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方法_第1頁
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方法_第2頁
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方法_第3頁
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方法_第4頁
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方法(試行)為規(guī)范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疫情監(jiān)測工作,科學準確地掌握扶桑綿粉蚧擴散、分布及發(fā)生動態(tài),特制定本方法。本方法適用于開展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1監(jiān)測準備收集扶桑綿粉蚧及其寄主狀況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整理、分析,制定簡要的調查計劃。2監(jiān)測區(qū)域發(fā)生區(qū):重點監(jiān)測曾發(fā)生疫情地區(qū)、有代表性的地塊、重發(fā)地區(qū)及發(fā)生邊緣,全面準確地掌握發(fā)生動態(tài)和擴散趨勢。未發(fā)生區(qū):重點監(jiān)測高風險區(qū)域,如:經過疫情發(fā)生區(qū)的交通沿線、來自疫情發(fā)生區(qū)的扶桑、向日葵等寄主植物及植物產品以及其他限定物的集散地和主要消費區(qū)、進口寄主植物產品集散地等。3監(jiān)測植物扶桑、豚草、向日葵、茄子、番茄等。4監(jiān)測時期根據我省氣候因素,每年3-11月為監(jiān)測時期。5監(jiān)測用品樣品袋、記錄筆、手持放大鏡、解剖鏡、鑷子、指形管、醫(yī)用剪刀、標簽紙、70%乙醇、脫脂棉等。6監(jiān)測方法監(jiān)測方法為采用田間踏查和定點調查相結合。田間踏查:在扶桑綿粉蚧的嗜食寄主扶桑、向日葵、豚草和茄科作物重點栽培種植地區(qū)進行全面踏查,每年調查2-3次。定點調查:在田間扶桑綿粉蚧的嗜食寄主主栽區(qū)設置觀察點進行定點調查。每年3-11月調查,每月調查一次。7疫情診斷7.1現場診斷如發(fā)現可疑的蚧蟲標本,可根據其形態(tài)特征以及作物的受害癥狀作出初步診斷,并視需要采集有關標本。診斷可依據扶桑綿粉蚧形態(tài)鑒別特征進行鑒定。7.2室內診斷在監(jiān)測中如有可疑蚧蟲標本,無法現場診斷的應帶回實驗室用解剖鏡進行鑒定。新發(fā)現疑似扶桑綿粉蚧地區(qū),需送標本至省級植物檢疫機構或其委托的有關科研教學單位進行鑒定。送檢時填寫好有害生物樣本送檢表,首次鑒定的標本需要保存。7.3標本保存采集到的卵、若蟲、蛹和成蟲放入指形管中,注入70%酒精,上塞并用蠟封好后,認真填寫標本的標簽,連同標本一起妥善保存。有條件的站點可制成玻片保存。8監(jiān)測記錄與檔案詳細記錄、匯總監(jiān)測區(qū)內調查結果。各項監(jiān)測的原始記錄連同影像資料等其它材料保存于植物檢疫機構。9監(jiān)測報告縣級植物檢疫機構對監(jiān)測結果進行整理匯總形成監(jiān)測報告,并按要求逐級上報。在監(jiān)測時期內:每月15日調查一次,并填寫附表1。

附表1扶桑綿粉蚧監(jiān)測調查表監(jiān)測單位(蓋章):調查地點縣(市、區(qū)) 鎮(zhèn)(街) 村調查地經度°, 〃調查地緯度°, 〃調查方法調查作物名稱作物生育期發(fā)生地生境類型發(fā)生面積(畝)調查面積(畝)成蟲數量(頭/m2)若蟲數量(頭/m2)有蟲株率(%)*本地最早發(fā)現時間調查人調查時間年月日備注注:1.調查時間為3-10月,每月15日調查上報數據一次;*項為初次發(fā)現該有害生物的監(jiān)測點填寫。附錄1扶桑綿粉蚧鑒定檢疫及防控一、 分類地位扶桑綿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隸屬于半翅日、蚧總科、粉蚧科、綿粉蚧亞科、綿粉蚧屬(Phenacoccus),英文名為Solenopsismealybug,異名為PhenacoccuscevalliaeCockerell、PhenacoccusgossypiphilousAbbas,Arif&Saeed。二、 形態(tài)特征雌成蟲活體卵圓形,淺黃色,扁平;表皮柔軟;體背被有白色薄蠟粉,在體節(jié)分節(jié)處蠟粉少或無,顯出皮層的顏色;腹面蠟粉很薄;周緣通常還有放射狀蠟突。足紅色,足通常發(fā)達,可以爬行。腹臍黑色。被有薄蠟粉,在胸部可見0-2對,腹部可見3對黑色斑點。體緣有蠟突,均短粗,腹部末端4-5對較長。除去蠟粉后,在前、中胸背面亞中區(qū)可見條黑斑,腹部1-4節(jié)背面亞中區(qū)有2條黑斑。制成玻片后,顯微鏡下可見體闊卵圓形,2.5-2.9mm長,1.60-1.95mm寬。觸角9節(jié),基節(jié)粗,他節(jié)較細;單眼發(fā)達,突出,位于觸角后體緣。橫橢圓形或盤形,體背具背孔;腹面有腹臍1個;常有螺旋形三格腺,25-30個。多格腺,僅分布于腹面。五格腺缺。雄成蟲體微小,紅褐色,長1.4-1.5mm。觸角10節(jié),長約為體長的2/3。足細長,發(fā)達。腹部末端具有2對白色長蠟絲。前翅正常發(fā)達,平衡頂端有1根鉤狀毛。三、 地理分布北美洲:墨西哥、美國(亞利桑納、加州、哥倫比亞、伊利諾斯、馬里蘭、密歇根、密西西比、新澤西、新墨西哥、紐約、俄亥俄、德克薩斯、佛吉尼亞);南美洲:古巴、牙買加、危地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巴拿馬、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尼日利亞、貝寧、喀麥??;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亞洲:巴基斯坦、印度、泰國、中國。四、 寄主范圍扶桑綿粉蚧寄主范圍較廣,在巴基斯坦可為害葫蘆科、豆科、茄科、唇形科、錦葵科、藜科等18科55種植物,在佛羅里達可在幾百種草本植物上發(fā)生。該蟲對一些重要經濟作物(如棉花、西紅柿等)危害嚴重。主要寄主有:棉花、扶桑、向日葵、南瓜、茄、番茄、甜茄、龍葵、馬利筋、番木瓜、黃花蒿、三葉鬼針草、一點紅、銀膠菊、蒼耳、田旋花、鋪地草、磨盤草、巴豆、咖啡黃葵、賽葵、地桃花、黃細心、列當、長隔木、大戟、羽扇豆、蜀葵、灰毛濱藜、堿蓬、蓍草、豚草、黃花稔、酸漿、馬纓丹、洋金花、假海馬齒、神秘果、芝麻、蒺藜等。五、 為害特點扶桑綿粉蚧主要危害棉花和其他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葉片、花芽和葉柄,以雌成蟲和若蟲吸食植物葉片、枝條、嫩莖、根、果實等的汁液,影響植株生長,果實被害后常結實少、變小、畸形。另外,分泌蜜露污染葉片,導致煤煙病發(fā)生,降低了葉片光合作用功能。受害棉株生長勢衰弱,生長緩慢或停止,失水干枯,亦可造成花蕾、花、幼鈴脫落,嚴重時可造成棉株成片死亡。蟲量大時,也可寄生在老枝和主莖上。1992年發(fā)現其發(fā)生危害。2005年以來,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棉花上該蟲暴發(fā)成災,給當地棉花種植業(y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旁遮普省棉花受害嚴重,隨后在境內18個種植區(qū)中有11個大面積發(fā)生,發(fā)生面積4.5萬hm2;在BT棉花和非BT棉花上該蟲均暴發(fā)成災;扶桑綿粉蚧對棉花的危害極為嚴重,2006年旁遮普棉花減產12%,2007年減產達到40%,2007年旁遮普地區(qū)2個月內購置農藥防治該蟲的費用達1.214億美元。2008年8月在我國廣州發(fā)現。國際棉花咨詢中心認為,該蟲為一種擴散迅速、危害嚴重的棉花大害蟲,是全世界需要警惕的,尤其是在我國與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邊境線很長,很容易被交通工具和貿易材料攜帶傳播到我國棉區(qū)。六、 傳播途徑該蟲若蟲可從染蟲的植株轉移到健康植株。低齡若蟲可隨風、雨、鳥類、覆蓋物、機械等傳播到健康植株。由于具蠟質,蟲體常被動地粘附于田間使用的機械、設備、工具、動物或人體上而傳播、擴散。長距離的傳播主要依靠染蟲植物及其產品的調運。若蟲也可隨灌溉水流動而擴散。螞蟻等蚧蟲的共生者常會將若蟲從染蟲的植株搬運到健康植株上。七、 生活史和習性扶桑綿粉蚧繁殖能力強,營兼性孤雌生殖,單頭雌性成蟲平均產卵在400-500粒,種群增長迅速,年發(fā)生世代多、重疊。雌蟲產卵在卵囊內,每卵囊有卵150-600粒,且多數孵化為雌蟲,期很短,孵化多在母體內進行,因而產下的是小若蟲,一齡若蟲行動活潑,從卵囊爬出后短時間內即可取食危害。屬于卵胎生。卵經3-9d孵化為若蟲,若蟲期22-25d,常溫下世代長25-30d。在氣溫10-20°C開始繁殖,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qū)該蟲1年可發(fā)生12-15代。在冷涼地區(qū),以卵或其他蟲態(tài)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冬;熱帶地區(qū)終年繁殖。由于該粉蚧繁殖量大,種群增長迅速,世代重疊嚴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很少有天敵可以控制該蟲。生活史:早:卵一一齡若蟲一二齡若蟲一三齡若蟲一雌成蟲;白:卵一一齡若蟲一二齡若蟲一預蛹一蛹一雄成蟲。八、 檢疫措施與防治方法:1、 加強植物檢疫綿粉蚧常固著寄生,蟲體較小,極易隨苗木、果品傳播,低齡若蟲可隨風、雨、鳥類、覆蓋物、機械等傳播到健康植株遠距離傳播主要靠調運寄主苗木傳播,故加強植物檢疫意義重大。嚴格禁止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輸入扶桑綿粉蚧的寄主植物,包括棉花、向日葵、茄子、南瓜、大戟、羽扇豆、蜀葵、酸漿、馬纓丹等苗木和植株、葉片等。對普查發(fā)現害蟲的扶桑等,應采取果斷滅蟲措施,對所有扶桑綿粉蚧危害的植株(花卉、蔬菜、棉花等)進行藥劑處理。2、 農業(yè)防治措施清潔田園將棉田、果園和林地周邊有扶桑綿粉蚧的雜草鏟除并燒毀,將有害蟲的棉花等植物落葉或枯枝清理燒毀。根據綿粉蚧的越冬習性,結合冬季果樹修剪,剪去蚧蟲密度大的枝條,對局部白色卵囊分布較密集的枝條和葉片,人工剪除深埋或燒毀,或用硬毛刷、細鋼絲等刷除越冬若蟲、卵囊等,刮除枝、干上的老皮、翹皮、降低越冬蟲量減少蟲口基數。冬耕冬灌冬耕冬灌,特別是深耕冬灌,可以消滅越冬蟲蛹,降低和減少翌年害蟲越冬基數,減輕危害發(fā)生。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合理密植,創(chuàng)造良好通風透光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強樹勢等栽培措施,有利減輕綿粉蚧的危害。3、保護與利用天敵引進、保護和利用害蟲的天敵是害蟲防治的有效措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很少有天敵可以控制該蟲。寄生該蟲的寄生蜂種類較多,具有較高的寄生率,在印度,在銀膠菊、蒼耳和土牛膝的扶桑綿粉蚧上發(fā)現Aenasiusbambawale的寄生率可達到20%-70%。陳華燕等(2010)從廣東和海南采集的扶桑綿粉蚧飼養(yǎng)出的寄生蜂中發(fā)現了該跳小蜂,為中國新記錄種,并對其簡要記述。我國介殼蟲的天敵資源種類豐富,主要有瓢蟲、寄生蜂、草蛉等。一般常見的有龜紋瓢蟲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異色瓢蟲Harmoniaaxyridis(Pallas)、多異瓢蟲日ippodamiavariegataGoeze)、二星瓢蟲Adaliabipunctata(Linnaeus)、紅環(huán)黑瓢蟲RodalialimbataMotschulsky、黑緣紅瓢蟲^rubidusHope等,均可捕食綿粉蚧的成蟲及成蟲。其中,六斑月瓢蟲Cheilomenessexmaculata是國內常見的扶桑綿粉蚧的捕食性天敵(武三安和李立,2010)。此外,脈翅日草嶺科草嶺屬Chrysopa的多種草嶺也可捕食綿粉蚧的成蟲和若蟲。膜翅目的小蜂科、光小蜂科、跳小蜂科的許多種類可寄生綿粉蚧。因此,國內學者也開始借鑒其它蚧殼類害蟲的防治方法,結合扶桑綿粉蚧在我國發(fā)生危害的特點,盡快在發(fā)生區(qū)或該蟲的原發(fā)生地尋找和引進有效的天敵種類,有效地控制扶桑綿粉蚧的為害。Rabinder等(2008)觀察了普通草蛉Chrysoperlacarnea捕食扶桑綿粉蚧效率和發(fā)育規(guī)律。Gautam等(2010)測定捕食性的普通草蛉Chrysoperlasp(carneagroup)和安平草蛉Malladadesjardinsi(Navas)的寄主-生境定位取決于其覓食行為以及對各階段釋放的植物氣味的行為反應,結果表明有效的生物防治取決于捕食性昆蟲在植株上的天然定殖能力以及對害蟲的吞食能力。這些研究均為利用天敵防治扶桑綿粉蚧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不同地域綿粉蚧及天敵發(fā)生情況,可將天敵種群較多、發(fā)生量較大地區(qū)的天敵種類,人為地進行轉移、引種釋放于天敵發(fā)生量小、蚧蟲為害嚴重的地區(qū)或果園內,以增加該地區(qū)的天敵種類及數量,達到控制害蟲為害的目的。因此,保護天敵,有利于控制綿粉蚧的為害。4、化學防治化學防治要抓住最佳時期,適時、準確、合理用藥,可有效防治綿粉蚧的發(fā)生和危害。對農作物、果樹、林木和花卉等植物上的扶桑綿粉蚧進行藥劑防治時,考慮到桑綿粉蚧世代重疊嚴重,要盡量選擇低齡若蚧高峰期進行,注意保護小二星瓢蟲、寄生蜂和草蛉等天敵,在施行化學防治時,盡量避免使用殘效期長、廣譜性殺蟲劑,以免殺傷天敵。各代若蟲固定前的活動期,對藥劑極為敏感,若蟲一旦固定,很快分泌蠟質保護蟲體,化學防治效果顯著下降。因此,要抓住關鍵時期,選擇有效藥劑,達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在該蟲化學防治方面,Dhawan等(2008)測定了一些新的農藥對該蟲的毒力、篩選出具良好效果的藥劑。根據巴基斯坦的防治經驗,可以選用樂斯本、馬拉硫磷、毗蟲啉、速撲殺等藥劑防治,嚴重時可用西維因、喹硫磷等防治。在國內,一些學者也進行藥劑篩選的試驗。胡學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