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與好氧結合_第1頁
厭氧與好氧結合_第2頁
厭氧與好氧結合_第3頁
厭氧與好氧結合_第4頁
厭氧與好氧結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5厭氧、缺氧與好氧結合的處理技術由于廢水中所含有機物種類的復雜化和各種微生物的廣泛適應性,厭氧、缺氧和好氧結合的廢水處理技術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土己玫膽们熬啊.厭氧-好氧處理工藝(A1-O)

生物除磷、高濃度有機工業(yè)廢水、含難降解有機物的工業(yè)廢水、污泥膨脹的控制;b.缺氧-好氧處理工藝(A2-O)

生物脫氮、廢水中有機物的水解;c.厭氧-缺氧-好氧處理工藝(A1-A2-O)

生物脫氮除磷、含難降解有機物的工業(yè)廢水。生物除磷的原理與工藝城市污水中的磷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的排泄物及工業(yè)產(chǎn)生的廢棄物。近年合成洗滌劑和家用清洗劑的使用是引起污水中磷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常規(guī)二級生物處理系統(tǒng)中,BOD5的生物降解過程伴隨著微生物菌體的合成,磷作為微生物正常生長所需要的元素成為微生物的組分,并隨著剩余污泥的排放將磷從系統(tǒng)中去除。在常規(guī)活性污泥系統(tǒng)中,微生物正常生長時活性污泥含磷量一般為污泥干重的1.5%-2.3%,由于進水BOD5/TP(總磷)的比值、泥齡、污泥處理方法及處理液回流量等因素的不同,通過剩余污泥的排放僅能獲得10%-30%的除磷效果。假設初沉池出水的BOD5濃度為140mg/L溶解磷濃度為8mg/L,剩余污泥產(chǎn)率為0.6gVSS/gBOD5,生物處理過程將有1.2-1.7mg/L的磷去除,去除率為15%-21%。采用污水生物除磷技術,一般磷的去除率可達到80%-90%,較好情況下出水總磷可低于1mg/L。要將污水中的磷降低到0.5mg/L以下,僅僅采用生物除磷則比較困難,往往要以化學法作為輔助方法。污水生物除磷技術的發(fā)展起源于生物超量吸收磷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污水生物除磷就是利用活性污泥的過量磷吸收的現(xiàn)象,通過污水生物處理系統(tǒng)的特殊設計和運行條件的控制,使細胞含磷量相當高的細菌群體能在處理系統(tǒng)的基質(zhì)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使污泥的含磷量達到3%-7%,然后將這些細胞隨污泥排除處理系統(tǒng)。生物除磷工藝的一個特征是厭氧區(qū)的設置,供聚磷菌(貯磷菌)吸收基質(zhì),產(chǎn)生選擇性增殖。大量的資料證實,在生物除磷工藝中經(jīng)過厭氧狀態(tài)釋放正磷酸鹽的活性污泥,在好氧狀態(tài)下具有很強的磷吸收能力,并且磷的厭氧釋放是好氧磷吸收和除磷的前提條件。多數(shù)污水生物處理系統(tǒng)要兼顧脫氮和除磷兩方面的功能,工藝構造上基于硝化和反硝化方面的考慮較多,使處理系統(tǒng)在發(fā)生硝化的情下也能保證較好的除磷性能。生物除磷的原理a.厭氧區(qū)水解作用:在沒有溶解氧和硝態(tài)氮存在的厭氧條件下,兼性細菌將溶解性BOD轉化成VFAs(低分子有機物);生物聚磷菌(或稱除磷菌)獲得VFA:這些細菌吸收厭氧區(qū)產(chǎn)生的或來自原污水的VFA,并將其運送到細胞內(nèi),轉化成胞內(nèi)碳源存貯物PHB。這一生化過程所需的能量來源于細胞內(nèi)聚合磷的水解,并導致磷酸鹽的釋放。b.好氧區(qū)磷的吸收:細菌從污水中超量攝取磷,并儲存于細胞中形成磷的過量存貯,從而將磷從污水中去除。這一生化過程所需的能量由在厭氧過程中細胞內(nèi)存儲的PHB的氧化代謝產(chǎn)生。合成新的貯磷菌細胞,產(chǎn)生富含磷的生物污泥。c.除磷系統(tǒng)剩余污泥排放:通過剩余污泥排放,將磷從系統(tǒng)中去除。在好氧條件下聚合磷的累計可按簡化的方程式描述:C2H4O2+0.16NH4++1.2O2+0.2PO43-

0.16C5H7NO2+1.2CO2+0.2(HPO3)+1.4OH-+0.48N2+0.96H2O

細胞物質(zhì)

聚合磷在厭氧條件下聚合磷酸鹽的降解可簡示如下:2C2H4O2+(HPO3)+H2O(C2H4O2)2+PO43-+3H+

聚合磷儲存的有機物生物除磷的反應動力學1.厭氧階段:吸收乙酸的動力學可大致用Monod方程描述:式中:KHAc:乙酸吸收常數(shù);

SHAc:乙酸濃度;

KS,Hac:乙酸去除的飽和濃度;

XB,PAO:聚磷菌(PAO)的濃度。vPO4:乙酸鹽與磷酸鹽之間的化學計量系數(shù)(2molHAc/molP)2.好氧階段:磷酸鹽的吸收速率可用Monod方程描述:式中:umax,P:聚磷菌的最大比增長速率;

Ymax,P:最大產(chǎn)率系數(shù);

SPO4:磷酸鹽磷的濃度;

KS,PO4:磷酸鹽磷的飽和常數(shù)。對生物除磷過程反應動力學進行更詳細描述的模型是IAWQASM2模型。生物除磷的環(huán)境因素聚磷菌對環(huán)境因素的相應與反硝化菌、好氧異養(yǎng)菌相似。為了能夠積累聚合磷,以下條件十分重要:

a.厭氧/好氧的交替條件;

b.厭氧階段不存在硝酸鹽(化合態(tài)氧)反硝化需要利用易降解有機碳,使易降解有機碳量減少。聚磷菌得不到充足的易降解有機碳,使磷的去除量減少,從而影響了聚磷菌的代謝,1molNO3-反硝化消耗1.26molHAc。c.厭氧段不存在O2;d.充足的碳源:TBOD5/TP:15-20:1e.溫度:>5℃

f.pH:6.5-8.0生物除磷的工藝

A1/O系統(tǒng)包括活性污泥反應池和標準的二沉池,反應池劃分成厭氧區(qū)和好氧區(qū),其中厭氧區(qū)約占20%的池容。一般情況下厭氧區(qū)和好氧區(qū)分別被分隔成2-4個格。進水與回流污泥在厭氧區(qū)進水端混合后流經(jīng)多個反應格串聯(lián)組成的厭氧區(qū),隨后是多個反應格串聯(lián)組成的好氧區(qū),混合液最后進入二沉池,通過固液分離,污泥從二沉池回流到厭氧區(qū)。部分富磷污泥以剩余污泥的形式從系統(tǒng)中排出,實現(xiàn)磷的去除。厭氧-缺氧-好氧的脫氮除磷工藝

為了達到同時除磷脫氮的目的,可采用稱為具有硝化功能的A1/O變型工藝,也就是在A1/O工藝的厭氧區(qū)之后、好氧區(qū)之前增設一個缺氧區(qū),好氧區(qū)具有硝化功能,并使好氧區(qū)中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區(qū),使之反硝化脫氮。這樣就構成了既除磷又脫氮的厭氧/缺氧/好氧系統(tǒng)(Anaerobic/Anoxic/Oxic),簡稱A2/O工藝。A-A-O工藝實例A2/O系統(tǒng)的運行條件

項目平均流量平均停留時間及格數(shù)MLSS

泥齡溫度污泥處理

(m3/d)

厭氧好氧(h)(mg/L)(d)(℃)

參數(shù)122001.8(3)6.7(4)260016-2410-17厭氧消化運行結果單位(mg/L)

BOD5NH4-N

NO3-N

TP

SS

進水14326.12.75.261出水12.98.99.70.63.7各種脫氮除磷工藝:Bardenpho工藝UCT工藝Phoredox工藝

VIP脫氮除磷工藝(VirginiaInitiativePlant)氧化溝工藝脫氮除磷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的脫氮除磷

ICEAS工藝循環(huán)活性污泥處理法(CAST)工藝化學強化的生物脫氮除磷工藝

化學強化的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是在生物脫氮除磷優(yōu)化運行的條件下以化學法進行強化除磷,該工藝可以A2O、AO法的方式運行。工藝實例

美國密執(zhí)安州AnnArbor污水處理廠[8]是一座處理能力為12萬噸/天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由于該廠地處美國密執(zhí)安湖的上游,處理后出水的水質(zhì)要求見下表:

AnnArbor污水處理廠進、出水水質(zhì)要求(單位:mg/L)

項目BOD5SS

NH3-N

TP

進水15918214.95.4出水101020.6

該廠的特點是對各項水質(zhì)指標的去除率都要求較高,BOO5、SS、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別要求為93.7%,94.5%,86.6%和88.9%。改進后的處理效果

1994年開始采用優(yōu)化運行方法,并在1995年全部實施,出水水質(zhì)達標,而且節(jié)省了大量的藥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圖中1993年未采用優(yōu)化方法時從6月1日到9月30日出水中TP超標率為50%,即一半的運行日期TP超標,最大濃度(1.72mg/L)超過排放標準(0.6mg/L)186%。采用優(yōu)化的化學法與生物法結合的處理工藝后,1995年6月1日到9月30日出水中TP超標率為7%,最大濃度(0.67mg/L)超過排放標準(0.6mg/L)11%。

采用優(yōu)化工藝前平均FeCl3的投加量為89.5噸/月,而優(yōu)化后FeCl3的投加量為29.6噸/月,藥耗降低66.9%,同時保證了出水總磷達標。

閱讀:RichardI.Sedlak《PhosphorusandNitrogenRemovalfromMunicipalWastewater:PrinciplesandPractice》NewYork:LewisPublishers1鄭興燦李亞新編著《污水除磷脫氮技術》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4月22日宋保棟催化濕式氧化法滴濾池反應器王江濤膜生物反應器的污水處理技術探討賈建軍T型氧化溝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姜登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