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導論第四講課件_第1頁
哲學導論第四講課件_第2頁
哲學導論第四講課件_第3頁
哲學導論第四講課件_第4頁
哲學導論第四講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講 把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亞里士多德第四講 把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哲學的前提是兩分:把世界分為理念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彼此不可逾越。雖然他也已暗示了這樣一條思路,即通過辯證法可以把兩個世界貫通起來,形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體系。但他并沒有把這兩個世界打通,這就有待于亞里士多德來完成。亞氏的貢獻就在于打通了柏拉圖的理念和現(xiàn)實世界,使哲學真正變成了一個“形而上學”體系,能夠指導我們一切的研究,包括數(shù)學、物理學和現(xiàn)實的生活。這種哲學可以指導我們的一切事情,雖然它是形而上的,但它是科學,我們的一切現(xiàn)實的科學都能在它那里找到根源。柏拉圖哲學的前提是兩分:把世界分為理念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彼此不(一

2、)生平前384前367前347前343前336前335前323前322出 生出 生求學雅典離開雅典(柏拉圖死)成為亞歷山大王子老師馬其頓征服希臘重返雅典創(chuàng)立學園再次離開雅典逝 世“北方小駒”“學院之魂”“博學家”(一)生平前384前367前347前343前336前335前Aristotle,色雷斯人,前384-前322年,被認為是最淵博的哲學家、見世面的哲學家。著名的語言學家維藍莫維茨說:亞里士多德這個人“經(jīng)院哲學崇拜他,參加哲學考試的學生卻詛咒他,因為他們必須死記硬背枯燥的教科書中所羅列的他的哲學體系?!?7歲開始追隨柏拉圖學習,呆了20年,被稱為“智星”、“書蟲”,宿舍被稱為“讀者之家”。

3、他說:柏拉圖這個人,壞人連贊揚他的權力都沒有?!拔釔畚釒?,吾更愛真理?!卑乩瓐D說:“亞里士多德尥蹶子反對我,就像那些小馬駒對待自己的母親那樣?!崩瓲栰车挠彤嬔诺鋵W園,學園里一個老頭子手指著天,一個年輕人手指著地,前者是柏拉圖,后者是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向往天上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則比較現(xiàn)實。Aristotle,色雷斯人,前384-前322年,被認為是曾做過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13歲),那是權力和精神共同結合的歲月。但他對亞歷山大王太子的教育似乎沒多大成效。曾做過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13歲),那是權力和精神共同結合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亞里士多德的學生,青年軍事奇才,從波斯帝國,一直打到敘

4、利亞、腓尼基、埃及,直到印度傳播希臘文化,締造了歷史上的希臘化時期重視學術事業(yè),地理學家繪圖,博物學家收集標本,工程師幫助攻城有意識的搞歐亞文化融合,建都巴比倫,與波斯人通婚亞歷山大死后,帝國一分為三Alexander the Great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亞里士多德的學生,青年軍事奇才,從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 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yōu)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chuàng)辦的呂克昂學園,占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qū)。在

5、學園里,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里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為“逍遙派”。據(jù)說,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提供 的研究費用,還為他提供了大 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為 亞里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 他資料。 呂克昂學園 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如果說柏拉圖的哲學是一個精巧無比的花園,那亞里士多德的就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卻建筑相當粗糙的宮殿。他的思想有兩個基本特點:文筆樸素,缺乏生動;思想艱深,不易理解。如果說柏拉圖的哲學是一個精巧無比的花園,那亞里士多德的就是一柏拉圖是一位極富詩意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則是一位極

6、缺詩意的科學家。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最豐富的是富于科學精神的觀察和研究,他完全獻身于外界事物的研究而很少顧及自身的命運,把自然界的萬千個體當作自己的研究對象,試圖從中尋找知識與真理。有一次,當他聽說有人誣蔑他時,說:“我不在場時,任他用鞭子抽打我吧!”他很少照看自己,這樣他才能更多地看到客觀世界。作為學者,他確實是一個見世面的人。他的全部興趣集中在觀察客觀世界,研究動物的身體和行為,研究星球、國家、法律、詩學、修辭學,但首先關心的是人,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應該怎樣思考、怎樣行動。在所有這些問題上,他都是一個哲學家,即他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質,特別是現(xiàn)實存在的深層原因:萬物從何而來,又向何處發(fā)展。

7、柏拉圖是一位極富詩意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則是一位極缺詩意的科“要給亞里士多德戴上韁繩?!?柏拉圖 “吾愛吾師, 吾尤愛真理?!鼻笾侨祟惖谋拘?。 亞里士多德“要給亞里士多德戴上韁繩?!保ǘ┑谝徽軐W 亞里士多德一生中都沒有絲毫偏離過條理性的思想??茖W分類說:知識(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總匯,依其目的不同可分為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藝術(制作科學)三類。理論科學以求知本身為目的,依其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物理學、數(shù)學和第一哲學(形而上學)以及作為理論科學導論和方法論的邏輯學;實踐科學是為了求得人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包括指導個人實踐的倫理學和指導公共實踐的政治學,但政治學又被他看作是普遍的、全部的實踐科學,從

8、這個角度說,倫理學也應歸屬政治學;制作科學是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的知識,包括制造工藝在內(nèi)的一切技藝(如文學、修辭學、詩學、建筑學等)。他的“形而上學”是關于宇宙本體(實體)的學說,研究的是最初的原則和原因。按他的觀點,“第一哲學”即所謂“形而上學”,是全部知識體系的基礎。現(xiàn)今的“形而上學”是指關于存在者及其存在根據(jù)的哲學學說。(二)第一哲學 亞里士多德一生中都沒有絲毫偏離過條理性的思1、個別事物實體論在亞氏看來,所有科學都是以“是”(“存在”、“有”、)為研究對象的,但各門具體科學只是研究“是”的某一部分或某一部分的屬性,如數(shù)學就只研究“是”的量和形的屬性,只有“形而上學”以“是本身”或“作為

9、是的是”為研究對象,而所謂“是本身”就是宇宙的本體(實體),所以“形而上學”就是關于本體(實體)的學說。三種實體論:個別事物實體論、形式實體論、神實體論。一、個別事物實體論:范疇篇(邏輯學和關于宇宙本體的著作)“范疇”就是關于“是”的各種規(guī)定。十大范疇:實體、數(shù)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tài)、狀況、活動、遭受。其中實體是第一位的。在他看來,“正是靠著這個范疇(實體),其它的任何一個范疇才是。因此,那根本的、非其它意義的、純粹的是必定是實體。”他認為,能作為實體的東西是個別事物,因為只有個別事物才能滿足實體所具備的以下特征:1、不表述主體:在一個判斷中,實體只能作主詞,不能作謂詞去表述某個主體

10、,而另外九個范疇則只能作為謂詞去表述實體。如:可以說“蘇格拉底是文明的”而不能說“文明的是蘇格拉底”。1、個別事物實體論在亞氏看來,所有科學都是以“是”(“存在”第一實體與第二實體2、不存在于一個主體里面:即實體是獨立自存的。他認為,那九個范疇只是作為實體的屬性,都依附于實體,并且存在于作為主體的實體里面。3、變中的不變:“同一個實體,當它保持著自己的同一性的時候,卻同時能夠容受相反的性質。例如,同一個人有的時候白,有的時候黑,有的時候熱,有的時候冷。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壞。這種性能在別的地方是找不到的。”實體本身是“變中的不變”,表明實體具有穩(wěn)定性。第一實體與第二實體:第一實體就是個別事物,

11、第二實體是指個別事物的屬和種。第一實體是最根本的實體,因為它不僅是其它九個范疇也是第二實體的基礎。換言之,在一個判斷中,第二實體可以作為謂詞來表述第一實體,而第一實體只能作為主詞出現(xiàn),不能作為謂詞來表述第二實體。但第二實體也可作為主詞為其他范疇所表述,而且在所有表述第一實體的謂詞中,只有第二實體能夠揭示第一實體“是什么”。所以第二實體仍稱得上是實體。第一實體與第二實體2、不存在于一個主體里面:即實體是獨立自存例如:(1)“人是會死的”;(2)“蘇格拉底是人”?!叭恕笔堑谝粋€判斷的主詞和第二個判斷的謂詞,而“蘇格拉底”只能作為主詞。這兩類主詞實際上是通名和專名的區(qū)別:通名指示種和屬,專名指示個別

12、事物?!皩嶓w在最真實、最原初和最確切的意義上說,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個主體的東西,例如,個別的人或馬。在第二性意義上所說的實體,指的是涵蓋第一實體的屬,以及涵蓋屬的種。例如,個別的人被涵蓋于“人”這個屬之中,而“人”又被“動物”這個種所涵蓋,因此,“人”和“動物”被稱作第二實體。例如:對理念論的批判實際上,亞氏關于第一實體和其他九個范疇的關系說的是事物和它們的屬性的關系,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的關系說的是個別和一般的關系?;诖耍辛税乩瓐D的理念論。他指出,理念論的根本錯誤在于:“既將理念當做普遍的東西,同時又把它們看作是可以分離的、單獨的個體?!痹谒磥恚砟钫摰膶嵸|在于把理念(一般)看

13、作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因此,他一方面要把柏拉圖的理念進一步純粹化,另一方面著重批判柏拉圖的“分離”學說。但從根本上說,他并不反對柏拉圖堅持的可感事物服從于無形本質的基本立場。他們之間的分歧在于,本質是與可感事物相分離的理念型相還是可感事物之內(nèi)的形式。亞里士多德堅持一種內(nèi)在的而非超越的經(jīng)驗性的形式,認為這種內(nèi)在的形式就存在于單個的事物之中,并且離開了這種單個的事物,內(nèi)在的形式就根本無法存在。形式被指派到它可以打上印記的質料之上。形式和質料是相互從屬、相互依賴的,并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必須通過另一方才能得到顯現(xiàn)和揭示。對理念論的批判實際上,亞氏關于第一實體和其他九個范疇的關系說1、理念的純

14、粹化亞氏認為柏拉圖的理念混有經(jīng)驗的表象和數(shù)學的表象。數(shù)學并非哲學,經(jīng)驗的概念也并非理念,但這些都混雜在柏拉圖的理念中,冒充理念。如各種數(shù)的理念、“馬”的理念、“床”的理念。甚至排泄物的理念,這些東西是很低層次的,但為什么把它們都說成是理念呢?理念應該是一種無限的概念,真正的理念應該是純粹的理念,高級的理念就是范疇。即每一個理念都是無效的,都應該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如因果性、實體性等。設定理念是為了解釋個別事物具有共同本質或普遍性質的原因,但柏拉圖的理念論沒有達到這一目的。因為所謂理念只是與個別對象同名的類。由于有許多個別事物,因此就需要設定許多個理念,結果只是把需要解釋的對象擴大了一倍,并沒有解

15、釋清楚個別對象與類概念的關系。亞氏提出,第一哲學應使用盡量少的原則,所以把邏輯上的類概念說成獨立的理念既無必要也無用處。1、理念的純粹化他還從物理學的角度說明理念型相是無用的設定。理念型相自身不變不動,它們何以能夠解釋個別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它們與可感事物相分離,何以能夠解釋可感的性質?它們是與個體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夠解釋個體對它們的依存?把理念型相與個別事物分離開來,就會遇到這些不可逾越的困難。亞里士多德說,堅持理念論的人之所以無視這些困難,是因為他們不關心運動著的具體事物,只考慮不變的絕對存在。他認為這種想法完全顛倒了相對與絕對的關系。我們只能從運動和變化出發(fā)才能認識不變的存在,但不能從不變

16、的存在出發(fā)來認識運動和變化。在此意義上,運動變化是絕對的,不變的存在則是相對的。他還從物理學的角度說明理念型相是無用的設定。理念型相自身不變“分有”的困境:亞氏認為,“分有說”只是一種“詩意的比喻”,因為你要說分有,必須是先有了一個事物,再去分有它的理念。分有在事物產(chǎn)生之后,先有事物,這個事物才能去分有那個理念,如果事物還沒有,它如何能分有呢?在亞氏看來,柏拉圖犯錯的原因在于把一般和個別割裂開來,看作兩個獨立存在的東西。其實,一般就在個別之中,一般作為個別事物的目的而存在,一個事物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體現(xiàn)在個別事物身上,一般寓于個別。由此,他首先清除了經(jīng)驗的表象,特別是不能把理念本身當做經(jīng)驗的

17、東西。亞氏認為,由于數(shù)的單位是同質的,而事物是不同質的,理念和個別事物在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每個理念跟另外一個理念都不是一種量的區(qū)別,而是質的區(qū)別。如數(shù)可以不斷相加,而理念則必須遵循一定的層次結構才能相加??梢?,數(shù)與哲學不能混淆。“分有”的困境:亞氏認為,“分有說”只是一種“詩意的比喻”,2、對分離的克服柏拉圖的“分離說”是指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分離,與現(xiàn)實世界相分離,但理念如何能解釋現(xiàn)實事物,“分離說”沒法解釋。亞里士多德認為,要解釋現(xiàn)實事物,必須要解釋其原因,理念世界應該是現(xiàn)實世界的原因,這樣才能解釋現(xiàn)實事物。因此,針對“回憶說”,他提出了“蠟塊說”:認識就是外界事物通過經(jīng)驗的方式作用于

18、我們的心靈,在我們的心上印上了它們的痕跡,就像在一塊蠟上按一下,留下了印記一樣。在亞氏看來,最高的知識不是回憶,而是要尋求現(xiàn)實事物的原因?!暗谌摺卞e誤:為了解釋兩個概念的相似性而要設定第三個概念的無限倒退。由于一個個別事物及其理念有共同名稱,兩者必有相似之處,需要用一個概念表示這種相似性。但這個新概念與前兩者中任何一個又有相似之處,需要再用一個概念來表示,如此循環(huán)無止境。如,要把馬的理念和具體的馬結合起來,必須在它們結合的時候有一個“結合”的理念。結合也是一件事情,又要先有一個結合的理念,那這個結合的理念與馬的理念又要結合,還需要一個“結合的結合”的理念。如此往下,就需要無窮的理念。2、對分

19、離的克服“把理念說成原型,其他的東西分有理念型相,那只不過是說空話,帶詩意的比喻而已”。一個事物具有許多屬性,按照“分有說”,同一個事物就分有許多理念。如一個人,他至少分有了“動物”、“兩足的”、“人”三個理念。這些理念按理念論是各自獨立的,但在一個人身上卻統(tǒng)一起來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東西使這些各自獨立的理念結合在一起的?柏拉圖對此無法解釋?!鞍牙砟钫f成原型,其他的東西分有理念型相,那只不過是說空話,2、形式實體論當亞里士多德深入探索個別事物的生成原因時,他對實體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他認為,任何事物的產(chǎn)生和存在都出自四個原因:質料因(伊奧尼亞學派)、形式因(數(shù)本原論和理念論)、動力因(“愛恨”說

20、和“努斯”說)和目的因(神學目的論)。形式因可以代表動力因和目的因,因為目的是形式的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動因也是具有形式的東西的作用。所以四因說就過渡到了形式質料說。如房屋的形式既作為動力因存在于建筑師的心中,又是磚瓦木石之類質料所追求的目的。亞氏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質料和個體不可分離的。首先,質料存在于個體之中。其次,形式也存在于個體之中。因此,共存于個體之中的形式和質料也是互不分離的,既沒有脫離質料的形式也沒有脫離形式的質料。同時,他還認為,形式、質料和個體的關系是相對的。某個個別事物在一種關系中是質料,在另一種關系中則是形式。如,磚相對于房屋是質料,相對于泥土則是形式。于是,世界萬物便構成一

21、條由質料到形式即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的等級發(fā)展系列。2、形式實體論當亞里士多德深入探索個別事物的生成原因時,他對但在他看來,在形式和質料的關系中,質料是無規(guī)定性的、消極的和被動的,形式則是積極的、能動的。只是由于積極的、能動的形式去規(guī)范質料,個別事物才得以形成。換言之,形式是決定事物“是什么”即本質的東西,只有在有了形式以后,質料才能成為某種確定的東西。由此,他推論形式不僅先于質料,而且先于個別事物。形式比質料和個別事物更真實、根本,是第一實體。在形成事物的過程中,形式才是唯一的動力,而質料反而會阻礙事物的形成。但在他看來,在形式和質料的關系中,質料是無規(guī)定性的、消極的3、神實體論當亞里士

22、多德探討事物的運動變化時,他認為神是第一實體。按他的看法,從運動和變化的角度考察質料和形式,兩者的關系是潛在和現(xiàn)實的關系,事物的運動變化即質料形式化過程,從潛在到現(xiàn)實的過程。同時,他認為現(xiàn)實是使質料變成一個現(xiàn)實事物的前提,因此,現(xiàn)實從根本上是先于潛在的。潛在的質料向現(xiàn)實的形式過渡的過程是從低級到高級逐漸上升的等級階梯式,從“純質料”始至“純形式”止,形式的形式是原始的動因,又叫第一動因、不動的推動者。這個不動的推動者,即上帝,乃是一種“力”,但不是一種機械的力,而是一種原動力、終極的力,是力本身,是宇宙萬物的惟一形式,是生命的根本原則。這個上帝乃是一種“神靈”,因為在他看來,世界上所有的運動都

23、是為了爭取運動物的自我實現(xiàn),因此,最終目的應該是所有存在中最現(xiàn)實、最真正、最純潔的存在。世界上所有的運動都朝著最完善的方向發(fā)展。因此“最終目的”也必然是最圓滿的。而只有神靈才是最圓滿的。對我們凡人來說,那是“不可感覺也不可毀滅的?!币虼酥惺兰o的基督徒甚至稱他是“基督在自然土壤上的先驅?!钡系垭m有力,卻在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后,所做的惟一事情就是靜靜地思考。3、神實體論當亞里士多德探討事物的運動變化時,他認為神是第一但神靈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說是“邏各斯”、“理性”、“思想”,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崇高的存在。人以不完滿的方式表現(xiàn)了它,只有神靈才是最圓滿的存在,因此他強調指出,“上帝即精神,或者說上帝

24、甚至超越了精神。”既然神靈是具有思維能力的精神,神靈的本質是認識,那神靈的認識對象是什么?神靈自身。因為如果是世界,“最終目的”會反回來依賴于世界,它也就不再是“最終”的了。神靈認識自身,潛心觀察自身的本質,這一觀點將希臘哲學對現(xiàn)實起源的思辨推向了最高峰??梢?,亞里士多德這位獻身于世界的冷靜哲學家的思想,最終還是以宗教為起源。晚年,他曾說:“縱觀一生,無依無托,在越來越寂寞的境況下,我成了一個神話愛好者?!币粋€足夠地觀察了世界的人,必然以認識神位滿足。但亞里士多德認為,這也是每個人的任務。在倫理學的末尾他寫道:“有人說,人只應該考慮的事情,塵世之人只需關心塵世之物。我們不能聽從這些人的勸告,而

25、應該不斷努力,盡可能地使得自己得以永生不朽。”但神靈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說是“邏各斯”、“理性”、“思想”(三)物理學“蘇格拉底給人類以哲學,亞里士多德給人類以科學?!蔽锢韺W即自然哲學,以客觀自然界中的運動變化的事物為對象。他認為,物理學研究的自然是運動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脫離運動的事物來研究自然,物理學研究的是運動著的事物之間的形式和形態(tài)。“自然”是與“生長”有關的,也就是說它的自然傾向,由此可以看到某種目的性。運動觀亞氏強調物質運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運動是永恒的,不能在一個時候曾經(jīng)存在,在另一個時候還不曾存在?!彼堰\動分為四種形式:事物本質的變化(產(chǎn)生和消滅),事物性質的變化(從一

26、種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事物數(shù)量的變化(增加或減少),事物位置的變化(位移)。其中,位移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它存在于任何其他運動形式中,但其他運動形式不能歸結或還原為位移運動。(三)物理學“蘇格拉底給人類以哲學,亞里士多德給人類以科學。內(nèi)在目的論他試圖把握整個自然的本質,認為每個有機體都是一個特別的整體,具有一定的發(fā)展方向與終極目的,而且這種方向與目的不是來自外部,而是有機體自身所具有的。這種方向和目的就是每個有機體總是在其可能的范圍內(nèi)不斷追求自我實現(xiàn)。由此,他發(fā)明了“隱德來希”(“圓滿實現(xiàn)”)這個概念,意思是:每個有機物都具有一定的運動方向和發(fā)展目的,按其自有的目的性追求自我實現(xiàn)。因此

27、,在他看來,自然是“運動和變化的本質”,是“內(nèi)在的變化的沖動力”,即自然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和根源。而在他那里,“自然”是指形成事物的目的因。所謂合乎自然就是合目的性。因此,亞氏主張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動,但他所謂的目的是指事物實現(xiàn)自己本性的自然傾向,因此是一種內(nèi)在目的論。內(nèi)在目的論他試圖把握整個自然的本質,認為每個有機體都是一個特他把這個發(fā)現(xiàn)應用在對整個自然界的解釋上。所有存在都按其固有的可能性不斷地追求自我實現(xiàn),整個宇宙都在不停息地向完美的方向發(fā)展。自然的活力與壯觀之處正在這里。這種對圓滿實現(xiàn)的追求統(tǒng)治著整個宇宙,甚至自然本身就是這樣一種運動,是一場追求自我實現(xiàn)與自我完美的令人驚心動魄的變

28、革。這種包羅萬象的目的論是亞里士多德宇宙觀中最重要的基本思想。這一點也特別適用于人。人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行動?人的生存中最核心和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和整個大自然一樣,人的生存中,自我實現(xiàn)是關鍵。人的本能是追求善和幸福,盡可能地實現(xiàn)自我,將本質中已有的可能性化為現(xiàn)實。人必須真正成為人,這才是人生的使命與目的?;诖?,亞里士多德成為后世每一個人道主義學派的開山祖師。“成為你自己”從此被奉為人道主義的最高準則。但它有個前提條件:人能夠充分意識到,自己是整個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把這個發(fā)現(xiàn)應用在對整個自然界的解釋上。所有存在都按其固有的但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即有“邏

29、各斯”。在他看來,大自然中任何一種事物都是有意義的,既然大自然在創(chuàng)造其他生物之外還創(chuàng)造人,那么其目的便在于,要使那些只有人才具有的東西變成現(xiàn)實。而這些東西就是精神、理性、“邏各斯”。這樣,人的生存的本能便是:人應該發(fā)揮自己獨有的才能,真正成為人,即成為有理性的動物。因此,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想教人應以正確的方式來實現(xiàn)其特有的本質即“邏各斯”。但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性,即有“邏各斯”。在大地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天文學思想曾經(jīng)深深地影響了西方人對宇宙的看法。他首先把整個宇宙天體分成好多層,各層天體都是完美的球形,越往上就越神圣,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處于最高一層的天體。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

30、、月亮燈所有天體都在繞地球轉圈。以月亮為界,以上的所有東西都是不生不滅的,以下的有生滅。宇宙萬物都由水、火、土、氣和第五元素組成。月亮以上的東西都由第五元素組成,以下的由其余四種元素構成,這四種元素不是永恒的,彼此相生相克。生物學是其創(chuàng)立的。最偉大貢獻是認識到了生物的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連續(xù)地從低級到高級排列起來,構成了一條生物鏈,而且身體構造、生活方式、后代繁殖直到情感表達方式都是漸進的。他還創(chuàng)立了胚胎學,是最早研究遺傳學的人之一。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四)靈魂學說亞里士多德把靈魂當作一種特殊的運動的原則,即有生命的事物運動的原因。在此意義上,對靈魂的研究屬于自然哲學。另一

31、方面,他的靈魂學說始終貫穿著形而上學的基本原則,靈魂被當作一種特殊的形式,對它的研究屬于實體學說。此外,他的靈魂學說還包含著認識論。(論靈魂)1、靈魂的本質和類別“靈魂是自然有機體的最初的現(xiàn)實”,“是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體的形式,在這種意義上,它不能不是一種實體”??梢?,亞氏是從靈魂、肉體和生命個體三者的關系來給靈魂下定義的。肉體是構成生命個體的質料,是潛在的生命體;靈魂則是生命個體的形式,是現(xiàn)實的生命體。靈魂和肉體的結合便形成有機的生命個體。如斧頭和鋒利、眼睛和視力。實際上,他從目的論出發(fā),把靈魂看作是生物物質(肉體)的機能。根據(jù)生物的機能即靈魂的不同,他把生物分為植物、動物、人類三個等級

32、。這是一個由低到高的序列,每一等級的靈魂都以較低等級的靈魂為前提,同時又潛在地蘊含著更高級的靈魂。植物靈魂具有營養(yǎng)和生殖功能,動物靈魂還具有感覺和運動的功能(感覺靈魂),人類靈魂還有思維功能(理性靈魂),這是人同其他生物區(qū)分的標志。(四)靈魂學說亞里士多德把靈魂當作一種特殊的運動的原則,即有人的靈魂中執(zhí)行認識功能的是感覺靈魂和理性靈魂,其認識論主要就是關于這兩者的思想。能動理性是一種積極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它和被動理性的關系是形式和質料、現(xiàn)實和潛在的關系,潛在的思維之轉化為現(xiàn)實的思維的根本原因是能動理性對被動理性的作用。能動理性使?jié)撛谟诳陀^現(xiàn)象中的本質成為現(xiàn)實的,即為人們認識到的本質。能動理

33、性是以自身為對象的認識活動。因此,能動理性是不朽的。他的能動理性,從內(nèi)容上說,實際上就是絕對真理的知識體系;從認識原理上看,就是理性思維的能動性和反作用。但亞氏夸大了這種能動性,進而把理性知識體系看作是獨立的精神世界,而同他的理性神是第一實體學說相一致。由此,他就從反映論走向了先驗論。“人是什么?一塊軟弱的墓碑,時間的犧牲品,命運的玩物,一個倒霉的影子,有時受到嫉妒的折磨,有時受到厄運的捉弄,剩下的是黏液和膽汁。”人的靈魂中執(zhí)行認識功能的是感覺靈魂和理性靈魂,其認識論主要就2、感覺靈魂:蠟塊說感覺靈魂主要執(zhí)行感覺、記憶、想象等功能,它不能脫離感官而存在,但它也是對外物的反映。他也看到了感性認識

34、的局限性,指出感覺的對象只可能是個別事物,感覺只能提供關于個別事物的知識,不能告訴我們“任何事物之所以然之故”,那必須靠理性靈魂。3、理性靈魂思維是脫離肉體而存在的,它的對象是一般,認識方式是內(nèi)在的、間接的和自主的。理性可分為被動理性和能動理性。前者是與感性知覺相關聯(lián)的理性,后者則是和感性知覺、肉體無關的理性。被動理性依賴于感性,理性認識來自于感性認識,它的直接對象是表象,而表象是以往知覺在心靈中的沉淀,所以思維可以無需外物的直接刺激而以表象為材料,內(nèi)在而自主地在心靈中進行。2、感覺靈魂:蠟塊說(五)邏輯學他是形式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形式邏輯的主要意義在于,它不去考察現(xiàn)實的東西,只追求從特定

35、的概念和命題出發(fā)而進行的推理的清楚明了。工具論中的范疇篇討論范疇、名詞和謂詞的分類,解釋篇討論命題,前分析篇討論三段論,后分析篇討論如何用邏輯方法去認識科學真理,即證明的方法,主題篇討論論辯的方法。還在形而上學中討論了思維規(guī)律問題。1、范疇學說:第一個提出“范疇”這一思維形式并制定了一個范疇系統(tǒng)。他認為范疇是命題的主項和謂項,把范疇分為十類。范疇是存在物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其中實體是范疇的重點和中心,其他范疇都是對它的性質的表述。人的語言盡管千變?nèi)f化,但從邏輯上看,都超不出這十個范疇。2、命題學說:在他那里,命題即判斷。只有或真或假的句子才是判斷,命題之所以或真或假,是因為它對某一事物

36、的存在狀況有所肯定或否定。他還研究了命題的各種形式。(五)邏輯學他是形式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形式邏輯的主要意義3、推理學說:三段論的演繹推理?,F(xiàn)行形式邏輯中直言三段論的幾個主要的格,基本上都是他確定下來的。(第一格:AAA,AAI,AII,EAE,EAO,EIO;第二格:AEE,AEO,AOO,EAE,EAO,EIO;第三格:AAI,AII,EAO,EIO,IAI,OAO;第四格:AAI,AEE,AEO,EAO,EIO,IAI。第四格是后來經(jīng)院哲學家們加的)。他也研究了歸納推理,但只局限于簡單枚舉法和完全歸納法4、證明學說:他提出了公理系統(tǒng)的證明方法,指出證明是一種科學的三段論推理,與一般的

37、三段論不同,它的前提必須是真的,從而結論也必然是真的。因此證明的一級前提必須是一種不證自明的真命題,否則就會陷入對初始前提的無限證明或循環(huán)論證。這樣的命題就是公理??茖W證明就是以公理為邏輯起點,按照正確的三段論規(guī)則組織起來的演繹序列。5、思維規(guī)律學說:矛盾律(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 AA )、排中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A)。3、推理學說:三段論的演繹推理?,F(xiàn)行形式邏輯中直言三段論的幾什么叫邏輯? logic,英語的音譯。十八世紀西方現(xiàn)代邏輯學傳人中國,初稱論理學、理則學,今學科名稱是形式邏輯,以區(qū)別于數(shù)理邏輯和辯證邏輯。 通常指人們思

38、考問題,從某些已知條件出發(fā)推出合理的結論的規(guī)律。 邏輯學是研究推理規(guī)律的理論 邏輯學分古典邏輯和現(xiàn)代邏輯 邏輯類型: 演繹邏輯,歸納邏輯,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 形式邏輯規(guī)律: 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什么叫邏輯? 亞里士多德把論證分為“從個別到普遍”和“從普遍到個別”兩種過程,前者是歸納法,后者是演繹法。 他對歸納法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他著重研究和總結了演繹推理的一般原則三段論法。他把推理步驟表示為包含字母符號在內(nèi)的一些三段論圖式,下面就是一種基本的圖式: 如果所有的B是A(大前提) 并且所有的C是B(小前提) 則所有的C是A(結論) 這種三段論式的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個判斷構成,其

39、中包含A、B、C 三個概念。 亞里士多德把論證分為“從個別到普遍”和“從普遍到個別”兩(六)實踐科學:倫理學和政治學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反對任何極端的哲學家,這一點也表現(xiàn)在他的倫理學和政治學上。1、倫理學: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學不是一門理論的科學,而是一門實踐的學問。他的倫理學主要討論幸福問題,可以稱之為“幸福生活指南”。倫理學研究個人的善。善就是幸福,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也就是在追求善。幸福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但人若要追求屬于人類獨有的幸福,就必須關注理性。因為理性能幫助我們獲得美德,而善就是美德。美德有兩個條件:理性和遠見,即善于克制自己,善于自制。(六)實踐科學:

40、倫理學和政治學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反對任何極端的由于人的靈魂有理性和非理性兩個部分,道德的問題主要是理性如何控制和指導感官。他強調個人的道德責任,“德性依乎我們自己,過惡也是依乎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有權力去做的事,也有權力不去做?!蔽覀儜撨x擇一條中庸之道去控制和指導感官,而這種實踐智慧的獲得只能通過社會實踐。實踐美德培育善民,理智美德則造就完人,后者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由此看來,理智美德的生活實際上不過是一種為求知而求知的理論生活。人怎樣才能走上中庸之道?一要有理性和知識,這是前提;二要行動,而且必須首先實踐,才能有美德;三要堅持;四要重視友誼,這是幸福最重要的外部條件。由于人的靈魂有理性和非

41、理性兩個部分,道德的問題主要是理性如何“中道理論” 想一想: 亞里士多德和孔子都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這難道是巧合嗎?兩者的中道學說有何聯(lián)系與共同點,又有何區(qū)別呢? “中道理論” 想一想:相同:兩者均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不同: 1.亞的“中庸之道”是倫理觀的一個方面,與其政治觀認識論是一體的;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禮法,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考. 2.亞認為“中道” 核心是一種美德,是對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縱,應該舍棄其兩端而取其中。 “中道”是相對的,受時間地點條件的制約,因人因環(huán)境的差異有所不同. 孔子認為“中道” 核心是仁,更多是從圣人的角度強調如何做,沒有指出為

42、什么做,強調的是一個“度”“過猶不及”,有初步的辯證法思想.孔子沒有否定兩端是不好的. 相同:兩者均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2、政治學主要研究國家的起源、本質和形式等問題。他用自然目的論來解決國家的起源問題,認為國家是社會發(fā)展的自然目的,因此國家雖然在時間上晚于家庭和村社,但在目的和本質上高于和先于后二者,它們可以說是潛在的國家。在個人和國家之間最重要的是國家,國家是“隱得來?!?,是個人的本質。個人應當服從國家、法律與君主。一個政府首要的任務就是保持政治的穩(wěn)定,因為他主張要小心改革、反對革命。反對柏拉圖的“理想國”。人生而不平等。主要基于自然的不平等,引出了其它的不平等(社會地位和分工的差別

43、)。男女之間也是不平等的,男女之間互相吸引的原因就在于他們之間的差別,吸引力的大小是與差別的大小成正比的。男子結婚37歲、女子20歲最合適。國家應該控制人口數(shù)量。教育至上。2、政治學他根據(jù)占有財產(chǎn)的多寡,把公民分作三等:十分富有的階層(寡頭),十分貧窮的階層(民主),屬于前兩者之間的階層。根據(jù)他的中庸之道的倫理原則,認為居中者最善,應由他們執(zhí)政。在君主制、貴族制、立憲制(好政體)和僭主制、寡頭制、民主制(壞政體)中,立憲制最好。因為立憲制下,貴族和人民共同掌權。他根據(jù)占有財產(chǎn)的多寡,把公民分作三等:十分富有的階層(寡頭)政體分類有兩個標準:1.政體的宗旨2.政體的形態(tài)(執(zhí)政的人數(shù)) 一人 少數(shù)

44、人 多數(shù)人正宗政體 君主 貴族制 共和制變態(tài)政體 僭主制 寡頭制 平民政體 政體分類有兩個標準: 極富者品性 “逞強放肆、至犯重罪”極貧者品性 “懶散無賴、易犯小罪” 中產(chǎn)階級品性 懂得節(jié)制,很少野心,具有大家公認的中庸美德 實際可行的最好政體 中產(chǎn)階級執(zhí)政的共和政體 極富者品性實際可行的最好政體(七)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體系的內(nèi)在矛盾邏輯的形式主義與其能動的本體論和神學目的論之間的矛盾。他的宇宙論包含著潛能和現(xiàn)實,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是從潛能到現(xiàn)實,不斷追求它的內(nèi)在目的的一個能動過程,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但從形式邏輯的角度來看,所有這些運動都被歸結為實體的一種偶性,實體可以運動也可以不運動,

45、都是外部偶然事物帶給它的,實體本身是不動的。產(chǎn)生和消滅以及質的變化、潛能的實現(xiàn),這些從邏輯的角度都不屬于真正的運動,真正的運動最終被歸結為實體的空間的位移,這是很機械的,不再是潛能的實現(xiàn),也不再有內(nèi)在的目的。如在物理學中,他把運動定義為空間的位移,同時又把這個運動定義為從潛能到實現(xiàn)。但又認為,從根本上說,真正的運動是空間上的位移。(七)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體系的內(nèi)在矛盾邏輯的形式主義與其能總之,這個矛盾是個基本矛盾,既包含著辯證法和機械論的矛盾,也包含著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矛盾。神學目的論是唯心主義,但他用機械的方式來解釋運動,又有機械唯物主義的成分,最終這兩種成分的相互沖突導致了他的形而上學

46、體系的解體。這主要是由后人來完成的。他們每個人抓住一方面,使他的這個體系無法維持下去。如古羅馬的哲學家就注意到在亞氏那里被沒有真正貫徹到底的努斯精神(因為在亞氏那里,努斯在形式邏輯里基本喪失了),把努斯從自然和宇宙的本體提升到一種人格和人生哲學的層次上,從而把整個哲學的焦點集中于自我意識的哲學,建立起一套新型的哲學體系??傊@個矛盾是個基本矛盾,既包含著辯證法和機械論的矛盾,也(八)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比較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雙峰,他們的思想達到了古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在一定意義上,早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準備,晚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余續(xù)。他們對哲學的共同貢獻在于:1、突出了哲學的優(yōu)越地位,論證了哲學高于其它學科,指導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2、區(qū)別了經(jīng)驗與超驗、感覺和理智、自然與超自然兩類領域和能力,堅持超驗或超自然的原則的統(tǒng)攝作用,開創(chuàng)了西方哲學的理智主義傳統(tǒng)。(八)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比較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兩者的差別主要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