君主并沒有什么可興奮的, 我所興奮的只在于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于 違反;假如說得對而沒有人違反,不也好嗎?假如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反,那 不就近乎于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行以如是其幾也;人之言曰: 為 君難,為臣不易; 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于一言而興邦乎?” 】魯定公問: “一句話就可以 使國家興盛
39、,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 “不行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 說過:做君主是很難的, 做臣子是不簡潔的; 假如知道做君主很難,這不就近乎一句話便 可以使國家興盛嗎?” ( (6)(子玉)及連谷而死,晉侯聞之而后喜可知也,曰: 八 “莫余毒也; ”左傳 .僖公二十 當動詞前有助動詞或副詞時,代詞賓語可置于動詞前,也可置于助動詞或副詞前;如: (1)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公孫丑上 (2)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3)武王至殷郊,系墮;五人御于前,莫肯之為;呂氏春秋 .不茍 (4)自古及今,未嘗之有也;墨子 .節(jié)葬 在先秦漢語里,這一規(guī)律并不嚴格,有較多的例外
40、,例略;這說明,在口語里,否定 結構的代詞賓語很早就開頭后置了,但文言中仍顯現(xiàn)前置后置并存的局面(遠古漢語) ; C 賓語用代詞復指: 前置賓語用代詞“之” ,“是”,“焉”,“斯”,“于”等作標記;如: (1)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 .先進 (2)寡君其罪之恐,敢與知魯國之難?左傳 .昭公三十一年 (3)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 (4)至于莊宣,皆我之獨立;左傳 .襄公二十年 (5)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左傳 .僖公十五年 (6)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詩經(jīng) .魯頌 .閟宮 第 11 頁,共 65 頁(7)宋衛(wèi)實難,鄭何能為?左傳 .隱公六年 (鄭請成,陳侯
41、不許,五父諫“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 (8)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左傳 .僖公五年 (9)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 .隱公六年 (10)安定國家,必大焉先;左傳 .襄公三十年 (11)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詩經(jīng) .豳風 .七月 (12)弓矢斯張,干戈戚揚;詩經(jīng) .大雅 .公劉 (13)赫赫南仲,獫狁于襄(除去,掃除) ;詩經(jīng) .小雅 .出車“墻有茨,不行襄也” (14)王貪而無信,唯蔡於感;左傳 .昭公十一年 (15)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 位之患;左傳 .昭公十六年賄:財物;字:撫養(yǎng); 幾種固定格式: “唯 +賓 +之(是)
42、動” (1)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莊子 .達生 (2)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 .為政 (3)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詩經(jīng) 僻)” .小雅 .斯干“沒有過錯(文采) ,沒有威儀(邪 (4)唯余馬首是瞻;左 .襄十四 “此(是)之謂” (1)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是之謂乎;左 .隱元 (2)四方之民莫不具至,此之謂圣治;莊子 .天地 (3)禮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謂;左傳 .昭公三十年 “何 之有” (1)敵利就進,何盟之有?左 .成十五 (2)郤伯見,公曰: “君之力也夫! ”對曰:“君之訓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有焉?” 成二( 3)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論語
43、 .子罕【子欲居九夷(淮夷) ,或曰:“陋, 如之何?”】 (4)夫子焉不學,而也何常師之有?論語 .子張 (5)如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國語 .晉語八 D 無標志的賓語前置:代詞“是” ,“以”的賓語 (1)君子是就是效;詩經(jīng) .小雅 .鹿鳴 (2)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 .僖公四年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jīng) .衛(wèi)風 .氓 (4)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左傳 .僖公四年 (5)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jīng) .小雅 .節(jié)南山 (6)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左傳 .昭公十九 小結:在賓語前置的這四種類型中,前兩種是古漢語句法規(guī)律本身的要求,也就
44、是說, 不如此就是錯誤的句法; 而后兩種就更多的屬于一種強調(diào)賓語的表義需要, 更像是一種修辭 手段; (二)行為數(shù)量的表達法 A 動量的一般表達法:數(shù)詞 +動詞 例: ( 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論語 .公冶長 (2)病萬變,藥亦萬變;呂氏春秋 .察今 第 12 頁,共 65 頁(3)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 一貧一富, 乃知交態(tài); 一貴一賤, 交情乃現(xiàn);史記 .汲鄭列傳 (4)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B 動量的強調(diào)表達法: “主謂結構 + 者 + 數(shù)詞” 例: (主語) (謂語) ( 1)魯仲連辭讓者三 戰(zhàn)國策 .趙策三 ( 2)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 史記 .鴻門
45、宴 (三)其他 有些教材中仍介紹了定語和狀語后置,如: 【定語后置】 古漢語中的定語一般也是位于中心詞之前,后置的定語多是表修飾意義的詞組和數(shù)量性 定語;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 .勸學 (2)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辭 .涉江 (3)居廟堂之高,就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就憂其民;岳陽樓記 (4)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漢書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5)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左傳 .隱元 (6)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戰(zhàn)國策 .齊策四 【狀語后置】 (1)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 .告子上 (2)子何絕我之暴也;晏子春秋 .內(nèi)篇雜上 (
46、3)于是公子立自責,似如無所容者;史記 .魏公子列傳 (4)見有禮于其君者事之, 如孝子之養(yǎng)父母也; 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 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左傳 .文公十八年 我們的看法:這些詞序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同樣存在,且它們更多的是一種語用上的支配或修 辭上的需要; 本章摸索題: 1 古代漢語中有哪幾種賓語前置現(xiàn)象?各種賓語前置所需的條件是什么? 2 用代詞復指的前置賓語在表義上有什么特點? 3 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shù)量的方法有幾種?分別是怎樣表示的? 第三章 判 斷 句 (一)句類,句型和句式: 句子有不同的類型,給句子分類又可以依據(jù)不同的標準,依功能可以分為表達句,描寫句, 判定句;依語氣可以分為陳述句
47、,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通常把依據(jù)句子的語氣分出的 類別叫句類) ;依結構可以分為單句和復句 (依據(jù)結構分出的類別叫句型) ;句型又有不同層 次,如陳述句又分確定句和否定句, 單句又分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等; 句式就是句型的一個下 位概念,指句子的結構有某種形式特點的句子,如連動式,兼語式等; (二)判定句及其特點: 什么是判定句?廣義地說, 凡對主語的性質(zhì), 情形進行判定的都是判定句; 它包括具有此種 作用的名詞謂語句,動詞謂語句和形容詞謂語句;動形謂語句如: 第 13 頁,共 65 頁(1)潁考叔,純孝也;左傳 .隱公元年 (2)知者,無不知也;孟子 .盡心上 (3)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左
48、傳 .莊公二十四年 (4)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左傳 .僖公二年 現(xiàn)漢: (1)他很聰慧; (2)問題是明擺著的; (3)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狹義地說, 用來確定主語所指和謂語所指同屬一類事物, 或確定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屬于某 一性質(zhì)和種類的句子 (功能類);判定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的 (結構類);由于以 名詞謂語構成的判定句在古漢語里使用很普遍,所以判定句的概念一般指它的狹義內(nèi)涵; 現(xiàn)代漢語的判定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通常使用判定動詞 “是” (也叫“系詞” )作述語, 不用判定動詞的情形很少; 古漢語的判定句就以意合為主, 一般不用判定動詞
49、做述語, 而是 基本上用名詞性成分作謂語,用判定句式本身來表示判定; (三)判定句的形式: 1“主語 +謂語” 名詞謂語直接作謂語,主謂之間或有停頓,或無; (1)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經(jīng) .北山經(jīng) (2)所重,民,食,喪,祭;論語 .堯曰 2. “主語 +者,謂語 +也” 主語之后加附著性代詞“者”表提頓,謂語之后加表示確認,確定語氣的“也”加強判定; 這一結構是古漢語判定句的典型句式,也可以單用二者之一; (1)兵者,兇器也;韓非子 .存韓 (2)君者,出令者也;韓愈原道 (3)虎者,厲蟲;戰(zhàn)國策 .秦策 (4)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 (5)虢,虞之表也;左傳 .僖公五年 (
50、6)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 .公孫丑下 3. “主語 +副詞 +謂語” 古漢語表示否定判定,在判定句的謂語之前加“非” ; (1)我心匪石,不行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行卷也;詩經(jīng) .邶風 .柏舟 (2)白馬非馬;公孫龍子 (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 .秋水 (4)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報任安書 (5)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 確定性的判定,也可以在主謂之間加上“乃,即,誠,實,必,蓋,本,真,皆,固, 素 ”等有判定語氣的副詞加強表達的成效; (1)(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zhàn)國策 .齊策 (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 .襄公八年 (3)子誠齊人也;孟
51、子 .公孫丑上 (4)君實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世說新語 .識鑒 (5)此必辛佐治也;世說新語 .方正 (注:蜀“辛毗”字佐治) (6)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莊子 .讓王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 第 14 頁,共 65 頁(8)此真先君之言也;荀子 .非十二子 (9)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之輿者,皆天下豪英;史記 .袁盎列傳 (10)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固周制也;左傳 .昭公二十三年 (11)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 .高祖本紀 4. “主語 +維(惟) +謂語”【“維”:語氣詞】 (1)厥土維白壤;尚書 .禹貢 (2)髧彼兩髦,實維我儀;詩經(jīng) .鄘風 .柏舟 (3)萬邦黎獻,共惟
52、帝臣;尚書 .皋陶謨 (4)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 .僖公五年 5. “主語 +動詞 +謂語” 古漢語中也有部分判定句使用動詞“為” ,如: (1)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左 .襄二十 六 (2)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呂氏春秋疑似 這些句子轉(zhuǎn)換成典型的判定句意思無別,因此有人認為這個“為”是系詞,但這樣的 例子很少,很多句子里的“為”仍是實義動詞,例見教材;另: (1)子游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論語 .雍也 (2)齊其為陳氏矣!左傳 .昭公三年 這一類的句子轉(zhuǎn)換成判定句之后意思不同,故不是判定句; 漢以后產(chǎn)生判定動詞“是” ; (1)謂我諸
53、戎是四岳之裔胄也;左傳 .襄公十四年 注:先秦偶有 (2)韓是魏之縣也;戰(zhàn)國策 .魏策三 (3)是是帚慧,有內(nèi)兵,年大孰;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彗星圖,圖版二三下書 (4)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三國志 .蜀書 .張飛傳 (5)文舉至門,謂吏曰: “我是李府君親; ”世說新語 .言語 (四)判定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 先秦漢語中,判定句里的“是”通常是指示代詞,在句子里作主語,復指前文;一般 認為,這個指示代詞即是后來判定詞“是”的來源; (1)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孟子 .公孫丑上 (2)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述而 指示代詞“是”在判定句中也可以
54、作謂語;如: (1)湯之問棘也是矣;莊子 .逍遙游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 .梁惠王下 (3)如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zhàn)國策 .魏策四 古漢語里仍有一個形容詞“是” 源流關系; ,意思是“對的” ,“正確的”;它和判定動詞“是”沒有 (1)魏其言是也;史記 .魏其武安后列傳 (2)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用為意動) (五)判定句的表達功能: 古漢語判定句的主語和謂語在句法上構成判定關系,但在語義表達方面卻不那么單一, 可歸納為五種功能,分述如下: 1. 表類屬關系: 第 15 頁,共 65 頁(1)仲弓父,賤人;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 (2)滕,小國也
55、;孟子 .梁惠王下 (3)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 .陳涉世家 2. 表等同關系: (1)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戰(zhàn)國策 .趙策 (2)子之所慎,齋,戰(zhàn),疾;論語 .述而 (3)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 .陳涉世家 3. 表比如關系: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2)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 .卷六十五 (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 .顏淵 4. 表某種特殊規(guī)律關系: (1)夫戰(zhàn),士氣也;左傳 .莊公十年 (2)百乘,顯使也;戰(zhàn)國策 .齊策 5. 表因果關系: (1)井蛙不行語于海者,拘于虛也;莊子 .秋水 (2)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 .憲
56、問 本章摸索題: 1 古漢語判定句與現(xiàn)代漢語判定句有何不同? 2 古漢語判定句有哪些形式? 3 古漢語判定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質(zhì)的詞?起什么作用? 4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定詞“是” 是從哪里來的? 5 古漢語有專職的判定詞嗎?“為” ,“唯”,“乃”,“即”在古漢語判定句中都起什么作用? 6 古漢語判定句活用可以表達哪些內(nèi)容? 第四章 被 動 句 (一) 被動和被動句式: 被動句是表達句中的一種;漢語的表達句依據(jù)主語同謂語之間的施受關系可以分成兩類: 1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將伐顓臾; ” 主語“季氏”是動詞“伐”的發(fā)出者;這是主動句; 2被動句:主語是動
57、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承擔者,即受事者; “郤克傷于 矢” 主語“郤克”不是動詞“傷”的發(fā)出者,而是受事者,這句是被動句; 3被動句式:古今的被動句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沒有結構標志,一類有結構標志;從 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zhì)的句式叫被動句式; 現(xiàn)代漢語中典型的被動句式是 “被” 字 被動句式, 而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式除 “為”字句, “見”字句等; (二) 無標志的被動句: “被” 字句外, 仍有其他的被動句式, 如“于” 字句, 無標志的被動句在古漢語中的使用也相當普遍,除了借助主語和動詞的語義關系進行 判定外,有些句法特點也可以幫忙我們判定句子的被動性質(zhì),如及物動詞卻不帶賓語(例 1
58、7);動詞后面的名詞性成分不是它的賓語,而相當介詞“于”的賓語,表動作的主動者 或處所等; (1)舜有臣十人而天下治;論語 .泰伯 第 16 頁,共 65 頁(2)十三年,晉侯弒;國語 .周語 (3)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 .胠篋 (4)就文王不足法與?孟子 .公孫丑上 (5)昔者龍逢斬, 比干剖, 萇弘胣, 子胥靡, 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莊子 .胠篋 (6)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荀子 .勸學 (7)吾老矣,不能用也;論語 .微子 (8)縱有妹姁( x),以醫(yī)幸王太后;史記 .酷吏列傳 (9)(大樹)不夭斧斤;莊子 .逍遙游 (10)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行不審也;史記
59、8 10 也可認為是省略“于”的于字句 .張釋之馮唐列傳 (11)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 史記 .酷吏列傳 (12)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史記 .高祖本紀 (三) “于”字句: (“于”,“於”的區(qū)分簡介,見卡片) 這是先秦經(jīng)常用的被動句式; 1. 構 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后面加“于” ,“于”字后跟主動者 2. “于”的作用: “于”是介詞,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動,它的作用是引入行為動作的主 動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動者,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 3. 特 點: “于”和主動者顯現(xiàn)在動詞之后; 不能沒有主動者; 如:( 1)郤克傷于矢;左傳 .鞍之戰(zhàn) ( 2)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60、孫子兵法 .行軍篇 ( 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 .滕文公上 (四) “為”字句: “為”字被動句式先秦時就常見,戰(zhàn)國末期進展成為“為 榮期,并始終連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中; 所”式,漢以后是它的繁 1. 構 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加“為” ,有時在“為”后再加主動者,后又可 在動詞之前再加“所” ; 2. “為”的作用: “為”(助詞)本身可以表示被動,也可作介詞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 “為”經(jīng)受了一個由“動詞助詞介詞”的虛化過程; 3. 特 點:“為”和主動者顯現(xiàn)在動詞之前; 可以沒有主動者; 可以加“所”字幫忙,構成“為 所”式表示被動; 如:(1)止,將為三軍獲;左傳 .襄公十八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黃金彩麻石材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附車架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停機電磁閥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床墊彈簧自動打結機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年01月四季重慶巫山縣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聘44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烤漆板櫥柜市場調(diào)查研究報告
- 汽車銷售轉(zhuǎn)正申請書
- 2025年高速嬰兒尿褲生產(chǎn)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珠寶店外立面改造協(xié)議
- 搬家行業(yè)合作合同樣本
- 2025年度藥店營業(yè)員服務規(guī)范及合同約束協(xié)議3篇
-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yè)發(fā)展中心2025年上半年應屆畢業(yè)生招聘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重慶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聯(lián)考生物試卷(含答案)
- 2024年醫(yī)師定期考核臨床類考試題庫及答案(共500題)
- 2025安全生產(chǎn)工作目標及實施計劃
- 《高原紅細胞增多癥血液稀釋療法護理操作規(guī)程》
- 應急處置洗消
- 年終抖音運營述職報告
- 【課件】如何保障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
- 結腸術后恢復護理
- 汽車維修店加盟協(xié)議書細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