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8個文言文文言虛詞【而】1.(一)連詞1、)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少飲輒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記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阿房宮賦)3、)(論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景公乃下席而謝之曰。(晏子治東阿)4、論語)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5、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6、則群聚而笑之。(師說)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勸學)7、)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季氏將伐顓臾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8、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2、鴻門宴)(二)代詞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三)復音虛詞“而已”、“而后”、“而況”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2、“而后”,“才,方才”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師表)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何】(一)疑問代詞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2、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3、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疑問副詞1、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水何澹澹,
3、山島竦峙。(觀滄海)一(三)復音虛詞“何如”、“何以”、“何許”、“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或“什么樣”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2、“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 “拿什么”“憑什么”等。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3、何許”,表地點的疑問詞,相當于“何處”或“什么地方”)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4、“何乃”,相當于“怎么能”。何乃太區(qū)區(qū)?。兹笘|南飛)(四)通假字。通“呵”,喝問。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乎】(一)語氣助詞1、壯士!能復飲乎?(鴻門宴)客
4、亦知乎水與月乎?(赤壁賦2、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赤壁賦)3、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4、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5、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辭)知不可乎驟得。(赤壁賦)(二)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生乎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師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相與枕藉乎舟中。(赤壁賦)(三)詞尾,譯為“的樣子” “地”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赤壁賦)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皰丁解牛)4.【乃】(一)副詞1、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過秦論)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2、問今是何世,
5、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3、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4、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二)代詞1、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一(三)復音虛詞“無乃” “乃爾”1、“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2、“乃爾”譯為“這樣”。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其】(一)代詞1、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其賢不及孔子。(師說)2、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3、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6、,名曰指南錄。(指南錄后序)4、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5、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6、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二)副詞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一2、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一3、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一4、汝其勿悲。(與妻書)(三)連詞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2、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惠王(四)助詞,起強調(diào)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靜女其姝。(靜女)【且】(一)連詞1、王不行,示趙弱且怯
7、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且引且戰(zhàn)。(史記.李將軍列傳)一2、且臣少仕偽朝,歷職朗署。(陳情表)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欓T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4、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滕王閣序)(二)副詞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三)復音虛詞“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過秦論)【若】(一)代詞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久不見若影,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2、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二)連詞1、
8、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2、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3、愿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三)復音詞“若夫V “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轉(zhuǎn)折。近似“要說那V “像 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四)動詞1、像,好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2、比得上、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所】(一)助詞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 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2、“所
9、”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聞耳。(信陵君竊符救趙)3、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重為鄉(xiāng)黨所笑。(報任安書)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二)復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边B用,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 和目的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表原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表示手段或憑借)【為】(一)介詞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10、(史記貨殖列傳序)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3、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夕卜人道也。(桃花源記)為之奈何。(鴻門宴)4、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然一羽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5、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6、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皰丁為文惠君解牛。(皰丁解牛)(二)助詞1、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呢”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2、用在句中幫助賓語前置,無義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弈秋)(三)動詞1、有“做”“作為”“充當” “變成” “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11、耳得而為聲。(赤壁賦)2、以為,認為。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一3、判斷詞,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王子晞為尚書。(段太尉逸事狀)10.【焉】(一)代詞,相當于“之”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二)疑問副詞,相當于“何”,譯為“怎么”、“哪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傳)(三)兼詞1、相當于“于之”、“于此”,可譯為“在這(那)里” “對他(它)” “向他(它)”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2、相當于“于何”,可譯為“在哪里,往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四)助詞1、句末表陳述,一般不譯。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2、句末
12、表反詰語氣,可譯為“呢”萬鐘于我何加焉?。~我所欲也)3、句中表舒緩、停頓,相當于“也”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五)詞尾,放在形容詞或副詞后,相當于“然”,可譯為“的樣子”、“地”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一【以】(一)介詞1、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2、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過秦論)一3、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一5、仆以口語遭遇此禍。(報任安書)6、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二)連詞1、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夢游天姥吟留別)2、樊噲側(cè)其盾以
13、撞。(鴻門宴)3、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一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5、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辭)一(三)復音虛詞“以為” “以是” “是以”“有以” “無以”1、“以為”,有“認為,把當作或看作”之意,或意為“把作為或制成”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把當作)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把設為),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于“因此”“是以”“以是”、2.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石鐘山記)3、“有以”,譯為“有什么辦法用來?!盁o以”譯為“沒有什么辦法用來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干里。(勸學)(四)動詞1、以為
14、,認為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因】(一)介詞1、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依據(jù)、方式,可譯為“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趁機)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憑著,憑借)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經(jīng)由)一2、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一(二)連詞,可以譯為“于是” “便”“因而”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琵琶行)一(三)動詞,沿襲,繼續(xù)。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一【于】(一)介詞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
15、、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 “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良曰“長于臣。(鴻門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一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zhàn))()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使人言于項羽曰。(鴻門宴)()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2、3、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一(二)復音虛詞“于是”1、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瓦。(廉頗藺相如列傳)
16、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勾踐滅吳)(在這里,表地方)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在此,在這件事上,表事情)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對此,對于這種情況,表問題)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在這時,在那時,從此,表時間)【與】(一)介詞1、和,跟,同遂與之俱出。(游褒禪山記)2、給、替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一(二)連詞,譯作“和”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賦)一(三)語氣助詞,通“歟“,放在句末,表示感嘆或疑問?;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四)復音虛詞
17、“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更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五)動詞1、給,給予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一2、結(jié)交,親附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3、參與、參加)崤之戰(zhàn)蹇叔之子與師。(4、贊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篇)【也】(一)語氣助詞,經(jīng)放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2、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3、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過秦論)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一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18、君也?。ㄠu忌諷齊王納諫)茍政猛于虎也!(論語)(二)句中語氣詞(即位置在前一分句末尾或主語成分后面),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三)復音虛詞“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則】(一)連詞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鴻門宴)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3、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4、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東門之)5、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一(二)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
19、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者】(一)結(jié)構(gòu)助詞1、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2、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勾踐滅吳) 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3、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6、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7、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言
20、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二)語氣助詞。放在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客何為者?(鴻門宴)18.【之】(一)代詞1、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他們)(季氏將伐顓臾)吾從而師之。(他)(師說)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你)(與妻書)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我)(廉頗藺相如列傳)2、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他日汝當用之。(項脊軒志)(二)助詞1、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3、哀吾生之須臾(赤壁賦)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4、何陋之有?(
21、陋室銘)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5、凌萬頃之茫然,羨長江之無窮。(赤壁賦)6、頃之,持一象笏至。(項脊軒志)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三)動詞,到去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一文言虛詞18個答案【而】(一)1、表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2、表遞進關系,“并且”“而且”。3、表承接關系,“就” “接著” “來”4、表轉(zhuǎn)折關系,可譯為“但是” “卻”。“假如”、表假設關系,譯為“如果” 5.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不譯。7、表因果關系。8、表目的關系。(二)通“爾”,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竞巍浚ㄒ唬?、“為
22、什么”,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 “也”。2、“哪里”“什么”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譯時,“何”要后置。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 “哪”。(二)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 “多么”“怎么這樣”。3、【乎】(一)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 “呢”。2、表反問語氣,相當于“嗎” “呢”。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 “呀”等。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不譯?!灸恕浚ㄒ唬?、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 “這才”“就”等。2、強調(diào)某
23、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 “竟(然)” “反而”等。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 “就是”等。4、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 “僅”等。(二)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5、【其】(一)1、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 復數(shù))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3、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的”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 “那
24、個”“那些”“那里”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 “這個”“這些”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二)1、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3、加強祈使或期望語氣,相當于“可要”4、表商婉語氣,可譯為“還是”(三)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且】.6.(一)1、表并列關系,可譯為“又”或“一面,一面”2、表遞進關系,“而且,并且,況且,再說”3、表讓步關系,“尚且,還”4、表轉(zhuǎn)折,意思為“卻”(二)1、將,將要2、姑且,暫且7、【若】(一)1、表人稱,相當于“你” “你們
25、”,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2、表近指,相當于“這” “這樣” “如此”(二)1、表假設,“如果”“假如”2、表選擇,“或”“或者”3、表并列,譯為“和” “與”9.【為】(一)1、表示被動關系??勺g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2、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3、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4、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6、表示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可譯為“給”、“替”11.【以】(一)1、表動作處置的對象,“把”2
26、、表憑借,“憑”、“靠”3、表工具,“拿”、“用”4、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5、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其后接的是詞語或短語,“因為”6、表示依據(jù),“按照、依據(jù)、根據(jù)”(二)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 為“而”、“又”、“并且”、“而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 省去。3、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 “用來”、“以致”等。4、表示因果關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或代詞“是”的前后(即以“是以V “以是”形式),可 譯為“因為”。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13.【于】(一)1、在;在中;到;在方面;對;和,有時可譯為“勝過”、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 2.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 應【也】(一)1、表示判斷語氣2、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熱壓機械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流化床制丸包衣機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互助采購建材協(xié)議
- 廠房土建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臨時工工資結(jié)算協(xié)議
- 共享員工勞動合同
- 會議多人協(xié)作合同
- 合同范本視頻號
- 2025至2030年中國新癸酸鈷鹽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假山綠化合同范本
- 中央2025年中國科協(xié)所屬單位招聘社會在職人員1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1
-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培訓課件
- 2024年全國統(tǒng)一高考英語試卷(新課標Ⅰ卷)含答案
- 2024年認證行業(yè)法律法規(guī)及認證基礎知識 CCAA年度確認 試題與答案
- 2024年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分層作業(yè)設計
- 【公開課課件】高三英語二輪復習polish writing
- 項目部安全生產(chǎn)組織機構(gòu)網(wǎng)絡圖(共3頁)
- 觀音靈簽簽詞解(1-100簽)
- 工程造價鑒定申請書120112
- PPAP培訓資料(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