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教案-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1頁
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教案-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2頁
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教案-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3頁
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教案-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三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課《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教案?教學目標理解南亞、東亞與美洲文化作為主要區(qū)域文化各有特色,培養(yǎng)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素養(yǎng)理解世界文化在交流傳播過程中的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運用唯物史觀辯證評價問題的能力分析16世紀以后美洲獨立發(fā)展的印第安文化被毀滅的原因,培養(yǎng)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感悟民族文化具有民族自身發(fā)展的特殊性,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古代印度文化與古代朝鮮文化二、教學難點:古代日本文化與美洲印第安文化?教學過程設計一、古代印度文化1、時代背景(1)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廣大地區(qū)(2)約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興起(3)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并建立起一系列國家;恒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的中心;這一時期被稱作吠陀時代(“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僅作了解)2、宗教(1)婆羅門教:吠陀時代上層主要宗教;以《吠陀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種姓制度為核心教義注·種姓制度:第一等級為婆羅門主掌宗教祭祀;第二等級為剎帝利由以國王為首的武士集團構成,負責統(tǒng)治和保衛(wèi)國家;第三等級為吠舍主要為普通勞動者和少量富商;第四等級為首陀羅地位最低,服務于前三個等級;此后又出現(xiàn)了“賤民”,處于社會最底層(不可接觸者)佛教①興起: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佛教誕生;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得到很多人支持注:佛教創(chuàng)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其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僅作了解)②發(fā)展:此后佛教經(jīng)歷了部派分裂、大乘中觀學派、大乘瑜伽學派和密宗時期(僅作了解)③消亡:公元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并帶來了伊斯蘭教,13世紀初伴隨著德里蘇丹國的建立,佛教在印度消亡(僅作了解)印度教:4世紀笈多帝國統(tǒng)治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tǒng)治階層支持,后逐漸發(fā)展為印度主要宗教文字梵文是古代印度上層社會代表性文字(創(chuàng)制于雅利安人古老的語言梵語的基礎上)巴利文是古代印度普通大眾代表性文字3、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兩部大約定型于2-4世紀,都源自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4、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多與宗教有關,如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桑奇大塔)5、科學:發(fā)明了從0到9的數(shù)字符號;提出按位計值的方法6、文化傳播(1)東南亞①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5世紀時已經(jīng)在東南亞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②佛教文化更是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佛經(jīng)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書寫注·吳哥窟(僅作了解):12世紀柬埔寨的吳哥王朝興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寺廟建筑,被后人稱為吳哥窟;當時佛教是柬埔寨的國教;窟中很多浮雕的題材以《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的神話故事為藍本東亞·中國①兩漢之際佛教傳入②東晉高僧法顯前往古代印度取經(jīng)并寫成《佛國記》③唐朝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西行前往古代印度取經(jīng)二、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1、古代朝鮮文化(1)青銅器與鐵器:公元前5世紀朝鮮出現(xiàn)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2)天文:7世紀朝鮮居民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3)史書: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朝鮮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編撰《高麗史》(模仿中國史書體例分世家、列傳、志和年表·僅作了解)藝術:朝鮮的音樂、舞蹈源遠流長,特色鮮明(5)古代朝鮮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流①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朝鮮,朝鮮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都受到中國影響②漢字在朝鮮半島長期使用,在學習漢字基礎上,朝鮮人創(chuàng)制了本民族文字③古代朝鮮文化也傳人中國中原地區(qū),南北朝時期中國宮廷中就已有了朝鮮半島的樂舞2、古代日本文化(1)神道與武士道①古代日本人認為萬物都有神靈,應加以崇拜,神道逐漸興起②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天皇為鞏固權力,自稱是太陽神后裔③12世紀幕府統(tǒng)治時期,武士階層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文化,逐漸形成了武士道詩歌集:《萬葉集》與《源氏物語》(紫式部)享譽世界文壇建筑:伊勢神宮與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藝術:大和繪和浮世繪都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5)中華文化對古代日本文化的影響①日本先使用漢字,后根據(jù)日語發(fā)音,借漢字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chuàng)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②來自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注:日本空海高僧來唐取經(jīng),唐朝高僧鑒真東渡傳授佛法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印第安人(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宗教信仰·多神教(1)瑪雅人崇拜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自然神,創(chuàng)造之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2)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陽神(3)印第安人建造大量金字塔,并在塔頂建起祭祀神靈的神廟(瑪雅人·羽蛇神金字塔)2、瑪雅文化(3至9世紀繁榮于中美洲尤卡坦半島)(1)文字:瑪雅人創(chuàng)造了獨特文字,由很多圖畫和符號組成,至今仍無法被釋讀(2)歷法:發(fā)明瑪雅歷(365天為一年,一年18個月,每月20天,剩下5天是禁忌日)(3)數(shù)學:知道零的概念;創(chuàng)造20進制(以手和腳的20個指頭作為計算基礎)3、阿茲特克文化(14世紀初至16世紀初繁榮于墨西哥地區(qū))(1)阿茲特克人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還會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2)阿茲特克人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4、印加文化(12世紀至16世紀初繁榮于南美洲西部和中部安第斯山脈)(1)建筑:印加人建造長達數(shù)千米的驛道和宏大的太陽廟(2)歷法:制定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一年為365天;太陰歷一年為354天)(3)醫(yī)學:外科手術先進(使用麻醉劑并進行人體解剖)(4)文字:印加人沒有文字,采用結繩記事注·結繩記事:在繩子不同地方系上類型不同、顏色各異的結,用來記賬或記事(僅作了解)5、印第安文化特點:獨立發(fā)展、特色鮮明、文明程度高(文字、歷法、數(shù)學和建筑)、16世紀歐洲殖民者人侵后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四、大洋洲文化(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南太平洋的島嶼)·僅作了解1、整體:在新航路開辟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離,發(fā)展水平較低,主要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2、各地區(qū)文化發(fā)展概況(1)澳大利亞原住民以采集、狩獵為生(2)新幾內(nèi)亞島原住民種植甘蔗,飼養(yǎng)豬、狗和雞,掌握了一定造船和航海技術,制作陶器(3)大洋洲沒有文字,語言千差萬別,圖騰崇拜普遍,舞蹈以模擬動物為主,配以打擊樂?當堂練習1.“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史詩有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印度的《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這些史詩都是由游吟詩人歌唱、口耳相傳留下來的。也就是說,這些詩是變化的,是根據(jù)時代和聽眾的反映不同而發(fā)展的?!睋?jù)此可知,古代史詩()A.準確傳遞過往歷史B.符合當時時代特征C.體現(xiàn)各地文化交流D.擁有極高史料價值2.在古代印度,通常是在一個特定地區(qū),每一個種姓都崇拜一個特別的神袛,并且種姓等級秩序和他們聲稱的內(nèi)在純潔或不純潔程度與眾神的等級相一致。雖然其組成和排列各不相同,但種姓制度具體體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實的等級觀念。這表明古代印度()A.等級觀念僅存在于世俗社會B.宗教思想為等級制度提供理論基礎C.印度神話是種姓制度的產(chǎn)物D.種姓制度造成了種族的隔離與壓迫3.下列對古代日本和朝鮮的相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①都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②都與中國維持著宗藩關系③都模仿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④都采取鎖國政策以抵御外來侵略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關于日本文化的表述,正確的是()①神道是日本本土宗教②武士道是日本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結合的產(chǎn)物③在漢字影響下,日本創(chuàng)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④中國儒學、佛教等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下列對美洲文化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宗教上是多神崇拜②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金字塔③在天文歷法和數(shù)學方面成就巨大④被西班牙殖民者毀滅殆盡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標準答案:BBBAA?板書設計一、古代印度文化: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摩訶婆羅多》、《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