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人口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課件_第1頁
新中國人口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課件_第2頁
新中國人口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課件_第3頁
新中國人口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課件_第4頁
新中國人口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人口發(fā)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人口發(fā)展處于無計劃、自發(fā)的高增長時期;二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后,人口發(fā)展逐步走向有計劃、可控制的平穩(wěn)增長時期。這兩個不同發(fā)展時期的區(qū)別,不僅表現(xiàn)在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人口發(fā)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

“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新中國成立前: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新中國成立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高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年增長率(‰)總人口(億)19493620165.42195710.823.26.47195914.6196020.925.4負1961負1962-197043.6(36.8)1027.519707.6197130.723.48.52198018.211.99.87198120.9198723.3199011.43199119.7199810↓200812.1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年增長率(‰)總人口(億)19493620165.42195710.823.26.47195914.6196020.925.4負1961負1962-197043.6(36.8)1027.519707.6197130.723.48.52198018.211.99.87198120.9198723.3199011.43199119.7199810↓200812.1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人口高出生、高增長的勢頭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無計劃、自發(fā)的高增長進入了有計劃、可控制的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年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年增長率(‰)總人口(億)19493620165.42195710.823.26.47195914.6196020.925.4負1961負1962-197043.6(36.8)1027.519707.6197130.723.48.52198018.211.99.87198120.9198723.3199011.43199119.7199810↓200812.1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5、第三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81—1990年)5、第三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81—1990年)建國以后出現(xiàn)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出現(xiàn)回升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5、第三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81—1990年)6、人口平穩(wěn)增長階段(1991年至今)

6、人口平穩(wěn)增長階段(1991年至今)

20世紀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續(xù)穩(wěn)步下降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

人口再生產類型是與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產的特征。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

1、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過程與建國前相比,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發(fā)生了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轉變——由舊中國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進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初,橫跨了建國以來人口增長的前三個階段、兩次生育高峰期。到目前為至,中國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第二次重大轉變,進入到現(xiàn)代型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

1、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過程2、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特點總和生育率(TFR)指假設婦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齡別生育率度過育齡期,平均每個婦女在育齡期生育的孩子數(shù)??偤蜕蕦⑻囟〞r點上全體婦女的生育率綜合起來,以一個數(shù)字來表示。實際上,它就是假設一個婦女在整個育齡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齡別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總數(shù)。反映育齡婦女在15至49周歲總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為如果一批婦女按照目前各年齡的生育水平度過整個生育期,則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數(shù)。總和生育率很好地說明了婦女現(xiàn)在究竟生育多少孩子,因此它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標之一。1994年以色列的總和生育率為2.88,或者說,每1000名婦女生育2880個孩子。換句話說,如果1994年年齡別生育率保持不變的話,以色列婦女在育齡期內平均生育2.9個孩子。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總和生育率超過了5。在許多發(fā)達國家,它則低于2。

(美國人口咨詢局《人口手冊》第四版)新中國建立后,婦女總和生育率經歷了迅速上升(1950-1957),大幅下降(1958-1961),猛烈反彈(1962-1963),高位整理(1964-1971),逐漸下降(1972-1990),低位徘徊(1991至今)幾個階段。目前已降低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長期低于2.1。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的變化和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形勢、人口政策有很強相關性??偤蜕实淖兓仓苯幼笥抑丝诳偭康淖兓?。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和一五計劃的大規(guī)模實施,人口增長迅速,總和生育率持續(xù)攀升;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經濟形勢嚴峻,人口非正常死亡大量增加,糧食異常緊張,所以總和生育率大幅下降;到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口和總和生育率猛烈反彈,其幅度要大大高于經濟恢復的速度,之后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高位整理。由于七十年代就業(yè)困難,加上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推廣避孕藥具,所以總和生育率開始逐步下降。到90年代以后,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機制內在地具有調節(jié)人口增長的功能,撫養(yǎng)孩子的成本大幅上升,會迫使居民尤其是城鎮(zhèn)居民和進城農民工降低生育率,所以婦女總和生育率始終在低位徘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要求放松計劃生育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如果維持目前的計生政策,總和生育率繼續(xù)保持低位整理態(tài)勢,中國的人口增長始終長期低于生育更替水平,那么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總人口絕對數(shù)量將會開始負增長。目前,在上海等特大城市,老齡化進程異常迅猛,社會保障壓力巨大,戶籍人口負增長的態(tài)勢已經持續(xù)近十年,這和上海戶籍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太低是有直接關系的。中國官方的《國家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報告》提出:“全國總和生育率在未來30年應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币约啊?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總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穩(wěn)定至今?!钡聦嵣?,中國最近十年甚至十五年間,總和生育率是大大低于1.8這個警戒線的。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1%的人口抽樣調查以及最近10多年的每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及生育調查均顯示,上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一直低于1.5,從沒有接近過1.8。1992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的38萬人調查申報的全國1991年和1992年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65和1.52,大大低于總和生育率為2.1的替代水平。人們不相信38萬人調查的結果,也沒有其他可信的數(shù)據來源,大家期待著1995年國家統(tǒng)計局的“小普查”結果。然而結果令人失望,199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shù)據顯示:農村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56,甚至比政策生育率還低0.2。到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更令他們吃驚,2000年的總和生育率甚至低到1.22。2005年1%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總和生育率也只有1.34。產生的社會經濟問題這個指標的持續(xù)走低對中國的人口政策和計劃生育政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它主要會產生三大無法回避的社會經濟問題:一是青壯年人口、幼兒人口持續(xù)減少,這對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對教育行業(yè)的招生都形成強烈沖擊;二是老年人口急劇增加,未富先老,以超越發(fā)達國家老齡化速度的姿態(tài)進入老齡化社會,必然使得就業(yè)人口不堪養(yǎng)老保障的重負。三是過低的總和生育率又畸形刺激了部分家庭一定要生男孩的心理,他們不想多養(yǎng)育孩子但又一定要男孩養(yǎng)老和傳宗接代,所以出現(xiàn)非法墮胎殺死女嬰現(xiàn)象,對人倫道德構成沖擊,并且導致高得畸形的性別比出現(xiàn)。在中國多個省份的“二胎試點縣”,20多年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這些市縣的總和生育率都在2.1以下,如山西翼城與甘肅酒泉分別為1.5和1.4,湖北恩施2005年為1.47,河北承德現(xiàn)為1.6。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三、人口年齡結構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轉變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三、人口年齡結構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轉變1、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成因1、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成因它是過去和當前人口出生、死亡、遷移變動對人口發(fā)展的綜合作用,也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在衛(wèi)生保健等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人口的健康狀況持續(xù)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別是低年齡人口比其他年齡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維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現(xiàn)了爆炸式的增長。1962-1970年中國創(chuàng)造了迄今為止歷史上人口年增長速度的峰值水平。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滯后于死亡率的下降,產生了人口年齡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動,從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這就造成了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從年輕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轉變。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三、人口年齡結構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轉變1、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成因2、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特點與現(xiàn)狀表1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資料來源:根據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年份0-14歲人口比重(%)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少比(%)年齡中位數(shù)(歲)195336.34.412.222.7196440.73.68.820.2198233.64.914.622.9199027.75.620.125.3200022.97.030.430.8表2

年齡結構類型劃分標準(資料來源:根據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類型0-14歲人口比重(%)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少比(%)年齡中位數(shù)(歲)年輕型40以上4以下15以下20以下成年型30-404—715—3020—30老年型30以下7以上30以上30以上人口篇——

新中國人口的發(fā)展歷程

一、人口總量的發(fā)展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情況三、人口年齡結構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轉變1、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成因2、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特點與現(xiàn)狀3、人口年齡結構面臨的挑戰(zhàn):人口老齡化

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根據聯(lián)合國的人口預測結果,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數(shù)量將超過中國,中國將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中國仍將長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老年人口數(shù)量大。二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快、來勢猛。三是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fā)展。老齡化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第一、養(yǎng)老金的壓力比較大。2006年,中國4600萬享受養(yǎng)老金的人員付出的養(yǎng)老金就已經超過了5000億,這是巨大的數(shù)字。第二、醫(yī)療的費用會加大。按照一般統(tǒng)計,老年人所花費的醫(yī)療費用是年輕人的3倍以上。第三、老年人需要照顧,老年的護理等事業(yè)也有很大的壓力。

孝文化發(fā)祥地曲阜孝道不再老人們吃最差穿最破

北京青年報

2009年06月22日有被訪者:“等經濟好點,時間多點再盡孝不遲”村干部:“過去孝道寫在心上,如今孝道寫在紙上,就是寫在紙上也沒用”曲阜的“躲兒莊”:“曲阜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即窮家富屋。有兒子的人家若娶親,哪怕舉債,房子一定要修漂亮,否則成家難,即使娶妻生子,也拴不住媳婦的心。所以,沒錢蓋新房的人家,父母必將老屋騰給兒子,而自己另覓棲身之所。

在人口達到13億而老齡化高峰即將到來時做何準備呢?首先,要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fā)展,使社會在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繼續(xù)保持活力,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水平沒有發(fā)達國家高,但老齡問題卻如此的突出,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是在經濟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養(yǎng)老的基礎就是老年人要有基本的經濟保障和醫(yī)療保障,這兩樣都離不開經濟的發(fā)展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講,老齡問題也是發(fā)展問題,沒有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任何養(yǎng)老體制都不可能真正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農村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中有退休金的比例只占5%,絕大多數(shù)老年人要活到老干到老,70歲以后普遍依賴子女的經濟供養(yǎng),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農村老年人口比例實際上比城市還高,越晚建立保障制度則難度越大。再過5年,我國就將進入人口老齡化迅速發(fā)展時期,2025年以后進入高速增長期。對于每一個人來說,20多年的時間可以算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然而對于建立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說,這卻是相當短的時間。所以,歷史給予我們的這十幾年準備時間實在不算長,必須珍惜這個機會,盡可能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在全國范圍內(不只是城鎮(zhèn))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老年人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威脅,不用擔心因病致貧,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人口篇__中國人口現(xiàn)狀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總人口突破13億,占世界的1/5以上。每年人口凈增1200萬,每年的凈增人口數(shù)相當于荷蘭的總人數(shù)!我國人口的基本特點是:基數(shù)大、增長快、密度高、地區(qū)分布不平衡、農村人口比例高、民族構成復雜。截止到2010年11月03日09時06分,中國大陸人口總數(shù)1,340,380,753(人),今年已出生人口13,556,265(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占世界人口的20%、亞洲人口的33%。

社會財富積累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難提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等等。中國人口增長過快會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人口普查是我國周期性普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每10年進行一次。按美國憲法規(guī)定從1790年起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以來,2010年進行的是第23次美國人口普查。1790年,居住在美國境內的人口為390萬人。自1790年以來,美國每隔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

2010年12月21日,美國人口普查局局長羅伯特·格羅夫斯(RobertGroves)在華盛頓宣布,截至2010年4月1日,美國居住人口總數(shù)為308,745,538,而上一次人口普查也就是2000年時的人口是2.81億。過去10年美國人口增長率僅為9.7%。自2000年人口普查以來,美國人口增長了2,730萬,增長幅度為9.7%。這是自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以來人口增速最慢的10年?!睹绹鴧⒖肌稴tephenKaufman.從華盛頓報道,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公布的第一批數(shù)據說明,美國近10年人口總數(shù)適度增長,人口向南部和西南各州遷移的趨勢仍在繼續(xù)。有關數(shù)據將用于確定美國眾議院(U.S.HouseofRepresentatives)的435個席位如何在各州之間按比例分配。

據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ReferenceBureau)的數(shù)據,人口眾多的10個國家依次為:中國13億3千800萬、印度(India)11億8千900萬、美國(3億900萬)、印度尼西亞(Indonesia)2億3千500萬、巴西(Brazil)1億9千300萬、巴基斯坦(Pakistan)1億8千500萬、孟加拉國(Bangladesh)1億6千400萬、尼日利亞(Nigeria)1億5千800萬、俄羅斯(Russia)1億4千200萬、日本(Japan)1億2千700萬。美國的人口總數(shù)仍名列世界第三。2011年2月俄羅斯:1707.54萬平方公里(76%的前蘇聯(lián)面積),人口1.45億(截止1999年6月)。加拿大:998.467萬平方公里,人口3149萬(截止2002年10月)。美國:9,372,614平方公里(有說大于960萬平方公里),人口2.8億(截止2002年7月)。2010年4月1日,美國居住人口總數(shù)為308,745,538.日本:37.778萬平方公里,人口1.271億。第一次全國人口總數(shù)為58260萬余人;第二次全國人口為69122萬人;第三次全國大陸地區(qū)人口為100391萬人加上港澳臺共計1031882501人;第四次全國總人口113051萬人;第五次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

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shù)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人口為7097600人。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人口為552300人。臺灣地區(qū)人口為23162123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家庭成員人口在減少

我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guī)模繼續(xù)縮小,主要是由于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1.性別結構

48.97%51.03%女性男性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性別構成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為652872280人,占48.73%??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

從人口性別結構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xù)升高。專家指出,在世界人口大國中,中國是男女比例最懸殊的一個。而人為選擇性別是造成男女比例破壞的元兇。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所長翟振武教授分析說,根據人口出生自然比例,男女比例應為106:100,男比女多是自然規(guī)律。內地目前的出生率中,男女比例大約為116:100。___中通社報道根據中國政府于2000年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7:100,比正常值102至107高出很多。另據中國統(tǒng)計局最近調查顯示,我國城市男女嬰的性別比為112.8比100、鎮(zhèn)為116.5比100、鄉(xiāng)村為118.1比100。中國4歲以下兒童男女性別比例接近120:100。中國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近120:100

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別比最高、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已進入“剩男”時代。2007年,中國男性已比女性多出3700萬,其中0歲至15歲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萬。據香港《文匯報》發(fā)自北京的報道,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孝正指出,性別比的連續(xù)失調超出正常,未婚青年增多已經構成了威脅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及社會和諧的一個弊病。專家認為,3,700萬缺口的背后潛伏著巨大的社會危機。在現(xiàn)在至未來許多年內,由于社會可供應的婚育年齡的女性人數(shù)無法匹配適婚男性人數(shù)的需要,可以想象,婚姻的擠壓問題將異常突出。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人口在達到婚齡時,將會有10%的男性被擠出婚姻市場不能成婚。當社會進入“剩男時代”,一些男性由于諸多方面的相對弱勢,將要“將單身進行到底”。

【中國新聞網】中國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居高不下。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抽樣調查顯示,中國鄉(xiāng)村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2.85,也就是每100個女性相對有122.85個男性,高于全國119.58的平均水平。而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應在103至107之間。

【人民網2007年11月14日】

廣東二胎男女比例高達9:5廣東省人口計生委主任張楓表示,目前廣東的男女比例非常不平衡,已達到了130∶100,是全國男女比例最不平衡的省份之一,第二胎更是高達180∶100,這個問題要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堅決打擊非醫(yī)學需要的胎兒鑒定和選擇性別終止妊娠。

【信息時報2007-04-26】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1.性別結構

2.年齡結構(略)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老齡化進程在加快這次人口普查,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占70.14%,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占8.87%,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數(shù)據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事業(yè)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xù)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民族構成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shù)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鄉(xiāng)人口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xiàn)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zhèn)的人口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鄉(xiāng)村的人口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zhèn)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xiāng)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鎮(zhèn)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1.性別結構

2.年齡結構3.地區(qū)分布

黑河騰沖面積:43%人口:94%面積:57%人口:6%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廣東成為人口第一大省

這次人口普查,東部地區(qū)人口占31個省(區(qū)、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區(qū)占26.76%,西部地區(qū)占27.04%,東北地區(qū)占8.22%。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qū)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東北地區(qū)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區(qū)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其次是中部地區(qū),下降1.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qū)下降0.22個百分點。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蘇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東省、廣東省、四川省、江蘇省。

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1.性別結構

2.年齡結構3.地區(qū)分布4.人口流動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流動人口在增加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86075人,其中市轄區(qū)內人戶分離的人口[10]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轄區(qū)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其中不包括市轄區(qū)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增加10036萬人,增長82.89%。這主要是多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fā)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流動人口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5個方面:第一,流動人口以年輕勞動力為主。第二,流動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為主。第三,流動人口以非舉家流動為主。第四,流動人口以低收入為主。第五,流動人口的基本生活條件較差。———王廣州中國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光明觀察

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

三、勞動力資源

當前,中國人口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4%,有勞動力3.3億人,其中剩余率達到近50%,尤其是一些人多地少的地區(qū)成為人口流動的熱點地區(qū)如浙江、四川、湖南、安徽、河南等省。目前,除了農村的1億多剩余勞動力外,在城鎮(zhèn)還有一千多萬下崗職工,這些數(shù)字除了表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外,更說明了我國就業(yè)形勢的嚴峻,以及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fā)的迫切性。

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

三、勞動力資源

四、人口素質

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

三、勞動力資源

四、人口素質1.健康素質

健康知識知易行難

每年做1次健康體檢——“知道,但有時忙起來就忘了?!?/p>

食鹽攝入量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知道,可太淡了沒滋味。”

成年人每天進行累計相當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知道,可工作太累,有時間還不如多睡會兒?!痹谛l(wèi)生部召開的《首次中國居民健康素養(yǎng)調查報告》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wèi)生部新聞宣傳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yǎng)現(xiàn)狀不容樂觀,具備健康素養(yǎng)的總體水平為6.48%。

按照這個總體水平估計,在人群中,每100個人中不到7個人具備健康素養(yǎng)。從健康素養(yǎng)的三個方面的內容來看,分為具備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素養(yǎng),按照這三個方面來分,達到具備三方面素養(yǎng)的人口比例分別是14.97%、6.93%和20.39%。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以高血壓為例,我國的高血壓患病率也在持續(xù)的增長。50、60年代我們國家的高血壓患病率是很低的,到了90年代就開始上升,到2000年以后上升的速度就更快了一、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和快速的人口增長二、人口結構與流動

三、勞動力資源

四、人口素質1.健康素質2.科學文化素質

在伴隨著剩余勞動力進一步增加的同時,我國的人口素質也已經有了很大提高。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祖國大陸三十一個省,自治區(qū)、直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