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簡史第八章第九節(jié)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1.gif)
![鄧氏簡史第八章第九節(jié)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2.gif)
![鄧氏簡史第八章第九節(jié)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3.gif)
![鄧氏簡史第八章第九節(jié)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4.gif)
![鄧氏簡史第八章第九節(jié)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66f5b6566b69573a03bbe0778f32f94b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鄧氏簡史第八章 第九節(jié) 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核心提示:如果按男方婚齡計算,明朝享國 276年的繁衍代數(shù)理論化的計算結(jié)果應(yīng)是 17.25代人...一、明朝的歷史簡介和婚育狀況1、明朝的歷史簡介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歷經(jīng)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 276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yīng)天府稱帝, 國號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明初定都于應(yīng)天府, 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在應(yīng)天府設(shè)立南直隸。明初歷經(jīng)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中期經(jīng)土木之變由盛轉(zhuǎn)衰, 后經(jīng)弘治中興、萬歷中興國勢復(fù)振,后期因政治腐敗和天災(zāi)外患[10-12]導致國力衰退,爆發(fā)明末農(nóng)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權(quán),隨后清朝趁亂入關(guān),擊敗農(nóng)民起義軍和南明政權(quán),1662年永歷帝朱由榔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明鄭結(jié)束。明朝是繼漢唐之后長治久安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zhèn)、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代戶口峰值出現(xiàn)在晚明,但對于具體時間與人口數(shù),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 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余萬; 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朝于 1626年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王育民認為萬歷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何炳棣認為1600年實際人口達1.5億;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97億人;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1644年實際人口約有 1.5247億人;而英國經(jīng)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 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億人。2、明朝的人口遷移按《中國人口遷移》載,元末明初,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qū)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迸c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產(chǎn)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xiàn)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wèi)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xiàn)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zhì)與前幾次因動亂產(chǎn)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明朝建立后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于鳳陽,”“遷山西澤、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nóng)民于云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泵鞒鯙榱遂柟踢叿?,在長城一線設(shè)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zhèn),在國內(nèi)其它戰(zhàn)略要地,也設(shè)立了許多駐兵設(shè)防的衛(wèi),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shè)衛(wèi)即達 136處。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移民屯墾戍邊,“于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于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鼻巴颇贤吞锏囊泼穸噙_四五十萬,規(guī)模浩大,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1)、“湖廣填四川”運動按我中華鄧氏族譜網(wǎng)收錄的文章《江西填湖廣 湖廣填四川》載,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兩次“湖廣填四川”運動,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 本匯編所收資料均為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所謂“湖廣”原指元代所設(shè)“湖廣行省”(含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和貴州一部分)的簡稱。到明代,“湖廣行省”分為廣東、廣西、湖廣三個布政司(?。_@時的“湖廣布政司”轄今湖北、湖南之地,習稱“湖廣”。明末清初遷往四川、重慶的移民主要來自湖北、湖南、陜西、廣東、福建、江西、廣西、甘肅、江蘇、浙江、貴州和云南等十余個省,尤以湖南、湖北為多,故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稱。2)、明洪武到永樂的十八次移民明朝是歷史上人口遷移極其頻繁的歷史年代。據(jù)《山西洪洞大槐樹明代移民的具體歷史依據(jù)及信息反饋》一文載,明洪武到永樂的十八次移民去向記載:1.洪武六年(1373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明史》)2.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chǎn)者田鳳陽。(《明史》)3.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余戶,悉還為民。(《明太祖實錄》)4.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 (《明太祖實錄》)5.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九月,后軍都督朱榮奏: “山西貧民徙居大名、東昌、廣平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保ā睹魈鎸嶄洝罚?.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從正等一百一十六戶告愿應(yīng)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正等鈔錠,送后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明太祖實錄》)7.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wèi),太原、遼、沁、汾、選民七衛(wèi),每衛(wèi)五千六百人。(《明太祖實錄》)8.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愿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wèi)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保ā睹魈鎸嶄洝罚?.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太祖實錄》)10.洪武三十五年( 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fù)五年?!保ā睹魇贰罚?1.永樂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為民種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并妻、子發(fā)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12.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明史·成祖本紀》)13.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明史·成祖本紀》)14.永樂四年(1406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明太宗實錄》)15.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jiān), 牧養(yǎng)栽種。(《明太宗實錄》)16.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沖,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 ,,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 (《明太宗實錄》)嘉靖《隆慶志》載:“本州島島原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紅門、黃報、白廟、版橋、富峪、紅寺六屯,謂之前十里,謫發(fā)為事官吏充之。榆林、雙營、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寶林、阜民九屯,連關(guān)廂謂之后十里,遷發(fā)山西等處流民充之,每戶撥田五十畝,任種辦納糧差。 ”17.永樂十四年( 1416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余戶于保安州,免賦役三年。 (《明太宗實錄》)18.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廣平、清河等寬閑之處,占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 ,從之。仍免田租一年。(《明太宗實錄》河南洪武朝遷者最多,其次是永樂朝。其中:1、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豐城、九江、德安、景德鎮(zhèn)、樂平、鄱陽、余干、吉安、泰和等 10個地方,也就是明清時的饒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個州府,其中又以南昌遷出人口最多。(見《明初江西人口首次大遷移促“江右商幫”興起·明初政府強制性移民》 )。2、“徙江南民十四萬于鳳陽” (見《中國歷史上人口大遷徙與增減的思考》)。3、明朝的婚育狀況按《古代婚配年齡:女孩子 17歲不嫁父母有罪》和《我國古代青年男女結(jié)婚的年齡》載: “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保呀?jīng)非常明確的知道明朝人類的婚育狀況。如果按男方婚齡計算,明朝享國 276年的繁衍代數(shù)理論化的計算結(jié)果應(yīng)是17.25代人。再結(jié)合上文《鄧氏簡史第八章 第八節(jié) 元朝時期鄧氏家族的遷移史》的理論推算結(jié)果“元朝滅亡時,我們鄧氏家族繁衍代數(shù)的理論推算結(jié)果應(yīng)是 140.0345代到151.3295代”,可以認定為,到明朝滅亡時,我們鄧氏家族繁衍代數(shù)的理論推算結(jié)果應(yīng)是 157.2845代到168.5795代。下面孤峽山人就收錄到的明朝時鄧氏家族遷移記載系統(tǒng)整理如下(當然,因孤峽山人個人收集能力有限,不能全面反映明朝時我們鄧氏家族的遷移概況) 。二、明朝時鄧氏南遷福建1、寧化縣安遠硝坊鄧氏明洪武十八年由河南深水遷入《三明境域姓氏族譜初探》載:另一支則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河南省深水遷入寧化縣安遠鄧家 (見寧化縣安遠硝坊《鄧氏族譜》 )。2、友興公遷居龍巖小池卓洋村《(龍巖卓洋世德堂友興公房》江西永豐鄧氏族譜世系之由》載:“友興,號松峰,生于江西吉安府永豐縣永豐鄉(xiāng)廖源西上社油麻段層山府前。友興公五代之祖公父曰‘原亨’ ,祖曰‘仲榮’,曾祖曰‘成可’,高祖曰‘千三郎’,即景源公之三子也。初因叔原舉公派販生理來巖,住在小池黃番陳坑起爐(即定居),始與弟旺公于永樂間旅販游鐵生貨至累千,擇田置產(chǎn),惟卓洋居多,故娶氏于斯而家居焉。 ”據(jù)孤峽山人最終核實,友興公的祖地是今天的福建上杭縣蛟洋鎮(zhèn)東乾村而不是吉安府永豐縣永豐鄉(xiāng),友興公的靈牌就供奉在了東乾村的鄧氏祠堂里。按族譜記載,這個祠堂內(nèi)共供奉著包括友興公等 64個祖先的靈牌。吉安府永豐縣永豐鄉(xiāng)廖源西上社油麻段層山府前應(yīng)是友興公的出生地而不是祖地。三、明朝時鄧氏南遷廣東1、茂名鰲頭上茂沙村鄧氏始祖鄧曉亭原籍東莞廬德鄉(xiāng)《茂名市鰲頭鎮(zhèn)各村姓氏介紹及民遷歷史》載,上茂沙村:鄧氏,鄧曉亭原籍東莞廬德鄉(xiāng),明朝年間卜居鎮(zhèn)盛鎮(zhèn)白沙,為白沙一世祖,六世鄧志勁于清朝時遷居于此, 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2、鄧正考因官定居湛江徐聞北潭村《廣東湛江徐聞縣的客家話村落》載: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新安縣人鄧正考中舉人,委任瓊州府澄邁縣教諭,任滿落籍徐聞定居,其后北潭村的鄧氏子孫功名輩出,在徐聞可為一豪門望族。3、鄧橫浦公后裔分遷下汾、營場、長逕橋等地《南雄鄧氏族基祖錄》載: “元代,鄧橫浦公自大余水城遷南雄梅嶺紅梅鄧屋村。 其后裔于明洪武六年分遷下汾、 營場、長逕橋等地?!?、平直公后裔鄧應(yīng)成遷居廣東樂昌坪石天堂鄧學智編著、鄧持韜編輯的《天堂鄧氏由來與辛田簡史》一書中稱:天堂基祖鄧應(yīng)成,生于元世祖至二十六年已丑 (公元1289年),卒于明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享年86歲。本族鄧氏,從湖南汝城廬陽鄧氏,遷至湖南宜章九羊,再遷往廣東樂昌坪石天堂。天堂鄧氏開基始祖應(yīng)成公,傳至本人經(jīng)已逾二十世矣。5、俊文公后裔仲文公明朝成化年間遷居廣東仁化大井臺灣的鄧耀廷、鄧應(yīng)熀宗親在《廣東仁化大井仲文公系族譜·鄧氏族譜序》中稱:至俊文公,中式進士任福建汀洲府連城縣令。始離新野,而隨居儒學前街,妣黃氏生二子長永泰次宏開。宏開公妣莊氏賜贈安人,生三子長勝聰次勝玖三勝耇。勝耇公由舉人任廣東潮州同知,妣吳氏生二子長福招次洪泰,福招公妣王氏,生六子:長亮子、次閭子、三庚子、四海子、五八子、六忠子。八子公妣羅氏生子——仲文,選取優(yōu)貢,天順年間特授韶州翁源縣令,歷任有年。生有五子,暫居下鄉(xiāng)斯茅坪,于成化年間遷移仁化縣光宅鄉(xiāng)平山都大井村,開基創(chuàng)業(yè)、奠厥居處、廣買田塘屋宇,續(xù)置產(chǎn)業(yè)山嶺石寨等項。6、維俊公從深塘村遷陸河縣河口鎮(zhèn)上灣村開基立業(yè)廣東省陸河縣河口鎮(zhèn)上灣村鄧立燕宗親稱:其祖維俊公號鄧通五郎在明萬歷年間從深塘村遷到此地開居立業(yè),遂建祠堂一座,座東向西分金乙山辛向,巍巍乎立于天地間,軒軒然綿綿數(shù)百年!7、志圣公后裔遷今揭西南山鎮(zhèn)南山村《潮汕的“半山客”》載:“揭西南山鎮(zhèn)南山村,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鄧氏來此居住時,已有 18姓聚居”。8、廣東東莞莫家洞鄧氏家族(明代末葉鄧元瑛的后裔鄧云霄公的后裔)《莫家洞鄧氏》載:今東莞中學南區(qū)內(nèi)靠西一部分,在清朝以前,曾名“莫家洞”。鄧氏家族可算是莫家洞的名門望族。元亮、元瑛、元禧、元禎、元和是鄧氏家族五大房。其中,元亮一房居住于莫家洞,鄧元亮的兒子鄧惟汲娶宋高宗室趙構(gòu)三女兒,被封為“稅院郡馬”。宋宗室女(鄧家稱為皇姑)后卒于莫家洞,葬石井“獅子滾球”,即今之“皇姑墳”(是東莞文物保護單位)。直至解放前,香港的元亮子孫都會回來東莞掃皇姑墓。直至明代末葉,鄧元瑛的后裔鄧云霄遷移到莫家洞。直到明代末葉,鄧元瑛的后裔鄧云霄遷移到莫家洞。鄧云霄,萬歷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廣西兵備。其著作甚多,主要有《鄧氏詩選》,是東莞目前存詩之最多的莞邑名人。鄧云霄遷居莫家洞后,子孫蕃衍,近代以鄧蓉鏡、鄧爾雅父子最知名。9、懷集縣汶朗鎮(zhèn)草朗村鄧氏家族(明萬歷年間軒綱公后裔)《懷集“百歲流芳”牌坊》一文載:據(jù)懷集史料和草朗村《鄧氏族譜》記載,該村的開村鼻祖鄧軒綱生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明代崇禎年間從懷集縣甘灑鎮(zhèn)遷到本縣汶朗鎮(zhèn)草朗開村居住,繁衍生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鄧軒綱駕鶴西去,享年103歲。當時的地方官員給朝廷上書,稱“百歲老人罕有,八十孝子難逢”,請求皇上御賜牌坊以示褒獎,并獲得皇帝恩準。四、明朝時鄧氏遷廣西1、平安鄉(xiāng)新街村鳳凰屯鄧氏祖籍全州兩河鄉(xiāng)大田村據(jù)平安鄉(xiāng)新街村鳳凰屯《鄧氏族譜》記載:“祖籍全州縣兩河鄉(xiāng)大田村,開初由承琢公之后裔第十八代孫世隆公(斌祜公長子)從全州大田遷至桂林市平樂縣羊眼村立莊,取名鄧陂。后由世隆之子俊滿公于明永樂二年甲申(1404)遷至恭城塘邊村居住。有進士齊士簡招住鄧俊滿、陳之良、李文舉、龍文免四姓,同心協(xié)力,描水開墾,報效朝廷,升科報稅,雇請龍文免管水。在塘邊村居住87年后,于弘治三年(1491)遷至鄧杷高坪寨居住?!庇州d:“由第十世祖必湘公與李清枝勘明朱砂嶺立莊。因此地形酷似飛鳳,故取名鳳凰村,”時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2、西嶺鄉(xiāng)島坪村、下宋村鄧氏由湖南東安縣上花橋遷入西嶺鄉(xiāng)島坪村鄧姓與下宋村鄧姓同譜,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由湖南東安縣上花橋遷入西嶺鄉(xiāng)島坪源。3、日新公遷廣西昭平2015年4月11日有宗親在我中華鄧氏族譜網(wǎng)留言稱: 廣西昭平縣日新公,明初隨父宦游南京數(shù)載,父卒后隨堂叔父鄧愈南下平蠻亂。字輩:永敬孟廷以子愈伯成友一上大學芝思懷善才元。4、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柳家鄉(xiāng)平寨村鄧氏家族(瑤族鄧氏后裔,明朝遷入)700年圣物驚天現(xiàn)世12姓瑤人相認信物(圖)》載:村中長老鄧明光家的族譜記載著:“明太祖以來洪武年間由全州灌陽千家峒發(fā)跡到平樂府富川縣,洪武二年歲次乙酉原籍經(jīng)家考處地方居住平寨村?!爆F(xiàn)在居住在平寨村的鄧姓后裔約500多人。這些人家中的神龕上都寫有“祖籍灌陽千家峒,孫邑富水七都鄉(xiāng)”的對聯(lián)。五、明朝時鄧氏南遷江西1、新余渝水區(qū)水北鎮(zhèn)鄧家鄧氏家族由福建遷入《新余縣地名志( 1986版)---水北公社概況》載:鄧家:大隊駐地。西北緊靠上新公路,南有蒙河環(huán)抱,地勢平坦。46戶,246人。[輞溪鄧氏族譜]如水于明萬歷年間,由福建王里之慶陽江徙此。2、新余渝水區(qū)水北鎮(zhèn)琴山鄧氏自水北遷入《新余縣地名志( 1986版)---水北公社概況》載:琴山:位于水北街南 9公里。包括琴山新屋、老屋、廟下、木港 4村。木港屬北崗公社。東鄰水北和羅坊公社,南與北崗公社毗連,西界馬洪公社。屬丘陵地,約 2平方公里。4村都姓鄧。[鄧氏族譜]明嘉靖已末年從水北遷此。因村建于琴山之麓,故名。3、南城有永樂末年進士鄧棨《明史·卷 167》載:鄧棨,字孟擴,南城人。永樂末年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奉敕巡按蘇、松諸府。期滿將代去,父老赴闕乞留,得請。旋以憂去。宣德十年,陜西闕按察使,詔廷臣舉清慎有威望者。楊士奇薦棨,遂以命之。正統(tǒng)十年入為右副都御史。北征扈從,師出居庸關(guān),疏請回鑾,以兵事專屬大將。至宣府、大同,復(fù)再上章。皆不報。及遇變,同行者語曰:「吾輩可自脫去?!箺ぴ唬骸歌庉浭?,我尚何歸!主辱臣死,分也?!顾焖?。贈右都御史,官其子常大理評事。後謚襄敏。4、奉新有鄧良知《中國通史第九卷 --中古時代--明時期28》載:奉新地處南昌府境內(nèi)明代時這里文風很盛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宋應(yīng)星幼時與長兄應(yīng)昇在叔祖宋和慶創(chuàng)辦的家塾內(nèi)就讀。七歲時投師于族叔宋國祚繼而就學于新建舉人鄧良知。5、江西宜春鄧氏始遷祖:明朝的鄧景謨江西宜春鄧氏四修支譜(纂修者不詳,民國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載其始遷祖是明朝的鄧景謨。六、鄧氏遷居江蘇天佑堂一族海珠公由江西南昌遷入江蘇《江蘇如東鄧氏·第二部分天佑堂一族遷入江蘇》載:“本族始遷祖海珠公,原籍江西南昌愛明。明成祖靖難之師南下,不順者誅。公為倪太守故友,倪太守高義不屈,死節(jié)。公受株連,不得已只身潛至江蘇角斜,止于陶姓家,陶以女妻之,遂家焉。靖難之師既息,明成祖大赦天下,公之族弟珍,任泰興縣令,公聞訊前往會于私衙,兄弟相別十余年,悲喜交集。及珍任滿,邀公回籍,公因陶公故,遂留居角斜。公生二子,長舒、次須。舒子玉山,玉山子東洋。東洋公少有大志,見角斜地質(zhì)貧瘠,又不慣與鹽梟為伍,遂遷居如皋之東古壩北,自為一宗,創(chuàng)建鄧莊,公乃古壩鄧莊鄧氏之始祖?!逼?、明朝時鄧氏南遷四川1、廣安鄧小平的始祖鄧鶴軒原籍江西吉安廬陵《文物專家確認鄧小平祖墳葬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區(qū)》載: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館和井岡山師院的文物專家 ,,一致確認鄧小平祖先鄧光薦的墳?zāi)乖嵩诟惶镦?zhèn)橫坑村。 ,,“ 《鄧氏家譜》從明時始,記至民國初年。上面寫明:一世祖為鄧鶴軒,原籍江西吉安廬陵人,明洪武十二年,以兵部員外郎入蜀,遂家廣安?!?、昶公等八人入川居西鄉(xiāng)梨壩等地鄧朝春在《川渝鑼鍋鄧諱興元之八子入川及落業(yè)基本情況》載:“明弘治年間(1496年前后),始祖公諱昶(據(jù)推測出生于1460年前后),祖妣李氏,生子天祥。因人口繁衍,偕兄弟家小填蜀,離鄉(xiāng)時憑族長美河、天河、銀河將業(yè)出售與張銀州。祖八人入川至綏定府(今達州市)北門,將一鑼鍋碎分八片,各執(zhí)一片,為后世之記,而各自分居于東鄉(xiāng)(今宣漢縣)、達州、廣元、南部、廣安、閬中、榮陽等數(shù)處。我祖昶公入川始居西鄉(xiāng)梨壩,復(fù)遷通邑圈子山莧菜園,通江縣火鋪山等地”。3、四川蓬安縣碧溪橋鄧氏先祖由江西遷永州府零陵縣城《四川省蓬安縣碧溪橋鄧氏》載: “據(jù)查,我支先祖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貴溪縣(金溪縣?待考)歸德鄉(xiāng)八大民村遷往湖廣省永州府零陵縣城,祖墳位于三角堰涼桃山紗帽嶺、石角山仙人橋一帶?!?、鄧忠明朝正德年間由云陽遷宣漢《宣漢縣志》載:鄧方達字潛圃號柳泉云陽縣云安鄉(xiāng)人舉人出身,世代居住在云陽縣西馬鞍山麓之野鴨池,晚年號鴨池,始祖鄧忠明正德中由云陽明經(jīng)官東鄉(xiāng)縣學教諭,卜居于柳林溪子孫隨落家,六代誥授奉直大夫,名字叫鄧鼎宏字荊山順治十八年補云南彌勒州知州沒去,降為會川衛(wèi)經(jīng)歷,到第九代曾祖鄧德升字上聞, 祖鄧琳字葆光增生,考斌字文毅,遷李家坪。明朝正德年間的四川綏定府東鄉(xiāng)縣即今天的宣漢縣。5、四川涼山鹽源鄧氏家族(明洪武年端一公后裔)《四川涼山鹽源漢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研究》一文載:鄧姓,據(jù)鄧顯順藏《鄧氏族譜》載:始祖端一公,江西撫州府臨川縣馬祠堂人,襲爵魏國公,錄指揮使。明洪武十四年辛酉秋九月,以穎國公傅有德為和征南將軍征云南,靚國公藍玉、西平侯沐英副之,公以指揮使從。十六年癸亥春三月,穎國公還,西平侯留鎮(zhèn),加公征南副將軍,進撫小云南,即寧(遠)府,現(xiàn)改西昌。,,后改寧番衛(wèi),現(xiàn)改冕寧縣,,又遠移者鹽源黑地(今鹽源縣長柏鄉(xiāng)境內(nèi))。,,端一祖奉命來冕經(jīng)歷二十余代,早稱旺族,,第十五世祖鄧學榮“移民黑地”。至今傳四代,約100年,鄧姓今在盆南各鄉(xiāng)鎮(zhèn),及左所、樹河、右所等區(qū)皆有分布。6、四川某地鄧氏家族(明洪武四年入川的鄧仕公后裔)此支鄧氏有人在網(wǎng)絡(luò)上留言稱:鄧氏始祖鄧仕和始祖妣伍氏,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從湖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入川,至今派延二十余代,六百余年。因這個宗親沒有說明是具體哪個鄉(xiāng)鎮(zhèn)哪個村落的,所以孤峽山人只好以“某地”代為注明。八、鄧氏遷重慶鄧魁于明朝中期在鄧家河(今屬重慶萬盛區(qū))重慶萬盛區(qū)鄧姓:祖籍河南南陽新野,后來南遷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xiāng)。明洪武初,隨“湖廣填四川”,落業(yè)于遵義府板橋縣。明朝中期,后裔鄧魁,廩生,授任今綦江縣從學正堂,卸任后落業(yè)綦江縣南門橋附里立戶,后討照鄧家河生息繁衍。清初有支脈遷入今萬盛區(qū)境的萬盛場、青山等地。清咸豐元年捐資修建三元橋的鄧九先先生,咸豐十一年被太平軍殺害的鄧卓南先生(清朝廷敕封為“云騎尉”),就是這支鄧姓的后代。九、鄧氏遷居貴州1、榮宗公自湖南武岡遷居貴州《南陽郡鄧氏家譜 <入黔始祖榮宗公 >支系·入黔遺序》載:吾祖籍三楚。湖廣寶慶府。武岡州牛欄山小山后。明洪武創(chuàng)立初年。因貴州黔南苗蠻猖狂。洪武欲掃平寇判。調(diào)北征南。吾祖鄧公諱榮宗。欽受洪武御賜平蠻大將軍之職。領(lǐng)兵入黔。,,一十有年。我祖所乘之馬逝。公有所感。故立墳包墓。上刻公名。即表朝廷。公已故終。由子仲清襲任守職。我祖假此隱姓埋名。移居普安屬下讓里龍場營里。公莫氏生子三:仲文、仲政、仲清。我祖享年八十有余。故葬大營里后。墓立巽山乾向。課記翰林地是也。莫氏祖婆葬于者恩沖看家山。墓立庚山甲向。十、鄧氏遷居云南1、隆陸公落籍云南昭通市鎮(zhèn)雄《明·鄧隆陸將軍支系簡介》載:鄧隆陸將軍(公元1344--1392年),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人。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 1391年)告老辭官,居白鳥。幾歷興廢,幾歷兵變。洪武二十五年(公元 1392年)歲次壬申九月初九逝世。享年49歲。葬于鎮(zhèn)雄縣唐房鄉(xiāng)白鳥大樹灣,酉山卯向。鄧隆陸將軍生二子:鄧玉賢、鄧玉華。本鄧氏支系字輩從鄧隆陸公起(云南省昭通市鎮(zhèn)雄縣唐房鄉(xiāng)白鳥鄧氏支系字輩):“隆玉水王系,人志芳春永。國家祥瑞興,光彩振書聲。成榮英秀士,飛鳳鳴朝廷” 。2、江川縣鄧氏正起公自南京遷云南明洪武年間,云南省玉溪市江川縣鄧氏自南京遷入。鄧正應(yīng)在《馬公諱兆麟基母馬氏生基總志銘》記載: “正起祖,金陵遺籍,官游至滇,初落棋陽梅薗,卜塋臥牛山,代湮難稽及”。十一、明朝時鄧氏南遷湖南(一)、長沙鄧氏明朝時遷入或是分布在湖南長沙的鄧氏有13支:1、洪武年間祥澤公遷寧鄉(xiāng)玉堂鋪、祥學公遷寧鄉(xiāng)楓坪、祥業(yè)公遷寧鄉(xiāng)石板、祥仕公遷寧鄉(xiāng)清溪祥儒公遷寧鄉(xiāng)鄧河、祥任公遷善化塘赤《湖南氏族源流·鄧·寧鄉(xiāng)鄧氏》載:以東漢鄧禹,字仲華,封高密侯為一世祖。至六世遄公、遐公于建安末年因諸侯割據(jù),民無所定,乃棄職徙江西洪都(即南昌) 。至四十世天騎公,南宋末年中明經(jīng)科,遷江西新建大洲。至四十六世祥澤、祥學、祥業(yè)、祥仕、祥任、祥儒六支,明洪武年間由大洲遷湘。祥澤居寧鄉(xiāng)玉堂鋪。祥學居寧鄉(xiāng)楓坪。祥業(yè)居寧鄉(xiāng)石板。祥仕居寧鄉(xiāng)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祥儒居寧鄉(xiāng)鄧河(湖冰在《鄧姓》稱祥儒居大河前橫。(見湖南寧鄉(xiāng)《溈寧鄧氏三修族譜》)。祥儒公三子:開忠、開孝、開義。義公乏嗣,忠裔世居鄧河。孝裔五傳至基益公,明嘉靖時遷本邑渣山塘及小沖楊荷塘,處益公子二,長先彝,次先德,德裔美三明萬歷時徙居湘鄉(xiāng)馬林橋,彝裔美賢康熙時遷居寧鄉(xiāng)北湖。該支名人鄧日勝,記名提督。清雍正元年(1723)六支始修族譜,嘉慶 8年(1803)學、業(yè)、仕、任、儒五支合建宗祠于玉潭,道光18年(1838)五支合修族譜。光緒5年(1879)儒房三修。紀世詩:德庭均文子,祥開殷澤傳,振基先緒丕,紹美祖功賢,禮法承家日,謨猷輔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續(xù)慶云聯(lián)?,F(xiàn)存的族譜有:、現(xiàn)存湖南寧鄉(xiāng)扶策堂鄧氏重修支譜(不分卷、清朝鄧祖永等纂修,清雍正元年(1723)木活字本),存卷1--9、卷首保存在湖南省圖書館。1--6、10、11、14、17、20--23、卷首、卷末保存在上海圖書館,另美國猶他族譜協(xié)會也有保存。B、湖南寧鄉(xiāng)鄧氏續(xù)修支譜四卷(清朝鄧陽培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南陽堂木活字本),保存地點是上海圖書館、尋源姓氏和美國猶他州族譜協(xié)會。C、今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清朝鄧云臺纂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南陽堂木活字本寧鄉(xiāng)南陽堂重修族譜(不分卷) 2冊。C、今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清朝鄧述村等纂修、 同治十年(1871)南陽堂木活字本湖南寧鄉(xiāng)鄧氏宗譜八卷首一卷的卷2--4、7、8、卷首。、今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溈寧枧坪鄧氏支譜十五卷(清朝鄧禮旒等纂修、清光緒五年(1878)守藝堂木活字本)卷1、5--10、13、15。E、寧鄉(xiāng)溈寧鄧氏三修族譜: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鄧義炳纂修,清光緒5年(1879)木活字本)存于族譜商家手里。F、今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清朝鄧峙卿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南陽堂木活字本的湖南寧鄉(xiāng)鄧氏重修支譜卷 5、6、9。G、民國間守藝堂木活字本溈寧枧坪鄧氏三修支譜二十三卷的卷2--4、7--23。H、湖南寧鄉(xiāng)鄧氏宗譜八卷首一卷的卷 1--4、7、8卷首(鄧經(jīng)弼等纂修、1913年南陽堂木活字本)。2、寧鄉(xiāng)湄沖鄧氏:遷祖兆圣公譜稱該族自漢高密侯仲華公起河南新野,至六世祖遐公漢末避曹氏忌,乃隨兄棠邑令由河南徙籍江西城南,厥后子姓四散。惟該支支祖兆圣公明初由江西廬陵遷溈寧一都湄沖,后復(fù)分琦、璋兩大支,有徙居六都月湖沖者,有徙居八都南門口及隸籍湘潭、資江等處者。宗祠建于清嘉慶間,位于寧鄉(xiāng)八都南門口。道光間纂修支譜,1935年續(xù)修。老派:國承先瑞時運昌隆瀛應(yīng)明林澤裔錫簪纓。支派:裔錫廷枝茂,家聲益克彰。續(xù)派:詩書詒后嗣,忠孝篤前光,東漢官箴肅,南陽世序長。今湖南省圖書館保存了湖南寧鄉(xiāng)鄧氏續(xù)修支譜卷2,另美國猶他族譜協(xié)會也有保存,冊數(shù)不詳。3、時鼎公遷居瀏陽東鄉(xiāng)灘頭岸湖南瀏陽東鄉(xiāng)灘頭岸毓秀堂鄧氏重修族譜(清嘉慶(1796-1820)木活字本)尊元朝鄧世益為始祖,尊明朝鄧時鼎為始遷祖。時鼎公明洪武七年(1374)徙居瀏陽東鄉(xiāng)灘頭岸。4、瀏陽茨山?jīng)_鄧氏:謙亨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系出謙亨公五子梓(一作紫) ,梓生世顯,世顯之子立夫生應(yīng)福,明時由江西遷瀏陽北鄉(xiāng)。后裔世居沙市街茨山?jīng)_及長沙七家沖等地。宗祠在茨山?jīng)_。至1930年,男女丁口 30余人。5、瀏陽白洲鄧氏:謙亨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瀏陽白洲鄧氏系出謙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之子世顯生明夫,明夫生三子:南高、應(yīng)榮、義卿。南高、義卿二公子孫居長沙南城;應(yīng)榮,字十四,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奉新縣遷居瀏陽白洲段,應(yīng)榮公之子汝珪子三:梓琦、梓珊、梓琳,后裔居華果園、湖背屋、淳口段、下神山、上字口、彰家坡、大屋山、楓林洞、云峰臺山麓、長春埠、廓下橫垣坡七里橋、團塘栗家灣、鰕龍塅及瀏南、長沙等地。至1930年,男女丁口1200余人。班序同南山橋。6、瀏陽降峰嶺鄧氏:謙亨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瀏陽降峰嶺鄧氏系出謙亨公五子梓,梓生世顯,世顯第四子良夫生應(yīng)發(fā),字德厚,明時由江西遷瀏陽北鄉(xiāng),生子三:汝立、汝林、汝桂。后裔世居降峰嶺。至1930年,男女丁口僅 20余人。班序同南山橋。7、瀏陽九溪洞鄧氏:謙亨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系出謙亨公五子梓,梓之子世顯第三子文夫,文夫長子恭美,明洪武 17年生,由江西奉新縣偕弟應(yīng)宏遷居湖南瀏陽北鄉(xiāng)九溪洞杏仁樹下,生三子:瑞禎遷茅里,瑞祥遷沙市,瑞鰲生五子:煥祖、煥宗、煥隆、煥高、煥注。煥祖裔世居藤莊巖前, 煥宗裔世居九溪洞巖前,煥隆裔世居大屋巖前、爐煙洞等地,煥高裔世居大屋、雙江口、鄧家灣等地,煥注裔世居巖前。宗祠在藤莊。至 1930年,全族人丁近千人。班序:瑞煥南陽善慶長,光先繼序日蕃昌,人文蔚起儲英彥,道學興隆遠發(fā)祥。8、瀏陽團塘鄧氏:應(yīng)榮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瀏陽團塘鄧氏系出應(yīng)榮公子汝珪,汝珪之子梓珊之長子宗義,字制宜,明正德間由油榨塘遷居團塘,生四子:志韜、志瑞、志端、志先。裔孫居瀏北團塘、高陂段、栗家灣、渡頭園等地。宗祠在團塘,支祠在栗家灣。至1930年,男女丁口200余人,班序:獅達伯應(yīng)汝,梓宗志惟仁,正思興大承,祖武世澤隆,忠孝光先緒,英才集盛廷,芳聲傳萬載,嘉會永昌明。9、瀏陽中孚堂鄧氏:瑞楨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恭美公次子瑞楨,字南英,明永樂2年生,由九溪徙居茅里,生四子:貴先裔世居茅里,支祠名“皆吉堂”;貴昭裔世居茅里,支祠名“和順堂”;貴義裔世居龍轉(zhuǎn),支祠名“德馨堂”;貴林無考??傡裘爸墟谔谩?,在茅里鄧大屋前。至 1930年,三支人口共 600余人。班序:瑞貴日大,長久仁成,明秉興福壽,榮顯定高崇,學富光輝著,行修品望隆。據(jù)湘潭塔嶺鄧氏稱:“始祖瑞禎公,由廣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孫賢資、賢憲、賢敏之子孫又先后遷居湘潭。清宣統(tǒng)2年(1910)五修族譜”。孤峽山人認為應(yīng)是:瑞楨公,恭美公次子,字南英,明永樂二年生,由廣州遷九溪再徙茅里。他的十三代嗣孫賢資、賢憲、賢敏的子孫又先后遷居湘潭。10、瀏陽縣城鄧氏:金志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始遷祖金志公,明宣德時自江西豐城遷此。其父珍公,永樂戊戌探花。金志公之六世孫敏楨,為長沙太守。11、榮顯公遷居瀏陽官渡高坪湖南瀏陽官渡高坪毓秀堂鄧氏始遷祖榮顯公,明正德十年(1515)徙居瀏陽官渡高坪。12、長沙格塘鄧氏:均祥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鼻祖禹公,字仲華,漢封高密侯。始遷祖均祥公,明進士,任湖南邵陽縣知縣,敕授文林郎,世居長邑新康都格塘。13、長沙罐山鄧氏:斌公后裔《湖南氏族源流·鄧》載:長沙罐山鄧氏始遷祖斌公,明成化17年(1481)由江西南昌遷善化,落業(yè)罐山(今屬長沙)。三傳為隆公,生子五:朝祖、朝武、朝金、朝暘、朝鑾。金、暘、鑾三房之后無傳。祖、武二房族譜始修于清乾隆4年(1739),道光24年(1844)續(xù)修。派歌:朝廷添元啟,學世祖文思,功立太常紀,名傳金榜知,紹先承鄧序,裕后振宗支,爵讓徽猷貴,政留廣愛奇。(二)、株洲鄧氏明朝時遷入株洲或是分布于株洲的鄧氏有 2支:1、醴陵南陽橋鄧氏:朝卿公后裔湖南醴陵南陽橋鄧氏始遷祖朝卿公,明洪武十六年( 1383)自江西廬陵遷居醴陵南陽橋。族人分布于楓頭洲、泗汾、板杉鋪?,F(xiàn)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湖南醴陵鄧氏五修族譜十六卷(清朝鄧聲譽主修,鄧聲溢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 1898)惇敘堂木活字本)。2、友興公后裔明永樂年間遷醴陵東門醴陵東門鄧姓氏族源流,其始祖友興公,明永樂間人。這一支鄧氏,經(jīng)孤峽山人核實,始遷到醴陵東門是友興公的后裔。友興公,號松峰,字或輩名志寬,是福建省上杭縣蛟洋鎮(zhèn)東乾村鄧氏丘鯨公的長子,出生于江西永豐。他的靈牌原設(shè)于上杭縣蛟洋鎮(zhèn)東乾村上東乾鄧氏宗祠內(nèi)。(三)、湘潭鄧氏明朝時遷湘潭的鄧氏已經(jīng)知道的有 7支:1、安寧公遷湘鄉(xiāng)茶沖塘弦麻田湖南湘鄉(xiāng)上湘茶沖塘弦麻田鄧氏始遷祖安寧公,明洪武七年(1374)徙居湘鄉(xiāng)茶沖塘弦麻田。現(xiàn)湖南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鄉(xiāng)上湘茶沖鄧氏族譜(存卷 1、卷首;清朝鄧顯會等纂修,清嘉慶十五年( 1810)敦睦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鄉(xiāng)上湘茶沖鄧氏續(xù)修族譜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存卷首 1、2,清朝鄧續(xù)中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敦睦堂木活字本)。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鄉(xiāng)茶沖鄧氏三修族譜四十二卷首三卷 (鄧先慶等纂修,1948年敦睦堂木活字本)。2、湘鄉(xiāng)茶沖鄧氏:安寧公后裔遷湘始祖安寧公,明洪武7年(1374)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十八都鵝頭大坵圳上徙湖南湘鄉(xiāng)縣茶沖塘弦麻田。永樂二年1404年),上命徙黔,再遷貴州威清衛(wèi)左所東門靈官廟,后改為安順府清鎮(zhèn)縣,原配匡氏,生子四邦富、邦仁、邦財、邦賢,幫富公后裔外徙,余三房仍居茶沖。繼配孫氏,生子一,子孫居貴州。清嘉慶 15年(1810)始修族譜,光緒 17年(1891)續(xù)修,1948年三修,至此已遞傳 22代,人丁2300人。宗祠在相思橋?,F(xiàn)存族譜有:湖南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鄉(xiāng)上湘茶沖鄧氏族譜(存卷 1、卷首;清朝鄧顯會等纂修,清嘉慶十五年( 1810)敦睦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鄉(xiāng)上湘茶沖鄧氏續(xù)修族譜二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存卷首 1、2,清朝鄧續(xù)中等纂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敦睦堂木活字本)。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鄉(xiāng)茶沖鄧氏三修族譜四十二卷首三卷 (鄧先慶等纂修,1948年敦睦堂木活字本)。3、珊公遷居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黃荊坪指南村)湖南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黃荊坪指南村)鄧氏始遷祖珊公,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攜兄弟遷居湘潭十一都十甲山陂塅(今黃荊坪指南村) ?,F(xiàn)中山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潭中湘鄧氏三修譜牒十卷(清朝鄧孟樵等纂修,清光緒八年1882)南陽堂刻本)。國家圖書館、中山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潭中湘鄧氏四修譜牒十卷(鄧薈霖等纂修,1932年角宿堂木活字本)。4、達公遷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鄧家塘湖南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鄧家塘鄧氏,始遷祖達公,明永樂元年(1403)卜居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鄧家塘。今湖南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潭鄧氏五修支譜(存卷 1—13,清朝鄧德蕓等纂修,清宣統(tǒng)三年( 1911)愛政堂木活字本)。5、信公明嘉靖間自茶陵遷居湘潭嚴沖湖南湘潭嚴沖鄧氏始遷祖信公,明嘉靖間自茶陵遷居湘潭嚴沖,現(xiàn)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湖南湘潭嚴沖鄧氏五修族譜十五卷(缺卷14,鄧鏡祥纂修, 1937年執(zhí)藝堂刻本)。6、湘潭黑子塘鄧家塘、黃甲港鄧氏:揚聲公后裔始遷祖揚聲公,諱達,字靈籤,世居江西吉安泰和縣,為禹公三十八世孫,官太原武職,明洪武初任長沙太守,永樂元年卜居湘潭六都三甲黑子塘鄧家塘。子思聰,字昭明,永樂20年遷居黃甲港。清乾隆 57年(1792)三修族譜,同治 7年(1868)四修,宣統(tǒng) 3年(1911)五修。班序:揚思必洪志連允振國單之單世承盛德大啟(聲名)先達昭如日星克嗣其業(yè)應(yīng)若興云。該族名人鄧政升,記名提督。鄧名遠,記名總兵。7、湘潭塔嶺鄧氏:瑞禎公后裔始祖瑞禎公,由廣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孫賢資、賢憲、賢敏之子孫又先后遷居湘潭。 清宣統(tǒng)2年(1910)五修族譜。(四)、衡陽鄧氏據(jù)孤峽山人收集整理,孤峽山人所知的明朝時遷入衡陽的鄧氏有:1、應(yīng)祿公夫婦與應(yīng)榮公由江西遷湖南鄧繼團宗親在《重修南陽堂西湖鄧氏始祖應(yīng)祿公夫婦墓志銘》載:西湖鄧氏始祖考諱應(yīng)祿公,字義卿,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丙午十二月二十四日卯時生于江西奉新,南陽禹公之后,明夫公三子。元未,湘遭兵屠,土著者稀,至朱明定鼎,以四省填湘。洪武初,始祖考與兄應(yīng)榮公(白洲族始祖)自贛徙湘,見瀏北西湖:古橋威峙,倚高山而臨平川,可退可守,宜家宜稼,遂籍焉。2、之瑝公遷茅山頭、之琔公遷衡沙頭、尹家村始遷祖之琔公,為禹公四十三世孫,原籍江西廬陵瓜畬,元季明初隨兄之瑝公遷衡,瑝公居茅山頭,另譜。公居沙頭、尹家村。清乾隆57年(1792)一修族譜,光緒14年(1888)二修,1925年三修。舊訂班行:祐菊開之輩,思隨接本源,獨名還萬派,廷后復(fù)單,國族于斯聚,茂才以仕掀,同宗綿世學,賢哲合貞元。新續(xù)班行:秀里書香遠,南陽惠澤長,先人綿鉅業(yè),后代有余芳。敬祖敦雍睦,和家兆吉祥,貽謀逢泰運,福履慶安康。國家圖書館今存湖南衡陽鄧氏四修族譜十二卷(清朝鄭執(zhí)玉等修,鄧杏林等纂,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兩秀堂木活字本)。3、紹禹公遷常寧南鄉(xiāng)依陂洞上灣湖南常寧南鄉(xiāng)依陂洞上灣鄧氏始遷祖紹禹公,明洪武間徙居常寧南鄉(xiāng)依陂洞上灣。今上海圖書館存湖南常寧鄧氏三修宗譜九卷首一卷(鄧孔榮等纂修, 1943年三登堂木活字本)。4、常寧黃洞、興源、洋泉鄧氏明洪武間自江西軍屯遷此。族人分布于黃洞、興源、洋泉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 20555人。5、衡山縣城鄧氏遷衡始祖長祚公,后裔世居殷字虎腦村,后遷居縣城。(五)、邵陽鄧氏據(jù)孤峽山人收集,明朝時遷入邵陽的鄧氏有如下幾支。1、天軍公自江西泰和縣遷武岡邵南柏樹村,復(fù)遷武岡湖南武岡鄧氏始遷祖天軍公,明洪武間初徙邵陽縣柏樹村,復(fù)徙武岡。武岡始遷祖天軍,元明鼎革之際由江西泰和縣遷寶郡,卜基邵南柏樹村,生富、貴,繼徙武攸石虎村,生詳、通,終徙黃家亭,生仁、義,義公一派,文獻無征。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武岡)《鄧氏續(xù)修族譜·源流世系圖》也載:大瑜公四世孫二十七人于元末明初先后由江右遷湖廣,散居祁陽、邵陽、武岡、湘鄉(xiāng)、湘潭、長沙、寧鄉(xiāng)、益陽、安化、澧縣、辰州、湘陰、岳州等地,其后裔有遠徙四川、貴州、云南、廣東、廣西、湖北者。湖南圖書館(缺卷 2、5)。美國猶他族譜協(xié)會存有湖南武岡鄧氏續(xù)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即天軍公的兒子富、 貴、祥、通四房譜(清朝鄧彥臣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秀堂木活字本)。河北大學、山西家譜(存卷4--7、10、15、17--19、卷首1、2)存有湖南武岡鄧氏三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二卷(即天軍公的兒子富、貴、祥、通四房譜,鄧執(zhí)生等纂修,1945年兩秀堂木活字本)。2、天俊公洪武二年( 1369)遷邵東新寧七眼井龍富塘湖南邵東新寧下一都七眼井龍富塘鄧氏始遷祖天俊公,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泰和遷居邵東新寧下一都七眼井龍富塘。生五子:日惠居北路塘口,日□居湘鄉(xiāng)長田及邵陽山腳,日慧遷桂陽州,日正遷衡陽遺澤塘,日智仍居龍富。清嘉慶16年(1811)始修族譜,光緒元年(1875)續(xù)修,1925年三修。班序:天原宗祖永,文武定太賢,國正安仁義,世代榮昌前,裕后貽謀遠。上海圖書館存有湖南邵東鄧氏大宗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鄧義芙等纂修,清嘉慶間材林堂木活字本)和湖南邵東鄧氏大宗續(xù)譜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鄧代德等纂修,清光緒元年(1875)材林堂木活字本)。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存有湖南邵東七井鄧氏大宗三修族譜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鄧代硯等修,鄧榮湘等纂,1925年材林堂木活字本)。湖南圖書館還存有湖南邵東七井鄧氏四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鄧前壽等主修,1991年材林堂印本)。3、政欽公的兒子明公遷武岡鸕鶿武岡鸕鶿鄧姓氏族源流,其遷湘始祖政欽公,由河南官湖廣指揮,明初宦游黔陽,卒葬黔陽鸕鶿灘。政欽公子三仲保、仲伍、仲民,明永樂時,兄弟同遷武岡。仲保生四子:添權(quán)、添厚、添佐、添惠,后裔居東關(guān)廂、龍溪鋪、石路江、牛斯塘、安樂橋、飛水巖、巷口灣、小茶山、袁家沖、栗子塘、鄧家坳等地;仲伍生四子:榮稱、貴稱、善稱、如高,后裔居巷口栗樹腳、茅坪里、莫家沖、鸕鶿塘、馬家山、鴨子塘、龍?zhí)朵仭⑶嗑畧F等地;仲民生五子:添壽、添籌、添輔、添淑、添全,后裔居城東官田、榬山、瞿家祖、吳家塘及綏寧瓦屋塘、四川秀山縣等地。至 1930年,三大房男丁 4000余人,女口4000余人。宗祠一在縣城轉(zhuǎn)龍街,一在西北鄉(xiāng)李家渡油麻田。班序:政仲添仕文(如志子) ,浩宗日朝一(友思宗祖祥),良國維明敦(文林光南揚) ,孝友(大祚)圣代陳。4、世安公遷武岡湖南武岡鄧氏始遷祖世安公,明洪武間遷居武岡。今河北大學存湖南武岡鄧氏創(chuàng)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清朝鄧璧輝等纂修,清光緒元年( 1875)十賢堂木活字本)。5、元太公、元敬公、元富公遷武岡石牛塘湖南武岡石牛塘鄧氏始遷祖元太公、元敬公、元富公,明洪武三年(1370)遷居武岡,后裔世居石牛塘。上海圖書館今存湖南武岡鄧氏五修族譜十二卷首一卷(鄧樂友等纂修,1929年木活字本)。6、文敬公明初遷邵東觀山硚湖南邵東觀山硚鄧氏始遷祖文敬公,明初徙居邵東觀山硚?,F(xiàn)尋源姓氏存有湖南邵東觀山鄧氏族譜六卷首一卷(鄧中松纂修,清道光十八年( 1838)十賢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保存有湖南邵東觀山鄧氏續(xù)譜八卷首二卷(清朝鄧邦價等纂修,清光緒間十賢堂木活字本)和湖南邵東觀山鄧氏三修族譜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鄧作舟主修,1943年十賢堂木活字本)。湖南圖書館存有湖南邵東觀山鄧氏四修族譜(鄧定麟等主修,1990年十賢堂印本)。7、貴通公元末明初遷邵陽湖南邵陽邵陵鄧氏始遷祖貴通公,元末明初徙居邵陽。今上海圖書館存湖南邵陽邵陵鄧氏三續(xù)宗譜八卷首一卷終一卷(鄧氏合修纂修,清光緒十一年( 1885)兩秀堂木活字本)。8、秀仁公遷邵陽城北三十里毛坪湖南邵陽城北三十里毛坪鄧氏始遷祖秀仁公,是億萬公的兒子,明洪武間徙居邵陽城北三十里毛坪。今湖南圖書館存湖南邵陽鄧氏三修族譜卷 1--5、卷首(清朝鄧清書等纂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兩秀堂木活字本)。9、武岡石虎村、黃家亭鄧氏譜以仲華公為一世祖。四十三世鶴林公,由江西泰和縣遷湖南湘陰。四十四世大瑜公,因世亂復(fù)遷泰和縣梅子坡。與湘鄉(xiāng)江口鄧氏族譜所載異同。大瑜公長子吉,五子:學成、學金、學魁、學元、學朝。學朝第七子天軍公官居指揮使,明洪武間自泰和鵝頭大坵圳塘上初徙邵陽縣柏樹村,生富、貴二公,復(fù)徙武岡縣石虎村, 生祥、通二公,終徙武岡黃家亭,生仁、義二公。清同治間通房纂修族譜, 清光緒32年(1906)富、貴、祥、通四房續(xù)修。至 1930年,全族男丁 2000余人,女丁2000余人。富房老班:天禮志鄧文,鄧祖仁庭彥,學(仕)國(世)有德運,伯祿盛宏賢。貴房老班:天禮志鄧文,鄧祖朝景大,鳳國正德遠,世祿盛洪賢。祥通仁三房老班:天禮智信仲,仁義宗祖文,朝之惟茂可,立必達上成。新班:昌集聯(lián)昭穆,彝倫品序敦,升恒觀益晉,履泰復(fù)咸臨。10、武岡鄧氏學朝公長子天?。ǖ糜龉缹O),天俊二子:原智、原濤,長子原智生三子;原濤派下居武岡東路花石橋。原智公第三子宗太子二:世吉、世安,明正統(tǒng)間兄弟倆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梅子坡鵝頸大坵遷居湖南武岡縣。世安,字祖煌,子二:應(yīng)銘、應(yīng)祥。應(yīng)祥生三子:友明、友斌、友諒。友明子必興,友斌子必受,友諒子必緣、必禎、必祥。友明、友斌二公之裔居新寧北鄉(xiāng)迴龍市雙灘村,必緣公后裔居邵陽蔴芝窯,必禎公后裔居雷打灘,必祥公后裔居武岡馬埠田。至1930年,世安公后裔居洪廟、王家沖、滿堂、紫溪、新田踏水橋、南鄉(xiāng)周民團波鳥山、黃橋鋪、邵陽桃花坪及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宗祠一在洪廟沖,一在紫溪,一在新田。至1930年,男女丁口1600余人。其中必祥房男丁800余人,女丁700余人。班序:世從應(yīng)友徵,本宗承萬鳳(添) ,朝志期光元,之學庠賢良。世吉,字祖爃,后裔世居寶白團之篡彼頭、木蔸塘、義江、橫板橋、崇山、石子塘、千秋塘等地。宗祠在寶白團落馬井。至1930年,男女丁口300余人。班序:世海仲再法,汝景宜宗本,思志崇甫式,代榮繼開列。宗祠一在迴龍市,一在馬埠田。班序:世應(yīng)友必文(汝),敏(聰)志思庭繼,承印文榮(良啟)朝,式代永昌明。11、武岡毓蘭山鄧氏天俊公長子原智,原智長子宗興,宗興第三子祖清,始遷武岡毓蘭山橋上,生三子:永寶、永慶、永玖,后裔居社學團、毓蘭山、橋上、老潭團、宏家坊等地。祖清公宗祠在毓蘭山橋上。至1930年,男女丁口1400余人。班序:祖永通子仕,思再文景允,琮俎林松常,時茂桂蘭應(yīng)。12、武岡延崗沖鄧氏始遷祖子賢公,明洪武 3年(1370)生,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坵官湖南靖州學正,卜居武岡東鄉(xiāng)雙井村延崗沖,生二子:必魁、必才,后裔居桐木塘、漠溪沖、青井、高霞山、水浸坪、雞公山、樟把塘、延崗沖、馬蹄江及全州、益陽等地。子賢公祠在青井村烏鴉井。至 1930年,二房合計男丁2700余人,女丁 2700余人。班序:子必仕仁宗,文思映帝宮,南陽肇基遠,東漢發(fā)祥隆。13、武岡石牛塘鄧氏始遷祖元太公,字公望,明洪武 3年(1370)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大橋頭棋盤巷圳上偕弟元敬、元富遷居武岡,后裔世居石牛塘。宗祠在石牛塘。至 1930年,男丁140余人,女口120余人。班序:元日祖宗文思再必友,盛朝星萬代,立學正榮昌,東漢家聲大,南邦世澤長。14、武岡石山背鄧氏始遷祖富欽公,明時自江西遷湖南武岡石山背, 生五子:旭、璟、理、鎰、鑒。后裔分布于石山背、洞井、高沙市、牛軛塘、石柱江等處及貴州獨山、 大定、廣西興安縣富足村等地。富欽公祠在城西石山背,支祠在洞口區(qū)黃演村。至1930年,男女丁口600余人。班序:富旭宗思永,仁添元再受,萬年繩武承,先德貽謀啟。15、新寧龍迴鄧氏始遷祖傅公,明時自江西遷居湖南新寧縣北鄉(xiāng)龍迴,傅公生三子:存經(jīng)衍古竹房,存祿衍沙井房,存豹衍龍迴房。支祠一在東安縣苦竹塘(苦竹、沙井二房合建) ,一在新寧西鄉(xiāng)楊溪村栗山口(龍迴房建)。至1930年,合計男丁 200余人,女口200余人。班序:友可伯宗璇,明存文仕宣,仁世登承上,大維國正中。(六)、岳陽鄧氏據(jù)孤峽山人收集的族史資料可知,現(xiàn)岳陽鄧氏有如下幾支:1、爾那公明初遷居岳陽巴陵龍灣湖南岳陽巴陵龍灣鄧氏始遷祖爾那公,明初由江西遷楚,遷居巴陵龍灣。生七子:明一遷貴州,明三遷華容,明四遷陳宋山轉(zhuǎn)遷長沙,明五遷磨刀坑,明七遷楓樹門,分遷麻塘鋪成排頭,明二、明六居長湖,明二四世孫文通遷臨湘謝塘,文遠自謝塘遷尖山黃泥洞。上海圖書館存湖南岳陽鄧氏族譜(存卷首,清朝鄧毓材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 1898)南陽堂木活字本)。2、朝相公遷居湘陰鄧家壩湖南湘陰鄧家壩鄧氏始遷祖朝相公,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遷居湘陰鄧家壩。上海圖書館存有湖南湘陰鄧家壩鄧氏族譜四卷首二卷(存卷 1、2、4、卷首,鄧永康纂修, 1927年南陽堂木活字本)。3、岳陽鄧受屋鄧氏始遷祖成七公,元天歷間由江西遷岳陽長湖金沙坪,四傳至受公,明正統(tǒng) 8年(1443)卜居岳陽中村鄉(xiāng)伏太村鄧受屋。1992年纂有族譜。4、湘陰??趬F鄧氏始遷祖春華公,明洪武間由塅山遷??趬F,子二:顯盛、原趙。后裔世居??趬F、六方灣、韓灣圍、復(fù)興圍、牛洲等地。宗祠在牛口塅。班序:國正天心順,家齊祖德昌,詩書垂永裕,發(fā)越有聲揚。5、湘陰鄧家壩鄧氏始祖孟全公,出自金雞山鄧氏,居長沙萬壽都,傳四世至朝相公,于明萬歷 24年(1596)遷湘陰鄧家壩。(七)、常德鄧氏1、鄧愈三世孫賽公之子鄧衍遷安福東鄉(xiāng)九安里鄧家店(今津市官路東邊)湖南津市官路東邊鄧氏始遷祖賽公,愈三世孫,明永樂十八年(1420)官湖廣九溪衛(wèi),遂居安福新安,其子衍,明天啟間卜居安福東鄉(xiāng)九安里鄧家店(今津市官路東邊) 。湖南圖圖書館存有湖南津市鄧氏七修族譜三卷(鄧學初總編, 2006年南陽堂印本)。2、龍陽馬龍灘和王家嘴(今都屬漢壽)鄧氏:始祖思聰公、思明公湖南漢壽六甲鄧氏始遷祖始遷祖思聰公、思明公,明成化五年(1469)由江西吉水遷居龍陽馬龍灘(即大圍堤第五甲) ,后思明析居第六甲王家嘴。譜以宋淳熙辛丑朱熹贈序之南昌舊譜為始修,明崇禎 9年續(xù)修,清光緒 19年(1893)六修,1928年七修,1947年與常德土淰村、落耙村、雁門村鄧氏合譜合派。乾隆46年(1781)建總祠于馬龍灘,道光間六甲建分祠于王家嘴。五甲舊派:祖宗文思鎮(zhèn)羊景禾良應(yīng)日士司之大有樂年逢家聲。六甲舊派:祖宗文思朝相廣奎元應(yīng)啟士司之大有樂年逢家聲。五、六甲合派:家聲宜丕振,毓秀肇鐘祥,克光傳孝友,德澤慶彌長。常漢二邑合派:祖宗文思正,福澤起南陽,傳世惟忠孝,承謨本善良,沅湘滋發(fā)達,時代衍榮光,佑啟人才盛,同聯(lián)慶永昌?,F(xiàn)存族譜有:湖南漢壽六甲鄧氏族譜(清朝鄧玉峰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遺經(jīng)堂木活字本)分別存于上海圖書館(存卷4--13、卷首)、湖南圖書館(存卷 4、9--13、卷首)。湖南漢壽六甲鄧氏族譜(存卷 1--6、9、10、卷首,鄧年兆纂修,1923年遺經(jīng)堂木活字本)存于上海圖書館。湖南漢壽鄧氏族譜(是與常德土淰村、落耙村、雁門村鄧氏合譜合派,鄧家福主修,1947年南陽堂木活字本)存于湖南圖書館(存卷1、2、4、6--11、13--17、19--25、卷首)。3、洞口油麻田鄧氏:始遷祖仲五公始遷祖仲五公,明洪武元年( 1368)隨父棄官定居武岡,遷入洞口油麻田(今西中鄉(xiāng)境)落戶。今傳
20余代。4、洞口毓蘭山鄧氏:始遷祖天翁之孫通亮、通初、通光三兄弟始遷祖天翁之孫通亮、通初、通光三兄弟,明洪武18年(1385)自祁陽遷此。今傳 20余代。5、常德落耙、雁門鄧氏:始遷祖國璽公始遷祖國璽,字文信,名朝印,號琢成,明永樂2年(1404)由江西南昌府豐城縣遷居常德陽城落耙、雁門二村。原派:祖宗國興尚文詩列廷名必大希之世元開應(yīng)以家聲宜丕振毓,1947年與漢壽五、六甲鄧氏合譜合派。6、常德土淰村鄧氏:始遷祖文禮公始遷祖文禮公,字碧璋,父宗趾,明永樂23年(1425)由武岡州遷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文禮于明成化10年1474)徙常德土淰村,后裔蕃衍于實竹坪、老渡口、善卷村、新陂橋、和尚橋等處。原派:祖宗文思慶庭朝文子大尚世國希光承有志應(yīng)德振興隆漢邦。 1947年與漢壽五、六甲鄧氏合譜合派。7、桃源潯陽坪鄧氏:始遷祖信公始遷祖信公,明成化 2年(1466)由江西豐城遷于桃源縣南潯陽坪。至 1948年,已傳 16代,全族人口約 300余人,分布于沅上、崇義、木塘、云岳、漁父等地。宗祠在縣城邊街。族譜創(chuàng)修于 1917年,1944年續(xù)修。8、桃源圍鼓坪鄧氏:遷湘始祖華一公遷湘始祖華一公,明嘉靖間自江西新建率妻子奉旨赴四川簡州資陽令任,道經(jīng)???,歿于途,葬善卷山。其子遂遷于桃源縣北九溪圍鼓坪。 至1948年,已傳12世,全族人口約 300余人,分布于興隆庵、六一角、觀音寺、熱水坑、鄧家臺、楊柳灣等地。宗祠在圍鼓坪,族譜創(chuàng)修于清光緒27年(1901),1935年續(xù)修。9、桃源浯溪鄧氏:始遷祖伯綱公始遷祖伯綱公,明永樂 2年(1404)由江西吉水遷于桃源縣東浯溪田家河。至1948年,已傳20世,全族人口約千余人,分布于青云、莫溪等處。宗祠于清嘉慶17年(1812)建于張家河,族譜創(chuàng)修于同治12年(1873)。10、石門新關(guān)鄧氏:始祖國安公始祖國安公,原籍閩中漳州府龍巖州,后遷南靖縣,子二:惠通、惠達。惠通子二:德旺、德興。德旺生五子:庭靜、庭安、庭富、庭華、庭福,庭華之后裔一華、一量由龍巖遷湖南石門縣中鄉(xiāng)皂市區(qū)白竹界二都區(qū)青山河及分遷廣東陽春與江西。德興子二:庭憲、庭貴,后裔居石門新關(guān)三江口、慈利界溪河、柳溪口等地。宗祠在新關(guān)。班序:存治化,秉禮讓,敦文理,永隆昌,祖業(yè)傳宏緒,家聲繼遠光,明德克昌裕,盛世大文章,元善貞九有,君澤培萬方,紹先宗典則,尊師振朝章。中華鄧氏族譜孤峽山人注,這一支鄧氏與原國務(wù)院副總理鄧子恢是同祖的,由福建省龍巖市漳平永福鄧家坊遷龍巖市新羅區(qū)東肖鄧厝遷漳州南靖縣以后再遷石門新關(guān)的。11、石門易市鄧氏原籍江西吉水,后遷臨澧,明初遷安福,轉(zhuǎn)遷石門。(八)、益陽鄧氏1、祖五公遷居益陽資陽靈寶山,繼居東塘山湖南益陽東塘山鄧氏始遷祖祖五公,一作德卿,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圳上遷居益陽資陽靈寶山,繼居東塘山。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湖南圖書館(缺卷4、8、10、12)、尋源姓氏、美國猶他州族譜協(xié)會存有湖南益陽鄧氏七修支譜十八卷首三卷藝文三卷(祖五公三世孫漢英、越英二房合修譜,鄧蕊香等纂修, 1937年兩秀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存有湖南益陽鄧氏五修族譜十三卷首一卷(存卷1、3--12、卷首,清朝鄧增焯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兩秀堂木活字本);湖南益陽鄧氏續(xù)修支譜四卷首一卷(清朝鄧光起等修,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木活字本,本支支祖是明朝的鄧漢英),湖南益陽鄧氏支譜三卷(存卷上、中,清朝鄧嘉祥等纂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木活字本)。族譜收藏銷售商家手里還存有寧鄉(xiāng)鄧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朝鄧述村等纂修)。寧鄉(xiāng)鄧氏重修族譜(著者清朝鄧楷禮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2、興山公遷益陽湖南益陽鄧氏始遷祖興山公,明代人。湖南圖書館存湖南益陽鄧氏七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存卷 3--5、9、10、12--14、卷首,鄧昌錕等主修, 1930年南陽堂木活字本)。3、榮道公遷居沅江四都港子頭,其裔昌甫公遷益陽湖南臨澧鄧氏始遷祖榮道公,明洪武間徙居沅江四都港子頭,其十世孫昌甫,清順治十六年( 1659)徙居益陽。湖南圖書館存有湖南臨澧鄧氏三修族譜五卷(是二地合修譜,鄧先念總編,2007年南陽堂印本)。4、鄧儒行、鄧謙淮、鄧儒言、鄧謙江、鄧儒澤、鄧儒彬、鄧儒森遷益陽湖南益陽市南陽堂鄧氏始遷祖是元明之季的鄧儒行、鄧謙淮、鄧儒言、鄧謙江、鄧儒澤、鄧儒彬、鄧儒森。5、羲伯公、堯伯公遷安化兩重溪及清塘鋪之顏家坪湖南安化兩重溪及清塘鋪之顏家坪鄧氏始遷祖羲伯公、堯伯公,明永樂間始遷安化兩重溪及清塘鋪之顏家坪。今上海圖書館、湖南圖書館保存有湖南安化鄧氏續(xù)修族譜六卷首二卷(清朝鄧立朝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南陽堂木活字本)。湖南安化南陽鄧氏續(xù)修族譜三卷首一卷(清朝鄧魁照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三登堂木活字本,有卷首序、圣喻、凡例、家訓、傳贊、墓圖等,卷一至三世系等內(nèi)容,保存在上海圖書館)。6、沂英公明正統(tǒng)年間遷居沅江福寧都鄧家成湖南沅江福寧都鄧家成鄧氏始遷祖沂英公,明正統(tǒng)間徙居沅江福寧都鄧家成。今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尋源姓氏、美國猶他州族譜協(xié)會等處保存有湖南沅江鄧氏四修族譜十六卷末一卷(鄧中椅等纂修,1935年南陽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和湖南圖書館(存卷1--6、10---20、卷首)保存有湖南沅江鄧氏三修族譜二十卷首四卷末一卷(清朝鄧亙本主修,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南陽堂木活字本)。7、益陽東塘山鄧氏譜稱禹公四十二傳至德卿,明洪武初由江西泰和縣圳上徙居資陽靈寶山,繼居東塘山。德卿生秉四,秉四生均才、均祥、均錫,均才生潮英、漢英、沂英、仁英、時英、廷英、元英,沂英遷沅江;均錫生越英、漢英,越英世居資陽。自明萬歷5年(1577)至清光緒 25年(1899)凡六修族譜, 1937年七修時合漢、越二房。益邑舊派: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紹宗承,繼嘉千萬,光增福澤。沅邑舊派:德秉均英,文人時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亨,本中生正。益沅新派:先志充成,希彰達道,丕振芳聲,多因濟美,久以昭明,其祥長發(fā),家世昌榮。1930年湘鄉(xiāng)、衡陽、醴陵、新化、寧鄉(xiāng)、安化、湘潭、湘鄉(xiāng)、長沙、邵陽、武岡、益陽、沅江、平江、瀏陽等二十一縣合修聯(lián)譜,聯(lián)譜派語:動靜分翕閉,類族始于寅,亞當標異說,盤古屬遺言,溯厥軒堯初,干勁支柯縈,舜日咨爾契,龐命膺眷求,蔭襲封叔曼,逮祁剛造端,聘魯見交鄰,強種潢胄頻,懿哉我司徒,指揮拯陸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執(zhí)藝淳且備,來昆普遵循,纓簪纘舊服,介祜萬斯年。族譜銷售商家手中存有湖南沅江鄧氏四修族譜十六卷末一卷(著者:鄧中椅等修,民國 24年(1935)木活字本)。8、益陽黃泥湖鄧氏:始祖天俊公遷湘始祖天俊公,由江西遷寶慶龍富塘,其子秀仁由龍富塘遷居茅坪,秀仁之子必魁生才副,才副生四子:文榮、文禎、文賢、文瓚。文榮公之六世孫國太,明時由寶慶茅坪遷居益陽黃泥湖貓公塘;文賢公之七世孫有進生三子:彥琥、彥忠、彥林。彥忠子三:得賢、得位、得學,彥林子三:得科、得開、得顯,得學、得科、得顯三公同遷益陽,得開遷居常德,子孫復(fù)返益陽;文瓚公之六世孫國環(huán)生二子:有憲、有富,由寶慶遷寧鄉(xiāng),有寬公裔仍居寧鄉(xiāng),有富公生三子,第三子彥喜由寧鄉(xiāng)十都獅沖遷居益陽八里花橋,生八子:得學、得儒、得韜、得耀、得略、得文、得武、得理,儒、韜二公后裔遷四川,另幾房世居益陽花橋黃泥湖、麻陽塘、毛家壩等處。宗祠在九里鄧家灣。班序:天秀必才文,志仲宗仁興,國有彥得忠,先昌顯美盛。9、湖南益陽、寧鄉(xiāng)鄧氏:先祖是鄧獻湖南益陽、寧鄉(xiāng)鄧氏五修家譜三十一卷載其先祖是鄧獻,支祖是明朝的鄧謙光。(鄧甲南等纂修,民國17年(1928),木活字本),另存鄧氏五修家譜二十一卷(鄧詠梧等纂修,民國年(1928)木活字本)。(九)、婁底鄧氏1、婁底新市鄧氏以明洪武年間以朝公為始祖鄧惠廉宗親在《湖南新市鄧氏致宗親們的一封信》 中載:“明洪武年間,,以朝公為始祖,,我新市地處湘中腹地婁底市近郊。自四十八世祖必章公賣得岳父董元清新市產(chǎn)業(yè)(有契據(jù)詳)始落業(yè),故稱新市鄧氏。 ”2、必能公遷居湘鄉(xiāng)梓田(今屬雙峰)湖南雙峰梓田(今屬雙峰)鄧氏始遷祖必能公,明時徙居湘鄉(xiāng)梓田(今屬雙峰)。湖南圖書館、湘鄉(xiāng)圖書館保存有湖南雙峰梓田鄧氏書圃公派系族譜一卷 (鄧繼五等纂修, 2002年南陽堂印本)。3、雙峰梓田鄧氏:始祖學成公始一世禹公,四十六世學成,元末明初自湘陰遷湘鄉(xiāng)思老,次子景達,生四子,開茶沖、新寺、梓田、毛田四族。景達第三子必能為雙峰梓田始祖。 1943年四修族譜,派序:必志公明允正朝,宗祖天祚謨裔林,世澤家聲垂裕遠,廣通典籍勝詒金,仲華立訓冀前美,伯智讓封希與京,忠上孝親千古悅,敦詩崇禮萬年榮。4、雙峰黃泥鄧氏:始遷祖隆鵲公始遷祖隆鵲公,明崇禎 6年(1633)由邵陽遷湘鄉(xiāng)女子橋黃泥洞,今屬雙峰。后裔聚居石牛、東華。(十)、郴州鄧氏1、榮叟公遷宜章白沙鄉(xiāng)洛閣湖南宜章白沙鄉(xiāng)洛閣鄧氏始遷祖榮叟公,元末明初由江西廣信府遷郴州柏葉樹下,后分基來宜章章江北門,榮叟又遷梅田鹿角山,后卜居白沙鄉(xiāng)洛閣。后人分布在本邑及郴州、桂陽、嘉禾、藍山、四川等地?,F(xiàn)北京大學保存了湖南宜章珞閣鄧氏族譜(不分卷、清朝鄧彪炳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南陽堂木活字本)。2、君用公遷宜章縣白沙鄉(xiāng)岑水宜章岑水鄧姓氏族源流,其始遷祖君用公,明時徙居宜章縣白沙鄉(xiāng)岑水。3、世祿公遷湖南宜章湖南宜章始遷祖世祿公,明代人。今北京大學保存了湖南宜章鄧氏族譜(不分卷、清朝鄧必顯等纂修,清嘉慶十年(1805)木活字本)和湖南宜章鄧氏族譜(不分卷、清朝鄧必顯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五修木活字本)。4、賴通公遷永興湖南永興鄧氏始遷祖賴通公,明代人?,F(xiàn)尋源姓氏和美國猶他族譜協(xié)會、國家圖書館(缺卷 1、3)保存了湖南永興鄧氏七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朝鄧邦欽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5、桂柏公洪武二年( 1369)遷桂東城南湖南桂東東城南流源鄧氏始遷祖桂柏公, 明洪武二年(1369)徙居桂東城南。現(xiàn)中山圖書館保存了湖南桂東流源鄧族南陽堂五修族譜(不分卷、鄧飛黃纂修, 1937年呂友文堂刻本)。6、才貴公遷居桂東全溪老屆里湖南桂東全溪老屆里鄧氏始遷祖才貴公, 明永樂二年(1404)遷居桂東全溪老屆里。今桂東檔案館保存了湖南桂東全溪鄧氏族譜1卷(鄧斌纂修, 1933年木活字本)。湖南永州零陵辛樂鄉(xiāng)九甲鄧氏始遷祖澤十五郎,明洪武間宦居祁陽川塘,再遷零陵辛樂鄉(xiāng)。今湖南省圖書館保存了湖南永州九甲鄧氏族譜(不分卷、鄧君用主修, 1938年思才堂木活字本)。7、宜章岑水鄧氏:始祖瑞禎公遷湘始祖瑞禎公,明洪武間自廣州府遷湖南衡州府,繼遷郴州南門燕子泉,長子必達以武功授韶州府副將,明永樂間奉旨剿梅遼山,陣亡。必達公生二子,長子君用開基于宜章縣白沙鄉(xiāng)岑水,族人分布于岑水村、溫塘及湘潭易家灣、藍山毛俊排下、郴州寒溪等地。宗祠在岑水,建于明弘治10年1497)。(十一)、永州鄧氏1、東安鄧氏:以綱公等十一人遷入東安花塢井鄧姓氏族源流,其始遷祖以綱公等十一人,元末明初徙居工安。也有稱共有十一支,遷居東安時當在元明之際:第一支祖伯一郎、伯二郎、千十九郎、法善。原籍南京馬船埠。第二支祖付七郎。原籍南京馬船埠。第三支祖貴甫公。原籍南京馬船埠。第四支祖幸一郎。原籍南京馬船埠。第五支祖以綱公。原籍南京馬船埠。第六支祖毓禎公。原籍南京馬船埠。分居恭安鄉(xiāng)大山嶺、牛欄山、石橋村、銅鼓嶺。第七支祖福十二郎、恭十三郎。原籍南京馬船埠。分居仁智鄉(xiāng)大江口、學士橋、鄧家村。第八支祖三鳳公。原籍本縣火燒坪。分居仁壽鄉(xiāng)文竹山、鳥塘腳、鄧家村。第九支祖孟日公。原籍南京馬船埠。分居仁壽鄉(xiāng)雙龍橋、鄧家壩。第十支祖贊明公。原籍南京馬船埠。第十一支祖虎公。原籍南京馬船埠。分居仁智鄉(xiāng)大城頭等地。遷居東安后,第一、二、三、四、五、十、六支后裔分居仁智鄉(xiāng)大城頭、老屋村、新屋村、元桂村、通角坵、臘屋場、花塢井、學士橋、對門村。支祠一在石瑞,一在八復(fù),一在田心,一在城東。班序:丕昭前烈,垂裕后昆,群英特起,顯爵高膺。2、東安仁智鄉(xiāng)鄧氏:始祖以綱公始祖以綱公,元明之際自南京馬船埠遷居湖南省東安縣通角坵,傳至十一世仁心公再遷花塢井。 至1948年,已傳11代,人口1300人。族人多分布在本邑大城頭、虎嘯潭、石塘村、大溪江等地。3、興公洪武元年( 1368)遷寧遠據(jù)湖南寧遠鄧氏續(xù)修宗譜十五卷首二卷(鄧瑞琦等纂修,1914年親九堂木活字本)載其始遷祖鄧興公,明洪武元年(1368)徙居寧遠。4、遵先公遷寧遠龍鳳鄉(xiāng)石鼓源寧遠石鼓源鄧姓氏族源流,其始遷祖遵先公,明時遵先徙寧遠龍鳳鄉(xiāng)石鼓源。5、祁東磚塘鄧氏:始遷祖天翁公始遷祖天翁,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泰和遷祁之磚塘 (今屬祁東)。后嗣分居巖門前、白泥坑、煙后甸、石板鋪、四角丘、文明鋪一帶。6、藍山在城鄉(xiāng)鄧家村鄧氏:始祖什公始祖什公,明末來藍山,居城西門附近。至二世仁暉、仁旺遷此。(十二)、懷化鄧氏1、明洪武年間打鍋鄧創(chuàng)立于湖南沅陵縣鄧華春在《打鍋鄧族源·三、打鍋鄧的由來》中載:“洪武,,我南陽堂鄧氏家族中‘打鍋鄧’支系便在辰州府(今湖南沅陵縣)創(chuàng)立。鄧毓一、鄧毓二、鄧毓三共同成為“打鍋鄧”的第一世祖?!?、沅陵鄧氏:始遷祖盤貴公始遷祖盤貴公,明永樂年間攜妻妾自河南南陽宦游辰州,妾散落洞庭溪臨產(chǎn)遂定居,盤貴同妻至蠶忙定居落業(yè)。3、麻陽三躍鄧氏:始遷祖顯公始遷祖顯公,世居江西棗子園,明洪武年間,以都司從軍出征楚黔,與其金蘭友周、顏、熊、毛、曹、歐、彭、雷以軍功而家,稱九姓軍家,后屯居貴州施秉縣周家氹。永樂2年1404)由黔而下,撥軍下屯麻邑綠溪口水漫溪軍田沖,屯居數(shù)載,周、鄧、顏同徙錦固溪(三躍村),熊、曹、毛同居木江溪,歐、彭、雷同居太平溪。九姓在木江溪共修“九姓軍廟”。派語:仁祖子文啟,旦思興景國,大有萬世上,朝綱經(jīng)綸繼,家傳功德昌,紹宗先維志,安泰支元良,修齊增延懋,盛代慶正長。4、麻陽拖沖長坪鄧氏:始遷祖直明公始遷祖直明公,明洪武年間實授邵邑訓導,后建文時,由寶郡邵邑老鴨田遷居麻陽。派語:仁亞臥必丹,子土如尚興,學應(yīng)成永玉,大開光明繼,克紹鴻謨顯,熙忠善述長,修齊恒振志,懋德自流芳。5、會同鄧氏:始遷祖伏俊公、伏伍公始遷祖伏俊公、伏伍公,明時由江西豐城縣南門外落星橋關(guān)帝廟門首遷居湖南會同縣。伏俊公生三子:元榜、元甲、元科,裔孫世居大沖。伏伍公之子元魁生四子:有元、有懷、有政、有通,裔孫世居翁桃村。班序:伏元有必,志政文秀,再通光昌,盛治安進,大云慶忠,公之萬道,始學奇宗,良幸俊直,步漢庭榮。十二、明朝時鄧氏遷湖北1、湖北鄖縣安嶺寨鄧氏家族(明朝福三公后裔)此支鄧氏有人在網(wǎng)絡(luò)上留言稱:鄧氏家譜 (最近本人得到一本鄧氏家譜)。據(jù)鄧氏家譜載:字輩是“滿堂香火乾坤久;萬代宗枝日月長”。湖北鄖縣鄧姓,來自河南盧氏,明朝初年,一代祖福三遷居河南盧氏,二代公仁九,三代明九,四代崇喜 ,,到十四代公時斐,生之照、之哲、之美,十五代公之照與聞氏遷居湖北鄖縣安嶺寨生有志、有禎、有祥、有發(fā)。二十代永正、永能、永清、永壤、永禮、永義、永□ ,金牛、金安、永慶、永中、永寶、田掛、寶成。其字輩20“自方□□□;其為世榮光;華宗文作錦;本利道生長。”茫茫歷史,留此存照。2、又一支異姓血統(tǒng)融入鄧氏家族:熊改鄧(湖北荊門徐匯鄧氏:明朝鄧友義的后裔)《沙市鄧氏家族起源》載:“根據(jù)1933年《鄧氏家譜》記載:始祖友義公原姓熊,原籍湖北孝感。明末清初時(公元1610年前后)因避兵荊門象山,入贅于鄧氏門中,生一世祖康柞公(約1630年),至今已有十五代以上,故祖訓百世子孫不與熊姓通婚?!编囉蚜x:原姓熊,籍孝感縣,明季自孝感避兵荊門象山,娶于鄧,生子,因蒙外氏姓。為徐匯鄧氏始祖。今存湖北荊門鄧氏族譜(不分卷,鄧承轠纂修,民國年(1920)石印本)和湖北荊門鄧氏族譜(四卷,著者不詳,民國22年(1933)石印本)。
9十三、明朝時鄧氏遷河南1、鄧奈由洪洞遷新安《西峽李氏的由來》載:廟頭鄧:洪武初鄧奈由洪洞遷新安。2、洛陽新安廟頭的鄧氏自山西洪洞遷入河南洛陽新安廟頭的鄧氏后裔(
QQ364152263)宗親也稱:“族譜上寫道:吾族以鄧為氏者蓋三千余年矣, (吾姓)窮流溯源,大率自南陽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恒大門業(yè)2025年銷售合同范例
- 2025年供應(yīng)鏈與分銷合作合同標準文本
- 2025年以貨物抵債策劃還款協(xié)議書范本
- 2025年公積金房屋維修合同范本
- 2025年人力資源合作版標準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央直屬企業(yè)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承包合同辦法
- 2025年塑料注塑機購銷合同樣本
- 2025年健身中心會員鍛煉指導合同
- 2025年企業(yè)投資并購協(xié)議樣本
- 2025年書店租賃期滿后策劃續(xù)約協(xié)議
- 中國氫內(nèi)燃機行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市場運行格局及前景研究報告-智研咨詢(2024版)
- 開學季初三沖刺中考開學第一課為夢想加油課件
- 《自然保護區(qū)劃分》課件
- 2025年普通卷釘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人教版英語五年級下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 2025年建筑施工春節(jié)節(jié)后復(fù)工復(fù)產(chǎn)工作專項方案
- 2025延長石油(集團)限責任公司社會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商用車預(yù)見性巡航系統(tǒng)技術(shù)規(guī)范》
- 玻璃電動平移門施工方案
- 春季安全開學第一課
- 陜鼓集團招聘筆試題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