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全程復習之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二)綜述_第1頁
高三全程復習之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二)綜述_第2頁
高三全程復習之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二)綜述_第3頁
高三全程復習之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二)綜述_第4頁
高三全程復習之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二)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述類文本閱讀(二)高中語文組

2017.01.18題文比對的2種解法——現(xiàn)代文論述類文本閱讀解題技巧解法一認識設置選項的轉述方式,準確判定選項的正誤選擇題的選項內容幾乎沒有照錄原文語句的,大都是對文章內容要點和文中涉及的觀點態(tài)度的轉述。明確轉述的基本方式,對判斷選項正確與否意義重大。其轉述方式大體上有三種形式:同義變式轉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對原句進行重新表述,即換一種說法的轉述方式。轉換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因果倒置、變換主體重組句子、長句與短句互換等?!緦Σ摺?/p>

①判斷語句關鍵詞是否改變;②判斷成分搭配或句間關系是否改變。角度1同義變式轉述例1.(2015·新課標全國卷Ⅰ)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選項表述】D.宋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高度發(fā)達,這為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條件?!驹谋硎觥繛榱私鉀Q這類問題,在高度發(fā)達的造紙和印刷技術保障下,通過民間自發(fā)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強制推行,宋代社會陸續(xù)出現(xiàn)了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源自第3段)轉述方式:同義變式轉述比對分析:原文的主體是“宋代社會”,整句話表達的意思是“在高度發(fā)達的造紙和印刷技術保障下,宋代社會陸續(xù)出現(xiàn)了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而選項變換了主體,變成“宋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高度發(fā)達”,但仍然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所以此項符合原文意思。具體式轉述,就是將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內容用具體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轉述方式。【對策】

①判斷選項本身內容是否符合原文語意;②判斷選項是否符合題干要求(問題角度),即選項中的材料是否能證明文中的觀點或結論。角度2具體式轉述例2.(2014·新課標全國卷Ⅰ)下列各項中,其性質不屬于原文所論悲劇的一項是()

【選項表述】

A.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外出求學,為追求愛情自由,面對封建勢力的巨大壓力,拒絕委曲求全,最后觸碑殉情,化成蝴蝶?!驹谋硎觥勘瘎‘a生于社會的矛盾、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沖突雙方分別代表著真與假、善與惡、新與舊等對立的兩極,卻總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因為他們的力量還比較弱小,還無法與強大的舊勢力或邪惡力量抗衡,正義的要求不能實現(xiàn),于是形成了悲劇。(源自第1段)轉述方式:具體式轉述比對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具體式轉述。原文表達的是一個抽象的概括性的觀點,選項是作為這一觀點的論據(jù)出現(xiàn)的。原文就“悲劇產生于社會的矛盾、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沖突雙方分別代表著真與假、善與惡、新與舊等對立的兩極”。概括式轉述,是指將原文具體的表述抽象化,提煉其本質內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認識的高度的轉述方式。表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就是從一大段文字或一個長句子中抽取關鍵詞語,將其重新組織成相對短小的句子?!緦Σ摺?/p>

①判斷主體或論述角度是否一致;②判斷詞語關系與原文是否一致;③判斷關鍵詞是否轉換;④判斷是否符合原文語意或作者意圖。角度3概括式轉述例3.(2014·天津卷)列對波蘭尼關于隱性知識的表述,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表述】

D.隱性知識包含個體內在攜帶的概念、形象、價值體系等,以及幫助個體定義自己的世界的指導原則?!驹谋硎觥坎ㄌm尼的隱性知識是存在于個體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識,隱性知識以個體內在攜帶的“意會模型”為中心,這些意會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觀點、價值體系以及幫助人們定義自己的世界的指導原則。(源自第3段)轉轉述方式:概括式轉述比對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概括式轉述。原文是一個復雜的長句子,選項將其中的重點信息概括總結,提煉成了一個短小的單句。要判斷選項正確與否,就要看轉述中傳達的兩個信息是否正確。根據(jù)原文中“隱性知識以個體內在攜帶的‘意會模型’為中心,這些意會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觀點、價值體系”可知,選項的前半句“隱性知識包含個體內在攜帶的概念、形象、價值體系等”是正確的;根據(jù)“以及幫助人們定義自己的世界的指導原則”可知,選項的后半句也是正確的。所以,這個選項表述正確。解法二運用“三重對比法”,化復雜為簡單角度1比對成語因為命題者在命題時采用刪詞、添詞、改詞的手段來設置部分選項,所以我們抓住選項或原文中的這些詞語比對,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選項。命題人常在以下詞語上做文章:

比對詞語比對特征情況詮釋思考方向范圍、程度詞比對選項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圍、程度的關鍵詞,如:全部、都、會、一些、部分、相關、所有、人人、必須、一定、嚴重、非常、可能、似乎等。這一現(xiàn)象涉及部分與整體(把部分說成整體,或把整體說成部分)、擴大與縮小(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xiàn)象)、偶爾與經常(往往)、輕度與嚴重等?;煜秶云湃居行ч喿x信息】公司和政府對水俁病的認定只考慮直接接觸甲基汞所導致的癥狀,而這種癥狀與甲基汞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所導致的癥狀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俁病患者獲得認定。水體中汞污染是人類健康的隱患。因為水中的微量汞,經過水中食物鏈(如: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小魚大魚)的逐級轉移,在食物鏈頂級生物體內可以富集到數(shù)千至數(shù)十萬倍。部分部分【試題】

下列關于“水俁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2012四川)D.所有的水俁病患者

都具有直接接觸甲基汞所導致的典型癥狀。所有整體時間詞比對選項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時間、結果的關鍵詞,如:已經、將要、完成、成功等。這一現(xiàn)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xiàn)的設想或推測說成既成事實,涉及已然與未然、可能與必然等?;煜龝r態(tài)指代詞比對選項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詞,如:之、其、它、此、這、那、哪等。選項句對原文中的“指代內容”有誤,或是類別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陳述對象方面的等。偷換概念指代有誤【有效閱讀信息】我們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紋飾中,只有鳥紋而沒有鳳紋,真正的鳳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現(xiàn),而且此時是華冠短尾鳥和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同時出現(xiàn),可見“鳳”是由鳥演變而來的。綜觀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鳳鳥的演變應該是鳥在先,鳳在后,貫穿整個商代的不是鳳而是鳥。

(2013新課標2)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紋飾中,華麗而飾有眼翎的長尾鳥形狀的鳳紋還沒有出現(xiàn)。

未然已然同時出現(xiàn)沒有出現(xiàn)【有效閱讀信息】1999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變種玉米的花粉會污染到乳草葉,美國的帝王蝗吃了這種被污染的葉子,百分之百會死亡,其他便會生長停滯,這項發(fā)現(xiàn)被登在《自然》雜志上,證實了“基因污染”和風險的存在。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膽地認為基因科技發(fā)展到最后,會形成一種“基因定時炸彈”。它會隱藏不彰,等到其他條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會出現(xiàn)。(14.湖南聯(lián)考)B.1999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的發(fā)現(xiàn)——變種玉米的花粉會污染到乳草葉,證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種“基因定時炸彈”,其危害是致命的。比對結果:,原文中“它”指的是基因科技,B項“它”指的是基因污染,偷換概念了。是非詞比對選項句或原文中往往會出現(xiàn)含有肯定和否定的關鍵詞,如:沒有、沒、無、無非、拒絕、妨礙等。命題者設計選項時在事物的性質上設置干擾。有意將閱讀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將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顛倒?;煜欠菬o中生有【有效閱讀信息】網(wǎng)格協(xié)議使得人們幾乎能夠鏈接與計算機有關的其他任何東西:數(shù)據(jù)庫、虛擬和可視化工具,甚至是計算機本身的計算能力。

(2014·遼寧)下列有關“網(wǎng)格協(xié)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D.網(wǎng)格協(xié)議能提供標準平臺,但與計算機本身的計算能力無關。比對結果:“與計算機本身的計算能力無關”有誤,原文談到了網(wǎng)格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問題,可見與計算能力是有關的。角度2比對關系比對關系就是比對選項與原文語句時注意信息間的聯(lián)系,既要注意選項句與句之間、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關意義時句與句之間、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點考查的是是否讀準、讀懂了信息。而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lián)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對關系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包括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鍵詞),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jù),每一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命題人常在以下關系上命題關系類型比對特征情況詮釋思考趨向因果關系選項句與原文相似,比較:1.選項句中的“因”與“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一些改換因果關系的關鍵詞,如:之所以、是因為等。因果混亂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因”的語句錯斷為“果”,“果”的語句錯斷為“因”,顛倒了兩者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是因果關系;第三種情況就是選項與原文的結果一樣,但選項把原因給換了。因果顛倒強加因果變換原因(2015·浙江卷)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C.每種思維都不是彼此獨立的單位,因此它們與言語單位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效閱讀信息】每種思維都創(chuàng)作了一種聯(lián)結,完成了一種功能,解決了一個問題。思維的流動并不同時伴隨著言語的展開。這兩個過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維單位和言語單位之間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思維有其自己的結構。因此,從思維向言語的過渡并非易事。思維的言語不一樣,思維并不是由彼此獨立的單位所組成。比對結果:選項的前一個分句出自原文“思維的言語不一樣,思維并不是由彼此獨立的單位所組成”,后一個分句出自原文“思維單位和言語單位之間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此處屬于強加因果。假設關系注意假設的前提及這個前提下產生的結果,注意關鍵詞:假設、如果、若等。假設前提下產生的結果,或變成了現(xiàn)實,或變換了假設前提,或把假設關系變成其他關系。無中生有不合邏輯條件關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注意關鍵詞:只要……就,只有……才……等。兩個分句間或是把充分條件換成了必要條件,或是把必要條件換成了充分條件。遞進關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內容。注意關鍵詞:不但(不僅)……而且(并且)……等。轉換了前后兩個句子間的關系,不符合邏輯;或把遞進關系變成其他關系。并列關系轉折關系注意表并列關系、轉折關系的關鍵詞,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雖然……但是……等。把并列關系或轉折關系的前后語句轉換成了其他關系?!居行ч喿x信息】生態(tài)文明不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2012·天津卷第6題)D.生態(tài)文明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它也是一個哲學問題。比對結果:原句是并列關系,到了選項中變成了因果關系,這叫強加因果。(2014·湖北)關于詩書禮樂與中國社會的關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D.正是由于禮樂的最后根據(jù)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為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成為“興于詩”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居行ч喿x信息】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樂”涵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jù),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抖Y記》上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比對結果:從原文看,“兩大柱石”與“最后根據(jù)”兩層意思之間用了“然而”,是轉折關系。選項強加因果。比對依據(jù)和結論,看內容是否符合、推斷是否成立。一般論述類文章依然是議論文,所以就有說理的依據(jù)和結論,高考命題者就會在分析文章或內容推斷方面設題。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xiàn);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據(jù),二看所述結果(結論)在文中是否有依據(jù),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現(xiàn)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角度3

比對依據(jù)和結論比對特征情況詮釋思考趨向比對選項句或原文中陳述對象、被陳述對象的位置。選項將原文中句子的陳述對象和被陳述對象倒置,造成結論與依據(jù)互換而不合邏輯。主客倒置比對選項中原因、條件、結論是否有依據(jù)。選項所述原因、條件、結論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從原文中推斷出來;原因或條件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無中生有偷換依據(jù)或結論【閱讀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解就是誤讀,創(chuàng)造也是誤讀,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樣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與藝術家的本旨一致,那樣并不意味著藝術作品的成功。(2015課標卷II

第3題)B.理解就是誤讀,創(chuàng)造也是誤讀,理解距離藝術作品的本義越遠,就越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正如《西廂記》之于《鶯鶯傳》、《金瓶梅》之于《水滸傳》。比對結果:不成立。丟掉了基本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使“理解就是誤讀,創(chuàng)造也是誤讀”變得絕對化,所以推斷不成立。同時B項無中生有,原文并沒有說“理解距離藝術作品的本義越遠,就越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閱讀信息】學習,繼承中不斷有修正和創(chuàng)新,但只有在繼承中才可能有創(chuàng)新。沒有一個社會結構是完全憑空構建的,它總是要基于前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東西。(2015·廣東卷)下列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D.盡管社會面貌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在社會基本的結構上,我們今天與唐代并沒有什么不同。比對結果:原文強調社會結構不是憑空構建的,而是在繼承前一個社會的某些要素的基礎上建立的新東西。按這一說法,我們今天的社會基本結構只是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