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化遺產清單_第1頁
物質文化遺產清單_第2頁
物質文化遺產清單_第3頁
物質文化遺產清單_第4頁
物質文化遺產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1/41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通過申報、審批而確定的名錄。分別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命名了四批,其中中國涉與26項。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guī)化,2006年6月,批準確定并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此后,2008年6月又出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而各省區(qū)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逐步向市/縣擴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保護的一種方式。聯(lián)合國有《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和《》,前者管“非物質”,后者管“物質”。分別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其中涉與26項。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文化質遺產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guī)化,國務院發(fā)布《》,并制定國家+省+市+縣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2006年6月,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發(fā)出通知,批準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白蛇傳傳說、阿詩瑪、評彈、鳳陽花鼓、等共518項。此后,2008年6月又出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目前各省、直轄曲藝、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逐步向市/縣擴展。民間文學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劇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共計89項)351Ⅷ-1352Ⅷ-2353Ⅷ-3354Ⅷ-4355Ⅷ-5傣族慢輪制技藝356Ⅷ-6維吾爾族模制法土燒制技藝357Ⅷ-7358Ⅷ-8耀州窯瓷燒制技藝359Ⅷ-9360Ⅷ-10磁州窯燒制技藝361Ⅷ-11德化瓷燒制技藝362Ⅷ-12363Ⅷ-13364Ⅷ-14365Ⅷ-15366Ⅷ-16367Ⅷ-17368Ⅷ-18369Ⅷ-19370Ⅷ-20371Ⅷ-21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372Ⅷ-22加牙藏族織毯技藝373Ⅷ-23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374Ⅷ-24375Ⅷ-25376Ⅷ-26377Ⅷ-27378Ⅷ-28379Ⅷ-29380Ⅷ-30381Ⅷ-31382Ⅷ-32383Ⅷ-33苗族蘆笙制作技藝384Ⅷ-34385Ⅷ-35386Ⅷ-36鍛制技藝387Ⅷ-37龍泉寶劍鍛制技藝388Ⅷ-38389Ⅷ-39390Ⅷ-40391Ⅷ-41392Ⅷ-42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393Ⅷ-43394Ⅷ-44395Ⅷ-45明式家具制作技藝396Ⅷ-46397Ⅷ-47398Ⅷ-48399Ⅷ-49400Ⅷ-50雕漆技藝401Ⅷ-51402Ⅷ-52403Ⅷ-53404Ⅷ-54405Ⅷ-55406Ⅷ-56407Ⅷ-57408Ⅷ-58老窖酒釀制技藝409Ⅷ-59410Ⅷ-60411Ⅷ-61412Ⅷ-62413Ⅷ-63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414Ⅷ-64深鉆汲制技藝415Ⅷ-65宣紙制作技藝416Ⅷ-66417Ⅷ-67皮紙制作技藝418Ⅷ-68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419Ⅷ-69藏族造紙技藝420Ⅷ-70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421Ⅷ-71422Ⅷ-72423Ⅷ-73424Ⅷ-74425Ⅷ-75426Ⅷ-76427Ⅷ-77木版水印技藝428Ⅷ-78429Ⅷ-79430Ⅷ-80431Ⅷ-81制扇技藝432Ⅷ-82433Ⅷ-83434Ⅷ-84435Ⅷ-85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436Ⅷ-86437Ⅷ-87438Ⅷ-88439Ⅷ-89涼茶912Ⅷ-129913Ⅷ-130宣筆制作技藝914Ⅷ-131楮皮紙制作技藝915Ⅷ-132茅龍筆制作技藝916Ⅷ-133硯臺制作技藝917Ⅷ-134印泥制作技藝918Ⅷ-135木活字印刷技術919Ⅷ-136裝裱修復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民俗宣紙因原產于府(今)而得名,現(xiàn)主要產于涇縣。是古代用于書寫和的紙。宣紙起于唐代,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紙業(yè)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當時這些地區(qū)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目錄

起源和特色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于《》、《》等。起于,歷代相沿。宣紙的原產地是省的。此外,涇縣附近的、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池州、等地的造紙業(yè)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當時這些地區(qū)均屬宣州府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民間,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東漢造紙家死后,他的弟子在皖南以造紙為業(yè),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但年復一年難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由于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潔凈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過反復試驗,終于造出一種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后來有名的宣紙。宣紙中有一種名叫“四尺丹”的,就是為了紀念孔丹,一直流傳至今。據(jù)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氏族譜》序言云:“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氏鐘公八世大三,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yè),以維生計”。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遂步提高,終于造出了潔白純凈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故名宣紙。宣紙的聞名始于唐代,唐書畫評論家所著之《歷代名畫記》云:“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边@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于書畫了。另據(jù)《舊唐書》記載,二年(743年),、、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郡紙尤為精美??梢娦堅诋敃r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曾親自監(jiān)制的“”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御制淳化軒刻畫宣紙粉白地雙龍戲珠暗花宣紙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并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zhèn)?,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xiàn)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我國宣紙原產地:省涇縣宣紙的分類按加工方法分類宣紙分為一般可分為宣紙和加工紙宣紙原紙:宣紙在經過最后一道“烘焙”的工藝之后,紙性(好壞與墨色效果)基本已經確定了,這種“后續(xù)沒有再進行影響紙性”的成品紙,即為宣紙原紙。加工紙,在原紙的基礎上對紙進行改變紙面性質、外觀視覺效果等再加工的紙統(tǒng)稱——不包括“僅作尺寸大小的裁剪”,具體如:印刷、過礬、打磨。。。按紙面洇墨程度分類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章、渾厚的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不易掌握。熟宣紙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涂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繪而非水墨。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xiàn)“漏礬”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箋、冷金、酒金、蠟生、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chuàng)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即屬此一類。簡單區(qū)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觸紙面,水分立即散開的即為生宣、凝聚基本無變化的,即為熟宣,散開的速度較慢的為半熟宣(亦稱煮錘宣)。宣紙品種按原料配比分類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大類;五言粉彩對聯(lián)宣紙一般來說,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凈皮是指檀皮含量達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達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紙更能經受拉力,質量也越好;對應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紙,更能體現(xiàn)豐富的墨跡層次和更好的潤墨效果,越能經受筆力反復搓揉而紙面不會破。這或許就是為什么書法用棉料宣紙的居多、畫畫用皮類紙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凈皮、特皮紙寫字,而是棉料宣紙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書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書法風格是需要在同一個地方用筆反復涂抹)。宣紙品種按規(guī)格分類可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多種;宣紙按厚薄分類可分為扎花、綿連、、重單、夾宣、二層、多層等;宣紙按紙紋分類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特制等;宣紙的工藝原料宣紙的選料和其原產地涇縣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是當?shù)刂饕臉浞N之一,故青檀樹皮便成為了宣紙的主要原料。初期所用原料并無稻草,后在皮料加工過程中,以稻草填襯堆腳,發(fā)現(xiàn)其亦能成為潔白的,以后稻草亦就成了宣紙的主要原料之一。而稻草中以涇縣優(yōu)質沙田長稈秈稻草為最佳,這是因為此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纖維性強、不易腐爛、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這樣的說法:“寧要涇縣的草,不要的皮”。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以后擴大到十余種。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十八道工序,歷經一年方可制成。另外在制漿過程中,還要在紙漿里加入桃藤汁,因為在其中含有膠質,可使?jié){液更為均勻,撈出的濕紙便于疊放,提高出紙率,于是,桃藤,又名獼猴桃,也成為了不可缺少原料。線裝宣紙印譜工藝特色宣紙折扇宣紙[1]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并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zhèn)洌鳟媱t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xiàn)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國際紙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中國宣紙標準尺寸三尺全開:100x55三尺單條:100x27三尺橫批:100x55三尺對聯(lián):100x27三尺斗方:55x50四尺全開:138x69四尺單條:138x34四尺橫批:138x69四尺對聯(lián):138x34四尺斗方:69x68四尺三開:69x46四尺四開:69x34四尺六開:46x34四尺八開:35x34五尺全開:153x84五尺單條:153x42五尺橫批:153x84五尺對聯(lián):153x42五尺斗方:84x77六尺全開:180x97六尺三開:97x60六尺對聯(lián):180x49六尺斗方:97x90七尺全開:238x129八尺全開:248x129八尺屏:234x53一丈二尺:367x144一丈六尺:503x193一丈八尺:600x248根據(jù):宣紙國家標準GB/T18739-2008宣紙國家標準和國畫都用宣紙。國畫和書法作品的尺寸,實際上是指所用宣紙的尺寸。畫尺寸對照與換算自古以來在中國書畫的市場交易中,一般都是按書畫的大小尺寸來談論價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為計價單位的。而由于中國書畫在形制上的紛呈多樣,“形制”與“平方尺”之間又有著某種行約定俗成的換算關系,而了解和掌握這種關系之間的換算,對投資購買名家書畫將會有較大的幫助。書畫尺寸對照表:八尺六尺五尺四尺三尺對應面積(平方尺)26161185應規(guī)格(cm)120x24095x18084x1488x13655x100厘米與平方尺換算公式:(長cmX寬cm)X0.0009=平方尺宣紙的收藏宣紙設計圖“輕似蟬翼,抖似細綢不聞聲?!笔詹匦垥r要找正宗的傳統(tǒng)名牌,以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韌者為佳。據(jù)了解,制作宣紙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青檀皮,但即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產地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青檀皮的品質也不一樣,所生產出的宣紙有很大區(qū)別?,F(xiàn)在國家已對宣紙進行了嚴格的“原產地保護”,對宣紙的定義為“利用產自涇縣與周邊地區(qū)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涇縣圍,用涇縣特有的山泉水以與傳統(tǒng)工藝精制而成”。收藏宣紙最好能綜合宣紙產品的質量特色、書畫界的認可程度,同時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收藏的宣紙要正宗;二是收藏宣紙要注意品種,選擇品種最好以書畫界人士的使用喜好為標準;三是收藏宣紙要注重特色,盡量收藏生產批量小、有主題的。業(yè)人士指出,任何一類收藏,市場初興之時都是藏友入市的最佳時機。但也正是由于初始階段的特殊性,如何慧眼識珍便成為最關鍵的問題。缺乏或沒有相應知識的人士最好不要輕易介入。近年來,隨著宣紙紙被大家的認可度不斷提高,除去一些特定限量版的品種以外,一些存放年限較足(業(yè)界默認的期限是5年以上的即可稱之為“紙”)的宣紙價格亦成逐年上漲趨勢,從而使得一些超前的眼光(資金)慢慢青睞起來,因這種品種穩(wěn)定而安全,大有發(fā)展成為新的投資渠道之勢。據(jù)涇縣本地屈指可數(shù)的幾家正宗宣紙廠家反應:近二年來,一些個人客戶訂單在數(shù)量和總量上均呈快速上升的態(tài)勢。同時廠家?guī)齑娴男堅诮旮潜粨屬徱豢铡_x擇與區(qū)分A、柔韌性

將生宣揉成一團后再經過熨燙,依舊可恢復平展如初的原貌。在生宣上創(chuàng)作作品,作品完成墨跡干燥后,即使將寫好的作品任意團揉,經過裝裱處理后,作品依舊呈現(xiàn)平平展展的視覺效果。尤其在拓片制作方面,宣紙的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專門用作制作拓片的扎花宣紙,薄薄的紙貼在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任憑反復敲打,依然能夠保持伸縮自如、裂而不斷的完美狀態(tài)。B、濕染性到商店里購買宣紙,判斷生宣與熟宣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用水來檢驗,當水滴在宣紙上,落在紙面上的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紙面上沒有立即擴散或不再擴散開的就是熟宣;我們把生宣顯現(xiàn)的這種水滴逐漸向四周擴散開來的現(xiàn)象稱作濕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較強的濕染性,不同的生宣紙顯現(xiàn)的濕染性程度也有差異,這種濕染性運用在表現(xiàn)中可以增強韻味和層次感,運用到書法創(chuàng)作上,書寫者具備較強的書寫功力后,能夠很好地駕駛水墨的濕染性后,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紙產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將水墨轉入向滲透,這樣,留在紙表面的墨跡滲透到紙的部,當書寫者練就入木三分的書寫功夫后,生宣具備的濕染性使得書寫的飽滿而剛柔并濟,作品裝裱后,水墨線條會透露出圓潤立體的視覺沖擊力。由于生宣具有獨特的濕染性,使得書寫變得難上加難,因此,書法實踐作為一種提高人生修養(yǎng)的實踐行為,需要漫長的修為才能達到期待的目標。對于濕染性現(xiàn)象,其可以鍛煉書寫者在的涵養(yǎng)和自我聚力,同時,也是檢驗書寫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徑所在。C、吸墨性生宣具備濕染性特性之外,還具備較強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濕染性由水的特性引發(fā),用淡墨書寫產生的濕染性現(xiàn)象比較明顯,用濃墨書寫產生的濕染性程度相對減弱。宣紙的吸墨性與其在的構造以與所用墨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水走墨留”是大家對這種特性恰如其分的表述,也是極其細小的“墨顆?!迸c宣紙部纖維“管道結構”的完美融合,故此,墨品(用于創(chuàng)作時的漿狀墨液)的質量和紙的質量,便是對墨色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正是生宣具備了濕染性使得其又具備較強的吸墨性,從濕染性上說,生宣具有較強的吸墨性使得其產生獨特的濕染效果,反之,生宣具有較強的吸墨性使得其產生獨特的濕染效果,二者相輔相成,使得生宣創(chuàng)作出來的書畫作品才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和獨領風騷的魅力。D、艱澀性如同攀登高峰,雖然艱辛萬苦,但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追求一直是人類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在,在書畫創(chuàng)作領域,生宣的使用正因為其具有的書寫難度才使得書法藝術的魅力大放異彩。我們這里圍繞書寫書寫存在的艱澀性現(xiàn)象,闡述其意義,對喜好書畫藝術的人可以起到鞭策的作用。因為生宣書寫具有的艱澀性特性,很多人人為此望而卻步,這樣就形成很多人難于在中國書畫領域有所舊的局面。生宣書寫具有的艱澀性體現(xiàn)在筆墨揮灑上,筆墨在生宣紙面上的表現(xiàn)之所以很難酣暢淋漓地流動,是因為生宣具有較強的澀性,由于這種澀性造成用筆和用墨都變得舉步維艱。大家試想,我們一旦超越了生宣書寫的澀性,書寫者便能體會到這種澀性下的書寫產生的充實感和強烈的筆觸感覺;從太極書道實踐出發(fā),就是讓你進入到超級感覺中來,你在這種澀性書寫中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最后便能對進行書寫的一點一滴倍感深刻,從而在澀性這種“逆境”中逆水行舟,體驗不進則退的滋味,使得你在不斷努力下品嘗逐漸進步的快樂。艱澀性如同阻力,生宣紙面上如同涂抹了防滑劑,你在紙面上書寫發(fā)現(xiàn)摩擦力加大,不能輕而易舉的進行書寫,這種筆與紙之間產生的摩擦一旦被克服,磨合的天衣無縫后,你的書寫就能突破進退維谷的境遇。E、輕靈性宣紙這種紙拿在手中或掛在支架下,懸空著的宣紙被風吹動,輕而薄的宣紙就會飄拂起來,正是具有這種輕而薄的特性,太極書道實踐開創(chuàng)了懸空書寫訓練法,懸空書寫就是在懸空掛著的生宣上進行書寫()創(chuàng)作,這種懸空書寫也可說成為輕靈派書寫,在紙懸空狀態(tài)下書寫,由于受力對象的生宣紙無法固定下來,不能盡力著力在飄拂的紙面上,于是,如何在輕而薄的生宣紙面上寫出沉著痛快的作品來,就成為輕靈派書寫的“絕妙”之地。通過懸空紙書寫,我們能更深地體會柔軟的毛筆和特殊的水墨效果以與生宣紙之間的關聯(lián),能夠認識到書寫中意識活動的作用的重要性。沒有宣紙這種輕靈性,太極書道的實踐就沒有辦法開展懸空書寫表現(xiàn),關于懸空書寫,后文中將重點給予解析,通過懸空書寫的實踐,能夠讓我們對人的精神活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為我們探求提高書寫層次和境界提供了一種前途無量的途徑。F、持久性由于宣紙在生產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剔除了性質不穩(wěn)定的木質素、蛋白質等元素,保留下來的幾乎全是相對穩(wěn)定的纖維,這種特性使得宣紙一是可以穩(wěn)定不宜變化、另一方面是純凈不宜招惹蟲蛀,是自古以來可以保存時間最長的紙質載體。紙壽千年所指既是此種特性,而此特性,已有專業(yè)研究者在模擬環(huán)境下做實驗成功論證。J、膠著性從上所述,在生宣紙上書寫雖然有難度,但是當你能夠手到擒來地掌握好書寫,等你入木三分地將字體寫入宣紙,待墨跡晾干后,把晾干后的生宣紙泡在清水里,即使泡上半天,著墨的生宣紙也不會發(fā)生跑墨現(xiàn)象,即墨汁不會因為水的浸泡而發(fā)生墨汁化開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就是宣紙具有膠著性性能的表現(xiàn)所在。生宣紙正是具備了膠著性使得后更顯藝術美感。生宣紙具有的膠著性與前面說到的吸墨性有相關的在關系,這種膠著性前提在于生宣紙具有較強的吸墨性,即使你用干燥了的寫過字的生宣紙擦手,手上也不會沾染上墨跡。E、增值性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源于對資源性產物的珍惜,近年來,宣紙收藏已經快速成為越來越多收藏投資愛好者的目標,連續(xù)幾年供不應求的局面更是令這種增殖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關于中國書畫紙鄉(xiāng)夾江手工造紙始于,明清時夾江紙業(yè)進入興盛時期,全縣紙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據(jù)史載,初年,夾江所送的“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二紙經康熙親自試筆后,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夾江紙名聲大嘩,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和皇宮御用外,各地商人云集夾江,爭相采購夾江紙品。因此,夾江有了“蜀紙之鄉(xiāng)”的美譽。時期,槽戶發(fā)展到5000余戶,從業(yè)人員4萬多人,年產紙量高達8000余噸。同時期,國畫大師先生兩次到夾江,與大槽戶共商提高質量。1983年11月,為紀念大千對提高夾江國畫紙品質所作的貢獻,政府將夾江國畫紙命名為“大千書畫紙”。1986年生產長纖維六尺書畫紙,當年出口美國、等國18.2噸。1994年產各類7000多噸,其中以宣紙為主的書畫紙5352噸。大千與夾江紙國畫大師大千曾經贊曰:“宣夾二紙,堪稱二寶?!卑褗A江紙與宣紙相提并論,足見大師對夾江紙的喜愛。這中間有大師與夾江紙的一段不解之緣??箲?zhàn)時期,大千先生寓居。他在特制的“大風紙”即將告罄,不得不作讓步,用夾江的“粉連史”紙作畫,但“粉連史”質地綿韌,抗水性差,受墨和浸潤性能也不甚佳,達不到理想的繪畫效果,故大千決心對“粉連史”進行徹底改造。于是,大千邀約好友一道來到夾江縣馬村石堰山中,找到大槽戶。在仔細觀看了紙的配料和生產過程后,他心中有了底,開始與晏濟元配制制造新紙的藥料。兩個月過去了,大千拿著配制好的藥液叫石子青試制新紙,造出的紙,抗水性和潔白度果然好多了。但美中不足的是這種紙抗拉力不強,受不了重筆。在和幾個經驗豐富的造紙師傅商量后,大千又決定在純竹漿中加入少量的麻料纖維。歷盡2個月艱辛,新一代的夾江紙終于試制成功了。新紙潔白如雪,柔軟似綿,大千對其偏愛有加,親自設計紙簾、,同樣命名為“大風紙”。新“大風紙”簾紋比宣紙略寬,在紙的兩端做有荷葉花邊,暗花紋為云紋,設在紙的兩端四寸偏處,一邊各有“蜀箋”和“大風堂監(jiān)制”的暗印。大千共定造了200刀夾江新紙,每刀96,經、傅抱石先生試用,齊聲稱道,夾江紙從此名聲大振。參考資料1宣紙網擴展閱讀:1我國宣紙原產地:省涇縣書畫裝裱百科名片裝裱后的字畫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與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大多畫在易破碎的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潢、“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與的技術,就像西方的,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目錄裝裱分類掛軸樣式裝裱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發(fā)生空殼脫落、受潮發(fā)霉、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與出上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跡重裱,如病延醫(yī)……醫(yī)善則隨手而起,醫(yī)不善則隨手而斃。”裝裱的程序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桿成版面。傳統(tǒng)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掛軸,,三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與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潢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霉,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一般的裝裱能夠收藏的是手工的,漿糊的質量也是收藏時間的保證。裝裱的歷史與方式我國的裝裱工藝是伴隨著的歷史而產生的,從現(xiàn)今保存的歷史資料看,早在1500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xiàn)了,而且對于裝稼漿糊的制作、防腐,裝裱用紙的選擇,以與古畫的除污、修補、染黃等都有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清代周二學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國系統(tǒng)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裝裱亦稱“裝潢”、“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美化和保護書畫與碑貼的技術。裝裱也一是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書畫作成一經裝裱、便覺神采墨妙而成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賞心悅月。其方法是先用紙托裱在書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綾、絹、紙鑲邊,與至扶活,然后安裝,軸桿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為卷、軸、冊頁和片。經裝裱后的書畫,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明代周嘉胄所著《裝裱志》,清代周二學所著《一角篇》與現(xiàn)代鵬生所著《中國書畫裝裱概說》杜子熊所著《中國書畫裝裱》;都是系統(tǒng)論述書畫裝裱的專門著作。宣和裝:又稱“宋式裱”。是北宋徽宗()府收藏書畫的一種裝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號(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種樣式、是裱條中最復雜的一種。如所藏梁思閔《》,其天頭用綾、瓣后隔水用,尾紙用白宋箋、加畫本身共五段。還按一定格式蓋有府收藏。吳裝:揚兩地裝裱歷經明清數(shù)百年,承前啟后,名池全國,號稱吳裝。其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制切貼,整舊得法?!堆b潢志》謂:“王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裝潢”。明代《少寶山房筆叢》有吳裝最善,他處無與”。的高度評價。紅幫:裝裱形制的一種。解放前,和等地有一種專裱紅白對聯(lián),專供婚喪喜慶之用的。稱為“紅幫”。行幫:解放前、、各地就其裝裱工藝的不同,有一種專裱普通書畫的,稱為“行幫”。一色裱:就是裱畫鑲料用一種顏色的。這要根據(jù)畫芯的長短畫畫幅長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鑲料長不超過畫芯長的,用一色裝裱就可以了,如一三尺長的畫芯,加三尺長鑲料,裱成六尺長幅式的立軸,只用一色即可,在鑲料色彩的運用上,以突出畫芯的畫意為目的,不能用強烈的對比色,要使其美觀,大方為原則。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貢四周用上適色鑲上,其余不夠的長度再采用深色較為隱重的鑲料,接湊于天地頭裱成需要的長度。如畫芯長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長度,就需加四尺鑲料,這樣只用一色,則鑲料長于畫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賓廳主的副作用。同時也顯得單調。這樣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三色裱:三色裱,是圈與天地之間加隔界。其邊的寬度可隨畫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顏色應淺些,天、地頭應深些,隔界不深不淺起過度作用。這樣裱的畫,色彩為協(xié)調。并有溫文、柔和、肅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顏色不要過分相近,應有節(jié)奏感。切忌,圈職業(yè)病色深,而天地色淺,這樣會使讀者感到空曠。仿古裝池:這是解放前、、各地就夠得上稱為裝潢藝術的,專為書畫名家和收藏家裝裱珍貴書畫的,稱為“仿古裝池”。驚燕:亦稱“綬帶”原只是垂畫畫的天頭處,燕子飛近畫面,兩帶自然飄動,可驚走燕子。后來用它作為裝飾,就把這兩條帶子固定在天頭上,刺綬帶的寬度可根據(jù)畫的寬度而定,如二尺寬的裱件可用六分寬的綬帶較為合適。用料與隔界一樣。它的長度與天頭一樣,但不要太厚,厚則使畫不平。如隔界是的,綾上有花紋,那么刺綬帶時就要注意花紋的完整?,F(xiàn)在裝還有用活動的飄帶,用來驚動止棲的繩燕,以保護書畫,故又名“驚蠅”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在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只有經過托裱畫心,使之平貼,再依其色彩的濃淡、構圖的繁簡和畫幅的狹闊、長短等情況,配以相應的綾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藝術性。沿革書畫裝裱在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繒書,至西漢即有裝裱的繪畫出現(xiàn)。如出土的帛畫上端,裝有扁形木條,系有絲繩,木條兩端還系有飄帶。時書畫裝裱多赤軸青紙,著名裱工有、徐愛、等人。虞□還著有裝裱著作。至始用織錦裝書畫,格調堂皇,高手輩出。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設“論裝背裱軸”一章專門論述有關裝裱事項。宋代因書畫繁榮,裝裱亦獲空前發(fā)展,多用綾絹作裱料,裝裱樣式豐富多彩。宣和年間,裝裱多是畫心上下鑲隔界,不鑲綾邊,周以古綢絹邊欄之,稱宣和裱。此時米芾兼善裝裱,著《論鑒賞裝裱古畫》一文,頗有建樹。元代宮廷設置專門機構,管理裝裱書畫。明清以來,隨文人畫,以素絹或淺色絹作裱料的裝裱逐漸增多。出現(xiàn)了地區(qū)性的裝裱中心,所裱書畫因綾絹色彩與操作技法與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裱、()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裝潢志》一書,論述精微,人多重之。另外,中國的書畫裝裱技術還傳至日本、,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裝裱的工具材料與工藝工具和材料裝裱書畫需要有完備的工具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①工作室,要求寬暢明亮通風。②案臺,以堅實的木材做成,用朱紅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③大墻或壁,分木板墻和紙墻兩種,前者適用于氣候潮濕之處,后者多用于干燥之處。要求平整、光潔。④裁刀,用于裁切紙、絹、綾、錦的材料和挖配、裁畫心與修補破洞。其刀刃鋒利平直,呈馬蹄形,又名馬蹄刀。⑤裁板,用于裁切之墊,多以質細紋直的椴木、銀杏木或柳木為之。⑥裁尺,用于裁切畫心材料時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⑦棕刷,用樹棕編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⑧排筆,由幾支乃至20余支羊毫筆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漿糊。⑨竹啟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劍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圓形,后部粗厚。⑩針錐,用于扎眼、轉邊和排毛等。壓石,用以砑磨畫背,以質細光滑的為之。另外還有漿油紙,水油紙等。材料主要有:①紙,多用生宣紙,一般用作托畫心,托綾絹或配覆背等。②絹,是平紋織物,用蠶絲織成,有粗細之分。③綾,亦用蠶絲織成,并織有各種圖案,多用于裱幅的天頭、地頭、隔水等。④錦,絲織物,多為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的圖案。多用作手卷包首、冊頁封面、軸幅錦眉和邊框等。⑤漿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劑。用去掉筋麩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漿時需放入適量明礬,以防以后蟲蛀。⑥顏料,即,用于染制紙、絹、綾與為破損的畫心補色等。⑦膠礬水,用膠和明礬與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紙絹質地。⑧軸頭,用在掛軸式和手卷式的裝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屬等制成,呈蘑菇頭等形狀;安裝在地桿的兩端,既起到裝飾作用,又便于畫卷懸掛。后者常用象牙、瓷與金屬等材料為主,圓形裝于卷尾的上下兩端。⑨畫桿,分天桿、地桿,以杉木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桿要一定重量。⑩繩、帶、別,用于捆扎別緊裱物。另外還須備有一些化學藥品,加高錳酸鉀、草酸、過氧化氫、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跡、污跡等。工藝裝裱有—套完整工藝過程,操作時須按要求進行。其過程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①托綾、絹,將綾絹正面合案鋪平,用排筆蘸清水將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將水份吸干,使綾絹緊繃案面,平直無皺,再刷漿糊,后將卷好的紙對齊綾絹,邊展托紙,邊用漿刷刷實,完后再以棕刷排實,揭去,晾在墻上。另外還可將顏料放入漿糊中調勻,刷至綾絹,上紙,晾干,即連托帶染色,稱渾托。②托鑲料紙、裱背紙,大多托3層。先將第1層紙鋪開,用稀漿水將紙刷平刷勻,加托第2層,對齊邊口,展紙,刷實。再用漿水加托第3層,步驟同上。3層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③染材料,將顏料與膠用水浸泡化開,把所染紙絹綾反扣在畫案上,往上刷顏色水,要均勻,先刷托紙,后刷紙絹綾的正面。后上墻晾干。接著托裱畫心包括:①濕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畫心。把裁方的畫心反鋪于畫案,潤潮展平,上漿水,沿畫心四邊刷上局條,后把托紙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紙。②法,用于易擴散或掉色的畫心。其法是托紙上刷漿水,畫心覆其上。有飛托、覆托之分。再進行鑲覆和砑裝,包括:①鑲覆,將托好的畫心裁去多余的局條,再在畫心四周鑲覆上所需要的圈檔、上下隔水、天地頭、驚燕,綾小邊或通天小邊等各種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漿水,粘上覆背紙即可。②砑裝,砑,即對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潔柔軟。裝則指在裱好的畫幅上,裝配天地桿、軸頭、在桿上鉆,穿繩,以便懸掛等,至此裝裱工作全部結束。形式亦稱品式。主要有:①,因是垂直懸掛,又稱掛軸,或軸。自上而下包括天桿、天頭、驚燕、上隔水、圈檔、畫心、下隔水、地頭、地桿、軸頭等,一般為天頭大、地頭校②,也叫手卷,簡稱卷。由天頭、副隔水、前隔水、絹邊、引首、畫心、后隔水、題跋紙心、拖尾等組成。③冊頁,首尾相連、折疊而成,其形式類似畫冊,每頁一幅畫,或一畫一跋,首尾為硬面包錦,有邊、畫心、分心等。冊頁有多種樣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開版的稱,上下翻折,向上開版的為推蓬裝等。另外裝裱幅式還有、對聯(lián)、橫披等。書畫揭裱竇中亮書法扇面收藏書畫的朋友,時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古舊書畫的。大多數(shù)的者購得古舊書畫后,便很隨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這是斷然不可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一件古舊書畫作品的成全與毀壞以與壽命的永暫。古舊書畫能不重新揭裱的盡可能不要揭裱,因為每揭裱一次,要經過熱水悶燙、清水淋洗、化學藥品洗霉去污和修補、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費很多時間,這些無疑會使古舊書畫大受損傷。所以古人曾說古舊書畫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爛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袁寶恒書法對聯(lián)揭裱古舊書畫,尤其是具有珍貴文物價值的古舊書畫,一定要找那些經驗豐富、技藝高超又認真敬業(yè)的。、、等地都有專業(yè)的書畫裝裱店和技藝上乘的裝裱師。如的榮寶齋是國有企業(yè),負有保全救護文物的責任。他們接到古舊書畫,須經過研究討論決定如何揭裱后才分配專人操作。切不可為了圖省事省錢就近找技藝平庸的人揭裱。清代書畫鑒別名家在其所著《書畫說鈐》一書中說:“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寧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拙工謂之殺畫劊子?!贝藢崬榻涷炛?。另外,珍貴的古舊書畫揭裱前最好拍照或錄像,以備揭裱過程中毀壞而訴諸法律的憑證。揭裱技術以水份的多寡,可區(qū)分為濕揭與乾揭兩種方法。所謂的濕揭是指整幅畫心同時均勻潤濕,而後揭除裱紙的方法;乾揭并非完全不使用水份,而是在小區(qū)域盡可能減少潤濕裱紙與褙紙的水份,進而揭除的方法,或可稱為局部濕揭。揭裱前需對畫心施予暫時性加固以保護揭裱操作時文物的安全,暫時性加固技術可以分為非黏著劑法與黏著劑法。非黏著劑法僅以水貼合加固材料與畫心;黏著劑法則以水溶性黏著劑貼合加固支撐材料於畫心。書畫修復時依畫心的損壞狀況選擇暫時性加固方法,并可搭配濕揭、乾揭運用。依模擬黏著劑存留在畫心表面的試驗,測量涂布對表面顏色的影響、清洗的效果、以與耐久試驗等項目,布海苔、甲基纖維素與漿糊三種目前所應用的黏著劑中,以布海苔對試樣的顏色影響最大、耐老化性能差,清洗後仍嚴重影響試樣的濕熱白度穩(wěn)定性。漿糊在清洗後有助於試樣的白度穩(wěn)定性。三者之中,甲基纖維素的清洗度佳,耐老化性最好,對畫面顏色的影響最小,建議可以甲基耐久性,而無討論關於揭裱用暫時性加固黏著劑對書畫保存性的影響,期待本研究的提出,能做為未來研究討論的基礎。擴展閱讀:1洛圖裝裱:2書畫收藏:開放分類:,,,,·拓片的裝裱·扇面裝裱形式多·裝裱書畫的用水技巧·人靠衣裝畫講裱裝行家建議注重書畫整體品位·書畫裝裱修復成“非遺”項目其主要步驟·手卷:書畫裝裱的特式于咫尺之間展千里之外·一文不值破書畫搖身變2萬·怎樣評品裝裱質量·如何自己裱裝書畫作品與字畫裝裱技術·國畫的裝裱·裝裱·裝裱的部位名稱·怎樣學習書畫裝裱·怎樣才是最好的書畫裝裱技術·怎樣學習書畫裝裱·歷代裝裱名著·書畫裝裱后的保護·書畫的裝裱材料、品式和裝裱程序·書畫裝裱款式的設計原則·書畫裝裱知識詳解·古畫揭裱注意事項·書畫裝裱的形制與品式·古畫揭裱當慎重·中國書畫裝裱簡史·歷代裝裱名著《裝潢志》——周嘉胄著全書共分四十二題,對揭洗、修補、全色、鑲嵌、覆背、上下壁、安軸上桿、上貼、加繩圈、貼簽、襄函等提出了具體要求,說明了裝裱書畫碑帖的各種技術、格式、設備、工具等,敘述的先后體現(xiàn)了裝裱的工藝過程,闡述最為系統(tǒng)和全面?!顿p延素心錄》——周二學著本書從九種古籍中錄了有關裝裱的章節(jié),依照唐、宋、元、明、清的時代順序排列。文中介紹了許多裝裱和修補破畫的經驗,兼與畫叉、畫案和畫匣的形制。它與《裝潢志》可稱為書畫裝潢學方面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姊妹篇。這兩卷書,篇幅不長,但都精而不苛,簡而又要法盡精到,悉有成效,誠墨寶金湯,繪事干城,是中國明清兩代裝潢技藝的寶貴總結,一向為裝裱家所手自傳抄,視為雙壁,奉為圭臬?!稓v代名畫記》——彥遠著書中對裝裱發(fā)展歷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對如何組裝書畫,如何煮糊、修補、裝軸等作了言簡賅的論述,開裝潢學之先河,其論著為世所重?!懂嬍贰?、《書史》——米芾著書中從正反兩方面來闡明裝裱經驗,主用紙托畫褙畫,反對用絹褙畫;主裱好的書畫要以時卷舒,適時收藏,否則容易損壞,反對軸身過重,指出用檀木作軸桿,中間宜刳空,以免軸重損絹;強調牛角不宜作軸頭,那樣會有濕臭氣;主用絲線編織成狹而扁平的帶子輕輕的縛畫,以免損畫。他的裝裱理論都是經驗之談,切合實際而又精細入微?!洱R東野語》為我們提供了南宋府書畫的裝裱格式。在很多方面是值得今天學習和繼承的。《宋史·職官志》中“官告院”部分,向我們提供了宋代官員委任狀的裝裱格式。其中,裝裱的精致和豐富多變,能給我們以有意的啟示。《南村輟耕錄》——宗儀著《清閟藏》——應文著節(jié)錄部分記述了裝裱古書畫所用的紙和絹,對我們研究古書畫的鑒別和修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宋代米芾關于裝裱的理論對后代的深遠影響?!堕L物志》——文震亨著本書節(jié)錄介紹了法糊、裝褫定式、裱軸、裱錦、藏畫等,其中關于畫匣、懸畫月令的說明頗有新意,還能幫助我們了解書畫名家和著名法帖?!缎∩疆嬜V》——鄒一桂著書中關于礬絹、礬紙、用膠礬的介紹,是我們修補古畫必備的知識?!堆b潢短論》——博采眾書《中國書畫裝裱》——增木著科學技術1990年5月第一版1993年9月第二版1997年1月第7次印刷《中國書畫裝裱最新款式200例》——田淑國著畫報2001年7月第一版2001年7月第一次印刷《書畫裝裱技藝輯釋》——杜秉莊、杜子熊編著書畫1993年8月第一版1997年4月第3次印刷《中國書畫裝裱大全》——正旗著美術1997年9月第一版1998年8月第二次印刷傳統(tǒng)書畫裝裱工序與材料中國知網簡史書畫裝裱,是我國獨特的傳統(tǒng)工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生與發(fā)展,對于保存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傳播人類精神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國最早的繪畫、文字,大都給制在器物上,鐫刻到石頭、金屬、獸骨以與竹木上,給收藏和傳播帶來了很大困難。當縑帛(后來的紙)問世后,繪畫技法才得以施展與提高,文字也由單一的實用發(fā)展成為書法藝術??V帛的發(fā)明,無疑是推動書法、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促使裝裱工藝降生的重要物質條件。而絲織、造紙與書法、繪畫的相互作用,又導致了裝裱工藝的升華。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書畫裝裱也有一個從無到有、由淺而深的發(fā)展過程。1973年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為我們認識這個規(guī)律性的問題,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后來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對于研究書畫裝裱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裱背和裝飾書畫的技藝經過不斷的探索、演變和發(fā)展,形成了一整套頗具特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是我國豐富的藝術遺產、工藝遺產極其寶貴的一個組成部分,亟待我們加以整理、繼承和發(fā)展。

一、、漢時代書畫裝裱藝術的出現(xiàn)

公元前221年,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不久,這個短命的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怒濤中覆滅了。

在楚漢相爭中那位斬白蛇而起的邦,終于建立了西漢政權。西漢隸書發(fā)展,立碑之風盛行,傳世的漢碑約有170余種,洋洋大觀,燦若星辰。

漢繪畫藝術是,包括壁畫、漆畫、畫像磚、木板畫、木筒畫、帛畫等。比前都有發(fā)展。在藝術表現(xiàn)上,力求抓大貌,大勢上也能處理較大的場面,塑造出各種不同的形象,但這個時期的繪畫尚處在稚拙階段,還缺乏深入精致的表達能力。

、漢已使用簡策與帛書。用竹做的叫“簡策”,用木做的叫“版牘”。

關于簡的制作,古書上也有很清楚的記載,歷年來從地下挖掘的實物,也給我們提供了越來越明確的認識。漢代學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量知篇》中寫道“……竹生于山,木長于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向《別錄》中說:“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簡令汗去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曰汗簡?!币桓衿凶觥昂啞?,每單根簡是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單位,一部書往需多根簡寫成。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處,就叫做“策”,“策”字也可以寫成“冊”。據(jù)《說文解字》,“冊”是象形字,像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一根簡容不下許多字,長文章必須用許多簡編成策。在當時,一篇文章就是一冊,所以“篇”也就是那時的計數(shù)單位。如《論語》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簡策上的字是用毛筆沾墨寫的,這叫做“筆”,寫錯了就用小刀刮去,這叫做“削”。簡策使用的時期很長,甲骨文和青銅器上都有“冊”字,這說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簡策就已有了。它最盛行的時間是從春秋到東漢末年。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們來制作書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們寫作。竹策的誕生為促進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國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五經》等書,就是寫在簡策上的。

但是,簡策太重,一部書要人抬、肩扛、車拉,十分不便。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可代簡策的東西——帛。于是帛書便應運而生。

前面,我們已對舊中國國時代的帛畫做了介紹,這里專門對帛書進行介紹,從中會發(fā)現(xiàn)書畫裝裱藝術所走過的漫長歷程,和它那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的足跡。

帛書就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書。因帛也有縑、素等名稱,所以古人也有稱帛書為縑書、素書的。簡策和帛書有時并稱,例如在《墨子》中說:“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孟?!?/p>

帛書與竹簡并行使用,直到東漢時代。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國家圖書遭到破壞,軍人把帛書拿來做車篷、提囊、口袋,可見當時已經為數(shù)不少。三國以后。紙逐漸通行,帛書漸少。帛書的普遍使用大約在舊中國國到三國之間,七八百年之久。

帛是絲織品,質地輕軟。在織出的長匹上面寫字,可以根據(jù)文章的長短隨意剪裁,隨意鄶卷。比體積龐大、笨重的竹、木簡要方便得多,實用得多了。

《漢書·食貨志》記載:“大公為周立九府園法,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可知古代的帽為二尺二寸寬。漢代仍沿襲古代制度?!读魃掣胶啞ざ魑镱悺分杏涊d:“任城國亢父縑一匹,幅廣二尺二寸,長四丈……?!笨V帛廣二尺二寸,簡書二尺四寸,把簡書和帛書的卷軸列在書案上,形式是很直轄市的,當然一卷簡書和一卷帛書相比,體積不同,卷抄寫的文字也不同。

帛書的形式發(fā)展到漢代,越來越考究了。那時有專門供寫書用的縑帛,而且在上面還織有花紋、淡雅的圖案,為書寫方便還織有或畫有紅色或黑色的界行,人們稱之謂“朱絲攔”、“烏絲攔”。

簡書編簡相間,中有縫隙,不適于用來抽圖。帛書可以避免這種缺陷,很適用于繪圖、制圖,《漢書·藝文志》中略有記載。由此可見,帛書在當時極為流行。

帛書為使用方便,用竹策裝在其首、尾,這樣帛書就形成了卷,裝在首尾的竹策、木板等,便成為最原始的“軸”。當人們打開帛書放在案幾上時,查閱十分方便,若在裝好的帛上著書、作畫更為方便。從人們便于閱讀、著書、繪畫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最初的書卷問世了,同時書畫裝裱的真正雛形,已經在帛書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孕育形成。

據(jù)了解用帛代簡雖有許多優(yōu)越之處,但幣十分貴重,所以不易普遍使用。因此現(xiàn)在留下來的帛書不多。1934年楚墓中發(fā)現(xiàn)一件,叫做“繒書”,四方形,文字共有900多個。1973年馬王堆漢墓發(fā)現(xiàn)一大批帛書,共有十多種,約計20多萬字,均用墨筆篆字或隸字書寫。有《志子》、《戰(zhàn)國策》、《易經》等著作。由此可見帛書的一般情況。

“經卷”歷史上稱為“經”,主要是指儒家經典,是經孔子思想為主要容。2000多年來被稱為封建社會的經典?!对姟贰ⅰ稌?、《易》、《禮》、《樂》、《春秋》一直被遵稱為“六經”或“五經”(《樂》經已經失傳而不算在),凡抄錄“六經”、“五經”的卷被稱為“經卷”。

原來的經卷是抄在帛上的(也稱為帛書),《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卷;兵書略有記載,《齊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吳子》八十二篇圖九卷。這些可以卷舒的經卷、圖冊,為了保護和使用,都是用織物為底子做成可以舒卷的卷子,這些卷子是用絹、帛、布、粗麻等上漿,有裝背之說。這便是最早的裝卷。雖至今并無詳細文字記載,但中國書畫裝裱已經形成。

紙的發(fā)明:用帛代簡,雖有許多優(yōu)越之處,但卻貴而難得,不易普遍使用。這就需要有一種價廉易得,既能保持簡策和縑帛的優(yōu)點,又能避免它們缺點的東西來做書寫、繪畫的材料。于是人類期待已久的紙,在各種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紙是我國勞動人民首先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紙的發(fā)明在我國文明史上,以至世界文明史上意義十分重大。

在我國古代,由于造紙原料的不同,對紙的解釋也不同。東漢許慎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對絲織纖維所造的紙做了這樣的解釋:紙,絮一*也,“*”字下說“淌絮簀也”,“淌”字下說“水中去絮也”,“絮”是“敝綿也”。漢代所說的綿就是絲綿,所以絮就是不好的絲綿?!昂j”是竹席子。把這些字的意義連起來看,紙就是在水中漂絲綿時,將絲綿在竹席上捶打,而留在席上的壞絲綿。這種粘在席上的壞絲綿往往干了以后成為一薄片,把這種粘在席上的薄片加以利用,而成之為紙。

紙,古書上也有記載?!逗鬂h書·蔡化傳》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謂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人。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與破布、舊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上之。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边@段記載,對于采用植物纖維造紙的發(fā)明時間、發(fā)明人可以說介紹的是非常明確清楚了。

縱觀漢代是簡、幣、紙并存的時代,似以簡、帛使用最普遍。三國以后紙的使用漸多,至晉最盛行,東晉以后紙已完全代替帛的使用。紙的發(fā)明,對中國文學藝術的發(fā)燕尾服,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當時的紙是有黃檗汁染過的(黃檗,落葉喬木,木材堅硬,供作建筑材料等用,莖可制黃色染料,樹皮可入藥。又名黃柏),染過的紙顏色發(fā)黃,故稱為黃紙。用黃檗汁浸染,是為了保護書籍,因為黃檗汗液中的化學萬分可以使紙長年防蛀,這種方法又稱為“入潢”。我國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黃檗保護書籍了。二世紀末葉熙所著《釋名》已說:“潢”是“染紙”,三世紀以后就很流行了。西晉荀勖整理汲冢竹簡后,在《穆天子傳》序中提到用黃紙代替竹簡,指的就是這種紙。而五世紀的賈思勰著的《齊民要求》中有“入潢”一節(jié)。更加詳細介紹用黃檗汁染紙的方法。

初期用紙寫書的形式,模仿帛書的樣式把紙粘成長卷,用捧作軸,粘于最后一幅紙上,以此為中心卷成一束,稱為卷軸,所以這種制度就叫做卷軸制度。每紙上要畫上邊攔和界行,以便于書寫,因而也有烏絲攔、朱絲攔之稱。每一紙卷用紙從二幅到幾十幅不等,每幅紙又叫做想方設法或幅。為了保護紙卷,大約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來,也有的盛之以囊。當時的書,是用毛筆濡墨進行書寫的。這種連粘成的長卷,用捧作軸,用毛筆進行書畫,和今天的橫披、手卷又有何異,筆者認為,這就是中國書畫裝裱藝術的開端。書畫裝裱形式中國書畫裝裱的對象,可概括為軸、卷、冊三大類,這些按照畫件形體規(guī)定的式樣即為裝裱形制。而每一類中不同的裝裱式樣又稱品式或裝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還有相對獨立的裝裱形式,如軸類之對聯(lián)、屏條等。另外,尚有暫不歸類的橫披、鏡心等。

(一)立軸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其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幅字畫還稱“中堂”。

由于歷史等原因,以與人們欣賞習慣的影響,立軸成了最普與、款式最多的一種裝式。

立軸常見的傳統(tǒng)裝式有:一色裝、二色裝、三色裝、宋式(宣和)裝、詩堂裝、半綾裝、紙鑲綾邊裝、綾鑲絹邊裝、集錦裝、錦眉裝、間隔一色裝、框二色裝、軸背等。

(二)屏

屏亦稱扇屏、屏□(此字上為“戶”部,下為“衣”部)。并以掛的不同環(huán)境,稱其炕屏、臥屏、吊屏與御屏(指用于宮廷的屏風)。原為用于遮擋、裝飾的實用物,通稱屏風。其正面粘貼絹畫。而屏條是在立軸的基礎上,將豎幅形式與屏風相連的特點結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組為單位的獨立裝式。

屏主要分為屏條和通景屏。

(三)對聯(lián)

對聯(lián)亦稱楹聯(lián)、門聯(lián)、字聯(lián)、書聯(lián)、對子、門對、楹貼。雙行長句還稱龍門聯(lián)。

對聯(lián)是由二條字數(shù)相等、容相連、畫心尺寸與裝裱規(guī)格完全一樣的書法作品而組合的。排掛時,右為上聯(lián)(亦稱出句),左為下聯(lián)(亦稱對句)。二條為依副。(四)卷軸

卷軸亦稱手卷、橫卷、軸卷、橫軸、橫看、手軸、卷子、行看子。橫式裝,是一種古老的裝潢形式。卷軸體積較小,輕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頭,不便掛。

卷軸是由天頭、隔水、引首、尾子將畫心連接而成的。其裝式雖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規(guī)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軸一般分為:撞邊卷、轉邊卷、套邊卷和卷背。(五)橫批

橫批亦稱橫掛。橫式裝。橫批解決了橫幅書畫不便掛的矛盾。(六)鏡心

鏡心亦稱鏡片。以夾放在鏡框而得名。與早期的屏風畫,以與清宮的“貼落”(一種貼在宮殿墻壁上的簡易裱件)同屬一種類型。橫、豎式皆可。是一種簡易、方便的裝式。(七)冊頁

冊頁亦稱葉子。是受書籍裝幀影響而產生的一種裝式。

冊頁的裝式主要分為:蝴蝶裝、推篷裝、經折裝、平開冊頁、轉邊冊頁等。但無論有幾種,均不外乎橫豎兩種類型。學習裝裱自古以來,裝裱技術一直處于保守的狀態(tài),多為父子相授,祖相傳。外人欲從事這一職業(yè),必須經過拜師,做幾年學徒,方能出師,進行獨立操作或單立門戶進行經營。隨著裝裱業(yè)的發(fā)展和各類輿論媒介對裝裱技術的廣泛傳播,這種“拜師學藝”的規(guī)被逐漸打破。人們可以通過在裝裱專業(yè)單位就業(yè),或參加裝裱培訓班,或通過參加實習,或根據(jù)專業(yè)工具書和錄相自學等方式學習裝裱技術。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學習裝裱,初學者開始往往感到比較簡單,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難。這是由于對這一傳統(tǒng)工藝缺乏深刻認識而造成的錯覺。作者對學習裝裱的認識是: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難,而且越干越難。所以在學習裝裱的過程中,需要有決心,下氣力,肯于動腦,善于總結,膽大心細,一絲不茍,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初學裝裱者要注意:第一步先要了解裝裱書畫的專業(yè)術語和先后工序,通過研讀裝裱工具書和實地觀摩操作,將理論和實踐相對照,必要時可作一下筆記,逐步進行全面熟悉,并加深理解和記憶。第二步,開始“打下手”,即做些易掌握的輔助工作。在打下手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和模仿操作人員的動作,以便于理解和掌握。第三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根據(jù)裝裱書畫的先后工序,進行操作基本功訓練,容可分為托、裁、鑲、覆、裝五部分。托:即托制各類鑲料和托書畫心。鑲料包括綾、絹、錦綾、錦、和鑲紙等??上葟耐需偧?或覆背紙)入手,掌握了刷漿糊和上托紙的要領后,再學習托綾絹,學習調配顏色水托染綾絹。托書畫心較托料難度大,如果托料出現(xiàn)失敗,這僅是宣紙和綾絹的代價,但如果托心失敗,其后果就嚴重了。所以初學托心者應備加精心,認真對待。學習托心時,先用各種質地較薄、拉力較盡弱的宣紙進行模擬托心。濕心、飛托、搭托等各種托法都要練習幾遍。再準備一些尚無藝術價值的國畫或書法習作進行試托。經過反復練習,逐漸掌握托心的基本要領,然后可正式從事托心。裁:即“用刀”的基本功,如方心、下料(包括裁距條、包邊紙)、齊邊、裁配覆背紙等。初學者,可先用廢紙頭,廢綾邊進行剌裁練習。注意掌握持刀正、運刀穩(wěn)、用力輕的要領,防止走刀、啃尺、滑尺或用力過重。即而再進行裁距條和包邊紙的練習,然后方可進行方心、下料和齊邊工序的實習。鑲:包括書畫的鑲活、回邊或包邊以與折貼串口等容。初學時,亦采用模擬方法進行??扇∫恍╄偧埡途c絹廢邊料,練習鑲接、回邊、包邊和折貼串口的基本功。練習鑲活時,要注意漿口小巧均勻,漿糊用量適中,鑲縫慰貼不綻?;剡吇虬叄笠?guī)矩習稱,平直如一。然后再用一些書畫習作繼續(xù)進行練習,達到基本要求后,方可從事正式鑲活。覆:即書畫的覆背工序,其操作方法與要領和托料有一樣之處。主要側重于練習裁配覆背紙、上絹包首和貼耳子、簽紙與角絆的方法。常用的覆背方法有兩種,即座覆和搭覆,可分別進行練習。初學覆背時,也可采用一些書畫習作進行練習,以免出現(xiàn)問題而造成較大的損失。裝:即上桿,包括下掙子、砑活、剔邊、批串、量桿、制桿、上桿和拴絳等工序。其中砑活、剔邊、量桿和制桿等工序,同樣可采取模擬的方法進行練習。其他工序可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實習。在這個練習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下掙子時,力求余邊要全,嚴防幅面打折;砑活時,要求砑光砑勻;剔邊要凈,批串要正;量桿要標準,制桿要規(guī)矩,上桿要得體。經過以上基本功訓練以后,便可由簡到繁進行獨立操作實習。先以一般水平的書畫作品,裝裱鏡心、紙鑲綾邊的立軸或橫披,經過技術人員的檢查和考核,已達到了一定的技術標準,并具備了獨立操作的能力,便可獨立裝裱全綾或錦綾立軸和橫披,即而再從事其他各種款式裱件的裝裱。初學者在學習基本的裝裱工序同時,還應注意學習和掌握裝裱書畫的各種常識,如各類款式與規(guī)格的設計,各種鑲料的使用與配色,各道工序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和預防與解決的方法,等等。這就需要初學者多學習(向書本學習,向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學習);多實踐(多練習,多實驗,熟能生巧);多總結(總結出工作中的經驗體會和敗失的原因,以助提高)。只有這樣反復學習、實踐和總結,裝裱技藝水平才會逐步趨于成熟。漿糊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為糊狀即為漿糊。漿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多用于紙、布料或物品的粘合?,F(xiàn)代生產的多為纖維素和膠水制成的化學漿糊。以小麥淀粉為原料,制糊時濃度以淀粉﹕水=1﹕6,所制得的糊性質較穩(wěn)定,而煮糊溫度以不超過80℃目錄展開制作漿糊的原料1、淀粉是從植物中所取出來的,如米、麥、粟、番薯、菱藕等中的含量很多,它白色微有光澤,無臭無味,含有部分水份,加熱到100度則水份盡行逸去,但如仍露置于空氣中,日久仍能漸次吸收空氣中的水份而回復原狀。它不溶于水、酒精與醚中,但如與水共熱至50度左右,其細胞膜即破裂,膨脹長透明漿糊狀物,如加熱至160度以上時即變?yōu)楹V茲{糊所用的淀粉,以小麥淀粉與大米淀淡化為最佳,因為這兩種的粘著力較其它種淀粉為強。漿糊2、液體石碳酸即將九份固體石碳酸放在水浴上加熱使其全部熔融后,再加入一份蒸餾水,隨加隨拌至全部均勻即成。石碳酸為無色細長的針狀結晶,有特殊臭味,如露置于空氣中,日久后能吸收水份而京戲成玫瑰紅色,其腐蝕性極強,皮膚偶觸與即被腐蝕而變?yōu)榘咨K苋苡谒?、酒精、醚、氯仿與甘油之中。3、稀硫酸是將四份水置容器中,然后將一份的濃硫酸徐徐滴入即成。制取稀硫酸或使用硫酸時均必須嚴格注意到,必須將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否則,如以水注入硫酸中必致發(fā)生巨量的熱能而發(fā)生爆烈聲,往往濺與皮膚至蒙其害,有時甚至于因容器受熱不住而致于爆炸。純硫酸是無色油狀的液體,曾因綠礬蒸餾而取得,故稱為礬油。完全無水的硫酸如遇冷卻起結晶,市售的硫酸都不是純的,普通都含有5—7%的水,還含有各種雜質,如氫氧化合物、砷、鉛等,故均呈暗褐色,而非無色。硫酸吸收水份能力甚強,與水混合即起巨量的熱,故千萬不能將水滴入濃硫漿糊酸中而致爆裂。硫酸的用途極廣,為一切酸類之冠,不僅為實驗室中重要試劑,且為化學工業(yè)的原料,如硝酸、鹽酸、炸藥、顏料等的制造,以與石油的精煉等工業(yè)中,均需應用硫酸。4、甘油為三價的灑精常與高難度級脂酸混合而存于動物界中。甘油是制造肥皂時的副產品,將此項副產品提煉出后再蒸餾使?jié)?,加入骨炭使脫色即成市售的甘油。純甘油為無色、澄明的濃稠液體,無臭、味甘,與水與灑精交能任意混和,但不溶于醚、氯仿與二氧化碳中,置空氣中能吸收水份而不發(fā)生任何化學變化,也不蒸發(fā),如加熱則成黃褐色的煙霧而飛散,不再有固體物質存留。甘油能溶解皮膚色質,故用以制化妝品以保膚,工業(yè)上用以制造防腐劑、藥品、油墨以與炸藥等。5、糊精是淀粉的分解產物,依理只要將淀粉加熱至160度以上即可得,但工業(yè)上均應用淀粉加酸熱法制取,其方法即是取淀粉10份,加1份10%的稀硝酸調勻、曬干,然后置油浴上加熱至140度至150度左右,取其一部分入水使成水溶液,然后取碘溶液少許加入,如已呈葡萄酒似的紅色即可取出,篩出應用。在此溫度下制成的顏色潔白即白色糊精,如再繼續(xù)加熱或時間加長或溫度加高,則所制成的即變?yōu)辄S色而成黃色糊精,糊精即為白色或黃色無晶形的干燥粉末,能溶于等量的水中,粘著力極強。制造香糊或化學漿糊配方1、面粉100、清水100、濃硫酸2、甘油1—5、水酸3、灑精少許。先交濃硫酸徐徐注入清水中,使之變成稀硫酸,再將面粉徐徐加入,以竹棍攪拌至溶解均勻,如有小塊即以指揉破,使成薄糊狀,再放在爐火上慢慢加熱,不斷攪拌到漸成透明的液體時,再加甘油和以酒清溶解了的水酸,冷卻后即可裝瓶。漿糊2、白色糊精20、明礬30、水30、甘油2、液體石碳酸1。3、淀粉1、水7、明礬0.3、防腐劑(如石碳酸)與香料各少許。以上均采用熱制法,每公斤淀粉可制成160克的漿糊約30盒,經濟效益顯著。漿糊的制作和使用一、關于制糊用藥問題用藥之目的是為了“去蠹”,此法由來已久。史料中所載,染紙以黃檗樹汁、雌黃,制糊以乳香、花椒,畫櫥存放麝香或木瓜等,都是為了防蛀。制糊施以香料,不但防蛀,還可起防霉之效。而當今裝裱者,大都因嫌太麻煩而將制糊入藥的工序取消了,這種作法令人擔憂。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制作漿糊方法,在用藥上加少量的薰陸香和蜂蠟,效果也非常好。這種漿糊因其色呈半透明狀,故很適宜托裱畫心或鑲補之用?!敝谱鳚{糊加蜂蠟的說法實屬欠妥,而且蜂蠟也無法與漿糊相融合。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淠國公家背書畫入少蠟,要在密潤,此法得宜?!边@里“入少蠟”絕非將蜂蠟加入漿糊中,而是采用一種叫“硬黃”的紙來覆背。因“硬黃”是以黃檗汁和蜂蠟涂染加工而成,以含有蜂蠟的“硬黃”“背書畫”,可使裱件更加“密潤”。后來此法又演化為擦蠟砑光的工序,其目的同樣是使裱件更加“密潤”,卷舒自如而不磨損畫面。二、關于制糊用礬問題在淀粉水中施礬的目的是促使淀粉更好地沉淀。制糊時加礬并非為了防腐,其目的有三:一是采用加礬的漿糊托染綾絹可防止退色;二是采用加礬的漿糊托心可固定書畫的墨色;三是采用加礬的漿糊鑲活可避免鑲縫開綻。筆者認為,不論裝裱新書畫還是揭裱或修復古舊書畫,都應慎重用礬。如果用礬過多,就會使裱件(包括書畫心)礬化,增加了裱件的脆硬度,還給日后的揭裱造成了難度,于書畫的長期傳世極為不利。三、關子制糊的生熟問題"制糊偏生者粘度強,但易腐,偏熟者不易腐,但粘度低?!逼渲衅咭赘煺卟灰赘_是常理,但偏生者粘度強,偏熟者粘度低的觀點則有失偏頗。實則漿糊越熟者其粘度越強,而偏生者則相反。不排除在天氣低溫時節(jié),制作過熟、過稠的漿糊經冷卻后猶如熟蛋青一般,但不意味著這樣的漿糊就失去了應有的粘度,關鍵在于如何調制。關于漿糊的生熟問題,拙著《書畫裝裱藝術》一書中曾有闡述:“沖制漿糊要十分注意火候和稠稀度,如果沖得過稠和過熟,其漿性太大,并往往含有小疙瘩,不易調配,影響使用;如果沖得偏生或偏稀,其粘性不足,且容易發(fā)酵,同樣影響使用。沖制漿糊的生熟程度和稠稀程度也要因季節(jié)而異,在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里,漿糊應沖得稍熟一點,因較稀和火候較欠的漿糊更容易發(fā)酵;而在氣溫較低的季節(jié),漿糊可沖得稍稀一些,火候稍欠一些,才便于使用?!彼摹㈥P子漿糊的存放時間問題剛制作的漿糊不能馬上使用,這是業(yè)的常識。但究竟存放多少時間才能使用?清代周二學在《賞延素心錄》中要求:“夏裱制糊十日之前,春秋制糊一月之前?!碑斀裰鲋幸捕紡娬{制糊一個星期后方可使用。筆者認為這僅是理論上的概念。如果在高溫季節(jié)(包括春末和秋初)所制作的漿糊,縱是天天換水浸泡,七天以后也難免不發(fā)酵變質,更談不上存放十日或一個月了。實踐證明,漿糊制作后的第三天即可使用,而對裱件的質量并無大礙。漿糊的包裝可以比較隨便,但如用瓶包裝,為便利用戶起見,每瓶附上一支用塑料或細竹作管的涂抹筆直更佳。制漿糊如能依據(jù)科學方法,可使它不易干燥,不易發(fā)臭發(fā)霉。制作香糊,就是在原料中加入甘油,使之保持濕潤;加入明礬與液體石碳酸,用以殺菌、防止腐變。其粘性好又經久不壞、氣味芬香、應用極廣。擴展閱讀:雨軒藝術同盟-材料技法裝裱后保護中國的書畫,是藝術之寶。伴隨著書畫的發(fā)展,裝裱工藝也隨之提高。裝裱工藝技術的經過歷代相傳,到如今已經是技術純熟,經驗豐富。但裝裱只是對書畫進行保護的第一步,對書畫裝裱后的收藏卻是保護的關鍵。清鄒一桂在《小山畫譜·藏畫》提出:“裝潢得法,亦貴珍藏。盛以畫囊,置木箱,懸之屋梁透風處。”?!把b潢得法,亦貴珍藏?!闭f明古人對書畫收藏,看的比裝潢得法更為重要?,F(xiàn)實也是這樣,再好的書畫裝裱,如不能珍藏好,那就等于破壞了這幅藝術品?!笆⒁援嬆?置木箱,懸之屋梁透風處”,即將書畫裝于布囊(最好用柔軟的緞、錦、絲綢),再放進木(最好選用紅木、楠木、杉木或泡桐木)匣中,存放在不能直射和較高的地方,以防自然界和人為的損壞。在民間有大量的書畫收藏者,在家中懸掛的書畫藏品,由于缺乏收藏知識,常使書畫受潮濕、油污、蟲蛀、鼠害、風吹日曬等破壞等,縮短了它們保存年限。民間收藏與保護:由于書畫作品材料為紙、絹、綾等有機質,又多以淀粉原料做粘合劑,在收藏與保存方面有一定的難度。書畫裝裱后,在觀賞或展示作品時,運作過程手法不當,掛于不該掛之地,或在收藏中忽略重要原則等??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將藝術作品毀于一旦。下面介紹幾種經常發(fā)生的操作錯誤和保護不當?shù)牡胤?也介紹書畫收藏應注意的事項。一、書畫裝裱后,在展畫或掛于墻上欣賞時,因手法錯誤,在開畫時手南?,手指頂在畫心上,使畫心劃出折痕,而破壞了畫心的美觀,也易斷裂。怎樣展畫與掛畫,手法是關鍵。如:展畫欣賞時,地軸有“聯(lián)頭”的,一人應手抓畫上方的“天桿”,另一個在展畫時,應將手心向下,雙手抓住“地軸”的“聯(lián)頭”輕松向外(下)順勢展開?!爱嬢S”無“聯(lián)頭”時,應將手心向下,雙手抓住“畫軸”輕松向外(下)順勢展開。收回畫時,順序反之。(欣賞畫,最好將畫平放于桌上展開、收回)。掛畫時,應一只手將畫掛于墻上,另一只,手心向下抓住“畫軸”,慢慢向下順勢展開。收回畫時,反之。二、掛畫時期較長久,有灰塵落在畫上,錯誤地用濕布擦畫,使書畫受水變皺。如要去掉灰塵,應用拂手(雞毛撣)彈之。切勿用(濕)布擦。三、常掛于受風吹、日曬、雨淋的地方,會使書畫紙纖維老化易碎、發(fā)黃變色,霉斑、水痕等。應盡量避開受風吹、雨淋,也需防直射畫心。|||||四、將書畫掛于離廚房較近的地方,受油污侵害。會使紙受油,發(fā)暗,也容易將灰塵吸付在畫心上,而失去美觀。掛畫應避開廚房和易受油污污染的地方。五、將書畫掛于潮濕或易受潮的地方,會使書畫發(fā)生霉斑,嚴重的發(fā)生霉爛(如:剛裝修好的新房、下雨易受潮的墻面,特別是瓷磚墻。墻不干,不能掛畫)。應掛于墻體干燥的地方。六、春夏秋冬四季無休止地懸掛和欣賞書畫作品,會使書畫作品快速老化。特別是春季的霉雨時節(jié),書畫將會受潮、發(fā)生霉變。此時,應將書畫退下保存,也就是說霉雨季節(jié)不掛畫。平時在下雨和大風氣候時,也要將書畫收起保存。平時掛書畫作品也不易過長,應定期更換書畫展品(最好一星期更換一次),以求欣賞和保存相結合。七、掛于不適當?shù)牡胤?容易受人為的破壞。應避開人經常走動或小孩與其它因素能觸與到的地方。八、掛于或存放在老鼠常出沒的地方。常被老鼠的糞便所侵擾和被老鼠撕咬。應避開險地,增強外圍管理。九、書畫在收藏時,無任何保護措施,并存放于陰濕的地方,會使書畫發(fā)生霉變,被蟲蛙、蟑螂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