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_第1頁
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_第2頁
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_第3頁
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_第4頁
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精心整理精品文檔可編輯的精品文檔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目錄:1、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2、土地管理法律法規(guī)歷史沿革23、練習19法律法規(guī)標準化4、職業(yè)衛(wèi)生科現有法律法規(guī)目錄5、鐵路工程法律、法規(guī)及部頒文件目錄HSE管理主要法律法規(guī)、標準和文件目錄序號法律法規(guī)、標準、文件名稱代號實施時間轉發(fā)文號備注一國家法律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08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1998.3.1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08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2002.5.1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1989.12.266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1996.4.17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11.1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噪聲污染防治法1997.3.19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02.11.110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3.1.111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9.11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2001.10.2713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5.114建筑業(yè)安全衛(wèi)生公約ILO組織2001.10.2715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5.10.1二國家法規(guī)1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guī)定國務院令75號1991.3.12建設項目環(huán)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53號1998.11.293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344號2002.3.154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察條例國務院令373號2005.6.15工傷保險條例國務院令375號2004.1.16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guī)定國務院令302號2001.4.17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國務院令44號89.10.248使用有毒物質作業(yè)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國務院令352號2002.5.129建設工程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393號2004.2.110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國務院令397號2004.1.1311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fā)(2004)2號2004.1.9三規(guī)章1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國家安監(jiān)局、煤礦安監(jiān)局1號令2005.7.12安全預評價導則安監(jiān)管技裝字[2005]78號2005.5.213安全驗收評價導則安監(jiān)管技裝字[2005]79號2005.5.234OSH—MS審核規(guī)范—實施指南安監(jiān)管技裝字(2002)24號2005.3.205建筑企業(yè)OSH-MS實施指南安監(jiān)管技裝字(2005)108號2005.7.186建筑工程預防高處墜落事故若干規(guī)定建質(2005)82號2005.4.77建筑工程預防坍塌事故若干規(guī)定建質(2005)82號2005.4.78石油工業(yè)作業(yè)場勞動防護用具配備要求SY/T6524-20022002.8.19關于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工作的意見安監(jiān)管人字(2002)124號2002.12.1810氣瓶安全監(jiān)察規(guī)程質技監(jiān)局鍋發(fā)[2000]250號2000.12.3111職業(yè)病范圍和職業(yè)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guī)定衛(wèi)防字[87]第60號1988.1.112職業(yè)性健康檢查管理規(guī)定衛(wèi)監(jiān)發(fā)[97]60號1997.11.113關于加強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安監(jiān)管字辦[2002]106號2002.11.2214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衛(wèi)生部令[95]41號1995.6.215機關、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guī)定公安部令2001年第61號2002.5.1序號法律法規(guī)、標準、文件名稱代號實施時間轉發(fā)文號備注16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消防安全監(jiān)督管理辦法公安部第18號令1994.5.117建設項目環(huán)境保護管理辦法國務院環(huán)保委1986.318起重機械安全監(jiān)察規(guī)定勞動部頒布1991.3.2119職業(yè)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guī)范經貿委30號令2001.12.2020建筑安裝工人安全技術操作規(guī)程國家建筑工程總局1980.5.2021工會勞動保護監(jiān)督檢查員工作條例總工發(fā)[2001]16號2001.12.3122工會小組勞動保護檢查工作條例總工發(fā)[2001]16號2001.12.3123基層工會勞動保護監(jiān)督檢查委員會工作條例總工發(fā)[2001]16號2001.12.31四國家及行業(yè)標準1高處作業(yè)分級GB/T3608—831984.1.12有毒作業(yè)分級GB/12331—901991.1.13安全帽GB2811—891990.8.14安全網GB5725—851986.9.15安全帶GB6095—851986.2.16焊接與切割安全GB9448—881989.3.17體力勞動強度分級GB/T3869—831984.12.18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技術考核管理規(guī)則GB5306—851986.3.19手持式電動工具的管理、使用檢查和維修安全技術規(guī)程GB3787—931994.8.110漏電保護器安裝和運行GB13955—921993.5.111起重機械安全規(guī)程GB6067—851986.4.112缺氧危險作業(yè)安全規(guī)程GB8958—881988.11.113常用化學危險品分類及標志GB13690—921993.7.114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T6441—861997.2.115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guī)則GB6442—861987.2.11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準GB6721—861987.5.117起重機械司機安全技術考核標準GB6720—861987.5.118工業(yè)企業(yè)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1990.10.119放射衛(wèi)生防護基本標準GB4792—841985.5.120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71—20012001.1.121石油工業(yè)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程序SY5855—931994.6.122石油企業(yè)工業(yè)動火安全規(guī)程SY5858—931994.6.123液化石油氣安全管理規(guī)定SY5985—941995.7.124石油企業(yè)職工個人勞動保護用品管理及配備規(guī)定SY5690—951995.11.125石油行業(yè)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數據處理要求SY5741—961996.10.126石油天然氣工業(yè)健康、安全與環(huán)境管理體系SY/T6276—971997.9.127大型塔類設備吊裝安全規(guī)程SY6279—971998.1.128石油企業(yè)有害作業(yè)場所劃分及監(jiān)測規(guī)程SY6284—971998.4.129石油工程建設施工安全規(guī)定SY6444—20002000.10.130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guī)范GB/T28001—20012002.1.131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8—20012002.7.132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5749-851986.10.133輻射防護規(guī)定GB8703-881988.6.134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1996.10.135安全色GB2893—20012002.6.136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2001.4.137勞動防護用品選用規(guī)則GB11651-891990.4.138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guī)程JGJ46-20052005.12.139建筑施工高處作業(yè)安全技術規(guī)范JGJ80-911991.4.14041特低電壓(ELV)限值GB/T3805-931994.2.142安全標志GB2894—19961996.10.143建設工程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guī)范GB50194—19931994.8.144施工升降機安全規(guī)則GB10055—19961996.1.1`45施工升降機技術條件GB10054—19961996.1.146起重機械危險部位與標志GB15052—19941995.3.147起重機械安全規(guī)程GB6067—19851986.4.148建筑卷揚機安全規(guī)程GB13329—19911991.4.149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19901990.1.150高處作業(yè)吊藍安全規(guī)則JGJ5027—921992.1.151一般工業(yè)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2001.12.2852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6—20012001.12.2853工業(yè)企業(yè)設計衛(wèi)生標準GBZ1—20022002.6.154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yè)接觸限值GBZ2—20022002.6.155工作場所職業(yè)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20052005.12.156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guī)程JGJ33—20012001.11.157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1999.5.158施工企業(yè)安全生產評價標準JGJ/T77—20052005.12.159建筑施工門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guī)范JGJ128—20002000.12.160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guī)范JGJ130—20012001.6.161液化石油氣瓶充裝站安全技術條件GB17267—19981998.10.1五企業(yè)管理規(guī)定文件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管理規(guī)定中油質字[1999]第194號1999.4.292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消防安全管理規(guī)定中油質字[1999]第194號1999.4.293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交通安全管理規(guī)定中油質字[1999]第194號1999.4.294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安全科技管理辦法中油質字[1999]第194號1999.4.295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事故管理辦法中油質字[1999]第194號1999.4.296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領導干部定點承包安全生產關鍵裝置和要害部位(單位)管理辦法中油質字[1999]第267號1999.6.17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安全臺帳管理辦法質安字[2000]第123號2000.12.128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基層班組安全活動管理辦法質安字[2000]第124號2000.12.129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關鍵裝置和要害部位(單位)管理辦法中油質字[1999]第267號1999.6.110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工業(yè)動火安全管理辦法〃〃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進入有限空間作業(yè)安全管理辦法〃〃12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事故報告制度質安字[1999]第62號1999.5.513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安全生產環(huán)境保護達標企業(yè)考核細則(試行)中油質字[2000]第160號2000.5.914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職業(yè)性健康管理辦法中油質字[2000]10號2000.9.1415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職業(yè)性健康管理工作考核標準中油質字[2000]10號2000.9.1416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HSE作業(yè)指導書編寫指南(試行)中油質字[2001]199號2001.5.1117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HSE作業(yè)計劃書編寫指南(試行)中油質字[2001]199號2001.5.11精品文檔精心整理精品文檔可編輯的精品文檔一、土地管理法律歷史沿革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十分重視土地管理立法,從1949年至今,土地管理立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土地管理立法(1949年-1952年)這一時期立法的主要特點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決定要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yōu)檗r民的土地所有制。凡已實行土地改革的地區(qū),必須保護農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權。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明確要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土地立法(1953年-1957年)這一時期立法的主要特點是:確定了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和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制度。1953年11月5日政務院第一百九十二次政務會議通過了《政務院關于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規(guī)定凡興建國防工程、廠礦、鐵路、交通、水利工程、市政建設及其他經濟、文化建設等所需用之土地,均依本法征用之。凡屬有荒地、空地可資利用者,應盡量利用,而不征用或少征用人民的耕地良田。1954年公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依照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其他生產資料所有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對城鄉(xiāng)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實行征購、征用或者收歸國有。1955年11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社員的土地必須交給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統一使用。1956年6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入社的農民必須把私有的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三)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土地立法(1958年-1977年)這一時期立法的主要特點是:進一步鞏固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和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制度。1957年10月1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五十八次會議修正了《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1958年1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觀常務委員會第九十次會議予以批準。1962年9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規(guī)定生產隊范圍內的土地,都歸生產隊所有,生產隊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員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準出租和買賣。生產隊所有的土地,不經過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的審查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戰(zhàn)用。要愛惜耕地。基本建設必須盡可能地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四)改革開放后的土地立法(1978年至今)根據不同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fā)展需要,這一時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1978年至1986年這一階段立法的主要特點是: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和建設用地征用制度,實現了城市土地國有化并嘗試推行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國家從此開始對土地資源全面加強管理。1980年7月26日,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中外合營企業(yè)建設用地的暫行規(guī)定》,中外合營企業(yè)用地,不論新征用土地,還是利用原有企業(yè)的場地,都應計收場地使用費。1982年2月13日,國務院發(fā)布了《村鎮(zhèn)建房用地管理條例》,規(guī)定村鎮(zhèn)建房必須統一規(guī)劃、節(jié)約用地,凡能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凡能利用坡地、薄地的,不得占用平地、好地、園地;凡是就地改造的,應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鎮(zhèn)空閑地。嚴禁買賣、出租和違法轉讓建房用地。1982年5月14日,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規(guī)定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國防建設以及興辦社會公共事業(yè),需要征用集體所有的土地時,必須按照本條例辦理。禁止任何單位直接向農村社隊購地、租地或變相購地、租地。農村社隊不得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任何企業(yè)、事業(yè)的經營。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凡符合本條例規(guī)定的,被征地社隊的干部和群眾應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妨礙和阻撓。1982年公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于集體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1986年6月2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從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土地利用和保護、國家建設用地、鄉(xiāng)(鎮(zhèn))村建設用地等多方面加強了土地資源全面管理。2.1987年至1994年這一階段立法的主要特點是:確立了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土地管理立法由側重于資源管理立法轉化到建立和培育土地市場,加強土地資產管理的立法。1988年公布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作出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1990年5月19日國務院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國家按照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實行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制度。1990年5月19日國務院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國家按照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實行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制度。1994年7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guī)劃區(qū)國有土地范圍內取得房地產開發(fā)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從事房地產開發(fā)、房地產交易,實施房地產管理,應當遵守本法。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有限期使用制度。3.1995年至2003年這一階段立法的主要特點是:側重于對土地市場的規(guī)范和引導。1998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訂后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我國土地管理的首選政策目標是切實保護耕地,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tài)平衡;建立了以用途管制為核心的新型的土地管理制度;按照市場經濟和用途管制的原則,合理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的土地管理職權;加強土地執(zhí)法監(jiān)督,加大了對土地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強化了國有土地所有權和農民土地財產權的保護。新《土地管理法》的發(fā)布極大地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土地法制建設。1998年12月,根據新的土地管理法的精神,國務院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配套法規(guī)。1999年國土資源部以部令形式公布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管理辦法》等部門規(guī)章。4.2003年至今這一階段立法的主要特點是:與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要求相符合,側重以土地資源配置來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該階段制定的一系列法規(guī)、規(guī)章等都加強了土地參與宏觀調控的職能。2004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4〕28號,以下簡稱28號文),國土資源部頒布修訂后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2006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土地宏觀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6〕31號),國土資源部再次修訂《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2007年,修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國土資源部頒布《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guī)定》和《土地登記辦法》。2008年,國務院出臺《土地調查條例》,發(fā)布《關于促進節(jié)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fā)〔2008〕3號)。此外,這段時間還主要出臺了《關于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執(zhí)法監(jiān)察工作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開發(fā)區(qū)加強建設用地管理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嚴格土地管理的緊急通知》等國務院及部門規(guī)范性文件,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fā)展。二、現行土地管理主要法律制度(一)土地所有制根據《憲法》和《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我國城市市區(qū)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國家土地所有權是指國有土地屬于全民所有,由國務院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對國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對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權利。集體土地分三級所有,包括:村農民集體所有、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鄉(xiāng)(鎮(zhèn))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可以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可以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于鄉(xiāng)(鎮(zhèn))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xiāng)(鎮(zhèn))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保ǘ└乇Wo制度耕地保護制度是我國土地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該項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確保耕地總量18億畝的目標。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在土地問題上,我們絕不能犯不可改正的歷史性錯誤;并特別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二是實行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zhí)行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采取措施,確保本行政區(qū)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耕地總量減少的,由國務院責令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組織開墾與所減少耕地的數量與質量相當的耕地。省級人民政府是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的責任者,也是耕地開墾的組織者和監(jiān)督者。三是實行占一補一制度。非農業(yè)建設項目經批準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規(guī)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于開墾新的耕地。四是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锻恋毓芾矸ā芬?guī)定,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劃定的基本農田的數量“應當占本行政區(qū)域內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是為保證我國耕地的質量和基本數量提出的要求。同時,根據第三十四條和第二十四條的要求,對基本農田要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逐一地塊的劃區(qū)定界與保護,并予以公告。28號文件中規(guī)定: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符合法定條件,確需改變和占用基本農田的,必須報國務院批準;經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法定最高標準執(zhí)行,對以繳納耕地開墾費方式補充耕地的,繳納標準按當地最高標準執(zhí)行。禁止占用基本農田挖魚塘、種樹和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活動,禁止以建設“現代農業(yè)園區(qū)”或者“設施農業(yè)”等任何名義,占用基本農田變相從事房地產開發(fā)。五是運用經濟手段保護耕地。提高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標準,征收耕地占用稅、提高征地補償費標準、對違法用地的確需補辦手續(xù)的,從新從高進行征地補償和收取土地出讓金等等,都是保護耕地采取的經濟手段。(三)用途管制制度一是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是落實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前提?!锻恋毓芾矸ā芬?guī)定: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規(guī)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另外,下級規(guī)劃應依據上一級規(guī)劃編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超過上一級規(guī)劃的控制指標,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級規(guī)劃的控制指標,確立了規(guī)劃體系的總體控制作用。城市總體規(guī)劃、村莊和集鎮(zhèn)規(guī)劃中建設用地規(guī)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zhèn)建設用地規(guī)模,確立了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的法律地位。規(guī)定城鎮(zhèn)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從1987年至今,我國已先后實施了兩輪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將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修編和實施作為實施《土地管理法》、加強土地管理特別是耕地保護的重點工作之一,2004年啟動了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修編工作。二是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是實現用途管制的重要保障。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是指國家對計劃年度內新增建設用地量、土地開發(fā)整理補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體安排。28號文件規(guī)定,農用地轉用的年度計劃實行指令性管理,跨年度結轉使用計劃指標必須嚴格規(guī)范。改進農用地轉用年度計劃下達和考核辦法,對國家批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和城、鎮(zhèn)、村的建設用地實行分類下達,并按照定額指標、利用效益等分別考核。2006年修訂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辦法》,進一步規(guī)范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三是嚴格農用地轉用審批是實現用途管制的關鍵。實行用途管制的關鍵是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不論是否需要征收土地,凡是進行建設占用農用地,都應當首先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xù)。《土地管理法》在上收征地審批權限的同時,允許按規(guī)劃、計劃,分批次申請農用地轉用,有利于市、縣政府主動地安排建設項目和集約用地?!锻恋毓芾矸ā愤€規(guī)定在規(guī)劃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規(guī)劃確定用途的建筑物、構筑物不得重建、擴建,為最終實現規(guī)劃目標確定了過渡措施。(四)土地征收征用一是關于征收的范圍及征收與征用的區(qū)別。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將憲法第十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睘榕c《憲法》相適應,《土地管理法》也作出了相應的修改,第二條第四款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同時將原有的“征用”改為“征收”?,F在的征收,涵義同于原《憲法》和《土地管理法》中的征用,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將集體所有土地轉為國家所有并給予補償的行為?,F在的征用,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強制使用集體土地,在使用完畢后再將土地歸還集體的一種行為,類似于臨時使用土地。征收和征用的共同點在于強制性。征收和征用,均僅依政府依法作出的征收命令、征用命令而發(fā)生效力,無須征得被征收、被征用的單位和個人的同意。征收和征用的不同點是:征收的實質,是國家強行收買體壇發(fā)包人所有權,意味著所有權性質的改變;征用的實質,是國家強行使用集體土地,使用完畢再返還原集體,并不改變所有權性質。二是關于征地審批程序?!锻恋毓芾矸ā泛汀锻恋毓芾矸▽嵤l例》規(guī)定了征地的審批程序,即征收土地應當由縣、市人民政府擬訂征收土地方案,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后,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報批時,必須有建設單位的用地申請,或城市建設用地開發(fā)方案、有關部門的批準文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等,征收耕地的,還應當有耕地補充方案。具備了申請征收土地的條件,并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呈報,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方可批準征收土地。征收土地批準后,批準征地的人民政府的同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通知申請征地的縣、市人民政府,以便及時組織實施。在收到征收土地批準文件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征收土地方案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征收土地的實施機關,包括縣(市)人民政府,設區(qū)的市、自治州和省級人民政府,但一般不是由人民政府直接實施,而是由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組織實施,辦理實施征地方案的具體工作,確定征收土地補償的具體方案。根據法律規(guī)定,批準征收土地的方案應當在被征收土地的當地予以公告。征收土地公告的內容包括:征收土地的批準機關、征收土地的目的及用途、征收土地的范圍和面積、征收土地的補償辦法、原土地所有權人及使用權人等。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guī)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28號文件中還規(guī)定:在征地依法報批前,要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準、安置途徑告知被征地農民;對擬征土地現狀的調查結果須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確認;確有必要的,國土資源部門應當依照有關規(guī)定組織聽證。要將被征地農民知情、確認的有關材料作為征地報批的必備材料。三是關于征地補償費。確定征地補償費標準的原則是: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锻恋毓芾矸ā芬?guī)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為該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28號文件對征地補償作出了新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達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當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予以補貼。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制訂并公布各市縣征地的統一年產值標準或區(qū)片綜合地價,征地補償做到同地同價,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必須將征地費用足額列入概算。(五)有償使用制度一是我國土地供應方式有劃撥和有償使用兩種方式。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后,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后無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供地方式起源于計劃經濟時代,與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通過土地改革,建立了和計劃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單一的國有土地供應方式,即土地資源集中控制在政府手中,任何用地都得經過行政劃撥。這種國有土地供應方式的實質是高度集中、計劃配置。目前,可以適用劃撥方式的主要有四類用地:國家機關用地和軍事用地;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yè)用地;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用地。為嚴格限制劃撥方式供地,2001年國土資源部出臺《劃撥用地目錄》(國土資源部令第9號),對適用劃撥的情形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秶鴦赵宏P于促進節(jié)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fā)〔2008〕3號)進一步嚴格限定了劃撥用地范圍,要求及時調整劃撥用地目錄。規(guī)定今后除軍事、社會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繼續(xù)以劃拔方式取得土地外,對國家機關辦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產業(yè))、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各類社會事業(yè)用地要積極探索實行有償使用,對其中的經營性用地先行實行有償使用。目前《劃撥用地目錄》正在進一步修改中。二是有償使用方式包括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出讓是指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租賃,是指國家將一定時期內的土地使用權讓與土地使用者使用,而土地使用者按年度向國家繳納租金的行為。作價出資入股,是指將一定時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作價,作為國家的投資計作國家的股份。這種方式主要是針對現有國有企業(yè)使用的劃撥土地使用權需要改制時適用。對企業(yè)新增用地,特別是征收土地后提供給用地單位使用的不能采用這種方式。三是出讓包括協議出讓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協議出讓,是指國家以協議方式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給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2003年《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guī)定》(國土資源部令第21號)中明確了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范圍,即:除依照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規(guī)定應當采用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外,方可采取協議方式。招標出讓,是指市、縣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出讓人)發(fā)布招標公告,邀請?zhí)囟ɑ蛘卟惶囟ǖ淖匀蝗?、法人和其他組織參加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投標,根據投標結果確定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行為。拍賣出讓,是指出讓人發(fā)布拍賣公告,由競買人在指定時間、地點進行公開競價,根據出價結果確定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行為。掛牌出讓,是指出讓人發(fā)布掛牌公告,按公告規(guī)定的期限將擬出讓宗地的交易條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場所掛牌公布,接受競買人的報價申請并更新掛牌價格,根據掛牌期限截止時的出價結果或者現場競價結果確定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的行為。根據《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guī)定》的規(guī)定,在政府供地中,商業(yè)、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各類經營性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經營性用地以外的其他用途的土地供地計劃公布后,同一宗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應當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為繼續(xù)推進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200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4〕28號)中提出工業(yè)用地要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為進一步嚴把土地“閘門”,切實加強土地調控,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6〕31號)中明確要求工業(yè)用地必須采取招拍掛方式出讓。從而把工業(yè)用地納入了必須招拍掛出讓的范圍?!段餀喾ā返?37條規(guī)定:工業(yè)、商業(yè)、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采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從此競爭性方式配置土地從制度要求上升為法律手段。隨后,國土資源部出臺《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guī)定》(國土資源部令第39號),對11號令進行了修改,與《物權法》的規(guī)定相一致起來。招拍掛都是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有效方式,三者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適用范圍有區(qū)別:在具體的批租活動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視國家產業(yè)政策、政府對土地的要求、土地用途、規(guī)劃限制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宜的出讓方式。一般而言,對于土地使用者和土地用途無特殊限制,以獲取最高土地出讓金為目標的經營性用地,應采用招標、拍賣或掛牌方式;對于除獲取較高出讓金外,還具有其他綜合目標或特定的社會、公益建設條件,土地用途受嚴格限制,僅少數人可能有受讓意向的經營性用地,應采用招標方式出讓。四是經營性用地逐步開始有償使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國有土地供應結構產生了根本性改變,招標拍賣掛牌作為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配置制度,在土地供應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營性用地逐步開始有償使用。為繼續(xù)推進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進一步嚴把土地“閘門”,切實加強土地調控,2004年,國務院下發(fā)《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4〕28號),2006年,下發(fā)《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6〕31號),這兩個國務院文件既昭示了國家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的指導思想,也明確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和走向,即建立和完善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充分發(fā)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通過的《物權法》規(guī)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采取出讓或者劃撥等方式。工業(yè)、商業(yè)、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采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薄段餀喾ā返某雠_進一步擴大了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的范圍,也進一步縮小了劃撥方式供地的范圍。隨后,國土資源部對11號令作出了相應的修改。我國的土地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秶鴦赵宏P于促進節(jié)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fā)〔2008〕3號)中規(guī)定,今后除軍事、社會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繼續(xù)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外,對國家機關辦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產業(yè))、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各類社會事業(yè)用地要積極探索實行有償使用,對其中的經營性用地等等實行有償使用。其他建設用地應嚴格實行市場配置,有償使用。三、近幾年我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一)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當前國土資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實行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垂直管理的重大決策。同年4月,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做好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4〕12號),對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組織部下發(fā)《關于調整省以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干部管理體制的通知》(組通字〔2004〕22號),對省以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干部管理體制的調整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這次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一是調整省以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干部管理體制。地(市)、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領導干部實行雙重管理體制,從以地方黨委管理為主,以上一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黨組(黨委)管理為主,地方黨委協助管理。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黨政正、副職、黨組成員(黨委委員)的任免,在征求地方黨委意見的基礎上,由上一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黨組(黨委)決定。二是理順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體制。重點是調整市轄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國土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國土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一是市(州、盟)、縣(市、旗)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仍是同級政府的工作部門,其機構編制仍由同級政府管理;地區(qū)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機構編制也仍由行署管理。二是市轄區(qū)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改為國土管理分局,為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其機構編制上收到市政府管理。三是鄉(xiāng)(鎮(zhèn))國土資源管理所的機構編制上收到縣(市、旗)政府管理,縣(市、旗)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按鄉(xiāng)(鎮(zhèn))或跨鄉(xiāng)鎮(zhèn)按區(qū)域設置國土資源管理所,為縣(市、旗)國土資源部門的派出機構。三是完善和強化行政管理職能。1.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編制和審批管理。要求省級人民政府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嚴格做好本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編制和省級以下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審批工作,完善對設區(qū)的市和自治州人民政府審批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授權管理體制。經依法授權的設區(qū)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審批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必須事先將建設用地規(guī)模、新增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土地用途分區(qū)圖等規(guī)定內容,報省級人民政府核定,規(guī)劃經批準后,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修改或調整,涉及改變規(guī)劃規(guī)定內容的,必須報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2.強化省級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執(zhí)法監(jiān)察職能。一是進一步強化省級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執(zhí)法監(jiān)察責任。要求省級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切實加強對省級以下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執(zhí)行和遵守國土資源管理法律法規(guī)情況的監(jiān)督檢查,對于地(市、州、盟)、縣(市、旗)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違反國土資源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要直接查處,對大案要案要公開曝光。二是要加強執(zhí)法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制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執(zhí)法監(jiān)察隊伍建設,提高執(zhí)法監(jiān)察人員素質。要認真落實國土資源執(zhí)法監(jiān)察報告?zhèn)浒?、動態(tài)巡查等各項制度,特別要加強對耕地保護的動態(tài)巡查,發(fā)現違法行為要及時制止和糾正并予報告,力爭將破壞耕地、濫占耕地的行為控制在始發(fā)狀態(tài)。(二)土地執(zhí)法監(jiān)察體系改革為加強中央政府對省級政府土地管理和利用行為的監(jiān)督,2004年10月,《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4〕28號)明確提出了“完善土地執(zhí)法監(jiān)察體制,建立國家土地督察制度,設立國家土地總督察,向地方派駐土地督察專員,監(jiān)督土地執(zhí)法行為”的要求。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國家土地督察制度的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fā)〔2006〕50號,以下簡稱《通知》),根據《通知》精神,經國務院授權,由國土資源部行使國家土地督察職權,代表國務院對各?。▍^(qū)、市)以及計劃單列市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具體工作由國家土地總督察、副總督察負責。國務院還規(guī)定:“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代表國家土地總督察發(fā)行監(jiān)督檢查職責?!眹彝恋囟讲熘贫鹊闹饕獌热菔牵阂皇桥神v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機構職責設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堅持不改變、不取代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門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管理職權;堅持對省級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行為進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監(jiān)督檢查;堅持監(jiān)督與調查研究并重。二是國家土地督察機構職權如下:1.調查權。國家土地督察機構通過巡回檢查、接受舉報、調查研究、熟讀材料等方式行使調查權。2.審核權。為了使國家土地督察機構實施監(jiān)督檢查的關口前移,強化事前和事中監(jiān)督,文件規(guī)定由國務院審批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事項,省級人民政府應將上報文件同時抄送派駐地區(qū)的國家土地督察局;由省級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審批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兩項審批事項是否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權限、標準、程序等進行合法性審查。這種合法性審查,不影響省級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現有土地管理職權的行使,這只是一道把關環(huán)節(jié),不涉及中央與地方政府職權的劃分。3.糾正權。為了強化國家土地督察機構的權威性和監(jiān)督的有效性,文件規(guī)定對于監(jiān)督檢查中發(fā)現的問題,先由土地督察局向督察范圍內的有關省級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見。整改不力的,由國家土地總督察依照有關規(guī)定責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間,暫停被責令限期整改地區(qū)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結束整改,要經派駐地區(qū)土地督察局審核后,報國家土地總督察批準。4.建議權。主要是對地方政府改進土地管理工作提出建議。通過認真細致的實地調查研究,對各地好的做法和典型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對不足的地方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改進的建議。三是國家土地督察機構責任如下:1.時效制度。主要是對審核期限有規(guī)定,文件明確規(guī)定派駐地國家土地督察局對省級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批準文件的審核,必須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2.兌現制度。文件明確規(guī)定,要嚴格國家土地督察局及其工作人員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防止失職、瀆職和其他違紀行為。國家土地督察局的人員實行異地任職,定期交流。國家土地督察局不認真發(fā)行職責、監(jiān)督檢查不力的,應承擔相應責任。(三)建設用地審批制度改革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是土地管理和調控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管好用好土地,離不開科學合理地設置和行使土地行政審批權。1998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確立了用途管制制度和分級管理制度,規(guī)定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使用國有土地,涉及使用集體土地的,應當辦理征地手續(xù),涉及農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xù)。依照現有規(guī)定,全國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人口在50萬以上的城市共84個城市建設用地需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報國務院審批。幾年的實踐證明,原有建設用地審批方式存在審批時間較長、審批程序較為繁鎖、一些地方規(guī)避審批、批后監(jiān)督管理難以到位等問題。針對目前建設用地審批中出現的問題,2006年,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6〕31號,以下簡稱國務院31號文件),明確要求:“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方式。在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依法由國務院分批次審批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每年由省級人民政府匯總后一次申報,經國土資源部審核,報國務院批準后由省級人民政府具體組織實施,實施方案報國土資源部備案?!睘樨瀼芈鋵崌鴦赵?1號文件,國土資源部發(fā)布了《關于調整報國務院批準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方式有關問題的通知》(國〔2006〕320號,以下簡稱國土資源部320號文件),對報國務院批準建設用地的報批程序、報批內容和要求、審查責任等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是國務院31號文件的重要配套文件。這次調整的內容概括起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各行其權,各負其責。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職權,是《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調整報國務院批準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方式,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原則。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方式調整后,84個城市建設用地報批和實施,將按照報國務院批準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省級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城市政府具體實施三個階段組織進行。國土資源部主要根據有關規(guī)定要求,在對省級政府上報國務院的城市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審查中,重點審查把關城市新增建設用地規(guī)模、區(qū)位和規(guī)劃用途,以及征地補償安置、補充耕地總體情況;在國務院批準用地后,指導、監(jiān)督地方搞好組織實施工作。過去應由國土資源部審查及城市可以自行確定的審查內容,集中到了省級審核。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城市申報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實施方案進行審核,包括對劃撥用地項目和有償出讓土地范圍、用地勘測定界、發(fā)行征地前報批程序、落實征地補償資金、確定征地安置方案、完成先行補充耕地、撰寫供地方式以及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審核把關;在省級政府審核同意實施方案后,對城市具體實施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城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主要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城市規(guī)劃及年度用地計劃,根據城市發(fā)展需要,在做好用地預測工作基礎上,編制與申報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方案與實施方案;按照省級政府審核同意的實施方案,具體實施征地與供地,并做好備案等工作。各行其權,各負其責,中央和地方共同管好用好土地的積極性將被更好地調動起來。二是省級政府:由“二傳手”變?yōu)椤柏摽傌煛?。與分批次報國務院批準相比,城市建設用地新的審批方式最大的不同是,省級政府由過去上報用地材料的“二傳手”變?yōu)閷Τ鞘薪ㄔO用地負總責。所謂負總責,總體上說是對申報城市建設用地的合法性、合規(guī)性和合理性負總責,包括是否符合有關法律法規(guī)、是否符合規(guī)劃計劃、是否符合國家產業(yè)政策、是否符合用地申報有關要求、用地是否結構合理、確實需要、節(jié)約集約等。省級政府的作用與以往相比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是報批程序上,由現行的城市一年多次申請,國務院多次審批,調整為以?。▍^(qū)、市)為單位一年一次性申報,國務院一次性審批。與調整前相比,國務院批準的城市建設用地增加了省級審核把關的環(huán)節(jié),加大了省級政府的責任。對城市政府來說,除一年一次向國務院申報外,涉及具體用地,還需向省級政府申報。二是報批內容上,簡化了向國務院申報的內容,減少了報件,將過去需報國務院審查和城市政府審查把關的部分內容,集中由省級政府負責審核把關。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對城市申報用地嚴格審核把關,必要時組織實地踏勘認證,以確保用地的合法性、合規(guī)性和合理性。在省級政府審核同意實施方案后,對城市具體實施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三是審查責任上,由于報批內容的變化,權重責更重,省級政府的責任隨之加大,要對城市建設用地負總責。在新的城市建設用地報批和實施流程中,省級政府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二傳手”,而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關口”,具有行政審批成本更低、距離管理對象更近等獨特優(yōu)勢,既能對城市建設報批用地進行嚴格審查,又能加強實施監(jiān)管,有利于管住管好城市新增建設用地。三是中央部門:淡化審批權力,強化監(jiān)管職能。新的審批方式,使國土資源部不再埋身于繁雜的城市建設用地審批事務,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監(jiān)督管理,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則可以進行近距離監(jiān)管。國土資源部將嚴格依據規(guī)劃計劃進行審查,同時要結合考慮該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狀況、上年度已批準用地的實施情況、按季度供地備案情況分析以及土地集約利用狀況等,對新增建設用地的規(guī)模嚴加控制,迫使城市盡可能節(jié)約集約用地,走盤活存量、內涵挖潛的路子;同時對改進土地利用結構,按國家有關產業(yè)結構使用土地等提出意見,在國務院批準用地后,國土資源部針對申報用地情況,有針對性地批復有關省級政府,以體現和發(fā)揮土地供應的宏觀調控作用。國土資源部批后核查和監(jiān)督管理的職責進一步強化。將結合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遙感監(jiān)測,及時、準確地掌握城市土地利用情況;落實備案制度,掌握用地批后實施動態(tài),對于未按規(guī)定要求將國務院批準的城市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實施情況報部備案的,暫緩受理該省份申報城市新增建設用地,對于城市未報部備案的,暫緩受理有關省份申報該城市新增建設用地;開展用地批后核查工作,對重點城市用地作實地核查,進行工作指導;發(fā)揮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的作用,加大城市建設用地的監(jiān)督檢查力度。目前已有兩個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針對存在的未經農用地轉用審批、“以租代征”使用農民集體所有農用地進行非農業(yè)建設的問題,擅自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改變基本農田位置、規(guī)避建設占用基本農田的問題,分別向兩個省市發(fā)出了《國家土地督察整改意見書》。省級政府對城市建設用地的審查和監(jiān)管會更加嚴格。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yè)政策的用地,征地補償標準不合理、安置途徑不可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不落實、補充耕地不到位、土地供應和利用等不符合有關規(guī)定,以及未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得審核同意實施方案和辦理回復文件。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實施方案經省政府審核同意后,3個月內未實施征地或實施征地后2年內未供地的,應暫緩受理該城市申報新增建設用地。由此可見,這次調整不涉及建設用地審批權,調整的只是建設用地審批方式。依法應由國務院批準建設用地的城市的建設用地審批權仍在國務院,不存在下放問題。國務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依然通過批準城市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方案行使審批權。這次調整是城市建設用地管理特別是新增建設用地審批制度的一項改革,意義重大。由于中央部門主要審查用地規(guī)模、區(qū)位和規(guī)劃用途,許多具體的審查事項放到了省一級,有利于國家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強化省級政府責任;在國務院一次性批準用地后,城市向省級申請實施方案應當更便捷、靈活,有利于減少審批環(huán)節(jié),提高行政效能;調整審批方式后,國土資源部可以從許多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騰出更多精力,加強調查研究與對地方工作督導,有利于更好地轉變職能,強化用地監(jiān)管。(四)征地制度改革針對征地制度實施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幾年,國務院先后出臺政策文件規(guī)范與農民權益密切相關的征地制度,推進征地制度改革,主要涉及征地補償原則、征地補償標準、社會保障制度、補償費的使用、安置的途徑、征地的程序等,已基本形成一個征地制度的新的政策體系。一是確定征地補償原則?!秶鴦赵宏P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4〕28號,以下簡稱國務院28號文件)中確立了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征地補償原則。這一規(guī)定糾正了長期以來以達到農業(yè)產值的一定倍數就是最高原則的誤解,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思想?!秶鴦赵宏P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6〕31號)重申了這一原則。二是提高征地補償標準。《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眹鴦赵?8號文件中規(guī)定,依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導致無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批準增加安置補償的費用,這項規(guī)定事實上提高了對征地農民補償費原有的標準。另外,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達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當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予以補貼。這項規(guī)定體現了城市反補農村,工業(yè)反補農業(yè)的精神,又統籌兼顧,不至于使得某個項目因為土地成本提高而影響建設的需要。國務院28號文件要求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制訂并公布各市縣征地的統一年產值標準或區(qū)片綜合地價。在地價平衡上,規(guī)定征地補償做到同地同價,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必須將征地費用足額列入工程概算,這項規(guī)定從根本上防止一些大型項目借口公共利益而損害被征地農民的利益。三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勞動保障部《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yè)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06〕29號,以下簡稱國辦29號文件),明確要求將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yè)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作為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努力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yè),落實被征地農民就業(yè)安置的責任,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培訓工作,積極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國務院31號文件要求要認真落實國辦29號文件的規(guī)定,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yè)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段餀喾ā访鞔_規(guī)定,法定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用和社會保障費用。四是規(guī)范補償費使用。國務院28號文件在土地補償費的分配上規(guī)定了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原則,改變了過去主要由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土地補償費的辦法,從制度上防止一些地方鄉(xiāng)鎮(zhèn)、村干部的截留和挪用?!段餀喾ā芬?guī)定: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依法獲得補償。這一規(guī)定為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在征地過程中依法獲得補償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切實保證征地補償費等補償資金的及時足額到位,從2007年1月1日起,征地補償費作為土地出讓收入的一部分,將全部納入地方政府基金預算管理,使征地補償費有了政府預算的保證?!蛾P于規(guī)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支管理的通知》(國辦發(fā)〔2006〕100號)從規(guī)范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的角度,使補償費有了更為有力的保障。文件中規(guī)定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包括五類:一是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拆遷補償費。二是土地開發(fā)支出。三是支農支出。四是城市建設支出。五是其他支出。包括土地出讓業(yè)務費、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補助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支出、保持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補貼支出,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定將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納入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和被拆遷居民的合法利益。土地出讓收入的使用要重點向新農村建設傾斜。五是增加安置途徑。國務院29號文件拓寬了安置途徑,規(guī)定:對有穩(wěn)定收益的項目,農民可以經依法批準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入股。在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將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納入城鎮(zhèn)就業(yè)體系,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在城市規(guī)劃區(qū)外,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時,當地人民政府要在本行政區(qū)域內為被征地農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對不具備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無地農民,應當異地移民安置。為貫徹落實國務院28號文件,國土資源部制定《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國土資發(fā)〔2004〕238號),對農業(yè)生產安置、重新擇業(yè)安置、入股分紅安置、異地移民安置作出了更為具體的規(guī)定。安置途徑的多樣化,更加有利于合理安置被征地農民和保障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六是規(guī)范征地程序。為進一步規(guī)范征地程序,國務院28號文件對征地程序作出了更為嚴格的規(guī)定,它規(guī)定:在征地依法報批前,要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準、安置途徑告知被征地農民;對擬征土地現狀的調查結果須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確認;確有必要的,國土資源部門應當依照有關規(guī)定組織聽證。要將被征地農民知情、確認的有關材料作為征地報批的必備材料。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征地補償安置爭議的協調和裁決機制,維護被征地農民和用地者的合法權益。經批準的征地事項,除特殊情況外,應予以公示。并明確規(guī)定征地補償安置不落實的,不得強行使用被征土地。(五)土地供應方式改革近年來,我國的土地供應方式發(fā)生了重大改革,從全部劃撥到開始有償使用,再到逐步擴大有償使用的范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日益顯現。一是確立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方式。1954年以后,我國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土地的使用采取了無償行政劃撥的方式。1987年9月,深圳市規(guī)劃國土局以協議方式第一次向企業(yè)出讓了國有土地使用權,我國從此開始了土地有償使用的實踐探索。1994年頒布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范圍,除國家機關和軍事用地、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yè)用地、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用地可以采用劃撥方式供應外,其他國有土地必須以出讓等有償方式供應。二是擴大有償使用范圍。2001年4月,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加強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國發(fā)〔2001〕15號)規(guī)定:各地要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國有建設用地供應,除涉及國家安全和保密要求外,都必須向社會公開。商業(yè)性房地產開發(fā)用地和其他土地供應計劃公布后同一地塊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須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以招標、拍賣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必須公開進行。國務院15號文件成為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綱領性文件,第一次明確具體地提出了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的范圍和界限,第一次為經營性用地協議出讓亮起了“紅燈”,是國有土地實行市場配置的第一個國家政策,成為經營性土地由非市場配置到市場配置的分水嶺,對土地資源市場配置制度的確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三是建立健全土地市場規(guī)范運行的六項基本制度。國土資源部2001年6月下發(fā)了《關于整頓和規(guī)范土地市場秩序的通知》,強調建立健全六項土地市場規(guī)范運行基本制度:建設用地供應總量控制制度;城市建設用地集中供應制度;土地使用權公開交易制度;基準地價定期更新和公布制度;土地登記可查詢制度;集體決策制度。四是規(guī)范國有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和協議出讓的操作程序。2002年5月,國土資源部頒布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guī)定》(國土資源部令11號),明確規(guī)定商業(yè)、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必須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2003年6月,國土資源部頒布了《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guī)定》(國土資源部令第21號),明確了協議出讓的范圍和操作程序,要求協議出讓也必須公開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五是進一步擴大有償使用范圍。1.2004年10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4〕28號),明確提出:“經營性基礎設施用地要逐步實行有償使用。……工業(yè)用地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2.2006年8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fā)〔2006〕31號),明確規(guī)定“工業(yè)用地必須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其出讓底價和成交價格均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的最低價標準”。同年12月,國土資源部發(fā)布實施了《全國工業(yè)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3.2007年3月,《物權法》發(fā)布,并于同年10月1日實施。《物權法》明確了建設用地使用權作為物權,具有財產和資產的基本屬性。全面肯定了經營性土地使用權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明確規(guī)定:“工業(yè)、商業(yè)、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采取招標、拍賣等公開競價的方式出讓”;“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別設立”。依據《物權法》,2007年9月,國土資源部修訂發(fā)布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規(guī)定》(國土資源部令第39號)。4.2008年1月,《國務院關于促進節(jié)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即國務院3號文件),明確要求深入推進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嚴格落實工業(yè)和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在配置土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節(jié)約集約用地的長效機制。還明確提出,今后對國家機關辦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各類社會事業(yè)用地要積極探索實行有償使用。(六)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資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緊張,集體土地的有償使用問題已經提上日程。通過土地有償使用實現集體建設用地的優(yōu)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已是我國土地利用的必然選擇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也是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客觀要求。近年來,國務院針對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guī)定。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農業(yè)和農村工作的意見》(中發(fā)〔2003〕3號)明確提出,“通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土地轉換、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等形式,合理解決企業(yè)進鎮(zhèn)的用地問題,降低企業(yè)搬遷的成本”。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農業(yè)和農村工作的意見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國辦函〔2003〕15號)中,明確由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務院法制辦等有關部門制定《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管理辦法》。200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7〕71號,以下簡稱71號文件)。71號文件的下發(fā)在嚴格執(zhí)行有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和政策,堅決遏制并依法糾正亂占農用地進行非農業(yè)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國務院71號文件重申了現有法律政策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規(guī)定,并要求嚴格執(zhí)行,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嚴格執(zhí)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這是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土地利用規(guī)劃和管理是國家權力,違反規(guī)劃和不經批準改變土地用途都是違法行為。任何小組土地管理制度的試驗和探索,都不能違反國家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是嚴格規(guī)范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進行建設。興辦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鄉(xiāng)(鎮(zhèn))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yè)建設、農村村民住宅,可以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并要依法發(fā)行審批手續(xù)。農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給本村村民,城鎮(zhèn)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住宅或“小產權房”。三是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guī)模。嚴禁以各種名義擅自擴大集體建設用地規(guī)模,并重點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土地整理折抵和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作出了明確的限制。四是嚴格禁止和嚴肅查處“以租代征”轉用農用地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71號文件要求嚴肅查處“以租代征”行為,明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批準“以租代征”占地建設的,要追究其非法批地的法律責任;單位和個人擅自通過“以租代征”占地建設的,要追究其非法占地的法律責任。五是嚴格土地執(zhí)法監(jiān)管。國土資源部要會同發(fā)展改革、監(jiān)察、農業(yè)、建設等部門,依據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規(guī)定,嚴格土地執(zhí)法監(jiān)管,堅決制止亂占農用地進行非農業(yè)建設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此外,71號文件還對嚴格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提出了新的舉措,即:加強部門聯運。文件強調要加強部門協調配合,要求各有關部門對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續(xù)的農村集體建設項目,要在項目審批核準、規(guī)劃許可、產權登記、貸款發(fā)放和企業(yè)登記等環(huán)節(jié)予以嚴格限制。對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續(xù)的建設項目,發(fā)展改革部門不得辦理項目審批、核準手續(xù),規(guī)劃部門不得辦理建設規(guī)劃許可,建設部門不得發(fā)放施工許可證,電力和市政部門不得通電、通水、通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得受理土地登記申請,房產部門不得辦理房屋所有權登記手續(xù),金融機構不得發(fā)放貸款。未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xù)占用農用地設立企業(yè)的,工商部門不得登記。同時,各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也要加強對地方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督察,加強對地方政府土地執(zhí)法問責制落實情況的督察。2009年3月,國土資源部出臺《關于促進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農民持續(xù)增收推動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fā)〔2009〕27號,以下簡稱27號文件),對實現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下一步需要開展的工作進行了規(guī)定。27號文件規(guī)定,對需要流轉的集體建設用地,要重點開展集體所有權和使用權確權登記,特別要開展集體經營性用地的認定和確權,為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提供條件。沒有經過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所有權主體不清或使用者不明的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允許有償使用和流轉,不得進入市場交易。27號文件強調,規(guī)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首先要明確土地市場準入條件,規(guī)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在城鎮(zhèn)工礦建設規(guī)模范圍外,除宅基地、集體公益事業(yè)建設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依法取得并已經確權為經營性的集體建設用地,可采用出讓、轉讓等多種方式有償使用和流轉。其次要完善土地資源配置機制,構建城鄉(xiāng)統一建設用地市場。集體建設用地出讓轉讓等流轉活動要堅持“初次分配基于產權,二次分配政府參與”的原則。精品文檔精心整理精品文檔可編輯精品文檔法律法規(guī)標準化練習題●1、經濟法律關系由()三要素組成A.主體、客體、內容B.當事人、經濟行為、經濟利益C.法人、經濟合同、經濟責任D.經濟管理、經濟協作、經濟責任●2、合同的內容就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時的各項合同條款,下列不屬于項目合同主要內容的是()。A.項目費用及支付方式B.項目干系人管理C.違約責任D.當事人各自權力、義務●3、承建單位有時為了獲得項目可能將信息系統的作用過分夸大,使得建設單位對信息系統的預期過高。除此之外,建設單位對信息系統的期望可能會隨著自己對系統的熟悉而提高。為避免此類情況的發(fā)生,在合同中清晰地規(guī)定()對雙方都是有益的。A.保密約定B.售后服務C.驗收標準D.驗收時間●4、為出售公司軟件產品,張工為公司草擬了一份合同,其中寫明“軟件交付以后,買方應盡快安排付款”。經理看完后讓張工重新修改,原因是()。A.沒有使用國家或行業(yè)標準的合同形式B.用語含混不清,容易引起歧義C.名詞術語使用錯誤D.措辭不夠書面化●5、合同一旦簽署了就具有法律約束力,除非()。A.一方不愿意履行義務B.損害社會公共利益C.一方宣布合同無效D.一方由于某種原因破產●6、在建設工程合同的訂立過程中,投標人根據招標內容在約定期限內向招標人提交的投標文件,此為()。A.要約邀請B.要約C.承諾D.承諾生效●7、下列中的(),不屬于合同管理的范疇。A.買方主持的績效評審會議B.回答潛在賣方的問題C.確認已經進行了合同變更D.索賠管理●8、在招標過程中,下列中的()應在開標之前完成。A.確認投標人資格B.制定評標原則C.答標D.發(fā)放中標通知書●9、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或者交易習慣確定。A.公平原則B.項目變更流程C.第三方調解的結果D.合同有關條款●10、合同可以變更,但是當事人對合同變更的內容約定不明確的,推定為()。A.變更為可撤銷B.部分變更C.已經變更D.未變更●1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隱蔽工程在隱蔽以前,承包人應當通知()來檢查。若其沒有及時來檢查,承包人可以順延工程日期,并有權要求賠償停工等造成的損失。A.承建人B.發(fā)包人C.分包人D.設計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