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織學第二章_第1頁
針織學第二章_第2頁
針織學第二章_第3頁
針織學第二章_第4頁
針織學第二章_第5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127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章緯編基本組織與變化組織及圓機編織工藝SoochowUniversity第一節(jié)平針組織與變化平針組織及編織工藝

一、平針組織的結(jié)構(gòu)

(plainstitch,jerseystitch)

定義:又稱緯平針組織,由連續(xù)的單元線圈向一個方向串套而成,是單面緯編針織物中的基本組織。工藝正面工藝反面SoochowUniversity外觀特征:針織物兩面具有不同的幾何形態(tài)線圈配置的定向性正面:每一線圈具有兩根與線圈縱行配置成一定角度的圈柱反面:每一線圈具有與線圈橫列同向配置的圈弧同一面上的每個線圈的大小、形狀、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工藝正面工藝反面SoochowUniversity外觀特征:

正面:亮、光潔;反面:暗淡、不平整圈弧對光線的漫反射作用大于圈柱新線圈是從舊線圈的反面穿向正面,結(jié)頭與雜質(zhì)等停留在反面工藝正面工藝反面原因使用時用正面二、平針組織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與尺寸穩(wěn)定性(一)線圈形態(tài)與建模紗線成圈時具有塑性變形和彈性變形(形態(tài)與尺寸的穩(wěn)定)建模的目的——理論分析與計算針織物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線圈長度、圈距、圈高、未充滿系數(shù)等)幾何方法建立線圈模型:兩維(平面):假設(shè)線圈的針編弧與沉降弧在織物平面上的投影為半圓弧,圈柱為直線,圈弧與圈柱以相接或相切連成線圈。三維(空間):假設(shè)線圈的針編弧與沉降弧是空間圓弧,圈柱為空間直線或曲線,圈弧與圈柱平滑連接成線圈。SoochowUniversity(二)線圈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及其相互關(guān)系二維模型:線圈長度(黃紅綠)設(shè):0-1、2-3-4、5-6為直徑等于G的圓周1-2、4-5為直線,長度均為m;則,線圈長度l為l=πG+2m而A=2G-2d、故:d很小,忽略不計SoochowUniversity適用于充分松馳后的光坯棉平針織物,誤差率5%空間三維模型:

線圈長度l=2A+B+5.94d(1)一些學者研究得出以下關(guān)系:(2)另一些學者研究得出以下關(guān)系:SoochowUniversity

線圈長度是進行針織工藝計算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不僅與所使用的紗線和針織機機號有關(guān),而且還關(guān)系到針織物的密度等指標,也會對其服用性能產(chǎn)生重要影響。給定紗線細度、成圈機件可加工

l越短,針織物的物理機械性能就越好(彈性較大,不易脫散,尺寸穩(wěn)定,抗起毛起球)。給定線圈長度減小細度,針織物變稀薄,性能變差。SoochowUniversity線圈長度計算P182根據(jù)紗線線密度等參數(shù)計算線圈長度平針組織已知:紗線直徑d、織物橫密和縱密(或圈距和圈距)Tt——紗線線密度,tex——紗線體積密度,g/cm3例:設(shè)計18tex棉紗平針組織的線圈長度。平針組織的密度對比系數(shù)C:0.8,則圈高(三)針織物的尺寸穩(wěn)定性SoochowUniversity外力作用不同程度拉伸針織物外力去除力求回復原狀實際尺寸不穩(wěn)定參數(shù)計算誤差制成品質(zhì)量差提高織物尺寸穩(wěn)定性如何提高針織物尺寸穩(wěn)定性?針織生產(chǎn)過程(織造染整成衣等)采用盡量低張力的松式加工方式;采用松弛處理或后整理方法使尺寸變化的針織物回復到平衡狀態(tài)。

松弛處理——干松弛、濕松弛、條件平衡和全松弛等

SoochowUniversity干松弛處理:

下機的坯布在無攪動無張力狀態(tài)下平放24h。回復有限。濕松弛處理:

在無攪動無張力條件下,將織物在30℃溫水中浸濕,并在無張力狀態(tài)下吸去過量的水,再在40-60℃下烘30min。優(yōu)于干松弛。

條件平衡處理:

織物經(jīng)過5次洗滌并在自由狀態(tài)下干燥。全松弛處理:

織物經(jīng)過滾筒式洗衣機洗滌和脫水后,再在滾筒式烘干機中以60-70℃烘30min。接近平衡狀態(tài)。

SoochowUniversity針織物的絕對平衡狀態(tài)難以達到,常取條件平衡狀態(tài)。平針織物在條件平衡狀態(tài)下圈高與圈距的經(jīng)驗公式:棉紗:羊毛紗:

針織物在編織和染整過程中縱向易受到拉伸,使A<A平衡,B>B平衡,烘干后導致成衣縱向收縮。天然針織物采用超喂方法達到預(yù)縮的目的;化纖及其混紡和交織針織物,采用熱定型來提高尺寸穩(wěn)定性。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三、平針組織的特性與用途1.組織特性:線圈歪斜卷邊性脫散性延伸度2.用途:內(nèi)衣、襪品、毛衫及服裝襯里等SoochowUniversity四、單面舌針圓緯機的編織工藝

機器特征(單針筒舌針圓緯機);筒徑—762-965mm(30英寸-38英寸);路數(shù)—3-4路/英寸筒徑,90-120路;針道數(shù)—1-4,較多為4

。(單面四針道圓緯機)

產(chǎn)品種類—平針、彩橫條、集圈、襯墊、毛圈等;多三角機SoochowUniversity(1)舌針:插在針筒的針槽中(2)沉降片:水平插在沉降片圓環(huán)的片槽中(3)織針三角、沉降片三角、三角座(開啟式和封閉式)(4)導紗器:針筒外面,對針墊紗

(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舌針與沉降片一隔一交錯排列,沉降片圓環(huán)與針筒固結(jié)一起作同步回轉(zhuǎn)。(P25圖2-5(2))SoochowUniversity片鼻、片喉:握持舊線圈;片顎(片腹):上沿彎紗時擱持紗線;片喉:牽拉;片踵:受沉降片三角控制,帶動沉降片運動。普通沉降片結(jié)構(gòu)片顎的上沿即片顎線,片顎線所在的平面稱為握持平面SoochowUniversity舌針與沉降片一隔一交錯排列見教材P25圖2-5(2)SoochowUniversity單面四針道圓緯機:(P25圖2-6)四種不同踵位的舌針1、2、3、4一個成圈系統(tǒng)的四檔三角A、B、C、D(四條三角針道)編織平針組織時,只需一種踵位織針和一檔三角即可,全部采用也可。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退圈——墊紗——閉口——套圈——彎紗——脫圈——成圈——牽拉(二)成圈過程單面舌針圓緯機的成圈過程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退圈SoochowUniversity

彎紗、脫圈、成圈、牽拉墊紗閉口、套圈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退圈時舌針的上升動程H為:H=L+X+a-b-dL-針鉤頭端至針舌末端的距離;X-彎紗深度;a-退圈結(jié)束時針舌末端至沉降片片顎的距離;b-針鉤部分截面的直徑;d-紗線直徑。彎紗深度:針鉤鉤住的紗線下沿低于沉降片片顎線的垂直距離。(針鉤內(nèi)點低于沉降片片顎線的垂直距離)(三)成圈工藝分析1、退圈SoochowUniversity由織針上升動程公式H=L+X+a-b-d可知,a的確定: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可靠地退圈a≥hmax

退圈時,由于線圈與針之間的摩擦力,將使線圈隨針一起上升一段距離h,h即為空程。(P28圖2-11)理論上,空程最大是當線圈隨針上升并偏轉(zhuǎn)至垂直位置時候此時,hmax=0.5lmax(lmax——機上可能加工的最長線圈長度)SoochowUniversityH=L+X+a-b-da的確定:

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可靠地退圈a≥hmax

增加動程H,有利于退圈(退圈三角角度不變,一路三角橫向尺寸增加,成圈系統(tǒng)數(shù)減少,機器效率降低)盡可能保證可靠退圈的前提下,減小HSoochowUniversity退圈時舌針的上升動程H

動程大,有利退圈

防止針舌反撥

反撥:退圈階段舊線圈從針舌上滑下時,針舌產(chǎn)生彈跳而關(guān)閉針口。防反撥裝置——導紗器SoochowUniversity關(guān)鍵:墊紗的可靠性——導紗器的位置(符合工藝要求)墊紗過程中,紗線的位置及位置參數(shù):握持點O:針鉤內(nèi)點處于握持平面時的那一點。導紗器的位置應(yīng)符合工藝要求,才能保證正確地墊紗2.墊紗SoochowUniversity

握持線(沉降片片顎線)

真實紗線

紗線在針平面內(nèi)投影

紗線在水平面內(nèi)投影墊紗縱角β:紗線在針平面上的投影與握持線之間的夾角墊紗橫角α:紗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與片顎線(舊線圈配置線)之間的夾角tanα=b/m=b/(T·n)tanβ=h/m=h/(T·n)SoochowUniversity(1)墊紗橫角α

α太大,紗線難以墊到針鉤下,引起漏針;

α太小,導紗器可能撞針鉤,引起針和導紗器損壞。(2)墊紗縱角β

β太大,針難鉤住紗線,引起漏針;

β太小,閉口階段,針舌可能將墊入紗線夾住,紗線被軋毛甚至夾斷。導紗器的安裝與調(diào)節(jié)內(nèi)外高低SoochowUniversity

在確定導紗器的左右位置時,除了要保證正確墊紗外,還要兼顧兩點:要能擋住已開啟的針舌,防止其反撥;在針舌打開(退圈過程中)或關(guān)閉(閉口)階段,導紗器不能阻擋其開閉。左右

α、β的調(diào)節(jié)可通過導紗器高低、左右、前后(徑向進出)位置的改變來實現(xiàn)。SoochowUniversity閉口:起始于織針沿彎紗三角下降到舊線圈與針舌相遇的一刻;開始閉口時,由于針筒回轉(zhuǎn)離心力的作用,針舌尖向上翹,有利于閉口;閉口結(jié)束時,針舌對針鉤產(chǎn)生一個沖擊(針舌轉(zhuǎn)動角速度在閉口過程中由小至大,將結(jié)束時最大)解決辦法:壓針三角設(shè)計時,角度減小,減小織針垂直下降速度。3.閉口(補充)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套圈時,織針下降,舊線圈擴張,脫圈時刻線圈長度最大,線圈中的紗線可能要發(fā)生轉(zhuǎn)移;彎紗三角角度要影響到紗線轉(zhuǎn)移

γ大,同時套圈針數(shù)少,有利于紗線轉(zhuǎn)移;γ小,同時套圈針數(shù)多,紗線張力大,有可能導致紗線斷裂。4.套圈摩擦力和針舌傾斜角——舊線圈呈傾斜狀β=?+δSoochowUniversity彎紗——針下降過程中,從針鉤內(nèi)點接觸到新紗線即開始

彎紗,并伴隨舊線圈從針頭上脫下,直至新紗線

彎曲成線圈狀并達到所需的長度為止。彎紗深度——針鉤鉤住的紗線下沿低于沉降片片顎線的垂直距離(針鉤內(nèi)點低于沉降片片顎線的垂直距離)。5.彎紗、脫圈與成圈片顎片顎的上沿SoochowUniversity按進行方式分:非夾持式彎紗——第一針結(jié)束彎紗后,第二針才開始彎紗。夾持式彎紗——同時彎紗的針數(shù)超過1枚。按形成線圈紗線的來源分:無回退彎紗——形成一只線圈所需紗線全部由導紗器供給。有回退彎紗——形成線圈的一部分紗線由已彎成的線圈中轉(zhuǎn)移過來。彎紗方式(概念)SoochowUniversity彎紗時的紗線張力

S——沉降片N——織針彎紗時的紗線張力,特別是最大彎紗張力,是影響成圈過程能否順利進行以及織物品質(zhì)的重要參數(shù)。BSoochowUniversity假設(shè):最大彎紗張力點M由輸入端起計算M點的張力:

由彎紗結(jié)束點反向計算M點的張力:

SoochowUniversity影響最大彎紗張力TM的一些因素:

①給紗張力T1:給紗張力低,積極式給紗或存儲消極式給紗②摩擦系數(shù)μ

:紗線要光滑或上蠟給油處理③牽拉張力Td

:保證正常退圈下減小牽拉張力④彎紗角度γ

:γ大,同時彎紗針數(shù)少,張力小;但γ過大,織針易疲勞損壞,兩者要兼顧⑤尖底和平底彎紗三角:⑥彎紗深度X與l:消極式l由彎紗深度決定,積極式l由給紗速度決定SoochowUniversity緯編針織機的給紗方式積極式給紗、消極式給紗消極式給紗的緯編機(需要多少,輸送多少紗線),線圈長度l由彎紗深度決定,調(diào)整彎紗三角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線圈的長度積極式給紗的緯編機(單位時間內(nèi)主動給每一成圈系統(tǒng)輸送一定長度的紗線),線圈長度l由給紗速度決定,改變線圈長度需調(diào)整給紗裝置的輸紗速度。調(diào)整彎紗三角的高低位置的目的是使織針能按照給紗裝置的給紗速度吃紗彎紗,使彎紗張力在合適的范圍。過高過低均不行。SoochowUniversity(四)成圈系統(tǒng)中針與沉降片的運動軌跡1、舌針的運動軌跡

舌針的運動軌跡是以舌針的針鉤內(nèi)點在針筒展開平面上的位移圖來表示,由舌針三角的廓面形狀所決定。

一個成圈系統(tǒng)所占的寬度L:L=H(cotΦ+cotγ)+f1+f2

起針角(退圈角度)壓針角(彎紗角度)SoochowUniversity注意:(1)通常退圈角度(起針角)?較彎紗角度(壓針角)γ小,利于減小起針時針與三角的作用力。(2)起針角度?

的選擇原則:在退圈過程中,在相鄰舌針上,不可同時有舊線圈處于針舌勺上。(3)壓針角度γ的選擇原則:兼顧同時參加彎紗的針數(shù)(即彎紗張力)和三角與織針間的作用力。(4)平面f1和f2:減少針踵在轉(zhuǎn)向處同三角之間產(chǎn)生的碰撞。一般f2較f1長。SoochowUniversity要求:沉降片和針的運動必須精確地相互配合,使成圈過程順利進行。2.沉降片的運動軌跡沉降片的運動軌跡是以片喉點在水平面上的位移圖來表示,由沉降片三角的廓面形狀決定。SoochowUniversity沉降片:1-2段:

向針筒中心移動,握持剛形成線圈的沉降弧,將線圈推向針背。3-4段:

逐漸移離針筒中心,以便舌針的彎紗能在片顎上進行。舌針:I-II段:上升退圈II-III段:稍作停頓III-IV段:墊紗、彎紗、成圈III-IV段為折線??椺橀_始下降,為減小舌針與三角的作用力,壓針角度較??;進入彎紗階段后,為降低彎紗張力,壓針三角角度增大。SoochowUniversity(五)沉降片雙向(相對)運動技術(shù)

傳統(tǒng)沉降片:隨針筒同步回轉(zhuǎn)徑向運動雙向運動沉降片:隨針筒同步回轉(zhuǎn)徑向運動

垂直運動(與織針作相對運動)雙向運動目的:減小織針動程,提高機速。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1、沉降片雙向運動的幾種形式

1)無沉降片環(huán)沉降片2垂直安裝在針筒中織針1的旁邊。有三個片踵踵4—升降運動踵3—向針筒中心擺動踵5—向針筒外側(cè)擺動改變彎紗深度不是靠調(diào)節(jié)壓針三角高低,而是通過調(diào)節(jié)沉降片升降三角7來實現(xiàn)。垂直配置的雙向運動沉降片SoochowUniversity沉降片配置在沉降片圓環(huán)內(nèi)有二個片踵片踵1—徑向運動片踵4—垂直運動2)水平配置沉降片水平配置雙向運動沉降片SoochowUniversity3)斜向配置沉降片沉降片配置在傾斜的沉降片圓環(huán)內(nèi)(一般與水平面呈20度角)Z系列雙向運動沉降片SoochowUniversity雙向運動沉降片圓機的成圈過程2.成圈過程舌針復合針(P35)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1)沉降片在垂直方向與織針的相對運動,使得織針在成圈過程中的動程相應(yīng)減小。若三角角度不變,則每一三角系統(tǒng)所占寬度可減小。(增加成圈系統(tǒng)數(shù))若三角系統(tǒng)寬度不變,則可減小三角的角度。(有利于提高機速)(2)彎紗深度與彎紗角度相同的條件下,同時彎紗針數(shù)減少,彎紗張力減小,對所加工紗線的質(zhì)量要求降低。(3)三角角度和紗線張力的減小,使織針等機件在成圈過程中受力減小,磨損降低,使用壽命提高。3、沉降片雙向運動技術(shù)的特點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五、單面復合針圓緯機的編織工藝采用雙向運動沉降片的單面復合針圓緯機(一)成圈機件及配置P34復合針(針身、針芯)及三角雙向沉降片及三角注意觀察:針身、針芯的三角形狀、沉降片(垂直運動)三角形狀——退圈時下降、彎紗時上升(二)成圈過程SoochowUniversity1、織針的動程短針口打開和關(guān)閉階段,針身和針芯產(chǎn)生反向相對運動,其織針動程為普通舌針的一半左右,成圈系統(tǒng)數(shù)增加,生產(chǎn)效率高。2、提高了織物質(zhì)量復合針針頭外形平滑P36,符合成圈要求,不會產(chǎn)生線圈的不合理擴張,成圈均勻度提高,織疵減少。3、飛花塵屑減少針口的開閉不需用舊線圈,紗線所受張力小,短纖紗編織時減少飛花等,導絲孔不會阻塞,利于編織。4、可采用低質(zhì)量的紗線進行編織紗線所受張力小,紗線質(zhì)量可放低。(三)復合針圓機的特點SoochowUniversity1+1變化平針組織(P36)特征:

在一個平針組織的線圈縱行間,配置著另一個平針組織的線圈縱行。一個完全組織(最小循環(huán)單元):寬2縱行,高2行。與平針組織相比:

橫向延伸性小,尺寸穩(wěn)定性好(每一根紗線上的相鄰兩個線圈存在浮長)應(yīng)用:

很少單獨使用,常與其它組織復合編織圖六、變化平針組織與編織工藝SoochowUniversity針織法與編織法成圈過程的區(qū)別針織法:退圈——墊紗——彎紗——閉口——套圈——脫圈——成圈——牽拉編織法:退圈——墊紗——閉口——套圈——彎紗——脫圈——成圈——牽拉SoochowUniversity(三)影響織物品質(zhì)的主要因素分析

針織物品質(zhì)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各個線圈大小是否均勻整齊,形態(tài)是否一致。(1)要求各個成圈系統(tǒng)中的彎紗輪沉降片進針深度一致;(2)積極式給紗;(3)選擇適當?shù)木幙椃椒?/p>

抗彎剛度小的紗線(棉、毛)——針織法

抗彎剛度大的紗線(滌綸、錦綸、生絲、苧麻)——編結(jié)法SoochowUniversity第二節(jié)羅紋組織與編織工藝

一、羅紋組織的結(jié)構(gòu)

(ribstitch)

1.定義:由正面線圈縱行和反面線圈縱行以一定組合相間配置而成的雙面緯編針織物。SoochowUniversity2.結(jié)構(gòu)特點

正、反面線圈不在同一平面上。

正、反面線圈縱行間的沉降弧從前至后或從后至前,產(chǎn)生較大的彎曲和扭轉(zhuǎn),由于紗線的彈性,沉降弧力圖伸直,使相鄰的正/反面線圈縱行相互靠近,彼此潛隱半個縱行。橫向不拉伸:兩面只看到正面線圈縱行;(1+1)橫向拉伸:正面線圈縱行與反面線圈縱行交替配置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3.命名與種類種類取決于正反面線圈縱行數(shù)的不同配置,組織種類很多。命名:用數(shù)字代表正反面線圈縱行數(shù)組合如1+1羅紋、2+2羅紋、2+3羅紋、5+3羅紋等兩數(shù)字可相同,也可不同二、羅紋組織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及其相互關(guān)系羅紋組織的結(jié)構(gòu)參數(shù):線圈長度、未充滿系數(shù)、平衡狀態(tài)下的圈距與圈高(注:圈距指未拉伸時由針織物一面求得的兩個相鄰正面線圈對應(yīng)點之間的距離。)

棉、羊毛紗織物,未充滿系數(shù)為21,給定紗線線密度可求得上機時的線圈長度。平衡條件下,1+1羅紋組織的圈高與圈距(經(jīng)驗公式)棉紗:羊毛紗: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縱向密度PB是以50mm內(nèi)的線圈橫列數(shù)來表示;橫向密度PA(為實際密度)是以50mm內(nèi),針織物一面的正面線圈縱行數(shù)來表示,(織物兩面的實際密度分別用和表示)。當參加的編織針數(shù)、線圈長度與紗線細度相同,2+2羅紋寬度大于1+1羅紋,則50mm內(nèi)2+2羅紋一面的線圈縱行數(shù)少于1+1羅紋,2+2羅紋實際橫密小。同理,3+3羅紋小于2+2羅紋。羅紋組織:實際橫密難以比較不同種類羅紋組織的橫向稠密程度。SoochowUniversity以1+1羅紋組織的橫密作為換算標準,則換算橫向密度為在羅紋組織的每一個完全組織R縱行中,反面線圈縱行隱潛于正面線圈縱行后面的寬度為一只線圈,則50mm寬度內(nèi),隱潛的線圈縱行數(shù)為:排列在織物一面的線圈縱行數(shù)(相當于1+1羅紋一面的線圈縱行數(shù))為:即換算橫密與實際橫密關(guān)系如下:在羅紋組織實際橫密相同的條件下,完全組織R越大,換算密度越大,織物較稠密。不同種類羅紋組織比較,需換算成相當于1+1羅紋組織線圈結(jié)構(gòu)的橫向密度。SoochowUniversity(一)彈性良好的橫向彈性(1)產(chǎn)生原因:橫向拉伸時連接正反面線圈的沉降?。ù怪庇诳椢锲矫妗叫杏诳椢锲矫妫?,卸力后彎曲較大的沉降弧力圖伸直以恢復原狀,使同一面的相鄰線圈靠攏。(2)

影響因素1)

紗線彈性,紗線彈性大,織物彈性好;2)

組織結(jié)構(gòu)(1+1>2+2);3)

織物密度大,彈性好;4)紗線間摩擦系數(shù)小,彈性好。三、羅紋組織的特性與用途SoochowUniversity縱向相對延伸度:(二)

延伸度P39圈距最大值A(chǔ)max圖2-32原始50mm的羅紋織物橫向拉伸后的最大寬度Mmax由換算密度公式橫向相對延伸度:SoochowUniversity縱向相對延伸度:橫向相對延伸度:(1)縱向拉伸,與緯平針織物相似;

橫向拉伸大于緯平針織物。(2)完全組織數(shù)越大,橫向相對延伸度越小。(3)線圈長度越長,延伸度越大。SoochowUniversity(三)

脫散性(1)1+1羅紋組織只在邊緣橫列逆編織方向脫散;順編織方向1+1羅紋不脫散。其它羅紋部分脫散。(2)縱向脫散與緯平針類似。(四)

卷邊性(1)

因為正反面線圈的卷邊力彼此平衡,1+1羅紋不卷邊;(2)2+3等正反面線圈縱行數(shù)不等羅紋中,卷邊但不嚴重。E歪斜性因正反面線圈縱行的歪斜方向相互抵消,所以線圈不歪斜SoochowUniversity內(nèi)衣、毛衫、襪品等的緊身收口部段,如領(lǐng)口、袖口、褲腳管口、下擺、襪口等(良好的橫向彈性和延伸度);收口部段可直接織成光邊,無需縫邊或拷邊(順編織方向不能沿邊緣橫列脫散);貼身或緊身的彈力衫褲。(五)羅紋組織的用途SoochowUniversity四、羅紋機的編織工藝

(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P41Fig.2-331、針床:兩個、90°配置(同步回轉(zhuǎn))2、針:上針一種(針盤針)

下針一種(針筒針)3、三角:上三角一種,下三角一種;4、上下對位關(guān)系:(1)上下針槽相間交錯對位,上下針可同時出針P41Fig.2-34(2)上下三角相對

羅紋機針床與織針配置SoochowUniversity羅紋機的傳動方式1、三角、導紗器和紗架固定不動,上針盤與下針筒同步回轉(zhuǎn),應(yīng)用普遍;如高速羅紋機2、上針盤與下針筒固定不動,三角、導紗器和紗架回轉(zhuǎn),主要用于小筒徑的羅紋機。SoochowUniversity羅紋機的成圈機件及其配置成圈機件及配置SoochowUniversity羅紋機織針配置SoochowUniversity羅紋三角配置SoochowUniversity(二)成圈過程

退圈起始位置

完成退圈

導紗器防反撥SoochowUniversity

墊紗閉口SoochowUniversity套圈、彎紗、脫圈、成圈與牽拉

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上下針三種成圈方式(三角對位):1.滯后成圈(后吃)

指下針先被壓至彎紗最低點完成成圈,上針比下針遲1-6針被壓至彎紗最里點進行成圈。優(yōu)點:

彎紗張力較小,線圈均勻性好,用于編織較緊密織物。分紗式彎紗(概念、優(yōu)點)(三)上下針的成圈配合分析下針上針SoochowUniversity2.同步成圈(對吃)

上下針同時到達彎紗最里點和最低點形成新線圈。應(yīng)用:主要用于上下織針不是規(guī)則順序編織成圈的情況,例如:生產(chǎn)花式羅紋和提花織物等。同時參加彎紗針數(shù)多

可用于上下針不能同時成圈的情況。SoochowUniversity3.超前成圈(先吃)指上針先于下針彎紗成圈。特點:

較少采用,一般用于在針盤上編織集圈或密度較大的凹凸織物,也可編織較為緊密的織物。上針一般只超前1-2針,應(yīng)用較少SoochowUniversity羅紋組織的線圈圖羅紋組織線圈在機上的配置圖

羅紋機織針配置圖

SoochowUniversity第三節(jié)雙羅紋組織與編織工藝

一、雙羅紋組織的結(jié)構(gòu)

定義——由兩個羅紋組織彼此復合而成,即在一個羅紋組織線圈縱行之間配置了另一個羅紋組織的線圈縱行。SoochowUniversity1)一個羅紋組織的反面線圈縱行被另一個羅紋組織的正面線圈縱行所遮蓋;2)織物的兩面都只能看見正面線圈;3)同一橫列上的相鄰線圈在縱向彼此相差約半個圈高。雙羅紋組織的外觀特征

雙羅紋組織是由相鄰兩個成圈系統(tǒng)形成一個完整的線圈橫列。又稱棉毛組織,屬于雙面變化組織。雙正面組織SoochowUniversity雙羅紋組織線圈在機上的配置圖相鄰兩個成圈系統(tǒng)形成一個線圈橫列SoochowUniversity二、雙羅紋組織的特性與用途

(一)結(jié)構(gòu)參數(shù)

一般制作內(nèi)衣及運動衫的雙羅紋組織的未充滿系數(shù)約為22-26,從而根據(jù)紗線細度確定線圈長度。雙羅紋組織的密度對比系數(shù)C為0.8-1.3。平衡條件下:棉1+1雙羅紋組織的圈高與圈距(經(jīng)驗公式)SoochowUniversity

特性(二)彈性與延伸度延伸性與彈性小于羅紋組織、尺寸較穩(wěn)定(未充滿系數(shù)與線圈縱行配置與羅紋相同條件下)(三)脫散性和卷邊性只逆編織方向脫散,順編織方向不脫散(邊緣橫列)、縱向不易脫散、不卷邊不歪斜、厚實、保暖性好SoochowUniversity(四)用途

棉毛衫褲(緊密厚實)、休閑服、運動裝和外套等(尺寸穩(wěn)定性)。采用色紗、適當?shù)纳蠙C工藝,生產(chǎn)出彩橫條、彩縱條、彩色小不方格等花色雙羅紋織物(花色棉毛布)。上針盤或下針筒某些針槽中不插針,生產(chǎn)具有凹凸條紋的抽條棉毛布。SoochowUniversity18個成圈系統(tǒng)編織的雙羅紋組織意匠圖縱條花紋跳棋式花紋橫條花紋SoochowUniversity抽條棉毛布線圈在機上的配置圖抽條棉毛布可以通過抽針形成,具有縱向凹凸效應(yīng)SoochowUniversity三、雙羅紋機的編織工藝

(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

下針筒和上針盤成90°配置需要用四種針:下針:高踵、低踵上針:高踵、低踵上下針的對位:上高踵針對下低踵針,上低踵針對下高踵針。三角分為高低兩檔,對位:上高對下高,上低對下低。SoochowUniversity雙羅紋組織上下織針配置示意圖SoochowUniversity雙羅紋機三角配置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雙羅紋組織的編織圖

SoochowUniversity上下三角的配置雙羅紋機的三角系統(tǒng)SoochowUniversity(二)成圈過程及其上下針的配合分析

1、退圈上下針同步起針與上針超前下針1-3針起針兩種情況。后者上針先出針起到阻止織物隨下針上升涌出筒口,保證可靠地退圈的作用。2、墊紗下針先墊紗、彎紗和成圈,上針的墊紗是隨著下針彎紗成圈而完成的。

上針先出針起類似多三角機中沉降片的握持作用雙羅紋機下針墊紗SoochowUniversity3.彎紗下針先鉤住紗線,并將其擱在上針針舌進行彎紗,形成加長的線圈,然后下針回升分紗給上針,上針向針筒中心運動進行彎紗(分紗式的彎紗)。SoochowUniversity4、成圈

在下針回針和上針壓針彎紗成圈后,上下針都形成了所需的線圈長度.最后由牽拉機構(gòu)對織物進行牽拉.

在下針回針和上針壓針彎紗成圈后,下針又稍稍下降一些(俗稱“煞針”)。“煞針”的目的是對新線圈再整理一下,使其均勻并達到所需的線圈長度。5.上下針運動軌跡配合雙羅紋機成圈過程中上下針的配合可用上下針的運動軌跡來表示。P46圖2-44(某一種羅紋機)1-下針頭運動軌跡;2-上針頭運動軌跡;3-針筒筒口線;4-針盤盤口線;位置I——上針退圈,位置II——下針退圈;上針先于下針退圈;位置III——上下針完成退圈;位置IV——下針完成彎紗,位置V——上針成圈;上針滯后于下針成圈;起針平面(退圈階段)、收針平面(壓針階段)——優(yōu)缺點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三)花色雙羅紋織物編織工藝實例

2+2雙羅紋,四色小方格完全組織,每一色小方格寬度2個縱行,高度2個橫列(需8個成圈系統(tǒng))??椺橆愋停ㄋ慕M)——四組三角(每一成圈系數(shù)的三角配置)一個完全組織的花型——編織圖(織針排列)、色紗配置、三角配置SoochowUniversitySoochowUniversity第四節(jié)雙反面組織與編織工藝

一、雙反面組織(purlstitch,

linksandlinksstitch

)的結(jié)構(gòu)1.定義:由正面線圈橫列和反面線圈橫列相互交替配置而成。雙面緯編組織基本組織SoochowUniversity縱向拉伸狀態(tài)自由狀態(tài)雙反面組織的線圈結(jié)構(gòu)

SoochowUniversity雙反面組織羅紋組織雙反面組織:連接正、反線圈的是圈柱部分羅紋組織:連接正、反線圈的是沉降弧部分SoochowUniversity(1)縱向收縮,圈弧突出,織物兩面均顯反面線圈;(2)圈柱從前到后,縱向延伸大,使縱橫向延伸性相近;(3)織物有凹凸感,通過線圈的不同配置可得到凹凸花紋;2.結(jié)構(gòu)特點織物的兩面:線圈的圈弧突出在前,圈柱凹陷在里,織物正反兩面均像緯平針組織的反面,故稱雙反面組織SoochowUniversity按照花紋要求,在織物表面混合配置正反面線圈區(qū)域,可形成凹凸花紋5+3席紋雙反面組織4+4席紋雙反面組織SoochowUniversity3.分類與表示方法

雙反面組織的種類很多,取決于正反面線圈橫列數(shù)不同的配置。

最簡單、最基本的是1+1雙反面組織2+2,3+3,2+3,5+3

SoochowUniversity二、雙反面組織的特性與用途

(一)未充滿系數(shù)羊毛雙反面織物的未充滿系數(shù)一般為25-27;(二)縱密和厚度織物縱向縮短,厚度和縱密增加(線圈朝垂直于織物平面方向傾斜)(三)彈性和延伸度縱向彈性和延伸度較大;織物縱橫延伸度接近。(四)脫散性與卷邊性邊緣橫列順、逆編織方向均可脫散;卷邊性隨正面線圈橫列和反面線圈橫列的組合的不同而不同。SoochowUniversity(五)用途主要用于生產(chǎn)毛衫類產(chǎn)品以及圍巾襪品等。組織加工:

只能在雙反面機或具有雙向移圈功能的雙針床圓機和橫機上編織。SoochowUniversity三、雙反面機的編織工藝

(一)成圈機件及其配置針床:兩個針筒,上下針槽相對;上下針筒同步回轉(zhuǎn);180度配置雙頭舌針3;上、下導針片2、4(控制雙頭舌針的運動);上、下三角1和7(控制導針片)

成圈可以在雙頭舌針的任一個針頭上進行,在一個針頭上編織的是正面線圈,在另一個針頭上編織的則是反面線圈。

SoochowUniversity雙頭舌針與普通舌針普通舌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