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_第1頁
“錢學森之問”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_第2頁
“錢學森之問”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_第3頁
“錢學森之問”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_第4頁
“錢學森之問”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錢學森之問”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四川師范大學教科院吳定初

Email:wudingchu@

生前多次向溫總理(2003年始任國務院總理)提出“錢學森之問”:(2005.7.29,2007.8.3,2008.8.2,2009.8.6)、(四、五、六、八)背景錢學森(1911-2009)在生命的最后幾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病榻上度過,但他時刻不忘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溫家寶(2010.5.4.):

“錢學森之問對我們是個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2009年9月4日,溫總理考察北京35中時曾說:多次看望錢先生,給他匯報科技工作,他說你們做得都很好,我都贊成,“然后,他轉過話題就說,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句話他給我講過五六遍”。一、關于“錢學森之問”

二、中國教育的現狀

三、關于“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

一、關于“錢學森之問”本身

(一)問了些什么(What)

1、“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

2、“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3、2005年溫家寶看望錢學森,錢老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fā)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二)發(fā)問的選擇(When&Who)

1、時機: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幾年

人在離世前,最后的遺言往往無所顧忌、一吐為快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中國特色:老到一定程度,就開始說真話

2、為什么向溫家寶發(fā)問

類似的問題,也不是沒有其他人提出過,也許是人微言輕,不值得理會。

現在由錢學森提出,分量自然不同,而且還要等到臨去世才提出來,就顯得格外悲壯、沉重。

被媒體稱之為“錢學森之問”的教育“天問”,不僅縈繞在錢學森和溫總理心頭,也是教育界同仁乃至全社會共同的困惑?!板X學森之問”有解嗎?

(三)錢學森是否有答案(How)

錢永剛:錢學森心中已有答案

錢永剛說,自己不知

父親“為什么提出‘錢學森

之問’”,但相信“大師之問

,答案已然在大師心中”。

摘自李皖婷《記者對話錢

學森之子錢永剛:“錢學森之

問”答案已然在大師心中》,

《市場星報》2011年9月18日

錢永剛:困惑?錢永剛在談到“錢學森之問”時說,“父親求學時,國家雖然貧弱,卻培養(yǎng)了許多杰出人才,今天各方面條件都有所改善,教育卻成為了短板,難以培養(yǎng)出大師級的人才?!?/p>

摘自王俊《“錢學森之問”有答案?》,《新安晚報》2011年9月18日A4版

劉道玉:中國大學百年中有三段“美麗的大學”一、五四運動后到解放前的30多年。從蔡元培等人的辦學理念就可發(fā)現,那時的大學以追求高深學問為己任。最典型是西南聯大,盡管條件極其艱苦但卻最美麗。8年辦學,師生中涌現了2個諾貝爾獎獲得者、3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8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和171個兩院院士。

二、解放以后到1956年。新中國大學史上短暫的美麗。那時真是黨風、民風、學風最好的時候,進了大學就猶如進入夢想劇場。每個人都有理想,不是要當愛因斯坦就是諾貝爾,要么就是居里夫人。同學之間沒有互相猜疑,親密無間。

三、1980年到1987年。這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在國家改革開放總方針的號召下,人們解放思想,大干快上?,F在這一切,都不復存在(稱當代大學亂臟臭)。

摘自胡赳赳采訪整理《劉道玉:從改革者到批判者》,《新周刊》2010年12期

民間認識問題本身似乎不難。論據:有關“方案”多多

答易行難錢學森內心或許有答案;只是他沒有說,或許是不能說、不便說。

人們討論“錢學森之問”,不能直擊時弊,明確指出問題的焦點、中國教育的癥結,人人都欲言又止、想講又不敢講真話,答非所問,或許才是“錢學森之問”得以產生的土壤。華裔學者楊佩昌說“錢學森之問”

據說中國有一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中國60年出不了頂尖的人才?許多學者研究去研究來搞不明白,教育官員們想破頭也沒有得到答案。其實,問題有那么復雜嗎?你只要轉臉往德國看一看不就明白了?除了自由、獨立的科研環(huán)境之外,德國學者對學術研究的敬畏、淡定、執(zhí)著和較真也密不可分。

摘自楊佩昌《為何?“錢學森之問”在德國不是問題》,《羊城晚報》2013年4月13日第B07版“錢學森之問”刺痛何處建國60余年來,我們從未培養(yǎng)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對于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13億人的大國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事實。摘自陳清梅等《追尋“錢學森之問”》,《教育科學研究》2012年12期中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有人統(tǒng)計,一個國家平均在建國后30年之內獲得首枚諾貝爾獎牌,而新中國建立已50年,卻至今與此項學術界的最高榮譽無緣。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詢問:什么時候中國能實現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摘自祁曉冬《中國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無緣?》,《光明日報》2000年1月18日第2版我們離諾貝爾科技獎項仍很遠

至于那些認為“錢學森之問”已經過時,認為諾貝爾獎也不過如此,以后自然就該輪到中國的簡單想法,不僅是對諾獎的玷污,更是對國情的無知或自欺欺人。作為對國人“諾貝爾獎情結”的回應,強調以平常心看待諾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仍要看到,在科技領域,中國離諾貝爾獎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錢學森去世前提出“錢學森之問”的苦心,是直指我們的大學培養(yǎng)體制和科技創(chuàng)新機制的。就算錢學森再世,此次莫言獲獎,大概也撫慰不了錢老心中的困惑和遺憾吧。

(《光明日報》2012年10月16日2版,羅容海文)

透過“錢學森之問”這一事實,我們發(fā)現,似乎有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在教育過程中把杰出人才“一網打盡”而不曾有“漏網之魚”。這張“大網”似乎是無形的,因為我們看不到。這張“大網”又是有形的,因為“錢學森之問”告訴我們“大網”是存在的?!按缶W”的“面積”很大,因為60年余年來我們未培養(yǎng)出一位杰出人才;“大網”的“網眼”很細,因為任何一個杰出人才都不能“漏出”。

摘自陳清梅等《追尋“錢學森之問”》,《教育科學研究》2012.12二、中國教育的現狀

奈施比特:教育是中國社會中最保守的領域之一

未來學家奈施比特(JohnNaisbitt)在其《中國大趨勢》

中評價中國教育的現狀:

“教育是中國社會中最保守的領域之一。中國教育體制相當嚴苛,過于強調尊師重道,太少鼓勵個人自信;

過于強調死記硬背,太少鼓勵創(chuàng)新”。……“這可不是培養(yǎng)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沃土”。中國教育的結果上幼兒園把天真弄丟了,上小學把童年弄丟了,上初中把快樂弄丟了,上高中把思想弄丟了,上大學把追求弄丟了,畢業(yè)后把專業(yè)弄丟了,工作后把鋒芒弄丟了,……當官后把靈魂弄丟了。1-6歲說真話,7-12歲開始說謊話,13-22歲學習說假話,23歲以后學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缺乏質疑和批判精神楊福家:“錢學森之問”的深層次原因

2013年6月1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在武昌理工學院做了題為“當代青年學生的責任”報告。其中解讀“錢學森之問”時,楊福家說:要把學生教好,政府有責任,學校、教師有責任,學生自己也有責任……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不允許學生對老師質疑,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難以培養(yǎng)出杰出人才的一個深層次原因(人民網武漢2013年6月20日電)。98.9%受訪者:當下年輕人缺少質疑精神

孫震《中國青年報》2013年7月日版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等單位最近發(fā)起的一項調查(5617人參與)顯示,98.9%的受訪者覺得當下青少年缺少質疑精神。

為什么?調查顯示,53.7%的受訪者認為是家長愛養(yǎng)“乖孩子”;53.0%的受訪者認為是學校不鼓勵質疑;52.4%的受訪者認為應試教育體制唯成績論英雄。其他原因還有“整個社會都缺乏質疑精神”(49.4%)和“在當下,質疑成本很高”(28.2%)等。

幼兒園蹦蹦跳跳的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總不停地追問大人“為什么”?!盀槭裁赐砩咸炜詹紳M星星”、“為什么考試考不好就沒有希望了”……梁秋麗

《爸爸媽媽最難回答的問題》

中國婦女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一輯(十)性第一節(jié)(五)生命起源

媽媽,我是怎么來的?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怎么吃飯呢?我能待在媽媽的肚子里不出來嗎?媽媽,世界上的第一個人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只有女孩才能生小寶寶?為什么結婚以后才會生寶寶?隨著孩子入學、年級升高,他們慢慢變得不愿發(fā)問,舉手發(fā)言也少了。孩子不再獨立思考、不再愿意口頭表達、不再善于互相配合,原因?孩子敢于評價權威

有一次女兒看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正好標題的字都認識,她像見到老朋友似的點點頭說:“哦,這也是王維的”。我教她念“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講到一半,她說“王維的詩,也不是都好”。我說怎么不好?她說:“不押韻”。我一看,還真是不押韻。當天晚上,她突發(fā)感慨“李白這個人,寫詩還是可以的”。我問為什么,她說“起碼比王維押韻”。

我后來一想,李白的詩不管多么清淺通俗,還真都押韻。我發(fā)現女兒能講出一些我沒想到的道理,因為我講詩詞講了多年,對大家難免心懷敬畏,卻失去了一個孩子對詩詞的遴選標準。

摘自《于丹談家庭教育: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解放日報》2011年7月17日“解放周末”(二)缺乏想象力21個國家調查顯示中國中小學生想象力倒數第一《重慶晚報》(2010年11月24日):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在全球調查了21個國家,“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chuàng)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此外,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只占14.9%。

無名抽象畫“你看它像什么”:調查孩子和成年人想象力

小孩:一切皆有可能在重慶南坪實驗小學:孩子們看著這幅圖畫大聲嚷嚷開了?!昂孟褚恢黄恋慕痿~在水里游”!“不是,是一只貓頭鷹在樹上打瞌睡”。“我看是神獸金剛吧”!……在1年級8班,10名剛滿6歲的小朋友走上講臺,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眼中的這幅畫,結果得出“外星人”、“動物園”等8個答案。還有小朋友特別指出“這是畫的兩頭牛,人們正在進行斗牛比賽”,還一邊指著圖畫,一邊說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描繪出一幅活生生的斗牛圖。

成人:大半說是人臉在重慶工商大學:10名大學生“研究”了這幅圖,6人回答是“人臉”、“人頭”、“鬼臉”等,2人回答是“河流”,2人回答是“馬”和“瀑布”。在南坪步行街:十多名三四十歲的路人,一半以上都說是“人臉”。有位張先生說,“這個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個調色板打倒了”。有位高女士看了半天,肯定地說:“就是一個人在流眼淚”。

專家:畫無標準答案這幅畫說是什么像什么,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成年人“正是因為一種尋找標準答案的心理”,都去猜測標準答案,因此得不到比孩子更多的答案。重慶一中學教師說,想象力本來不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相反,因為經歷得更多,看到的更多,成年人應該比孩子的想象力更豐富?!皢栴}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一直教孩子尋找標準答案,束縛他們獨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都不允許孩子有異常的想法,慢慢地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中國教育的問題顯而易見:給你一個“0”,在數學課上只能是零,在英語課上只能是“o”,不能有別的答案。挑戰(zhàn)了老師的權威,便會受到這種或那種訓導,中國孩子受教育的路徑,就是在填鴨式死記硬背中“裝滿知識”的過程。案例:扼殺孩子的想象力

北京的黃先生是一個機關干部,有個女兒上小學。照理說,輔導小學的女兒黃先生不在話下,但和標準答案比起來,他卻感覺非常乏力。“老師讓孩子用‘活潑’造句,她寫‘魚兒在水里游,水很活潑’,我看了之后表揚女兒想象力挺豐富,擬人的手法也很新穎。結果到了老師是那兒,得到的卻是紅叉”。

摘自孫震《98.9%受訪者:當下年輕人缺少質疑精神》《中國青年報》2013年7月日版

(三)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劉道玉前不久指出:中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學習能力卻很靠后,這與中國教育的“游戲規(guī)則”不無關系?!爸袊逃柧毩艘慌軙荚嚨臋C器人”。中國教育的“游戲規(guī)則”強調知識傳授,孩子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每個階段都伴隨著考試,每個人都身經百戰(zhàn)。例如,孩子回家后,中國家長問得最多的是“考了多少分”,而美國家長關心的是孩子“今天在課堂上提出了什么特別的問題”。美國的小學生已能獨立到圖書館查資料、作文獻說明,但中國的大學生都不一定具備這種能力。此外,中國孩子迷信權威、迷信名家、迷信老師,“迷信”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與綜合能力。摘自秦小艷《高考取消會導致“開后門”成風》,《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5月27日A3版

最高科技獎得主:教育背景相近最高科技獎得主們求學的那個時代,學校除了是傳承知識的場所,也教會學生求知的方法和途徑,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為他們打開認識自然、了解世界、觀察社會的窗口;鼓勵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摘自傅國涌在《最高科技獎得主為何教育背景相近》,《新京報》2008年1月11日讀萬卷書而沒有思考,不過是浮光掠影,行萬里路而沒有思考,不過是走馬觀花。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網絡覆蓋世界,信息湮滅一切,人們已經習慣了寸步不離電腦,習慣了與手機耳鬢廝磨?!皟仁虏粵Q求百度,外事不解找谷歌”。一切似乎都無需思考,一切似乎都已習慣了不思考。[印度]孟莎美指出:

網絡侵蝕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并不只是中國才有。中國很多年輕人喜歡從網絡獲取信息。這會不會塑造出只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當下不少中國人缺少那種把靈魂解放出來,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

摘自孟莎美《不閱讀的中國人》,《光明日報》2013年7月26日13版對“錢學森之問”的若干回應教育家辦學

辦學有特色與個性

理想

更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

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

尊重學生的夢想與個性

說真話……三、關于“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杰出人才”的兩種指向

高等教育(高起點)

基礎教育(低重心)

培養(yǎng)“杰出人才”的三個關鍵

質疑—→想象—→創(chuàng)新

∣∣∣

↓↓↓

前提關鍵目的

饒毅:為什么我國總是難以培養(yǎng)出杰出的人才我國教育嚴重缺乏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是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國家也通過高考規(guī)范化地以“學習成績”為惟一標準來要求和檢驗中小學教育。這樣造成的問題,在中小學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時間內不會顯示出來,到研究生階段明顯暴露出來后,中小學又不能得到反饋信息,或認為是大學的問題,沒有認識到根子在中小學教育。中小學會自豪于有多少畢業(yè)生讀了國內或國外的研究生,殊不知國內研究生因為思維方式已定,創(chuàng)新能力短期難以得到培養(yǎng);很多留學的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也明顯不足,常常只能在別人指導下做研究,而不能獨立工作或開創(chuàng)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領域。摘自饒毅《健全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人民日報》1999.4.17(06)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張中行說:德國的小學教科書說打敗拿破侖是德國人的力量,英國的小學教科書說打敗拿破侖是英國人的力量。羅素主張把這兩種教科書放到一起讓孩子念;有人擔心說,你這樣讓孩子信什么呢?羅素說,你教的學生他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張中行認為,“不信”首先是建立在有知識的基礎上,一個無知的人無法“不信”,因為他無法對事物作出判斷,不能判斷如何能“不信”;“達到不信了,教育也就成功了。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許多年輕人沒有判斷力,過于輕信?!闭詮堈摺稄堉行校航^不寬恕》,《書摘》2005年第2期(一)注重培養(yǎng)不懼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案例:《朱德的扁擔》1950年代初《朱德的扁擔》編入小學語文教材,1967年初被換成《林彪的扁擔》,“9.13”事件后又換回《朱德的扁擔》。

一根扁擔,如此隨政治風云而不斷變化。這是對常識的褻瀆,還是對現實的嘲諷?

從來以課本和師教為金科玉律的孩子,如何辨別虛構與真實?

我們究竟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審視那些理所當然的“常識”?

回到起點,回歸常識,沒有質疑、批判精神行嗎?

陳丹青:民國北洋政府,報紙可以私人控股,新聞可以批評政府,大學可以學術獨立,學生可以上街示威,群眾可以秘密結社,警察不能隨便抓人,權利有邊界,法律有作用,人權有保障,窮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

崔永元:我們的教科書說北洋政府是黑暗時代,可那個時代出現了中國報業(yè)的高峰,那個時代不需要考政治,不需要考英語就能出國留學,那么時代可以自由辦報,可以發(fā)出獨立聲音,那如果是黑暗時代,那我們現在是什么?光明的新世界?案例:如何評價北洋政府胡適在介紹詹姆士的實在論時說:“實在是我們自己改造過的實在。這個實在里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涂抹起來,裝扮起來。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里,由我們雕成什么像”?!逗m作品集》第四集,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出版

所以,不少哲學書講:胡適說,真理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案例:歷史就像一個任人裝扮的小姑娘?“標準答案式教育”不利于培養(yǎng)“質疑”能力

中國青年報等最近發(fā)起的一項調查(5617人參與)顯示,94.7%的受訪者覺得“標準答案式教育”在當前很普遍:64.6%的受訪者擔心會使青少年變得機械化;62.5%的受訪者擔心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被壓制,失去想象力;52.7%的受訪者擔心會讓青少年容易依賴權威和他人;46.3%的受訪者擔心會因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而影響社會進步;40.3%的受訪者擔心可能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

華東師大李曉文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標準答案式教育”確實不是培養(yǎng)“質疑”的好方法。當時向西方學是為了閱卷方便,但國外十年前就已經反思“標準答案”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精神,現在多以開放式的提問為主了。我們也嘗試改變,但很難推廣。因為一方面是學生多,另一方面是很多學校水平有限,靈活閱卷的成本過高。

摘自孫震《98.9%受訪者深感當下年輕人缺少質疑精神》,《中國青年報》2013年7月日版(二)注重培養(yǎng)沒有拘束的想象能力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愛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神奇的水龍頭”(位于西班牙Cadiz的Aqualand)案例:孩子對杜甫《春望》的“雷人”解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他們那兒地震了,國還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樣了。為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呢?因為地震太厲害了,大家很傷心。

孩子在電視上先后看到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日本海嘯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種苦難。這是孩子的地震版的《春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權威,從小就在解構經典,她認為自己有闡釋的權利,而這種權利可能到她讀小學時就要被剝奪了。

我認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續(xù)得越長越好,這樣等他們長大了,還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規(guī)的思維能力。

摘自《于丹談家庭教育:孩子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解放日報》2011年7月17日“解放周末”想象力和知識是天敵

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本質是科學,而想象力無章可循,特征是荒誕。換句話說,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腦子被想象力占據。上學后,多數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終身只能重復前人的人。

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大腦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于想象力在其大腦里安營扎寨,倘若孩子成為想象力和知識并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

鄭淵潔《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承認它才有創(chuàng)新的可能。

世俗要求大家都一樣,不允許獨特,

所以創(chuàng)新很難?。ㄈ┳⒅嘏囵B(yǎng)追求獨特的創(chuàng)新能力耶魯大學前校長:創(chuàng)新是一代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