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2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1頁
四川眉山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2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2頁
四川眉山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2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3頁
四川眉山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2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4頁
四川眉山歷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29篇(含答案與翻譯)(截至2021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四川眉山歷年中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閱讀)

(截至2021年)

孝景三年,吳楚反①。周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②輕,

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太尉既會兵滎陽,吳方攻梁,梁急,

請救。太尉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③而守。梁日使使請?zhí)?,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p>

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不奉詔,堅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后食道④。吳兵

乏糧,饑,數(shù)欲挑戰(zhàn),終不出。后吳奔壁東南隈⑤,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

入?yún)潜瑞I乃引弘而去太尉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國潺棄其軍,而與壯士數(shù)千人亡走。漢

兵因乘勝,遂盡虜之,降其兵。凡相攻守三月,而吳楚破平。

五歲,遷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廢栗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后

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⑥之以勸后。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

則何以責(zé)人臣不守節(jié)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唯徐盧為列侯。亞夫因謝

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頃之,景帝居禁中⑦,召條侯⑧,蜴食。獨置大裁⑨,無切肉,

又不置箸。條侯心不平,顧謂尚席取著。景帝視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條侯免冠謝。

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⑩臣也!”

(節(jié)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注]①吳楚反:以吳王潺為首的吳楚七國發(fā)動叛亂。②剽:強悍,勇猛。③深壁:加

高營壘。④弓高侯:指名將韓頹當(dāng)。食道:即糧道。⑤瞰:角落。⑥侯:封侯。⑦禁中:宮

中。⑧條侯:指周亞夫。⑨大讖(zi):大塊的肉。⑩怏怏:不高興的樣子。少主:劉徹,

后來的漢武帝。

7、下面是某同學(xué)結(jié)合語境對句中加點詞意義推斷,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東擊吳楚——回顧課文“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可以推知“東”的意義為“向東”。

B.愿以梁委之——查字典,“委”的義項有“順從”“舍棄”“托付”等,應(yīng)選擇“順

從“。

C.維吳楚兵后食道——聯(lián)系文中“吳兵乏糧,饑,數(shù)欲挑戰(zhàn)”,可推知“絕”意義為“斷

絕”。

D.而與壯士數(shù)千人立走——聯(lián)系詞語“流亡”“亡命天涯”,可推知“亡”的意為“逃

跑”?

8、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吳兵既餓/乃引而去/

B.太尉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yún)潜瑞I/乃引而去/

C.太尉使備西北/己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yún)?兵既餓/乃引而去/

D.太尉使備西北/己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yún)?兵既餓/乃引而去/

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亞夫善于審時度勢。他避敵鋒芒,采用固守追擊的戰(zhàn)術(shù),僅三月就平定叛亂。

B.周亞夫性格剛直耿介。他不愿恭順景帝,為栗太子被廢而極力爭辯,景帝疏之。

C.周亞夫盡力勸止封侯。他認(rèn)為降者如被封侯就難以責(zé)罰那些不謹(jǐn)守節(jié)操的人臣。

D.周亞夫為人胸?zé)o城府。景帝賜肉無筷,他不懂景帝用意,內(nèi)心不悅,忿然離席。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①梁日使使請?zhí)?,太尉守便宜,不肯往?/p>

幫幫你:便:①有利,適宜;②有利的時機;③熟悉,擅長。

宜:①合適;②應(yīng)該;③當(dāng)然。一《古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

②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

【參考答案】

7、B8、A9、D

10、①梁王每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援,太尉認(rèn)為堅守有利,不愿意出兵。

②皇帝起身,條侯就快步走出,景帝看著他出去。

【參考譯文】

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叛亂。周亞夫由中尉升任太尉,向東進攻打吳、楚

叛軍。于是周亞夫親自請示皇帝說:“楚兵勇猛輕捷,很難與他們交戰(zhàn)取勝。我希望先把梁

國放棄,讓他們進攻,我們?nèi)嘟^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把他們制服?!本暗弁膺@個意見。

太尉周亞夫把各路軍隊會合到榮陽之后,吳國叛軍正在進攻梁國,梁國形勢危急,請求援救。

而太尉卻領(lǐng)兵向東北跑到昌邑,深溝高壘守不出。梁國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認(rèn)為堅

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國上書報告景帝,景帝隨即派使者詔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從皇帝的

詔令,堅守營壘仍不出兵,而是派遣弓高侯等人率領(lǐng)去斷絕吳、楚叛軍后方的糧道。吳國軍

隊缺乏糧食,士兵饑餓,屢次挑戰(zhàn),可是漢軍始終也不出來。夜里,漢軍營中受驚,軍內(nèi)互

相攻擊擾亂,甚至鬧到了太尉的營帳之下。太尉卻始終靜臥不起。時間不久,就恢復(fù)了安定。

后來吳軍朝漢軍軍營東南角奔來,太尉讓軍隊注意防備西北。不久吳國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

但不能攻入。吳兵己經(jīng)餓了,于是就撤退離去。太尉派精兵去追擊,大敗吳軍。吳王潺拋棄

了他的大軍,與幾千名精壯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漢兵于是乘勝追擊,完全俘虜了

叛軍,并使他們投降,又懸賞千金買吳王之頭。過了一個多月,就有越人斬了吳王的頭來報

告。雙方攻守一共只有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打敗平定了。

周亞夫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來,景帝廢了栗太子,丞相周亞夫極力爭辯,也

未能勸阻。景帝從此就疏遠了他。后來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投降漢朝。景帝想要封他們?yōu)楹?/p>

以鼓勵后來的人。丞相周亞夫說:“那幾個人背叛他們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們?yōu)?/p>

侯,那還怎么去責(zé)備不守節(jié)操的臣子呢?“景帝說:“丞相的意見的不能采用?!庇谑前盐?/p>

徐盧等人全都封為列侯。周亞夫因而稱病退居在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周亞夫因

病被免去丞相職務(wù)。

不久,景帝在皇宮中召見條侯,賞賜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塊肉,沒有切碎的肉,也不

放筷子。條侯心中不滿,扭頭就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來。景帝看到后笑著說:“這些不能滿

足您的需要嗎?"條侯脫下帽子謝罪?;实燮鹕?,條侯趁機快步走出。景帝目送他出去后。

說:“這個遇事就不滿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

(2021四川眉山)

諸葛亮字孔明,瑯珊陽都人也。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

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日:“君與俱來?!笔眨骸按巳丝删鸵?,不

可屈致①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坝墒窍戎魉煸劻粒踩?,乃見。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②,召亮于成都,展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

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

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候,開府@治事。頃之,又領(lǐng)益州牧。政事無巨細(xì),

咸決于亮。九年,亮復(fù)出祁山,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zhàn),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

由斜谷出,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亮每學(xué)糧不繼,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

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花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

外有贏財,以負(fù)陛下?!奔白?,如其所言。

評日: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④,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

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芍^識治

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節(jié)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釋]①屈致:(讓他)屈意前來。②病篤:病重。③開府:設(shè)立臣相府。④儀軌:禮

儀法規(guī)。

7.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陶淵明《桃花源記》)

B.亮每卓糧不繼又唱無碩師名人與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C.隨身衣食,花仰于官事無大小,花以咨之(諸葛亮《出師表》)

D.諸葛亮之為相國也蓮多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頤《愛蓮說》)

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I).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葛亮臨危受命,不負(fù)重托。先帝病危之時,托孤于他;他盡心輔佐后主,事必躬

親。

B.諸葛亮忠君愛國,不忘己志。他多次帶兵北伐,以圖大志,后病卒軍中,大業(yè)未成。

C.諸葛亮嚴(yán)于律己,為官清廉。他上表請求身后不優(yōu)撫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遺

愿。

D.諸葛亮治國有方,受人愛戴。他安撫百姓,提倡讀書,為政十分苛刻,賞罰分明。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3分)

(2)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3分)

【參考答案】

7.A(3分)[解析]A項“展以后事”中“屬”通“囑”,囑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屬”中"屬”為“類”:B項兩個“患”為“擔(dān)憂,擔(dān)心”之意;C項兩個“悉”均為“全,

都”之意;D項兩個“之”均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

8.C(3分)[解析]“必能安國”與“可自取”的主語應(yīng)為“君”。

9.D(3分)[解析]“提倡讀書”為無中生有?!翱量獭迸c文意不符。

10.(1)于是先主就去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

(2)對竭盡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獎賞他。

評分意見:6分,每句3分。第(1)句關(guān)鍵詞''詣”“凡”各1分,句子大意正確1

分;第(2)句關(guān)鍵詞“盡”“雖”各1分,句子大意正確1分。

【參考譯文】

諸葛亮,字孔明,瑯王牙郡陽都縣人,其時劉備正駐軍新野縣。徐庶謁見劉備,劉備對

他十分器重,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人,是‘臥龍’??!將軍想不想見見他?”劉備

說:“你陪他一道來吧!”徐庶說:“此人只能拜訪他,不可隨便召他來。將軍您應(yīng)該屈尊

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劉備親自前往拜訪諸葛亮,一連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見。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劉備)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

囑托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要高于曹丕十倍,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你就自己稱帝吧諸葛亮哭著說道:

“我一定盡我所能,精忠衛(wèi)國,死而后已!”建興元年,冊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始治理國

家的事務(wù)。后來,又加封諸葛亮為益州牧。政事無論巨細(xì)都由諸葛亮決定。建興九年,諸葛

亮再出祁山,糧盡退兵,與魏將張郃交戰(zhàn),射死張郃.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統(tǒng)率全部大軍,

由斜谷開出,與司馬宣王在渭水之南對壘.諸葛亮經(jīng)常擔(dān)憂軍糧供應(yīng)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

能實現(xiàn),因此分兵屯田,為長期駐兵打下基礎(chǔ),.就這樣相持了一百多天.這年八月,諸葛亮病

重,死在軍中,當(dāng)時五十四歲.

先前,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說:“成都有桑樹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頃,兒子

兄弟的穿衣吃飯,他們都會有盈余。而我在外當(dāng)官,沒有其他的花費,全靠公家的俸祿過活,

沒有做其他的兼職營生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那種有多余的綢布,

多余的錢財這樣的狀況來辜負(fù)陛下。”到了他死的時候,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

評論說:諸葛亮擔(dān)任相國,安撫民眾,教他們禮儀,忠義的人,有利于國家的人即使有

私仇也會獎賞他們,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會懲罰他們,承認(rèn)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

犯罪即使很重也會減輕處罰,花言巧語掩飾自己的人即使罪責(zé)很輕也會重罰。諸葛亮死在國

內(nèi),百姓都很敬畏而愛戴他。真是治世的良才,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2020四川眉山)

猩猩嗜酒

猩猩,獸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設(shè)以醴尊②,陳之飲器,小大具列焉??棽轂槁蘑?,勾

連相屬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見,則知其誘之也,又知設(shè)者之姓名與其父母祖先,一一數(shù)而

罵之。已而謂其朋曰:“盍④嘗之?慎無多飲矣!”相與取小器飲,罵而去之。已而取差⑥

大者飲,又罵而去之。如是者數(shù)四,不勝其唇吻⑥之甘也,遂大爵⑦而忘其醉。醉則群睨嘻笑,

取草履著之。麓人追之,相蹈藉⑥而就繁巴無一得免焉。其后來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惡其為誘也,而理丕免于死,貪為之也。

【注釋】①麓(Ito:山腳下。②醴(H)尊:醴,甜酒。尊,同“樽”,酒壺。③履:

鞋。④盍(h6):何不。⑤差:稍微。⑥唇吻:指的是嘴。⑦爵:古代的一種酒杯。⑧蹈藉:

踐踏。⑨就紫(zhi):被拘囚。

2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4分)

(1)獸之好濯者也(2)罵而去之

(3)不勝其唇吻之甘也(4)晉其為誘也

2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織草為履,勾連相屬也。

(2)而卒不免于死,貪為之也。

27.讀了短文,你受到什么啟示?(2分)

【參考答案】

25.(1)酒:喝酒。(2)去:離開。(3)勝:能忍受。(4)惡:厭惡。(每個1

分,共4分。)

26.(1)編織了很多草鞋,把它們勾連編綴起來。(共2分,關(guān)鍵詞“屬”1分,表

達通順明白1分。)

(2)可是最終免不了一死,是貪婪造成的。(共2分,關(guān)鍵詞“卒”1分,判斷句式1

分。)

27.(2分)“貪婪者沒有好下場”或“要想取之,必先與之”。(2分,意近即可。)

【參考譯文】

猩猩是一種喜歡喝酒的野獸。山腳下的人擺下裝滿甜酒的酒壺,擺上酒杯,大大小小的

都有。還編了許多草鞋,把它們勾連編綴起來,放在道路旁邊。猩猩一看,就知道是引誘自

己上當(dāng)?shù)模€知道設(shè)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們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罵起來??墒橇R完以后,

有的猩猩就對同伴說:“為什么不稍微嘗一點呢?不過要小心別喝多了!”于是就一同取小

杯來喝,還一邊罵著一邊要離開這喝酒的地方。過了一會兒又拿起比較大的酒杯來喝,又罵

著要離開這喝酒的地方。這樣重復(fù)多次,喝得嘴上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大

酒杯大喝起來,根本忘了能喝醉的事,喝醉了以后便在一起擠眉弄眼地嬉笑,把草鞋拿來穿

上。山腳下的人就出來追捕它們,結(jié)果互相踐踏都被捉住,沒一個跑掉的。那些后來的猩猩

也都是這樣地被捉住了。

猩猩可算是很聰明了,知道憎恨別人的引誘,可是最終還免不了一死,這是貪心造成的

啊。

(2018四川眉山)

(甲]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

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節(jié)選)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

擁羹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碰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丙】小石潭記(節(jié)選)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琳I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抵,為嶼,為峨,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

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誑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

忽。似與游者相樂。

7.下列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水中藻薦交橫蓋/竹柏影也

B.霧淞沆揚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C.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D.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8.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您無與為樂者(思念)B.湖中人鳥聲俱絕(隔絕)

C.從小丘四行百二十步(西邊)D.但舉不動(呆呆的樣子)

9.下列對選文文意理解概括與寫法分析不氐硼的一項是

A.三則選文都有敘事。甲文寫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寫的是到湖心亭賞雪,丙文寫的

是游覽小石潭。

B.三則選文都寫到了水。甲文寫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寫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

景色,丙文寫了水中魚兒嬉戲的畫面。

C.三則選文都融情于敘事寫景中。甲文抒發(fā)了蘇軾貶謫的悲涼,乙文抒發(fā)了張岱對故

國往事的懷念,丙文抒發(fā)了柳宗元貶官失意后的孤凄。

D.畫線句子寫景各有千秋。甲文運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

兼?zhèn)?;丙文動靜結(jié)合,游魚與潭水相映成趣。

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參考答案】

7.C【解析】見教材。

8.D【解析】(A.念:考慮。B.絕:消失。C.西:向西。)

9.B【解析】(甲文沒有寫水。)

10.(1)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共2分,關(guān)鍵詞“但”1分,表

達通順明白1分。)

(2)(魚兒)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共2分,關(guān)鍵詞“翕忽”1分,

表達通順明白1分。)

(2018四川眉山)

傷仲永(節(jié)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

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B.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C.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D.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8.下面各組加點的詞,解釋不E砸的一項是

A.世申(屬于)耕B.其主尊(文章的道理)皆有可觀者

C.日坂(同“攀”,引)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D.不能移(相當(dāng))前時之聞

9.下面對文意的理解與分析,第睇的一項是

A.文中“未嘗識書具”與“忽、即、立”三個詞,展示了一個天資非凡的神童形象。

B.“不使學(xué)”是方仲永“泯然眾人”的根本原因,也暗示了他父親的愚昧無知。

C.文章略寫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詳寫才能變化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1).作者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例子,來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2)泯然眾人矣。

【參考答案】

7、A8、B9、C

10.(1)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意思)(關(guān)鍵詞:收:團結(jié),

搞好關(guān)系,1分;句意通順1分,共2分);(2)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完全

如同常人了)(關(guān)鍵詞:泯然:消失或完全消失,1分;句意通順1分,共2分)

【參考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rèn)識筆、墨、紙、硯,(有

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3

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傳送給

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

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他的父親認(rèn)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伸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遣年問,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jīng))

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

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1"(池已經(jīng))才能完全消失,成為

普通人了?!?/p>

(2017四川眉山)

商於子論治國

商於子?,商國之布衣也,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②駕之而東。商君,商國之君也,

微訪鄉(xiāng)野,過而責(zé)之曰:“子過矣!耕當(dāng)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也。

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說,弗應(yīng)。

商君日:“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顛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顛之,予亦以子顛之。吾

豈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猶牧?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不以賢,則天下

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責(zé)我者責(zé)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間,面有慚色,顧謂左右從者曰:“爾輩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曉天下之治,

而治者乃愚也。論國之道,自恨弗如遠甚矣。”比至國,乃除舊弊,施新策,廣招天下之士

以治。數(shù)年之后,富民安邦,蓋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虛構(gòu)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國的國君,也是虛構(gòu)的國君。②豕(shi):

豬。③淖(nGo):爛泥。④服田:駕牲口耕田。⑤牧:統(tǒng)治、管理。

25.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3分)

(1)子迎矣(2)爾輩以此究物瞿(3)匕匕至國

2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子何不以責(zé)我者責(zé)牧民者耶?

(2)論國之道,自恨弗如遠甚矣。

27.此文主要采用了“類比”和“諷刺”的手法來論治國之道,請結(jié)合文意簡要闡述。

(3分)

【參考答案】

25.(1)犯錯誤(動詞)(2)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3)等到

26.(1)您怎么不用責(zé)備我的話去責(zé)備治理百姓的人(統(tǒng)統(tǒng)者)???(得分點:①句

式要翻譯成反問句,1分;②“牧民者”要翻譯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統(tǒng)治者,1分,共2分。)

(2)淡論治理國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遠呢。(得分點:①道:

道理、方法、措施,1分;遠甚:差得遠,1分,共2分。)

27.商於子用“以豕代耕”類比治國之道(1分),諷刺當(dāng)今統(tǒng)治者不重視人才(1分),

使商君受到啟發(fā),進而除舊弊,廣納人才,達到治國的目的(1分)。

【參考譯文】

商於子是商國的平民,家很貧窮,又沒有牛耕田,他就牽一頭大豬自西向東耕田。商君

是商國的國君,微服私訪鄉(xiāng)村,經(jīng)過時責(zé)備他說:“你錯啦!耕地應(yīng)當(dāng)用牛,憑借牛巨大的

力氣能夠使土塊耕起,憑借牛堅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豬再大,怎么能耕地

呢?”商於子不高興,沒搭理他。

商君說:“如今您用豬來代牛耕地,不是弄顛倒了嗎?”商於子說:“您認(rèn)為我弄顛倒

了,我還認(rèn)為您弄顛倒了呢。我難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須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須用賢

人一樣。不用牛,雖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處?。徊挥觅t人,那么天下遭受禍害,它的害

處大。您怎么不用責(zé)備我的話去責(zé)備治理百姓的人(統(tǒng)統(tǒng)者)啊?”

商君站立有一會兒,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回頭對身邊的隨從說:''你們這些人,要通

過這事來推究事物的道理。一個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國之道,而我們這些治理天下的人

卻很糊涂啊。談?wù)撝卫韲业牡览恚ǚ椒ā⒋胧?,我自恨比他差得遠呢?!钡鹊缴叹氐?/p>

國都,就革除舊弊,施行新的政策,廣泛招收天下有才之人來管理國家。幾年之后,百姓富

裕了,國家安定了,這原來是商於子的功勞啊。)

(2017四川眉山)

蘇軾抗洪

(蘇軾)徙知徐州汽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

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日:“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p>

驅(qū)使復(fù)入。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日:

“太守猶不避涂潦②,吾儕?小人,當(dāng)效命?!甭势渫匠舟五^④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

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久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卒全其城。

選自《宋史?蘇軾傳》

注釋:①(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②(涂潦)洪水。③(吾儕(chai))我們。④

(錦(chd))鍬。⑤(版)筑墻用的夾板。⑥(堵)古墻體單位,長與高各一丈為一堵。

2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4分)

(1)河決曹村(2)便官吏分堵以守

(3)軾陽武衛(wèi)營(4)尾展(zhQ)于城

2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2分)

(2)率其徒持畚錨以出,筑東南長堤。(2分)

27.根據(jù)文中內(nèi)容,試舉一例來說說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參考答案】

25.(1)黃河。(2)派、派遣(或“命令”)。(3)至IJ、往、去。(4)連接。

26.示例:(1)富人逃出城去,民心都會動搖,我和誰一起守城呢?(2)帶領(lǐng)他的士

兵拿著畚鋪出營,修筑東南方向的長堤。

27.示例:從蘇軾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臨危不懼、足智多謀的人;動員武衛(wèi)

營官兵協(xié)助守城一一足智多謀;親臨一線,過家不入一一以身作則、公而忘私、臨危不懼:

決不讓洪水毀城——關(guān)愛百姓;派官吏分堵以守一一足智多謀、善于指揮。

【參考譯文】

蘇軾調(diào)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

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里,城墻即將被沖毀,城里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誰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

堤的水毀了城墻于是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wèi)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

要沖進城里,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您尚且不逃

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yīng)該為您效力.”于是率領(lǐng)他的士兵拿著畚鋪出營,修筑東南方向的

長堤,堤壩從戲馬臺起,末尾與城墻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墻只有三版.蘇軾天

天住在城上,即使經(jīng)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墻各處守衛(wèi),最終保全了徐州城.

(2016四川眉山)

隆中對(節(jié)選)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

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

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

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

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

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

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

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7.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

B.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C.則/命一上將牌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D.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百姓孰敢不簞(用簞盛)食壺漿B.a(國家)險而民附

C.利(利益、好處)盡南海D.自董卓耳(已經(jīng))來

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文中諸葛亮先分析了當(dāng)時的天下形勢,提出“北拒東聯(lián)”的主張,同時也強調(diào)了“人

謀”的重要性。

B.接著諸葛亮指出“荊、益二州”在戰(zhàn)略上的重要地位,并分析論述了占領(lǐng)荊、益二州

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最后諸葛亮提出在內(nèi)政和外交方面應(yīng)遵循的戰(zhàn)略方針,以及他為劉備設(shè)計的政治藍圖

----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

D.選文中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充分體現(xiàn)了他高度的預(yù)見性和卓越的軍事

指揮才能。

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參考答案】

7.B(此句的朗讀停頓應(yīng)為“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8.A(B項中的“國”是“地勢”的意思,C項中的“利”是“物質(zhì)”的意思、,D項中

的“已”是通假字,通"以"。)

9.D(選文沒有體現(xiàn)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10.(1)曹操和袁紹相比,名望低下而又兵力薄弱。(關(guān)鍵詞“名”1分,句意通順1

分;)(2)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關(guān)鍵詞“所以”1分,句意通順1分。)

(2016四川眉山)

孔子出行,聞有哭聲甚悲。子曰:“驅(qū)?之驅(qū)之,前有賢者。”至,則皋魚②也。被褐擁

鐮,哭于路旁??鬃颖佘嚔叟c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

三矣!吾少而好學(xué),周游天下,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不事庸君,而晚事無成,

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夫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

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⑦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識之,足以誡矣!”于是門人辭歸養(yǎng)親者十有三人。

一一選自《韓詩外傳》

【注釋】①驅(qū):快步走。②皋(gd。)魚:人名,春秋時期人。③辟車:下車。④歿:死

亡⑤高尚:清高。⑥年:歲月。⑦辭:離世.

21.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22.從“周游天下,以歿吾親”和“門人辭歸養(yǎng)親”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2分)

【參考答案】

21.樹想靜下來可風(fēng)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yǎng)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ú煞贮c:兩個“而”:

卻,1分;子:兒女,1分;前后文從字順,各1分,共4分。)21

22.我們要好好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及時行孝,不留人生遺憾。(意近即可)

【參考譯文】

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得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弊呓?/p>

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又沒有喪事,為什

么哭得如此悲傷?”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學(xué)習(xí),周游諸侯國,雙親已

死了,這是過失之一。我的志向崇高,不去侍奉庸君,到頭來事業(yè)無成。這是過失之二。和

朋友交情深厚卻因為小事斷絕聯(lián)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fēng)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

養(yǎng)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

從此離別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庇谑?,站著不動,枯槁至死??鬃訉Φ茏觽?/p>

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辭行回家贍養(yǎng)雙親

的門徒有十三人。)

(2015四川眉山)

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

分人。”對日:“小惠未彳扁,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p>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歲舊:“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

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7.下列各組句子中,停頓劃分褶鍥的一項是

A.可/以一戰(zhàn)B.登軾/而望之

C.公問其/故D.彼竭/我盈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向議(怎么)戰(zhàn)B.必以宿(實情)

C.小大之旅(監(jiān)獄)D.i(雖然)不能察

9.下列各項中,對文意的理解分析木格當(dāng)?shù)囊豁検?/p>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一句中足見鄉(xiāng)人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漠態(tài)度。

B.兩個“未可”、兩個“可以”展現(xiàn)了曹劌卓越的指揮才能,印證了“肉食者鄙”的

觀點。

C.選文第三段采用了順敘的記敘方法,曹劌從道理上論述了戰(zhàn)爭取勝的原因。

D.本文側(cè)重寫論戰(zhàn),突出曹劌“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fā)制人”的主張.

10.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參考答案】

7.C(正確的劃分應(yīng)為“公/問其故”。)

8.B(A:“何以''應(yīng)為"憑什么”;C:"獄”應(yīng)為“案件”:D:"雖''應(yīng)為"即使")

9.C(第三段采取的是補敘的記敘方法。)

10.(1)那些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夠深謀遠慮。(采分點為:肉食者、

鄙、未能遠謀,各1分,共3分)(2)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去打一仗,

如果作戰(zhàn),就請讓我跟著您去。(采分點:忠、可以、請從,每一個1分,共3分)

(2015四川眉山)

河間①有游僧②,賣藥于市。先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

者,先禱于佛,而捧盤近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內(nèi),見其閉戶研③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

必磁石為之,而裝金于外。驗之信然,其術(shù)乃敗。

注釋:①K河間』地名。②K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K研』研磨。

2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4分)

(D有買者,先禱于佛,而捧盤近之。

(2)驗之信然,其術(shù)乃敗。

24.請你用所學(xué)知識,從物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明選文中和尚的騙術(shù)。(2分)

【參考答案】

23.(1)有買藥的人,先要向銅佛祈禱,然后雙手捧著裝有藥丸的盤子靠近銅佛。(2分。

重點詞語為:者、于佛禱、而、近)(2)(人們)檢驗這種做法,確實是這樣,這個和尚的騙術(shù)

就敗露了(2分。重點詞語為:之、信然、其、乃)。(共4分)

24.示例:磁石即物理學(xué)中的磁鐵,具有磁性,能夠吸引鐵屑一類物質(zhì),因此,有鐵屑

的藥丸就能躍入佛手,無鐵屑的藥丸就不能躍入佛手。(2分。符合題意和物理學(xué)原理即可。)

【參考譯文】

河間縣有一個四處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賣藥。(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銅佛,然后在旁

邊的盤子里放著藥丸,那尊銅佛做出伸手要取東西的樣子。有買藥的人,先要向銅佛祈禱,

然后雙手捧著裝有藥丸的盤子靠近銅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盤子中的藥丸就跳到佛手里;如

果病難以治好的,盤子中的藥丸就不動。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來,有人在那個和尚住

的廟里看見他關(guān)上房門,在偷偷地研磨鐵屑,這才明白和尚盤子里的藥丸必定有時候混有鐵

屑,有時沒有混鐵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過在外面鍍了一層金。人們檢驗這種

做法,確實是這樣,這個和尚的騙術(shù)就敗露了。

(2013四川眉山)

【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

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芍交橫,蓋

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琳I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抵為嶼,為峨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

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

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

記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念(思念、想念)無與為樂者水尤清冽(涼)

B.凄神(感到心情凄涼)寒骨乃記之而去(離開)

C.相與(互相)步于中庭悄愴(憂傷的樣子)幽邃

D.但少閑(清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蓋(蓋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潭中魚可百許頭高可二黍許

B.如鳴瑜I環(huán),心樂之輟耕之壟上

C.全石以為底以其境過清

D.乃記之而去學(xué)而不思則罔

9.下列各項中,對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甲文以寥寥數(shù)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語言樸素而含有深長的意

味。

B.柳宗元貶官后,為排解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寫下了乙

文。

C.乙文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移步換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點來寫的。

I).以上甲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貶官后所寫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達的

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兩個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2)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參考答案】

7.B(A中“念”應(yīng)理解為“考慮、想到”;C中“相與”應(yīng)理解為“共同、一起";D

中的“蓋”應(yīng)理解為“原來是、大概是”。)

8.A(A的兩個“可”都是“大約”之意;B的“之”分別是代詞和動詞;C的“以”分別

是“用”和“因為”;D的“而”分別表示順接和轉(zhuǎn)折。)

9.D(D項中甲文表達的是樂觀豁達,乙文則表達悲涼凄苦的思想感情。)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重點詞語為:斗、

蛇、明滅)(2)(曹劌)于是進宮拜見魯莊公,問:“憑什么作戰(zhàn)?”(重點句式:賓語前置,重

點詞語:乃、見、以)(每句2分,根據(jù)重點詞語和句式考慮評分)

(2013四川眉山)

小人無朋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為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祿利財貨也。當(dāng)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①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

或利盡而交疏②,則反相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久故臣謂小人無朋,其哲為朋者,偽

也。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

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選自《朋黨論》)

【注】①黨引:結(jié)成私黨,互相拉攏;②交疏:交情疏遠;③保:關(guān)心愛護。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

24.結(jié)合文意,用自己的話說說“小人無朋”的原因,至少說兩點。(2分)

【參考答案】

23.譯文:(他們)所堅守的是道義,所實行的是忠誠和守信,所愛惜的是名聲和氣節(jié)。

(錯一句扣1分)

24.(1)追求功名利祿(權(quán)勢、私利、金錢)(2)相互勾心斗角(3)見利忘義(4)遇

到利害沖突反目成仇(答對一點1分,共2分)

【參考譯文】

大體說來,君子與君子,是以理想目標(biāo)相同結(jié)成朋黨;小人與小人,以暫時利益一致結(jié)

成朋黨。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認(rèn)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小人所喜的是

利祿,所貪的是貨財。當(dāng)他們利益一致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jié)而為朋黨,這種朋黨是虛偽的。

等到他們見利而各自爭先,或者到了無利可圖而交情日益疏遠的時候,卻反而互相殘害,即

使對其兄弟親戚也顧不得。所以臣認(rèn)為小人無朋黨,他們暫時為朋黨,是虛偽的。君子就不

是這樣。他們所依據(jù)的是道義,所奉行的是忠信,所愛惜的是名譽和節(jié)操。用它們來修養(yǎng)品

德,則彼此目標(biāo)相同又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用它們來效力國家,則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

這就是君子的朋黨。

(2012四川眉山)

【甲】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

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

子扶蘇。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蛞詾樗?,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

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眳菑V以為然。

【乙】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全錯的一項是

A.今。(逃跑)亦死不診(不論)魏晉

B.今吸(有時)聞無罪率妻子邑人來此繼填(沒有出路的境地)

C.為天下唱(通“倡”,首發(fā))便瞿(通“邀”,邀請)還家

D.楚人憐(愛戴)之此中人塔(說)云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陳勝、吳廣乃謀日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B.扶蘇以數(shù)諫故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D.吳廣以為然父利其然也

10.下面各句是對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p>

A.甲文中陳勝提出“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的策略口號,說明陳勝充分把握了人心

動向,為起義成功奠定了基礎(chǔ)。

B.乙文中“乃大驚”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了桃源與外界隔絕久遠;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體現(xiàn)了桃源民風(fēng)淳樸。

c.甲文中導(dǎo)致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來到桃

源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躲避秦朝的戰(zhàn)亂。

D.甲文是紀(jì)傳體,生動地描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乙文以敘述為

主,是作者虛構(gòu)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否定。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參考答案】

8.B(A:一正一錯,''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