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文學短評_第1頁
學寫文學短評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寫文學短評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文學短評的定義及基本特征;了解文學評論以議為主、敘議結合、評析結合的特點,掌握寫作文學短評的基本技法,把握“敘”與“議”的尺度與比重。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和進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在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體會作品藝術之美,提高文學藝術鑒賞的水平與能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教學重點把握文學短評寫作的基本要求;探討文學評論的寫法。教學難點區(qū)分“評論”和“讀后感”的界限;把握“敘”與“議”的尺度與比重。教學過程01識特征什么是短評?顧名思義,“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評”是指在文體上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它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包括社會評論、文學評論、藝術評論。什么是文學短評?文學短評是文學評論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具體的文學作品為評論對象,并對對象的某一點進行深入品析和闡發(fā),進而得出某個評論性觀點。文學短評是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xiàn)象進行評論而篇幅相對短小的一類文章,主要是評論作家創(chuàng)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等。02明方法1.“渠清如許有源頭,識得廬山真面目”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短評寫作之前,一定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讀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遠而觀之,客觀超然評價作品。既要入乎其內(nèi),又要岀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岀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入乎其內(nèi),才能細致地閱讀作品,才可能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有真切的感覺,才能準確把握評論對象;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對評論對象有準確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明確自己的觀點或評論的中心,否則只能是泛泛而談。怎樣做到既入乎其內(nèi),又岀乎其外呢?首先,一定要仔細閱讀全文,精讀作品,找岀作品中畫龍點睛的句子,認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詞語、句子、段落,明確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層次,力爭有較深的感受和獨到的發(fā)現(xiàn)。其次,閱讀作品時可回憶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風格、寫作背景等知識,借此可幫助我們探知作者寫作此文的意圖、目的,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題。如何閱讀文學作品呢?我們一般采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翱傮w”,就是從頭至尾通讀作品,得岀初步而概括的印象?!安糠帧保褪菍χ匾糠肿屑毜亻喿x,找岀畫龍點睛的句子,通過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從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觀點?!翱傮w”,就是再次瀏覽全文,獲得對作品全面完整的認識,最后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作岀自己準確的判斷。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定題小巧,選準角度?!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同一作品,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就可以獲得不同的認識,獲取不同的短評寫作角度。要想寫好文學短評,一定要精心選擇好角度,切題要小。選擇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準確的、能夠評好的角度來寫。文學短評寫作的角度與內(nèi)容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寫文學短評可從思想內(nèi)容、藝術手法、構思技巧、語言特色入手,選擇作品內(nèi)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個特點進行評論,定題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點”兼顧全部。(1)賞析作品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xiàn)。這類題目主要是評析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如想像、聯(lián)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現(xiàn)一個怎樣的主題思想,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指出作品有何積極意義或局限性。賞析主題常用的術語有:中心突出、主題深刻、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言外、含蓄蘊藉、深化主題等。(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學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能激發(fā)人們感情的生活圖案,通常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義,二是簡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表達方式,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表現(xiàn)手法,如想像、聯(lián)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敘述方式,如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描寫方式,如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描寫技法,如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意境的創(chuàng)設、修辭的運用等。⑷分析作品的構思技巧。寫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一個方面到幾個方面等;文章線索,如以某個中心事件為線索,以人物、感情、時間、空間為線索等;層次結構,如總一分一總、總一分、分一總、分一分;結構方式,如縱式結構、橫式結構、縱橫交錯式結構等;選材特點,如生動典型、來自生活、新鮮親切等;行文布局,如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自然、前后呼應、伏筆鋪墊、欲揚先抑、詳略得當?shù)?。⑸鑒賞作品的語言。鑒賞作品的語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語言特點,如準確、簡練、生動、形象、清新、絢麗、質(zhì)樸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平實、自然、明快、簡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對比、夸張、反語、雙關、互文、反復等。其他方面比如粗筆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體物入微(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行云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語言特點(準確、簡練、生動、形象、清新、絢麗、質(zhì)樸);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明快、簡明、含蓄、深沉、洗練,淋漓酣暢,情韻悠長,回味無窮)等等。3.“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觀點鮮明,視角新穎。文學短評,顧名思義,就是要“評”——要評論,要論述,要講道理。寫文學短評要單刀直入、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然后就原作內(nèi)容進行復述或引用,應采用“述評結合”的方法,闡釋自己的看法。寫作時,首先要根據(jù)命題者的要求確定評論重點,有明確的評價。確定了評論重點,就確定了評論的中心,也就確定了鑒賞、評價的主攻方向。一般的議論文要有中心論點或論述中心,文學評論也是這樣。文學評論的中心論點就是對作品的評價,這個評價一定要明確。沒有明確的評價,文章就沒有統(tǒng)帥,沒有靈魂。評論、說理是短評的重頭戲,決定著一篇短評的價值高低和分量輕重。要寫好短評的評論說理部分,除了注意議論的三要素和運用各種邏輯推理外,關鍵是要說新理——要有新的評論角度,要提出獨到的見解,寫出獨到的認識,表達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對文學作品的評價視角要新穎,要能有獨到的、恰當?shù)囊姷嘏c發(fā)現(xiàn)。如評《登高》“無邊落木”一聯(lián),可解讀出“杜甫綿長的心思如江水流動無法停止”的蘊意;也可解讀出“落葉歸根,長江東去”,詩人在尋找歸處,由景及人,表達了無盡的哀愁。4.“慧眼識得東風面,文內(nèi)文外總是春”安排結構,注重寫法。文學短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短評的結構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況下,一般采用“①總一②分一③總”、“總一分”、“分一總”的結構模式。①“總”,就是開頭用簡短精練的語言,開門見山地把這篇文學短評總的內(nèi)容概述出來。②“分”,就是對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鑒賞評析的要點,然后采用敘評結合、評析結合的手法,對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條理的分析。③“總”就是結尾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在文學評論中,采用敘議結合、評析結合的寫法?!皵ⅰ笔侵笇ψ髌穬?nèi)容的復述、介紹或引用,“議”則包含分析和評價兩個方面——分析,是對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等進行揭示的過程;評價,則是作者通過分析得到的結論,即對作品或作者藝術創(chuàng)造的總的看法,也就是文學評論的中心論點。要注意處理“敘”“議”關系——“敘”“議”要把握一個完美的分寸,即“敘”“議”的比重“敘”為輕,“議”為重;“敘”概括,“議”詳盡?!皵ⅰ迸c“議”的關系,實際上是論據(jù)與論點、材料與觀點的關系,“敘”是為“議”服務的;“析”與“評”的關系,實際上是論證與論點的關系,“析”是為“評”服務的。我們知道,在議論文中,材料與觀點,論據(jù)、論證與論點,都是應該統(tǒng)一的。所以,在文學評論中,敘、議、評這幾方面應該有機地結臺在一起,夾敘夾議、精敘詳議、評析結合,而評價有的是通過分析水到渠成地顯現(xiàn)出來的。03析實例課堂練習:請從本單元作品中任選一篇,寫一則鑒賞短文,500字即可。誤例分析:甲同學寫了一篇名為“書生誤國”的文段,請大家對他的習作給出診斷。書生誤國《聲聲慢》的文學造詣值得肯定,疊詞被李清照用得出神入化,家仇國恨、悲愁無奈透于字里行間,其悲惹人哀嘆。這首詞固是佳作,但透出的卻是宋人對國家的無力。宋朝的文人,太平時吟詩作賦風花雪月,戰(zhàn)亂時高淡闊論紙上談兵,國破后凄凄慘慘戚戚,難怪宋朝會亡。固然不要求李清照提刀上陣,且她也確是亂世的犧牲品,但她身后的那些文人,卻是宋朝積貧積弱、腐朽不堪的根由。若是這些文人能多點血性,也就不會催生出李清照這樣凄苦的詞人,當然也就難有山河破碎后如《聲聲慢》一般悲愁的名篇。在《聲聲慢》中,我看到的是書生誤國。分析:這不是文學短評,而是讀后感。是結合作者的經(jīng)歷,聯(lián)系當時社會現(xiàn)實寫感想、體會。文學短評不是讀后感,文學評論與讀后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文學評論是對作品作客觀的評價,對象僅限于文學作品;讀后感是寫讀了作品之后的主觀感受,對象包括所有體裁的作品。我們一定要提高文體的區(qū)分意識,區(qū)分“文學短評”與“讀后感”的文體差異。就文學短評而言,我們更應該進入作品的內(nèi)里,以作品本身的藝術為評論對象。正例分析。淺析李清照《聲聲慢》中疊詞的表達效果疊詞,是我們漢語中特有的一種修辭手法,是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個詞連用在一起,一個詞重疊后可能會增添某些附加意義,甚至可能會改變原來那個詞的詞性和詞義。所以說,運用疊詞,不僅在形式上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而且在內(nèi)容上更豐富了語言的含義,有強調(diào)的作用,一箭雙雕,常被古代詩人使用。易安居士的《聲聲慢》一詞運筆哀婉,凄惻動人,韻味無窮。篇首三句十四字,實分三層,由淺而深.含意深刻。開篇“尋尋覓覓”劈空而來,側重寫行為,恰當?shù)乇磉_了詞人當時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tài)。詞人如此“尋尋覓覓”到底是在尋找什么呢?是在尋找逝去的青春年華,還是在尋找流亡以前夫唱婦隨的美滿生活,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們不得而知。但詞人“尋尋覓覓”中的那種孤寂空虛卻真實可感:她在孤寂空虛中總想抓住點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抓住,一切仍然歸于孤寂空虛。“尋尋覓覓”四字,頓頓挫挫,情附于形,恰當?shù)劁秩玖饲榫?如果僅用“尋覓”二字就顯得單薄,無此效果。詞人在“尋覓”一番后,什么也沒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加凄寂?!袄淅淝迩濉眰戎貙懺~人的狀態(tài),既是她閨房獨處清冷環(huán)境的描寫,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難照的心態(tài)描寫,四字既明寫環(huán)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慘慘戚戚”純粹描繪內(nèi)心感覺,是她坐臥不寧、衷腸難述的悲涼心境的形象化描寫?!捌嗥唷笔峭庠诃h(huán)境與內(nèi)在凄惻心情相聯(lián)結的關鍵,承上啟下?!皯K慘戚戚”重在內(nèi)心的訴說,中間用一“凄”字做媒介,由淺入深,文情并茂?!堵暵暵烽_篇十四疊,蘊含了詞人難言的沉重、無聲的如泣,《聲聲慢》一詞最大的成功,也在于疊詞的巧用。由此可見,疊詞在古典詩歌中獨具語言魅力,鑒賞詩歌時借助它,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遠的意境,洞悉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點評:本篇文學短評,以小見大,極好地處理了文學短評中“點”與“面”的關系;選取《聲聲慢》中的原句進行敘述,并且做到了敘議結合;結構上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的形式,條理非常清晰?!堵暵暵矾B詞之妙光陰荏苒,原以為前方會有設想過千萬遍的細水長流,卻不曾想,那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丈夫的離去,引起了詞人開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參戚戚”。我尋尋覓覓著丈夫的身影,猛然回頭,卻發(fā)現(xiàn)只有冷冷清清的廳堂,一宵海棠零落盡,從此清秋再無人,剩下的,大概只有我心中的凄凄慘慘威戚了吧。詞人用的十四疊字,雖無一“愁”字,卻無不言“愁”。綿長的疊字,將她的“愁”不斷延伸。歲月蹉跎,故人已長逝,早已是幾年蹤跡幾年心,而紅顏白發(fā),剎那芳華,獨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詞人舍去這疊詞的用法,變成“尋覓,冷清、凄慘戚”的話,哪里還會有“期待是最漫長的絕望”之說。愛不可說,憶不可說,愁不可說,痛不可說,只能讓這不斷重復的字表達心中所感:煙波渺渺夢幾度,良辰美景虛無數(shù)。待到秋時花開盡,暮雨相思離人誤。分析:該評論語言很流暢,辭藻特別華美,顯示了她很好的文學素養(yǎng)。本文段最大的特點就是文辭兼?zhèn)?。文學短評需要兼顧文學性,詩詞是文學殿堂里璀璨的明珠,特別是面對這樣的精品,用詩化的語言營造詩化的意境,是評論本詞的必需。關注音韻,從疊詞音律產(chǎn)生的綿長來寫愁之不絕如縷,并且運用了對比論證。用最直觀的方式感知兩者的差異與差距。名家賞析:同樣是評論這十四個字,有人說,著名文學評論家傅庚生的評論最能傳達開篇十四字的美妙聲聲慢》中疊詞之妙……《詞苑叢談》云:“李清照《聲聲慢秋閨》詞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鞭o亦不甚了了,若論其音韻,似稍有所會矣;若論其字之重疊,錯落如珠,則只是皮相觀耳,未嘗搔到癢處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層次,二也,妙在曲盡思婦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尋尋”。尋尋之未見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覓覓”;覓者,尋而又細察之也。覓覓之終未有得,是良人真?zhèn)€去矣,閨闥之內(nèi),漸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內(nèi)也。繼而“清清”,清清,內(nèi)也,非復外矣。又繼之以“凄凄”,冷清漸蹙而凝于心。又繼之以“慘慘”,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終之以“戚戚”也,則腸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寫來,自疑而信,由淺入深,何等層次,幾多細膩!不然,將求迭字之巧,必貽堆砌之譏,一涉堆砌,則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覓覓”不可改在“尋尋”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兒能有之,此等筆墨,惟女兒能出之。設使其征人為女,居者為男,吾知其破題兒便已確信伊人之不在邇也,當無尋尋覓覓之事,男兒之心粗故也。能詞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學鶯鶯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迭字耳。分析:從行文的構思來看,對疊詞的分析更深入且漸次分層,從三個方面層層推進論述,不蔓不枝。文學短評在文體范疇上屬于議論文,所以要求論點明晰,論證有條理性和邏輯感,這種邏輯推進可依托一些連詞或者關聯(lián)詞來實現(xiàn),如“不然”“且也”。論證方式多樣,比如對比論證、正反論證、假設論證,由淺入深,有深度與見地。04展才華布置作業(yè):從本單元作品中任選一篇,寫一則鑒賞短文。實例參考淺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樂描寫【1】音樂本是無形之物,很難用語言文字直接描寫。因為它那飄忽即逝的音響、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現(xiàn)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難于言傳的。詩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樂修養(yǎng)和駕馭語言藝術的厚實功力,使他筆下生花,成功地寫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筆下,那復雜多變的琵琶聲,被描繪得層次豐富、音色分明。詩人描繪音樂的比喻手法、以聲傳情以及將人物的往事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向縱深發(fā)展是音樂描寫中的亮點。在詩中的音樂描寫中,詩人多方設喻,以表現(xiàn)琵瑟曲中復雜、細微的音響變化。用許多有形象、新鮮、貼切的比喻來描寫極難用語言摹寫的美妙樂聲,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體的印象。如以人們在生活中可以聽到的聲音作比,以驟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jié),以小女兒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細碎綿密的聲調(diào),以大珠小珠灑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調(diào),以“花底”的“鶯語”、“冰下”的“泉流”比喻樂聲流動的婉轉(zhuǎn)與幽咽若凝,以“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比喻樂聲暫時休止后又驟然響起,以“裂帛”聲比喻四弦齊拔時樂聲的清脆短促,響亮非凡。在妙語聯(lián)翩中賦予抽象的音樂以生動形象、具體之感,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變化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音樂描寫,做到了以聲傳情,聲情交融。把音樂與演奏者的身世之悲、聽者(詩人)的主觀感受結合在一起來寫,大大加深了讀者對樂曲內(nèi)容及其內(nèi)在情韻的體驗。如果說琵琵女在校音定調(diào)時,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隨著正式彈奏的開始,感情的流露漸趨明朗。在千變?nèi)f化的曲調(diào)旋律中,詩人仍然意在表現(xiàn)人物的感情。整個演奏過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訴;或圓潤流美,鶯歌玉轉(zhuǎn);或高亢明快,鐵騎交鋒,【3】無不生動地傳達出演奏者內(nèi)心深處浪濤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織著她對人生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不僅如此,音樂又將人物的往事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向縱深發(fā)展。琵琶女身世飄零的命運,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擊、貶謫偏遠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運的相似,兩個萍水相逢的藝術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共鳴中,一個重彈,一個重聽。詩末六句更是寫出了悲凄的樂曲,聲聲扣人心扉,滿座皆泣,尤以詩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淚濕青衫,難以自已。聲聲樂曲、滴滴淚水,將兩位藝術家對人生、社會的一腔激憤不平盡情宣泄,長詩就在這濃重的感傷氣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5】總的來說,《琵瑟行》的音樂描寫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是一個典范的存在。它的創(chuàng)作手法,它表現(xiàn)詩人情感與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結合,它的對音樂的透徹的理解,對我們現(xiàn)在和將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亮點評析【1】題目以小見大,極好地處理了文學短評中“點”與“面”的關系?!杜眯胁⑿颉肪哂泻芨叩乃囆g價值,無論是其細密的結構、清晰的層次,還是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無不為后人所稱道。本文著重選取了音樂描寫這一方面,足以體現(xiàn)作者選點的精心獨到?!?】從原文中舉出實例,“敘”“議”有機結合?!?】語言表達準確、簡潔,有一定的文采,適當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語句。【4】選擇恰當?shù)脑u析角度對作品進行點評。第③段從藝術手法的角度點評,第④段從情感的角度點評,第⑤段從故事情節(jié)的角度和人物命運的角度進行點評,注意了點評角度的層次性和針對性?!?】③④⑤段從分析原文中音樂摘寫的具體內(nèi)容入手,分別分析了音樂描寫中的比喻手讀、以聲傳情和將人物的往事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回縱深發(fā)展的描寫亮點,做到了“敘”“議”有機結合?!?】采用文學評論的"總一分一總”的基本結構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學短評的總綱,③④⑤段開頭畫線句子是分條論述,第⑥段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點評本篇文學短評有如下亮點:一是精心選點,以小見大;二是切口雖小,挖掘頗深;三是論據(jù)充分,評論深刻。同時能夠做到“敘”“議”有機結合,是一篇規(guī)范的、有深度的、有見解的文學短評。拓展積累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思路與提綱(一)主題意蘊:逐聯(lián)分析(另一種復述)。(二)藝術特色:詩畫;意境;手法。(三)特別指出:文學史:山水詩的成熟。山水的畫卷與人生的感懷——王維《山居秋暝》細讀這是一首山水詩歌的名篇,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屬于全景式的描寫,交代了時間(晚)、時令(秋)和地點(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畫卷,營造出清新淡遠、恬靜舒暢的世外桃源景象。其中,“空”字不僅是對山的實寫,也在一定意義上渲染了山的空靈之美,為全詩表現(xiàn)詩人的空曠寂靜的心境做好了鋪墊。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點出了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的山間氣象,同樣為詩人表現(xiàn)自己返璞歸真的純凈理想進行了鋪墊。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由首聯(lián)的全景轉(zhuǎn)入山中的近景,同樣是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詩人通過描寫如此清幽明凈的自然之美,表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頸聯(lián)“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由山間自然景色轉(zhuǎn)入人世之景。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的人們。這幅圖畫生動地傳達了詩人向往純樸本真的生活愿望。正因為此,作者在尾聯(lián)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入了感情的直接抒發(fā):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雖然春天已去,芳華不再,但山間的秋色也格外動人,面對如此清新的山水,面對如此樸素單純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留下來呢?至此,詩人通過對山間景色和田園生活的描繪,表達了自己渴望歸隱田園的理想與志趣,抒發(fā)了自己對淡泊寧靜生活的向往。這首詩在藝術上也非常成功。首先,詩歌一如既往地承繼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可以說,首聯(lián)、頷聯(lián)和尾聯(lián),就分別是三幅關于山水田園的精致的畫卷,詩人的理想和志趣則寄托在這樣的畫卷之中。其次,意境的清新淡遠,詩人以“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荷花”等意象,營造出清新淡雅遠的詩歌意境。第三,陌生化的語言也是本詩的一個亮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采用了倒裝的手法,將耳所聽,眼所見放在前面,將“喧”和“動”的原因放在后面,不僅造成了閱讀的陌生化效果,而且也非常符合當時的情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詩人先是聽到竹林里的喧聲,看到荷葉的動靜,才發(fā)現(xiàn)(或許是推測)浣女歸、蓮舟下的。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魏晉六朝時期,陶謝將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與人生感懷,為山水田園詩開宗立派。到唐代,王孟繼承陶謝的詩歌傳統(tǒng),山水田園詩派蔚為大觀,在這個過程中,詩人的創(chuàng)作日臻完美,手法也趨于圓熟,尤其是王維的山水詩作,如《鹿柴》、《鳥鳴澗》等,能夠通過一種淡遠幽深的意境,表現(xiàn)詩人歸隱林下的志趣,以境寫心,了無痕跡,象外有象,韻外有致,在看似簡略的描寫中隱含無限豐富的意蘊,在我看來,這首《山居秋暝》正是如此。試題再現(xiàn)閱讀下列兩則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1:京劇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一。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陸續(xù)在北京演出,于嘉靖、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diào)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昆劇、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diào)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一些民間曲調(diào),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而成。材料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fā)出通知,從2008年3月開始,全國十省市開展音樂課教京劇的試點工作,并公布了15部“京劇進校園”劇目中的唱段。此通知一出臺,人們議論紛紛,贊嘆聲、反對聲此起彼伏,莫衷一是。(1)用一句話概括以上材料的內(nèi)容。(3分)(2)你如何看待“京劇進校園”這個問題?請簡述。(4分)參考答案:(1)京劇是中國傳統(tǒng)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