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研究論文_第1頁
魯迅研究論文_第2頁
魯迅研究論文_第3頁
魯迅研究論文_第4頁
魯迅研究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魯迅研究論文”看客”之我見————分析魯迅“看客”形象及現代的思考【內容摘要】:魯迅先生作為20世紀中國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遺產,他的文字以及在他的文字中所蘊藏著的無限豐富的思想使其作品一直頗受爭議,他作品中塑造的逼真的”看客”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如今,這樣的“看客”形象依然活躍于當今社會,引發(fā)了我們對于這些現象的無限思考.【關鍵詞】:魯迅,小說,看客,看客模式,卑怯,現代看客,公眾社會價值體系錢理群老師在其作品中有說過這樣的話:”魯迅是20世紀中國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遺產,你可以不喜歡他,你可能這評他,那樣評論他,但你要討論20世紀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中國思想,你就不可能繞過魯迅,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存在.”可見,不管外界如何斥駁質疑魯迅的地位,或是如何瞻仰推崇他的思想,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上,魯迅的影響仍舊是毫無疑問的真實的存在過,甚至影響至今.談起魯迅,我腦海之中率先浮現出的,便是中學語文老師講解的有關魯迅先生那孤獨卻堅定的形象.本應拿手術刀的那手,卻執(zhí)起了筆,成為一名"斗士"和思想啟蒙大師,頂著黑色的閘門,同一切惡勢力作斗爭,文筆犀利潑辣甚至尖刻,深得當時青年的敬愛.魯迅先生之于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作品中對于”看客”這一形象的透徹刻畫與剖析.魯迅先生的”看客”,無論在藝術技巧,審美價值取向還是精神價值度上都達到了不可超越的高度,成為民族群體形象刻畫的一個重要存在.一“看客”形象非個人形象而是群體形象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并不是一個具體的詳盡的人,而是一個群體形象,他們沒有固定的樣貌,可能是《狂人日記》里”一路上的人”,《藥》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鴨一般的那三三兩兩的人”,”店里坐著的許多人”,《祝福》里聽祥林嫂講阿毛故事的”男人””女人”們”,《孔乙己》魯鎮(zhèn)酒店中的”短衣幫”,哄笑的”所有喝酒的人”,《明天》里的藍皮阿伍,《示眾》中圍觀的胖孩子,禿頭老頭子,抱著小孩的老媽子”等等,他們可能出現在任何地方,有些是個性特征不具有實質性的人物,有些是”沒有聲音,只是一些不分明的形體,雜沓的動態(tài)”,”構不成一個統一的人物”.他們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無民主無意識的殺人團”.而這種”無民主無意識的殺人團”的威力確卻是巨大的,這是身為群體的駭人力量.所謂三人成虎,人言可畏.有時候大眾不明事理即跟風的無意識的言行確是殺人的利器.魯迅在《野草。這樣的戰(zhàn)士》中寫道:“他終于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他終于不是戰(zhàn)士,但無物之物則是勝者”。他發(fā)現無物之陣的可怕,在于它的“不明確”或“含糊不清”。魯迅后來就將這具有駭人力量的群體概括為“無物之陣”?!翱纯汀比后w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他們總是以“多數”而存在的,而且正是因為不明確與含糊不清所以更不知如何去破解,這是一種陰沉、龐大、無所不在卻又無法找到的敵對力量,列寧曾說:“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看客”群體的可怕性正在于此。二”看客”存在的方式在作品中,看客的存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光明正大的看,即看客們在明處,被看的人也在明處,一片亂哄哄且熱鬧的場景.如《孔乙己》中,酒館里的顧客對于孔乙己的各種打趣與嘲笑,迫使孔乙己站在”舞臺”上,為眾人提供笑資,成為”示眾的材料”.另一種是隱秘的看,即單個的”窺視”,表現為對他人隱私的好奇,探究和議論.《祝?!分械南榱稚?其個人的生活隱私在無數次的窺探下,最終淪為了整個魯鎮(zhèn)眾所周知的”丑聞”.祥林嫂最后終是死在了眾人的淡漠之下.魯迅先生說過:”小市民總愛聽人們的丑聞,尤其是熟識的人的丑聞”.因為在窺視別人的丑聞時,看客既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又能因別人的不幸而使自己的嫉妒心得以發(fā)泄.最終是自我的道德準則得到精神上的自我認可.三”看/被看”模式“看客”形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中,有機構的成了一種“敘事模式”,即就是“看/被看”的二項對立模式.這個模式在《示眾》這篇小說中體現得尤為明晰:電桿旁,一根繩子,巡警(淡黃制服,掛著刀)手里牽著繩頭,繩的那頭拴在一個男人(藍布大衫,白背心,新草帽)背膊上.,胖小孩仰起臉看男人.男人看胖男孩的腦殼.,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禿頭的老頭子,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第二層里從兩個脖子間伸出一個腦袋.禿頭彎了腰研究那男子白背心上的文字”嗡,都,哼,八,而……”白背心研究著發(fā)亮的禿頭.胖男孩看見了,也跟著去研究.光油油的頭,耳朵邊一片灰白的頭發(fā).……這里第一次出現”看客”的概念,第一次出現”看的動作,而且是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繼續(xù)讀完全文,便會發(fā)現:這篇小說中的所有人的重點是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個關系:看別人與被別人看,由此形成了”看/被看”的模式.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里,曾這樣概括到:”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的戲劇的看客”.錢理群老師也在《魯迅作品十五講》中提到:”中國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戲,演給別人看,而且把別人的所作所為都當作戲來看.看戲(看別人)和演戲(被別人看)就成了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那么,所謂”示眾”,不過就是自己時時”看”別人的同時,也處在被人時時窺視的境遇中.這里的”看/被看”的模式,就我看來即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一個人若是存在著,生活于社會中,他不可也無法避免的要與其他個體接觸,那么,在接觸之中,不可避免的要被人觀察,與此同時,你也在觀察他人.孫福熙說過:”一個人存在著,就是偶然與毫不相干的人相遇,也要發(fā)生許多關系,而且長反撥過來影響與自己.”這是對中國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相互關系的揭示.四”看客”的”卑怯”張福貴老師在其著作中提出:”魯迅無情的剖析著國人靈魂的種種頑疾,而國民靈魂的丑陋在根本上是人之為人,作為個體生命存在的生命意識的泯滅和生命意志,力量的疲弱.人已經完全喪失了他所該有的生機和活力,剩下的僅僅是空洞的軀殼,而支撐這軀殼的便是卑怯.”卑怯,不僅是弱者對于強者的心理狀態(tài),而且更突出的表現在弱者對于更弱者的人格狀態(tài)上.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無論是怎樣的人際關系最后都會變成上尊下卑的秩序.然而這種秩序下,每個人凌辱他人的欲望更為膨脹.暴君固然殘暴,但是”暴君之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時常還不能饜足暴君之下的臣民的欲望”,”暴君的臣民,只要暴政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著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看看那些魯迅筆下的旁觀者,看客:在《藥》中,看客圍觀革命者就義的畫面形象而細致.那些看客麻木的精神下是嗜血的欲望,人血饅頭的設置正是作者的隱喻.《示眾》中借著他人被凌辱而滿足自己的虐待欲望.在這些或麻木或殘忍的”看”中,潛隱著的嗜血的欲望,而骨子里卻是卑怯.然而,卑怯之感產生的原因,除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造成了個性主義思想極不發(fā)達,使廣大人民,產生一種深沉的失敗感、自卑感外,與封建統治相結合的為其服務的文化和思想,更深層次的侵蝕人的尊嚴,民眾的獨立人格在封建文化的桎梏下被嚴重扭曲,最后表現為極端的麻木與殘忍.五.現代”看客”的出現和對此的思考不得不承認的是,21世紀的今天,”看客”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記得看過的有關此類報道:成都一男子以死相逼討工錢,爬上成都沙灣路某酒店頂樓作勢欲跳,引來大批人圍觀。眾目睽睽之下,竟有看客大喊“一、二、三——跳嘛!”;還有重慶一返鄉(xiāng)民工因血汗錢被騙爬上雨棚要自殺,并揮刀自殘,其問竟有圍觀者大喊:“再來一刀!”……細細數來,類似的事情竟時有發(fā)生.不得不無奈的感嘆,悲哀.究其原因,除了幾千年歷史文化長久遺留下來的對于個人處事態(tài)度的影響,經濟體制改革的欠缺完善的變化,以及其他外來文化涌入造成的思想沖擊也給社會價值體系和共同倫理精神造成了動蕩.共同倫理精神是社會人際關系個個人行為的一種整合機制,它首先作為個人行為規(guī)范而使人們有所遵循,以便確立一種倫理秩序,使人對自身行為和社會道德環(huán)境有著基本的信心和良好的期待.社會市場經濟的確立和不完善,使得當下物欲追求的膨脹,人際關系和社會道德秩序的失序,個人欲望由以往的壓制變成了私欲的反彈,造成了民眾共同理想價值失落.共同倫理精神失落也成了不爭的事實.市場性的追求原則與道德領域相混,使得民眾道德迷失,雖然民眾的文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是道德修養(yǎng)缺失嚴重,功利性原則對道德性原則的侵襲,使得民眾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受到嚴重沖擊,從而變?yōu)槔淠?淡然的看客,市場的越界造成了道德的大面積滑坡和人生觀的大潰敗.,使人們的精神境界滑落,政治熱情淡化,使人們失去了對國家,社會甚至是他人的關心,唯有對自我利益的關注.世紀之交和社會轉型下的中國,使得文化發(fā)展和社會心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無序,混亂狀態(tài).俗化,商品化和人文精神淡化,使得人們出現了存在迷失,價值迷失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統一的積極向上的理想精神體系的確立便顯得十分重要,積極的價值引導應該可以使民眾從這種茫然和迷失中走出來,確立相對明確的積極的道德觀.回到魯迅先生身上,雖然對這種”看客”深惡痛絕,但是,魯迅先生確定這種惡疾是不能夠忽視與避免的,因此,他選擇用自己的文章毫無保留的深刻的揭露出來,.渴望以此來喚醒民眾,,改造國民性.達到療救的目的.可惜的是,當代社會卻缺乏這樣犀利的揭發(fā)與救贖,公眾媒體多是夸大的宣揚這種畸形的”窺私欲”,不斷的挑戰(zhàn)公眾的道德底線,使得公共氛圍被丑聞和八卦包圍,缺少正面積極的輿論引導.這是一個嚴重的且有待快速解決的問題.國家領導者確立了一系列的”精神到的引導體系”如”八榮八恥”,”和諧社會””綠色發(fā)展”,然而,在實施方面仍然有很多的不足,甚至是缺失.因此,在建立積極地共同理想價值,完善民眾的道德規(guī)范,減少甚至杜絕”看客”這條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六.總結.對于我自己而言,曾經一度卻是盡量避免去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接觸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不知道為什么,總是會有許多的無力感,讀不懂,甚至反感,本能的抵制.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懼怕作品中那赤裸裸的人性的丑惡,懼怕在其中看到自己行為的影子,不敢正視所以選擇逃避.但而今,不得不承認的是,魯迅先生作品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當代意義.我們真的需要這些作品的存在,來不斷提醒自己,不斷自省.【參考文獻】:[1],錢理群:《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之二》[2],《娜拉走后怎樣》,《魯迅全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