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1頁
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2頁
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3頁
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4頁
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知識要點(diǎn)梳理:一、作者、作品:選自《孟子 ?告子上》二、文體:議論文三、閱讀理解:⒈本文主題:論述人應(yīng)當(dāng)怎樣對待 "所欲"——舍生取義。⒉本文中心論點(diǎn)——舍生取義⒊本文結(jié)構(gòu):①、正面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②、反面論述舍義取利是喪失本心。⒋一段分層:①、從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論點(diǎn)。②、進(jìn)一步以生雖為所欲,但不為茍得,死雖為所惡但患有所不辟來論證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③、以 "如"字發(fā)端,反面提出假設(shè)繼續(xù)論證自己的論點(diǎn)。④、以 "行人"、"乞人"為例進(jìn)一步論證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⒌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是比喻論證。"不為茍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⒎"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惡有甚于死者。⒏"有甚于生者"與"有甚于死者"分別指的是什么?義與不義。⒐如果"所欲"沒有超過"生"會怎樣?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⒑凡"所惡"沒有超過"死"會怎樣?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因?yàn)樗麄?"所欲的""所惡的"是"有甚于生者義"和"有甚于死者不義 "。"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義"與"所不欲"的"不義"。⒔孟子認(rèn)為在舍生取義這一點(diǎn)上人們的態(tài)度怎樣?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⒕第四段的結(jié)構(gòu)作用?承上啟下。承接人皆有是心。導(dǎo)出失其本心。⒖第二段分兩層:①、"萬鐘"與"一簞食,一豆羹"相照應(yīng)說明什么:不辨禮儀接受萬鐘沒有好處,只有不是。得到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認(rèn)識的窮人的感激,以 "義"換取這些東西就是見利忘義。②、繼續(xù)與前文的舍生取義相照應(yīng),用排比句,以 "向"與"今"比較指出不能為了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窮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義,明確提出了不這樣做就是喪失了本心。⒗第一段是正面論證,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第二段是反面論證,論述了見利忘義是喪失本心。⒘一、二段論證的目的說明義比生命重要人應(yīng)保持本心。⒙保持本心和喪失本心指:舍生取義和見利忘義。⒚本文所用的論證方法:①、比喻論證例如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的作用是論證中心論點(diǎn):舍生取義。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義不辱。②、對比論證:例如: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對比,向合今對比。③、舉例論證:例如:一簞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論證以嗟來之食為羞。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從反面論證喪失其心。⒛對孟子的把"道義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觀點(diǎn)怎樣評價(jià)?這是唯心主義先驗(yàn)論,這是不可取的,但他認(rèn)為為了道義而舍生是有道理的?!遏~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觀點(diǎn)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遏~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gè)問題,請寫出原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配套習(xí)題:一.《魚我所欲也》選自 ,作者是 。本文以 和 作喻,巧妙地回答了“人在關(guān)鍵時(shí)刻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 這個(gè)問題。作者認(rèn)為人人都有所欲, 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滿足, 就要有所取舍,當(dāng)二.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得兼( ) 茍得( ) 惡( ) 患( )辟( ) 由是( ) 勿喪( ) 行道之人( )蹴( ) 不屑( ) 萬鐘( ) 辯( )

與何加( ) 奉( ) 得我與( )鄉(xiāng)( )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本心(

)三.翻譯下列句子:何不用也?。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呼爾而與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四. 閱讀理解:本文的觀點(diǎn)(中心論點(diǎn))與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可用哪個(gè)成語來概括?。本文開頭運(yùn)用什么修辭和什么手法來引出中心論點(diǎn)?。3.“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最后一句中“是心” 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中 “所欲”“所惡”各指哪些事情?。6.為什么說“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7.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作者認(rèn)為這種做法如何?。8.第二段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9.作者贊什么樣的人?斥責(zé)什么樣的人?告誡人們什么?10.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diǎn),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參考答案:一. 《孟子·告子上》 魚 熊掌 生二. 同時(shí)得到 茍且偷生 厭惡 禍患(災(zāi)難)按照這種方法 不丟掉 過路的饑民 用腳踐踏萬鐘的俸祿 通“辨”,辨別 (有)什么好處通“歟”,語氣詞 通“向”,從前 介詞,為了停止(放棄) 天性(天良)三.翻譯:

義 舍生取義通“避”,躲避固輕視而不肯接受侍奉 通“德”,感激動詞,接受 這種什么手段不可用呢?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吃)4.所認(rèn)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四.閱讀理解: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取義2.比喻類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追求正義、棄惡揚(yáng)善、甚至可以放棄生命5.正義的事業(yè) 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6.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但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7.為了“宮室之美” 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作者認(rèn)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yīng)當(dāng)“可以止”8.排比句式,加強(qiáng)了語言的氣勢9.贊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 ; 斥責(zé)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10. 比喻論證: 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能掌,比喻“生與義不可得兼”時(shí)“舍生而取義”舉例(事實(shí))論證:乞人不受“蹴爾”之食,路人不受“呼之”之食 論證舍生取義是人所共有的本性。對比論證: 魚和熊掌、生和死、“向”和“今”對比,突出舍什么、取什么。中考真題:一(2011北京市)閱讀《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完成第 12~14題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萬鐘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鐘于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為“辯” ③有教材為逗號 ④有教材為嘆號 ⑤有教材為逗號 ⑥有教材為逗號 ⑦有教材為“鄉(xiāng)” ⑧有教材為冒號1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diǎn)詞的意思( 2分)(1)蹴爾而與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2分)呼爾而與之14.“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分)【答案】12.(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 (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13.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吆喝著給他)14.(向?yàn)樯硭蓝皇埽┙駷閷m室之美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埽┙駷槠捩顬橹?;(向?yàn)樯硭蓝皇埽┙駷樗R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二2008年河南省閱讀下面兩個(gè)語段 ,完成16—19題。(共10分)(一)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 “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绷畹茏尤ゑ{,辭而行。(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注:①廩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16.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2分)1)萬鐘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1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謂失其本心。18.文段(一)中畫線的句子運(yùn)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賜給他的供養(yǎng)之地呢?請用文段(一)中的語句回答。(2分)答案:16.(1)有什么益處(帶來什么好處)(1分)(2)感激(1分)17.(1)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2分)(2)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18.對比論證法。強(qiáng)調(diào)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2分)19.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ù酥^失其本心)三(2011·四川省廣安市)閱讀《魚我所欲也》和《萬事莫貴于義》,完成29-32題。(15分)【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選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 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保ㄟx自《墨子》)【注釋】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guān)系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譯文:墨子說:“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 (如果)現(xiàn)在對某人說: ‘給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斬?cái)嗄愕氖肿?,你愿不愿意做(這件事)呢?這人一定不愿意。為什么?就因?yàn)槊弊雍托颖炔簧鲜肿憧少F。又說:‘給你天下,然后把你殺死,你愿不愿意做(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貴。(可是)為了爭論一句話而互相廝殺,這就是把正義看得比生命更為可貴??!所以說: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的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3)今謂人曰( ) (3)何故(

)3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31.【甲】文運(yùn)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diǎn),具體來說是用 這個(gè)比喻來闡述 的觀點(diǎn);【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其次論證了 ,然后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后強(qiáng)調(diào)了 的中心論點(diǎn)。(4分)【甲】【乙】兩文都闡明了“義”的重要性,您認(rèn)為“義”的內(nèi)涵是什么?今天還有堅(jiān)持的必要嗎?為什么?(3分)【答案】29.患:禍患,災(zāi)難評分說明:每空 1分,共4分

是:這、這樣

謂:對??說

故:緣故、原因30.(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愿意這樣做嗎?評分說明:關(guān)鍵詞翻譯正確,語句通順,意同即可。每小題31.舍魚而取熊掌 舍生取義 天下不如生命珍貴

2分,共4分萬事莫貴于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評分說明:每空 1分32.“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 1分,答到“正義、大義”均可得們都應(yīng)該堅(jiān)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yīng)該堅(jiān)持。( 2分)

1分) 任何時(shí)候,我四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10-13題。(16分)【甲】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绷畹茏尤ゑ{,辭而行。(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注:①廩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④丘:孔子,名丘。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語。(4分)⑴萬鐘于我何加焉(⑶孔子辭不受(11.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⑵景公致廩丘(⑷今說景公(】(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A.日出而林霏開C.黑質(zhì)而白章

B.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D.君將哀而生之乎翻譯下列句子。(6分)⑴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2分)⑵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2分)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13.如果我們想要充實(shí)【甲】文的內(nèi)容,使論證更有力,你認(rèn)為【乙】段文字可以嗎?為什么?(3分)參考答案:10.(4分)⑴(有)什么益處。⑵給、贈給。⑶推辭,拒絕。⑷游說,說服11.(3分)B(6分)⑴(2分)先前(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簞食一豆羹),現(xiàn)在為了宮室的美麗接受了(萬鐘俸祿)。⑵(2分)我聽說,君子應(yīng)當(dāng)有功勞而受祿。⑶( 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3分)可以(1分),因?yàn)樗梢宰鳛槭聦?shí)論據(jù)來論證“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這一觀點(diǎn)(2分)。五[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勿喪耳。[乙]天祥至潮陽,見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 與俱入?yún)兩?,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沫有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焙敕缎Χ弥?。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 “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碧煜殂虎鄢鎏?,曰:“國亡不能捄④,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節(jié)選自《宋史 ·文天祥傳》)【注】①弘范:元軍元帥。②捍( hàn):保衛(wèi)。③泫( xuàn)然:水滴下的樣子。④捄:同 “救”1、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故患有所不避也 避: (2)天祥泫然出涕 涕: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2)弘范遂以客禮見之。3、請從乙文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xiàn)文天祥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答:①富貴不能淫:②威武不能屈: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為印證了甲文中的哪句話?(1分)5、請結(jié)合文體特點(diǎn),簡要分析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何不同?( 4分)答案:1、(2分)(1)通“避”,躲避。(1分) (2)眼淚。(1分)2、(4分)(1)由此可見,人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所厭惡的有比兀亡更嚴(yán)重的事。( 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賓客的禮節(jié)來會見文天祥 。(2分)3、(4分)①國亡不能捄,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 ②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4、(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或 “舍生取義者也”)5、(4分)甲文:通過比喻引出論點(diǎn),接著從正反兩方面進(jìn)行闡述,最后得出結(jié)論。 (2分)乙文:以時(shí)間為順序,通過對話、動作和神態(tài)來刻畫人物。( 2分)譯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陽 ,見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見 ,文天祥堅(jiān)持不拜 .弘范就以賓客之禮接見了他 ,并與其共入?yún)兩?并要求文天祥作書與張世杰 ,令其投降.文天祥說:"我不能報(bào)效祖國 ,反而教我讓人背叛自己的國家 ,怎么可以這樣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寫招降書 ,文天祥不得已 ,把自己過零丁洋時(shí)所做的詩文給了他 ,詩末有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來厓山被攻破,弘范在軍中置酒大擺慶功會,弘范說:"你的國家已經(jīng)來亡,你作為宰相忠孝已經(jīng)兩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榮華富貴,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淚下,說:"國家滅亡而不能救,作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過,怎能茍且偷生,另事他主呢?六(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乙〕曾子(名參)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給一座城)焉,曰: “請以此修衣?!痹硬皇?。反,復(fù)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xiàn)之,奚為不受? ”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v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鬃勇勚?,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jié)也。”(選自《說苑》)1.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語的意思。( 4分)①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 避②縱子有賜,不我驕也 賜 驕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4分)①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xiàn)之,奚為不受?3.〔甲〕文中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diǎn)是 ;〔乙〕文中贊揚(yáng)了曾子不受別人施舍品質(zhì)。(4分)4.請你從〔 甲〕 〔乙〕 兩文中提煉一個(gè)為人處世的基本準(zhǔn)則。 (3分)

的高貴1答案:①禍患,災(zāi)難 通“避”,躲避 ②賞賜 傲視 2.答案:①不僅賢人有之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別人索要(城),別人主動送您一座城,為什么不接受呢? 3.答案:舍身取義廉潔自律 4.答案示例:①當(dāng)面對人身重要抉擇時(shí),要明辨是非,樹立重義輕利、舍身取義的價(jià)值觀。 ②為人處世要廉潔自律,不貪不沾。譯文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座城,說:“請先生用封地內(nèi)的財(cái)富來買一些好衣服吧?!痹訄?jiān)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xiàn)給你的,你為什么不接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接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縱使國君賞賜了我土地,也不對我顯露一點(diǎn)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曾子最終還是沒有接受??鬃又懒诉@件事,就說:“從曾參的話來看,是足夠用來保全他的氣節(jié)操守的?!逼遊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荀巨伯①遠(yuǎn)看友人疾,值 ②胡賊③攻郡。友人語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 ④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曰: “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獨(dú)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⑦[注釋]①荀巨伯:漢桓帝時(shí)人。 ②值:遇到。 ③胡賊:胡人入侵的軍隊(duì)。 ④?。簹?,舍棄。 ⑤男子:這里表示輕蔑的稱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1.解釋選文中加點(diǎn)的詞。((1)故不為茍得也(3)不忍委之

4分)(2)故患有所不辟也(4)遂班軍而還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選文中畫線的句子。( 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請概括出

[乙]文所寫的故事。(

2分)4.[甲][乙]兩文雖然表達(dá)方式不同,但都體現(xiàn)了

的思想。(

2分)1.(1)茍且(注:使用語文版教材的學(xué)生還可以答為 “茍且。這里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 ”)(2)禍患,災(zāi)難 (3)丟下,拋棄 (4)于是,就 每詞1分。2.(1)如果兩者不能同時(shí)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選?。ɑ虻玫剑┱x(2)朋友對荀巨伯說: “我現(xiàn)在就要死了!你可以離開了。 ”每句1分,大意正確即可。 3.荀巨伯在危難關(guān)頭不拋棄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確即可。 4.舍生取義譯文:荀巨伯從遠(yuǎn)方來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國的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快要死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從遠(yuǎn)方來探望你,你卻讓我離開,敗壞道義而求得生存,難道是我荀巨伯會做的事嗎?”胡國的侵略軍已經(jīng)到了,對荀巨伯說:“大軍到了,整個(gè)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個(gè)人留下?”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我寧愿用我的命來代替朋友的生命?!焙\互相討論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了一個(gè)講道義的國家?!庇谑蔷桶衍婈?duì)撤回去,整個(gè)城都得到了保全。八[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①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妻妾之奉之;向?yàn)樯硭蓝皇?,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