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與富集方法_第1頁
第二章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與富集方法_第2頁
第二章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與富集方法_第3頁
第二章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與富集方法_第4頁
第二章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與富集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與富集方法在定量分析中,如果試樣組成比較復雜,測定時往往會受其它組分影響,嚴重時可導致測定工作無法進行,因此需要選擇適當的分離方法使待測組分與干擾組分達到分離;另一方面,對于試樣中微量或痕量組分的測定,則由于含量低于測定方法的檢測限而造成測定工作的困難,為此需要富集后才能測定;鑒于以上兩種情況,本章討論幾種常用的分離與富集的方法。§2-1沉淀分離法這是一種較經典的分離方法,經過不斷的發(fā)展與完善,目前還經常使用。一.無機沉淀劑沉淀分離法定量分析中,當試樣組成較簡單,如碳酸鈉、氫氧化鐵等,可直接把它們處理成溶液后進行滴定;但如果為混合試樣時,如Fe3+、Zn2+混合溶液,要測其中的Fe3+含量,就必須除去Zn2+。已知:

設Fe3+和Zn2+的初始濃度均為

0.01molL-1,通過計算,當[OH-]>1.6×10-12molL-1(pH>

2.2),Fe3+開始沉淀;如果認為溶液中[Fe3+]=10-6molL-1時沉淀完全,則計算得到pH值為3.5;同理,同濃度的Zn2+剛開始沉淀時,pH值為6.5,使0.01molL-1

Zn2+沉淀完全其pH值應大于8.5。由此可以得到,只要把pH值控制在3.5~6.5之間即可分離Fe3+和Zn2+。1.氫氧化物沉淀分離法像這種使用無機化合物作沉淀劑的,稱之為無機沉淀劑沉淀分離法。如上所述,用控制溶液pH值而使被測離子沉淀為氫氧化物的稱為氫氧化物沉淀分離法。一些常見金屬氫氧化物開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時的pH值,見P.381表13-1。常用于氫氧化物沉淀分離法中的常用試劑有:(1)NaOH溶液可控制pH值≥12,用于兩性金屬離子和非兩性金屬離子的分離;非兩性金屬離子一般均生成氫氧化物沉淀,兩性的則生成含氧酸陰離子而留在了溶液中,介于兩者之間的。則部分生成沉淀。如有一混合溶液含Al3+、Mg2+、Cu2+、Zn2+,當加入NaOH溶液后,Mg2+、Cu2+生成沉淀,而Al3+和Zn2+則留在溶液中生成含氧酸根離子AlO2-、ZnO2-。(2)氨和氯化銨緩沖溶液此溶液可控制pH值在8~9左右,常用于沉淀不與NH3形成配離子的許多金屬離子,也可使許多兩性金屬離子生成氫氧化物沉淀。如有一混合溶液含有Fe3+、Cr3+、Cu2+、Ag+,加入氨和氯化銨緩沖溶液后,Fe3+和Cr3+沉淀下來,Cu2+和Ag+則生成Cu(NH3)42+和Ag(NH3)2+。(3)氧化鋅懸濁液ZnO在水溶液中有如下平衡:根據溶度積常數:假設:[Zn2+]=0.01mol/L,pH≈6.5

[Zn2+]=0.1mol/L,pH≈6

[Zn2+]=1.0mol/L,pH≈5.5由此可見,[Zn2+]改變100倍,pH只改變了一個單位,∴氧化鋅懸濁液可控制溶液pH在5.5~6.5之間。利用氫氧化物沉淀分離的缺點是選擇性較差,且大部分沉淀屬于非晶形沉淀,同時還可能有共沉淀現象產生,P.181介紹了幾種改善的方法。2.硫化物沉淀分離法沉淀為硫化物的即稱為硫化物沉淀分離法。方法使用的沉淀劑為H2S,能與H2S生成沉淀物的金屬離子約有40余種,且它們之間的溶解度相差懸殊。

由以上平衡得知,控制一定的pH值,即可控制[S2-]的濃度,進行沉淀分離。方法的缺點類似于氫氧化物沉淀法,即選擇性較差,沉淀系非晶形沉淀,吸附現象嚴重。通過改用硫代乙酰胺為沉淀劑,利用其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產生H2S和S2-來進行均相沉淀,則沉淀性能和分離效果將有所改善。例:在pH2~3,可生成ZnS↓;在pH5~6可生成CoS↓和NiS↓;pH中性時,In3+和Tl3+可生成沉淀。二.有機沉淀劑沉淀分離法與無機沉淀劑相比較,有機沉淀劑在選擇性和靈敏度方面性能要優(yōu)越許多。其與金屬離子形成的沉淀主要存在三種形式:螯合物沉淀、締合物沉淀和三元配合物沉淀。1.形成螯合物沉淀所謂的螯合物是指具有五元或六元環(huán)的穩(wěn)定配合物。即通過加入某種有機試劑,使之與溶液中的被測離子形成螯合物,舉例P.384。大部分這樣的有機試劑必須含有較多的憎水性基團,形成的螯合物不帶電荷,難溶于水。三.共沉淀分離法重量分析中,共沉淀現象是指由于沉淀的表面吸附作用、混晶現象、吸留和包藏等原因,使重量分析的測定產生誤差。但利用上述的共沉淀現象,可達到微量和痕量組分的富集和分離的目的。如:利用CuS沉淀的生成,可使至少0.02gHg2+從一升溶液中與CuS一起沉淀出來;若單獨沉淀其中的Hg2+,則因為濃度太低無法直接進行沉淀操作。這里我們把CuS稱為共沉淀劑或載體。這種方法稱為共沉淀分離法。利用共沉淀現象進行分離主要有三種情況:1.利用表面吸附作用進行共沉淀分離具有表面吸附作用的沉淀大都為膠狀的非晶形沉淀,如Fe(OH)3、Al(OH)3,因其沉淀的表面積大,吸附性能強,對痕量組分易產生吸留現象。這種形式的沉淀,富集效率較高,但選擇性較差,且引入過多的載體離子,往往給下一步的分析造成一定的難度。2.利用生成混晶進行的共沉淀分離如果兩種金屬離子的晶格相同,則在進行沉淀時,這兩種金屬離子就有可能生成混晶。常見的混晶有BaSO4-RaSO4,BaSO4-PbSO4,MgNH4AsO4-MgNH4PO4等。同樣這種方法也存在載體干擾痕量組分的測定問題。3.利用有機共沉淀劑進行的共沉淀分離方法的作用機理與無機共沉淀劑不同,可采用離子與離子之間的締合作用進行共沉淀,也可利用膠體的凝聚作用進行共沉淀;其選擇性優(yōu)于無機沉淀劑,并且由于共沉淀劑是有機物,因而沉淀后可以灼燒,對下一步的測定影響較小?!?-2溶劑萃取分離法一.分配系數、分配比、萃取效率和分離因數溶劑萃取又稱液—液萃取法,使用與水不相溶的有機溶劑與試液一起振蕩,試樣中某些組分進入有機相,某些組分留在了水相,達到彼此分離。該方法簡單、快速、應用廣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不同的物質在不同溶劑中其分配系數的不同。如有一溶質A,同時接觸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水和某有機溶劑),振蕩后,A物質在兩相中的分配達到了平衡,即:

A物質在兩相中的濃度關系可用分配系數KD表示:KD=[A有]/[A水]

如I2在水和CCl4之間的分配系數KD為一常數為85.3,即:但有些物質在兩相中的存在形式與I2不同,如:Os(鋨),如果同樣用CCl4來萃取溶液中OsO4時,水相中Os是以OsO4、OsO52-、HOsO5-三種形式存在;此時若用分配系數(KD=[OsO4]有/[OsO4]水)來表示鋨元素在兩相中分配就與實際情況不符,為此引入了分配比D的概念,即:由此可見,D是存在于兩相中溶質總濃度之比。如前所述,用CCl4萃取I2,溶質I2在兩相中的存在形式完全相同,這時D=KD,但大多數情況下D≠KD。對于D較大的物質,根據公式可知,溶質進入有機相的量↑,有利于該物質與水相中其它組分的分離,即萃取效率較高。當溶質A的水溶液用有機溶劑萃取時,如已知水溶液的體積為V水,有機溶劑的體積為V有,則萃取效率(E):如果分子分母同除以[A總]水V有,得到:可見,萃取效率E由分配比D及V水/V有決定,D↑,E↑,如果D不變,V水/V有↓,E↑;所以增加有機溶劑的用量,可提高萃取效率;實際工作中,一般不采用增加有機溶劑的用量,而是采取分幾次加入溶劑的方法來提高萃取效率E。P.409舉例說明。如果兩種共存的組分可同時被萃取到有機相,那么在考慮萃取效率E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共存組分的分離效果,一般用分離因素表示。=DA/DB,DA/DB表示A、B兩種物質分配比的比值;↑或↓,DA與DB相差↑,A、B兩物質可達到定量分離;反之,A、B兩物質就難以分離。以上我們介紹了分配系數、分配比、萃取效率和分離因素。二.萃取體系的分類和萃取條件的選擇萃取過程一般都用到有機溶劑,而無機物質中只有少數的共價分子可直接用有機溶劑萃取,多數難溶于有機溶劑。為使這部分無機離子的萃取過程也能順利進行,則必須在水溶液中加入某種試劑與被萃無機離子結合形成不帶電荷并能溶于有機溶劑的中性分子,這種試劑稱為萃取劑。根據萃取劑與被萃離子所形成的分子性質的不同,可把萃取體系分類如下:1.形成螯合物的萃取體系此方法所用的萃取劑一般是有機弱酸,如Cu2+在pH=9的氨性溶液中,可與銅試劑(DDTC)生成疏水性的螯合物:欲分離水溶液中的Cu2+,可在上述條件下加入銅試劑,然后用氯仿萃取,形成的螯合物即進入有機相。2.形成離子締合物的萃取體系陰離子和陽離子通過互相締合,形成中性分子,從而被有機溶劑所萃取。P.410舉例說明。3.形成三元配合物的萃取體系如前所述,三元配合物具有選擇性好,靈敏度高的特點,因而這類體系發(fā)展較快,研究較多。

以上大都是針對金屬離子的萃取分離,對于有機物的萃取分離,一般遵守“相似相溶”原則。即:極性有機物和有機物的鹽類,通常溶于水而不溶于非極性的有機溶劑中;反之,非極性的有機化合物可溶于非極性的有機溶劑中?!?-3色譜法色譜法也稱色層法、層析法。該方法由俄國植物學家M.茨維特在1906年創(chuàng)立,他用此方法為了分離葉綠素的成分。··其中起分離作用的柱稱為色譜柱;··固定在柱內的填充物(如CaCO3)稱為固定相;··沿著柱流動的溶劑(如石油醚)稱為流動相;試樣混合物的分離過程也就是試樣中各組分在色譜分離柱中的兩相間不斷進行著的分配過程。

當流動相(石油醚)攜帶的混合物(葉綠素)流經固定相時,組分與固定相發(fā)生了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組分在性質和結構上的差異,固定相對植物葉中不同組分(葉綠素中的色素)的吸附力不同,隨著流動相的移動而使它們彼此分離,結果被固定相CaCO3吸附牢固的往下流動慢些,反之,流動快些,如此形成色譜帶。茨維特即根據譜帶顏色對植物葉的色素進行鑒定分析,為此命名該方法為色譜法或層析法等(chromatography)。一.色譜法的分類1.按固定相和流動相性質的不同進行分類:流動相固定相色譜法液體固體液固色譜法液相色譜法液體液液色譜法氣體固體氣固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液體氣液色譜法2.按固定相操作方式以及所處的狀態(tài)不同進行分類:??柱色譜將固定相裝入玻璃管或金屬管中做成色譜柱進行色譜工作。??紙色譜利用濾紙作為層析工具進行色譜工作。??薄層色譜把一種吸附劑粉末鋪在一玻璃板上,作為固定相進行色譜工作.3.按色譜法的工作原理不同進行分類:??吸附色譜其固定相是一種吸附劑,利用它對被分組分吸附能力的差別來進行分離。??分配色譜其固定相是一種液體,利用不同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兩相間的分配系數的差別來進行分離。??離子交換色譜利用離子交換原理進行分離。??排阻色譜利用多孔性物質對不同大小分子的排阻作用進行分離。二.紙色譜法和薄層色譜法1.紙色譜法紙色譜法(paperchromatography)是在濾紙上進行的一種色譜分析法。其固定相為結合于濾紙上的水分或其他溶劑;而濾紙則被看作一種惰性載體,不參與分離組分的過程;流動相(展開劑)為分離過程中沿濾紙流動的溶劑。

在紙色譜法中,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兩相間作相對運動,其分離原理屬于分配原理。一般要求適合于做紙色譜的濾紙能吸收20~25%的水分。其中6%的水通過氫鍵與濾紙纖維素上的羥基結合,形成紙色譜中的固定相。因此在紙色譜法分離中,組分在兩相中的分配系數起主要作用。

分配系數定義為:

K=Cs/Cm

Cs表示組分在固定相中的濃度,Cm表示組分在流動相中的濃度。

在紙色譜和薄層色譜法中,組分的移動情況通常以比移值Rf來表示,其定義如下:在紙色譜法和類似的其他色譜法中,Rf值與分配系數K值有關。兩者的關系為:紙色譜法中組分的K值愈大(K=Cs/Cm),說明組分在固定相(水)中的分配量也愈大,該組分易溶于固定相,而不易溶于流動相,具體表現d1↓,∴

Rf↓,因此:Kd2/d1

該公式推導如下:設組分移動距離為d1,流動相移動距離為dm,兩者之差為d2,則:Rf=d1/dm=d1/(d1+d2)另一方面,組分的移動距離還與兩相的體積比有關,KVs/Vmd2/d1;綜合以上兩式:d2/d1=K?(Vs/Vm)

根據Rf的定義,可推出:

K=Vm/Vs(1/Rf-1)

如果實驗條件固定,則決定組分Rf值的主要因素為它的分配系數。

在分配色譜中,當固定液的極性大于流動相的極性時,稱為正相色譜;當固定液的極性小于流動相的極性時,稱為反相色譜。

薄層色譜法(thinlayerchromatography)是在紙色譜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薄層色譜按其分離機理也可分為兩種,即分配色譜和吸附色譜。通常在紙色譜中,因固定相(水)的極性較強,所以常屬于正相色譜;如果將濾紙用極性較低的液體(如烴類)進行處理替代水作固定液,而以極性較大的溶劑為流動相,即可形成反相紙色譜。2.薄層色譜法

吸附色譜是利用吸附劑對試樣中各組分吸附能力的不同來進行分離。

分配色譜是利用試樣中各組分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的不同,在兩相間不斷進行分配而達到分離的目的。

在一定溫度下,組分在固定相與流動相之間的分配情況可用分配等溫線表示,即達到分配平衡時組分在固定相中的濃度對流動相中濃度作圖得到的曲線(固定相為吸附劑時稱為吸附等溫線)。常用流動相按極性增強次序排列如下:石油醚、環(huán)己烷、四氯化碳、苯、甲苯、氯仿、乙醚、乙酸乙脂、正丁醇、正丙醇、1,2-二氯甲烷、丙酮、乙醇、甲醇、水、吡啶、醋酸。3.分配等溫線

一般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為直線型,此時組分在兩相間的分配與組分濃度無關,這種類型的物質展開后,斑點對稱,形狀較好一般呈圓形。第二種為凸線型,又稱Langmuir等溫線,當組分濃度較高時,曲線向下彎曲,濃度大的區(qū)域較濃度小的區(qū)域移動快,在展開過程中形成前沿清晰而后面拖尾的斑點。第三種為凹線型,又稱Frenundlich等溫線,與凸線型相反,組分濃度較高時移動慢,斑點的后沿清晰而前沿呈“伸舌頭”狀。從三種等溫線圖可看出,在低濃度時它們都有一段呈線性的關系。分離時如將樣品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則可獲得較好的斑點形狀,有利于鑒定和定量。三.紙色譜和薄層色譜法的基本操作兩種方法的基本操作相同,包括點樣、展開、顯色、定位等幾個步驟。分別概述如下:1.薄板的制備(1)干法制板:將固體吸附劑(氧化鋁或硅膠)均勻撒在薄層上,用手拉動兩端帶有套圈的玻棒,套圈的厚度即為薄層所需的厚度,一般為0.25~0.3mm。此法的缺點:薄板不易保存,展開時毛細管作用力大,斑點較易擴散,展開方式只能近水平位置。(2)濕法制板:稱取一定量的吸附劑用適量溶劑(通常為水)調成糊狀;根據所需薄層厚度及玻板的大小,量取一定體積的吸附劑糊狀物倒在板上,振動,使之均勻分布形成薄層,然后平放陰干,置烘箱中活化(80~105℃)1/2~2h,放于干燥器中備用。最常用的吸附劑有硅膠,氧化鋁,其次是聚酰胺,硅酸鎂等;活性炭的吸附性太強,又呈黑色,不易觀察;故現在很少使用。2.點樣在紙或薄層板的一端約1~3cm處點上樣品溶液,等溶劑揮發(fā)后即將紙或薄板放入缸內或槽內展開。3.展開所謂展開即使流動相溶劑沿濾紙或薄層板從點有樣品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動的過程。樣品中組分被流動相帶動前移,并由于各組分與固定相的作用力不同而得到分離。

紙色譜分離時,應將濾紙用流動相蒸汽飽和,展開時間也比薄層色譜長些。4.定位經上述展開至溶劑前沿到達紙或薄板另一端時,即可將其取出。待溶劑揮發(fā)干后,用適當方法確定斑點的位置。如熒光﹑噴試劑等使斑點顯色。紙色譜與薄層色譜的檢出方法很相似,根據不同的檢出對象與檢出目的,可選用不同的試劑與方法。如果希望定位后,物質不改變,可采用非破環(huán)性檢出法。如需確認某一成分,可用專屬顯色劑或幾種顯色劑進行定位。一般紙色譜所用的顯色劑均可用于分配薄層,但顏色可能不同;薄板的靈敏度通常較紙色譜高;顯色劑的應用還取決于載體的性質。一般定位方法分為物理檢出法和化學檢出法。物理檢出法屬于非破壞性檢出法,方法包括使用紫外光、碘和水。分配薄層的載體和粘合劑均為無機物,可使用很多種試劑包括腐蝕性試劑濃硫酸等;而紙色譜則不能用。

對于未知化合物展開后,一般都先使用紫外光進行觀察,常用的波長為254nm和365nm。芳香胺化合物使用365nm波長較多。如果被檢化合物在紫外區(qū)某波長處有較強吸收,其特征為薄板用此波長照射時斑點處會變暗。

碘也屬于非破壞性顯色劑。顯色迅速、靈敏。碘的顯色反應往往是可逆的;當化合物用I2定位后放置于空氣中,I2即可升華,組分可恢復原來狀態(tài)。I2簡單的顯色方法:在一個密閉的容器中,放入幾粒碘晶體使整個容器充滿I2蒸汽。把展開后的薄板(晾干)放入盛碘的容器內,斑點即呈淡黃色或褐色。取出薄板,用小針畫出斑點輪廓,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碘揮發(fā)以后顏色隨之褪去。

I2對許多化合物(含氮,脂類,甾體,皂苷等)檢出靈敏度較高。另外要注意的是被檢化合物的性質,因為有的有機物與I2也可能進行不可逆的反應,導致化合物的結構發(fā)生改變。

水也屬于非破壞性的顯色劑,通常用于硅膠薄層,許多憎水性化合物的硅膠板展開后,用水噴薄板,在光照下觀察,半透明薄板上可顯出不透明的斑點,此法已用于環(huán)己醇、烴類、膽酸等化合物的分析。

化學檢出法在紙或薄層上使用一種或數種化學試劑與被檢物反應,生成有色化合物而定位。這種試劑通常稱為顯色劑。對顯色劑的基本要求:

1.背景與斑點顏色需形成鮮明對比。

2.能在紙和薄板上顯出一個輪廓清晰的斑點。

3.顯出的顏色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

4.反應靈敏,能顯出微量組分。常用的顯色劑:?H2SO4系列:硫酸-水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溶液硫酸溶液硫酸銨溶液噴霧后有的化合物立即反應,而有的則需加熱經數分鐘后才顯色。?磷鉬酸銨溶液(NH4)3[P(Mo3O10)4]

適用于多種有機化合物的顯色,常常噴后于120℃加熱,磷鉬酸銨的還原性物質顯藍色,薄板如用氨氣熏一熏,背景可變?yōu)闊o色。?高錳酸鉀溶液可與許多有機化合物反應,在淡紅色背景下,斑點呈黃色。?熒光黃溶液噴霧后,常常把板置于紫外光下觀察,為芳香族與雜環(huán)化合物的通用顯色劑.有時還常采用專用顯色劑,如茚三酮為檢測氨基酸的專用顯色劑。要注意的是對于有些反應在紙色譜中是無法應用的。

綜上所述,紙色譜和薄層色譜法相比較:1.操作過程基本相同;2.薄層分離所需時間較短,紙色譜分離所需時間較長;3.薄層分離能力強,斑點較集中,檢出靈敏度較高;紙色譜分離后斑點較為擴散,檢出靈敏度不如薄層;但有些水溶性物質如糖﹑苷﹑氨基酸等用紙色譜法比用薄層法的分離效果好些.兩者共有的優(yōu)點是不需特殊設備,操作簡便,可用于微克量樣品的分離.§2-4離子交換分離法該方法利用離子交換劑與溶液中的離子之間發(fā)生交換反應來進行的分離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分離帶不同電荷的離子,也可分離帶相同電荷的離子,同時可富集微量或痕量組分,制備純物質。離子交換劑有無機交換劑和有機交換劑,常用的大都為有機交換劑,即稱為離子交換樹脂。一.離子交換樹脂離子交換樹脂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穩(wěn)定的網狀結構的骨架部分,與酸、堿、弱氧化劑、某些有機溶劑都不發(fā)生作用,如常用的聚苯乙烯型骨架,是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聚合得到:此聚合物經濃硫酸磺化可制得聚苯乙烯型磺酸基離子交換樹脂,骨架用R表示。

這里把磺酸基稱為可以交換的活性基團,根據可被交換活性基團的性質不同,可把離子交換樹脂分成陽離子交換樹脂和陰離子交換樹脂。1.陽離子交換樹脂所謂的陽離子交換樹脂是指在樹脂上含有可以和陽離子發(fā)生交換作用的酸性基團,如-SO3H、-COOH、酚基和磷酸基等。根據這些酸性基團的酸性強弱,又可分為強酸型陽離子交換樹脂和弱酸型陽離子交換樹脂。強酸型的如R-SO3H,因其酸性較強,外界pH的變化對它影響很小,所以在酸性、中性、堿性溶液中均可使用,另外磺酸基上的H容易電離,所以交換速度快,與各種復雜的、無機的和有機的陽離子都可進行交換。相反,弱酸型的如R-COOH,在溶液中有如下的平衡:當溶液酸度過高時,交換過程就難以進行,只有當pH值>4時,羧基才具備一定的離子交換能力;而對于酚基,pH值則必須>9.5。雖然應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選擇性提高了,可用來分離不同強度的有機物。上述的樹脂均利用了酸性基團中H+與溶液中的其它陽離子進行交換來達到分離的目的,因此這類陽離子交換樹脂也稱為H-型陽離子交換樹脂。如R-SO3H與溶液中Na+的交換反應可表示如下:溶液中的Na+進入樹脂的網狀結構中,交換了磺酸基上的H+,H+則進入了溶液,此時樹脂轉化為Na型,此過程稱為交換過程;如果以適當濃度的酸溶液處理已交換的樹脂(Na型),反應向反方向進行,樹脂可恢復原狀,此過程稱為再生或洗脫過程。再生后的樹脂可重復使用。2.陰離子交換樹脂陰離子交換樹脂大都含有可交換溶液中的陰離子的堿性基團,如:伯氨基-NH2、仲胺基-NH(CH3)、叔胺基-N(CH3)2、季胺基-N(CH3)+3OH-等樹脂水合后即分別生成R-NH3+OH-,R-NH2(CH3)+OH-和R-NH(CH3)2+OH-,水合后含有季胺基的樹脂為強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其中的OH-與其他陰離子(Cl-)進行交換和洗脫的過程可表示為:同樣交換后的柱子如果再用含有OH-的溶液進行處理,樹脂可再生重復使用。與陽離子交換樹脂類似,陰離子交換樹脂中以強堿性的應用較廣,弱堿性的同樣受溶液中酸度的影響較大,在pH較高的溶液中會失去其交換能力。3.螯合樹脂在離子交換樹脂中引入某些能與金屬離子螯合的活性基團,即成為螯合樹脂。如常用的氨基二乙酸樹脂:和金屬離子形成的螯合物結構為:對Cu2+、Co2+、Ni2+等離子具有較高的選擇性。P.

表13-3介紹了幾種常用的樹脂。二.離子交換分離法分析中應用最多的是強酸型和強堿型樹脂,其他類型的則根據分析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