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T 21675-2008 非洲馬瘟診斷技術》是一項國家標準,該標準主要針對非洲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 AHS)的實驗室診斷方法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非洲馬瘟是由非洲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馬科動物健康的傳染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本標準旨在為獸醫(yī)及科研人員提供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操作指南,以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標準內容覆蓋了從樣本采集到最終結果分析的整個流程,包括但不限于血清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以及病理解剖觀察等多方面技術手段。其中,血清學檢測通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或中和試驗來測定動物體內是否存在特異性抗體;分子生物學檢測則通過PCR技術直接檢測病毒核酸的存在與否,這種方法靈敏度高且特異性強;此外,對于疑似病例,還可能需要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進一步確認病變特征是否符合非洲馬瘟的表現形式。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官方授權發(fā)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標準代替,建議下載現行標準GB/T 21675-2022
  • 2008-04-09 頒布
  • 2008-06-01 實施
?正版授權
GB/T 21675-2008非洲馬瘟診斷技術_第1頁
GB/T 21675-2008非洲馬瘟診斷技術_第2頁
GB/T 21675-2008非洲馬瘟診斷技術_第3頁
GB/T 21675-2008非洲馬瘟診斷技術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GB/T 21675-2008非洲馬瘟診斷技術-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犐犆犛11.220

犅4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犌犅/犜21675—2008

非洲馬瘟診斷技術

犇犻犪犵狀狅狊狋犻犮狋犲犮犺狀犻狇狌犲狊犳狅狉犃犳狉犻犮犪狀犺狅狉狊犲狊犻犮犽狀犲狊狊

20080409發(fā)布200806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

發(fā)布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犌犅/犜21675—2008

前言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為規(guī)范性附錄。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提出。

本標準由全國動物防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包靜月、王淑娟、吳钅監(jiān)三、王志亮、宋翠平、封啟民。

犌犅/犜21675—2008

引言

非洲馬瘟(Africanhorsesickness,AHS)是馬科動物的一種非接觸性傳染的病毒性傳染病。由呼

腸孤病毒科環(huán)狀病毒屬的非洲馬瘟病毒(AHSV)引起,以呼吸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變化為特征,常使馬、騾

致死。至少有兩種庫蠓屬節(jié)肢動物傳播本病。該病有9個血清型?!吨腥A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將本

病列為一類動物疫病,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列為A類傳染病。

本標準診斷技術內容包括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病原鑒定和血清學試驗。

本標準主要參考OIE《哺乳動物、禽、蜂A和B類疾病診斷試驗和疫苗標準手冊》(2000年版),并結

合我國的研究成果制定的。

犌犅/犜21675—2008

非洲馬瘟診斷技術

1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非洲馬瘟(AHS)的臨床診斷、病原鑒定和血清學試驗技術的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馬、騾和其他馬科動物非洲馬瘟的檢疫。

2臨床癥狀

2.1最急性型或肺型

癥狀急性發(fā)作,潛伏期3d~5d,特征為嚴重的漸進性呼吸道癥狀,初期僅顯發(fā)熱反應,最高體溫可

達40℃~41℃,持續(xù)1d~2d就降至常溫,之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可見前腿分開,頭前伸,鼻孔

擴大。通常出汗較多,最后可見痙攣性咳嗽,同時從鼻孔流出泡沫樣黃色液體。以其自身的漿液性液體

而溺死。這種病型康復率不到5%。

2.2亞急性型或水腫型、心型

病初有發(fā)熱反應(39℃~41℃)。潛伏期7d~14d。發(fā)熱持續(xù)3d~6d,發(fā)熱后期,出現特征性水

腫。水腫首先出現于頸部、眶上窩和眼瞼,以后可擴展至嘴唇、面頰、舌部、下頜骨間、咽喉區(qū),有時皮下

水腫從頸部至胸部不等,嚴重時胸部和肩部也出現水腫。晚期可見結膜和舌腹側、皮下出血點。最后變

得煩躁不安,死于心力衰竭。一般在發(fā)熱反應后4d~8d內死亡,死亡率約50%??祻蛣游镉冢常洹?/p>

8d內水腫逐漸消失。

2.3急性或混合型

肺型和心型混合存在,臨床不多見。潛伏期5d~7d。病初肺部有輕微癥狀,然后頭部和頸部出現

明顯水腫,最后死于心力衰竭?;蛳瘸霈F亞急性型癥狀,然后突發(fā)最急性型典型呼吸困難和其他臨床表

現。通常發(fā)熱后3d~6d死亡,死亡率超過80%。

2.4最溫和型

潛伏期5d~14d,后期表現弛張熱(39℃~40℃),持續(xù)5d~8d。可能出現結膜輕度出血、脈搏加

快、輕微厭食和精神抑郁。其他臨床癥狀不明顯。

3病理學診斷

最特征及最常見的病變是皮下和肌肉組織間膠樣浸潤,并以眶上窩和喉頭尤為顯著。胃底黏膜腫

脹一直延伸到小腸前部。咽、氣管、支氣管充滿黃色漿液和泡沫,肺泡、胸膜下和肺間質水腫,約有2/3

病例有急性水腫。亞急性病例,頭部、頸部和肩部水腫嚴重。心內膜和心包膜有血點和出血瘀斑、心肌

變性。有些病例胸腔和心包積存大量黃白色紅色液體,淋巴結腫大、肝和胃出血。

4實驗室診斷

4.1病原分離和鑒定

4.1.1試劑

4.1.1.1磷酸鹽緩沖液(PBS)(見B.1.2)。

4.1.1.2含有青霉素鏈霉素的磷酸鹽緩沖液(PBS)(見B.1.4)。

4.1.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授權,嚴禁復制、發(fā)行、匯編、翻譯或網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因數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