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頁年級初三學科化學版本人教新課標版(2012教材)課程標題身邊的化學物質——碳和碳的化合物編稿老師楊洪響一校林卉二校黃楠審核王慧姝一、考點突破課標掃描考點展示??碱}型分值知道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選擇題、實驗題1~5分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選擇題、填空題1~2分知道二氧化碳對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二氧化碳對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選擇題、填空簡答題1~2分自然界的碳循環(huán)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huán)選擇題、填空題1~2分二、重難點提示重點:碳單質的還原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質;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轉化關系。難點: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質的區(qū)別;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轉化。例題1符合下圖裝置設計意圖的有()①說明CO具有還原性②既說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說明CO得氧后的產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劇毒的CO對空氣的污染A.①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導航:此題是一道CO還原CuO的實驗題,在該實驗中,CO奪取CuO中的氧元素生成CO2,即CO發(fā)生了氧化反應,表現出還原性。根據錐形瓶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CO得氧后的產物是CO2。實驗過程中,剩余的CO隨CO2進入錐形瓶中,但CO不能被石灰水吸收,若直接排入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根據CO的可燃性,實驗中將其點燃用于加熱,既防止了CO對空氣的污染,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答案:D例題2現有21.2g碳和氧化銅組成的黑色固體混合物,放入試管中,高溫加熱,使其充分反應后,把生成的氣體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結果生成10.0g白色沉淀。則黑色固體混合物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約為()A.5.7%B.94.3%C.75.5%D.75.5%或94.3%思路導航:設參加反應的碳的質量為x,參加反應的氧化銅的質量為y。121601.2gy解得y=16g因為m(C)+m(CuO)=1.2g+16g=17.2g<21.2g,則有4g固體剩余。討論:當剩余的4g固體為碳時:當剩余的4g固體為氧化銅時:答案:D例題3已知X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氣體,Y是不支持燃燒的氣體,Z是不溶于水的固體,X、Y、Z之間有如下轉化關系。請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X的化學式_______。(2)寫出Z和稀鹽酸反應生成Y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3)氣體X、Y都含有______元素和______元素,但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都不同。請舉出X、Y性質不同的一個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導航:根據CO燃燒能生成CO2,CO2通過灼熱的碳層又可生成CO,CO2與石灰水反應能轉化成CaCO3,CaCO3與稀鹽酸反應又能生成CO2,再結合題給信息,即可確定X是CO,Y是CO2,Z是CaCO3。CO和CO2都是由C、O兩種元素組成的氧化物,但由于分子結構不同,決定了二者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都不同,例如,從物理性質來看,CO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而CO2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從化學性質來看,CO有可燃性和還原性,有毒性,不能與石灰水反應,而CO2沒有可燃性和還原性,能與石灰水反應,沒有毒性。答案:(1)CO(2)CaCO3+2HCl==CaCl2+H2O+CO2↑(3)碳氧CO有毒,CO2無毒例題4為確定木炭還原氧化銅后的固體成分,請你與興趣小組的同學完成以下探究。【對固體猜想】猜想I:全部是金屬銅;猜想Ⅱ:除銅外,還含有氧化銅;猜想Ⅲ:除銅外,還含有木炭;猜想Ⅳ:除銅外,還含有氧化銅、?!具M行實驗】實驗流程見下圖:【問題與討論】(1)步驟②包括溶解、兩步操作,它們共同用到的玻璃儀器是燒杯、______。(2)C的化學式為,D的化學式為,由此推出固體B中含有(寫化學式),步驟④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結合(2)的結論推斷:如果溶液A顯藍色,則溶液A的溶質的化學式為,說明樣品中含有,則證明猜想成立;如果溶液A無色,則證明猜想成立。思路導航:這是一道確定反應后的固體成分的實驗探究題,考查了過濾法分離混合物的操作、物質的推斷、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等知識。結合給出的前三種猜想,可知猜想IV應為除銅外,還含有氧化銅、木炭。(1)從溶液中分離出不溶性的固體物質是用過濾的方法,溶解和過濾時用到的共同的玻璃儀器是燒杯和玻璃棒。(2)根據氣體C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知其為CO2,說明固體B中含有木炭,根據黑色固體D與稀硫酸混合得到藍色溶液E,可知黑色固體D為CuO,由此可推知固體B中還含有Cu。(3)如果溶液A顯藍色,則溶液A的溶質為CuSO4,根據樣品粉末與稀硫酸混合得到溶液A,說明固體樣品中含有CuO,證明猜想IV成立;如果溶液A為無色,說明固體樣品中沒有CuO,證明猜想III成立。答案:猜想IV:木炭(1)過濾玻璃棒(2)CO2CuOC和CuCuO+H2SO4=CuSO4+H2O(3)CuSO4氧化銅(或CuO)IVⅢ例題5(江西)工業(yè)上用“碳捕捉”技術將CO和CO2混合氣體中的CO2捕捉并回收CO,其基本過程如下圖所示(部分條件及物質未標出):(1)反應②分離出的CO2可制成干冰,干冰常用于;(2)反應①在“反應分離室”內進行。將NaOH和CaCO3分離的操作是;(3)“捕捉室”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下列有關該捕捉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有。A.捕捉到的CO2可制備其它化工產品,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B.“反應分離室”中的反應要吸收大量熱C.整個過程中,只有一種物質可循環(huán)利用D.能耗大是該捕捉技術的一大缺點思路導航:此題是以“碳捕捉”技術為背景而設計的一道流程題,解題的關鍵是弄清圖示中的轉化關系。由圖示關系可知,CO2首先在“捕捉室”內與NaOH溶液發(fā)生反應:CO2+2NaOH==Na2CO3+H2O,接著Na2CO3溶液與CaO混合,發(fā)生兩個反應,即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然后經過濾操作分離出CaCO3,高溫煅燒CaCO3即可得到CaO和CO2。答案:(1)人工降雨(2)過濾(3)CO2+2NaOH=Na2CO3+H2O(4)A、D
例題6(上海)某混合氣體可能含有CO、H2、CO2和H2O(氣)中的一種或幾種。為驗證其組成,同學們進行實驗的裝置和現象如下(夾持儀器已省略,假設氣體均吸收完全):甲乙丙結論含有CO、H2、H2O(氣)含有CO、H2、CO2含有CO、H2、CO2、H2O(氣)①儀器a的名稱是________。②裝置D中溶液變渾濁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點燃尾氣,火焰呈________色。③丁認為,由于他們對裝置________(填編號)中的實驗現象分析不同而導致結論有差異。根據碳酸鹽可轉變?yōu)镃O2的性質,丁利用上述實驗結束后裝置內藥品和某種常見試劑進行實驗,證明了甲的結論是正確的。請寫出丁的實驗操作過程與現象________。思路導航:此題是一道有關氣體成分檢驗的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裝置中固體質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NaOH固體吸收了H2O,也可能是吸收了CO2,也可能是同時吸收了H2O和CO2;B中黑色粉末變紅可能是H2還原CuO生成了金屬Cu,也可能是CO還原CuO生成了金屬Cu,也可能是H2和CO共同還原CuO生成了金屬Cu;C中粉末由白變藍,說明有水進入C中;D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有CO2進入D中。根據題中信息“假設氣體均吸收完全”,再結合C、D中出現的現象可知,B中黑色粉末變紅是H2和CO共同還原CuO生成了金屬Cu,A中被NaOH固體吸收的可能是H2O,也可能是CO2,也可能是H2O和CO2。因此,該混合氣體中一定含有H2和CO,而H2O和CO2可能有其中一種,也可能都有,即題中的甲、乙、丙三種情況。要證明甲的結論正確,即混合氣體中不含CO2,只需要證明實驗后A裝置內的藥品中沒有Na2CO3即可(因為NaOH吸收CO2會生成Na2CO3),這一點可通過加入稀鹽酸觀察有無氣泡來檢驗。答案:①錐形瓶②CO2+Ca(OH)2==CaCO3↓+H2O藍③A將A中固體取出,加入燒杯(試管)中,再加入過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CO和CO2的辨析比較1.了解結構不同CO和CO2雖然都是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但二者的分子結構不同(相差一個氧原子)決定了它們的性質有很大的差異。2.明確性質差異(1)密度不同:CO的密度比空氣略小;CO2的密度比空氣大。(2)溶解性不同:CO難溶于水;CO2能溶于水。(3)毒性不同:CO有劇毒,很容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造成人體缺氧,危及人體健康;CO2不能供給人呼吸,能使人窒息,但無毒。(4)可燃性不同:CO在空氣中能燃燒,具有可燃性;CO2不能燃燒,沒有可燃性。(5)還原性不同:CO能使CuO、Fe2O3等金屬氧化物還原成金屬單質,具有還原性;CO2卻沒有還原性。(6)氧化性不同:CO沒有氧化性;CO2能提供氧,具有氧化性。(7)與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的現象不同:CO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試液顏色不變;將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CO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從而使試液變成紅色。(8)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的現象不同:CO與石灰水不反應;CO2卻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抓住轉化關系(1)CO轉變成CO2的反應:(1);(2)(2)CO2轉變成CO的反應:4.掌握鑒別方法(1)石灰水法:將兩種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CO2,不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是CO。(2)石蕊試液法:將兩種氣體分別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的是CO2,不能使其變紅的是CO。(3)點燃法:用燃著的火柴去點燃二者,能燃燒的是CO,不能燃燒的是CO2。(4)還原法:將兩種氣體分別通過灼熱的CuO粉末,能使黑色粉末變成紅色的是CO,不能使其變紅的是CO2。(5)水吸收法:用兩支相同的試管分別收集滿兩種氣體,然后倒插在盛水的水槽中,試管內液面明顯升高的是CO2,試管內幾乎沒有水進入的是CO。5.學會雜質互除(1)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將混合氣體通入足量NaOH溶液,CO2能被NaOH溶液吸收,而C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2)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將混合氣體通過足量灼熱的CuO粉末,即可使CO轉變?yōu)镃O2而除去。一、CO2的檢驗與吸收由于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但與NaOH溶液反應沒有明顯現象,因此,檢驗CO2應該用澄清的石灰水。由于Ca(OH)2的溶解度遠小于NaOH的溶解度,相同量的水中溶解的NaOH遠多于Ca(OH)2,因此,吸收CO2應該用NaOH溶液。二、碳還原氧化銅產物的探究1.對固體產物的探究(1)當木炭和氧化銅恰好完全反應時,得到的固體物質只有銅;(2)當木炭過量時,得到的固體物質是銅和木炭的混合物;(3)當氧化銅過量時,得到的固體物質是銅和氧化銅的混合物;(4)當木炭和氧化銅沒有充分反應時,得到的固體物質是銅、木炭和氧化銅的混合物。由于木碳還原氧化銅后一定生成金屬銅,因此,只需要設計實驗探究固體成分中是否有木炭和氧化銅即可。根據氧化銅能與稀硫酸反應得到藍色溶液,而木炭不能與稀硫酸反應且不溶于水,可設計如下方案:將反應后的粉末放入盛有過量稀硫酸的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觀察溶液的顏色及有無黑色固體剩余。如果燒杯中的溶液變成藍色,且無黑色固體剩余,說明固體產物中有氧化銅,沒有木炭;如果燒杯中的溶液仍為無色,且有黑色固體剩余,說明固體產物中沒有氧化銅,有木炭;如果燒杯中的溶液變?yōu)樗{色,且有黑色固體剩余,說明固體產物中既有氧化銅,也有木炭。2.對氣體產物的探究(1)只有CO2;(2)只有CO;(3)是CO和CO2的混合物。根據CO和CO2在化學性質上的差異(CO具有還原性,能使某些金屬氧化物還原為金屬單質;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即可設計方案進行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金屬和金屬材料一、預習新知二、問題思考如何設計實驗驗證鐵、銅和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答題時間:30分鐘)1.(泰安)對比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下列關于CO2與CO的比較,錯誤的是()A.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比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多一個氧原子B.CO2能溶于水,CO難溶于水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D.CO2會造成溫室效應,CO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引起中毒2.(懷化)第16屆世界氣候大會于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召開,會議的主題是“促進低碳經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A.開發(fā)新能源(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等),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限制化工發(fā)展,關停化工企業(yè),消除污染源頭C.用第四代LED綠色光源代替白熾燈D.加快研發(fā)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類可降解塑料3.(株洲)兩個軟塑料瓶中分別充滿CO和CO2兩種無色氣體,下列試劑不能將二者鑒別出來的是()A.澄清石灰水 B.水C.紫色石蕊試液 D.氯化鈉固體4.(百色)石墨烯(C60)是首個發(fā)現的二維空間材料,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制得。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下列關于三種碳單質的敘述錯誤的是()A.都是黑色固體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C.在氧氣中充分燃燒都能生成二氧化碳 D.將石墨剝離制成石墨烯發(fā)生了物理變化5.(瀘州)固體CO2又稱干冰,易升華。干冰滅火器常用于撲救檔案資料室發(fā)生的火災,下列關于干冰滅火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干冰升華時吸熱,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B.CO2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絕空氣C.CO2不能支持燃燒 D.干冰升華后不污染檔案資料6.(青島)某無色氣體X可能含有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種氣體中的一種或兩種。為確認其組成,某同學取一定量該氣體按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假設每步都充分反應或吸收),結果裝置①中無明顯變化,裝置③增重1.8g,裝置④增重2.2g。下列關于氣體X成分的分析中,錯誤的是()A.一定沒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氫氣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氫氣和一氧化碳7.二氧化碳的捕捉與封存是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科學家利用NaOH溶液噴淋“捕捉”空氣中的CO2(如下圖)。則關于該方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方法中包含復分解反應、分解反應等B.物質①是NaOH溶液D.整個過程至少有2種物質可以循環(huán)利用8.將一定質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氣體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分反應后,生成的沉淀質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氣體的質量,則原混合氣體中CO和CO2的質量比為()A.14∶11B.11∶14C.7∶11D.11∶79.(婁底)碳和碳的部分化合物間的部分轉化關系如圖所示:(1)物質X的化學式為。(2)在物質的分類中,CaCO3屬于。(填字母)A.氧化物B.酸C.堿D.鹽(3)寫出該圖轉化關系中屬于化合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10.(寧波)如圖是初中科學常見的一些氧化物和單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其中單質Ⅰ為紅色固體,氧化物Ⅰ和單質Ⅲ均為黑色固體,氧化物Ⅲ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1)反應①中(填化學式)發(fā)生了還原反應;(2)氧化物Ⅱ除圖中所示的化學性質外,還具有性,對人體有危害。(3)根據題意,寫出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11.(日照)大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與人類的生存休戚相關。(1)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會造成較多污染物的排放,這不僅污染大氣,還是形成的主要原因。(2)“節(jié)能減排”是我國的重要國策,過多的CO2排放會造成效應,為了減緩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目前以下建議可行的是(填字母序號)。A.開發(fā)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B.電解水生產清潔燃料氫氣C.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D.開發(fā)燃煤新技術使其充分燃燒(3)下圖是有關CO2等物質的轉化關系,其中A和F均為碳酸鹽,C是最常用的溶劑,則下列轉化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有。12.(樂山)“碳循環(huán)”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類物質轉化。其中,二氧化碳在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相互轉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圖是這種作用的一個具體體現:(1)上圖中的有機物A在人體內轉化為葡萄糖,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寫出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與O2反應生成CO2的化學方程式。(2)寫出一個無機鹽與酸作用轉化為CO2的化學方程式。(3)某有機物R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R+13O28CO2+10H2O,則R的化學式為。13.(眉山)某同學用下圖裝置驗證某混合氣體中一定含有水蒸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種氣體(假設每步操作中,參加反應的氣體都完全反應或吸收)。(1)該同學驗證三種氣體一定存在。實驗進行時,若要氣體從左向右流動,則這幾種儀器的連接順序應是:混合氣體→()→()→D→()→()(填A、B、C或E);(2)B裝置中觀察到的現象為。(3)混合氣體通過A裝置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14.(昆明)請回憶你曾觀察、學習過的一組實驗。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紙花,分別按下圖進行實驗。請根據圖示進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問題:(I)(II)(III)(IV)現象紫色紙花變紅紫色紙花不變色紫色紙花不變色_____________分析①實驗(III)驗證了:實驗(Ⅳ)驗證了;②通過實驗(I)、(Ⅳ),可驗證酸的一條化學性質是:③實驗(Ⅳ)結束后,將紙花用酒精燈小心加熱烘烤后紙花又變紫,說明碳酸。15.(濰坊)“碳捕捉技術”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工業(yè)生產中產生的CO2分離出來進行儲存和利用的工藝和技術。(1)最近有科學家提出“綠色自由”構想:把CO2含量高的氣體吹入飽和K2CO3溶液中,生成KHCO3,然后利用KHCO3受熱易分解的性質,再把CO2提取出來,經化學反應使之變?yōu)榧状迹–H3OH)和水?!熬G色自由”構想的技術流程如圖:(注:分解池內的反應條件是加熱;合成塔內的反應條件為300℃、200kPa和催化劑)①分解池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②合成塔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X溶液可循環(huán)利用,溶質是_______(填寫化學式)。(2)實際生產中,經常利用NaOH溶液來“捕捉”CO2,流程圖如圖(部分條件及物質未標出)。①捕捉室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②“反應分離”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該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物質屬于堿的是___________(填寫化學式)。16.(淮安)某同學為驗證炭在氧氣中不完全燃燒的產物既有CO又有CO2,設計如圖所示流程進行實驗,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1)按上圖連接好裝置,在裝入藥品之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2)B裝置中NaOH濃溶液的作用是;(3)實驗開始時,必須先通入混合氣體一段時間再點燃酒精噴燈加熱,目的是;(4)根據設計意圖,觀察到(填寫實驗現象)時,證明混合氣體中既有CO又有CO2;(5)從環(huán)保角度分析,該流程設計中的一處明顯不足是。17.幾位同學在實驗室做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實驗,實驗完畢后,他們發(fā)現試管內仍有黑色固體物質存在。該試管中的黑色固體物質是什么?【提出猜想】小玉同學:木炭。小蘭同學:氧化銅。小華同學:木炭和氧化銅。【查閱資料】木炭、銅都不與稀硫酸反應;Na2O、MgO、CuO、Fe2O3等金屬氧化物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緦嶒炘O計】方案一:向盛有黑色固體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蕩,靜置后觀察現象。方案二:取少量該黑色固體在空氣中灼燒,觀察現象。他們對“方案一”進行了分析討論,達成了共識:若試管內溶液無色、還有黑色固體存在,證明同學的猜想正確。若試管中溶液呈藍色、無黑色固體,證明同學的猜想正確。若出現的現象是,證明小華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他們按照“方案二”進行了實驗操作,記錄如下:實驗現象實驗結論黑色固體紅熱并逐漸減少,最后消失該黑色固體是。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18.(桂林)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查閱資料得知: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單質,雜質不與水反應)與水蒸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能產生一種俗稱為水煤氣的氣體燃料(水煤氣中不含甲烷等有機物)。為探究水煤氣的成分,該小組開展了如下活動:(1)設計焦炭與水蒸氣反應的裝置,見圖1(圖中夾持儀器和加熱儀器已省略)。圖1(2)作出假設:依據所學知識分析,水煤氣中一定含有水蒸氣,可能含有H2、CO、CO2。(3)實驗探究:同學們?yōu)樘骄克簹獾某煞郑O計了如下實驗裝置(圖2)并進行實驗。請分析圖2所示裝置的實驗原理,填寫下表中的空格:儀器編號所盛試劑的名稱試劑或裝置的作用ABCD(4)結果分析:實驗證明水煤氣中有H2、CO、CO2。①能證明CO2存在的現象是。②能證明CO存在的現象是。③能證明H2存在的現象是。(5)交流反思:同學們在反思實驗結果時發(fā)現圖2所示實驗存在缺陷,請你分析造成此實驗缺陷的原因:,對此你提出的改進措施是。
1.C2.B3.D4.A5.A6.B解析:根據裝置①中無明顯變化可知氣體X中一定沒有二氧化碳;根據裝置③增重1.8g可知氣體燃燒生成了1.8g水,則氣體X中可能有氫氣或甲烷或二者都有;根據裝置④增重2.2g可知氣體燃燒生成了2.2g二氧化碳,據此可知氣體X中可能有一氧化碳或甲烷,根據化學方程式可計算出生成2.2g二氧化碳需要甲烷的質量為0.8g,同時生成水的質量為1.8g。顯然,氣體X中不可能同時含有甲烷和氫氣。7.C解析:根據圖示可知,科學家利用NaOH溶液噴淋“捕捉”空氣中CO2的過程是:①用NaOH溶液吸收空氣中的CO2,即CO2+2NaOH==Na2CO3+H2O;=2\*GB3②用生成的Na2CO3溶液與Ca(OH)2溶液反應,即Na2CO3+Ca(OH)2==CaCO3↓+2NaOH;=3\*GB3③高溫分解CaCO3,即;=4\*GB3④將CaO加入Na2CO3溶液中,即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根據上述過程可知,該方法中涉及的化學反應有復分解反應、分解反應,物質=1\*GB3①是NaOH溶液,操作整個過程中NaOH溶液、CaO等物質可以循環(huán)利用8.A解析:根據“生成的沉淀質量恰好等于原混合氣體的質量”這一信息結合有關的化學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尋找等量關系。設原混合氣體的質量為mg,則生成沉淀的質量也為mg,原混合氣體中CO2的質量為x。CO2+Ca(OH)2==CaCO3↓+H2O44100xmg44∶100=x∶mgx=0.44mg原混合氣體中CO的質量為mg-0.44mg=0.56mg則原混合氣體中CO和CO2的質量比為0.56mg∶0.44mg=14∶11。9.(1)CO2(2)D(3)解析:碳充分燃燒生成CO2,不充分燃燒生成CO,CO燃燒能生成CO2,CO2與水反應生成H2CO3,H2CO3不穩(wěn)定,易分解生成CO2和H2O,另外,CO2與石灰水反應能轉化成CaCO3,CaCO3高溫分解能生成CO2,因此,可確定X為CO2;CaCO3是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圖示轉化關系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有:;;;。10.(1)Cu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機器人控制系統(tǒng)軟件定制開發(fā)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汽車租賃與汽車安全駕駛培訓合作合同范本3篇
- MYOCD通過轉錄調控WIPF1激活PI3K-AKT信號通路促進胃癌侵襲增殖和轉移
- 2025年度創(chuàng)業(yè)孵化器創(chuàng)業(yè)導師與導師團服務協(xié)議4篇
- 帶丁胞管翅式換熱器流動與傳熱特性研究
- 中縫背核-腹側被蓋區(qū)神經環(huán)路調節(jié)小鼠神經病理性疼痛
- 二零二五年交通樞紐廣告牌制作安裝與信息發(fā)布合同3篇
- 2025年度初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服務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環(huán)境風險評估與安全生產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產靈活就業(yè)人員服務合同2篇
- 2024年中國華能集團燃料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紅樓夢》中的男性形象解讀
- 安全生產技術規(guī)范 第49部分:加油站 DB50-T 867.49-2023
- 《三國演義》中的語言藝術:詩詞歌賦的應用
- 腸外營養(yǎng)液的合理配制
- 消防安全教育培訓記錄表
- 2023年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鳳泉區(qū)事業(yè)單位招聘53人高頻考點題庫(共500題含答案解析)模擬練習試卷
- 2023年小升初簡歷下載
- 廣府文化的奇葩
- 公路工程標準施工招標文件(2018年版)解析
- 七年級地理下冊期末試卷(人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